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coms
发表于 2013-8-18 21:24:53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8-22 22:05 编辑
今天在街头用手机拍到个宝贝 (拍摄于上海 北京东路)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2/21/174118604201308222134222733532203404_000.jpg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2/21/174118604201308222134222733532203404_001.jpg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2/21/174118604201308222134222733532203404_002.jpg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1 22:40:21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8-21 22:42 编辑
中国煤矿斜井TBM(隧道掘进机)通过验收 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http://www.guancha.cn/Project/2013_08_21_167189.shtml
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长距离大坡度煤矿斜井TBM(隧道掘进机)19日在湖南通过验收。专家介绍,此种煤矿斜井TBM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在长距离大坡度煤矿斜井建设领域的应用空白,将改变我国乃至世界煤矿矿井建设模式,标志着我国现代化隧道施工装备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1/635127008653197433TMB2.jpg
该隧道掘进机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和神华集团联合研发,总长238米,总重超过1200吨,开挖直径7.62米,集斜井施工开挖、衬砌、出渣、运输、通风、排水等功能于一身,是成套的斜井施工装备。
据介绍,与传统的煤矿建井方法相比,煤矿斜井TBM具有安全、快速、优质和环保等优点。煤矿斜井TBM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在长距离大坡度煤矿斜井建设领域的应用空白,开创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在煤矿建设应用的新局面,是国家在大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协同创新的重大突破
此次下线的斜井TBM,将用于神华集团新街台格庙矿区试验斜井施工。该矿区是国家重点开发项目,资源储量约130亿吨,为规划建设年产亿吨级煤的现代化矿区。如果按照传统的煤矿斜井施工工法,每天掘进不到10米,而采用煤矿斜井TBM,每天可掘进30米以上。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刘飞香介绍,这台TBM具有盾构和TBM两种模式,但是在制造和设计上要比盾构机难度大得多,关键设备系统要进行防爆设计,还要具备大流量通风除尘、高可靠性排水、长距离重载物料运输、有害气体检测与报警系统等功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可靠。机器能在两种模式间快速转换,因此可以穿越软岩、硬岩和复合地层等复杂地层。刘飞香说,这台TBM还攻克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应用于台格庙矿区试验斜井工程存在“深埋超长、连续下坡、富水高压、地层多变”等技术难点,综合盾构与TBM的优点,对台格庙矿区进行量身定做。而这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施工法,满足了煤矿矿井建设安全、环保、快速的要求。煤矿斜井TBM投入使用将改变我国乃至世界煤矿矿井建设模式,推动煤矿建设技术升级,是煤矿建井模式的革命性变革。而长距离大坡度煤矿斜井双模式TBM在煤矿建设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现代化隧道施工装备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1/635127009125254262TMB3.jpg
jade
发表于 2013-8-22 21:12:47
哇,铁建还有重工集团,太给力了
强烈建议楼主注册个图床,贴图方便啊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2 22:03:55
工业国的地摊、跳蚤市场 (拍摄于浙江台州)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2/21/174118604201308222157162190237085262_000.jpg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2/21/174118604201308222157162190237085262_001.jpg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2/21/174118604201308222157162190237085262_002.jpg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2/21/174118604201308222157162190237085262_003.jpg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2/21/174118604201308222157162190237085262_004.jpg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2/21/174118604201308222157162190237085262_005.jpg
jade
发表于 2013-8-22 22:10:16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18 21: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在街头用手机拍到个宝贝 (拍摄于上海 北京东路)
难道是配钥匙的?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2 22:19:46
别的跳蚤市场,卖的都是日用品!
这里,卖工具、刀具、量具、夹具、电控器件、标准件、紧固件、皮带、链条、轴承、传动机构、液压气动等等等等,机械手册里有的,几乎都有!全二手的,交易很活跃!
friedchicken
发表于 2013-8-22 22:53:03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18 21: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在街头用手机拍到个宝贝 (拍摄于上海 北京东路)
这是什么机器?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3 06:57:01
friedchicken 发表于 2013-8-22 22: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什么机器?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23/06/174118604201308230654541735633241120_000.jpg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2:33:48
我国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http://www.jixiezb.com.cn/donglijixie/xingyexinwen/2013-07-11/31895.html
