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4-11 22:35:16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10 2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wuhan15zhong:你好!

你说的很对。这个“设计者主观投射效应”是影响实验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影 ...

谢谢老槐兄的回复!

窃以为以现时状况下资本的大力介入和对利润的暴利型追逐,现代(企业)临床实验设计的目的就是设计的要使结果达到设计要求,除非是数据呈现的结果实在差强人意,否则总是可以在以添加备忘录的形式将结果朝有利的方向进行。槐兄给出的解决方法从专业和理论的角度无疑是正解,但好似现实中恰巧是在资本的力量下反其道而行之。

Fuhrer 发表于 2015-4-12 02:20:32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3-27 1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然后203:你好!

你说得非常对!在感知外部世界的时候,人想看到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删阻不想看到的, ...

心理学这个提法很好,心理学也曾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人在认知上的天然缺陷却正是机器最后战胜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追求机器智能的最大动力。因此,数学而不是心理学最后反而在机器智能上成为主流。

机器之外,群体的人类智慧是否就可以更改挽救人类的这种与生具有的认知缺陷?历史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元首被选举上台的历史就是个例子。而唯一可以挽救人类的智能智能是人类之外的智能。

更有趣的是,人为什么进化出这些认知上的心理缺陷,或者说这才是人在有限的脑力资源下用线性思维去应付非线性大自然的进化压力下的一个进化选择路径?比如说,人的情绪在智能上的作用是什么,在一个远超人类大脑的资源条件下,人类进化出来的这些被能量束缚的智能短板是不是仍然成为人类进一步进化的阻力?

人类近代史的发展是基于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一飞冲天的,而人类与生具来的智能在两百年后终于走到了使用与开发能源继续发展的瓶颈上,进一步的发展有赖与摆脱生物大脑对能源使用的物理限制。 社会群体智慧虽然是另一个扩大利用能源的路径,但是实践证明困难很大,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展示的是这个向蜂群蚂蚁群转化的路径,只能带来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群体智能的提高,也许人类的最终结局是寄生于机器智能上去进一步进化。

信息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大数据,以及下一步随之而来的大智能,是自然趋势,是随着世界工业化自然发生的阶段性步伐,每一个民族,个人都在身不由己的促进这个过程,不论各自声称的目的是什么,人类生存的本能导致了这个过程只能加速而不可能减速。

如果从自然界去看,从更长远的进化史,人类历史去看,工业革命等其实都不过是信息革命的一种方式,信息是通过生物基因传播,还是借助于能量,人的手传播,还是最后超越人的物理限制在硅物质上传播,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类不过是直到最近才开始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信息,是代码,是指令,是反馈,万物的主宰不过是这些指令集。

生物学上的人也是信息的载体之一,从人本身的生存角度(也是这个楼里多数人的视角),谁能够帮助信息传播,谁的生存就获得了信息这个“上帝”的临幸,而的到更大的生存几率,殷实的生存环境。不论是更快更多的获得信息,还是提供信息传播的通道,谁在这方面做了更多工作,谁就会获得信息’上帝“的回报。

葡萄 发表于 2015-4-12 13:54:41

Fuhrer 发表于 2015-4-12 0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心理学这个提法很好,心理学也曾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人在认知上的天然缺陷却正是机器最后战 ...

4月10日,韦路教授进行了以Does the Digital Divide Matter More?为主题的精彩演讲。为数字鸿沟的重新定义提供实证支持,探讨网络扩散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他认为创新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学科、理论的交叉,二是方法上的创新。

交叉并行同步

dianyou521 发表于 2015-4-13 00:26:26

Fuhrer 发表于 2015-4-12 0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心理学这个提法很好,心理学也曾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人在认知上的天然缺陷却正是机器最后战 ...

问题是什么是信息,是信息还是无意义的01代码,不是信息靠自身就能确定的,这又是一个循环问题。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5-4-13 01:29:41

hippo239 发表于 2015-3-16 23: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小节点例子,去年朋友的小微企业,一年流水300多万的企业,都有银行允诺可以用流水数据作为信用进行贷款 ...

