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coms
发表于 2014-6-27 20:59:40
美国通用电气向成发采购3亿美元燃气轮机压气叶片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4_06_27_241620.shtml
《中国航空报》6月25日报道,经过10个月的努力,日前,中航工业成都发动机集团与美国通用电气发电与水处理集团(简称GE P/W)成功签署了5年3亿美元的燃气轮机压气叶片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约定,从2015年起,GE P/W将向成发公司每年采购6000万美元的叶片,5年累计3亿美元。成发需确保GE所有装机需求、售后备件、新机型同步研发的制造能力。GE将为成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保证技术研发和加工效率提升。
成发公司长期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开拓外贸业务,在与GE P/W合作的17年间,凭借在质量、交付、供应链管理、生产效率等各方面的长期优秀表现赢得了客户的信任。2013年,成发叶片成为GE P/W的全球唯一免检产品。目前,成发每年向GE提供近30万片叶片。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6/27/635394872646753472.jpg
燃气轮机资料图片
协议的签署,预示着成发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燃机压气机叶片生产基地。这是成发与GE P/W的战略合作关系的新高点,标志着成发叶片具有世界级的竞争优势,标志着成发公司在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制造效率上,可以与世界最优秀的供应商同台竞技。
成发公司表示,将充分利用获得的市场机会,快速、全面掌握最先进的燃机叶片制造技术,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势。
tangcoms
发表于 2014-6-27 21:01:14
tangcoms 发表于 2014-6-27 2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美国通用电气向成发采购3亿美元燃气轮机压气叶片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4_06_27_241620.shtm ...
就叶片而言,成发跟无锡透平相比,谁更强点?
tangcoms
发表于 2014-8-21 10:03:29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4-8-21 10:04 编辑
中国成功研制第四代核电反应堆主氦风机样机 性能世界领先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4_08_20_258676.shtml
观察者网综合《中国证券报》等媒体报道,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HTR-PM)的核心装备——主氦风机试验样机,已于本月初在上海电气集团鼓风机厂通过业内专家评审和鉴定。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电磁轴承的大功率主氦风机,大量采用了创新技术,无论功率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已攻克世界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研发中的主要技术难关。在未来,这一主氦风机将被安装在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的华能石岛湾核电厂,该核电站将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高温气冷堆具有温度高、用途广等特点,其固有特性决定此类堆型可以避免类似于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堆芯熔化、放射性大量释放的重大事故,曾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专家认定为21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核电站最有发展前景的堆型,国内外对此种技术都非常重视。在高温气冷堆研究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HTR-PM,High-Temperature gas-cooled Reactor Pebble-bed Module)是在“863”项目“IO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基础上发展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电站,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 16 个重大专项之一。作为高温气冷堆的关键设备之一,主氦风机被安装在一回路内部蒸汽发生器输出端,是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唯一的能动设备。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8/20/635441531345593146.jpg
现场考察的专家组
HTR-PM的主氦风机工程样机由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负责总体技术并提供电磁轴承,同时负责整机调试及试验;佳木斯电机公司则负责电机,上海电气鼓风机厂负责叶轮及整机总装和试验平台,中核能源公司负责项目管理和质保。整个团队在研制过程中解决了多个重大技术问题,它的研制成功是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的重大成果。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8/20/635441531872094070.jpg
主氦风机顶部
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张作义介绍说,主氦风机的功能相当于压水堆核电站的“主泵”。在工作中,HTR-PM的主氦风机将氦气加压到70个大气压后作为冷却剂,将反应堆堆芯产生的热量带走。随后氦气流经蒸汽发生器,再次加压后返回反应堆堆芯,从而实现能量交换。由于氦气的惰性特点,当杂质保持足够低的水平时,冷却剂不会造成对反应堆内燃料元件和其它构件的化学侵蚀。氦气不吸收中子,也没有显著的反应性效应。氦气的这些特点,使得由于冷却剂产生的废物量也相对少。
