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q 发表于 2012-10-28 20:44:42

所以tg对张公子还是正面报道的多,gmd就不一样了!

wolfgang 发表于 2012-10-28 20:55:23

塔里木河 发表于 2012-10-28 1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是假设。这和

·如果戴雨农同志不死,我们就不会到台湾!· 类似。


戴笠是死于飞机失事,杨永泰可是死在自己人手里。这说明蒋的御下手段其实是有问题的,至少和毛泽东相比是如此。国共三年对决时期,不但国民党内部总体矛盾尖锐,就是蒋的嫡系的内部矛盾也比共产党的尖锐。不要跟我说这是因为共产党组织上思想上的优势。在毛泽东成为党的一把手之前,共产党的内耗是超过蒋的嫡系的。

极乐鸟 发表于 2012-10-28 21:11:36

正进入攻坚阶段,哪来的危机平稳渡过的错觉。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1:47:00

塔里木河 发表于 2012-10-28 17: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一个问题,当时的马氏兄弟是如何解决给养问题的?

青海,苦寒之地,要养活骑兵这种消耗大的兵种,他们 ...

围攻西路军的主力是宁夏青海老百姓,国民党统计宁夏有五万民团参与围攻,正规军只有一个师加一个团不到两万人。最后国民政府的说法是宁夏每一个村都有阵亡的“英烈”。青海情况类似。所以历史有时不好玩。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1:58:26

wolfgang 发表于 2012-10-28 20: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戴笠是死于飞机失事,杨永泰可是死在自己人手里。这说明蒋的御下手段其实是有问题的,至少和毛泽东相比是 ...

百度来的资料:


杨永泰,字畅卿,1880年生于广东茂名,先后毕业于广东高等学堂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曾留学日本,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后叛变孙中山投降西南军阀,策划孙中山下台,在西南军阀支持下,组织老政学会,先后出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广东省省长。但随着西南军阀瓦解,国民党对其恨之入骨,他只好蛰居上海。


1928年初,通过黄郛和熊式辉的引荐,杨永泰结识了蒋介石。与蒋介石见面之初便发表了宏韬大略:

当今天下,广西第七军横行两湖,李济深负隅两广,白崇禧收编了唐生智残部三个军,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如勾结冯、阎,则南京无法立足。好在桂系的政敌俞作柏能拆李宗仁的台,唐生智也可以收回旧部为辞进逼白崇禧,再用重金收买冯玉祥的大将韩复榘、石友三等,则李宗仁、白崇禧的势力就不难瓦解。

杨永泰将其“削藩”策略概括为:以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以政治方法解决阎锡山的第3  冯玉祥集团军,以军事方法解决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以外交方法对付张学良的东北军。

蒋最头疼的军阀问题,被杨永泰数语道破。蒋介石顿时心明眼亮,对杨永泰肃然起敬,任命杨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由一个草居在野的政客,一跃而入蒋总司令的“卧榻之侧”,杨永泰成了蒋介石的“首席智囊”。

完成北伐之后,蒋介石即着手实施杨永泰的“削藩”谋略。

1928年7月中旬,蒋在北平召开军事善后会议。国民党各路“诸侯”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等参加会议。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军事方案》和《军事意见书》,冠冕堂皇地提出整编军队,裁减兵员,其意图是削弱其他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壮大自身势力,等待时机,各个击破。冯玉祥、阎锡山诸人开始均沉默不语,后来极力抵制。

蒋介石仅想利用这次机会试探一下各路“诸侯”的态度,当然是无果而终。

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利用北伐结束之机,采取“调虎离山”之计,将这些人明升暗降,调到南京,以便解除兵权。蒋介石接受了杨的建议。

8月8日至15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任命冯玉祥为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阎锡山为蒙藏委员会委员会长兼内政部部长、李宗仁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并希望三人长住南京,共商国是。