你说的就是银行的贷款风险评估模型。根据以往记录,做的一个模型,然后拿着指标对着你的朋友的公司评估一下。当然,这种模型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校正一次,确保正常。建模的人很蛋疼,面对一堆数据。需要折腾了很久。当然,就算现在的所谓大数据,筛选分类后的数据,也不会全部拿过去建模。数据量太大,浪费时间。而且建模的时候,可能就抽取几万个数据量。数据量太大,噪声也多,反而容易出纰漏。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4-13 08:53:46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5-4-13 01: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说的就是银行的贷款风险评估模型。根据以往记录,做的一个模型,然后拿着指标对着你的朋友的公司评估一 ...

看点应该是税务票据为基础吧。你以前建模的时候用的是税务票据的即时信息么?这方面我不太懂。

mach 发表于 2015-4-13 12:58:21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3-28 02: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回复太牛了。西方社会目前运行成本过高,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比如说律师。一个好的、昂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5-4-13 13:00:37

本帖最后由 黎明の瞳 于 2015-4-13 13:40 编辑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4-13 08: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点应该是税务票据为基础吧。你以前建模的时候用的是税务票据的即时信息么?这方面我不太懂。
我最近学习数据分析。教我的老师就是给银行做数据分析的。这方面的事情他讲过,也给我们做过一些案例。不同的例子需要的参数不同。模型也不一样。大体的思路就是刚才说的那种,筛选抽样,建模。得出指标,按照指标决定是否放贷。当然,,参数不是一两个。不可能像那个什么啤酒尿布的软文那样,一个指标定生死的。这种贷款模型,税务票据只是其中一个参数,这些参数应该有几十个吧。也许会上百个。当然,也不会太多,否则会出现过度拟合,做出了一个自认为很漂亮的模型可是是假的。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4-13 15:30:19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5-4-13 13: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最近学习数据分析。教我的老师就是给银行做数据分析的。这方面的事情他讲过,也给我们做过一些案例。不 ...

我也想学呀。可惜没机会,有合适的书能推荐一下么?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5-4-13 23:06:12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4-13 15: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也想学呀。可惜没机会,有合适的书能推荐一下么?

统计方面常用的是SAS和SPSS。SAS最专业,SPSS稍微差一些。这方面的活得依靠这些软件的。毕竟几万个数据,靠人折腾不现实。说实话,有点不好推荐。推荐的容易的成了软文营销。推荐复杂的,又变成的专业学习。学习肯定要穿插软件实用的。SAS软件,9.3,有13个G,使用起来有点复杂。spss比较小,不到1G。spss属于那种很友好的软件,几乎把各种功能都给你做好了,你就点按钮就行。你要么查查这类的书籍看看吧?说实话,这方面最不专业的就是excel,而且用excel还极度繁琐。

nocd0201 发表于 2015-4-14 18:49:43

 ▲ 大数据高效的自动分析,如果说有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并不是促使人去光速地做决定。而是使人有更多的时间,看人类与技术共存的更好的方向在哪里。是减慢,是给人类时间。

非常 赞同这一点。个人认为大数据的核心使命就在于此。不仅仅是覆盖更广的信息收集,更重要的是节省决策前的信息收集\分析时间,从而使人能够有时间去思考另一种可能。

tnq 发表于 2015-4-24 18:04:28

基因改造,光合作用,中国科学家打开两项黑科技大门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19:08:55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4-11 2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苦于无法证实呀。所以只能是设想——“或许应该这样”之类的。我只是贴近固定资产去延伸自己对数据社会的 ...

我不吃青椒:你好!

理解你的表述和心境。:handshake

非常同意你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看法。我对大数据资产化的没有跳出原来市场经济框架是基于资产价值的确认。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通过交换来实现和确认的。而在交换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然后者是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

在这里借你的帖子做一个说明。我在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现象时,会引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东西。原因有两个:第一,我曾经全面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阅读了大量的西方的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的书籍,等走了一圈发现还是马克思的东西最能解决和解释当下的问题,而且预见性要好过其他的理论。这不展开了。第二,在八十年代,我遇到一位哈佛的政治经济学的学者。我发现他们对马克思的东西看得非常多,也非常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到目前为止只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资本社会分析是最彻底的。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都跑不出马克思的的分析的圈子。(圈子,这词是我与他聊天的开始,以后有机会再解释)。从我的工作中所做的预测性的东西来看,的确是马克思的东西有方向性的作用。当然,正如马克思的东西是属于西方的,是细分哲学的东西,在解决原动力问题时,还是有一些毛病。但是,通过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哲学部分,可以理解这些问题的。