HTR-PM主氦风机运行功率4500千瓦,工作温度250℃,以纯氦为工作介质。该主氦风机为大型立式高速变频机组,在国际上还没有容量相当、结构相似的产品,突破了大型立式机组的转速范围和结构型式。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8/20/635441532383306968.jpg
主氦风机试验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主氦风机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电磁悬浮轴承的反应堆设备。这一电磁轴承由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于2008年正式立项,2009年底完成总体设计,是持续10年的“863” 项目科技攻关成果。整个风机转子重量约4吨,由电磁悬浮轴承支承,实现非接触无摩损运行,不需要润滑油系统。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8/20/635441530223483175.jpg
世界主要高温气冷堆风机性能对比图
据报道,主氦风机工程机样机于2010年在上海开始制造,2013年10月完成主氦风机出厂试验平台,为主氦风机样机的各项试验提供了条件保障,2013年11月底在上海鼓风机厂开始样机总装并开展各种试验,2014年6月完成第三次总装。今年7月16日21时,主氦风机工程样机在上海电气鼓风机厂完成了100小时热态满功率连续运行考验。
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张作义介绍说,主氦风机样机的研制解决了多个重大技术问题,如主氦风机整机的总体设计,大型氦气置入式立式高速电动机的研制,电磁悬浮轴承支撑的转子动力学分析,高性能叶轮的研制,大电流、高压差、高电压一回路边界电气贯穿件的研制,风机球阀的研制等。
2012年12月9日,HTR-PM工程下的世界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在山东省荣成市的华能石岛湾核电厂开工建设。这座核电站采用了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预计2017年底并网发电,本次通过业内专家评审和鉴定的主氦风机,也将被安装在这座有着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电站。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8/20/635441533154260322.jpg
friedchicken
发表于 2014-8-26 00:18:19
tangcoms 发表于 2014-8-21 1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成功研制第四代核电反应堆主氦风机样机 性能世界领先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4_08_20_258 ...
能不能讲讲核电站是怎么分代的?
tangcoms
发表于 2014-9-9 11:18:06
中国氢常温储存技术获突破 或引发能源革命
资料图:美国氢动力飞机试飞。氢是一种能量密度很高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但其特殊性质导致难以常温常压储存,泄漏后有爆炸危险。若能突破储存技术便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动力设备。中国利用特殊溶液大量吸收氢气,一立方米可以吸收超过50公斤,平常可以稳定储存,加入催化剂便可释放氢气,储氢材料可重复使用2000次。该技术国际领先,或引发氢能利用革命。
将氢气经特殊处理溶解在液态材料中,实现氢能的常态化、安全化应用,甚至用普通矿泉水瓶也能装运,这一愿景正在逐渐接近现实。中国化工报记者昨天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了解到,他们开发的液态储氢技术已经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正准备进行大规模中试和工程化试验。
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主任、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程寒松博士介绍,他带领的团队利用不饱和芳香化合物催化加氢的方法,成功攻克了氢能在常温常压下难以贮存和释放这一技术瓶颈,实现了氢能液态常温常压运输,而且克服了传统高压运输高成本、高风险的弊病,所储氢在温和条件下加催化剂释放后即可使用。储氢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超过了美国能源部颁布的车用储氢材料标准。
实验室研究显示,储氢分子熔点可低至-20℃,能在150℃左右实现高效催化加氢,并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储存和运输;催化脱氢温度低于200℃,脱氢过程产生氢的纯度可高达99.99%,并且不产生CO、NH3等其他气体;储氢材料循环寿命高、可逆性强(高于2000次);质量储氢容量>5.5wt%,体积容量>50kg(H2) ·m-3。程寒松告诉记者,所用催化剂无需再生即可重复使用,5年内无需更新。业界认为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有可能引发氢能利用革命。
日前,中国地质大学、张家港氢力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江苏氢阳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合作协议。江苏氢阳能源公司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可持续能源实验室、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张家港富瑞特装公司等单位共同成立。根据协议,项目前期总投资7060万元,江苏氢阳能源公司负责氢能存储、转化、应用材料、装备及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制造、销售,富瑞特装将为液态储氢技术中试研发提供研究平台。
“我们的技术可以做到在常温常压下储氢,而且产品形态也已成熟,可以批量生产。”程寒松说。
据了解,氢的储运技术是制约氢能发展的最主要技术瓶颈,目前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压储氧罐、轻金属材料、复杂氢化物材料、有机液态材料等氢储运技术
飞行的冰箱
发表于 2014-9-11 00:06:13
振奋人心,加油:victory:
土匪王
发表于 2014-9-27 15:37:03
tangcoms 发表于 2014-9-9 11:18
中国氢常温储存技术获突破 或引发能源革命
资料图:美国氢动力飞机试飞。氢是一种能量密度很高的清洁 ...
