jerry200899 发表于 2016-3-16 13:54:31

foursea 发表于 2016-3-14 17: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这点可以确认,就有规则的棋艺来说,AlphaGo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了。再往后其实就是完善。

今天 ...

精准调控,但是会扼杀创新。很简单,每个人有自己利益。matrix有不断迭代,初代的bug后来成为很牛的黑帮势力就是这样。从系统角度看很有意思

far8008 发表于 2016-3-16 14:06:07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6 12: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美国那家刚倒闭,中国的众筹平台已经很多了,以接受产品预定和募捐的形式,来给特定的产品注资研发。
从 ...

那以后个人更是依附于资本和权力了。那是想法和创意实现的路径。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6 14:44:20

far8008 发表于 2016-3-16 14: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以后个人更是依附于资本和权力了。那是想法和创意实现的路径。

呵呵,智力导向的社会,权力和资本以何种模式存在是个有趣的问题。公司制是现下社会权力和资本的基础(政府也就是一个大公司),这个基础被废,怎么推导出更依附的结论?
当然权力肯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收敛到新的组织结构中(比如说平台),而资本在数字货币面前几乎注定节节败退,未来即便存在也是小角色。从社会更迭的方向看,组织力高的社会形态打败组织力低的是历史的必然,比如所谓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新兴的数字信息社会,会以更快更精准的反应速度,把资本社会打得满地找牙。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创新”型智力人才会显著优先于血缘关系纽带型“人才”,换言之,“同族同窗同门”之类的边际效用将会越来越低。八面玲珑的“情商”也将不再那么讨喜,因为交流被大量移植到网络,现实的沟通因为信息密度的费效比太低而逐步淘汰。
所以,以现有的目光去揣度那个有着诸多根源性变化的未来,是会南辕北辙的,社会会将不愿意跟随的人群逐步扫进垃圾场,当然过程也许会是曲折的。

葡萄 发表于 2016-3-16 16:13:20

顺便说说上一周我们在小范围讨论的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而CRISPR/Cas9技术自问世以来,就有着其它基因编辑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技术不断改进后,更被认为能够在活细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编辑”任何基因。

如果这不是有公开信息作为佐证,我是不愿意提的。类似前几年提3D打印,石墨烯以及其他有关技术的时候。多数人相信的或者信息的主要来源,还是公开媒体。十多年前就和朋友讨论过一个这样的命题,既我们今天公众知道的技术突破与紧张,到底是突破后随即为公众知晓。还是有人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的把特定的信息释放给公众,并用来引导社会走向。比如这次阿发狗做的事情,在我们眼睛里就是一起很好的公众展示,而不是技术的关键突破。

老槐对我过去在网络遇到的经历看做是我小心谨慎的说话的原因,这同一事实背后的不同角度。我自己把这个看做一种尝试的结果,既公众能不能接受和驾驭特定媒体或者特定信息渠道以外的信息来源。所以,即使是给予公众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信息半年以上提前量的内容,他们中多数无法也无力有效转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引,这里,在房价提前信息与股市提前信息释出的过程中已经反映的比较明显。而基于技术突破的信息,特别是基于特定环节可以改变特定人群工作内容的技术突破,多数人如果事不关己大多表达为不屑一顾,而事弱关己,或者有所涉猎的多半会对自己信息渠道之外的信息发起攻击,我们自己分析为一种保护自我的本能。这些人,能不能在分享信息的时代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与自己的阶层不下坠,在我眼里相当困难。

所以我现在才逐步倾向于这样的一种观点,既设计一个个小而重叠的信息圈,让不同选择的人群自我封闭在特定的信息圈中形成自我闭合的小世界。然后用特别的交换方式,维持他们物资与精神供给的相对稳态来掩饰这种供给在社会总供给中的比例下调。这也是我提及的转移支付的一部分。算是另类维稳吧。我一个朋友对我试图把大多数人带入全数字社会的尝试是否定的。他说的一个观点我认同,今天的中国哪怕只是一部分人把路走通了,也可以保持中国的竞争力。这就足够了。




skywalker007 发表于 2016-3-16 17:32:47

葡萄 发表于 2016-3-16 16: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顺便说说上一周我们在小范围讨论的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 ...

