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coms 发表于 2013-9-25 21:14:31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9-25 21:16 编辑

习近平在武重看的那些装备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3_07_23_160524.shtml

在武重集团考察时,习近平参观了企业展示厅,深入大件加工厂、立车公司等生产一线,实地了解重型和超重型机床设备的生产情况,并与企业负责同志和一线员工亲切交流,充分肯定了武重为我国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和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并对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进步表示了赞许,强调工业作为我国立国之本,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研发,自己创新,形成科技竞争力,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
下午17时许,习近平一行首先来到武重大件加工厂,作为武重拥有自制设备最多、加工效能最高的产品配套生产单位,这里聚集了武重自主研发的XKD2755双龙门四铣头超重型数控镗铣床、CKX双柱16米超重型数控立式铣车床等堪称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重要装备。
武重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杜琢玉向总书记一行介绍了武重近来年为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制造研发的关键装备,包括:用于加工超临界1100兆瓦核电半速转子的DL250型世界上最大规格重型卧式镗车床、获得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CKX5680型螺旋桨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机床、为总装备部某基地研制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空气动力学测试专机、为航天部门研发的大推力火箭环焊纵焊专机、用于加工核电项目填补国内空白的八轴弯板深孔钻以及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

武重集团若干关键装备:
大运载火箭箱体环焊专用机床
2010年5月,武重集团研制的我国大运载火箭箱体环焊专用机床正式下线,准备发往用户。这是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台大型航空航天非标准化设备,是专门为大推力火箭量身定做的专用机床。它集铣、削、焊接等功能于一身,是制造大运载火箭的关键设备。日前,首都航天机械公司负责人、大运载火箭专家等已到武重调研,通过了设备的验收。

据悉,我国大运载火箭的焊接系统共有三个部分,武重承接了其中两个部分的专用机床研制,去年该公司已将大运载火箭箱体纵焊专用机床研制出来,并交付使用。
http://www.guancha.cn/pic/2013/7/23/6351020653548268499.jpg

大运载火箭箱体环焊专用机床正在装车发货

今年2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武重集团公司与北京长征火箭科技装备有限公司举行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纵、环、贮箱环焊设备制造合同签字仪式。
此次与武重集团合作制造的专机是我国新一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纵、环、贮箱环焊接设备,这三套专机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天装备。长征火箭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看重的是武重集团具有的强大加工制造能力和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

ZK5540数控龙门移动多头钻床
武重集团数控铣床公司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机床——ZK5540数控龙门移动多头钻床,在中国核电设备制造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套设备为中国首创,是一种高效、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速高动态响应、高刚度的先进设备,技术上突破了世界发达工业国家对核电管板加工设备的垄断,成为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又一样板。
ZK5540数控龙门移动多头钻床是在龙门移动式镗铣床的基础上开发的高速8轴铣钻主轴系统。首先,它有明显的效率优势,合理的调整钻轴之间的间距,最大限度地同时利用八轴来钻孔会使生产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其次,该机床高度自动化、多轴联动、控制精度好、加工精度高。在位检测技术可实时监测钻孔质量和钻头切削安全(使钻头在钻孔时不会折断或出现其他异常现象),保证废品率为零;同时无需停机检测,节省了辅助加工时间,提高了加工效率。
http://www.guancha.cn/pic/2013/7/23/6351020644657812886.jpg

ZK5540数控龙门移动多头钻床

CKX53280型立式铣车床
CKX53280型立式铣车床,总重1200吨,总高度达23.2米,约相当于8层楼房高。在机床上面,能加工直径28米,重量达800吨,高度可达13米的零部件,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格的立式车床。此外,DL250型超重型数控卧式铣车床两顶尖间最大加工重量可达500吨,也是世界之最。
除了创造世界纪录,这台设备更大的意义在于打破了相关领域的国外垄断。据介绍,此前,我国核电生产的关键组件超临界半速转子,需要从日本等国进口,价格高达2-3亿元/台。有了DL250型超重型数控卧式铣车床之后,中国则可以自主生产相关组件。
http://www.guancha.cn/pic/2013/7/23/6351020648222419147.jpg

武重集团的CKX53280型立式铣车床

DL250型5米数控超重型卧式镗车床
2009年5月,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国二重制造的“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关键设备——DL250型5米数控超重型卧式镗车床整机交付使用。该装备的成功研制和投入使用对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加强我国的国防安全和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DL250型5米数控超重型卧式镗车床是武重集团自主研发制造的新产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格的超重型数控卧式车床,可广泛应用于水电、核电、船舶和航天等行业。该机床总重达1450吨,其中主轴箱重量就达到177吨,主轴端面跳动和径向跳动均在0.008毫米之内。最大回转直径5米,过刀架最大加工直径4.5米,最大加工长度20米,最大镗孔直径3.5米,镗孔深度可达8米,最大承重500吨。该装备除具备重型卧式车床的基本功能外,还可以进行锥面、曲面、台阶轴、槽及螺纹的数控加工。配置不同的附件,可以进行铣削、磨削、镗孔及曲轴的加工,并具有深孔镗、自动对刀及自动测量工件尺寸的功能。
http://www.guancha.cn/pic/2013/7/23/6351020650592063308.jpg

武重集团的DL250型5米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

XKD2755型数控双龙门四铣头镗铣床
XKD2755×570-2M型数控定梁双龙门移动镗铣床,是武重完全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其双龙门双铣头精度确保技术和长行程机床导轨技术在国际上是首屈一指的,可实现多工位、多主轴、超长件的一次加工,是普通设备效率的4~6倍,可广泛适用于铁轨道岔、风电齿轮、飞机大梁机翼、核电转子等超大规格零件的加工,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
http://www.guancha.cn/pic/2013/7/23/6351020591226159031.jpg

武重XKD2755型数控双龙门四铣头镗铣床

螺旋桨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机床
用于加工船用螺旋桨的多轴联动数控机床是船舶制造领域的高档关键设备,国外一直对国内严加封锁和控制。目前,国内用于大型船用螺旋桨数控加工的机床很少,并且无法实现车铣复合加工。

华中数控与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和镇江推进器厂合作,承担国家八六三项目,生产用于加工8米船用螺旋桨的七轴五联动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CKX5680。该机床最大加工直径达到8米,最大加工高度2米,承重100吨,具有七轴控制,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在线测量等功能,可实现工作台自动精确分度,能一次装卡完成螺旋桨数控五轴联动数控加工,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机床已经在镇江推进器厂投入使用 。
http://www.guancha.cn/pic/2013/7/23/6351020636952959343.jpg

武重七轴五联动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friedchicken 发表于 2013-9-25 22:14:24

tangcoms 发表于 2013-9-25 21: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习近平在武重看的那些装备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3_07_23_160524.shtml



该考虑出本书了。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8 19:19:10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10-8 19:43 编辑

中国成功研发全方位运载平台和气垫悬浮运输车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04/c_132771639.htm

