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f 发表于 2012-3-5 17:46:01

wxmang 发表于 2012-3-5 17: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大家不是不明白,而是急功近利。

生存繁衍是本能。
生存要有钱,繁衍要有异性。
大家行色匆匆,追逐名利,还算是有上进心的。
国家要生存,要发展。生存要有枪,发展要有资源。
看来看去,就是个动物世界。

sunny3061 发表于 2012-3-6 02:21:47

cjf 发表于 2012-3-5 11: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同的。
西医脏器是个解剖学概念,是具体的。
中医脏器是个系统,是人的子系统,并与天地大系统相连。 ...

从这个角度来说,黄帝内经里提到的真人圣人是有存在可能的?最后这个能量载体是不是有人形就不重要了,羽化升仙脱离肉身。瞎联系一下:)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04:58:51

wxmang 发表于 2012-3-4 12: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它在讲系统平衡和系统稳定,这是所有复杂系统的主要问题:也即稳健性(robust)和收敛性(converge ...
看忙总在说中医,也来插句话吧,或许能有点帮助。现在大众理解的“天人合一”概念其是来源于印度哲学的,我们常常喜欢将这个词推到庄子那里,其实庄子只是说了“人与天一也”(《庄子.秋水》),即便是《庄子.齐物论》,也只是如是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仔细考量这些用词,充其量是在说“天人合德”,是传统文化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与“天人合一”有着巨大的差异。
    《黄帝内经》并不是如现在“养生家”所宣扬的与自然亲近的“天人合一”模式,简单讲其实是有着“同步”与“控制“两套技术:天地合时则同步,天地戾时则控制,并非单线程,其思维依然是“万物皆备于我”的模式,并非“天人合一”。只有深入理解了哲学来源的差异,才有可能真正去理解《内经》以及之前的《易经》。

wxmang 发表于 2012-3-6 12:45:59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04: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忙总在说中医,也来插句话吧,或许能有点帮助。现在大众理解的“天人合一”概念其是来源于印度哲学的, ...

谢谢,谢谢,你是内行,我们都是望文生义了。

能不能再多讲讲。因为目前市面上缪误太多,无所适从。

ssun1cn 发表于 2012-3-6 12:59:14

花大熊 发表于 2012-3-5 13: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上已经有人说了。
当年现代解剖学进入国内,翻译者出于省事儿或者民族自豪的考虑,就用中医理论的中的 ...

有没有解释的对照表看看?也扫扫盲

花大熊 发表于 2012-3-6 14:51:28

ssun1cn 发表于 2012-3-6 12: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没有解释的对照表看看?也扫扫盲

真还没想过呢,呵呵。
有相关工具书,或许大家就都因此偷懒了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6:41:45

wxmang 发表于 2012-3-6 12: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谢谢,你是内行,我们都是望文生义了。

能不能再多讲讲。因为目前市面上缪误太多,无所适从。

我们的主流文化有严重断层,虽然有些部分在民间传承不绝如缕。“天人合德”与“天人合一”从字面上看近似,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天人合德强调人与天的互动,而天人合一强调人对天(自然)的遵从。董仲舒:“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貌似在讲“天人合一”,其实不是。董仲舒开启了谶纬学说在汉的流行(官方法律规定的),但谶纬学说的基础是“天人合德”,强调通过改善人类社会的道德及体制运行来改变天的运行,所以当天有异变的时候,第一考虑到的是人类政治是不是有不合适的地方。这个思维特质,其实在现在民间还保存:当某人命运不济的时候,自责或者旁人会说,肯定这个人干过缺德事。这个说法并非简单的报应学说,背后深藏着“天人合德”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印度文化及佛教一进入中国,就能迅速传播的原因(近似性很高,很容易接受)。
   而“天人合德”的思维模式,其实可以追述到《易经》的,或者谬解一下《易传》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人合德”的思维来看,可以这么解“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即只要“君子”能自强不息,天就会积极配合(健运);而以“天人合一”思维来看,则当解做“天(自然)的运行都是客观规律,人类只有积极适应才能匹配上这神秘的自然”。从这里就能看出主体性的不同,前者的主体在人,后者在天。中国文化的特质,恰恰在“人”。

wxmang 发表于 2012-3-6 17:13:58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6: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的主流文化有严重断层,虽然有些部分在民间传承不绝如缕。“天人合德”与“天人合一”从字面上看近似 ...

你说的有道理,我觉得问题出在翻译天的单词有误解。就含义来说,佛教的天的确与我们传统的天是不同的,他的天有形而上学的意思,接近西方哲学的绝对存在,我们的天更物质一点,我们天在《易经》中实际是实在的,是有规律运行的实体,是生命和现实世界的载体,他的规律影响现实社会和人间,所以天道人道是一体的。

成奎花 发表于 2012-3-6 17:18:59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6: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的主流文化有严重断层,虽然有些部分在民间传承不绝如缕。“天人合德”与“天人合一”从字面上看近似 ...