关于基因编辑技术,我一直有个脑洞: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得以普及,科幻小说里的新人类就真要浮出水面了,当然,我一直认为新人类和旧人类并不必然冲突,因为这是进化的必然,没人能躲过去,而我们这些旧人类要做的是尽可能让这一过程温柔一些,给新人类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最后由新人类为我们旧人类送终。

还有一点:在这个大图景下,大国小国就不止是国力差距,而是物种差距了。

rafanadal 发表于 2016-3-16 18:58:18

skywalker007 发表于 2016-3-16 17: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于基因编辑技术,我一直有个脑洞:如果基因编辑技术得以普及,科幻小说里的新人类就真要浮出水面了,当 ...

CRISPR/Cas9是工具,就像PCR的想法先有,而Taq酶的发现才让PCR成为真正的利器。这些年测序和序列合成都产业化了,多种工具的成熟才让原来的想法变成实际成果。看生命科学厚积到什么时候薄发吧,等了很久了。
目前人类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如果没有特别突破的话,知识早晚会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喜欢往过去穿越就是因为彼时需要的知识在今天只是基础,而今天的前沿对于很多人来说,仅基础性的数学工具已经筛掉了多数人,于是有了“不明觉厉”这样生动的词汇,想想当今天理论物理的数学工具成为必修课的情形还是有点哆嗦,我记得忙总也提到过有些东西你一辈子都搞不明白别人只要三小时(大意如此)。从生存的角度说,如今混吃等死比过去容易多了,毕竟基本物资供应充分,国家也不好意思让人饿死。但是,想要过得更好,学习是无法逃避的。学习这种劳心的事情其实比重复性工作这种劳力的事情更难,就算是骗子阴谋家,也是要绞尽脑汁的,在组织里卡位更是高难度高风险。
最终人类大概得想办法克服既有生命形态的束缚。不过这还是漫漫长路。
不过正因为个体的能力局限,深受动物自私本能影响的人类才有了合作组织社会的必要性。越是复杂的未来,无论竞争如何一如既往,人类的合作互补需要也会增加,除非人工智能真正可以智能化而不是仅仅工具化。过去,知识都经常被作为稀缺资源为少数人垄断,后来教育普及,用专利来保障收益而实现分享,而know how依然在各种行业广泛存在,而新的文明需要复杂的多的合作时,太多的封闭只会成为升级的障碍,我是这样理解葡萄说的分享碎片的意义。
目前还在看的问题一个是能源,文明升级其可以开发利用的能源应该有数量级的跳升,眼下的新能源除了聚变不是效率低就是资源环境约束,不知道如何支撑文明等级的跳升,或许我想多了?
另一个就是新组织的利益分配模式,因为信息的公开和可记录性使得每个人的利益分配比以往更加具备可追溯性从而更加客观?我觉得没有这么简单吧,新的方式能够创造更多也让更多人收益才会产生足够强大的支持力量从而战胜旧的模式,这就是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换句话说人类的真正进步就是那种要不依赖于美好愿望依然发生和稳定的东西?),但有得折腾。有时候,其实是反对的都老了,新一代学会了新模式,不必像老人那样拼命守住自己的地盘和位子,只是这种折腾会让大家重排先后,落后会成为转换升级滞后的代价。

far8008 发表于 2016-3-16 19:12:53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6 14: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智力导向的社会,权力和资本以何种模式存在是个有趣的问题。公司制是现下社会权力和资本的基础(政 ...

说的好,网络上的大咖做点众筹,很轻松就上千万。类似您说的这些吗?

路漫漫 发表于 2016-3-16 19:36:15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16-3-16 19:37 编辑

葡萄 发表于 2016-3-16 16:13
顺便说说上一周我们在小范围讨论的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 ...

所以未来社会有可能会向集团社会发展(不是资本社会里的公司集团),以有共同思想思维为宗旨的类似于土共建国前的发展成长。
只是这样的集团有多久的生命力?比如已经奔月的嫦娥集团。
葡萄你提到的这个信息生态圈个人感觉是在走金字塔发展模式。

乌鸦 发表于 2016-3-16 20:13:21

葡萄 发表于 2016-3-16 1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昨天小范围讨论那家民企的数字化尝试,我提到中国有可能第一个实现全数字社会。这种全数字既,从设计到 ...