记者3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8359所获悉,经过多年技术攻关,该所已成功研发出全方位运载平台、气垫悬浮运输车等军民融合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物流搬运、装配对接等作业。

    全方位运载平台是一种小巧、灵活、智能的物料搬运与装配对接工具,它应用一种特殊设计的全方位移动轮(麦克纳姆轮),可在不改变运载平台自身姿态情况下,实现平台进退、横移、任意方向斜行及原地转动等各个方向自由运动及其组合运动,具有场地适应性强、全向运载、智能控制等优点。

    8359所科研人员通过攻克高承载、高精度麦克纳姆轮设计制造等一批核心技术,现已完成单车承载能力从0.5吨到10吨的系列化产品开发,具备为航母提供舰载物资搬运服务的能力。据悉,该所后续将推动全方位移动运载平台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并在航天产品装配、航空飞机制造、动车组生产装配等已有应用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大型船舶转运、高端仓储物流等应用领域。

    气垫悬浮运输车是一种新型的物流运输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气垫与地面间形成的气膜,使重物“浮”起来,用较小推力即可移动承载上百吨的运输车,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并具有安全性高、稳定性强、成本低和使用清洁能源等优势。

    8359所自主研发的气垫悬浮运输车拥有多项专利,具备自动调平、循迹行走、激光防撞、遥控、多车协同等功能,已形成负载范围从3吨到800吨的系列化产品,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变压器制造、核工业、风洞试验等领域,先后完成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九号、十号等航天器转运任务。该所科研人员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提高气垫悬浮系统智能化程度,实现更多行业的更广应用。

    在军民融合方面,8359所还成功开发出电动缸及其应用系统,这种新型电传动装置与传统的液压传动装置相比,具有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等优点。目前,该所已完成各种推力、精度的电动缸系列化开发,最大推力达60吨,已应用到新型战车机电一体化制动系统、雷达俯仰伺服平台及3D、4D影院动感座椅等诸多领域。(记者 孙自法)

-----------------------------------------------------------------------------------------------------------------------------------------------------

航天科工全方位运载器研制取得突破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319/14670169.html

  日前,航天科工三院研制的全方位运载器进行了运动功能测试。试验表明,该运载器完全实现了地面台纵向、横向和任意方向的平移、转动以及二者运动的任意合成,且运动平稳,对地面平整度要求低,全电驱动,清洁化程度高,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运载器基于速度矢量合成原理研制,通过对运动平台四轮速度的实时分配和精确控制,可实现车辆在地面的任意方向运动,大大减小转弯半径,特备适合在车间、库房、大型舰艇表面等狭小空间进行物料转运、设备对接。

----------------------------------------------------------------------------------------------------------------------------------------------------

航太科工研製全方位運載平臺助力中國高鐵精細生產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 ... 29/10781800_0.shtml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y1.ifengimg.com/cmpp/2013/09/29/16/d779a77d-3bf7-4c7b-ab03-ecfcb8eac4aa.jpg

近日,中國航太科工三院8359所研製的全方位運載平臺正式交付唐山軌道客車公司,因其可實現生產廠房內大型部件的精細對接,應用後該平臺將助力唐車公司實現高鐵機車的精細生產。
全方位運載平臺是一種小巧、靈活、智慧的物料搬運與裝配對接工具,該平臺採用無線遙控操作方式,其工作原理是應用一種特殊設計的麥克納姆輪實現運載平臺進退、橫移及任意複合形式的運動,具有場地適應性強、全向運載、智慧控制等諸多優點。該運載平臺通過全向運動,規避了常規運載平臺對轉彎半徑的高要求,適用於場地受限的車間、廠房等環境內重型物件的運輸、週轉、位移。同時,該平臺對速度和位置的精確控制,大幅提高了智慧化水準,成功突破傳統物料運載方式,提供了智慧移動方案。
平臺研製過程中,8359所攻克了高承載高精度麥克納姆輪設計製造等一批核心技術,並完成了單車承載能力從0.5噸到10噸的系列化開發。目前,該產品已成功應用於航太產品的轉運、軌道車輛製造、核工業機器人作業等領域。據介紹,該運載平臺經過一定的技術優化與指標定制後,還可適用於航母等高端場所的物料搬運與裝配對接。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8 19:57:08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10-8 20:03 编辑

相关介绍:全方位运载平台 / 麦克纳姆轮
http://v.ku6.com/show/NaIYddHKJblVzZ1bEylyHA...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yMjc4OTUy.html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10 12:20:21

全球首个高维量子存储器“科大造”
http://news.sina.com.cn/o/2013-10-10/030428390270.shtml

  10月9日,中科大发布重要科研成果,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日前制备出全球首个可以存储单光子空间结构的高维量子存储器,证明了建立高维量子存储单元的可行性,为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通信扫清了重要技术障碍。研究由史保森教授小组完成,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上。

  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通信的实现,与量子存储器中单光子所携带的信息量密切相关。目前,单光子主要编码在二维空间,携带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如能实现高维空间的单光子编码,其信息量将会大幅增加,不仅会极大提高量子通信效率,还能提升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因而,能否实现单光子条件下的高维量子态存储,成为量子信息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实验中,史保森教授小组通过磁光阱技术,“囚禁”了两个冷原子团。通过技术手段,将其中一个冷原子团制备成一个单光子,使之携带难以用肉眼捕捉的“轨道角动量”,并且编码于一个特殊的高维空间结构中。随后,利用电磁诱导透明效应,将这一单光子成功地存储于另一个作为介质的冷原子团中,并且实现了高保真的存储。

  《自然·通讯》审稿人认为,这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代表了量子技术发展中一个令人激动的分水岭,将会在量子信息和量子原子光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11 20:56:15

我国第一台中子测井测铀系统成功研制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09/c_132781571.htm

    日前从东华理工大学核应用技术研究所传来消息,由该校教授汤彬研究团队研发的我国第一台中子测井测铀系统,日前成功进行了测井试验。试验证明,该系统可直接测铀,且铀含量检测限已达万分之二。专家认为,该系统实现了我国直测铀技术方面的革命性突破。国外也只有俄、美两国掌握了直接测铀技术。

    这一系统采用多探测器技术,可消除水层、井管、水泥环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而直接对铀矿进行测量。与常规伽玛测井技术相比,该系统不需要通过先测镭的含量再推算铀的含量,避免了求取铀镭平衡关系所需的化学分析,实现了现场快速测铀。(何光明)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16 22:10:30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10-16 22:13 编辑

中国万米地壳钻探设备“地壳一号”启程赴大庆打井
http://www.guancha.cn/Project/2013_10_16_178827.shtml

    10月15日,国内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地壳一号”从四川广汉市启运前往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盆地,将执行“松辽盆地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研制”等多项科学研究任务。“地壳一号”标志着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16/635175087095797318%E5%9C%B0%E5%A3%B3%E4%B8%80%E5%8F%B72.jpg