受教了,开个主题吧,讲讲不同文化间的误读很有意思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7:33:25

成奎花 发表于 2012-3-6 17: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受教了,开个主题吧,讲讲不同文化间的误读很有意思

文化比较这个课题太宏大了,精确把握很困难,目前做不到。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7:37:56

wxmang 发表于 2012-3-6 17: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说的有道理,我觉得问题出在翻译天的单词有误解。就含义来说,佛教的天的确与我们传统的天是不同的,他 ...

老庄看透了“天”的物质属性,所以用“道”来代“天”。这也正是庄子逍遥游的动力来源:“人与天一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与我没有差别)。

wxmang 发表于 2012-3-6 17:43:15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7: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庄看透了“天”的物质属性,所以用“道”来代“天”。这也正是庄子逍遥游的动力来源:“人与天一也”“ ...

但是按海德格尔的理解,庄子的道是绝对概念,也是一种形而上学概念,他把时间这个绝对概念引入来解释道。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7:56:04

wxmang 发表于 2012-3-6 17: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按海德格尔的理解,庄子的道是绝对概念,也是一种形而上学概念,他把时间这个绝对概念引入来解释道。

“道”可以是形而上的,这不矛盾,不论老子讲的“道”还是孔子讲的“君子”和“天命”(五十而知天命),其实都是中国文化早熟的表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文明已经从根本上否决了“天子”(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了:“道”比“天”高;孔子一介书生,也可以“知天命”。所以西方研究老子说道家最具“革命性”(用一个形而上的概念,革掉了神秘主义的天命观,也否定了“天子”的合法性),所以后来的“法家”讲自己理论的合法性延伸到了道家,从道家理论寻找“法”与“道”的吻合。从某个角度讲,秦的一统天下,也正是文明发展道特定阶段的产物。
   至于汉之后的君主,又重新捡起“神授”这个概念,以及对印度文化的吹捧,我个人觉得有洗地的嫌疑。
     

wxmang 发表于 2012-3-6 18:02:55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7: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道”可以是形而上的,这不矛盾,不论老子讲的“道”还是孔子讲的“君子”和“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

的确,宋儒对汉儒的反动,有这个恢复道的形而上学的意思,可惜政治上用处不大,理学在宋朝不断受到打击,可能统治阶级不需要这个假设。其实现在也如此。

雨落田园 发表于 2012-3-6 20:44:50

所以判断机会和判断次序,比判断什么是要点还重要。高低之分就在这里。

忙总威武!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3-7 09:49:14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7: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道”可以是形而上的,这不矛盾,不论老子讲的“道”还是孔子讲的“君子”和“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

我在看法律的书,也发现这一点。
我们的天,和西方的天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范畴上要小,理念也不一样。
基本上从概念上来说,可以是两回事。

余木然 发表于 2012-3-11 16:59:01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6: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的主流文化有严重断层,虽然有些部分在民间传承不绝如缕。“天人合德”与“天人合一”从字面上看近似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天在前面,君子在后面,是否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说的是人要顺应天的运行
也就是主题在天,不在人
也就是天人合一而不是天人合德。
这样认为对吗?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11 17:28:04

余木然 发表于 2012-3-11 16: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天在前面,君子在后面,是否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说的是人要顺应天的运 ...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天行健”与“地势坤”是不对称的,这不符合传统文字用法,只有主语是君子才能避免失对称。
    另外,“天行健”这个很难看出主体到底落实在君子还是天,但“地势坤”就可以,坤,可释为“顺”,地执顺的主体必然是君子厚德载物,这太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了,因为”地“是主静的,不可能作为主体。

absalom 发表于 2012-3-11 17:28:12

wxmang 发表于 2012-2-27 11: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知识分子什么时候不再这么自以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才能摆脱花瓶的角色。

接着忙总老师的话题说几句,张舜徽先生在《清人笔记条辨》就提到屈原没必要捧太高,他不建议年轻人看屈原,“屈子之文,托物抒情。余独虑其矜才傲物,忿世嫉俗之情,充溢篇幅,足以误人。盖其一生,意有所郁结,怨悱幽忧,溢于言表。诵其文者,乃不期而与之俱化。小则孤芳自赏,遗世独立;大则怨天尤人,处士横议。”

wxmang 发表于 2012-3-11 18:17:55

absalom 发表于 2012-3-11 17: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接着忙总老师的话题说几句,张舜徽先生在《清人笔记条辨》就提到屈原没必要捧太高,他不建议年轻人看屈原 ...

你说得很对,屈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老的,最知名的愤青。

成奎花 发表于 2012-3-11 18:28:53

absalom 发表于 2012-3-11 17: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接着忙总老师的话题说几句,张舜徽先生在《清人笔记条辨》就提到屈原没必要捧太高,他不建议年轻人看屈原 ...

