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pfish 发表于 2015-12-3 16:55:05

唯识无境 发表于 2015-12-3 14: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贴恰恰说明了化肥的重要性,也批驳了你前面的贴.75年的化肥用量基本等于前面你列出的几个年份化肥用量 ...

经济学上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懂不懂啊?

改开前化肥投入基数低,投入高,效果差
改开后化肥投入基数高,投入少,效果好。

恰恰与边际效用递减的一般规律相反,完美证明了化肥不是包产到户后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你如果连这个道理都搞不明白,和你说话那就太累了,我不见得要从ABC给你做普及。

只能说这个话题对你太高深,你的能力和知识不足以驾驭这种题目

mopfish 发表于 2015-12-3 17:24:05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12-3 0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抗战前民国的“黄金10年”不就是您说的路子吗?结果日军的薄皮破坦克就能平推,一个大队的日军追着一个师 ...

民国三十年代的建设内容很庞杂,设计方方面面。你提到的大概应该和“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战备建设有关。

恰恰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是最经典的计划经济形态,可以说,中国的现代计划经济就是从此开始。我这里给你点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者在决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时,并非仅仅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斯大林俄国的发展模式。早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已经为实施计划经济、发展国营企业作了十多年的努力。资源委员会在这期间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所创立的企业和制度、所招募和培养的人才,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制度留下了深远影响。

近代中国发展国营企业、实施计划经济的思想起源于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孙中山有关实施计划经济、发展国营企业的思想却给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使得孙中山的思想更为引人注目,也更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当时中国几乎所有政党和政治领袖、所有知识份子都一致认为,中国必须加速工业化,才能抵御日本的进一步侵略;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国家资本,实施统制经济,即计划经济

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早就宣布要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发展国家资本,实施计划经济。蒋介石宣布「中国经济建设之政策,应为计划经济,即政府根据国情与需要,将整个国家经济如生产、交易、分配、消耗诸方面制成彼此互相联系之精密计划,以为一切经济建设进行之方针。

简言之,正如自由派知识份子领袖胡适所指出的那样,采用统制经济或计划经济的模式来促进中国工业化,成了当时中国「最风行的口号」22。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国家资本、实施计划经济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就成了国民政府的既定经济政策,国民政府制订的各种经济计划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与文化精英的这一共识。

1932年5月,欧美留学归国的著名学者胡适、蒋廷黻、丁文江等自愿捐资出版了《独立评论》杂志,“讨论中国所面对的问题”。老蒋看到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后,立即邀请蒋廷黻等知识界著名人士商谈,并决定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11月,在蒋亲任参谋总长的参谋本部领导下,几乎是秘密地组建了这个委员会,其宗旨是:“对国防经济进行调研,以此为基础工业建设作规划,为经济动员作准备。”

1935年4月,蒋批准把国民政府兵工署资源司合并到委员会,称为资源委员会,仍由翁文灏领衔主理。着手国防战略资源开发、国营工业和重工业基础创建、军事生产计划实施等任务。

早在中国的计划者开始仿效俄国的经济模式之前,资源委员会的经济计划与企业经营活动已经为1949年后中国的国营企业提供了现成的模式。被誉为在分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学者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人物」67的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Wlodzimierz Brus),曾总结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形式、生产任务、利润指标等方面的特征68。有趣的是,资源委员会所制订的经济计划及其企业经营活动,与布鲁斯的描述几乎如出一辙。

毋庸置疑,资源委员会企业活动的上述特点不可避免地会给1949年后中国国营企业的经营活动留下深刻的影响,因为,90%以上的资源委员会员工,包括该会绝大部分高层领导人均未跟随国民政府逃往台湾,而是留在大陆协助共产党军队接收该会所属企业74,其中许多人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计划机构的负责人。

总而言之,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在中国并非肇始于1949年的新事物。资源委员会的经济计划及其创建国营 企业的理论和实践为50年代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计划者提供了具体的模式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制订他们的经济计划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资源委员会的经济计划及其计划经济实践的影响。



