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发表于 2012-11-6 10:12:18

洗心 发表于 2012-11-6 06: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忙总说的天下为公, 第一代的毛公,周公都是当得起的。

至于当代,可能三十年后大家才能真正看清吧。





其实不用30年,现在公布会议纪要就一切真相大白。无底线了。








二毛 发表于 2012-11-6 10:16:40

ccaaatt 发表于 2012-11-6 09: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唉,###%……¥&……*&……)*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清清楚楚,仁是最终目的,礼是手段,哪里有矛 ...




你觉得仁政的目的是什么呢?


你觉得孔子要恢复周礼的目的是什么呢?


你觉得孔子“礼崩乐坏”的感叹是什么呢?


说实在的,《论语》当代只有杨伯峻先生解释清楚了,其他钱穆也好,李泽厚也好,都是不清楚的,至于等而下之的南怀瑾,于丹之流的超男超女,就更是笑话。

我个人认为《论语》是一个有体系的东西,不能断章取义。











jade 发表于 2012-11-6 10:17:57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1-6 09: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你怎么评价义和团




义和团就是面对巨大的外界压力(亡国灭种)而做出的疯狂的抵抗.这显示了一个民族的不甘心.但要是只有义和团,还瓜分,灭绝都是迟早的事

大文盲 发表于 2012-11-6 10:18:07

ccaaatt 发表于 2012-11-6 10:26:24

二毛 发表于 2012-11-6 1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觉得仁政的目的是什么呢?



仁政的目的?
仁政的目的就是仁。
仁,人人也,就是把人当人看,把人当人对待,让老百姓活得人模人样。

“礼乐崩坏”是表现,本质是宗周衰败,做为臣子的诸侯互相攻伐,百姓在战乱中煎熬。

==
我不知道杨伯峻这个名字(俺就一孤陋寡闻的理工男么),钱穆李泽厚知道但不了解。至于南怀瑾于丹那倒是不可能不知道,知道后就让这两位恶心到了。

若即若离 发表于 2012-11-6 10:28:06

zilewang 发表于 2012-11-5 20: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0.26  nyt——能否给个提示?没搞明白.

10.26 <<newyork times>> 星空大师 27亿

huanmie 发表于 2012-11-6 11:31:49

二毛 发表于 2012-11-6 1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觉得仁政的目的是什么呢?




杨伯峻的论语注释的确是经典之作,但是也不能把其他人的论语作品贬低的太狠了。各有各的特点和不足而已。杨的抗鼎之作是春秋左传注,这个才充分体现他的才华。

huanmie 发表于 2012-11-6 11:33:44

大文盲 发表于 2012-11-6 10: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000年后,管仲后裔莫言又获诺贝尔奖,用文学继续挽救中华文明

你把莫言抬得太高了。托尔斯泰,卡夫卡,鲁迅都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思想深度讲,他们比莫言高得不止一个量级。

zy8clh 发表于 2012-11-6 11:42:30

ccaaatt 发表于 2012-11-6 10: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仁政的目的?
仁政的目的就是仁。
仁,人人也,就是把人当人看,把人当人对待,让老百姓活得人模人样。 ...

南怀谨比于丹还是强一个档次的。

flee 发表于 2012-11-6 11:55:28

赞美一下这篇

想起《圣经》中上帝的两个形象:“严厉”和“仁慈”的

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天性自高自大,不服人,唯有以”严酷“的击打,灾患困厄穷囧才能压制人的高傲

而在窘迫困厄中的孤立无助,乃至病亡苟延残喘,深切体会自身的虚弱无力,泣求救者,唯有强力大能仁慈,能救赎,能得虔诚,能收人心



仁者爱人,有慈悲心,有仁心,与灾患困厄中救人,能得人

贤者在上,智者在侧,能者在前,诚不欺我

ccaaatt 发表于 2012-11-6 12:40:55

本帖最后由 ccaaatt 于 2012-11-6 12:51 编辑

zy8clh 发表于 2012-11-6 11: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南怀谨比于丹还是强一个档次的。
是么。
我倾向于如果比较历史学基本学术训练,南怀瑾或许很可能还不如于丹。