这样燃料电池车,不是很快就可以普及了吗?
gzcskj
发表于 2014-10-4 05:04:17
楼主真心不错 能坚持不懈 支持支持
tangcoms
发表于 2014-10-17 14:14:48
为新时期核武器研究再立新功
——聚龙一号装置研制纪实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10/292954.shtm
2013年10月10日上午,在四川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的聚龙一号装置实验主控制厅中,墙上6米长、2米高的大屏幕分区域显示着监控画面和复杂的技术参数。操作台前,一排身穿白褂的科研人员,熟练而准确地操作着电脑,报送着各系统的状态。成果鉴定委员会的10位院士、5位专家目光如炬,紧盯屏幕上每一次数字的跳动。“触发!”实验负责人丰树平的一声令下,伴随着低沉的闷响和大地的震动,在与控制厅相隔不远的试验大厅中,数十道紫色的电蛇猛然划破空间,自曲折蜿蜒中迸射出刺目的炽烈光芒——24路强大的电能分别沿12个方向,从五千立方米的空间压缩汇聚于仅数个立方厘米的中心靶区,将100秒内存储的数百万焦耳电能在亿分之一秒内辐射出来,产生能量数十万焦耳、功率数十万亿瓦(瞬时功率相当于数倍的全球电网功率)的软X射线!测试厅的记录仪器准确记录下亿分之一秒内的相关技术参数和瞬态图像,呈现于示波器和计算机的屏幕上。这就是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达世界一流水平的超高功率脉冲强流加速器——聚龙一号(英文简称PTS)装置通过国家级鉴定的场景。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聚龙一号建设项目提出了有特色的超高功率多路汇流装置总体设计方案,突破了多路太瓦量级电脉冲的纳秒级精确时间控制、超高功率脉冲的产生和传输与汇聚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多路并联超高功率脉冲装置,在负载上实现了峰值近千万安培、前沿约千万分之一秒的电流输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这一台在我国核武器研究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学实验装置的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独立掌握数十万亿瓦级超高功率脉冲加速器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国家,是我国高功率脉冲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4/10/201410162241441230.jpg
聚龙一号装置放电瞬间
决策直面挑战 迎难而上中物院创建于1958年,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理论、实验、设计、生产的综合体,是我国唯一从事核武器研制生产的综合性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是中物院下属的第一研究所,主要从事核武器研制、高新技术武器研制、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伴随着1996年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签署,如何在实验室条件下,创造出接近核武器爆炸产生的极端高温、高压、高密度、强辐射条件,成为新时期核武器研究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脉冲功率技术是以电能为基础,通过对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压缩,并在特定负载上快速释放,获得极高的功率输出的一门实验科学,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产生极端高温、高压、高密度、强辐射条件的有效手段。我国脉冲功率技术研究的先驱、老一辈科学家王淦昌院士曾经指出:“高功率脉冲技术是当代高科技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采用超高功率脉冲装置驱动柱形金属丝阵负载,使其气化并向轴心箍缩(即Z箍缩),能产生极强的X射线辐射,可以用来研究核武器中的辐射输运和聚变点火等问题,同时在惯性约束聚变、辐射效应、天体物理等前沿科学研究领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近几十年来,由于军事应用需求的强烈牵引,高功率脉冲技术成为主要的有核国家研究的焦点,美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建立了一系列超大脉冲功率装置,典型的Z箍缩研究装置有土星装置和ZR装置,俄罗斯也先后建成S-300和Angara-5-1装置。