另外49年后的经济发展,至少从49年到64年的整整15年不存在严重的本土外地入侵,你不能把几十年的事情一股脑儿混在一起笼统的说。

实际上,中国采用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中共的意识形态有关,和战争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没有外地入侵的情况下,采用严苛的备战经济模式,让国家和人民付出如此的代价,无论如何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正如普京对苏联的总结,整整70年,都走在一条毫无出路的道路上

zilewang 发表于 2015-12-3 17:38:19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15-12-3 17:58 编辑

mopfish 发表于 2015-12-2 21: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搞工业化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内向型的进口替代。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南美洲拉美国家最为典型。

以国家 ...
差不多到洋务运动,中国精英阶层就差不多摸到了工业文明的门槛了:欲强国,必先工业化,欲工业化,必优先发展重工业,欲发展重工业,必先完成国家统一,重塑中央权威,然后官山海。1949年之前,中国精英阶层就干了这一件事情:重塑中央权威。
第二步, 赚到足够的第一桶金,
第三步,搞到工业化必须的关键技术、设备,以及相适应的工程技术人员。
最后出结果,大干快上。

工业化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如何赚到足够的第一桶金(资金与技术,首先是资金),目前开发出来有两种模式:
一,出去抢别人,通过剥削别人先富自己,积累原始资金。先发工业国基本都是这模式。但是这个模式有两个先决条件:1,自身本身的实力够强,抢别人不会被打的鼻青脸肿; 2,世界处于蛮荒时代,有足够空间让几大流氓和平地去抢别人,而不会打架惹祸上身。事实上,西欧几大强权就为此打了个头破血流,小日本遇到了千年难遇的”东亚病夫“,时时不上来摸两把,揩点油水。

二, 没别人给你抢,就抢自己人积累第一桶金,工农剪刀差就成为必然。这个模式也有几个先决条件:1,自己要有一套完整可行的抢劫体系,保证抢自己人不会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到陈胜吴广遍地;2,这个体系要有足够的能力对抗外部先崛起的流氓;3,有一个现成的工业化国家给你提供援助,这得靠你自己攒人品,或者开挂。靠自己摸索,摸出来的概率约等于0.0000000000001%。

所有后发国家几乎都倒在“建立 抢劫体系”这第一步上。毛子是因为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巴,有一定品工业基础,同时人爆发,整个欧洲自己乱成一锅粥,没时间管这头病熊。

顺便说一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真正的工业化国家,指的是工业门类齐全,有自主研发能力。算一算,以英法德为核心的欧盟(也有好些滥芋充数的)、美、俄、日等区区几个,中国算勉强挤进去。
那几个四小龙四小虎就不要扯了,那只是美国工业化的延伸,为美国工业化做的配套。

tnq 发表于 2015-12-3 17:47:06

http://m.guancha.cn/chenping1/2015_12_02_343259.shtml#0-tsina-1-62914-397232819ff9a47a7b7e80a40613cfe1

实际上,前苏联人面前摆着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的现成模型:1970-80年,占1%的私有田产量占农业总产量的20—25%,而占99%的集体农场产量为剩余的75%。关键在于怎样学习。当某项政策的反馈表明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时,就应该进行修正,以便得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把土地继续似有,是不是产量高些,但是社会成本估计也很高,和tg的理想不符!

zilewang 发表于 2015-12-3 17:49:42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15-12-3 18:00 编辑

tnq 发表于 2015-12-3 11: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我们那边的情况看,站在农民的立场(注意这点),分地之后对弱者(老弱病残的家庭)是灾难,据我们村的观 ...
从我父亲的态度上,我感觉包产到户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选票民主“,以为自己手里有一张选票就多神圣,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即使以后出了幺蛾子,那也无悔,只会反躬自省。