谢谢葡萄说了这么多内容,我慢慢消化。

我说说自己的思索链条。
人类社会诞生后就存在了价值物交换,进入数字化社会后同样延续这模式(我觉得叫做数据化社会也可以)。因为历史发展受到生产力限制,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能交换的价值物是有范围的。这也导致了人类在探寻新价值物的路途上屡屡受阻,简单说就是看得到用得到,却无法给出准确的价值定位而不能交换。思想这个东西就是处于这个情形。
因为生产力提高,数字化社会的到来给与了重新定位思想价值的机会。网上看了些研究的报道,暂时把思想定位在生产链的增值环节。思想是思维的产物,科学的思维生成正确的思想,正确思想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各种正确思想会被用于生产生活,让人的社会行为(包括劳动)产生更大的价值。
关于网络大V的模式本质并不是互惠互利的过程,而是一个灌输思想过程,尤其是对于没有科学思维的群体,这不会产生价值,只产生控制。只要是替代大众思维的东西,最终都会控制大众。而这个替代物同时又通过生产活动为大众提供着丰富的物质。阿法狗的智能就是这个东西,只是相对未来智能高度还低级的多。
对资本来说,这个替代物是最好的获取财富工具,剥削的升级版。之前剥削隐匿在劳动价值(人的行为)中,未来剥削隐匿在思想价值中。而与这个工具对立的就是人类的科学思维。所以在老槐叔的帖子中我的疑问是治理者给大众予以思想还是思维。一个社会中多数大众都在用科学思维思考,那政权的存在形式一定会改变的。上升到政治,已经不是我这个普通人思索的了。

回到数字化社会,因为人工智能不发达,要慢慢发展,所以这个社会将首先走向思想交换(交易)这个环节。在数字化社会我们大众除了传统劳动之外的活动包括思考和其他行为,同时生成着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在数字化社会初期这个‘东西’衍生成数据被有心人无偿利用着。比如,现在一些诚信系统的组建。这是有价值的‘东西’,但大众生产这些价值的活动属于劳动吗。(我想马克思提到的异化劳动和这个会有很深的关联。毕竟要走向共产主义是要消灭异化劳动的)。
不过这个无偿利用也有好处,推动了对人的行为的强大分析能力。所以,数字化社会很容易推动出整个社会诚信系统的建立,起码在网络社会这个‘国度’。诚信系统的建立直接大力推动价值思想的交换。于是这个‘国度’首先淘汰的就是没有诚信的‘人’。第二逐步淘汰不能生产有价值思想的人,越是没有思想被剥削的越厉害。因为大众在实际生产中的劳动会渐渐被智能机器替代。那这样的人除了依靠个人活动生产些价值极低的‘东西’外还能生产什么了呢。

也是在人工智能不发达的阶段下,要完成思想交换过程,其中的很多工作环节还是需要人去做的,比如对思想的筛选。但这个工作是需要具有科学思维的人。(我理解的科学思维,他应该是立体的。纵向是各专业思维,横向是普遍联系,也就是你曾说的碎片对接的思维模式。后者尤为重要。)

我猜测数字化社会未来企业都是庞大的,员工生产思想创造价值,专职和大量兼职一起存在非常正常。(我上面回答茶友女性未来工作的思路就是来源于此)。
而员工变少的企业,一是智能化来生产价值,也就是被淘汰人工转移的这部分价值,智能化生产的价值甚至高于曾经的人工,二是企业处于数字化社会生产链的低层,不需要那么多思想或者不是思想再加工的生产环节。

自己看了上面写的,若用专业眼光看,一是不严谨,甚至定义和概念,二是论证不充分,三是,很可能逻辑错了,四是很可能全盘错了。但是,我感觉把思考链条说的还算清楚。
不怕茶友拍砖,砖越多越好,因为我现在正在尽自己的力量做一点东西,用葡萄的话就是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别被落下的太多。我的用力点就在那个筛分环节,我相信接下来的数字化社会会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平台诞生,很多平台的功能肯定会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平台的建立是需要天时地利的,而筛分环节对普通人容易多了。人到中年都想做点有价值的事情留下,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面对新的社会到来,我认为先不想结果,勇敢投身进去,总比混日子有意义。

王城爱晚 发表于 2016-3-17 01:14:55

葡萄 发表于 2016-3-16 16: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顺便说说上一周我们在小范围讨论的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 ...