与之相比,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为适应新时期核武器研究的需要,必须拥有具备足够驱动能力的综合实验平台,以此为基础加强精密物理实验设计、高精度多物理量诊断测试、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经过精心论证,上世纪末,中物院启动了大型多路超高功率脉冲装置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对已有平台进行技术改造,开始了原理探索及关键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本世纪初,中物院向国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发展计划建议,其中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研制Z箍缩初级试验平台——聚龙一号并开展相应的物理实验研究。2004年,国家批复中物院正式启动相关工作,装置的技术指标确定为输出电流八百万至一千万安培,电流脉冲上升时间小于千万分之一秒,功率超过20万亿瓦。这样的装置系统极为复杂,技术难度和风险非常高,国内的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材料、设计、加工等各方面都面临极大的挑战。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历史使命,使得中物院人毅然接受挑战,迎难而上、昂首前行。自2001年起,任务承担单位流体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周密的立项论证工作,丁伯南、彭先觉等院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多次亲临一线,了解项目的进展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院内外老专家组成了顶尖专家团队,就装置技术路线和关键部件研制进行激烈讨论,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建议。流体物理研究所集中科研精英成立论证报告编写组和预研攻关小组,从国外有限公开的资料中收集、提炼相关信息,结合中物院的具体要求,对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论证,多次召开大范围深层次专题研讨会,技术资料、设想方案、加工图纸堆满了研究人员的文件柜。预研小组成员随后开展了场畸变开关、激光触发多级开关、马克斯发生器模块研制等大量预研工作,开展了上百次的论证研究,探索突破关键技术的途径。通过细致地进行物理分析、精确地验证计算参数、周密地考虑模型设计,取得了激光同步触发系统、场畸变气体开关、磁绝缘传输线,以及测试诊断系统研制的重大突破,为装置立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聚龙一号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中,同步触发方案是其“灵魂”之所在。这是由于电流巨大,聚龙一号装置需由24路超高功率脉冲功率装置并联而成,每一路能量的释放由一个激光触发开关控制。为保证开关动作的一致性,激光实际出光时间与设定值的误差不能超过两亿分之一秒。如果将从电容器充电开始到最后能量释放完成的时间(约100秒)放大展宽至一千年,那么上述时间误差仅相当于1.5秒,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实现这一技术指标,必须设计出完善的激光触发开关同步触发方案。当时,美国Z装置是采用一台能量很大的激光器,分为36路激光去触发36个开关。如果直接借鉴美国的经验,技术风险会降低很多,但是该方案对激光器能量要求高、光路极其复杂、稳定性不高。2005年,项目负责人邓建军研究员、脉冲功率研究室主任谢卫平研究员带领团队结合装置研制特点,原创性地提出了采用12台激光器、每台激光器触发两个开关的技术路线,这样既能保证开关触发的同步性,触发光路也极为简化,原理上具有非常优越的性能;同时具备维护和运行效率高的特点。由于国际上毫无先例,当时这方案甫一提出,受到了国内部分相关专家的质疑。在激光触发方案专题论证咨询会上,国内从事激光器研究的权威专家认为,国内尚无满足要求的激光器,而且按照这种激光器的常规的控制方式和水平,出光时间要达到所需的精度几乎是不现实的。面对诸多质疑,邓建军率领项目组在开展了大量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方案和验证性样机相关实验数据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细致论证,证实了该方案可行性,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在随后2006年的首届亚欧脉冲功率会议上,聚龙一号项目团队交流了激光开关的技术方案,引起了美方的高度重视。2007年,美国圣地亚实验室Z装置升级完成,其激光开关的触发方案也改为由36台小激光器触发,再次证明了这一方案的先进性。总体技术方案既定,标志着聚龙一号装置研制的大幕正式拉开。这将是漫长的远征,在这条路上将会有激流险滩般的高歌猛进,也会有深山峡谷般的跌宕起伏。然众志成城何惧艰难险阻,且看沧海横流英雄聚、云起龙骧写豪情!流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每一个岗位上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汇聚成为无坚不摧的洪流!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4/10/201410162241543720.jpg
邓建军(中)、谢卫平(右)、丰树平(左)在商讨技术方案
