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owang 发表于 2012-2-19 13:48:14

metalxc 发表于 2012-2-19 13: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很明显是向李学勤发难的,他当年搞夏商周断代霸王硬上弓,得罪的人太多。
只要他一天还在主持清华简 ...

你不是研究国史的吗?连吴锐都不知道?

metalxc 发表于 2012-2-19 13:54:22

totowang 发表于 2012-2-19 13: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不是研究国史的吗?连吴锐都不知道?

这个人我还真不清楚,我也没说过我是研究国史的。
等李学勤退了,或者死了,也就没人站出来质疑什么了。上博简不就是,马承源跳楼后,立马就消停了。

totowang 发表于 2012-2-19 13:58:48

metalxc 发表于 2012-2-19 13: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人我还真不清楚,我也没说过我是研究国史的。
等李学勤退了,或者死了,也就没人站出来质疑什么了。 ...

恐怕没这么简单。
吴锐先生是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和顾颉刚古史辨学派渊源颇深。

metalxc 发表于 2012-2-19 14:10:41

totowang 发表于 2012-2-19 13: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恐怕没这么简单。
吴锐先生是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和顾颉刚古史辨学派渊源颇深。

哦,社科院的啊,我去搜了下,是研究上古思想史的,这个是直接影响到饭碗了吧。
这人跳的挺欢的嘛,一会说跑去质疑曹操墓,说真伪不需资格,只需理智。之前还组织了四百学者状告超星,告超星侵权貌似败诉了。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2-19 14:49:40

wxmang 发表于 2012-2-18 2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不全面,只说了儒家的观点,黄老难道束手待毙?能干成为一个国家一段时期的主要意识形态,绝对不简 ...

会不会因为黄老学说和外戚牵扯太深,有血缘的不准涉及显学,有学问的不准世袭,黄老学说在学术上因为皇帝、外戚、儒家的制衡而被牺牲掉了,而作为外戚的家学传承,又随着王莽的代汉导致在东汉的完全断绝呢?

紫微星明 发表于 2012-2-19 15:41:15

本帖最后由 紫微星明 于 2012-2-19 15:42 编辑

Stariver 发表于 2012-2-19 09: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比如第四节,形名声号,大家多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其实是一种量子力学,或者更深点的尚未被证实的统一场理 ...
国学不单单是儒家,
黄帝经摆在那里,
大家自己认真解释一下,
其内在的逻辑,
最终会指向现代最先进的科学,
甚至超越。

统一场至少是爱因斯坦未竟之梦,
根本上是用数学模型完成宇宙时空的逻辑解读,

仔细研究道法篇,一定会有帮助的。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17:11:30

metalxc 发表于 2012-2-19 12: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俺用几个人物和几个事件大致的梳理下吧。
战国末年在稷下学宫的时候,黄老学派的思想就已经基本成型了, ...

你这样说很合理,《淮南子》我是比较熟的,如果代表黄老的核心思想(不知道这是一家之言还是历史学界共识?),那我就很清楚他与儒家,法家的区别了。

叶公 发表于 2012-2-19 17:38:14

wxmang 发表于 2012-2-16 11: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先秦史,资料太少,现在基本都是司马迁的冷饭,能干突破的很少。田野考古和发掘的成果也一直没有大 ...

清华竹简和里耶秦简如果全部破译出来会有许多突破的。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17:52:28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2-19 14: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会不会因为黄老学说和外戚牵扯太深,有血缘的不准涉及显学,有学问的不准世袭,黄老学说在学术上因为皇帝 ...

这个假设不成立,世界上还没有因为一种国家主要意识形态是只有某一个群体掌握的。

黄老之学在西汉早期是显学。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17:57:04

叶公 发表于 2012-2-19 17: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清华竹简和里耶秦简如果全部破译出来会有许多突破的。

相信技术进步,一定会有很多惊喜,不过想颠覆司马迁看来基本不可能,他比较实事求是。

乱翻书 发表于 2012-2-19 18:05:14

本帖最后由 乱翻书 于 2012-2-19 18:07 编辑

秦朝的灭亡应该是人心的问题.