据科技部消息,近期,我国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课题设计开发了喷射压力达到180兆帕的高压共轨泵,满足要求的共轨管,在冷拖实验台上进行了性能试验,并在发动机上进行了台架试验验证,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同时,课题开发了基于多核的32位单片机硬件和基础软件,完成A+样件台架和三高试验,达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开发了CDPF(带有催化涂层的柴油微粒过滤器)再生催化剂涂层,满足再生阶段THC(总碳氢)与CO(一氧化碳)的净化控制,开发出适合与CDPF系统联用的分子筛型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并实现了小批量生产;研究了适用于EGR(废气再循环)技术的VNT(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增压系统技术、二级增压技术的研究以及涡轮增压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策略,并实现了装机应用。
由“十二五”863计划支持的“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成功实施是柴油机后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开创性成果,填补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排气污染物后处理集成技术和产品方面的空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按研究计划,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柴油机后处理技术研究基础上,基于DOC(氧化催化转化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与碳烟燃烧反应机理研究,完成了DOC、SCR与CDPF(带有催化涂层的柴油微粒过滤器)催化剂涂层的研发工作,形成了满足目标性能的催化剂方案,并完成了DOC与SCR的放大生产与性能验证。载体生产方面通过原材料筛选和工艺优化,已经部分完成了13英寸大载体与颗粒捕集器载体的研发工作,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地位。
课题阶段性成果表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后处理系统功能、性能已经在部分程度上追上或达到国外同类先进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长期依赖技术或产品进口的被动局面,并成功实施了国家“首台套”等政策并把示范应用与产业化结合起来,为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践行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提高了我国在该项技术上的综合实力。
此外,由“十二五”863计划支持的“节能环保高效轿车柴油机研发”项目已取得重大突破。项目采用高压共轨、可变喷嘴增压器、冷却废气再循环和颗粒捕集器主动再生等技术,通过优化燃烧室设计、优化发动机结构设计、降低发动机摩擦阻力等方法,大幅提升了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通过采用多次喷射、先进后处理系统控制等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以及发动机的振动和噪音。
试验结果表明,该项目所开发的发动机升功率达到57.5千瓦/升,升扭矩达到175牛顿米/升,发动机性能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推动国内乘用车柴油化进程、降低乘用车平均油耗做好了技术准备。计算结果表明,匹配该发动机的整车油耗可低于国家第三阶段油耗标准15%,排放达到国五水平,为实现汽车产业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2:45:16
十年成空 装载机离合器技术专利转让无果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8/22/c_132653633.htm
离合器是装载机中一个极重要的零部件。但多年来,由于天生的设计缺陷,其使用寿命并不长,给用户造成了很大困扰。对此,一名技术员研制出了改进方案,能大大延长离合器使用寿命。该方案获得了国家专利,但其推广之路却出人意料地一波三折。
十年了,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原点。技术推广无果,唯一改变的是孟庆伟已不再是那个年届四零,一腔热血、意气风发的中年人,他自己形容是个“尘满面,鬓如霜”的老汉。
他并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或许是因为早些年也曾沟通过,又或许实在需要找个人倾诉,即便记者并非圈内人士,孟庆伟还是把他十年技术转让无果的历程以及感悟和盘托出。
起因
这个让他付出十年,既爱又恨的技术专业名称为超越离合器技术。
超越离合器是装载机行星式变速箱中极重要的一个部件,它能使装载机在重载和轻载两种工况间自动转换,使功率区间达到双高效区,并且变速操作方便、省力。
但就是这么关键的部件,由于天生的设计缺陷,其使用寿命并不长。重负荷高强度下,常常不到一年就要更换。故障现象普遍表现为:超越离合器滚柱被挤坏;内环凸轮平面损坏;顶销孔被损坏。通过专业计算发现,离合器工作时,滚柱与内环凸轮平面之间的接触应力远超过许用值,从而失效和损坏。装载机会出现工作无力,油温增高,车速骤减,或者突发异响。而更换的费用也并不便宜,据悉每次不少于2500元。
孟庆伟告诉记者,行星式变速箱引入国内生产已近半个世纪了,困扰行业的这一瓶颈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多少年来,只是不断地改进,没有实质性的飞跃。而国外装载机同行过去也生产过行星式变速箱,也存在着同样的技术瓶颈。目前,在国外,行星式变速箱仅仅作为技术蓄备存在,厂家把主要研究精力和生产方向放在了定轴式变速箱上。
实际上,多年来,国内众多企业、院校、维修单位都曾为了改进行星式变速箱而研制过各式各样的超越离合器,有契块式、大滚珠式、棘轮式、齿轮式、联轴器式、液压式、轴承式的,都曾试验或在市场上推广了一阵子。但据孟庆伟观察,实际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问题也没能实质性地解决。
他告诉记者,第一次比较大的改进是从原先的二十个滚珠,加到二十四个滚珠,寿命略有提高。最成功的一次改进,则是杭齿采用了二十个加大滚珠,辅以弹簧和小套筒作支撑,这样不仅接触面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各个滚珠受力均匀了,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在,大多数的厂家在采用这种结构,但这种结构仍不是最理想的。”孟庆伟说,因为它的可靠性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特别是润滑油清洁度较差的时候,故障更明显。
或许技术人员都有这样的一种精神,通过爬最高的山峰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而孟庆伟发现了这一行业普遍现状后,也是一头栽了进去。
希翼
通过调研,孟庆伟发现超越离合器原来本身就是靠挤压楔紧原理工作的,其原设计并不是一个很完善的方案。但限于行星式变速箱的总体原理,不可能完全推翻现有结构。那么解决路径只剩下改进,使其使用寿命大幅提高,并且易于生产。
凭着对技术研究的执着与热爱以及无数次反复验算、试验,孟庆伟似乎发现了曙光。“改进方案说来并不复杂,只是把原结构略微进行了改进,在小而有限的空间里,巧妙地增加了二十余个形状特别的过渡垫块。从而达到了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应力,提高可靠性的目的。”这一认知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文献得到了国家专利局的肯定,获得了国家专利。前路,似乎一片光明。
在获得国家专利后,孟庆伟开始踌躇满志地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推广,他粗略地算,按照每年装载机的新销量不少于10万台来算,近十年已销售的装配行星式变速箱的装载机总量估计应在100万台左右。按平均3000小时的超越离合器寿命算,市场需要的此种配件年产值将超过亿元。