从我父亲的描述中,改革前,属于吃不饱,饿不死,并且完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还生活在政治高压之中,恐惧终日,道路以目;改革后,其实年年闹春荒(貌似这类情况在我们村子并不是个例),但是,这时候父亲并不会去怨政府和制度,反而会认为是老天爷不长眼,没风调雨顺,或者自己的农耕技术和种植策略出现了问题。

所以,我比较认同忙总的观点。我的理解就是:人民公社体制是一个有战略、有规划、合乎国家发展逻辑的恶政,包产是一个权宜的政治操作和政治站队,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是丢包袱,不想用国家财政去背负几亿农民的生计负担,各人的娃儿各人抱走、生死各安天命(这是蛮符合某某某的领导风格的)。。包产的最大意义不是农民增产了,解决了温饱,而是解放了人身自由,给了农民以自由呼吸空气的权力。仅此而已。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0:08:05

916077749 发表于 2015-12-2 22: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联产承包不是失败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功了,就像小米加步枪当时成功了,但不能指望今天还用小米 ...

联产承包制时运不济,出台之时正是政治权力重构之时,之后80年代后期改正承包制缺点的动议刚着手,恰逢8平方又一次政坛洗牌,大家都懂的,就这么一直拖了下来。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0:19:46

然后203 发表于 2015-12-2 23: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太祖何尝不想平衡发展,但前30年的国际环境导致的只能采取严重失衡的工业结构。

脱离历史环境讨论集体 ...

出路只有一条,工业化把一部分农民转为城镇市民,留下的农民在收入、生活水平上和城镇居民看齐。实现路径、引导过程等只能拭目以待了。

农民对农产品市场化无可奈何,城镇居民对就业市场同样无可奈何。

然后203 发表于 2015-12-3 21:07:09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出路只有一条,工业化把一部分农民转为城镇市民,留下的农民在收入、生活水平上和城镇居民看齐。实现路径 ...

城镇居民相对灵活,至少不用靠天吃饭啊。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1:34:01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5-12-3 10: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人口因素被忽略了。简单地从52年各取26年数据粗略看一下:

1949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1.13亿吨,1952年 ...

信仰兄认真,但不必过于纠结于统计数据,披露出来的数据只能做个参考,都是不准确的(包括我引用的数据),准确的数字内部掌握。别问我,我没有,有也不能说。

安徽的饿病逃荒死与治理淮河有关,57年秋淮北开工,原准备分10年完成40亿土方,开工之后改为这个冬春完成8亿,据报道2个月就完成了(太祖在南宁会议上为此表扬了安徽,是否真的完成不知道),第二个冬春又准备完成8亿土方,第三个冬春又是8亿。

播种面积是个数量,还要考虑质量,减一亩高产田,需要几亩低产田弥补,这是一笔糊涂账。

农业有几个最大的变化,一是制度,集体制变为承包制;二是生产方式,从人力资源投入转变为资本投入,三是种植结构,以粮为纲变为多种经营。这些变化各自的效用到底有多少,林毅夫写过这方面的论文,认为集体制的低效是农民没有退出权和“偷懒”、承包制几乎没有明显效果,被一一挑落马下。

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业研究者到现在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一方面中了洋为中用的毒,把西方的理论拿过来套;另一方面犯了闭门造车的错,没有实际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经验+不做科学的田野调查,死抱着一堆资料胡说八道。我见过好几位教授,写了几十万字的论文,被人用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打翻在地。

我认为,把农民的行为、观念、语言、心态与数据串并联、与工业化进程串并联,才能透视农村在这几十年里的复杂性。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2:00:32

tnq 发表于 2015-12-3 11: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我们那边的情况看,站在农民的立场(注意这点),分地之后对弱者(老弱病残的家庭)是灾难,据我们村的观 ...

承包制下土地实际是半私有、半公有,生老病死全靠这块土地,但在工业化、市场化的挤压下,小农生产必然处于劣势而被锁定,要想再回头,只有工业化消灭农民才能开锁。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2:15:04

唯识无境 发表于 2015-12-3 13: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积极性神话没有在小岗村显灵?