秦朝的制度经历多年,应该是完善的,而且汉承秦制,本身说明秦制的强大。

秦汉之交,是社会组织的变化,更是人心的变化。

郡县制替代分封制,对于旧贵族来说,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损失。这种认识,既发生在六国,也发生在秦本身。秦汉之际的大动乱,是旧贵族的暴乱,而秦被刘邦的一支偏师消灭,是因为秦的旧贵族不愿意支持秦朝的制度,同时秦旧贵族在始皇时代被削弱过重。实际上,项羽称霸,首先是分封六国旧贵族。

刘项之战,是秦灭六国的延续。这本身就是秦制的胜利。项羽死后,六国旧贵族被扫荡一空,从思想和肉体上都失去了影响,剩下的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大行其道的士了,以士为中心、继承秦制构造了汉帝。

汉初的分封其实是一个倒退,终于有了七国之乱,但是此后,分封再也无人支持,在思想上完成了统一。

秦无疑是伟大的帝国,但是在新的制度创立之初,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尤其是无法解决的人心问题,给帝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但是秦制最终取得胜利。

类似的事,在隋唐又重演了一遍,不过和秦汉的郡县对分封不同的是:这次是科举对世家,同样是隋灭亡而唐继承隋消灭世家。

metalxc 发表于 2012-2-19 18:44:16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17: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这样说很合理,《淮南子》我是比较熟的,如果代表黄老的核心思想(不知道这是一家之言还是历史学界共识 ...

基本算共识把,一部分人把它归到杂家里去,但他们也承认所谓的杂家里黄老的影响,这个就牵扯到一个杂家的定义问题了。
比如胡适就说"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叶公 发表于 2012-2-19 19:00:32

哪位史学老大科普一下均输。感觉就是现在国储的雏形。

叶公 发表于 2012-2-19 19:03:51

俺们的老祖宗们真是伟大,好象很多现代的东西在历史中都能找到对应的雏形。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19:15:48

metalxc 发表于 2012-2-19 18: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基本算共识把,一部分人把它归到杂家里去,但他们也承认所谓的杂家里黄老的影响,这个就牵扯到一个杂家的 ...

这里面比较麻烦的是不同的人说的到家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比较狭窄,有的比较广泛,对外行就比较晕菜。

靠山王 发表于 2012-2-19 20:05:49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17: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相信技术进步,一定会有很多惊喜,不过想颠覆司马迁看来基本不可能,他比较实事求是。

的确如此。殷墟出土之物证实了史记的一些记载。要知道商--彼时距司马迁已有千年。想想现在一个人写司马迁时代的历史或晋唐的历史,然后还要八九不离十,他一定做了大量的考证功课的。不过史学上更倾向赋予同时代的记载以更多的权重。我也期望考古呀技术呀什么的能揭秘更多的传说。比如说中国人,不敢说100%,8、90%的老祖宗(按史记的说法都是)要么是踩了巨人的脚印出身的后代(帝喾),或是吞食了鸟蛋而出身的后代(颛顼)。我也很想知道我到底是怎么来的。好奇。补充一下,就这一点而言,我家的家谱和史记高度吻合,我现在很怀疑我的家谱有违反太史公版权嫌疑:-)。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2-19 20:52:09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17: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假设不成立,世界上还没有因为一种国家主要意识形态是只有某一个群体掌握的。

黄老之学在西汉早期 ...

那有没有可能这些显学涉及到地域性呢,如果是一个地域的话,那么开国功臣集团的衰弱会不会导致这个问题。当年刘邦想废太子的时候,四老出现就让他绝了望,那么黄老学说当时在开国功臣集团中肯定是统治地位,同气连枝的。

Stariver 发表于 2012-2-19 21:36:15

本帖最后由 Stariver 于 2012-2-19 22:18 编辑

紫微星明 发表于 2012-2-19 15: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学不单单是儒家,
黄帝经摆在那里,
大家自己认真解释一下,

再多说两句,现代科学要求精确和可验证性,拒绝似是而非。

当然在思考的时候可以用类比的方法,但是要形成一个理论必须有严格的数学描述(以保证逻辑自洽和精确),所推出的结论必须可以被实验检验。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23:13:13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2-19 20: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有没有可能这些显学涉及到地域性呢,如果是一个地域的话,那么开国功臣集团的衰弱会不会导致这个问题。 ...