此外,虽然多年来国外同行一直在推广定轴式变速箱,国内同行也在不断模仿,但由于成本高,加工难度大,最终都没有成功。而老式行星式变速箱系统相对简单、操纵容易,便于生产、适用性强、成本较低廉,深受用户欢迎。美中不足的就是其中的超越离合器可靠性较差。所以,就算定轴式变速箱开发成功,行星式变速箱也不会因此而退出市场,并还将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担当主要角色。
十年两茫茫
当时的孟庆伟为自己发现的庞大市场而激动不已,并没有意识到该征途的坎坷。但现实却是,尽管有了好的创意,但要转化成生产力却难之又难。
获得认同是第一道难关。行业内普遍认为老式行星式变速箱生产了四十年,应属于淘汰产品。很多厂家都想开发国外定轴式变速箱,所以主机厂大多都对行星式变速箱的改进并不热心。
即使是孟庆伟服务了十几年的装载机企业,对这项技术也没有表露出太大的兴趣。据悉他曾向自己所在公司进行汇报,当时正值该公司着手开发定轴式变速箱的初期,公司并无兴趣再对老式变速箱进行改造,而且有的技术人员甚至给出“过五年老箱就淘汰了”的结论。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不想尝试。有的企业也很希望有所作为。孟庆伟说,在他之前,也曾有企业试图将超越离合器改进产品投放到了市场,但由于急功近利,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或许受此影响,之后很多企业不再敢去啃这块硬骨头了。这些年来,行业内也习惯把这个部件当成易损件来对待,主机厂相互之间比谁的三包故障率,只要不比别人落后很多,就满足了。大家忙于跑马圈地,以大为强,着力于产品的外观造型和外部结构的变化。
对于自己的专利,他也曾与多个专业厂家谈过,存在各式各样的想法,有的不想冒险,有的不相信他能破解行业难题。但总的说来,多数厂家的疑虑在于一旦自己费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推广研发,到头来成果却可能很快就被别人抄袭了,谁也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虽然行业专家已经对他提出的结构进行了评审,一致认为他的这一发现,突破了行业多年来解决不了的难题,如果得到推广,将是对装载机行业的重大贡献。然而现实却是,这项花费了孟庆伟十年精力,并获得了国家专利的技术文献现在还躺在抽屉里睡大觉。
有人说,孟庆伟是手捧宝珠无人识;也有人说,他是敝帚自珍。
记者问:“十年了,你觉得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而今的局面呢?”
对这一问题,他一时没有答复,并说会好好思量然后邮件回复。过了几日,孟庆伟回复了稿件,针对记者问题,他的回答如下:
也许,是我那来自偏僻农村的特有性格,认死理、不服输,不善言辞,个性倔强,埋葬了这项技术的生命?
也许,是接触的公司并不认为老实憨厚的我能解决几代人都没解决的难题?
或许,是业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信心,不肯把投资打水漂?
在记者看来,个中原因,大概都有吧。但记者采写此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孟庆伟找到原因所在,更是希望通过他的个案记录,来向外界展示,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机械行业技术人员这一群体,正如何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奋斗着。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2:46:14
工业,并不像马前卒说的那样浪漫。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2:57:29
国内首台直径5米开敞式无轨运输硬岩掘进机即将诞生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8/22/c_132653932.htm
由中信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集机电液及智能技术于一体的先进采掘设备———国内首台直径5米开敞式、无轨运输硬岩掘进机正在中信重工生产现场组装。
该掘进机主要用于岩石地区的高速铁路隧道、高速公路隧道以及引水工程隧道的施工。它的研发成功将打破国外在硬岩掘进机领域的技术垄断。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8/22/132653932_11n.jpg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07:03
国内首台大功率水力测功器通过“实战”检验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8/21/c_132648539.htm
日前,国内自主研制的首台3万千瓦低速大功率水力测功器,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三研究所无锡分部参与完成了一项国家重点试验任务的交验内容,设备运行良好,控制精准,总体性能已超越国外水力测功器的水平,获得了有关各方的一致好评。
水力测功器是各型柴油机、燃气轮机、汽轮机、推进电机等动力设备的有效负载及功率测量设备。1.5万千瓦及以上等级大功率水力测功器技术一直以来被国外少数发达国家垄断,设备价格昂贵,国内有关方面在订货、后续维修服务及部件保养方面受制于人。
七○三所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下,组织水力测功器研发及管理团队,利用该所下属的广瀚新能动力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和制造平台,联合中船重工所属配套厂,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了大量方案论证、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制造及总装调试运行工作,并进行规范管理,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为该所科技产业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其创新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17:46
世界首台大采高全直齿传动摇臂在神华神东测试成功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319/15479666.html
8月15日,世界首台大采高全直齿传动摇臂在神华神东煤炭集团设备维修中心二厂测试成功。摇臂在与主机配套空载测试8小时后,各项参数均在设计规范内。
神东原使用的7米大采高采煤机摇臂由于内部结构复杂,容易导致行星头损坏,一旦损坏就会造成大面积破损,齿轮全部被打碎,维修成本高且不易更换。为了提高采煤机摇臂的可靠性,集团公司提出了用直齿传动代替行星减速机构的设想,并邀请中传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开展“五级直齿传动易维护摇臂”的研发项目。
从理论上讲,大采高全直齿传动摇臂结构简单易维护,不仅提高了减速机构的稳定性,还将降低摇臂使用故障率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该摇臂的设计理念是大采高双滚筒煤机摇臂技术的革命,是历史性、颠覆性的创新,是国内外煤炭技术装备的首创。
据了解,大采高全直齿传动摇臂为公司煤炭技术研究院与中传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历时一年。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进行润滑油的定期更换、取样化验等基础性维护,预期实现齿轮、轴承,密封的免维护。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20:43
中国北车自主开发新型机车制动系统面世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319/15484293.html
近日,由中国北车四方所公司研制的新型机车制动系统(JZ-8)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运输局机务部组织的专家方案评审,标志着中国北车四方所公司已全面掌握新型机车制动系统技术,将改变我国新型机车制动系统依靠进口的局面。