为什么你祖上不出个当朝太祖呢?——抽离了背景的诡辩!

真想知道为什么小岗村衰败,去当地人家里坐坐。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2:20:01

唯识无境 发表于 2015-12-3 13: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这种看法挺右的,在右派里面特别普遍.集体制的目标就是提高效率用剪刀差哺育工业化,然后工业化反哺农业, ...

恰恰相反,正是承包制之后,农业不再向工业输血,工业才一路走下坡路。

哪里说过粮食崩溃?请别偷换概念。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2:42:26

唯识无境 发表于 2015-12-3 13: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制度中的绝大多数人会“偷奸耍滑” 这恐怕是你个人的臆想,这种臆想广泛的存在于广大右派的历史创造之中.熟 ...

别扣帽子!一贯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熟悉农村大队的都知道有个打工分的存在

这句话说明,你没有在农村生活多长时间,也没干过几年农活,根本不知道农民怎样劳作、怎样生活的,也不知道工分有哪几类、怎么具体评工分,更不懂农民的心态。根据大量的资料观察就扯上了博弈论,闭门造车。

从博弈论的角度说,组织的低效率有两个原因,一是内部人的短期行为,即我所说的“偷奸耍滑”,二是组织制度的激励不相容,即我说的统购统销下农民几乎是农奴,正好说明集体制的低效率。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2:45:59

唯识无境 发表于 2015-12-3 14: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看根本没啥效率,基本上回到解放前那种局面.解放前江南亩产最高达到600~700斤每亩,现在大概也就这样,仍 ...

解放前江南亩产最高达到600~700斤每亩,现在大概也就这样,仍然远远低于日本的900斤每亩,并且劳动效率远远不如.

意淫亩产,小心江南农民的锄头飞流直下。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2:49:52

然后203 发表于 2015-12-3 21: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城镇居民相对灵活,至少不用靠天吃饭啊。

203兄,各有各的苦,下岗、待岗的惨状你可能没见过。

平民百姓 发表于 2015-12-3 23:12:31

以色列的公社的怎么看?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12-4 02:42:31

本帖最后由 万丛山 于 2015-12-4 12:07 编辑

mopfish 发表于 2015-12-3 17: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民国三十年代的建设内容很庞杂,设计方方面面。你提到的大概应该和“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战备建设有关 ...
洋洋洒洒一大篇,您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既然从孙中山到常凯申都重视发展国家资本、重视工业化,既然国防设计委员会32年就成立了,成果如何?常凯申到底有哪些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的行动?日本人占领东北,虎视眈眈,有哪个钢铁厂是常某人创建的?常某人倒是动议过几次(最后一次35年,在湖南),可惜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Q。连25年就停产的汉阳钢铁厂都无法恢复。倒是刘湘这个军阀建立了抗战期间发挥巨大作用的重庆炼钢厂(常某人手上的资源比刘湘多多了吧)。

常凯申最大的问题就是擅长说,不擅长做,做不好就怨天尤人找借口,都是别人的错,跟个怨妇似的。到了小岛子上还地图开疆、日记爱国:dizzy:。这个毛病传染到国民党身上,到现在还是这个鸟样。

就说25减租吧,26年9月国民党联席会议通过,是国共两党共同的纲领,可是在国统区实行过没有?倒是共党靠这个25减租控制了大量的根据地(解放区)、并进一步靠土改把常某人赶到小岛子上去画地图、写日记:lol。
90%以上的资源委员会员工,包括该会绝大部分高层领导人均未跟随国民政府逃往台湾
知道大师兄为什么拒绝百万美元的年薪回国效力吗?因为作为民族精英,能在自己的国家做出一番事业,这种使命感和荣耀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同样的道理,资源委员会绝大部分高层领导没有逃往台湾,是因为常某人能给他们高官厚禄,却不能给他们这种荣耀。
另外49年后的经济发展,至少从49年到64年的整整15年不存在严重的本土外地入侵,你不能把几十年的事情一股脑儿混在一起笼统的说。
抗美援朝,到53年才正式停战;西南剿匪持续到到了53年,杨勇都曾被困在贵阳城;对印自卫反击战发生在62年;还有美蒋的“共同防御条约”,东南沿海海岛争夺和反袭扰一直在持续。难不成只有战争发生在本土才算外敌入侵?敌人把大炮架在边境上不算?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为什么不发展?为什么建设三线?就是因为战争的威胁。