虽然我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主,但是,不排斥其他理论的。茅于轼的《择优分配》,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都是我重点阅读的东西。我以为,包容是讨论问题最好的学术态度。在讨论中,我提出某些看法,并不等于我否定了其他观点存在的可能。特别是还在变化发展中的东西。太早的下结论,是容易走上分析研究的“自我肯定暗示”的心理陷阱的。

下面说“消灭中层”。消灭中层,那么,中层的那些人们流向那里呢?只有两个方向,上层,或者下层。如果这样的描述是成立的,那么,“消灭中层”就与“两极分化”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两极分化的论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学派,还是其他经济学派都已经论述得非常多了。只是马克思主义更有人文的关怀,认为这种社会现象是非人道的。自己的学说是根本改变这种现状的学说。

如果学习过计算机语言历史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叫“下标变量”,它是可以多维定义的。超过三维后,就是虚拟维了。像函数、块,结构,类等等,都是虚拟表述的发展。其实,人们对虚拟的东西,并不陌生,只是知道与理解不同罢了。

最后聊讨论中涉及宗教的问题。在论坛上,涉及宗教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在讲“原动力”。我很理解这种现象。我虽然是一位无神者,但是,我对三大世界宗教和我国的道学都看了许多书,在现实社会中,与许多神职人员是挚友。我非常尊重宗教!我没有信宗教是源于心理学研究的。大致上是佛学中的“有缘无分”。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呢?因为当我们不能理解某种现象的时候,如果用宗教来解释的话,那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一本经典就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

我以为,当我们的研究进入死胡同的时候,还不能解释某些现象的时候,一般是我们的数据收集有问题,然后是分析的前提设置的不当。换句话说,就是实践的程度不足。其中包括间接经验的不足,以至于理论框架构建和检验不能完成。

我不吃青椒,理解你的回复的意思。借你的回复,说了一些题外话。希望你包涵。非常感谢你的回复,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19:24:02

tdyxssrs 发表于 2015-4-11 22: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

tdyxssrs:你好!

谢谢你展开了“寒山拾得对方录”。当时恩师讲的是你贴的第一段。恩师是我国心理学大师级的人物,在留洋的时候,弗洛姆每次知道他要来,都起身迎接。但是,他却是一位修佛的人,对佛学造诣非常高。那天在电话中听出我有情绪后,便问了情况,然后说了这段对话。还解释了一番。

再次谢谢你,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19:46:29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5-4-11 22: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老槐兄的回复!

窃以为以现时状况下资本的大力介入和对利润的暴利型追逐,现代(企业)临床实验设 ...

wuhan15zhong:你好!

你的这个类比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们说这个心理效应的时候,是指个体为主的。群体出现这种效应,有现象,但是,实验的不多,许多是理论检验的东西,假说为多。

资本所为与一般科学发展方向相违。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见现象。这是资本的本性决定的。科学发展方向,是讲整个社会的方向,这与资本的逐利本性不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以所有制表现其权益。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样一句话: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资本主义社会到现在为止,只能通过经济危机以及危机的变形体形式来解决。再不行,就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解决。如果能看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的回忆录,就很容易理解后面那句话了。

我国许多经济学人被西方忽悠,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步了,不会有经济危机了。零八年的从金融领域触发的经济危机,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学说,说到点子上了。

谢谢你的回复,谢谢!

山川锦绣 发表于 2015-4-24 20:06:25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19: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不吃青椒:你好!

理解你的表述和心境。


你好老师,我不是学经济的,也没有看过茅和张维迎的书;但看他们的言论应该划入带路党之列.想请教老师,能否评价一下他们的书和人.另外,屁股决定脑袋,如果真如我所说,他们的书还有意义吗?是不是刻意误导呢?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21:01:54

Fuhrer 发表于 2015-4-12 0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心理学这个提法很好,心理学也曾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人在认知上的天然缺陷却正是机器最后战 ...

Fuhrer:你好!