成就汇聚能量 绽放异彩凝众人之智,聚集体之力,终于换来了龙腾九霄!2012年3月,聚龙一号装置整机安装工作全部结束。直径约33米、高度近7米的聚龙一号装置傲然矗立。它由储能系统、脉冲形成与传输系统、电流汇聚系统、物理负载系统和辅助系统等组成,包含了1440台脉冲电容器、720个场畸变开关、24台激光触发气体开关、12台高性能激光器。2013年6月,由国内加速器、脉冲功率技术和等离子体物理专家组成的测试组,对聚龙一号装置相关技术指标进行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驱动箔套筒负载条件下,装置输出了近千万安培峰值电流;在钨丝阵Z箍缩负载条件下,装置输出了九百万安培峰值电流,X射线辐射产额达590千焦耳,X射线峰值辐射功率达到47万亿瓦。装置输出电流的水平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神兵在手,且看我剑指苍穹!邓建军、谢卫平等针对聚龙一号的性能特点,配合当前的研究重点内容,对测试实验和物理实验进行了统筹策划。通过以聚龙一号这一大型多路并联的超高功率脉冲强流装置为加载平台,在长脉冲和短脉冲两种工作模式下,驱动不同类型的物理负载,产生超高压、超高温、强辐射、强磁场等极端物理环境,进一步深入开展强X射线辐射源相关物理研究、脉冲功率驱动的聚变科学与技术研究、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及探索。在所开展的七百万至九百万安培电流驱动水平下的丝阵等离子体内爆物理实验中,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获得了功率大于50万亿瓦、能量大于500千焦的X光辐射,以及清晰的丝阵内爆图像。在五百万至七百万安培长脉冲电流驱动下的磁驱动准等熵压缩物理实验研究中,超高速飞片发射达到的峰值速度约每秒11.5公里,获得了达到120万大气压的峰值磁压力,这是目前国内脉冲功率技术领域所能获取准等熵压力的最高值。此外还开展了多路超高功率脉冲装置分时放电技术、高功率密度能量传输与汇聚等高功率脉冲技术的实验研究。截至2014年6月,经过共计120余次实验的历练,不仅充分证明了聚龙一号装置能够产生瞬间功率高达数十万亿瓦、温度数百万度的X射线辐射,也可以产生高达数百万大气压的加载压力,同时利用该装置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Z箍缩物理实验结果。2013年10月10日,聚龙一号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这一项目的建设,为该技术领域新概念和长远发展方向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我国高功率脉冲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2014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41届国际等离子体科学会议暨第20届国际高功率离子束学术会议上,邓建军受大会组委会邀请,作了题为“Overview of pulsed power researches at CAEP(中物院脉冲功率技术研究概述)”的全体大会特邀报告。报告对中物院在脉冲功率科学领域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对取得的成果和进展进行了交流,引起了国际上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赞誉,美、俄、法等国的参会专家纷纷表达了想与我国合作开展研究的意愿。聚龙一号项目的成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核武器科学技术研究实验设施的重大进展,将对核武器物理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将为聚变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项目研究过程中的重重难关造就了一支素质良好、善于协同攻关、能打硬仗的队伍,在科研管理、装置设计、物理实验技术、理论和数值模拟、负载及靶的制备技术以及诊断技术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底蕴。未来,在超高功率脉冲技术的大舞台上,且看中国人的矫然身姿!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4/10/201410162242224830.jpg
聚龙一号装置实景图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4/10/201410162242322490.jpg
王勐(右一)和科研人员在检测设备
突破凝智聚力 自主创新聚龙一号装置庞大繁杂而又极为精密,各个部分环环相扣、丝丝相关,需攻克的单元技术难关高达数十项之多,其中有多项技术是世界级难题。在几乎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过程中,邓建军、谢卫平等人精心筹划、积极协调技术攻关和装置建设,并亲力亲为,坚持参加项目组重要的技术讨论并果断决策;项目组核心攻关团队成员丰树平研究员、王勐研究员、李洪涛研究员、宋盛义研究员、何安副研究员、卫兵高级工程师和分系统负责人与成员一起凭借敏锐物理嗅觉在迷雾中探寻规律,在脑力极度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火花,终于铸就了一个个单元项目的成功。