退一步讲,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建设环境,第一代领导人抓紧时间、勒紧腰带建设重工业、建设国防工业,建设工业体系,难道是错的?如果还是走常凯申“黄金十年”的路子,整点茶叶、丝绸、纺纱、面粉这些来钱快的“工业”,用不到69年,苏联的装甲洪流就开过来了。中国人是被欺负怕了,才会有那么狂热的建设重工业的热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太祖和常凯申一样没志气,就不会拒绝苏联关于联合舰队的提议而和苏联翻脸,也不会有苏军陈兵百万(不听话的时候玩布拉格之春就行了),也就不会有尼克松访华;如果太祖和常凯申一样没志气,就不会有抗美援朝,也就不会有中国收回苏联在东北的权益和苏联对新中国全面工业化的援助;如果太祖和常凯申一样没志气,中国要么抱着苏联的大腿,现在已经倒下;要么抱着美国的大腿,最好也就是一个经济殖民地(大号的菲律宾)。

不过又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太祖和常凯申一样没志气,他能把常某人赶到小岛子上画地图、写日记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者在决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时,并非仅仅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斯大林俄国的发展模式。早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已经为实施计划经济、发展国营企业作了十多年的努力。资源委员会在这期间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所创立的企业和制度、所招募和培养的人才,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制度留下了深远影响。
实际上,中国采用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中共的意识形态有关,和战争一点关系都没有

你确信知道自己到底想说什么?你前面引用的大量资料和最后的结论连2分钱的关系都没有。

soyboy 发表于 2015-12-4 03:01:31

我就不喜欢争论,因为谁是谁非很清楚。挺大师兄。

tnq 发表于 2015-12-4 08:47:53

mopfish 发表于 2015-12-3 17: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民国三十年代的建设内容很庞杂,设计方方面面。你提到的大概应该和“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战备建设有关 ...

正如普京对苏联的总结,整整70年,都走在一条毫无出路的道路上


别的不说哈,看到这句实在是有点~~~

普京不也一样走上了强权(集权)道路,再不走估计底裤都没有了,而且普金下台之后估计俄罗斯都不好说,现在除了点军事,其它的看还有哪些处于竞争前沿。

tnq 发表于 2015-12-4 08:54:32

soyboy 发表于 2015-12-4 03: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就不喜欢争论,因为谁是谁非很清楚。挺大师兄。

摆摆观点其实也挺重要的。

tnq 发表于 2015-12-4 08:57:21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12-3 0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抗战前民国的“黄金10年”不就是您说的路子吗?结果日军的薄皮破坦克就能平推,一个大队的日军追着一个师 ...

国民党的问题是党的基础问题,感觉蒋介石就是傀儡!看陈诚的土改帖子发现国民党其实也不是没有认识到的人,就是利益集团阻力太大!执行组织能力太差!

kuafusoft 发表于 2015-12-4 09:32:27

本帖最后由 kuafusoft 于 2015-12-4 09:38 编辑

zilewang 发表于 2015-12-3 17: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差不多到洋务运动,中国精英阶层就差不多摸到了工业文明的门槛了:欲强国,必先工业化,欲工业化,必优先 ...
我觉得这短短一段清晰地说明了当时的第一目标:工业化,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脱离这个总目标谈其他的其实意思不大。农民苦是肯定的,但纵向比还是提高的。前边有人说睡不得地板,做不得老板,没错,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也一样,创业阶段的艰苦难免。

还有一点,有些事情本身就是为长期计,不是为短期考虑的,所以也很难用短期结果来考量。我们常人习惯用个体寿命为基础来考虑事情,但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或者一个家族的寿命不是个体可以比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12-4 10:32:59

tnq 发表于 2015-12-4 08: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民党的问题是党的基础问题,感觉蒋介石就是傀儡!看陈诚的土改帖子发现国民党其实也不是没有认识到的人 ...