心理学属于理工科。高考是按照理工科算分的。人工智能的基础恰好是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的。没有心理学,也就没有人工智能。

发现人们认知上的缺陷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不是吗?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数理认知的结晶。有不存在于人们对数理理解基础上的数学原理吗?有的话,举个例子。

哥斯达黎加学派认为世界可以用数来表示,图灵也认为,世界可以用0和1来表示。注意,是表示,并不是代表了表示的内容。所以,数,是工具,不是事物本身。

人类之外的智慧,或者智能。不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都应该有普遍性,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人类之外的智慧体,或者智能体。这与那个最后被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打倒的元首有什么两样?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在向自然获取生存资源的同时,不断进化自己,使自己不断适应自然,成长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历史。人类的发展史,不只是工业革命后的才有的历史。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如果一定要分线性和非线性的话,就是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从图书馆的知识分类来看,非线性知识占图书馆的绝大多数书籍。心理学,除了传统行为主义还可以打上线性思维的印迹,从此以后的心理学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非线性的心理学现象为研究对象。

1+1=2,是不是人类认知的结果?1+1>2,是不是人类认知的结果?

人类的知识分两类,一类属于“是什么”;一类属于“如何知道是什么”。心理学不但研究“是什么”,更着重研究“如何知道是什么”。从目前的计算机发展水平来看,还没有办法设计出超越大脑功能的计算机。像量子计算机都无法完成诸如情感、直觉等等心理活动的计算。因为以现在的数学理论,无法超越心理学的认知研究,而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算方法。

在社会分工的同时,社会性协作也在产生。不然,如何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这里包括非物质的生产,是哲学上的意义)。退一万步说,你的这个思想是脱离前人的智慧而产生的?应该建立在前人的这样一处智慧结晶:在资本条件下,社会分工成为科学发展的制梏,社会分工出现了异化现象。异化本身,就是非线性的内容。

大数据,要发展成大智能,其前提一定是“脑科学及认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没有它们的突破,就无法数理化表达,也无法“自组织表达”,“自生成表达”。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并不是出现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就代表了必然趋势。新瓶装旧酒的事多得是。失败更是多得是。

突破的前提是,你得知道边界在那里,还没有超过边界,还在那个圈子里就说突破了,那只能是……。这就是我在回“我不吃青椒”的帖子中所提到的在与那位哈佛学者讨论时讲的“圈子”的意义。

谢谢你的回复,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21:09:15

黎明の瞳 发表于 2015-4-13 23: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统计方面常用的是SAS和SPSS。SAS最专业,SPSS稍微差一些。这方面的活得依靠这些软件的。毕竟几万个数据, ...

一般性统计学习和理解,SPSS就可以了。如果要建模,SAS是首选。我用了许多统计软件,除了专业领域的,一般性的建模非SAS莫属。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21:16:30

nocd0201 发表于 2015-4-14 18: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 大数据高效的自动分析,如果说有积极作用的话,那么并不是促使人去光速地做决定。而是使人有更多的时间 ...

nocd0201:你好!

从大数据目前的功能来看,它有这个使命,属于前大数据时代吧。但是,大数据是有生命的,对人脑的认识的深入,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会代替某些人脑的功能。我们几个讨论的不亦乐乎,是在这个范畴。属于后大数据时代。

谢谢你的回复。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21:44:05

tnq 发表于 2015-4-24 18: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基因改造,光合作用,中国科学家打开两项黑科技大门

tnq:你好!

中、美、德在这个领域都比较接近。希望我国的研究人员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把研究坚持下去。许多事就在“坚持最后那一分钟”之中。

谢谢你的回复,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22:46:06

山川锦绣 发表于 2015-4-24 20: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好老师,我不是学经济的,也没有看过茅和张维迎的书;但看他们的言论应该划入带路党之列.想请教老师,能否 ...

山川锦绣:你好!

谢谢你的提醒。我没有进一步说明,是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你提醒得对。我就你的提醒,做一个展开。

茅氏,政治上就是一个汉奸。他的成名与美国扶植直接有关。除了炒冷饭的《择优分配》,他还有哪些经济学上的研究成果?这本书在学术上最大的问题是把经济活动看成是一次性的。把某一轮的经济活动中的现象,作为规律来描述持续性的发展性的经济学活动。这就成问题了。商品经济发展到旧市场经济,再到当代市场经济,其内核一再变化。茅氏把择优的优,定位在私有化上。而且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私有化。这对我国当时改革政策的制定起了误导的作用(当然还有一些人)。这本书以“未来丛书”名下出版,欺骗了不少人。