国内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地壳一号”

将刷新我国钻探深度纪录
“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机的研制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当中,吉林大学所承担的“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研制与实验”子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万米钻探专用钻机设计装机高60米,占地10000多平方米,其钻进能力达到1万米,项目启动以来国家累计专项拨款1.0287亿元。
针对科学钻探的特殊性,吉林大学和宏华集团组成联合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改进了高转速全液压顶驱系统、高精度自动送钻系统和起下钻自动排管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采用国内领先的数控变频电动钻机技术(DBS),钻机科学钻探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16/635175087508418043%E5%9C%B0%E5%A3%B3%E4%B8%80%E5%8F%B73.jpg

浩浩荡荡的“地壳一号“运输车队

为顺利完成此次远程运输,工作人员将万米科学钻机设备拆解包装为126件,总体积6000余立方米,总重量达1500多吨。其中,长度超过10米的结构件33件,单件最大长度13米;单件最大重量约40吨;各部件分装于50辆六轴重型拖挂运输车上,每辆车长21.5米;全部钻机设备的出厂检验、防腐处理、包装装车等工序历时近一个月。运输车队将途经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9个省、直辖市,130多个县市,单程总运输里程3500多公里,途中将翻越秦岭等高山危险路段,预计整个车队将于10月21日到达大庆井场。
据介绍,整个运送过程面临着运输部件庞大、车辆众多、路途遥远、路况复杂,环境天气多变等诸多困难挑战。为确保钻机设备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国家国土资源部协调交通运输部落实沿途交通运管部门对车队通行给予保障和配合;国家深部探测专项办公室会同吉林大学、宏华集团多次对钻机运输路线进行实地踏查,并确定了最终的运输方案。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16/635175088121343119%E5%9C%B0%E5%A3%B3%E4%B8%80%E5%8F%B71.jpg

吉林大学地调院组织承担研发的我国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专用钻机此前已在四川进行过钻探实验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院长赵大军介绍,“地壳一号”运达黑龙江大庆安达松科2井井场后,将立马投入组装、测试,最迟于年底前开始钻探。
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设计井深6600米,将实现国内大陆科学钻探的重大突破。截至目前,世界上超过8000米的超深孔科学钻探只有前苏联的科拉超深孔和德国的KTB孔,我国原最深科学钻探孔为江苏CCSD-1孔,钻探深度为5158米。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16/635175088733332194%E5%9C%B0%E5%A3%B3%E4%B8%80%E5%8F%B74.jpg

“地壳一号”钻机

科研探万米 全球仅一项成功案例
几年前,我国已拥有设计深度达1.2万米、用于石油开采的钻机。为啥科研用的万米钻机会“姗姗来迟”?
“科研用的钻机,比生产用的要求高很多。”赵大军介绍,石油开采多在沉积岩进行,质地较软;科研却需钻探变质岩和火山岩,质地坚硬,且因为要取岩芯,不能“野蛮施工”,这对于钻机转速、钻进工艺都提出很高要求。
此前,全球仅有前苏联钻出过深度超过1万米的科学钻探孔,德国的KTB孔于1994年钻探至9101米。我国目前最深的科学钻探孔位于江苏,仅5158米。美国冷战时期也曾实施过“莫霍计划”试图钻穿地壳,但后来半途而废。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16/635175089817222098%E7%A7%91%E6%8B%892.jpg

前苏联的科拉超深钻孔达到地下12289米,至今保持着科研钻探记录

保证科研要求,还要冲刺万米深度,校企都想尽办法:钩载能力直接影响钻探深度。宏华集团此前最深的9000米钻机,差着25吨钩载能力,为此攻关历时半年。
更困难的,是给钻机降温。在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盆地,地下每降低100米,温度升高3.9度。在6000米深度上,即可超过300度。“如果不降温,工作中的钻头只要2分钟就融化了。”赵大军说,“地壳一号”此次运用新技术的填充泥浆,帮助钻头冷却,在6000米深度上可将温度降低一半。
“地壳一号”将先在松科2号井场“练手”,首次钻探深度6400米,然后尝试8000米左右深度。赵大军直言,受降温能力等限制,钻机暂还不能冲击万米深度,“但钻探万米是必然目标。”他表示,已打算制造设计深度1.5万米的钻机。

探寻“时间隧道” 寻找油气资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研究中心主任陈宣华认为,之所以研发万米钻机,目的至少有两个:帮助科学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拓展当地油气勘探领域。
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堆积着不同年代的地层,就如同“时间隧道”,记录着当时气候变化的信息。“地壳一号”首次“练手”的深度,正好覆盖从6500万年到1.5亿年前的白垩纪地层。“白垩纪是地球不断升温的时期,和现在很像。”陈宣华认为,获知白垩纪的气候变化规律,有助于预测如今的全球气候变化。
另一方面,选择在大庆油田开工,是为了寻找这片我国最大油田的资源潜力。陈宣华表示,此前油气勘探,一是深度达不到,二是没有全程提取岩芯。此次采用先进的勘探手段,完全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漏网之鱼。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16 23:39:15

我国最大规格压球机在洛阳诞生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15/c_132799689.htm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15/132799689_11n.jpg

 干燥后的褐煤被压制成型,曾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13日,洛阳市双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最大规格的高压大型压球机,在不添加任何黏结剂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干燥后的褐煤压制成型。  这项攻克世界性难题的科技成果于今年9月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鉴定为“国际首创”,其规格、产能、压力等测评数据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测算,该设备每小时压块量可达50吨至100吨。  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矿产煤,水分大、燃点低,极易风化碎裂,干燥后直接变为粉末。露天开采的褐煤,堆放过高容易自燃,长途运输又会产生大量粉尘,被视为煤中“鸡肋”,所以,将其压制成型是解决褐煤运输和扬尘污染的最佳路径。  双勇公司董事长郭铁军打了个比方:褐煤成型好比把面粉制成挂面,方法有二。其一,在面粉中兑水搅拌后压成面条,再进行干燥;其二,将面粉直接高压压制成挂面。不难看出,第一种方法工艺简单但工序繁多,第二种方法工序少、成本低,但难度极大。  2010年,双勇公司研制的大型压球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过科技成果转化,今年年初,可直接为褐煤开采企业砍掉巨额添加剂成本和繁杂工艺的双勇高压大型压球机投入工厂化生产。目前,来自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地的最难成型的褐煤粉末均被成功压制成球团,创造了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奇迹。  如今,通过双勇公司解决难压物料成型问题的国内外用户越来越多。今年6月,一家俄罗斯用户听说双勇公司能解决褐煤成型难题,不惜花费高昂运费,从万里之外把褐煤样品发至洛阳市进行试验。由于俄罗斯地处严寒地带,褐煤特点与我国差别较大,刚开始压制成型并不顺利。此后,双勇公司反复试验,不断调整试验参数,终于在7月将这种褐煤压制成功,强度达到用户要求。这也为双勇公司高压大型压球机撬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最新探测结果表明,我国褐煤储量超过3000亿吨,如果每年干燥提质1亿吨褐煤,将产生粉状褐煤3000万吨至5000万吨,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并埋下火灾隐患。郭铁军算了一笔账:如果将200元左右一吨的褐煤粉末压制成高强度球团进行炭化,制成焦炭,每吨价值可达800元,利润翻了几倍。  与此同时,我国矿冶企业每年排放废弃粉料和粉状尾矿20亿吨以上,总堆存量更是达到270亿吨,高压大型压球机大有市场。而大量废弃物经压块处理被回收利用后,经济、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在发布会上,江苏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订下两台设备,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地的多家用户也发出订货意向。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16 23:54:42