蒋本身就是利益集团,宁肯亡党亡国也不舍得革自己的命。蒋经国上海打老虎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佐证。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5-12-4 11:04:52

本帖最后由 阴霾信仰 于 2015-12-4 11:07 编辑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信仰兄认真,但不必过于纠结于统计数据,披露出来的数据只能做个参考,都是不准确的(包括我引用的数据) ...
安徽57年的水利建设搞得不错,可是后面就乱来了,哎,主席58年郑州会议上都发出了“你们这么搞要死人的,到时候杀头不要杀我头”的狠话,结果没人鸟他,水利建设指标照样翻倍下。。。

按忙总说法,林毅夫的论文是命题作文,实际他的观点是包产到户的刺激效应是一次性的。只是不能公开打286的脸。

下面的节选自毛泽东年谱,只能说官僚体系疯狂起来真是没有底线。

第七,减少任务问题。水利建设,还有第七,减少任务问题。水利建设,还有别的任务,实在压得透不过气,压得太重,恐怕也需要考虑一下。谭震林、廖鲁言同志搞的那个文件,要求全国今冬明春和明年夏天水利工程要搞一千九百亿土石方,还说一定不可少。去年冬季到今年秋季是搞了五百亿 土石方,一千九百亿土石方比五百亿土石方要多差不多三倍。我 看这样搞下来,中国人非死一半不可,不死一半也要死三分之 一,不死三分之一也要死十分之一。中国五亿农民,十分之一就 是五千万人。如果死了五千万人,那个时候至少我的职要撤掉, 你们都可以不撤,那不是撤职问题,我这个头也没有了。你(指曾希圣编者注)是想搞多的,你搞多也可以,总是不要死 人,以不死人为原则。一千九百亿土石方,总是多了,请你们议一议。你们如果一定要搞,那也没有办法,不能杀我的头就是了。我看,明年水利工程照五百亿土石方,一点也不翻。今年是五百亿,明年是五百亿,后年是五百亿,你搞他十年,不就五千亿了吗?我说留一点给我们的儿子去搞也可以,何必我们统统搞光!比如钢三千万吨,究竟要不要那么多?能不能搞那么多?现 在才搞到八百万吨,就是六千万人上阵,明年三千万吨钢,要多 少人上阵?是不是定三千万吨,值得考虑。这三千万吨,还联系到焦煤、煤、运输等,请你们议一议。此外,还有其他各种任 务,煤、电、油、运输、化工、森林、建筑材料、纺织、造纸。 我们在这一次唱个低调,把脑筋压缩一下,把空气变成固体空 气。先搞少一点,如果行有余力,情况顺利,再加一点。胡琴的 弦不要拉得太紧,搞得太紧了,就有断弦的危险。还有,农业的 任务是搞多少?还是要议一下,总是要有实际可能。可能性有两 种,一种是现实的可能性,一种是非现实的可能性。能够转化为 现实的那种可能性,就是现实的可能性。所谓非现实的可能性, 就是空的。

至于统计数据,所谓当局有准确数据的说法也是不可能的。以当年的政府水平,能搞出统计数据不错了。数据确实只能是参考。看下来,人民公社时期并不像宣传的那样低效。很多问题并不是公社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底子实在太薄。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5-12-4 11:30:24

tnq 发表于 2015-12-3 17: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ttp://m.guancha.cn/chenping1/2015_12_02_343259.shtml#0-tsina-1-62914-397232819ff9a47a7b7e80a40613cf ...