接着,杨永泰建议蒋尽快召开编遣会议,“杯酒释兵权”,用政治方式削去“诸侯”兵权。1929年初春,编遣会议召开,但出乎蒋的意料,各路“诸侯”在裁兵问题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尤其是冯玉祥,称病请假,消极对抗,致使蒋抱极大希望的会议草草收场。

既然政治方式不能“削藩”,只好诉诸武力。按照杨永泰的建议,蒋介石决定首先用军事手段消灭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当时,桂系势力盘踞着从广西、广东经两湖直到山海关长达千里的战线,摆下了“一字长蛇阵”。如何破掉李、白这个互相配合的战阵?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先击首腹后斩尾,武力进攻和政治分化双管齐下;先解决武汉、平津桂系驻军,尔后直捣桂系广西老巢。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先把同桂系站在一起的李济深诱到南京加以软禁,任命陈铭枢、陈济棠统治广东,然后委派唐生智携巨款去天津活动老部下李品仙倒戈反桂,不用一兵一卒便使白崇禧仓皇出走。接着,蒋介石统率大军直捣武汉。

为了实施武力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策略,杨永泰秘密来到香港,与受桂系排挤的俞作柏洽商。他凭着三寸巧舌说服了俞作柏,并许诺:“如果俞将军活动李明瑞、杨腾辉倒桂成功,中央委你为广西省主席,省府委员由你决定。”

杨永泰陪俞作柏来到南京后,蒋介石立即委任俞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将参议”,由杨永泰协助到汉口,与桂系第四集团军第七师师长李明瑞秘密接触。当蒋介石的中央军与桂军一交火,桂军前敌总指挥李明瑞便阵前自动脱离战斗,致使桂军一败涂地。李宗仁、白崇禧退守广西。蒋介石率各路大军齐向广  李宗仁西合围,桂军大败。李、白二人被迫逃到香港。

就这样,杨永泰协助蒋介石首先平定了桂系。

蒋桂战争接近尾声时,冯玉祥统率西北军单独反蒋。蒋介石再次采用杨永泰的计策,用经济手段瓦解冯玉祥的军队。1929年5月22日,冯玉祥部下韩复榘由洛阳发出“养”电,力主维护和平,拥护中央。蒋介石大喜过望,立即复电韩复榘,令其指挥所有驻陕甘宁部队,委任石友三为讨逆军第十三路总指挥,并送现款500万元作为犒赏。“银弹”的威力迅速见效,5天后冯玉祥被迫宣布下野。

1930年3月,鹿钟麟、商震、白崇禧、张发奎等第二、三、四集团军57个将领通电全国,一面历数蒋介石十大罪状,一面推举阎锡山为陆海空军总司令,联合反蒋。

面对中原大战爆发之势,杨永泰胸有成竹地向蒋介石建议:一、采取陆战为主、空军协同的战术,威慑联军;采取“银弹”外交,瓦解冯玉祥的西北军;二、不惜一切代价,拉拢取观望之势的东北军张学良。

蒋介石立即派吴铁城和张群携巨款到东北,极力拉拢张学良助蒋讨伐阎、冯,并用重金收买了冯部将领刘茂恩,诱捕冯军豫东前线总指挥万选才,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经过5个月激战,蒋大获全胜,阎避居大连,冯移居汾阳。山西晋军被举兵入关的张学良加以整编,西北军则被蒋介石化整为零一个个吃掉,仅仅保留了被改编的29军。

这样,冯玉祥苦心经营20多年的西北军土崩瓦解了。蒋介石采纳杨永泰的“削藩策”后,只用3年时间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踌躇满志,举兵南进,开始向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然而三次“剿共”连连败北。蒋介石尤其不明白,各地“诸侯”人马那么多,都被逐一铲除了,而共产党就这么一点人马,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输了?