不是,贾谊就是黄老之学,但是功臣集团排挤他,不然不会去长沙,也不会早逝。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23:18:04

靠山王 发表于 2012-2-19 20: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的确如此。殷墟出土之物证实了史记的一些记载。要知道商--彼时距司马迁已有千年。想想现在一个人写司马迁 ...

现在技术上能够做到的就是查Y染色体确定父系和查线粒体确定母系,但是实际用处不大,因为没有纯种的民族遗传特性标本参照,无法准确判断结果。古越族的标本现在选贵州的水族,仅仅是因为混血少而已。

slyypp 发表于 2012-2-20 08:23:04

本帖最后由 slyypp 于 2012-2-20 12:59 编辑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23: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技术上能够做到的就是查Y染色体确定父系和查线粒体确定母系,但是实际用处不大,因为没有纯种的民族遗 ...


贵州水族人   周韦彤。  忙师看一下,算不算正牌水族人。

秦风 发表于 2012-2-20 08:37:34

叶公 发表于 2012-2-19 19: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俺们的老祖宗们真是伟大,好象很多现代的东西在历史中都能找到对应的雏形。

所以中华文明才能延续数千年啊,中国人是了不起的

做客地球 发表于 2012-2-20 09:32:20

slyypp 发表于 2012-2-20 08: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贵州水族人   周韦彤。  忙师看一下,算不算正牌水族人。

汗一个,忙总又不是检测机器{:4_280:}

wxmang 发表于 2012-2-20 10:20:58

slyypp 发表于 2012-2-20 08: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贵州水族人   周韦彤。  忙师看一下,算不算正牌水族人。

面粉太厚,搞不清楚本来面目,再说是侧面像,看不清楚脸形和头型。

乌贼 发表于 2012-2-20 18:23:12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10: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司马迁的描述来看,黄老之术成为意识形态是在西汉初年,而法家是在战国,应该市黄老继承的法家,而不是 ...

我觉得不应当说是继承,而是融合.一直有道法家的说法.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司马迁把他和老子一同列传,并说他归其本于黄老.我的理解是说法家是道家无为无不为的无不为一面,而且大有天地不仁的气势.庄子是另外一面,对礼的看法,儒和墨也成为这样对称的两面.如果说黄老之术是继承法家,那说不通.

其实,我觉得说易为百经之祖已经很说明问题了.百家从根本上是相通的,道为一.庄子的天下篇评论诸家学说,都是用了相同的句式".......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闻其风而悦之,...."也说说明道的千变万化,诸家得其一面而生发之.思想的樊篱不是那么分明的.就比如韩非,李斯为荀子门生,荀子本身是法是儒也很难说得清.

另外,我觉得诸家大致是得道之一面,生发变化,就有是否合宜,切实浮泛的问题,评论之,或可,象荀子的非十二子那样非之而定于一尊,或不可.因为道为源,这是过去,而最终面对的是未来,未来千变万化,谁也说不清会怎么演化,就如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的它嚣、魏牟包装一下就是近代人性解放的先驱...无论如何高深,中正平和,都得面对道的不可言说和变化的不可预测.而且现代民智已开,科学的条理和深刻,我觉得我们古代的朴素思维很难与之比较,所以,挖掘古墓获得古书,或可增益闻见,促进新知,但是指望那些东西能够定未来于一尊,我觉得不可能.

抛弃过一遍的东西,都有当时将它抛弃的理由,无论珠玉粪土.

乌贼 发表于 2012-2-20 18:54:47

乱翻书 发表于 2012-2-19 18: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秦朝的灭亡应该是人心的问题.

秦朝的制度经历多年,应该是完善的,而且汉承秦制,本身说明秦制的强大。
...

有些不对,陈涉首难是平民暴乱.张楚四处出击,结果是六国贵族乘机复国,陈涉首当其冲而又对六国贵族失去控制力,失败.项羽靠军功起家,分封的时候是裂为十九国,削弱的都是已复国的六国势力,提升军功贵族的势力,造成新的矛盾,田荣首难,刘邦乘之.所以,项羽最大的失败是没有能够立足最富饶的关中,杀降,报复过度,造成对新矛盾失去控制力.

wxmang 发表于 2012-2-20 21:06:21

乌贼 发表于 2012-2-20 18: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不应当说是继承,而是融合.一直有道法家的说法.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司马迁把他和老子一同列传,并说他 ...