二十多年前,西方人认定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为无效人口。
今天轮到中国人重复了。
历史何其相似。
我还记得看过的《升霞与涅磐》,对比现在,真是没有一点新鲜事。
不过还感谢葡萄,看来丈夫学计算,老婆学生化是家族成功的开始。

乌鸦 发表于 2016-3-17 06:26:16

本帖最后由 乌鸦 于 2016-3-17 06:31 编辑

葡萄 发表于 2016-3-16 1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昨天小范围讨论那家民企的数字化尝试,我提到中国有可能第一个实现全数字社会。这种全数字既,从设计到 ...
补充一下,
上面回复说到的思维方面较多,行为方面有些少。看着离现在一些企业所做的离着有点远。

人类通过行为和思维(这块应该用思维替代了上文的思想)生产数据。行为包括生产行为和各种生活行为,因为这样的数据相对思维的数据更利于收集整理分析和量化价值,所以在数字化社会初期对行为数据的处理会最快启动。这种启动带来的就是你提到的企业最新转型的状况和由此带来的价值增益。
虽然用现实的眼光看,人类的行为会产生巨量的数据,但是,相对思维的数据而言,行为的数据更具有规律性,这是由于生产生活的大量重复行为带来的。所以数据处理的难度会小于对思维的数据的处理。全数字生产方式和改变人类的重复行为一定有很深的关联,这块的逻辑细节我没搞清楚。
不过也正是因为大范围的对人类行为的数据处理,由此推动着社会诚信系统迅速成型,诚信系统的成型又会推动对思维数据的处理走向深入。这里就跟上文联系上了。
这里看着推动链条很复杂,但就如你说过的,一旦推开,很多方面的发展和转变速度会快到无法想象。
或许历史上每次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都是如此吧——当时大家都感觉到要变化,但总盼不到,某天忽然一夜醒来发现所有方面的都出现了改变,大家一下子又无法适从了。


般若 发表于 2016-3-17 08:50:55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6 14: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智力导向的社会,权力和资本以何种模式存在是个有趣的问题。公司制是现下社会权力和资本的基础(政 ...

葡萄大大,我说句不该说的。
关于您做的楼市、股市提前信息测试,其实并不是怀疑,而是不具备一次做对的能力。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提前的计划,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被推着走得,这跟相信不相信是两码事,中国人社会的运作方式决定了大部分人对任何新信息都是先持怀疑态度。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7 10:19:12

rafanadal 发表于 2016-3-16 18: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CRISPR/Cas9是工具,就像PCR的想法先有,而Taq酶的发现才让PCR成为真正的利器。这些年测序和序列合成都产 ...

从社会更迭的方式看,新型社会形态需要体现足够的优越性去让更多更有能力的人追随,否则光转轱辘说它“就是好来就是好”,只能忽悠一群傻蛋。
那么数字社会与今天的资本社会究竟会有何种区别?一个最显而易见的方向就是“信任”。数字社会,隐私公开化,个人博弈上升到群体博弈,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会击破任何“办公室政治”“婆媳政治”。换句话说,你不用再花大量精力去维护关系或者防范小人,依据信息不对称来获取超额利益的行为会因为费效比太低而逐步淘汰。由此衍生的一个问题就是血缘和同窗等关系以何种方式让渡给“同志”关系,未来充分互信、良性合作的大环境下,信用成本大幅降低,而血缘同窗等非理性关系纽带作为产生信息壁垒的根源,必然会被限制,或许这一问题才是未来数字社会的关键。目前看,家庭观念的淡薄,同性恋话题都有这方面的趋势。
事实上,一旦信用问题成本问题解决,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管理人员的需求大幅下挫,工作机会均等并大量外包,只要想干,就有收获。个人发展在选择层面更自由,但在成效层面会更苛刻(自由竞争态,参照抢单)。税收、分配全部透明化即时化(纳税和收入全部以个人计平台结算,无关公司企业),不再需要大量人员。

在磨刀的胖猫 发表于 2016-3-17 10:33:34

mach 发表于 2016-3-15 10: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艺术也不会幸免,很多所谓的艺术,不过是工匠手艺,熟能生巧,并不需要多少创造力。
反倒是数学和基础科 ...