杨永泰认真分析了前三次“剿共”失败的原因,发现蒋的失策在于把红军看成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军队。实际上,红军绝非乌合之众,而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抚、不感恩、不惧威的真正“党军”。红军的最大不同是实行政治建军,兵民一体,上下同心,因此必须采取新的策略才能“剿”灭。红军既然是靠政治起家的,那就来个“政治剿匪”——“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杨永泰派人向蒋呈递了一份“万言书”,陈述了自己对于“剿共”的意见:“吾随先生出师,细观江西诸地,渐觉共党不足为虑。所难之点为共党与‘匪区’民众结为一家,两者合手,实为一严重问题。民众与共党合为一家,在于吾地方官吏风气日下,致使民众为共党所利用。”

杨永泰的下面几句话更是一下子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上:

我之所言新的谋略,意即剿共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所谓七分政治,在吾,则加强对匪区民众管理,加强对匪区民众宣传,澄清吏治,务使土豪恶霸横行乡里者灭绝。对贫穷困苦无孤者,给予救济,对匪区民众日常生话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渐使匪区民众日益脱离共党,不为共党所左右。达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谓三分军事,在下大力于上述诸务中,然后派重兵对匪区共党实行严厉的围剿,务使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同时对投诚者,要给予宽大和出路,实行先生之剿抚兼施。吾认为,如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变军事剿共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会初见成效。

蒋介石对“万言书”大为赞赏。1932年4月,蒋到汉口主持鄂豫皖三省“剿共”军事,决定破格提升杨永泰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书长,令其随行前往武汉。这样,杨永泰正式成为蒋介石的帐前军师。

杨永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可谓老谋深算。蒋介石照此实施,立即在“围剿”鄂豫皖苏区中显示了威力。由于张国焘的指挥错误和政治上未能适应蒋介石的新策略,没有采取应变措施,致使红军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向西退去。

蒋介石大喜过望,对杨永泰更加言听计从。他立即移营江西,全力“围剿”中央苏区。

1933年5月7日,蒋介石改“行辕”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会长行营,任命杨永泰为南昌行营秘书长,全权总揽政治事务。杨永泰负责的第二厅专营“政治剿共”,所以南昌行营上下又称杨永泰为“七分厅长”。

第四次“围剿”准备不充分,蒋介石并未得手。尽管如此,他对杨永泰的方针并没有动摇,而是马上组织第五次“围剿”,调集50万重兵对付江西中央苏区。

杨永泰提出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在第五次“围剿”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他组织求是通讯社,专办行营新闻发稿工作;组织努力剧团和奋斗文艺社,作为“剿匪”前线的“文化标兵”;实行军人独裁,强化保甲组织,严厉实行连坐制,对苏区民众实行所谓“软化、分化、感化”政策。更狠的是,杨永泰建议蒋介石对苏区实行严格的经济封锁。国民党利用军队、行政官员、各省党部以至基层党部、各地乡绅等,组成严密的网络系统,要与红军打一场“政治战”、“经济战”和“立体战”。

仅一年多时间,这些措施便收到奇效,逼迫中国工农红军西去。杨永泰因谋划“剿共”有功,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底,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进入西南,蒋介石派大军尾随于后。

蒋介石因追剿红军入川,发现这一带山川险要,川西平原富饶,不愧为“天府之国”,如果将来中日开战,这里无疑是最好的战略大后方。于是他产生了借追剿红军之机派中央军入川的想法。

杨永泰看出蒋的意图,趁机建议:“应撤销南昌行营,改设重庆行营,一来可以继续追剿‘共匪’,二来中央军队可以入川,达到统一四川的目的。”蒋介石听从其言,很快撤销南昌行营,任命杨永泰为武昌行营秘书长,伺机图川。

号称“巴壁虎”的四川实力派刘湘对蒋早有防备。他积极组织力量围剿红军,并以此阻止蒋军入川,但遭到红军反击,损兵折将。刘湘无奈,只好跑到南京,请求蒋介石给予经济和武器方面的援助,并声明不要蒋的军队。

蒋介石本打算就此派中央军10个师入川,不料刘湘有拒绝军队入川的前提条件——杨永泰审时度势地献上良策:“目前要先抓到刘湘,答应给钱给军械,不派兵,只要求派遣一个没有武装的参谋团驻重庆,协助川军计划作战。”