8000米钻机首钻刷新两项全国纪录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15/c_132800187.htm

 10月12日,宝鸡石油机械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8000米山前钻机正在组装,准备进行第二口井的施工。此前,这台钻机承钻的第一口井,刷新两项全国钻井纪录。
  在塔里木Kes2-1-14井服役的我国首创8000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今年1月17日首次开钻,历经8个月,刷新两项全国钻井纪录:在17英寸半井眼中,完井深度达到5541米;配套这个井眼的复合套管下入深度达到5540.68米。这两项数据均比原纪录多出600米。同时,这台钻机以200天完钻和230天完井的成绩,刷新新疆库车区块山前井钻完井最快纪录,比以往同等情况下的完钻和完井时间分别缩短58天和72天。(通讯员李晓斌 记者王安军)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17 00:00:53

科技日报讯 (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向奇志 张杰 胡样)我国首台隧道预切槽设备在公司制造总厂试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装备板块的重大突破。近日将发往工地现场试验。

    隧道预切槽设备的研发,基于隧道施工的危险性、复杂多变性等因素,它的诞生,颠覆了传统隧道施工方法。传统的隧道开挖工法是先开挖,再衬砌支护,安全系数低,开挖速度慢;隧道预切槽设备,则利用链式机械切刀沿隧道断面周边连续切割出一道弧形窄槽(一般厚度约10—110厘米,深2—12米),并注入混凝土,形成连续的起预先支护作用的保护壳,再将保护壳下面的土石挖出,具有安全性高、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此次研发成功的台隧道预切槽设备,长25米、宽7.5米、高7.2米、重200吨,集隧道预支护、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导向测控技术、岩土工程等多学科和高端技术于一体,能够广泛应用于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地下交通、引水工程等隧道施工,具控制沉降、有效隔震、提高功效、经济便捷等优势。

    据了解,“预切槽隧道施工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是铁建重工集团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25 22:40:13

我国自主研发重离子肿瘤治疗设备有望2014年投入使用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2/c_132818839.htm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2/132818839_11n.jpg

       10月21日,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两名科研人员在监控室监视重离子治疗终端辐射剂量等参数。重离子肿瘤治疗具有定位精确、肿瘤杀伤力大、正常组织影响小、疗程短等特点,被誉为当代最佳放疗方式。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经过十多年的重离子肿瘤治疗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研制了浅层和深层两个治疗终端,从2006年起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已经进行200多例肿瘤患者重离子治疗临床试验,成功治疗一些高发、难治的恶性肿瘤。目前,重离子治疗技术临床试验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有两台专用重离子肿瘤治疗设备正在建造,申请相关资质后有望于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将成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重离子肿瘤治疗设备。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2/132818839_21n.jpg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2/132818839_31n.jpg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2/132818839_41n.jpg

10月21日,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一名医护人员正在重离子治疗终端的治疗室用激光为一名患者进行定位。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25 22:46:23

超级计算机"π"系统上线 将支持人造太阳等项目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4/c_132827343.htm

 新华网上海10月24日电(刘雪 邵康)10月23日,超级计算机“π”系统在上海交通大学上线运行,将支持俗称“人造太阳”的惯性约束核聚变项目等高端科研工程。

  据介绍,“π”系统峰值性能达到263万亿次,位列最新全球Top500榜单第158名。该系统由浪潮公司设计构建,该系统上线将重点支持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学科研,将成为“IFSA惯性约束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超算核心支持平台。

  目前,惯性约束聚变是世界性的科技挑战。在半个世纪以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当氘原子和氚原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和一个中子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由于其能量释放机理与太阳一样,所以该工程俗称“人造太阳”。

  上海交通大学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别研究员、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陈民介绍称,惯性约束聚变反应过程非常复杂。在反应过程中的压力相当于1万亿个标准大气压,氘和氚会被压缩到仅有同质量液体体积的千分之一,但是反应时间最多只有100亿分之一秒。如此极端的反应,现有的实验探测手段很难深入到聚变燃料内部进行测量。而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可以分步地对各个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其中的物理细节,这样大大有利于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理解。

  陈民表示,核聚变研究对计算力有着无止境的需求,“红杉”、“美洲虎”等曾经的全球TOP500榜首的超算系统都曾用于核模拟研究。更高性能的超级计算机的出现,将大大增加理论模拟的能力,尽可能真实的对惯性聚变中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可以大大加快研究进程,让人们早日实现可受控的人造小太阳。

  记者了解到,“π”系统采用了“CPU+GPU+MIC”三重混合计算架构,有25.7万个计算核心。

  “混合架构会是未来超算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超级计算机峰值从千万亿次到百亿亿次最可行的技术路线。”浪潮信息总裁王恩东说,当前高性能计算领域正处于技术变革中,传统的单一集群架构正在向混合架构变迁,浪潮先后参与完成了采用GPU技术的千万亿次系统——天河1A和基于MIC技术的亿亿次系统——天河2号的研制和建设工作。

  “π”系统的建设公司浪潮公司是高性能计算技术和方案供应商,在GPU、MIC等异构计算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经验。

  据了解,在“π”系统正式运行之后,浪潮还将继续协助上海交通大学进行典型应用在异构计算平台的开发和移植工作。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25 23:06:05

全球首创新一代钢渣处理技术与装备通过鉴定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1/c_132815374.htm

    近日,由中冶建研院自主研发,在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实现首台套工业化应用的新一代钢渣处理技术与装备——“转炉渣辊压破碎—自压热闷技术与装备”成果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

    鉴定表明,该成果实现了钢渣处理过程的高效化、装备化和环境洁净化,属全球首创,转炉渣辊压破碎—自压热闷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随着成套装备与工艺包的研发成功及首台套工程应用的实现,该技术已具备了工程推广应用的成熟条件。转炉渣辊压破碎—自压热闷技术与装备是中冶建研院在其自主开发的前三代钢渣热闷处理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现场中试和工业性试验,开发出的新一代钢渣热闷处理技术与成套装备,于2010年底研发成功,2012年在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首台套(60万吨钢渣/年)工程应用,目前已稳定运行一年。