我仔细想了下,结论可能有颠覆,但讨论前提是,这里需要对艺术进行定义。
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艺术分为语言表达、听觉、视觉,分别对应文学、音乐、绘画。其中又有各种亚分类比如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等,以及分类综合,比如戏剧电影。这是个大圈圈,打住,不详细再展开。
艺术的来源是美感的追求。教科书上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结论其实是废话,这世上莫非还有什么东西不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的去向倒很一致,基本共识是情绪的美感表达。至今为止,无法用逻辑论证美感本身,只能观察周延以总结特性,美感为人类意识可以感知的一种快感,美感跨地域跨人种跨时间普遍存在,且美感独立存在于意识之中不以其他目的为基础,目前尚不能明确其他物种能不能与人类一样感受,但在通过音乐,可以明确调动动物尤其哺乳动物的情绪。
这个话题铺开一本书也打不住,这里是摘要的摘要的简要。美感没有目的、独立存在是计算机无法感知的,不为逻辑推导左右,计算机没有此项需求。计算机必须依托于人的套路进行复制或者临摹,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比如计算机可以依据梵高的星空,对照片进行修订,如果性能够强大算法更先进,可以临摹到以假乱真地步。但计算机并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好,不能感受其美,只能因人的反应进行制造。换句话说,计算机会是一个完美的抄袭者、临摹者,批量复制大师作品,但无法成为原创者,更不能拓展边界。穷举黑白子尚且不能,穷举艺术品组合更是绝无可能。
但另一方面,计算机未必会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价值。美感表达上分为三个大类,第一是和谐美,第二是静谧美,第三是诗意美(情绪)。可细分,三大类别层次逐步升高,层次间没有明确关联关系。人类可以明确通过学习进行升级表达和接受,存在天赋制约。专业的作品爱好者可以接受,大师的作品只有专业级别才能看懂大众都是跟风起个哄,天才的作品只有大师可以接受其他都无缘。这还只是纵向,横向上,由于艺术深入的不断细分,使得即便是相隔较近的艺术门类之间也无法沟通。也就是说,艺术的价值与目前讨论的全量数据是相违背的,艺术的最高形式一定是私密的小圈子,大众不仅不具备欣赏能力,甚至不具备理解接受能力,这与数据化社会全社会高度组织化、共享信息同进化的宗旨是完全背离的。在最高层次的艺术表达上,大众的表现群氓性很高,要么是一窝蜂去看个包装,要么会不耐烦进而质疑其欺骗性,这里有个非常明确的例子:http://www.wezeit.com/uc/260182.html,而计算机本身也不具备感知能力无法进行鉴别,合乎逻辑的推演是艺术圈子会更为封闭更为自我,而不是更开放。相较以往任何时代,从事艺术可能在数据社会更加难以糊口,虽然本来已经异常困难。

skywalker007 发表于 2016-3-17 11:04:00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7 1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社会更迭的方式看,新型社会形态需要体现足够的优越性去让更多更有能力的人追随,否则光转轱辘说它“就 ...

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层面,人和社会的分化会加剧。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7 13:40:12

skywalker007 发表于 2016-3-17 1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层面,人和社会的分化会加剧。

有两种发展脉络
一种是社会更拟人化,不同的人群根据生理特点结成封闭的团体,形成类似人体“器官”的组织结构,内部高度自由,外部相对封闭,缺点和优点更为明晰,不同的团体间经由特殊组织或人工智能(类似于神经)形成偏刚性的连接。
另一种是泛人化(变形虫),社会分化成创新层和人工智能层,层级之间无明显分隔,针对具体事项进行临时的快速组织化,事闭则迅速去组织。
初步评价,前者容错能力更强,后者发展速度更佳。兄台说的应该是第一种情况,但就未来来说,是否存在折中的方案也未可知。

skywalker007 发表于 2016-3-17 15:04:41

本帖最后由 skywalker007 于 2016-3-17 15:06 编辑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7 13: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两种发展脉络
一种是社会更拟人化,不同的人群根据生理特点结成封闭的团体,形成类似人体“器官”的组 ...
第一种有短期竞争优势,第二种是人类总体前进的大方向,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很难解决,就是利益分成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一马平川了。

个人以为众筹这个东西其实很不靠谱,平时没事捐个一元两元问题不大,但是遇到大项目,每人五十万打底时,没有一个明确的利益分成机制,还真不好推进。

rafanadal 发表于 2016-3-17 16:12:59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7 1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社会更迭的方式看,新型社会形态需要体现足够的优越性去让更多更有能力的人追随,否则光转轱辘说它“就 ...

我认为太理想化,合作涉及的人越多越不容易,面对面都谈不拢摆不平的,靠网络更难维系,在硬件支持下个体灵活性会更强,但是最终胜出的依然是组织性更强的,聚散随心,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很美好,但是没有竞争力,一个简单创意可以靠临时性组织成功,但是真正复杂的行业和工作只能依赖巨型组织。
你觉得圈子、壁垒会在竞争过程中强化还是弱化?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17 16:15:22

在磨刀的胖猫 发表于 2016-3-17 1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仔细想了下,结论可能有颠覆,但讨论前提是,这里需要对艺术进行定义。
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艺术分为 ...