贺国光率参谋团随杨永泰一到四川,便如同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般,施展“掏心计”。第一招,便是帮刘湘把四川省政府组建起来,然后拟出一道通电,告示四川大小首脑立即交出防区,拥护四川统一。大小军事首脑怎敢违抗,纷纷复电表示拥护,乐得“巴壁虎”合不上嘴。

杨永泰趁机建议:打破防区划分,重新划定18个行政专署,由省政府派人担任专员;原来的地方官立即调动,由省府重新任命,对原来官员进行专门培训。这个建议立即被刘湘采纳,通令照办。但刘湘哪里知道,杨永泰对督察专员的任命,尽力安排亲蒋人士担任;省政府与委员长行营合办的各种县政训练班,也成了杨永泰控制地方的一大法宝。

趁着“巴壁虎”一打盹的光景,杨永泰把四川省地方官员的后备队伍抓到了手中。

随后,杨永泰借川北驻军田颂尧与红军作战失败之际,“杀鸡儆猴”,将他撤职查办,树立了蒋委员长的权威。1935年夏,驻川参谋团改为重庆行营,蒋介石任行营主任,杨永泰为秘书长兼第二厅厅长,管理政治、法规大事。面对这样一招“换汤换药”之计,刘湘急得团团转却毫无办法。

杨永泰向蒋介石建议,仿照办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办法,整训川军军官,以便控制川军。1935年7月,蒋介石在四川峨眉山开办军官训练团,自任团长,并调心腹干将陈诚任副团长,分批训练川军营以上军官。杨永泰经常到训练团讲话,对川军进行拉拢分化。训练团刚结束,一些川军将领便倒向蒋介石一边。杨永泰眼见蒋介石的势力已经在四川扎了根,便建议蒋介石派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到重庆召开“川康整编会议”,逼迫川军撤防裁兵,实现川军国家化,川政中央化。

至此,刘湘追悔莫及。抗战爆发后,蒋介石调刘湘率川军东下作战,刘湘则与韩复榘合谋倒蒋。事情败露,蒋介石一通训斥,“巴壁虎”口吐鲜血,命丧黄泉。

蒋介石在杨永泰的谋划下,最终将四川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国民党内,杨永泰以政学系首脑著称。当时,人们将张群、黄郛、杨永泰、吴铁城、熊式辉、王世杰、吴鼎昌、张嘉璈、翁文灏等人称为新政学系。与国民党的CC系、黄埔系等不同,这些人并没有一定的组织,也没有政纲,只是松散的联盟。他们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且大多学有所长,精于政务,才华出众,足智多谋,深为蒋介石器重。

作为蒋介石最宠信的幕僚,杨永泰有着很大的权力。所有国民党重要军政文电,都须经杨永泰先行过目,然后才能呈蒋;许多军政要人来见蒋介石,也须经杨永泰安排。

杨永泰这种权倾一时的地位,自然引起国民党内其他派系和权贵的嫉恨,尤其是陈果夫和陈立夫为首的CC系。

1933年1月,陈立夫、陈果夫等人谈起政学系的“暴发户”:“蒋委员长怎么看上这位首鼠两端的杨永泰。杨永泰有何能力,还不就是会投机吗?”

1934年6月,南昌机场发生大火,蒋介石刚从意大利购买的霞飞式轰炸机被烧毁10多架。蒋大为震怒,命令行营调查科科长邓文仪负责调查。邓文仪接受了CC派的10万美金贿赂,于调查后宣布大火为意外事故。

杨永泰对这个结论十分怀疑,当即请示蒋介石,与戴笠联合再度进行秘密侦破。结果真相大白,这乃是一场重大纵火案,主犯为航空署长徐培根。徐盗用公款套购黄金,亏空无法弥补,遂放火烧毁库房以销毁帐目。不料天气炎热,大火失控,致使飞机被烧。蒋介石听了杨永泰的报告,下令将徐培根枪毙,免去邓文仪的职务。