张氏,不光是汉奸,还是私有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本书中他公开鼓吹私有化。书中的学术问题要比茅氏的多。茅氏只讲一个小问题,他讲了一个大问题。博弈论基本观点是“剪刀加浆糊”,应用则除了私有化没有其他的博弈解了。这就明显违背了基本博弈理论了。当然,博弈参与者的非理性问题他是不会讨论的,一讨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就无法解释了。说好听一些,这是“推理过程正确,论据错误”。不好听一些,是别有用心。因为他就读的国外大学对经济博弈研究非常前沿,成果丰富。这种低级错误,是拿不到学位的。张氏是被学院教职员工赶下台的。可以找一下关于他当院长时期教职员工“造反”的帖子看看。

说实话,我当时看他们的书,一是他们比较有名,对于想扩展新的经济学视野的我选择了有名的来看;二是他们的书在写作上比较容易懂,我看了数理经济学的书,茅氏的书要比其他人的写的通俗。我也看了博弈经济学的书,张氏的书更为直白。但是,读了后,疑问是更多,这样就看了更多的书,对整个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

现在这两书,我觉得没有看的价值了,有更好的书。茅氏的,水平在那里,可以划入垃圾的。张氏的,在解释几种博弈历史形成,可以看看,了解在经济领域,西方人是如何看经济博弈的。有点历史资料作用。如果真的要弄明白经济博弈是怎么一回事,可以找找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材《经济博弈论》。写得更好,更全面。

我在前面的帖子中说他们的书,我都重点看这件事,是在指在讨论的时候,人与事要分开。大家看过我以前的回复都基本知道我的政治倾向与他们是根本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会看他们的书,包容他们学术观点的存在。这就是人与事的分开。

有句戏言,他乡遇知己——仇敌。对自己最了解的,莫非仇敌了。对自己观点攻击力最强的也莫非反对观点了。所以,包容反对观点,是自己成长的最好营养了。心理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杀不死我们的东西,就会让我们更为强大。

山川锦绣,再次谢谢你的提醒。非常感谢!

tnq 发表于 2015-4-25 11:15:38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21: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tnq:你好!

中、美、德在这个领域都比较接近。希望我国的研究人员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把研究坚持下去 ...

谢谢槐叔:

中山大学生物学副教授黄军和他的同事改造了人类胚胎中的一个基因,该基因主要与地中海贫血症有关。在中国南方,地中海贫血症是儿童中最常见、但有时可能致命的血液异常。

果蝇在人工培养下八代发生基因突变,那么人类生活在海洋环境下,自然也会发生基因的改变,或许就是地中海贫血,从这个人类适应性来说,改变这种基因是否有用,是否我们把基因全部改变了之后,就一切无忧了,我想应该不是的,但是还是承认这种进步的巨大意义,或许医学的发展就是从坯胎开始把人的某些疾病给治疗了!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4-25 11:45:52

本帖最后由 我不吃青椒 于 2015-4-25 11:50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4 19: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不吃青椒:你好!

理解你的表述和心境。

老槐好,我语文不及格的问题一直存在,谢谢你的回复。和你聊天受益良多。
       我对中层的理解来源于《贞观政要》中对刺史这个级别官员的界定。当时勘定官员四百余人,个人认为大概就是当时中层的规模。太宗曾经对魏征说刺史是皇帝的耳目和手臂。原因是皇帝久居深宫无法直接管理各种事务。还要求魏征等人把工作重心放在稽核官员,延揽人才上,诉讼事务交由左右丞来处理,进一步下放了司法权给中层。而在中层出现之前,这个工作是由诸侯完成的。也就是中层的定义和职权是在不断变化的。所谓消灭中层不是一个非此即彼零和游戏。我认为中层发展的趋势是以真实海量数据为基础,全维度的兵棋推演代替大量的主观判断。
       我不是信教人士,而是对个人信息被利用比较有戒心。当然个人信息登记古已有之,为了 控制人不惜把人和土地联系在一起也是通行的做法。反而技术进步给人带来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我只是预测完备的技术控制人,最终以近似于“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换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把“王”的概念套到功能强大的“人脑—计算机结合体”也是一个意思。
      最后,“超越三维”是我的臆测,实在是找不到能清晰表达意思的话了。就顺便借用一下人类视觉特点。我的意思是人类视觉的特点是以二维描述三维,而如果从数据高度来看待我们的世界的话,大概类似于用三维描述更高维度。归根,当需要描述的事件过于复杂而无法被大部分人直接理解能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可视化工具。
    现实的悲剧在于没有能突破马克思。当无路可走时,历史倾向于从旧有秩序中寻找灵感。我怕人类会在这一轮中进入又一个漫长的中世纪。抱着这样的担忧,再次感谢你的回复,非常棒。

葡萄 发表于 2015-4-25 14:00:07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4-25 11: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好,我语文不及格的问题一直存在,谢谢你的回复。和你聊天受益良多。
       我对中层的理解来源于《 ...