制动系统与牵引传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一道构成机车车辆最核心的部件。目前,和谐系列机车多采用进口的制动系统,为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中国北车四方所公司自2011年立项研发新型机车制动系统。自主开发的制动系统诞生后,中国北车在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网络系统和制动系统三大核心部件都形成自主能力。
经过两年时间的奋战,四方所公司成功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机车制动系统(JZ-8)。该系统主要由机车制动控制系统和基础制动装置等组成,较国外产品相比功能扩展、使用维护更为方便。其中,机车制动控制系统,应用微机控制技术,实现列车自动制动与机车单独制动、空气制动与动力制动的联锁、断钩保护、列车充风流量检测、无动力回送等功能,具备单机自检、故障诊断、数据记录与存储等智能化、信息化功能,并具有功能可扩展性。基础制动装置有踏面基础制动装置和盘型基础制动装置两种型式。
新型机车制动系统(JZ-8)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主要功能采取冗余措施,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符合中国铁路总公司对机车制动系统简统化的要求,为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机控制的机车制动系统提供了核心技术。
评审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新型机车制动系统方案评审,同时提出,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方案后,可在30吨轴重货运机车和八轴机车设计方案中选用的建议。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23:06
全国产化60万吨热轧不锈钢退火酸洗线通过验收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319/15476583.html
近日,山东泰山钢铁集团60万吨不锈钢退火酸洗生产线项目顺利通过最终验收,该项目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承担。该生产线是国内首条自主设计制造的60万吨热轧不锈钢退火酸洗线,全长612米,是目前国内线速度最快、产能最高的全国产化生产线,具有适应性强、自动化程度高、高效节能等特点,投产以来运行状况稳定。
该生产线的成功开发,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同时为机械总院积极推进大型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积累了项目经验。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25:41
我国首个超级电容所成立 将掀国内新能源革命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319/15475421.html
8月15日,中国南车宣布成立了我国首个超级电容研究所,专业研发高比能、低成本的新型超级电容器等。作为新能源领域内的关键技术,更加先进的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将为中国新能源领域带来一场革命。
2012年,一直倡导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理念的中国南车株机公司成立了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南车新能源公司),专门从事超级电容器电极、超级电容器单体及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的生产研发。目前,宁波南车新能源公司已建立起了世界首条超级电容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生产研制出了3000F与7000F的超级电容器单体。在此技术上,为研发比功率更高、比能量更大的超级电容器单体等新产品,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超级电容研究所应用而生。
超级电容研究所吸纳了来自日本、韩国及国内在储能材料、储能器件、储能系统应用等方面的顶级专家,拥有一支超强的技术团队,目标五年内成为亚太地区最大、实力最强的超级电容研发机构。
目前,超级电容研究所承担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关键技术研发已获国家“863项目”立项。该项目研制的8000F有机电解液体系双电层超级电容单体世界最大,其工作电压、功率电源的性能要求。该项目预计将在2015年执行完毕,届时国人将能享受到装有新型超级电容器的轨道交通车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等绿色环保产品。此外超级电容研究所还承接了1项中国南车技术创新项目、1项宁波市重点研究课题以及10余项企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更大,更能满足以电动汽车辅助电源或主电源为代表的高业自筹科研项目。
中国南车株机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周清和表示新型超级电容器的研发是中国南车“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也是国家发改委规划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超级电容研究所的成立对于带动和促进一个庞大的绿色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具有重大战略、经济和社会效益。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35:11
国产最大马力平地机在国机重工下线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319/15449810.html
国机重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马力平地机DT660成功下线。这是国产平地机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突破了工程机械大型化的瓶颈,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
DT660平地机采用集中电子手柄控制技术、液压电比例控制与工作装置复合控制技术;以及自制平地机专用后桥。主要性能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发动机功率550马力、整机重量58吨、铲刀长度7.3米、行驶速度4040km/h);该机设计过程运用Pro/E进行三维建模设计,通过TC管理平台对项目过程进行管理,最大限度的满足设计可靠性的要求;它采用液压马达控制的散热形式,根据环境温度调节风扇的转速,达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考虑传统驾驶方式,保留方向盘操作,使得转向具有双模式功能,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价格仅为进口产品2/3,将在区域市场具有很高的竞争优势。
据了解,随着煤炭、有色金属、石油产业的迅速发展,开采规模的扩大,道路的拓宽以及重型运输设备载重吨位的增加,对矿山道路维护的平地机提出了大型、重型的需求趋向,300马力以上的平地机更是受到大型露天煤矿的欢迎,显示了良好的需求前景。DT660特大型平地机是目前世界动力参数最大的平地机,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充分满足矿山等对特大型设备的需求。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37:56
鞍钢首块真空特厚复合钢板在鲅鱼圈轧制成功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319/15447953.html