杨永泰的这一做法极大地触动了CC系的利益。CC系于是纠集所有不满杨永泰的势力,群起而攻之。

从1928年起,国民党党务大权便集中在二陈为首的CC系手中,形成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格局。随着国民党内各反蒋势力的荡平,蒋介石越来越无法容忍二陈把持党务的现状,力谋削弱CC系的权力。

在第五次“围剿”中,杨永泰向蒋介石提出了集中党、政、军力量于“剿匪总部”的建议,蒋认为这是削弱CC系的好机会,便接受了杨永泰的建议,把豫、皖、鄂、赣四省国民党组织变更,省市党部设主任委员,由当地军政大员兼任。

杨永泰的这一招,把原来的省党部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一起打入了冷宫。各县设书记长,又把原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一起“送客”。不论省或县都由书记长负全责,工作报告直接上呈“剿共总部”党政处。这样一来,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四省国民党省、市组织由CC系手中转到政学系手中,CC系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成为当地军政首脑的附庸。

CC派遭此打击,当时却敢怒不敢言。因为杨永泰这一辣招是以蒋介石名义去办的,并已由国民党中常会追认为合法。

陈果夫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时,民政厅厅长一职陈决定派自己的心腹余井塘担任,可没想到名单报到蒋介石手上后,杨永泰在蒋介石身边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不成了CC的王国?” 蒋本来就不满江苏省政府CC色彩太浓,听了杨的话后更加生气,决定“留中不发”。

这可急坏了陈果夫。他素知蒋的习性,只要“留中不发”,一定是表明他持有不同的意见。他赶忙电呈蒋介石:“如有更适当胜任者,请钧座直接指定。”

本来这是陈果夫作的一个姿态,可没想到正中杨永泰的圈套。杨永泰向蒋推荐自己的心腹辜仁发替换余井塘。蒋遂即电告陈,一切照准,唯民政厅厅长改由辜仁发担任。

陈果夫收到电报,顿时傻了眼:一省中除省主席和秘书长外最重要的民政厅厅长一职,转眼落入了杨永泰手中!

陈果夫大失颜面,恨得咬牙切齿。他提出要“清君侧”,下决心整垮杨永泰。


1935年10月,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遇刺,杨永泰颇想乘机爬上这一高位,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遭到以二陈为首的CC系的坚决反对。

组阁的愿望落空了,杨永泰决定辞去秘书长职,准备出国考察。正是用人之际,蒋介石岂能放他出国?蒋没有理会杨的辞呈。

蒋介石虽知杨永泰对自己忠心不贰,但为了平衡各派利益,决定将杨调出。早在南昌大火案发前,蒋介石就打算让杨永泰出任南昌党政军联合办事处秘书长。

杨永泰闻讯后声泪俱下地对蒋说:“一定是有人向先生进了谗言才至于此,在此国家危机时刻,我决不离开委员长半步!”蒋介石听后大为感动,只好留杨永泰继续在任。

当蒋介石调张群任外交部部长后,便决定发布命令,任命杨永泰为湖北省主席。

杨永泰离开蒋介石身边,出任封疆大吏,在许多人看来是杨失宠的信号。其实调开杨永泰,固然是蒋为平息国民党内部对杨不满所采取的措施,但也更是蒋介石用心良苦的一招。

虽然蒋介石也感到杨永泰有操纵越权的形迹,但他对杨的忠诚和才能是十分欣赏的。蒋曾对人说:“我生平用人,第一重道德,第二重才具。杨畅卿这个人,办事有相当才具,其它方面就不要求全。”

杨永泰还未到鄂上任,便遭到了CC系及鄂省实力派的迎头反对。CC派的走卒窜入省内一些学校,大肆宣传政学系是“亲日派”,挑动学生上街游行。学生们听到政学系的卖国消息,义愤填膺,到街上游行,高呼“打倒政学系”、“打倒杨永泰”、“反对杨永泰接任省主席”等口号。一时间,武汉反杨赴任之声颇高。