    转炉渣辊压破碎—自压热闷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钢渣处理技术,与现有同类技术相比,实现了处理周期短、处理效率高、生产过程洁净、能耗以及运营成本低等多项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市场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已在珠海建成年处理50万吨钢渣辊压破碎—自压热闷生产线。该成果标志着我国钢渣处理工艺技术完成了一次新的重大跨跃,将为彻底解决钢渣污染问题,实现钢渣的资源化利用和“零排放”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29 22:48:23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10-29 22:49 编辑

上海交大研制六足仿生机器人“六爪章鱼”用于核电救灾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3_10_29_181829.shtml

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爪章鱼”救援机器人进行了载人试验。该“六爪章鱼”机器人高约1米,最大伸展尺寸可达2×2米,由18个电机驱动,通过远程遥控使用,能够灵活地沿各个方向稳定行走,速度可达1.2千米/小时,负重达200公斤。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29/635186409826296647%E6%9C%BA%E5%99%A8%E4%BA%BA1.jpg

10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六爪章鱼”救援机器人进行负重试验。

“六爪章鱼”使命重大
“六爪章鱼”可不仅仅是外形引人注目,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重装所研制的这种救援机器人,具有意义重大的使命——在核电站等核辐射环境下进行紧急救灾。它具备深入复杂危险环境的工作能力,可在化学污染、水下和火灾等环境下完成探测、搜索和救援等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高峰教授介绍,核电救灾机器人在核辐射环境下工作需要有很好的辐射防护,否则电子设备会很快受损失效,而有效的辐射防护材料是沉重的铅;同时,救灾机器人还需要携带检测设备进入发生事故的核电站厂区,探测发生事故后核电站内部情况,兼搬运管道、拧动阀门、清理事故现场……这些不但考验机器人的机动能力、平衡控制能力,更需要考验机器人的承载能力。
围绕这些技术难题,高峰教授团队开发了这款六足步行机器人:特殊的腿部设计配合18个驱动单元能显著提高机器人的承载能力,使其能负重150公斤。它可以充当一个稳固的移动工作平台执行搬运打孔等作业,也可自行完成拧动阀门、清理事故现场等工作。它可以往任意方向快速运动,拥有很强的机动性、避障能力和稳定性和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准确的执行操作者的指令。拥有了这些能力,章鱼机器人便能深入灾区,代替人们精确地完成最危险的工作。采用其它相应的防护后,它还能在水下环境中作业,以及在火灾现场或有毒环境中完成救灾任务。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29/635186411193171048%E6%9C%BA%E5%99%A8%E4%BA%BA2.jpg

“六爪章鱼”机器人高约1米,最大伸展尺寸可达2×2米,由18个电机驱动,通过远程遥控使用。

高峰教授团队长期从事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与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相比,仿生步行机器人在灾害现场具有更优越的机动性和越障能力。
在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高性能四足仿生机器人” 和“973计划”项目“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资助下,高峰教授团队成功研发了两足、四足和六足步行机器人,在并联仿生机构、高功率密度驱动、多轴伺服控制等技术领域取得大量重要成果。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29/635186411917636320%E6%9C%BA%E5%99%A8%E4%BA%BA5.jpg

今年5月的上海科技节上,小朋友体验六足机器人。

会跳舞的“智慧小象”
除了六足步行机器人“六爪章鱼”外,上海交大研制的四足机器人“智慧小象”此前也曾在2012年上海工博会等多个场合公开亮相。与“六爪章鱼”相比,“智慧小象”轻巧灵活,二者配合可适应复杂多样的工作环境。
2012年11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第1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智慧小象”机器人与美女骑手在现场大跳“江南style”,成为当仁不让的明星。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29/635186412880626012%E6%9C%BA%E5%99%A8%E4%BA%BA6.jpg

2012年上海工博会,美女与机器人大跳“江南style”

据介绍,“智慧小象”长约1.2米,宽约0.6米,高约1米,“体重”约130公斤。从外形上看,“小象”的体型比较“敦实”,“四肢”健壮有力,走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神态“活灵活现”,如果再加两根长长的象牙,俨然就是一头机动灵敏的“小象”。
据介绍,“智慧小象”可以自带动力源,无需凭借外接动力线缆和通讯线缆,“驮”至少100公斤的重物,一小时跑4公里,而且腿部可做至少12个自由变换,最大行走坡度超过10度。同时,为防止摔倒,“小象”身上装有力觉测量与实时感知信息反馈系统,实现了“肌体”的动态平衡与稳定控制,使“小象”具备抗惯性力扰动和抗外载荷冲击扰动的平衡自恢复能力。因此,假如在路上被大石头拌了一下,“小象”可以瞬间恢复平衡。
“智慧小象”和“六爪章鱼”的亮相,标志着我国仿生机器人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http://www.guancha.cn/pic/2013/10/29/635186414045792058%E6%9C%BA%E5%99%A8%E4%BA%BA4.jpg

高峰教授团队展示的仿生步行机器人


tdyxssrs 发表于 2013-10-30 13:06:49

兄台辛苦!{:soso_e181:}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31 20:45:04

国内首台大型100kg/h非玻璃介质臭氧发生器制成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9/c_132841195.htm

  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项目、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被青岛市经信委列入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大型(100kg/h)非玻璃介质臭氧发生器”科技成果近日通过专家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据悉,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国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拥有多年臭氧装备制造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于2011年启动非玻璃介质大型臭氧装备的研制工作,并在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和科技发展计划的支持下,经过近三年的科研攻关,攻克了高效非玻璃介质臭氧放电管技术、放电管串接的臭氧发生单元技术、1000kW的容性负载臭氧发生器专用大功率中频逆变电源技术、大型臭氧发生器电源控制与监测技术和大型臭氧发生器运行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玻璃和非玻璃介质是目前工业用大型臭氧发生器的两大主流技术,与2012年6月青岛国林公司通过住建部评估的玻璃介质120kg/h大型臭氧发生器相比,本次100kg/h大型臭氧发生器采用非玻璃介质技术。在国际上,单机臭氧产量达到100kg/h、采用玻璃介质技术的国家有德国和日本,采用非玻璃介质技术的只有瑞士。本次评估的顺利通过,使青岛国林公司成为国际上惟一一家同时掌握玻璃和非玻璃两种介质技术并且单机臭氧产量达到100kg/h的企业。

  记者从评估专家委员会了解到,大型100kg/h非玻璃介质臭氧发生器及其系列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市政饮用水处理、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烟气脱硝、纸浆漂白、精细化工氧化等领域,是国家“十二五”以及未来在饮用水安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方面“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臭氧专业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项目评估专家李汉忠告诉本报记者说,该本项目的研制成功和推广应用,将有力促进我国臭氧装备制造水平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强我国市政给水及环保领域对国产大型臭氧设备的信心,突破国外垄断,为国产臭氧装备制造行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记者 肖相波 通讯员 胡文佳)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0-31 20:46:53