苏联早在赫鲁晓夫时期就搞自留地了。
1953年,赫鲁晓夫鼓吹“私人畜牧业”。
1958年,赫鲁晓夫废除了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合同收购制,同时鼓吹农产品自由买卖。另一方面,解散拖拉机站,改之为技术修理站,并把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1963年,苏联已承认集体农庄普遍存在包产到户现象,同时估计全国经营私人副业的工农群众已超过1000万人(此时苏联大约20000万人,即每20多个人中就有1个在自己种地养牲畜赚钱)。
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消了对自留地、私有畜的限制。
1965年,推行了集体农庄经济核算制以及包工到组(作业组);推出《集体农庄新标准条例》,鼓励自由买卖农产品;在国营农场实行承包制——只规定五年内出售农产品的固定计划,其他方面完全自主经营并且超产可自卖、利润归自己。
1967年,《关于国营农场和国营农业企业改行全面经济核算制》通过,鼓吹并实施“集体农庄小组所有制”。
到1970年代初,即使完全不考虑集体农场、国营农庄的企业化已经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仅仅计算宅旁园地(自留地)上的生产,其规模就已十分之可观。

1970-80年,苏联的自留地从670万公顷增加到了800万公顷,大概占苏联全部耕地的百分之三,自留地里面主要经营副业。

到1970年,私人副业生产各种大宗农产品占全国产量的百分比如下:
土豆——65%
蔬菜——38%
肉——35%
奶——36%
蛋——53%
羊毛——19%

私人经济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5%。(注意,是产值,不是产量)

1980年,勃列日涅夫政权取消了大部分对自留地农业的限制(包括1969年对家庭饲养畜牲数目的限制【2】)和对自留地规模的限制(过去限制每人最多半公顷,平均每人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公顷)。同时还下令银行、农庄/农场积极提供必要的贷款和物资。

但是,全民种地并没有挽救苏联农业,苏联的谷物产量依旧维持在15000—20000万吨的规模,看老天的脸色而上下浮动(毕竟小农经济虽然单位耕地面积投入劳力较高,但却更加靠天吃饭了)。而大批职工不务正业回家种地虽然解决了他们自己基本的温饱问题,但却更进一步导致了苏联其他经济部门的崩溃。最终苏联也就在全民种地潮中自我瓦解了。

苏联解体以后农业生产更是雪上加霜,以固定价格计算,1996年农业产出是1989年的63%,1999~2002年农业产出分别相当于1990 年农业产出的57.3%、62%、68.5%、69.5%(Csakietal.,1998,2001,2002,2003,2004)。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5-12-4 11:38:19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2: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别扣帽子!一贯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管个村庄,不比管个企业容易,搞得好的集体经济,激励机制上的设计都很用心。当年“洲心经验”等有效管理的方法也在向全国推行。不过要指望全部公社都能搞得好也很难。当年调查也是三分之一的公社搞得不好,三分之一搞得好。

大寨时期标兵工分、自报公议的工分评定制度很有意思。转过来参考一下。

标兵工分、自报公议等劳动管理制度,是在积累了生产、管理经验,特别是在社员的思想觉悟提高的条件下产生的,是政治和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经营路线,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更好地调动社员的集体生产积极性;又简便易行,适合当前大生产的需要。

政治和管理相结合的新制度

标兵工分、自报公议。在大寨现在的劳动管理中,计酬办法究竟是一种啥办法呢?要说名堂,就是“标兵工分、自报公议”。具体作法是,在日常劳动中,记工员只记每个社员的工别和出勤天,分早上、上午、下午,谁做了啥活,到月底评比总结。方法是先看看这一段数那些社员劳动态度最好,出勤最多,干的活质量最高,就评他们为“标兵”,然后规定出标兵一天应得工分。有了标兵人和标兵分,就等于有了标尺,其余的人按照自己的体力强弱、技术高低、劳动态度,自报自己一天应得的工分。社员自报以后,让大家评议。大家对自报的工分没有意见,按自报记工。个别人自报的不合适,高啦低啦,由大家评议修正。