马未都对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做过一个层级划分。最低的是媚俗,第二层是含蓄,第三层是矫情,最高层是病态。越往上欣赏的人越少。不仅中国如此,这个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川端康成、毕加索、梵高、柴可夫斯基等巨匠身上都有病态审美的影子。甚至宗教改革领袖路德、加尔文身上也有这类特质,老槐推荐的《逃避自由》里对路德的心理进行过分析,他一方面否定权威,另一方面信徒的行为超越权威划定的界他就会反过来仇视攻击信徒,这是典型的变态人格下的变态行为。回到中国,中国最顶峰的小说作品是《红楼梦》,里面就有很多病态的审美情趣,例如林黛玉的病态美,贾宝玉的女子美,故事结构与人生观的宿命美。

高层次的审美情趣通常是两种方式形成的,一是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二是天生的人格缺陷。阿兰-德龙的《独行杀手》是香港电影圈非常推崇的一部电影,《买凶拍人》《窃听风云2》《成龙:新警察故事》都有向它致敬的桥段,王家卫、吴宇森的电影也有它的格调。但如果类似电影的观影经历缺乏,很难看出它的特别。这是渐进过程。人格缺陷最典型的例子梵高。

美有客观、主观两个评判标准,以上的文字是以主观角度来看的,并且是情绪、心理一类的主观审美。客观的美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调性音乐、绘画中的透视法、黄金分割比例、数学公式中的和谐美。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肖邦的音乐强调主观,巴赫的音乐强调客观。机器是可以进行客观标准的艺术创作的,例如穷举非整数维分形公式可以得到绚丽而且意外的图形。

看过一个BBC毕加索的纪录片(是不是BBC的记不清了),里面引用了毕加索自己的话,原话的大致意思是后期的毕加索反对自己的立体主义绘画,在他的立体主义的中间时期就试图放弃这种绘画方法,但市场需求旺盛,他为了金钱才继续进行这个方向的创作。有一个问题我认真思考过,像《红楼梦》这样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超人们的推崇,它是否还能被广泛的看做经典。实际上,像《金瓶梅》也是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的。

12年你说过艺术的最高形式一定不是小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过一个论述,大致意思是词不能用诗的标准进行创作,词需要不同于诗那才是词。小说不以诗、词、曲、赋的标准创作评判才能进入属于它的境界。我认为最优的小说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有柳叶刀般的犀利精准无情,它只需要描述事实和情绪,不需要价值判断,甚至不需要逻辑判断和真实性判断。当然了,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看过一个艺术或是经典的定义,个人觉得非常准确:经典就是每个历史时期都不受大众欢迎,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研究欣赏的东西。从古至今,经典或是艺术都是少部分人的玩物,以后也不会变。所以艺术家是永远不会失业的,他们从来就不是为大众服务的。多说一句,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主流意识形态艺术实际上是政治工具,跟艺术没任何关系。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7 16:25:58

本帖最后由 wild007 于 2016-3-17 16:40 编辑

skywalker007 发表于 2016-3-17 15: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一种有短期竞争优势,第二种是人类总体前进的大方向,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很难解决,就是利益分成问题,如 ...
数据打通后,这个没啥问题,以后纳税都精确到个人,分成也精确到个人,国家只提供第三方资金平台(或者干脆数字货币本身就可以完成这一过程),众筹者只掌控物流和雇佣,而物流和雇佣均为双盲匹配(抢单),刻意造假很容易识破,研发过程可以全程参与(由数字货币自动分配优先级和保密级),也可中途撤资(可由数字货币独自划算)。这样,知识产权、协同开发等等问题都可以一并解决。
PS:一枚数字货币,可以等同于一支股票,甚至干脆一个证券市场。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7 16:36:31

rafanadal 发表于 2016-3-17 16: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太理想化,合作涉及的人越多越不容易,面对面都谈不拢摆不平的,靠网络更难维系,在硬件支持下个体 ...