日前,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5500mm宽厚板生产线成功轧制鞍钢首块真空特厚复合钢板,填补了鞍钢生产该类产品的空白。
当前,随着水利、水电、造船、核能和海上石油平台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厚度超过100mm特厚钢板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国内特厚钢板的质量和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一些高性能的特厚钢板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
据介绍,由于连铸坯原始厚度及压缩比的限制,很难通过连铸工序直接生产特厚板坯。真空焊接法可根据不同的总压下率,对两块尺寸和成分状态相同的大尺寸连铸板坯进行抽真空焊接和低速大压下复合热连轧,批量轧制特厚复合钢板。这种技术生产成本低、成材率高,可满足特厚板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鞍钢股份公司与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真空复合轧制生产特厚钢板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取得较好的试验结果。经超声波探伤试验,真空特厚复合钢板复合界面集合率达到99%以上,抗拉强度和力学性能均满足用户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真空特厚复合钢板的研发成功,将对改善鞍钢宽厚板的产品结构,提高鞍钢宽厚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41:05
中国乐凯医用干式成像仪投放市场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319/15446116.html
近日,首批40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ryMate-1601型乐凯医用干式成像仪正式投放市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在2010年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我国数字医疗胶片的垄断后,又填补了我国医用干式成像仪领域的空白,这将有力提升我国国产数字医疗产品的竞争力,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相关患者的就医成本。
目前,医疗影像已经由模拟图像输出转为数字图像输出,暗室操作的湿式加工胶片逐渐被淘汰。为适应数字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乐凯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医疗干式非银胶片打破了国外公司对中国数字医疗胶片的垄断,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但是产品上市以来,一直受到数字医用成像仪这一关键输出设备的制约。国际知名品牌的医用干式成像仪大都在机器内部安装有IFID读写器,作为耗材的胶片包装上贴有IRID标签,各品牌成像仪专机专用只能打印自己公司的胶片,乐凯数字医疗干式非银胶片一直未能快速拓展市场。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乐凯公司成立了DryMate-1601型乐凯医用干式成像仪项目,自主研发生产专用成像仪来配套乐凯医用干式非银胶片,为数字医疗影像硬拷贝输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2012年8月试制样机,2012年底就生产了出了实用样机。这次首批40台DryMate-1601型乐凯医用干式成像仪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民族工业企业在数字医疗影像领域迈出历史性的一步,打破了国外品牌对医疗数字成像打印方面多年来的垄断。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44:29
神华集团研发出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新工艺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319/15432638.html
近日,神华集团“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工业化中试装置开发技术成果鉴定会”在京召开。专家组成员认为,该项目技术研发取得了自主创新成果,已建成年产4000吨氧化铝的工业试验线,开辟了国内外首创的高硅铝资源生产氧化铝的新途径,并建议开展工业化建设。
2004年开始,神华集团依托准格尔煤田“高铝、富镓”特色煤炭资源,联合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全力开展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研发工作。2010年,神华集团规划了以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为核心的“神华准格尔矿区煤炭伴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项目”。2011年6月,该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经过9年的发展,神华集团攻克了多项难关,终于探索出了全新的工艺路线。目前,该装置已具备长期稳定运转的能力,最长连续运行时间达156天。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4 23:55:11
“北车制造”中国高端IGBT首次海外输出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26/n2410/n314289/15471095.html
8月14日,中国北车透露,旗下永济电机公司向瑞士ABB公司成功交付45套大功率IGBT产品。这是中国大功率IGBT产品首次实现海外市场输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核心技术进军国际市场取得新的突破。
IGBT是绿色经济领域里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航空航天、新能源、轨道交通、工业变频、智能电网甚至智能家电这些朝阳产业中, IGBT作为自动控制和功率变换的关键核心部件,是必不可少的功率“核芯”。采用IGBT进行功率变换,能够提高用电效率,提升用电质量,实现30—40%的节能效果。即使对传统设备进行IGBT技术改造,平均节电率仍可提升20%。此外,IGBT还是实现能源转换的关键元件,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都要借助IGBT产品才能最终将电能输送到电网中。为此,IGBT也被世界公认为电力电子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性产品。特别是大功率IGBT产品,在绿色经济中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IGBT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需求量惊人,仅在我国,IGBT产品的年需求量就超过了75亿元,且每年仍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对比,由于技术复杂和垄断,长期以来,我国仅有少数企业从事中小功率IGBT产品的封装,且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在IGBT芯片的产业化以及高压大功率IGBT的封装方面,我国几乎是一片空白。2011年,中国北车永济电机公司成功攻克三款3300V至6500V大功率IGBT技术,并对外发布了11类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IGBT产品,其中六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足以替代同类进口产品,有效解决了国内IGBT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瓶颈问题。中国北车自此成为世界第四个、国内第一个能够封装6500V以上大功率IGBT产品的企业。