我国首条机器人码包作业线“亮相”日照港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9/c_132841194.htm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0/29/132841194_11n.jpg
我国首条机器人码包作业线“亮相”日照港

  全国首套散粮自动化装车发运系统近日在山东日照港裕廊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投入使用,而与其相应配套运行的我国首条散粮机器人自动码包作业线在此一经“亮相”,便立即引起了海内外众多贸易货商的广泛关注。  日照港散粮自动化装车发运系统全部采用当今最先进成熟的自动化技术配套开发、集合而成。在现代化装车流水作业线上统一布设的6台机器人,非常机智灵活地将进口大豆等各种散粮灌包货物按照程序要求进行码包作业。装车指令一下,6台机器人便一前一后、一抓一放,配合紧密,作业高效,迅速将一袋袋灌包货物层层有序地码送至自动化装车系统。  “散粮装车发运系统全线实现自动化,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利用机器人技术替代了人工码包作业。”裕廊公司总经理张保华告诉笔者,“此前在散粮灌包装火车发运线上,都是吊车司机和装卸工人配合码包作业,通常每码完一节车皮大约需要1个多小时,不但费工费时费力,并且还不安全,现在全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工,每完成一节车皮的码包作业仅用5分来钟,大大降低了人力劳动成本和作业风险,火车发货效率比人工码包时提高了80%以上。”  据悉,这条年设计疏港能力为185万吨的散粮火车专运线,集调车、装车、平车、发运功能于一体,具备全天候现代化流水作业能力,自动化程度已达到国内港口领先水平。(滕以来 张洁 文/图)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1-24 20:58:50

20兆瓦超大功率轧机主传动系统在广西试制成功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1/11/c_132877054.htm

       我重大装备冶金轧机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记者近日从中国南车株洲所获悉,该公司自主研制的20兆瓦超大功率轧机主传动系统在广西试制成功。经专家检验,该套系统完全满足冶金轧制的各项工艺要求。公司打破了外企在此项技术上的垄断,成为国内首家完全掌握高性能超大功率轧机主传动系统技术的企业。

       冶金轧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设备。轧机的“极高功率“和“控制精度”两项关键性指标均由轧机的主传动系统技术决定。

        2012年,由中国南车株洲所牵头,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和广西银海铝业,共同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端冶金轧机关键装备研制及主传动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攻克主传动系统极高可靠性、高过载倍数、冲击负荷大、响应速度快等关键性技术难题。中国南车株洲所组织了包括7位博士在内的研发团队,深入研究三电平IGCT变流、四象限脉冲整流,公共直流母线、大功率电励磁同步电机控制等核心技术,经历大量的仿真及实验性研究,最终成功掌握从器件(IGCT)到变频装置,再到系统应用的全套技术,填补了该领域国内技术和产品空白。

        中国南车株洲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江华介绍,公司研制的20兆瓦三电平IGCT超大功率主传动系统在试制中,能同时驱动两台5兆瓦同步电机,使电机在0.05秒内最大转矩达2500千牛米,相当于万辆宝马跑车同时提速迸发出的力量。且在轧制过程表现出良好的精确控制精度和稳定性能。具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谐波污染小等诸多优点。

        冯江华告诉记者,基于IGCT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三电平主传动系统代表了传动控制最高端技术水平。一条轧制生产线每天轧制的产品经济价值达数千万乃至上亿元,在轧制过程中的高电压、大电流冲击,对主动传动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故障,损失巨大,此前,只有极少国外公司掌握该项技术。(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刘亚鹏 罗凌波)

tangcoms 发表于 2013-12-3 12:27:21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12-3 23:34 编辑

del.

tangcoms 发表于 2014-1-10 11:53:39

宝钢成功轧制世界最薄汽车用超高强钢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12/24/c_132992014.htm

 近日,宝钢成功轧制世界最薄的汽车用超高强钢。其厚度仅为0.5毫米,堪比牛皮纸;强度达到980兆帕。目前,该产品已发往用户开展相关的应用试验,未来将首先应用于国内某车型。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安全、环保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主题,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车身自重的降低是减少汽车燃油消耗、降低排放的有效途径。高强钢已被证明是实现汽车轻量化最经济可行的材料,主要应用于汽车的结构件、安全件,可进一步减轻车身重量、提高车身被动安全性以及车辆性价比。

  今年初,宝钢接到开展0.5毫米极限薄规格冷轧超高强钢的试制工作。由于该产品规格薄、强度高,已超出厂内设备的生产能力,汽车板产销研团队通力配合,优化生产工艺、轧制规范以及辊系等,在历经6次试制后,终于取得成功,首验力学性能合格。宝钢此次极限薄规格冷轧超高强钢的成功轧制,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同时有利于积累超薄规格超高强钢的生产经验,为未来汽车轻量化的深化储备技术,打下基础。

  目前,宝钢是世界上惟一能够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超高强钢的钢铁企业。其中,普冷产品最高强度可达1500兆帕,热镀锌最高强度达1180兆帕,电镀锌最高强度达980兆帕。在强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宝钢致力于材料厚度的进一步减薄。强度在980兆帕及以上的冷轧超高强钢,宝钢可供应的厚度最薄达到0.8毫米左右。(严伟明)

tangcoms 发表于 2014-2-23 21:57:18

中交集团振华重工研发世界最大链斗式连续卸船机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4-02/20/c_133130056.htm

       近日,中交集团振华重工成功研发出世界最大4500吨/小时链斗式连续卸船机,其卸船能力居全球之最。

  振华重工研发的4500吨/小时链斗式连续卸船机顺应了散货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为全球铁矿石运输航线主流船型量身定制。该设备进行卸船作业时,物料全封闭,有效抑制了扬尘,减少了对码头周边空气及水域的污染;且连续输送无剧烈冲击,噪音低。与同规格抓斗式卸船机相比,其单位卸船电耗减少20%以上,工作轮压降低20%以上,其环保、节能、高效的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交集团振华重工于2012年将该机型的研发列入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经过2年的技术攻关,目前已经完成研发和详细设计,这是振华重工继成功研制3800吨/小时链斗式卸船机后,在高端散货装备领域中的又一突破,巩固了振华重工在散货机械市场的领先地位。