项目可以无限拆分,双盲匹配可以保证效率和质量,无非由个人既往数据进行个人能力状态方面的分门别类(如,A工作,设定500次以上经验,满意度70%以上,完成度90%以上,跳票率10%以下可以参与抢单),合作双方可以完全不用见面,只通过成品交互。薪资划算也完全通过第三方完成,工作完毕后双方互评。所有工作均细分到个人,主体不再存在公司。
老兄如果不熟悉这种模式,建议去看一下人类神经的工作原理(递质和受体)。

rafanadal 发表于 2016-3-17 17:01:53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7 16: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项目可以无限拆分,双盲匹配可以保证效率和质量,无非由个人既往数据进行个人能力状态方面的分门别类(如 ...

这种模式适合于临时性组合,前提是需要的各种位置都供应充裕,随叫随到。但是真正的麻烦在于复杂的工作结构要面对各种风险,为了保障不因个别人出问题成为瓶颈就要想办法把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这是成本增加的最大源头。当一个项目涉及的层次增加时,这种麻烦的增长也是指数的。
简单的工作我能想到的例子是翻译,这行业多数都是个体译员,翻译公司根据接到的工作开始匹配和敲定译员,然后分派稿件,提供统一术语表,待完成后拼稿校对,这样不需要多少固定译员就可以,业务灵活,成本低。
但是要搞核聚变,搞星际飞船,你想想这样子行不行?
这里最重要的是工作便于分割,而且匹配简单。否则,当工作难以简单分割和组合的时候,当适合的人选正好没空的时候,麻烦就大了,因此让众人白忙的话就没有下次。
如果简单组合可以的话,我们在自然界看到的应该是个体灵活的组成大有机体,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复杂的高等生物。其中的细胞已经丧失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转而依赖于封闭的身体空间生存,而且一旦定型,再想如低等生物那样再生分离都做不到。
你大概不是学生科的,神经的传导依赖突触而且递质受体仅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我以为你想表达的可能是神经-内分泌-激素-受体-靶细胞(器官)这个路径吧。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8 07:41:50

老兄明显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1.未来还需不需要翻译是个问题,现在趋势是表情符大行其道,图文系崛起,即便谷歌翻译停步不前,世界语言也会在网络统一到新的“象形文”下。而且说翻译难,不如说“揣测上意”难,未来需要揣测上意吗?需要吗?
2.建国时参与两弹一星研发的有大量小初毕业的前辈,敢情60年过去了,人学历越高能力越回去了?难怪大学研究所出不了成绩,连美帝都开始大砍研究费了。
3.我提了这么多次“冗余”,工作机会稀缺,人不稀缺,而且谁说无效劳动就没价值,最终价值来源于失败和成功的综合成本,比如成功销售员的高额回报就是建立在大量失败销售员的基础上。以往的社会形态无法评估失败者的工作价值,数字社会有何难度?未来传统工作即将大量赋予人工智能,在剩余的工作里,采用“递质”战术还有疑问吗?

waterwang 发表于 2016-3-18 09:12:16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8 07: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兄明显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1.未来还需不需要翻译是个问题,现在趋势是表情符大行其道,图文系崛起,即 ...

其实关键还是谁来管理(统治)和怎么管理。所以未来有不小的不确定性,但中产阶级的好日子估计是没了

在磨刀的胖猫 发表于 2016-3-18 09:31:47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17 16: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马未都对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做过一个层级划分。最低的是媚俗,第二层是含蓄,第三层是矫情,最高层是病态。 ...

呵呵,在我看来马未都谈审美,形同高晓松谈历史。记得豆瓣那位大牛好像摘抄过,我对豆瓣那位很尊敬,但实事求是的说,谈到文艺领域,他是爱好者了。记得他还在另一个帖子里赞金庸小说。相较之下,本楼帖主就对不擅长领域从不多发言,我非常欣赏。
艺术有一道重要的课题,拓展审美边界。如果说人类科学是代代无数人前赴后继搭建的智力大楼,那么艺术也同样如此。只是一个在理性认知,在不断上升,一个在感性(至少大部分)认知,在不断扩大。作为普通人,仰望科学大楼容易,眺望艺术边界很难。但只要对人类智力还有起码的信任,一个起码的推论是容易得出的:既然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在前辈的基础上往上走,可以搭建出那么高的大楼,那么同样的逻辑,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在前辈的基础上往前走,一定已经走得很远了。后者无法量化,无法比较,且因为无目的性而无法理性论证有什么好处。而出于功利的需要,教育训练上并没有集中在这一块,普通人并无像科学素养提升程度一样有相应的艺术审美眼界扩宽,所以普通人察觉科学前沿容易,察觉艺术前沿很难。不可否认因为其难,滥竽充数者多,普通人通常所见包装者既是。但与科学同样的是艺术需要大量艰苦努力的智力劳动,历经失败挫折的痛苦,历代为之付出生命、甚至以付出生命为信仰的大有人在。是以戈达尔在电影里说,成为不朽,然后死去。因为不懂,一句含蓄矫情病态,是非常托大的。
与主贴无关,还是打住算了。

mach 发表于 2016-3-18 09:53:38

在磨刀的胖猫 发表于 2016-3-17 1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仔细想了下,结论可能有颠覆,但讨论前提是,这里需要对艺术进行定义。
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艺术分为 ...