激光触发多级多通道开关是控制聚龙一号装置中能量在约亿分之一秒内释放的“闸门”,作为核心的可控超高功率活性元件,关系到装置的总体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同时,开关还需具有耐压高(5百万伏)、导通电流大(近百万安培)、导通电感电阻小、触发延迟和抖动小、可靠性高、使用范围大等特点。王淦昌院士曾认为,应用激光开关实现多路装置同步放电是脉冲功率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在2002年对其进行论证的时候,国际上仅美国拥有这一研制技术,且在不断地摸索改进中。高峰险阻,唯勇者至!面对这一难题,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李洪涛带领的攻关小组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探索中前行。他们在物理机理研究、实验设计研究、系统检验三个阶段,通过反复实验和数值模拟计算,探究着其中极细微、深入的物理规律,获取了大量基础物理数据。在开关间隙电压的匀场设计方面,他们开展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和现场考察,汲取他人的研究精华;在综合考虑装置特点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钳位环技术,针对这一技术方案开展了多次计算和模拟实验以验证其有效性。这一方案在后续的实验中被证实具有突出的优越性。经过不懈努力,李洪涛等人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触发时间误差小于五亿分之一秒的5百万伏低抖动激光触发多级多通道开关,开关的击穿时延分散性与一致性等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2006年由流体物理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的首届亚欧脉冲功率会议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斯米尔诺夫和美国圣地亚实验室激光开关负责人对该开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动找到邓建军表达了开展合作研究的愿望。磁绝缘传输线可称为装置的“命脉”。沿磁绝缘传输线的传输方向,电磁场强度及功率密度急剧升高,对其物理参数设置、部件材料选型、结构设计及加工制造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像这种参数等级的磁绝缘技术在国外应用仅十来年的历史,在国内更无先例。因此,磁绝缘传输线从设计、制造、安装到测试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在设计过程中,宋盛义攻关小组结合装置磁绝缘传输线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物理设计、实验验证等深入细致的工作,从公式推导、程序编制、参数优化,到模拟结果验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成功完成磁绝缘传输线电路模拟计算模型的自主研发,为参数设计奠定了基础。在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他们针对装置磁绝缘传输线的多层圆盘锥大型腔体结构,在国际同类装置中首次采用了大锥角、高阻抗等新的设计思路,成功解决了靶区物理测试困难的问题。磁绝缘传输线的安装与测试是技术含量颇高的大工程,涉及上百个组装件,材料、形状、重量及安装要求千差万别,单件重量大到吨级、小到公斤级,有的几米尺寸的大型件组装配合精度甚至要求达到0.2毫米,从吊装设备到配合工装均有特殊要求。安装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对吊装设计、装配流程、配合工艺等每个步骤、每道工序控制十分严格。精确的物理设计、周到的工艺设计和完备的预案,使得磁绝缘传输线一次安装成功,首次通电即获得了理想的工作状态,这对我国的超高功率密度能量传输系统的设计,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聚龙装置的每一个分系统,都是其发挥强大作用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研人员们历经次次挫折与成功,倾洒无数心血与汗水,他们的智慧之光在一项项创新性成就中闪烁:6项独创性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多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50余篇论文在国内外发表。
http://news.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4/10/20141016224263060.jpg
安装于聚龙一号装置靶区的单层钨丝阵负载
左1~3:单层钨丝阵等离子体三个内爆时刻的X射线分幅图像
右1:典型钨丝阵加载负载电流(黑)和X射线功率波形(红)
tdyxssrs
发表于 2014-10-17 17:13:30
tangcoms 发表于 2014-10-17 14: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新时期核武器研究再立新功
——聚龙一号装置研制纪实
http://news.sciencenet ...