个人一点补充,你可以结合新技术应用层面来思考你对应的问题,我只告诉你我自己群尝试人信息同步率的内容,如果以个体为单位,信息同步淘汰速率是月百分之33.超过三个月的人就会自我放弃回到,自己原来信息圈的自循环。

另,百度翻译 以及百度的网络语音识别系统前不久我们讨论的比较多,背后对应的尝试,你结合我几个帖子联系下。这里我尝试的内容是关联性,尝试多少人能就我离散的点中寻找关联性然后推导因果关系的。(有挂脸性的帖子你把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帖子与公民信息一卡通的帖子平行对照,然后你结合语音系统等现在新推出的技术结合你的问题。因果关系,看我回复中对犯罪侧写师的百度百科黏贴。这都是有关联的参照系。)

你的方法论是在既有结论中形成自循环,然后不断在各种信息中自我强化。你可以尝试从侧写师的角度用开放式的架构看问题,既根据已经在实践中验证的常识与规律根据已知信息做不设特定主题的推导。你会发现,开放式的架构下的验证与你先入为主的既定方向是很不一样的。不如此你的心结只会越来越深的。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4-26 11:12:17

本帖最后由 我不吃青椒 于 2015-4-26 16:59 编辑

葡萄 发表于 2015-4-25 14: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一点补充,你可以结合新技术应用层面来思考你对应的问题,我只告诉你我自己群尝试人信息同步率的内容 ...
谢谢葡萄,你提出的问题我会注意。
       开放架构下的验证我没做过,尝试一下,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葡萄指正:
       楼继伟预计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超过了50%,相关的信息是忙总在豆瓣上表达了对经济形势的担忧。共通点是两人都明确了现行养老制度的不可持续性。同时都提了快速老龄化是系统性风险。城镇化 上忙总的意思是以中心城市集群为主,楼继伟的意思很明显,城市要租房落户,农村要挤出人口进城,农村建设用地要流转。
       这中间楼继伟的表达有矛盾之处,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过度城市化。而楼继伟认为农村人口进城可是防止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我的看法是楼继伟这个人,按照他的职业习惯没说假话,但是真话也没有全说。
       结合葡萄给出的信息进一步判断:语音识别背后是配合户籍改革和租房落户,声纹系统的作用是流动人口原籍辨识和流动趋向追踪。社保改革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建立起实时的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库,同样这个数据库要配合户籍制度改革和一卡通。据此判断大数据中心和一卡通的实质是流动人口的数据监测系统。
      再回到楼继伟那个让人不解的50%概率。他要表达的是,中国的目标是部分工业化。未来5到10年会有50%以上的地区或者城市人口政策性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把葡萄关于中心城市房价上涨的信息和忙总关于未来城市化以中心城市为基础也联系起来的话 。一带一路和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将进入工业化,之外的区域将承担中等收入陷阱的角色,通过过度城市化的方式吸引人口,并转换型为提供服务为主。
       如果把串联起来的信息做一定的延伸,未来很有可能出现中等收入陷阱地区承担社会养老功能,形成财富二次分配的格局。
————————————————————————————————————————————————————————
又看了下这次谈话的内容,对楼继伟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解有误,楼部长说的是5到10年左右GDP跌入5%以下区间的可能性超过50%,我的看法是有可能连汤也不给中心城市群以外的地方留,5-10年左右二三线城市硬着陆已经是大概率了。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6 17:50:21

tnq 发表于 2015-4-25 11: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槐叔:

中山大学生物学副教授黄军和他的同事改造了人类胚胎中的一个基因,该基因主要与地中海贫血 ...

tnq:你好!