现在显然不会用这些古董,只是考古意义上的复原真相而已,完全是满足个人好奇心而已。

suqier 发表于 2012-2-21 01:11:58

wxmang 发表于 2012-2-20 21: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显然不会用这些古董,只是考古意义上的复原真相而已,完全是满足个人好奇心而已。

有一部小说,《大秦帝国风云录》,里面把秦国分解成皇权、王族、关东士人,老秦人(旧的军功贵族),楚人(外戚),新生的军功贵族。相互间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大一统局面,斗来斗去争夺利益。

其实我觉得这个视角很好,那些派系的头头,包括始皇帝,都只是被自己的支持力量推着走。就象丰臣秀吉一统日本后不得不打朝鲜,不然他的嫡系手下对土地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的统治就要崩溃。就象老毛反右,是因为下面有很多意见提上来,是一样的。

《清华简》的释读已经出了一些了,上次就和森林鹿说,搞考古的能生活在当代,真是幸福。

道法儒的后续发展不同,我觉得可能是传人的灵活性不够。社会在发展,经典教义必须做到六经注我,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统治阶级的需求,或者说能提供高效的组织形式,从而成为主流。

wxmang 发表于 2012-2-21 12:13:59

suqier 发表于 2012-2-21 01: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一部小说,《大秦帝国风云录》,里面把秦国分解成皇权、王族、关东士人,老秦人(旧的军功贵族),楚人 ...

这本书没看过,小说想象力太丰富,接受不了。

至于儒家,从来都是包容并蓄的。

种植园土 发表于 2012-2-23 08:12:03

本帖最后由 种植园土 于 2012-2-23 21:42 编辑

metalxc 发表于 2012-2-18 03: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这咋一看长篇大论好像很有道理,具体到点上那就是千疮百孔啊。

罗马史咱不熟,就一句也不说了,单说 ...
看metalxc兄激切进取地讨论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是很有趣的事。本来不想再说,结果洗心同学很热心地给本人一顶“历史发明家”帽子,那么多扯两句吧,算是以狗尾续metalxc兄之貂。

(1)
本人观点:“西汉初期是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Eclecticism)意为“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西汉承秦,秦承战国而祚短。西汉大致保留了秦的制度,对战国以来的施政思想有所选择,黄老是显学,而儒家自高祖刘邦始,虽然屡遭歧视,但在朝廷上也始终有一席之地。故而,汉初未走极端。甚至儒家宣扬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卫)太子仍可以自择杂家为宾客。卫太子因巫蛊之祸而败后,霍光的施政纲领与汉初也没有多大区别,仍有黄老成分。真正走向纯儒术是汉宣帝的太子(即汉元帝)。既然卫太子以杂家而败,那么其曾孙纠枉过正,反而走向纯儒术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2)
metalxc观点:
汉初七十年,是黄老之术全面主宰政治思想界,过去对黄老之术到底是啥也说不太清楚,就知道个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之类的。幸好考古把黄老之术的典籍《黄帝四经》挖出来,《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

《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其建立学术的出发点是教导君主如何用“道法”统治百姓。

黄老之术其实是结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儒家、 墨家等诸子的观点杂合而成,但在重点上基本是偏向于法家,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弱化版的法家。
既然是杂合而成,他很自然他就有中庸或者致中和这些观点。还是不要随便拿现代的词汇比附古代,真不靠谱的。