《致敬!国家工程师》之一:中国“高铁大脑”创造者
http://www.guancha.cn/Project/2014_10_05_273337.shtml
tangcoms
发表于 2014-10-29 10:12:04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4-10-29 10:13 编辑
中国造世界首台十一米七轴六联动螺旋桨加工机床
http://news.sina.com.cn/c/2014-10-28/134131057208.shtml?qq-pf-to=pcqq.group
http://i1.sinaimg.cn/dy/c/2014-10-28/1414477053_NKfbjV.jpg
七轴六联动螺旋桨加工中心机床用户现场图。
世界首台十一米——南高齿七轴六联动螺旋桨加工中心成功试切削
据中国传动网报道,近日,由南高齿机床集团旗下子公司——中传重型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传重机”)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加工直径七轴六联动螺旋桨加工机床,在用户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现场组装完成,并按照用户要求对典型螺旋桨工件进行了试切削加工。该机床各项动作性能指标达到并超越了用户预期要求,得到了用户代表、船东代表及中国船舶集团的认可和好评。 该机床最大可加工十一米直径螺旋桨,并首次采用七轴六联动方式,加工效率与原五轴联动方式提高了一倍,加工精度也得到大幅提升。七轴六联动机床是目前国际上最大型、最复杂的机床。本台机床的研制成功,展示了中传重机雄厚的研发制造能力,标志着中国机床企业已具备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机床强企同台竞技的实力。
http://i1.sinaimg.cn/dy/c/2014-10-28/1414477053_NSWIZJ.jpg
七轴六联动螺旋桨加工中心机床用户现场图。
http://i0.sinaimg.cn/dy/c/2014-10-28/1414477053_QcyuvP.jpg
七轴六联动螺旋桨加工中心机床用户现场图
海因杰
发表于 2014-10-29 10:41:51
支持
tangcoms
发表于 2014-12-9 14:49:28
国产全球最大铸造起重机通过验收 单钩额定起重量520吨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4_12_09_302836.shtml
http://i.guancha.cn/news/2014/12/09/20141209095624958.jpg
520吨铸造起重机
世界首台最大铸造起重机的成功研发,标志着太重在大型铸造起重机设计制造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将极大提高我国铸造起重机在领域内的竞争能力,是我国乃至世界铸造起重机制造业的又一里程碑。520吨铸造起重机是宝钢湛江炼钢区钢水接收跨关键设备,额定起重量520吨,是目前世界同类产品中起重量最大,轮压最低的冶金铸造起重机。其主要用途是在高温、多粉尘的恶劣环境下,完成1600多摄氏度钢水的吊运工作,其工作繁忙程度为起重机最高级别。值得一提的是,该设备采用了太重专利技术“四梁六轨、低速轴连接大减速器结构形式”,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为了保正工作中的安全可靠,520吨铸造起重机采用了4根钢丝绳悬挂系统,当其中任意一根发生断裂,能保证钢水包不发生坠落和倾斜,并对钢水包实时视频监控,避免了操作人员的视觉盲区。它还配备了最先进电气变频调速系统,设有制动回馈装置和故障自动诊断系统,能够对起重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运行异常,记录运行数据。与同类设备相比,它具有结构布置受力合理,安全可靠、运行平稳、节约能源等优点,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http://i.guancha.cn/news/2014/12/09/20141209095643325.jpg
520吨铸造起重机
从1955年太重制造了新中国第一台50吨桥式起重机开始,太重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起重设备生产基地,也是当今世界上冶金铸造起重机制造业的佼佼者,生产的大型起重机产品不仅囊括了全部品种系列的冶金铸造起重机而且生产的450吨、480吨、500吨、520吨系列铸造起重机均为国内第一。460吨以上的大型铸造起重机至今已生产了70多台,在国内市场拥有绝对占有率,还远销到韩国、印度、沙特、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http://i.guancha.cn/news/2014/12/09/20141209095659599.jpg
520吨铸造起重机
tangcoms
发表于 2014-12-9 14:55:05
2014年中国机械工业最高奖:北二机床突破内燃机关键技术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4_12_09_302853.shtml
近日,北京第二机床厂(北二机床)研发的曲轴磨削装备荣获2014年度国家机械工业最高科技大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曲轴是活塞式内燃机的关键部件,曲轴的旋转是整个机械系统的动力源。上述成果意味着,我国成为继英、德、日本之后,第四个掌握随动式磨削技术及装备的国家,北二机床也成为目前国际上惟一能够提供曲轴磨削抛光完整精加工装备的机床制造商。