这段话说中国文人说的太透了

击壤 发表于 2012-3-11 21:41:50

本帖最后由 击壤 于 2012-3-11 22:01 编辑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6: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的主流文化有严重断层,虽然有些部分在民间传承不绝如缕。“天人合德”与“天人合一”从字面上看近似 ...
文言对乾九五爻辞的解释,应该是明确提出了“天人合德”的思想。所谓“先天而天弗违”,个人的谬论,这是在宣称人足以充当上帝的角色。这是人定胜天的哲学基础。

所以个人也倾向于“天人一也”讲的是天人其质一也,通也,而不是追求天人合而为一。一种很典型的传统观点,人是可以通天地神灵而知过去未来的--这也是民族文化当中某些貌似神秘的传承之由来(当然封建迷信的东西是应该批判的,不能相信的)。

厚载 发表于 2012-3-11 22:21:41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6 17: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道”可以是形而上的,这不矛盾,不论老子讲的“道”还是孔子讲的“君子”和“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

那么,“天人合德”是否可以理解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要遵循同一个“道”,而这个“道”也并不是绝对的存在,而是体现在天地万物的运动之中?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12 05:38:22

击壤 发表于 2012-3-11 2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文言对乾九五爻辞的解释,应该是明确提出了“天人合德”的思想。所谓“先天而天弗违”,个人的谬论,这是 ...
是这样的,这是已融入中国人及中国文化骨子里的精神根源。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2-3-12 05:47:57

厚载 发表于 2012-3-11 22: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么,“天人合德”是否可以理解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要遵循同一个“道”,而这个“道”也并不是绝对的 ...

“道”是一种绝对存在,从而才能体现在天地万物中,也包括在人中,所以人与天与地,都是并列的,故而庄子曰:天人一也。

你说呢 发表于 2012-3-12 09:16:48

本帖最后由 你说呢 于 2012-3-12 09:21 编辑

忙总为柳亚子先生塑了一尊像供大家瞻仰!

柳亚子诗中的“说项依刘”忙总似未解透,我摘来一段:
        “项”,是指唐代的诗人项斯,因为他善长写诗而久久未被人们所知,非常苦恼。为此,项斯数次携诗请教于诗人杨敬之,杨敬之十分器重项斯,并为他的诗揄扬,并赠送一诗
          “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是“说项”的出处,原意我们这里可以一目了然,后来就指替人说好话或者讲情的为“说项”,渐渐也亦有贬义的奉承阿谀的意思了。
  “依刘”中的刘亦非我们所望文生义而以为的刘邦,实乃三国荆州牧刘表。《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曰“怊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后用“依刘”来表示投靠有权势的人家、依附权贵豪门的人。明人张羽《寄刘仲鼎山长》诗有“向人恐说项,何地可依刘。”句,将“说项“和“依刘”连在一起,到了柳亚子便化出了“说项依刘我大难”之句。“依刘”也有中性词投奔的意思,
        所以总的来说是指投奔依靠的意思,柳亚子说阿谀奉承和投奔依靠某个势力是自己最不愿意做的。请忙总明鉴。

coolhihi 发表于 2012-3-12 11:50:12

本帖最后由 coolhihi 于 2012-3-12 12:01 编辑

wxmang 发表于 2012-3-11 18: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说得很对,屈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老的,最知名的愤青。
这个不敢同意,因为屈原明显不是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他的个人做事能力还是很强的,跟现在所谓的愤青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倒是李白,的的确确是个十足愤青)。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愤世嫉俗的心态,跟他的贵族身份有关,你看他【离骚】一开始得瑟自己的出身高贵,祖先荣耀,就能明白他的那种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从哪里来的了;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份,要求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很强,而楚怀王前期的时候几乎是楚国最强盛的时候(灭了越国),屈原在其中是很关键的因素(他的权力肯定比现在的总经理大,{:soso_e129:}典型的太子党),自然对自己的事业有全心全意的投入(忙总应该能理解这种心情吧),而与过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楚国在一系列国际国内政治军事时间当中,举动失措,被人攻占了刚刚拓展的云贵之外,还被白起攻下了国土的核心地区,水淹鄢城,攻占郢都,七庙被焚,被迫迁都,彻底衰弱,而他自己却被流放,自然有强烈不满。他不过是表达下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这样还满意才怪呢),而怨悱幽忧,向来是楚辞的特点,连后来刘邦做的楚辞都是这种调调,应该只是【楚】民族歌辞的特色


coolhihi 发表于 2012-3-12 12:00:19

若以做事论,诗词曲赋,又有哪个是正道呢...

wxmang 发表于 2012-3-12 13:04:26

coolhihi 发表于 2012-3-12 11: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不敢同意,因为屈原明显不是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他的个人做事能力还是很强的,跟现在所谓的愤青还 ...

可是历史记载屈原的确没干成什么事情。

coolhihi 发表于 2012-3-12 13:11:16

本帖最后由 coolhihi 于 2012-3-12 13:16 编辑

wxmang 发表于 2012-3-12 13: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是历史记载屈原的确没干成什么事情。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的时候,任三闾大夫,负责管理贵族,并参与法律的制定,发布号令,主要主张,限制贵族权力。同时任左徒,主持外交事务,应对诸侯,他主要主张,联齐抗秦。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狂生柳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