开初我们是隔一两天评一次,后来改成十天、半个月、一个月一次。我们体会,时间过短了不好。因为时间短了,会增加好多麻烦,同时要衡量每个社员的劳动态度,在一两天内是不容易看出来的。经过一段时间,也能和各段农活安排基本上结合起来。

为啥要评选标兵?因为有了标兵,不只在评工当中大家有了衡量自己的标尺,就是在平素劳动中也有了样板,对标兵来说也是一个鼓舞。这样,相互之间还可以取长补短,开展竞赛,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和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所以确定标兵,比按底分去评的办法,好处多。

为啥不以底分作基础呢?因为以底分作基础,最容易给社员套上框框,会限制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个别不自觉的社员,还会钻底分的空子,不好好劳动。有些劳动好的社员,本来可以多挣分,因为底分的限制,他会少报,评的人也因底分作怪作出不切实际的决定。我们现在不以底分作依据。现在社员也有底分,是作为评摊义务工、评摊非生产用工的依据。按底分摊义务工,使劳动力强的多摊一点,劳动力弱的少摊一点,是合理的。
为啥自报公议呢?自报公议,本身是一项很重要的政治工作。自报公议,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检查,自我教育,开展两种思想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过程,也是思想革命化的过程。实行自报的好处,还能提高社员的自尊心,步步养成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同时,也是自己对自己的鞭策。从公议来说,更是有表扬有批评,本身就是一场大评比,这样就把管理制度和突出政治结合起来了。实行定额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解决啦。

tnq 发表于 2015-12-4 13:13:56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5-12-4 1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管个村庄,不比管个企业容易,搞得好的集体经济,激励机制上的设计都很用心。当年“洲心经验”等有效管理 ...

管理确实不容易!

羽烈 发表于 2015-12-4 13:54:20

本帖最后由 羽烈 于 2015-12-4 14:30 编辑

  大师兄选了个最容易捅马蜂窝的话题。我也 趁机水一下。
  毛主席时代的国际环境和国情,决定了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当时中国的情况,只能从农村挖资源补贴工业。公社制度,是最优的配置法。通过人身跟土地的牢牢结合,给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资源供给。这个跟现在的房奴有点像啊。按照当时的生产条件,公社制度是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公社都有耕牛,拖拉机什么的)最大的问题是分配制度,公社产出的桃子,大部分被国家无偿摘走,甚至出现了吃不饱的情况。牛要干活,但是不给草吃。这个放在哪个时代都会崩的。
  公社时的粮食亩产量是否比包产到户后要高,大家用的是各省的粮食数据,这个是讨论不出结果的。公社时期的政策,以粮为纲;包产后只要你每年交公粮,可以自主调整种植种类。如大师兄所说,地瓜不算粮。公社时期,70%的地都种了小麦;包产后可能40%种小麦,其它的地种大豆,玉米,土豆去了。这个怎么比?要是拿同一块地,按照公社时期的种法,跟包产后的种法来算,我们也没数据。
  包产对农民最大的好处是把之前的禁锢松开了点,有了些须自由。牛活还是要干,但是牛鼻子牵的没那么紧了。
  

dding200 发表于 2015-12-4 14:42:31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2: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意淫亩产,小心江南农民的锄头飞流直下。

我小时候记得我爷爷说解放前水稻亩产大概200-300斤一季(不知道是良田还是贫瘠的田),我们属于鄱阳湖平原,土地还算肥沃。

dding200 发表于 2015-12-4 14:42:36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5-12-3 22: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意淫亩产,小心江南农民的锄头飞流直下。

我小时候记得我爷爷说解放前水稻亩产大概200-300斤一季(不知道是良田还是贫瘠的田),我们属于鄱阳湖平原,土地还算肥沃。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农村大集体为什么被家庭承包制取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