蒋介石闻讯勃然大怒,电令湖北绥靖公署主任何成浚:“据报湖北省党部借学生提出打倒杨永泰的口号,向政府示威。如果属实,仰将该党部及其负责人一律军法从事,具报为要。”为支持杨永泰,蒋介石不惜对二陈开刀了。

北省党部的CC分子慌了手脚。“十人团”的老大、湖北省党部常委刘鸣皋立即前往何成浚处,声明“打倒卖国贼杨永泰”这个口号与省党部无关,是学生在游行中自发喊出来的。

蒋介石平息了CC系的倒杨风潮后,杨永泰带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愁怅,离开南京,逆江而上。但永泰应邀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宴会结束后,在汉口经汉关陈立夫恨杨入骨,一旦离开蒋介石的庇护,杨永泰迅速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1936年10月25日,杨乘专用轮渡码头准备回武昌时,突然冲出一个刺客,向其连开数枪,杨应声而倒。

奄奄一息的杨永泰对左右侍卫说:“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许国,为国而死,夫复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国祸方长耳。”说完,这位蒋介石的“诸葛亮”便咽了气,终年56岁。

蒋介石得知杨永泰被刺杀后十分震惊。他一面急电湖北省政府给予杨永泰以公葬待遇,一面责令组织秘密侦查厅,尽快破案。不久,秘密侦查厅宣布刺杨案已破,凶手陈燮起(真名谭戎轩)系受原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庐隐指使。刘在上海被捕后,被判处10年徒刑。谭被高等法院判处死刑绞决。


杨永泰遇刺案,是国民党历史上继廖仲恺遇刺后第二起重大谋杀案。这个案件实际上是二陈为首的CC系一手策划的,却拿胡汉民派的刘庐隐做了替罪羊。

杨永泰跟随蒋介石多年,出谋划策,铲除“诸侯”,逼走“共党”,为蒋家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成了国民党派系争斗的刀下冤魂,不能不令蒋介石唏嘘叹息。

关于杨永泰被刺原因,有的说是胡汉民亲信国民党中宣部长刘芦隐所指使;有的说是“复兴社”邓文仪因报复而派人所为;还有的说是,CC因权力之争,下令“特一科”(特务处第一科)干的。甚至“湖北王”何成浚也因支持过湖北省党部发动学生反对杨永泰就任湖北省主席而涉嫌。互相猜疑的结果,使得国民党内部有关领导层彼此怀疑,造成了混乱。


tdyxssrs 发表于 2012-10-28 22:01:22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1: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围攻西路军的主力是宁夏青海老百姓,国民党统计宁夏有五万民团参与围攻,正规军只有一个师加一个团不到两 ...

青海宁夏,回民居多,信仰伊斯兰教,风俗迥异。彼时诸多的革命和下层的百姓关系不大,也就是没有经过革命的洗礼,没那个意识。西路军是外来人,来抢地盘的当时当地的当地人肯定是这么理解。
后面也没闹啥大动静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最后西北野战军去直接解决问题。

雨落田园 发表于 2012-10-28 22:03:35

忙总威武!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2:06:57

tdyxssrs 发表于 2012-10-28 22: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青海宁夏,回民居多,信仰伊斯兰教,风俗迥异。彼时诸多的革命和下层的百姓关系不大,也就是没有经过革命 ...

据说49年的战斗中,当时不接受宁马青马部队投降。可能是为西路军报仇吧(不过目前在郑维山等回忆录中这一部分没有,所以只是传说,未经证实)。

tdyxssrs 发表于 2012-10-28 22:14:20

本帖最后由 tdyxssrs 于 2012-10-28 22:16 编辑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2:06 http://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据说49年的战斗中,当时不接受宁马青马部队投降。可能是为西路军报仇吧(不过目前在郑维山等回忆录中这一 ...