在成功实现对进口同类产品的替代后,中国北车持续发力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规模,不仅获得业界赞誉,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也向中国北车投来了橄榄枝。电子电器行业巨头ABB公司在获知中国北车已成功研制出大功率IGBT产品后,即发来订单,首批采购12套大功率IGBT产品。经过客户严格测试,中国北车大功率IGBT产品的主要参数和电气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完全满足ABB公司要求,获得了客户充分的信任。随即,ABB公司将订单数量追加至45套。
目前,中国北车正加速IGBT芯片研制、制造和封装全产业链建设,致力于成为全球著名的IGBT制造商和供应商。大功率IGBT产品成功交付海外客户,有助于促进我国IGBT产业的快速发展,展示中国技术自主创新的品牌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高端装备核心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5 20:03:45
东方电气造出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 用于台山核电站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3_08_25_167993.shtml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5/63513035565517697411.jpg
8月24日,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台山核电站1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发运出厂。当日,目前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台山核电站1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完成制造,并从四川德阳市顺利发运。
24日上午,目前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台山核电站1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完成制造,并从四川德阳市顺利发运。东方电机方面介绍,在出厂前的型式试验中,相继进行了额定状态下的温升、效率、振动等重要试验项目的参数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发电机各项性能优良,完全满足合同要求。台山1号核能发电机的成功制造,标志着东方电气在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制造领域再次刷新纪录,登顶业界新的高峰。台山核电站是我国首座、世界第三座采用EPR三代核电技术建设的大型商用核电站,是中法两国迄今为止在核能领域的最大合作项目。东方电机为台山核电站提供首期全部两台核能发电机,单机容量高达1750兆瓦,是东方电机迄今为止制造的技术难度最高、结构最复杂、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核能发电机。凭借强大的生产、制造、研发能力,严格遵守“四个凡事”核文化,东方电机开发设计了转子线圈装配新工艺、定子线棒制造新工艺、护环装配新工艺、油密封系统装配新工艺等一系列创新成果。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5/63513035618790633822.jpg
2012年9月9日,东方电机生产制造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核能发电机——1750兆瓦台山1号核电机组顺利完成插转子工序。
截至2012年底,东方电机分别与中广核集团、中核集团、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签订了二代半、三代等6种机型的核电发电机研制合同,拥有齐全的二代半和三代核能发电机产品。目前东方电机已掌握二代半压水堆1150兆瓦核能汽轮发电机、第三代AP1000压水堆1250兆瓦核能发电机、第三代EPR压水堆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制造技术,并正在自主研制CAP1400、ACP1000、模块式小堆ACP100压水堆核能发电机。特别是2012年11月签订的国家重大专项——国核压水堆示范工程常规岛TG包设备研制采购合同,更意味着东方电机将担负起为我国第一座、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压水堆示范电站装备两台1500兆瓦级大型核能发电机设备的使命。目前,东方电机已产出核能发电机14台,总容量约为15790兆瓦,成为目前国内产出核能发电机台数最多的电机制造企业。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5/63513035646030304023.jpg
1750兆瓦核电一号机定子机座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7 23:54:10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8-27 23:55 编辑
中国研制世界首台激光单像素3D照相机 可对隐形飞机全息成像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3_08_27_168455.shtml
今年初,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一群热爱量子光学的“80后”科学家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三维强度关联成像相机(国外也称为单像素三维照相机),近日又制造出了第一台工程样机。尽管这种相机只有单一像素,却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拍摄对象的全息图像,在民用和军用领域都将大显身手。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7/6351321829924538693D%E7%9B%B8%E6%9C%BA2.jpg
上海光机所建成的国际上第一台激光三维强度关联成像工程原理样机
“80后”科学家制造3D相机据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介绍,该所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建成了第一台激光三维强度关联成像工程原理样机(国际同行也称之为“单像素三维照相机”)。据悉,该项成果来自该所研究员韩申生领衔主持的国家“863”项目“激光三维强度关联成像技术研究”和“被动光学多光谱强度关联成像技术研究”。项目日前在沪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韩申生介绍说,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实际室外典型遥感场景中的激光三维强度关联成像实验,并初步建立和验证了微波凝视关联成像的基本理论体系。关注全球最新技术的网站“MIT技术评论”在早在今年1月29日就率先报道了中国“80后”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成功研制出这一相机的消息,据称,用这台相机拍照,可轻而易举地获取空间飞行器的全息图像。一位署名戈登·罗素的网友诙谐地说:“有了这个技术,很快我们就能给星际飞船拍全身像了!”平时我们所见的相机都有一个统一名称——光学成像。而单像素3D相机所做的,是利用光和电磁波的无规涨落性质进行成像——即量子成像,俗称“鬼”成像。传统光学成像都是物体反射出的一根根光线进入镜头,落在胶片或电子元件上,一个个光斑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幅图像。但“鬼”成像却把自然界想象成一个由无数光子组成的量子场。这个场里的光子会不停涨落,每一个的状态都能计算出来。因此,要得到图像,不再需要依靠光线进入成像镜头,而只需要依靠反射光波能量的探测和计算——仿佛幽灵般可以靠意念洞察一切。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7/6351321840465477203D%20ghost%20imaging_%E5%89%AF%E6%9C%AC.jpg