之所以大多数人都觉得南怀瑾会强一点,多半因为他是一个
体制外的
远方的
年迈的/去世的
男的

其实,就我观察,所谓旧民国范儿,大部分是时势造英雄+矮子里拔高个+时间累积拔高。就当年中国那个人民普遍的教育水准,在那个时代,除了个别“超越”时代的个体,学术界中的一般人和比较优秀的人的专业素质不大会比现在强。那时的很多人主要是赶上西学东渐的拓荒时代,所以很突出。而南怀瑾,就是学术界里跑江湖,或者江湖上侃学术,很可能还没于丹专业训练好呢。--当然都是随口估计,我也没很大兴趣深究这两人。只是如今把那些民国时的形形色色都吹成那样,我是越听越觉得可疑,所以对这个现象喷一个,倒也不一定是专门针对南怀瑾。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1-6 12:48:53

jade 发表于 2012-11-6 1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义和团就是面对巨大的外界压力(亡国灭种)而做出的疯狂的抵抗.这显示了一个民族的不甘心.但要是只有义和团 ...

能产生义和团运动的国家,难道不会孕育出毛泽东、方志敏这样的反帝反封建,带领国人救亡图存的嘛?

{:4_238:}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1-6 12:50:50

zilewang 发表于 2012-11-5 20: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0.26  nyt——能否给个提示?没搞明白.

http://ww1.sinaimg.cn/bmiddle/b387405fjw1dyl6lw6glej.jpg
{:4_273:}

mach 发表于 2012-11-6 13:04:33

ccaaatt 发表于 2012-11-6 1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么。
我倾向于如果比较历史学基本学术训练,南怀瑾或许很可能还不如于丹。



国学不是学术,所以不能用这个作为标准来衡量南怀瑾这样的人。

小飕风风 发表于 2012-11-6 13:07:13

若即若离 发表于 2012-11-6 1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0.26  星空大师 27亿

好么,百度真敏感:
以这几个词来搜索,结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洗心 发表于 2012-11-6 15:33:25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1-6 12: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能产生义和团运动的国家,难道不会孕育出毛泽东、方志敏这样的反帝反封建,带领国人救亡图存的嘛?

{: ...

能产生基地组织的国家, 孕育出什么了?

反抗精神是类似的,而反抗的能力, 基地组织可是比义和团强太多了。 和TG比,都是渣。

冰晶石 发表于 2012-11-6 16:26:21

二牛 发表于 2012-11-6 04: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政治家私德不行,治国也不一定会好,甚至私德越差,治国败坏的可能性越大。

这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昨天晚上我死了 发表于 2012-11-6 16:45:09

咖啡 发表于 2012-11-6 16: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显然所指是双喜的不厚

我看也难说,忙总对不厚以前的评价可不怎么高啊

derek 发表于 2012-11-6 17:08:55

话说大家老是讲“公众人物没有隐私”,可否推而广之“公众人物也无私德可言”。。。。。。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11-6 18:10:57

psax 发表于 2012-11-6 09: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容闳100年前就说过吧
“予默观现时大势,及中国将来情形,当竭诚以授汝,汝其阐行吾志乎?汝以义和团为乱 ...

义和团是清政府逼迫南方诸侯的一个手段,当到高潮时,东南自保了。

二毛 发表于 2012-11-6 18:12:47

huanmie 发表于 2012-11-6 1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杨伯峻的论语注释的确是经典之作,但是也不能把其他人的论语作品贬低的太狠了。各有各的特点和不足而已。 ...