有可能,以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西路军是太惨了。同时也为后续的管理做清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彻底扯解原有的管理结构及人员,后续麻烦也会很多。宗教血亲的凝聚力不可小窥,新的结构建立有个过程的。

zilewang 发表于 2012-10-28 22:20:51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1: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百度来的资料:




抬的太高。。。那个蒋氏削藩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下策,最终引致中原大战,兵祸连绵。。

蒋氏的此次削藩,可以和毛主席建国之初的“五马进京”相提并论。。。都是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初,诸侯尾大不掉,急需削藩。。。以中央集权。。。。


什么叫杯酒释兵权,五马进京就是榜样。

龙牙侯 发表于 2012-10-28 22:21:29

tdyxssrs 发表于 2012-10-28 22: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可能,以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西路军是太惨了。同时也为后续的管理做清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彻底 ...

这帮回子可不是啥好货,做的恶事太多,二马都是人伦灭绝的牲口,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2:24:09

zilewang 发表于 2012-10-28 2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抬的太高。。。那个蒋氏削藩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下策,最终引致中原大战,兵祸连绵。。

蒋氏的此次削 ...

现在民国粉都相当的极品,国民党一分说成八九分,TG八九分说成负一分。

不过从以前小说(例如《金陵春梦》之类)来看,杨永泰的确还是有政治头脑的,比后来的陈诚之类强。


越山 发表于 2012-10-28 22:26:05

赞!自强不息~

zilewang 发表于 2012-10-28 22:32:03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民国粉都相当的极品,国民党一分说成八九分,TG八九分说成负一分。

不过从以前小说(例如《金陵春 ...

个人浅见,毛主席的“五马进京”比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还厉害。。。既削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又让这些人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保持了地方的活力。

算得上和平削藩的典范。。。只是,对其运作,和手腕的运用,还是看得不太懂。

龙正华 发表于 2012-10-28 22:35:42

古月西风 发表于 2012-10-28 1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没有,40不到,病人一个!

古兄:自强不息,精心调养,脱离病困吧。
有时间可以请教“金源”大师一下。
诚祝:开心、健康!!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2:41:09

zilewang 发表于 2012-10-28 22: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浅见,毛主席的“五马进京”比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还厉害。。。既削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又让这些 ...

五马进京之前,就已经削藩了,四个野战军的老大都离开了自己原来的部队, 彭德怀去抗美援朝,胜利回来后当了国防部部长;刘伯承主动交权到南京办了军事学院;陈毅先当了上海市长后当了外交部长;栗裕当了总参谋长;林彪也交权去养病,养了十年之久。

当时削藩的手段很简单,不听话拿下,高岗就是例子。

当时高岗当主任的国家计委与政务院是平级单位。而且高岗还是国家副主席。


毛主席的功力,这些人望尘莫及。286玩弄胡耀邦,赵紫阳于股掌之间,但是在毛主席手里,就是一团面。


tdyxssrs 发表于 2012-10-28 22:54:11

zilewang 发表于 2012-10-28 22: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抬的太高。。。那个蒋氏削藩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下策,最终引致中原大战,兵祸连绵。。

蒋氏的此次削 ...

当时,蒋也是一方诸侯就是顶了个大义,钱袋子比别人的鼓点,中央政府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其他诸侯各个都是真的独立王国,同时有外患。当时蒋策的略也不能说是下策。鹿在地上跑其他诸侯都想着做着武装狩猎的事呢,谈不拢只能打了。蒋那里有49年建国时毛的威望和中央组织的权威资源。
杨永泰“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经济、政治、军事手段一起上的策略是正确的,他也知道民的重要。当时ZG在普通人的心中形象可不能和八年抗战以后比。
这个就是依据当时情况的理解。

zori713 发表于 2012-10-28 23:19:10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1: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百度来的资料:




既想做诸葛亮,又想做刘备,就是钻石锅也得碰碎了。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10-28 23:31:52

二毛 发表于 2012-10-28 21: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百度来的资料:




北洋军阀的节操连土匪都不如

wolfgang 发表于 2012-10-28 23:33:20

tdyxssrs 发表于 2012-10-28 2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时,蒋也是一方诸侯就是顶了个大义,钱袋子比别人的鼓点,中央政府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其他诸侯各个都是 ...