http://i.guancha.cn/news/2014/12/09/20141209113653692.jpg
北二机床生产的B2-K1018“双砂轮架随动式数控曲轴磨床”
据中国工业报报道,北二机床研发的“曲轴柔性、精密、高效磨削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机械工业最高科技大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这不仅是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第一次而且也是北京市企业第一次获此殊荣。北二机床除了突破关键技术,还与清华大学等相关高校企业,开展了项目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机床结构分析及优化、加工状态监控与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研究工作,最终使磨削效率相对于传统的偏心夹具式曲轴磨床提高了4倍。曲轴是发动机的主要旋转机件,装上连杆后,可承接活塞的上下(往复)运动变成循环(旋转)运动。曲轴的旋转是发动机的动力源。也是整个机械系统的源动力。曲轴轴颈的圆度误差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配合精度、旋转精度、摩擦、振动和噪声,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曲轴的制造精度、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ttp://i.guancha.cn/news/2014/12/09/20141209113828775.jpg
曲轴实物图
据该项目负责人北二机床总经理王波介绍:“项目组七年磨一剑,针对曲轴精密、高效的磨削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开发出了曲轴精加工敏捷生产线成套装备,并形成了从曲轴随动式(切点跟踪)磨削的相关理论、方法、工艺、功能部件、整机制造到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实现了曲轴非圆磨削成套装备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重大突破。”该项目通过采用基于非圆磨削原理的双砂轮架随动式(切点跟踪)磨削技术、六轴同步插补联动磨削技术,实现一次装夹双砂轮同步磨削曲轴连杆颈和主轴颈,将传统的曲轴磨削7道工序优化为4道或5道工序;成功研发出具有敏捷柔性特征的曲轴磨削生产线总体布局技术、随动式(切点跟踪)磨削技术、智能化无编程专家系统、连杆颈相位数字化自动测量识别技术、曲轴随动同步切磨纵磨技术、曲轴品种的智能识别与敏捷换型技术、超精密抛光、机床几何误差及磨削圆度与尺寸误差补偿、微进给传动与高响应驱动等关键技术。同时北二机床与清华大学等相关高校企业,还共同开展了项目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机床结构分析及优化、动静态精度测试、可靠性提升、生产线加工过程与工艺参数优化、加工状态监控与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研究工作。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该成套装备能够满足汽车、船舶等各类内燃机曲轴加工要求,对于推动我国内燃机等相关领域技术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艺装备支撑。项目成果鉴定意见为:“该成果综合技术达到同类技术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随动式(切点跟踪)磨削机床达到同类产品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曲轴非圆磨削成套装备技术研发和应用重大突破”。项目开发的以“数控随动式(切点跟踪)曲轴磨床”为核心的“曲轴柔性、精密、高效磨削加工成套装备”,该整套装备包括:双砂轮架数控随动式(切点跟踪)曲轴磨床、数控曲轴止推面磨床、数控曲轴轴端磨床(法兰端磨削)、数控曲轴轴端磨床(皮带轮端磨削)、数控曲轴抛光机等产品。北二机床同时也具备了提供全自动上下料、自动加工、自动物流、自动检测、MES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智能化曲轴生产线的成线集成配套能力。项目创建的技术体系还可以推广到汽车凸轮轴、机器人偏心轴等领域的非圆精密高效磨削加工。在此技术基础上,北二机床又成功开发出了数控凸轮轴磨床、带有非圆磨削功能的数控柔性复合磨床和面向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的数控偏心轴磨床。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汽车、船舶、内燃机车、军工、工业机器人、空调冰箱压缩机等不同行业。曲轴磨削成套装备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英、德、日本之后,第四个掌握随动式磨削技术及装备的国家,北二机床也成为目前国际上惟一能够提供曲轴磨削抛光完整精加工装备的机床制造商。减缓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制约,节省了设备投资,确保我国汽车、船舶、军工、工业机器人等行业磨削成套装备不受制于人,为国家经济安全做出了贡献,其技术幅射作用必将带动机床、汽车、船舶、军工、工业机器人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