李泽厚《论语今读》非要把孔子塞进他的乐感文化笼子里,我想孔子可能直不起腰,因为格局太滑稽。

钱穆的《论语新解》非要为政治服务,可惜孔子反对法家体系的大一统政治,孔子只能欲哭无泪。

南怀瑾的就不说了,转帖一篇张中行先生的:


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评《论语别裁》

  作者:张中行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兼忙,竟没有找来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总是急

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想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荒唐了。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版记言”里说:“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专用题,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而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都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掌管记录重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春秋》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呢?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因而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

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也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照文言习惯,“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有两样。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还是先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有“出版说明”中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了。再说别具一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又是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固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作,竟至发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






二毛 发表于 2012-11-6 18:17:47

derek 发表于 2012-11-6 17: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话说大家老是讲“公众人物没有隐私”,可否推而广之“公众人物也无私德可言”。。。。。。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两个问题,社会可以不对政治家苛求私德高尚,但是政治家自己不能放弃自我修养,破罐子破摔,那就成为流氓世界了。

这个情况各地文革的造反派领军人物被结合进各地革命委员会后,闹出的笑话就可以说明。


得民心者得天下,业绩只是一方面,领导个人的道德文章也是得民心的一方面。二者不可偏废,也不矛盾。



二毛 发表于 2012-11-6 18:24:44

咖啡 发表于 2012-11-6 16: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显然所指是双喜的不厚




应该是指的毛主席。







pier 发表于 2012-11-6 18:35:03

仁、礼,不同时候用,不同地方用,涵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一段话里用前后同样的一个仁字或礼字,都可能涵盖不一样的范围。
所以泛泛的说仁说礼,其实没多大意思。

jade 发表于 2012-11-6 20:02:40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1-6 12: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能产生义和团运动的国家,难道不会孕育出毛泽东、方志敏这样的反帝反封建,带领国人救亡图存的嘛?

{: ...

是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吧.义和团只是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不屈的精神,别的可没有体现.真正要做到开疆扩土还是要实行民族和解吧,汉武帝,朱元璋,太祖无不如此,不能太民族主义了,毕竟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1-6 20:05:24

洗心 发表于 2012-11-6 15: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能产生基地组织的国家, 孕育出什么了?

反抗精神是类似的,而反抗的能力, 基地组织可是比义和团强太 ...

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土壤,就是伊斯兰(阿拉伯)世界,在面对千年宿敌基督教(西方)文明的压倒性优势,及其咄咄逼人的入侵与奴役,乃至亡国灭种的威胁的反抗形式之一

尤其是看到地下滚滚黑金都流入西方,带给这片土地的确实愚昧、奢靡,


以宗教为纽带的激进者当然要思考整个民族、宗教的未来,并为此行动。。。

当然对错就看以谁的标准来看了。


一日ysl化,永久ysl化。

对于西域佛教诸国,如高昌等,只能徒叹息于中原王朝的衰败。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1-6 20:07:31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11-6 18: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义和团是清政府逼迫南方诸侯的一个手段,当到高潮时,东南自保了。

擦,把京津都让给义和团进了,叫逼迫南方诸侯、、、

贻笑大方

xwfhome 发表于 2012-11-6 20:21:34

善与恶皆人性,接受善的熏陶多了,人就有了善的习惯。每个人身上体现的道德,观念中的道德,都象是鸡听到铃声来吃食一样,是被训练后的一种习惯,当然,全社会都有这种习惯将对大家的最终生命目的--生存有好处,所以,用道德来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先得知道自已用的是哪个标尺,这个标尺是从哪里来的。而制度,主要作用在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最核心的,就是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利益群体之间斗争的结果。人们往往被容易理解的道德观念遮避真正有意义的制度,从而得小失大。所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谁为大家带来经得起历史考验、真正有利的制度才是最关键的。

冷眼看世界 发表于 2012-11-6 20:32:29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1-5 11: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冉闵,也是哦。

救种族灭绝于悬崖中


。。。好含蓄啊

derek 发表于 2012-11-6 22:09:11

支持忙总的结论,不支持忙总的论证过程。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代wxmang发帖【读《易经》心得】井卦: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