3D相机可显示出拍摄对象的三维信息(左:一般图像 右:三维成像图片)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7/63513242076869550120130827231402.jpg
可让隐身战机失灵“在谷歌地图的照片上,我们经常看到白云遮住了地面景物。”项目组成员龚文林介绍,“但用‘鬼’成像的方法,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穿透白云,把地面看清楚。”遥感成像是单像素3D相机的重要用途之一。据介绍,该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进行了大量晴朗、夜间、云雾、雨雾等典型气象条件下的室外遥感成像实验。实验实现了野外一公里量级探测距离上分辨率为1cm、超衍射极限分辨2倍以上的强度关联成像,演示了主动照明强度关联成像技术在三维成像能力、成像探测灵敏度以及云雾、雨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与现有遥感成像技术相比的特点和优越性。上海光机所2012年的中期项目评估报告显示,利用口径仅为18mm的单像素3D照相机,可以在恶劣环境中拍摄到420mm的普通光学望远镜根本无法拍到的目标。由于体积和重量的大大减小,原本需要直升机携带的遥感设备,换成单像素3D照相机后完全可以装载到小型无人机上。此外,利用3D相机的全息成像,医院就可以直接用普通光照出X光不易看出的人体软组织的损伤、病变;雷达侦察时,就能轻而易举地分辨出闯入侦察区域的小亮点是一只鸟还是一架飞机,不管是民用领域还是军用领域,隐身战机基本上都会“失灵”。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7/6351321847987810413D%E7%9B%B8%E6%9C%BA.jpg
中国量子光学研究赶超世界世界首个单像素3D照相机的诞生,背后离不开中国“80后”科研人员的“追梦”努力。去年夏天,陈明亮、李恩荣、徐旭阳、薄遵望和邓陈进这五个男生转战于城市、郊区和高原、大湖边,取得了各种气象环境条件下的第一手漂亮数据,验证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在自然条件下应用的“量子照相机”。在光机所的一个角落里,放着一个大集装箱。与众不同的是,这个集装箱上装着空调,侧面还开了扇窗。龚文林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野外试验的“移动房屋”:仪器设备几乎堆满了所有空间,留给人的空间,只够4个人挤在一起站着。等卸下仪器,便可有"半个房间",供他们在野外值守时休息。虽然有空调,那是给仪器吹的,冷热得尽机器,不由人--当时,他们看见建筑工地的简易住宅都羡慕。为了运设备到试验场地,他们和当地牧民一起,用两米长的石条,铺出一条路;为了获取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设备成像数据,在高原的强烈日照下,他们的皮肤晒脱了一层又一层。1997年,美国华裔科学家朱棣文以量子光学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惋惜地提到“共同起步”的中国同行,由于实验经费等诸多掣肘而在这场“赛跑”中落后。他所说的“中国同行”就是上海光机所的量子光学实验室。如今,轮到这个实验室的工作让美国同行惊讶。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韩申生说,当年的差距,在过去十几年已逐渐追平。“80后”这一代“站在一个时代的门槛上,有希望在新的光学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doongoing
发表于 2013-8-28 00:19:54
向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致敬!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8 23:12:55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8-28 23:14 编辑
外媒热议中国“捕获”卫星试验 称中国正成为太空超级大国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3_08_28_168550.shtml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中国7月发射的一箭三星在太空中进行了轨道交会,空间机械臂捕捉卫星等试验。由于中国目前尚未详细说明这次空间试验的具体情况,外媒多有猜测这次试验或许出于军事目的。俄媒称,进行这样的试验标志着中国成为太空超级大国。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8/63513280243740586620130828-01.jpg
中国空间机械臂与一箭三星发射现场
外媒热议:中国“九天揽月”有军事目的
华盛顿自由灯塔网援引一位熟悉卫星侦察报告的官员消息称,这三颗卫星发射于7月20日,随后它们在太空中的机动运行一反常规,由此可见中国准备制造太空反卫星武器。其中的一颗卫星安装有能够破坏轨道卫星的伸缩臂。
该消息人士视这些卫星的出现为“美国国防面临的现实难题”。他认为,这三颗卫星是一个整体系统,“安装有操控杆的那颗卫星最令人担忧”。该消息人士还说:“这是中国版‘星球大战”计划的组成部分。伸缩臂可用于达到一系列目的:打乱其他卫星运行方向或捕获它们。”这三颗卫星还能为轨道卫星提供服务或对它们进行维修。
一些观测近地空间卫星的研究人员最先在个人博客中公布了中国卫星演习的信息。据他们的消息,其中一颗卫星8月16日降低了自己的运行轨道约93英里(约合149 .67公里)。随后它改变方向,并向另一卫星靠近。据悉,这两颗卫星距离只有100米。研究人员当时猜测这可能是一场军事演习。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8/635132803859816365zhuaweixing.jpg
7月20日,长征4C火箭“一箭三星”发射现场
这位美国官员还称,中国有可能在检验该卫星拦截、损害甚至是摧毁轨道卫星的能力。五角大楼尚未就中国卫星的消息做出任何评论。
中国首次对自己的反卫星武器进行试验是在2007年1月11日。那时位于高865公里极地轨道的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被反卫星导弹直接命中摧毁。该导弹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式发射装置射出,迎面拦截了风云一号C。
俄媒:苏联要用五到七年做到的事,中国一年半到两年就能完成
毋庸置疑,中国取得太空突破应归功于一是经济一技术能力改革的成功,二是领导人强烈的政治意愿。中国对在太空领域争当冠军的渴求程度如今远远超过了美国和俄罗斯。太空领导权对中国而言不仅意味着落实军事和科技任务,还是大地缘政治格局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梦”。这包括意欲在不久的未来成为太空领导者的中国太空计划。不难推测,当中国在太空领域超过美俄的时候,就能说一个全新的超级大国已经立足于世界。
苏联/俄罗斯的太空之路迄今已经走了52年(1961 - 2013),而中国才刚刚上路10年(2003 -2013)。但在质量指标上,目前中国大致上可与俄罗斯相提并论。换言之,苏联要用5至7年做完的事,中国一年半到两年就做到了。中国每一次载人航天项目都标志着其太空计划进入一个新阶段。
不难理解,走前人开辟出来的路会轻松不少。中国人积极借鉴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的技术经验。一些专家称,中国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与仿制苏联航天设备有关。但是,中国的太空成就未必仅仅是源于其情报机构的勇敢工作。这种看法既不正确,也不公平。例如,最新式的神舟十号飞船并非“联盟号”飞船的复制品。专家指出,神舟十号拥有许多原创性设计,其中不少技术苏联/俄罗斯飞船并不具备。
目前中国在太空体系中排在美俄之后,位居第三。
当然,中国还不能在所有项目上都与美俄势均力敌,但相匹敌的情况显然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