metalxc兄洋洋洒洒说这么多,无非是说黄老思想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但是请注意史记中详记的两件轶事:
a.窦太后召辕固问《老子》,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而”。窦太后大怒,'安得司空城旦书乎?“,让辕固入圈刺猪。景帝很为难,给了辕固一把利剑,辕固杀死野猪才保住性命。
b.汲黯抱怨”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武帝说:“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辕固的潜台词是:《老子》不过是周室一个普通公务员写的文章而已,儒家的经典,如《尚书》,却是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府文献汇编。一个是一人之智,一个是上千年集体政治智慧的结晶,能比吗?刺激得窦太后当场发作:劳改犯才读你们的《尚书》,你去拱猪吧!
武帝的潜台词是:我以前把汲黯当作信奉黄老的社稷之臣,但看看他现在,学问一点也不进取,说话成什么样子了?
这两则轶事却说明了:
(1)儒家传承了上古以来的官方文化积累。不管这种传承有无走样歪曲,至少说明儒家纵向、横向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数百年的时间段里坚持打群架。如果《老子》是一人之智,《淮南子》也不过某个时代一批人之功。但《书》和《诗》却是上千年时间里我们的民族积累的文化成果,而且还有《易》,其实比《老子》还深刻。故而儒家更能占据文化传承的制高点
(2)我们的民族向来以德立国。抢占了文化传承制高点,就很容易抢占道德制高点。加上儒家重视教育普及,尤其重视扎扎实实的价值观教育。而黄老之学,本身是反“教化”即普及教育的。黄老始终有一个“奇”字。忽而托名黄帝等人,传播几本经书,忽而散发做赤松子游。说好听点叫潇洒,说难听点,叫不靠谱。例如,武帝令太子自择宾客,结果奇人异士用多了,巫蛊之祸有了委屈,就公然在长安和丞相玩街垒巷战,死了几万人。出了这样的洋相,以后哪个皇帝敢不用儒生辅导太子?
metalxc兄说“黄老之术其实是结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儒家、 墨家等诸子的观点杂合而成”。融合多家学说的思想家、政论家多了。荀子肯定是一个。贾谊也是。他们是不是黄老?不排除这个可能性。象忙总说,贾谊是受亲贵、功臣及其后代排挤,不得志而死。然而,亲贵功臣及后代在中央掌权,地方上小吏职位传给子孙,乃至传了几代人之后,居然以吏职为姓。这些现象恰恰是汉初黄老施政方针造成的。如果贾谊是黄老人物之一,那么他本人也是黄老政策的牺牲品。
当时不仅没有大量征召体制外人才任朝廷的高级公职,甚至徭役也多是地方性的。景帝时出了七国之乱这样的大事,也没有象后来王莽那样搞全国性的总动员,主要应对措施是让亲汉的诸侯王和叛汉的诸侯王之间先互耗。由于大家的动员都是地方性的,谁进攻的距离远谁的后勤先出问题,然后周亚夫的中央军就借机一举平定之。
忙总指出了黄老的清净无为和汉初的政府效率之间的悖论。其实metalxc兄用的一个字用可以解释这个悖论:“术”。黄老是术,是被朝野高度评价广泛接受的施政方针。而朝廷的效率则基于战国积累的制度,这个制度虽然有可能“法家、道家、阴阳家、儒家、 墨家等”的成分都有,但简单而言就是萧何从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存档资料中吸收来的,曹参等谨守勿失而已。故而,汉初即便用黄老之术,也未大量吸收体制外人才,应付七国之乱这样的内战仍是举重若轻的。但要对匈奴开战,就要大量征召人才了。

儒家的经学后来演绎成了边界清晰的、有专职人员注疏训诂、一字一句变更都关乎某些家族功名利禄的经院式学派。但黄老始终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黄老始终是“术”。既然是术,那么黄老思想至今仍可用,仍在用。吕后、文景在用,霍光也在用,2000年后,曾国藩在用,我朝的韬光养晦其实也是众多版本之一。只是象汉初那样朝野共识地、毫不动摇地、条件反射式地用此“术”,是不多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当时黄老确是显学。