是的这个进步巨大。生物自体的突变有一个因素是宇宙中有许多射线粒子。当它们打断了染色体后,染色体自接的时候,出现错位而形成突变。这与目前转基因技术是非常接近的。一个是自然,被动;一个是人工,主动。这种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主动适应自然发展,是进步和文明。这是从总体上讲的,大方向上讲的。

技术,可以促进文明,也可以制造灾难。要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了。可惜的是中大黄军们的实验主动停止了。可能还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吧。

我们对人的基因认识还只是很小一部分。目前许多现在看起来是多余的,不适应自然进化的那些基因,在等我们的认知能力增长后就会发现它们可能比现在我们认为的那些重要的因素更要重要。

谢谢你的回复和提供案例。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6 18:49:04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4-25 11: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好,我语文不及格的问题一直存在,谢谢你的回复。和你聊天受益良多。
       我对中层的理解来源于《 ...

我不吃青椒:你好!

对中层的理解,我在那个帖子里是放在整个社会分层的视角的,所以,才说了那些话。呵呵,有点走偏了。网络交流没有言语的逻辑背景,而书面语言要建立逻辑背景需要用的笔墨是非常多的,这是网络交流的特点。不是你的语文问题。

从这层贴来看,你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说的。引证了历史上的案例。我同意“以真实海量数据为基础,全维度的兵棋推演代替大量的主观判断”。从管理上讲,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管理工具的电脑化,基层功能组合化,管理趋向扁平化。从竞争最强的军事领域来看,我军原来以团为战术支点的编制已经向营转移,团与师这两级有弱化的甚至取消的倾向。

你这句话里最关键的是“真实”一词。刀越快,伤人快,伤己也快。一个不真实的数据在海量数据中会起到类似“蝴蝶效应”的作用,给决策带来失误的。这也是美军信息化作战样式多次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担心个人信息被利用,应该是大数据受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原因不在大数据本身,源于云技术。一个时点的数据对个人的威胁有限的话,那么,时段的个人信息就威胁就太大了。时段的信息是可以找出“规律”的。

用技术控制人的背后,是人控制人。我们说的资本控制人,其实是指资本拥有者借助资本来控制人。如果排除人的因素,那么,一旦人工智能发展到与人脑“等值”的话,那么,这个电脑就会由于自然界的资源有限而消灭人类。这在西方技术伦理的讨论中已经有基本看法。比如,“机器人三原则”之类的。

在保证类似机器人三原则的基础上,放手人类现有的劳动手段,人类会有新的其他劳动手段去向自然界获取新的生存空间。纵观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适应自然,从必然王国逐步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

没有能突破马克思。是的。自从前苏联解体后,只要涉及到前苏联和前东德的,都会被冠以落后,这与它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失败之外,还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马列主义诠释有问题。功利性太强(这与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关)。其实真的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原著,就会发现,马列主义不是那样的。比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前提: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我想很多人是不清楚的。我不是原旨主义者,但是,我是比较主张从最初起点出发才能真正做到扬弃。

马列主义中国化最好的还是毛主席。中国的问题,还是要中国人来解决的。莫斯科没有解决中国问题,华盛顿也同样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它们都是细分哲学这根藤上的两只瓜。进一步了解毛主席,还需要档案的进一步开放。

谢谢你的回复。和你讨论很有意义。非常感谢!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5-1 08:28:04

本帖最后由 我不吃青椒 于 2015-5-1 22:21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6 18: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不吃青椒:你好!

对中层的理解,我在那个帖子里是放在整个社会分层的视角的,所以,才说了那些话。 ...
老哥好:
先有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才能有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这里开个小差,活跃活跃老兄的高楼。
       这两天关注楼继伟的“药方”。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三农这种农村传统社会分配模式已经瓦解,现在维持三农的是巨额财政直补。但是这种形式不得长久。农村无法维持分配后,农民进城是个必然的事。这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唯一解套的方向。没有高效的生产带来社会财富净增加,很快社会资源就会耗散殆尽。没有充足的再投入,社会无法为大部分人提供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那么,低劳动生产率群体背离主流社会从而导致政治结构进一步瓦解的问题就会成为必然。
        不管是原先的“农村城镇化”还是后来的“中心城市带”都是对今天局面的应对。之后就是今天房地产不能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原因——执政基础从农村转向城市。在毛主席感慨“进城”的66年后,共产党真的进城了,真的变成了工人政党。无论你用什么眼光看待他,他就是这个样子。
http://news.ifeng.com/a/20150501/43676198_0.shtml
        不能偏离老哥的主题太远,否则这楼就真的歪了。回到大数据,大数据真正解决的是公共资源分配。在激励机制之外,总有在社会竞争中失败的群体。为了不使这个群体脱离主流社会,就要定向提供必须服务,比如网络教育,比如网络医疗。当这样的公共服务分配模式进入整个社会的时候,由于效率提高,社会总投入是下降的。这就是当下大数据尝试改变社会治理结构的各种尝试的原因。而当这样的数据能够以某种方式溢出价值的时候,带来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总额的提高。进一步,如果将来粮食遇到问题该怎么办,我的答案是“抢”。粮食做货币之锚远比能源做锚来的更稳。
http://news.sina.com.cn/c/2015-04-29/035031773508.shtml
中国时隔36年再次最高规格表彰劳模