tangcoms 发表于 2014-2-23 21:59:41

我国自主研制浅钻化探方法技术获突破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4-02/17/c_133119935.htm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参与完成的“应用机动浅钻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研究”项目成果通过专家验收,被评定为优秀级。
        该项目解决了困扰浅覆盖区化探工作多年的取样技术和疏松层多套钻进工艺两大技术难题,提出了浅覆盖区应用机动浅钻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并进行了矿区试验示范工作,将为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浅覆盖区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提供有力的方法技术支撑。
        据介绍,该项目于2008-2010年启动,总体目标是通过在浅覆盖区应用机动浅钻开展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时的钻进技术、样品目的层判别、不同采样介质对比和样品采集以及与之配套的方法技术研究,最终制定一套适合我国浅覆盖区应用机动浅钻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及技术标准系列。项目推进过程中,科研人员先后在干旱半干旱草原、湿润半湿润盆丘和干旱荒漠等不同景观不同覆盖类型浅覆盖区(覆盖小于50米)开展了浅钻化探方法技术实验研究,制定出了上述景观区以风成砂、胶粘泥、砾石等为主体覆盖物的不同覆盖类型机动浅钻选型和配套钻进取样工艺方法,为我国浅覆盖区化探普查找矿提供了新的浅钻化探取样技术。
        此外,通过对采样部位识别、采样方法、采样介质和采样密度等方法技术的研究,解决了困扰浅覆盖区化探工作多年的取样和疏松层多套钻进工艺的两大技术难题,提出了浅覆盖区应用机动浅钻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并在浅覆盖区开展了各项浅钻化探方法技术实验。
        据介绍,浅钻化探方法技术突破了浅覆盖区常规化探方法和特殊勘查方法难以奏效、多解性或间接性等瓶颈,并将随着浅钻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及钻进成本的降低,实现广普适用性。自主研制的浅钻化探方法技术将对深度推进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浅覆盖区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tangcoms 发表于 2014-2-23 22:03:41

首套钻机交叉滑移装置试验成功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4-01/29/c_133082300.htm

        日前,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套钻机交叉滑移装置,在加载配重、承重700多吨的情况下,成功完成整体滑移试验。
        这一滑移装置工作时利用液缸推动,使钻机整体实现各方向滑移,最快移动速度可达每分钟40厘米。在地面条件允许情况下,施工人员可根据井位实现大范围移动作业。移动过程中,若出现较大误差,可利用补偿阀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各模块同步平稳移动。
        这一滑移装置可用于5000米以上大型钻机的丛式井作业,与原来使用棘爪的平移方式相比,更加简便快捷,可大大减少搬家频次和成本,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tangcoms 发表于 2014-2-23 22:05:57

国产高效快掘快支系统刷新世界纪录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4-01/29/c_133082295.htm

        日前,从神东煤炭集团大柳塔煤矿传出消息,中国煤炭科工所属太原研究院与神东合作开发的世界首套高效快掘快支系统在2013年12月完成进尺1902米,再次刷新了世界单巷掘进月进尺纪录,这是继2013年3月份月实现1505米月进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该套快掘快支系统实现了煤巷掘进和支护的平行作业,使工作面一次成巷,同时优化了生产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另据悉,太原研究院的快掘快支系统升级版已投入生产,有望创造新的佳绩。

tangcoms 发表于 2014-2-23 22:07:43

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获突破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4-01/29/c_133082278.htm

        1月20日,由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在冀东油田获取的12条电阻率曲线,准确反映了不同探测深度的地层电阻率。获得的国内首幅随钻电阻率成像图,真实反映了地层裂缝变化和井眼破裂层段,仪器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的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现场试验表明,国产随钻电阻率成像测井仪结构设计独特,安装拆卸方便,电路设计可靠,维护升级灵活,井下数据处理软件功能齐全,填补了我国同类产品空白,获得多项独创性研究成果,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tangcoms 发表于 2014-3-12 19:41:08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4-3-12 19:42 编辑

中国科学家制成新材料纳米晶体管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4_03_12_213161.shtml
中科大与复旦共同进行的二维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研究取得突破,首次成功制备出只有几个纳米厚度的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这对于未来制造运算能力更高、体积更小、耗能更低的计算机具有极大价值。这是国际纳米技术领域继石墨烯之后又一重要进展。据报道,2012年中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石墨烯生产线,在纳米材料领域占据了领先位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仙辉课题组在二维类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组与复旦大学教授张远波、封东来和吴骅课题组通力合作,成功制备出具有几个纳米厚度的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该研究成果于3月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纳米科技》杂志上。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3/12/635302219853187144.jpg
黑磷场效应晶体管示意图(图片来源:中科大网站)

何为黑磷场效应晶体管?
场效应管(FET)是一种电压控制型晶体管,有输入阻抗高、集成度高的优点,基于场效应管的电子器件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传统场效应管的材料是半导体硅,在电子电路中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努力寻找新型的材料,希望在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场效应管的性能,拓展它的功能。二维晶体是由单原子层堆叠而成的晶体,是科学家要寻找的新型材料的一个重要方向。曾引起科学界极大关注的石墨烯就是二维晶体的一种。但石墨烯没有半导体能隙(在能隙存在能量区间电子无法自由传导,在能隙中材料从导体变成绝缘体,从而实现半导体的逻辑开关),基于石墨烯的场效应管也就无法打开跟关闭,这样就失去了场效应管的一个基本功能。
黑磷,以及之前硫化钼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黑磷是磷的一种同素异形体,是由单层的磷原子堆叠而成的二维晶体。与石墨烯最大的不同是,黑磷有一个半导体能隙。“两年前中国科技大学的陈仙辉教授告诉我他们可以生长黑磷时,当时直觉就告诉我,这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半导体材料,” 张远波教授说,“果然,现在我们把黑磷做成纳米厚度的二维晶体后,发现它有非常好的半导体性质,这样就有可能用在未来的集成电路里”。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3/12/635302220384524077.jpg

美国IBM公司生产的碳纳米材料集成电路,据称可大幅提高运算速度和减小计算机体积和功耗

面向未来的二维黑磷材料
黑磷的半导体能隙是个直接能隙,这个特性让它的光学和光电性能同其他材料,包括硅和硫化钼相比有巨大的优势。黑磷的直接能隙将增强黑磷和光的直接耦合,让黑磷成为未来光电器件(例如光电传感器)的一个备选材料。另外,张远波课题组发现黑磷二维晶体有非常高的样品质量(电子迁移率~1000cm2/Vs)。这样的高样品质量也对黑磷将来的可能应用有巨大的帮助。此次的研究成果是复旦张远波教授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教授的实验室、复旦封东来教授实验室以及吴骅教授课题组通力合作完成。张远波教授于2011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自2012年起带领其课题组开展黑磷材料研究。
对二维黑磷材料的前景,张远波教授表示,如果黑磷将来有应用前景的话,电学和光电器件是最有可能的。但是对这样一个刚刚被发现的材料来说,现在任何的推断都还太早。“这个材料的很多特性还有待发掘。我们实验室将继续探索这些特性,并且希望能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样品的质量。”张远波教授说,“我们正在尝试的另外一件事是看看能不能把黑磷解离到单原子层。单原子层的黑磷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性质?现在还没有人知道。”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的资助。
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其他机构和企业也在从事碳纳米管集成电路相关研究,但尚未取得中科大这一研究项目类似的成果。
扩展阅读:
黑磷
黑磷是一种有金属光泽的晶体,它是用白磷在很高压强(12000大气压)和较高温度下转化而形成的,目前实用价值不大。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3/12/635302218634513004.jpg