metalxc观点:
“高效率特点(霸道)”
您这是拿现代汉语理解古汉语那,王道霸道具体说的是什么下面详细说明。
这个问题比较庞杂,象metalxc这样的专业人士恐怕没个几十万字解释不清楚。不过,我拿两个悖论侧面说明一下王道和霸道的区别。
周朝获得天下之后,每有战争胜利,都要分封土地、赏赐财物给功臣,这样可能造成一个怪现象,战胜越多,分出去的地越多,王室反而实力越窘促。不仅周朝如此,采用伯克制的中亚国家,及北方的某些游牧政权都有类似现象。明朝总结说:胡虏无百年之运。周朝却足足坚持了800年。
战国多数土地不再分封,地方直属中央,中央授权给专业人士管理(如苏秦、吕不韦、虞卿、范睢之流)。每打下一个地方,中央财政收入就多一块。战争胜利越多,实力就越强大。把暴力美学发展到最经典最完美境界的秦却短短二代就灭亡。而怪异的是,类似穷兵黩武的罗马却挺了上千年。
同样是分封,周朝坚持800年而中亚各政权能维持100多年就不错了。同样是穷兵黩武,秦朝2代而灭,罗马却极其缓慢地衰亡。这说明一定有一种超出“硬实力”层面的东西存在。对周朝而言,这种软实力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对罗马而已,这种软实力叫做“罗马化”(romanization)。

metalxc观点:
“高效率特点(霸道)”
“恢复了周王室的部分措施(王道):低税轻赋。大量分封子弟但诸侯国实权由国相掌握,国相由中央委任。”

轻徭薄赋是黄老之术的内容,和王道、周王室有啥关系。

王道的定义多了去了,商鞅口中的王道和孟子口中的王道能一样嘛。我估计你说的是孟子的王道,孟子的王道是义利之辩在政治领域的逻辑延伸,这个可以去看朱熹和陈亮的辩论中相关的阐述。朱熹对孟子王道是注释是“尧舜天性浑全,不假修习。汤武修身体道,以复其性。五霸则假仁义之名,以求济其贪欲之私耳”黄宗羲的注释说的更明白点“王霸之分,不在事功而在心术。事功本之心术者,所谓由仁行义,王道也。只从迹上模仿,虽件件是王者之事,所谓行仁义者,霸也。”还有张九成、王安石、程明道等人的注释,大同小异,基本说的都是心性。

明白了吧,孟子是心学的创始人,他这王道句句说的都是心性,其实和具体施政毛关系都没有。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就在心性,就在态度而已。
所以人家孔子还能当官能主持国政,是因为他行事手段“堕三都,诛少卯”比法家还法家,但人家心性牛逼,所以怎么着都是王道。孟子周游各国,国君们一听他玄之又玄的心性,谁敢用啊。

至于说分封制就想到周王室,你这观念还停留在民国时代。王国维的“殷商革命论”中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周代有分封制、有宗法制,商代没有。现在都什么年头了,学术研究早就天翻地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古挖掘比较给力。证明人商代照样有分封,照样有宗法制,只不过周代在他的基础上继续进步罢了。顺便说一句,现在的高中教材什么都写着商代有分封制。

关于分封。
最早,华夏各地散布着数千个小氏族,就象草原上的小部落。部落的首领(诸侯)和草原一样,靠血缘关系继承。部落之间有联盟,联盟首领或推举,或血缘继承。联盟把地域分为若干块,每块有一个诸侯长。比如禹时分天下九州,每州有一伯管理下属诸侯。

以后,诸侯兼并,数量逐渐减少。但并未打破诸侯根据部落的血缘而继承的惯例。商代也是如此。周伯从商王手中获得专征职权,地位大概类似于诸侯长。

武王伐殷成功,但奉文王牌位出征的“太子发”自然没有魄力未改变原有的体系。商人部落未被拆散,仍分封给殷商贵族;武王也为几个旧家族恢复了部落。商人仍众多,周人少且文化落后,很容易被商人同化。武王担心,不能眠,很快去世。“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周公大刀阔斧,改变了文王和武王的策略。东征之后,他直接把天下分封给功臣和周室亲族,每个诸侯配上若干队殷商之民(从事工商业),去管理(实则殖民)当地土著(野人)。最初,诸侯和商人住在城里,野人住在城外,频繁发生冲突。迫于生存压力,商人和诸侯不得不合作。这样,以部落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旧体系衰亡了,以文化为纽带的新体系兴起了。

所以,殷商的分封和周公的分封不是一码事。

另外,殷商是工商业发达的部落,驾牛车贸易天下。各部落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周室则是一小批人往全国殖民,中间大片空地,立足艰难,所以极其重视兄弟关系。“棠隶”诗可为证。
metalxc观点:

“创新:平准抑制投机”
平准真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管子的准平,到范蠡的平粜和李悝的平粜,这都是一脉相承的。

这个以Metalxc兄所言为准。不争辩了。

metalxc观点:


“汉元帝起,渐渐用儒术替代霸道,中央权威和效率都降低,地方豪强崛起,反而不如杂用王道霸道的时代稳定了。”

儒术取代黄老之术,和地方豪强兴起都是在汉武帝时代,而不是元帝。儒术取代黄老之术,这大伙都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用多说。汉武帝之前文帝的入栗拜爵和景帝的商人可以为吏,光是放开爵位和底层的吏这个是毛毛雨。武帝的时候,直接开放武功爵,直接可以任高官,比如冶铁业的孔仅直接是位列九卿。

最重要的是这几个的关系你完全搞反了,是武帝连年征战,以至于天下的户口减半,极小部分是战死,大部分都是逃亡或变成了隐户。致使中央权威和效率都降低,才不得让儒家出来救场,向豪强们进行妥协。


这个我不同意。不是喊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就真的万事大吉了。卫太子没有如此追随此口号,霍光、宣帝也没有如此。

从宣帝到元帝从吏治水平到行政效率都有明显的效率降低,甚至反映在器协工具的做工水平上。这个汉书说得很清楚。汉宣帝本人亲口说,太子从杂王霸之道,转向纯儒学,会乱天下。而你的说法解释不了这个变化。

metalxc观点:


“到了东汉,刘秀靠割据地方的豪强获得政权的,就不能不做更多的让步。于是,豪强演绎为士族,“察孝廉”变成了士族之间的相互荐举,“三公”变成了点缀高级士族的名誉职务。”

光武帝要是真只有这么点能耐,就真不配称为光武中兴。“刘秀靠割据地方的豪强获得政权的”这个论断本身就有问题,这是杨联升先生提出来,后来被广泛引用的,你查一下就知道这观点多么古老。以云台二十八将举例,出身高官、家境富裕不过是三分之一而已,其余功臣平民、小吏之流多了去了。掌握政权后,他马上就开始了打击豪强,就是所谓的度田、检籍。光是刺史、太守就处死十多名,下狱罢官以及受牵连者不计其数。
光武帝有些后悔是不是打击面太大,的确马上好多地方出现叛乱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现代考古发掘出灵帝时候的木简,证明度田在灵帝的时候依然持续,只是程度上肯定比上国初。

看看河西是怎么归顺的。马氏、梁氏、窦氏等贵族是怎么兴起的就知道了。云台二十八将,好处是相比其余朝代的开国功臣,得寿考者多。但之所以如此,是光武帝剥夺了他们多数人的实权了。

metalxc观点:

“察孝廉”崩坏事件也在汉末,大约是灵帝献帝的时候。在顺帝的时候举孝廉是有年龄限制的,四十岁才能举,举孝廉之前得参加试职,看有没有当官的能力。试职之后而且还得参加考试,看你有没有理论水平,哪是你想的说举就举。古人又不是傻子,一项制度作为几百年的国家政策,必然会是经过完善周密的安排,必然会有他合理的一面。
你说的那些状况都是伴随着国家机器衰落出现的副产品,在和帝年间国家一年举孝廉的也就两百左右,而且举出来的也的确都不是无能之辈。

“举出来的也的确都不是无能之辈”?你确信?一个无能之辈都没有?
再说,我的观点是:相互推举,使得用人权集中在若干家族手中,而这些人对皇帝和外戚大将军的争斗不热心。
而这些世家子弟很能干,也是正常的呀?但肯定也有“袁术”(嫡生,非常不能干)、“袁绍”(庶出,中等能干)之流。不过,后来曹操这样极端能干“阉党子弟”折腾出来司马懿这样的极其阴险且能干的士族,也是正常的。
metalxc观点:

后面的懒得逐句吐槽了,我这比写论文还累,还他娘的不讨好。您这泛泛而论,整出来个貌似很牛的玩意,我要纠正还得花比你更多的篇幅,我算知道史学界为啥打死不和易中天、袁腾飞之流的打交道了,连批都懒的批。

我觉得兄台研究黄老,还不够淡远。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向茶馆献礼】【灌水】读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