葡萄 发表于 2015-5-2 12:26:01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4-26 18: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不吃青椒:你好!

对中层的理解,我在那个帖子里是放在整个社会分层的视角的,所以,才说了那些话。 ...

对顶层设计者来说,王石潘石屹他们是中层。这个不是我臆测是他们的原话。这里很多人,对顶层设计的猜测大多停留在皇帝怎么使用金斧子的层面。这当做闲聊问题不大,作为操作或者实践的指导很难不出问题。你的其他话,我看完几本新书后再结合着说吧。这基本新书是,算法帝国,0边际成本社会与第二次机器革命(这本书是对照着技术与文明看的。)

葡萄 发表于 2015-5-2 13:00:34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5-5-1 08: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哥好:
先有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才能有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这里开个小差,活跃活跃老兄的高楼 ...

你提的前提是有必要商榷的

我自己和朋友们反复讨论的观点之一,没有垃圾数据。回到你的话题,数据再假也有其真实的指向性。结合老槐的进入云端,配套全量信息维度,我和有关制度设计人讨论过这样的假设,一个个体一个部门哪怕是一个社会组织的作假行为是有效的,但是他无法和其他真实信息匹配的时候,信息真实程度一览无余。还有,你太注重信息的即时性,这个思维不改变,很难做好大信息大数据社会的分析工作。为什么,因为真实世界的信息互动越大,互动信息越即时,其即时层面的信息将越不可预测。从个体角度说,你企图在个体信息的真实与有效中获得你需要的东西将随着信息工具的便利而越来越困难而不是越来越简易。你可以看看119楼我给老槐的回复,我说的皇帝的金斧子的表述不是针对你或者任何一个个体,我是在表述一种现象。既,人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的时候会习惯性的以自己生活与学习工作的经验代入之,这是极其有害的。最起码,这会偏离分析事物的客观原则。我举例,我记得很多年前忙总批评过我说的内容不知所云。这些批评部分是中肯的,因为涉及对有关层面的运作我是有盲人摸象的成分,这里主要说的是对中层运作的层面。但是,推到到今天中层的改变。忙总过去有过对改变流程的分析有个很形象的论断,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从这个论断推到他对李总推进的改变流程的批评。就我个人看,起码忙总对此是没有准备的。他的文字中相信,这些改变是某一部分人作为李总的幕僚想有所作为的激进。实际,这些讨论我自己触及的层面早在2003年胡温时代就开始了。当时,作为试图改变流程的制度性尝试是国资委的成立。这个尝试初衷就是分发改委的权限。在这个尝试失败后,新的尝试是工信部。国资委与工信部的成立,两者结合目的是最终让发改委成为宏观分析的指导性部门而不是微观经济的主动干预者。实际,到工信部这个尝试今天看来也没有多少成功。所以,李总的改变流程是一种新的尝试。忙总和许多人只看到新尝试的实践性一面,没有看到背后深层的制度设计中的摸索。这种摸索,在理论层面的探索实际在改开启动的时候就有组织行为一直在做在探索的过程。所以,你要讨论这种基于顶层设计的制度性安排,没有一个对国内外政治的全量性思考,没有对人类文明走到今天对过去的回顾,对今天的判断以及对新技术条件下对人类未来的全维度思考,你根本无法触及对所谓顶层设计核心思路的皮毛。对于这个,对多数人不能要求太高。这是一种组织行为,而且是基于组织性竞争的复杂博弈,你不身处其中根本无法以一斑而窥全貌。既然如此,我们不如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触手可及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体会时代的变化,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也许这样做对追上时代的脚步是徒劳的,但是如果我们连对自己诚实一些的勇气都没有,对改变自己的那个对自己认识局限性的诚实都没有,在这个时代走下去——必然是悲观与茫然而不知所措的。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大数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