美国航天局:中国一箭三星的秘密
根据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和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的消息,以及中国的公开报道,上述的三枚卫星是7月20日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4C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此次发射的三星轨道高度在600多公里,长征-4C火箭的低轨道运载重量最多可达4.2吨,再加上这次发射现场可见火箭头部的大型整流罩,因此可以推测这次发射的三星总重量较大。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8/635132804412369335zhuaweixing2.jpg
据中国公开报道,这次发射的三颗卫星分别为:实践-15号,创新-3号和实验-7号,其中实验-7号是空间机械臂试验卫星,而另两枚卫星的任务则未说明。中国航天官网消息称:“CX-3课题组攻克了卫星在空间惯性定向姿态下对地进行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国内首个实现空间惯性定向姿态的数传分系统;SY-7课题组攻克了载荷数据的多信源高速实时图像压缩技术和多信源数据实时高速复接技术 ”,并称“空间机械臂卫星上装有空间机械臂,它先抓着小卫星将其释放,然后追踪并择机抓回小卫星 。”因此有分析家认为,创新-3号卫星可能就是试验-7号的抓取目标。由于创新3号重量很小,无法搭载火箭发动机进行自身姿态控制,所以需要使用空间惯性定向技术利用陀螺仪来调整自己在宇宙中的姿态,以便配合试验-7号完成捕获卫星试验。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8/635132804942146266zhaixing.JPG
根据美国NASA提供的数据绘制的中国首次空间机械臂捕捉卫星试验示意图
据美国NASA的记录,试验7号和创新3号卫星在7月20日发射当天晚间进行了分离试验,随后两者距离逐步扩大到2000米左右稳定编队飞行,8月6日晚间11时左右,两枚卫星迅速靠近,距离缩减到0。他们推测这是中国首次空间机械臂卫星捕捉卫星试验。
随后,在8月9日,两颗卫星再次分离。次日,它们再次进行了轨道交会和捕捉试验。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8/635132805426059116%E6%96%B07.jpg
美国波音X-37B空天飞机,由于该机运行轨道与实践-7号卫星类似,美国担心该机可能“被俘”
根据NASA公布的轨道监控记录,此后的8月18日清晨,试验7号经过变轨,接近了中国2005年发射,现已失效的轨道成像卫星“实践7号”,两者进行了长时间伴飞,直到8月21日才再次分离,可能进行了“非配合目标”的首次捕捉试验。由于“实践7号”的轨道类似美国X-37C空天飞机之前曾飞行的轨道,因此引起了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关注,其公布的信息细节比NASA更加丰富,并推测试验7号可能接下来还要再接近曾经在2008年与实践12号卫星进行过轨道交会实验的“实践6号”卫星。
http://www.guancha.cn/pic/2013/8/28/635132806237104540sbss.jpg
美国用于观测高轨道卫星和太空残骸的SBSS卫星,美方推测中国的实践15号与之用途类似
而此次三星发射中的另一枚卫星“实践-15”号的用途至今尚未有说明,但据北美防空司令部网站消息称,这枚卫星在8月15日左右已经进行了轨道圆化机动,轨道高度约660公里。这意味着这枚卫星将长期停留在这个轨道上。根据其轨道特点,美国官方推测这枚卫星是装有高精度光学设备、红外成像设备、雷达等多种仪器,专门用于观测轨道上其他卫星和太空残骸的侦察卫星,性能可能类似美国的SBSS卫星。这将为中国今后航天发射中避免遭到轨道垃圾威胁提供帮助,当然,也具有军事潜力。
tangcoms
发表于 2013-8-28 23:54:54
“ 可能进行了“非配合目标”的首次捕捉试验 ”
------ “非配合目标的交会对接技术” 一词,早几年经常出现在专业期刊论文主题上,字面含义,就是强奸!
大梧桐山
发表于 2013-8-31 02:42:06
让这样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来的更多一些吧!
tangcoms
发表于 2013-9-1 19:29:29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9-1 19:31 编辑
国内首支特大对接型曲轴下线 制造工艺十分复杂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8/29/c_132672621.htm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8/29/132672621_31n.jpg
8月28日,经英国劳氏船级社、主机厂韩国STX重工业、船东英国ZODAIC公司的最终联检,由大连重工研制的国内首支特大对接11S90ME-C9.2型曲轴成功下线。这是大连重工继成功出产国内首支曼恩系列90型曲轴和瓦锡兰系列82T型曲轴之后,在超大型级以上船用曲轴研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大连重工已全面掌握了大型船用曲轴制造的最高端技术。
此次成功下线的11S90ME-C 9.2型曲轴,总长21.56米,重426吨,是目前国内首支特大对接型曲轴。其精度要求苛刻,仅检测的数据就达1700多个,制造工艺十分复杂,采用了由大连重工在国内首次研发运用的偏重曲轴整体加工、分段曲轴对接、对接曲轴地面调平等五项先进技术,其中,两项技术正在申请国家专利,一项技术将形成行业标准。
曲轴作为轮船的“心脏”,一直是重工企业研究的重中之重。据了解,目前大连重工是全球第四家、国内第一家具备研制此型号曲轴能力的企业。该特大对接型曲轴的成功出产,为我国承接超大型船舶提供了核心部件的支持,对于推动我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进一步提升我国造船工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该曲轴将安装在英国ZODAIC公司16000标箱集装箱运输船舶的低速柴油机中。该船使用的柴油机通过降低柴油机转速,从而显著减少了发动机燃烧产物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满足国际海事组织Tier II排放标准,达到节能降耗环保目的。(徐光 尹哲辉)
tangcoms
发表于 2013-9-1 19:42:13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3-9-1 19:46 编辑
世界最大深海浮体交付 中国步入世界海工装备制造前列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7/04/c_132511172.htm
当日,由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承制的深海浮体系统交付巴西石油公司。这是迄今世界上建造的最大型水下立管支撑浮体系统。它不仅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建造全程还坚持了国际化的管理标准以及质量安全控制。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世界先进的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水平。据介绍,此次交付的4套浮体及16套锚座,将在位于巴西近海300公里的桑托斯盆地深海油田服务27年,作业深度在水深2250米的海底。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7/04/132511172_21n.jpg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7/04/132511172_31n.jpg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7/15/132542723_31n.jpg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3-07/15/132542723_41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