马哲里有资本对人的异化
以后也许是数据对人的异化

mach 发表于 2016-3-18 10:03:03

wild007 发表于 2016-3-17 16: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项目可以无限拆分,双盲匹配可以保证效率和质量,无非由个人既往数据进行个人能力状态方面的分门别类(如 ...

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局限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18 16:15:11

在磨刀的胖猫 发表于 2016-3-18 09: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在我看来马未都谈审美,形同高晓松谈历史。记得豆瓣那位大牛好像摘抄过,我对豆瓣那位很尊敬,但实 ...

无需回复。

马未都的审美达到哪个水准,这个不好讲。他喜欢讲古董,但我不懂古董。他的矫情、病态说应特指明清,不包括唐宋。马未都谈审美不止一个标准,丰子恺的概括也是标准之一。出口即错,概括是永远不会正确的。

wxmang摘抄时做过一个说明:中国艺术没有他说的这么简单。wxmang谈金庸应该是在我的楼里,他原话的大致意思是,金庸可以带博士,古龙、梁羽生、黄易可以带硕士,其他是高中水平。但他也说过“我们都迷过金庸,可现在谁还看他的东西”还有“武侠小说就是成人童话,看过也就过了”

美与艺术是什么,我讲不清。12年看过你的回帖后,演奏巴赫的不同名家我基本都听过,但实事求是的讲没法产生共鸣。肖邦、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我听得最多,大致能有一些理解,巴赫、亨德尔、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等吧没有一点共鸣。我收藏了一套飞利浦的莫扎特全集,但只是偶尔听一听安魂曲,其他基本不听。而收藏的肖邦全集有大致五个版本,DG版和Garrick-Ohlsson演绎版经常听。拉赫玛尼诺夫的四部钢琴协奏曲收藏了几个版本,我自己也搞不清。有没有一种可能,边界内的艺术可能存在冲突。不同的艺术对应不同的人。

334#给出的链接存在这么几个问题。1,小提琴家演奏的时间是选在上班高峰期。2,第一首曲子是巴赫的,然后是舒伯特的。3,新闻报道说他们的预想是小提琴家会被包围起来,这个提示有误导性,小提琴家的知名度等同于中国的朗朗、李云迪,还是类似围棋界的李世石(人机大战前他在围棋圈外知名度有限)。这三点为何不妥就略去不表了。

你说过国内的一些大家搞不懂卡拉扬,或许根本就没有搞懂的必要。12年有人问过宫崎骏《魔女宅急便》结尾琪琪养的猫为什么不能说话了,他的回答是,不能说就不能说了,或许它不想说,没有为什么。有一个心灵鸡汤的故事是这么说:一个画家认为超越前人需要知道历史上名家的风格特点以取长补短,他从文艺复兴之前画家的作品开始不断临摹,过了十年好友偶遇他问他的创作怎么样了,他回答,我现在是绘画历史学的专家,很久没有作画了。

lilalilali 发表于 2016-3-18 20:32:26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18 16: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需回复。

马未都的审美达到哪个水准,这个不好讲。他喜欢讲古董,但我不懂古董。他的矫情、病态说应 ...

不好意思 插一句 其实在我看来 美就是外界对人体的一种刺激 能否产生刺激效果如何与身体状况有关。

mach 发表于 2016-3-18 21:29:50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18 16: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需回复。

马未都的审美达到哪个水准,这个不好讲。他喜欢讲古董,但我不懂古董。他的矫情、病态说应 ...

不同的艺术对应不同的人。的确如此。
我听贝多芬、勃拉姆斯、巴赫的音乐有共鸣,但就不太喜欢肖邦老柴那种阴郁的调子,听多了自己也会变得不正常。
艺术其实是很个人化的东西,也许有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味吧。
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回溯与展望:针对数字货币这几年的互动摘要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