黑磷结构

目前知道的黑磷有四种:斜方、菱形、立方和无定形。无定形的黑磷在125°C时开始向红磷转变。
黑磷具有像石墨的片状结构和导电性,黑磷晶体有一些本质特征:如晶体内不仅有共价键,还有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磷最不活跃的同素异形体。

tangcoms 发表于 2014-3-28 13:14:15

振华重工成功总装世界最大起重船臂架 海洋开发将再添利器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4_03_28_217645.shtml

        3月22日,由中交集团振华重工自主设计、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臂架成功总装。这标志着该项目起重机部分已经全部完成了总装工作,为后续调试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未来我国海事工程和求助打捞事业可涉猎的海域也将随之扩展。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3/28/635316023014831116.jpg

完成总装后的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

起重船是一种用于水上起重作业的工程船舶,又称浮吊、浮式起重机。被广泛应用于海上大件吊装、海上救助打捞、桥梁工程建设和港口码头施工等多个领域。随着海上工程作业任务的复杂化和重型化,浮吊设计的技术趋势逐渐向起重吨位重型化、作业领域深海化和吊装过程高效率化方向发展,起重臂能够360度回转的全回转起重船也在我国造船市场上迅速兴起,并在架桥、救捞、水上施工等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2008年以前,1500吨级别以上的起重船都由发达国家制造,但这样的局面在2008年发生了转折。当年振华重工成功建造了“蓝鲸”号7500吨全回转起重船,随后中国渐渐控制了巨型起重船的技术制高点,摧毁了欧美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在获得了韩国三星重工的8000吨级巨型起重船的订单以后,中国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更趋稳固。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3/28/635316019309980609.jpg

摧毁欧美国家在巨型起重船垄断地位的“蓝鲸”号

    本次修建的12000吨级全回转起重船曾被工信部列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研发项目,是振华重工继“蓝鲸”号之后打造的又一艘大型全回转深水自航起重船。该船是在一艘大型油轮的基础上改装而成,工程于2011年开始启动。该起重船在臂架系固工况下主钩起重量为12000吨,全回转状态下主钩起重量为7000吨。该项目在开工前曾有人对整个施工计划表示过质疑,认为普通船体安装如此巨大的起重臂架在技术上可能行不通。但工程人员最终还是完成了起重船臂架的安装工作,令业内人士为之惊叹。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3/28/635316019536805007.jpg

12000吨起重船正在执行吊装任务

    作为未来世界最大的全回转起重船,12000吨级起重船空船总重44000吨,船体长320米,宽58米,转台直径达45米,船体巨大,可抗大风浪涌,并具备自航能力,以11至13节速度航行,也可以利用动力定位系统做短时航速达到15~16节或更大。该船可在浅海(400米以下)深海(400米~1500米)和超深海(1500米以上)进行各种起重、勘探、打捞任务,还可以处理3000米或更深的重型打捞,与水下机器人配合完成前人无法完成的深海作业。振华重工方面也表态,愿意接受用户提出“特殊深海作业和超大件吊装的挑战”。

http://i.ssimg.cn/guancha/News/2014/03/28/635316020522102738.jpg

12000吨起重船想象图

    12000吨级起重船的成功总装,标志着中国在巨型起重船领域的领先地位获得了进一步巩固。不仅如此,由于我国近年来加大了海洋油气田的开发力度,南海诸岛部分岛礁开发计划也渐渐浮出水面,因此12000吨级起重船在服役后将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将为我国海洋开发和捍卫海上国土主权做出新的贡献。

tangcoms 发表于 2014-4-1 21:24:30

http://www.highestbridges.com/wiki/index.php?title=List_of_500_Highest_International_Bridges

一个原本专门收集全世界桥梁的网站,已经活生生变成土鳖桥梁介绍网了!;P

tangcoms 发表于 2014-4-8 19:35:45

    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锆合金产品完成工艺试制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4-04/04/c_133237354.htm

    我国核燃料组件自主研发取得重大进展。4月2日,中国广核集团科技研发部负责人邹勇平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他们已完成自主品牌核燃料组件结构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锆合金产品已完成工艺试制,自主核燃料性能分析软件已推出试用版。

    核电站的燃料是铀,其被烧结成一个个圆柱状的二氧化铀陶瓷芯块,叠装在用锆合金做成的包壳管中,做成一根根细长的燃料棒,再把这些燃料棒按一定规则组装成一个个燃料组件,就可供核电站使用。核电站的反应堆堆芯装有上百个这样的核燃料组件,总重量达几十吨。锆合金是以锆为基体加入其他元素而构成的有色合金。随着对核燃料组件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研制具有良好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耐辐照性能的高性能核级锆合金一直是各核电先进国家的主要研究方向。而高性能核级锆合金必须具有在高温高压水和蒸汽中有良好的耐蚀性能、适中的力学性能、较低的原子热中子吸收截面,对核燃料有良好的相容性,如此才可用作水冷核反应堆的堆芯结构材料(燃料包壳、压力管、支架和孔道管),这是锆合金的主要用途。

    核燃料组件是核电站的核心部件,它在为核电站提供能量的同时,也是防止核泄漏的第一道屏障,直接影响核电站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目前,我国大型商用核电机组中使用的燃料组件设计与制造技术主要依赖国外引进。为确保我国核燃料供应安全,摆脱燃料组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2009年中广核成立了核燃料研发中心,后获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先进核燃料元件研发(实验)中心”授牌,并承担了国家核能开发项目“压水堆燃料元件设计制造技术”的研制工作。

    依托产品研发,中广核在5年时间内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8亿元,建立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燃料性能分析平台、反应堆物理热工计算分析平台、燃料组件热工综合试验装置、水力性能综合试验装置、力学综合试验装置、池边检测装置等研发设施,建立了由国内外核燃料领域资深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核燃料研发团队。目前,中广核已完成自主品牌产品有8英尺、12英尺、14英尺燃料组件、高性能核级锆合金、核燃料性能分析软件包等产品研发,同时开展了下一代事故容错燃料的研究。

    邹勇平表示,这些研发成果可以满足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建设和运营的需要,也将为国内在运在建核电机组升级换代“中国芯”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为国内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tangcoms 发表于 2014-4-8 19:42:59

新型电力智能化牵引机面世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4-04/01/c_133228998.htm

        近日,国家电网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成功研制出42吨位级的SAQ-420智能化牵引机,再次刷新世界牵张设备制造行业纪录。

        据了解,该牵引机最大牵引力达42吨,最大牵引速度达到5公里/小时,与之前同类产品38吨位的电力牵引机相比,该设备超高牵引吨位和先进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已居世界牵张设备的先进行列。它的研制成功,将为特高压电网建设和大截面导线特别是1250平方毫米或1520平方毫米导线展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天朝的工业技术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