是的。毛的削藩确实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蒋当时和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无论是实力上还是口头上都是等重量级的兄弟关系,和毛的削藩完全是不同的局势。无论是对付各路军阀还是红军,不得不承认,杨永泰总是能一下发现对方的致命弱点,并针对此弱点提出极具针对性的策略。他死后,蒋的阵营中再也无人有此能力。而且他的死以及蒋介石的处置其实使得很多人寒心了,使得蒋的嫡系的凝聚力下降了不少。

flatworld 发表于 2012-10-29 03:09:00

自强不息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10-29 04:12:13

风之影 发表于 2012-10-28 2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何新的话千万别当回事,此人自奈学问奇大,似乎啥都懂似的,实则早已是不学无术之徒,其方法论和哲学观是 ...

关键还是年纪大了,难免思维混乱。。。

lxj 发表于 2012-10-29 06:52:19

到了三环了

晨起看山川 发表于 2012-10-29 08:47:32

三环必须马克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10-29 08:55:56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10-28 23: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北洋军阀的节操连土匪都不如

你搞错了吧,北洋军阀还是有点节操的

kmt的连节操是什么东西都没听过

zy8clh 发表于 2012-10-29 08:58:11

塔里木河 发表于 2012-10-28 17: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假设没有意义。

类似,我们还可以假设,没有苏联的帮助,会不会有黄埔军校,会不会有北伐胜利;


历史不能假设,不容假设。有些所谓动不动就假设的人,实际就是想否定。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异常艰难复杂的环境下,寻求复兴发展之路。这其中好的、错的,各种情况在中国都可以找到实证例子来。所以说,信什么、不信什么,很重要。

tnq 发表于 2012-10-29 09:53:10

实在不知道,蒋介石如此不堪,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死心塌地的跟随他!

个人觉得杨永泰还是难得的谋士!或许蒋介石身边这种人太少了,要是像曹操当时那个样子,或许能够改变历史,可惜了!

另一个方面,我觉得当时国民党上层聚集了很多欧美政治精英,和中国的现状多少有点脱节吧!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2-10-29 09:57:51

塔里木河 发表于 2012-10-28 17: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长时间传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共产国际的授意。

河里以前双石还在的时候关于这个有个讨论,TG在共产国际来指示之前就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的政策。再说共产国际虽然指示要和平解决,但是指示是要求TG撇开张杨,单独和老蒋谈,这个指令要是TG完全执行了,那估计TG也撑不到西安事变结束了。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2-10-29 10:30:34

        好文,TG确实在西安事变中抓住时机,完成了翻身的关键一步。西安事变也是TG在陕北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所促成的,绝非什么人的恩赐。西安事变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老蒋面对民族危机,依然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场;另一方面是,小张35年在西北*卖力*剿*共,结果前面被共产党打得损兵折将,后面被老蒋取消师番号拒发抚恤,老蒋这样玩小张,小张还凭干嘛要在36年卖命? 然后中央军又逼了过来,有王家烈何键的前车之鉴在先,张杨也是被老蒋逼上梁山~
       而且这种劫持上司同僚的事情么...老蒋几年前软禁胡汉民,十几年前在广东架走许崇智都是绝好先例:) 二十几年前老蒋暗杀陶成章就更不用说了.
      自己行事如此, 怎能怪后来人学样。
      西安事变爆发后,太祖的应对也很精彩。引用一下双石的大作说明一下。
从西安事变爆发后红军主力部署看毛泽东的战略视野
  
双石
  
  山城堡大捷后,毛泽东等确立了红军主力“就地坚持”的方针,并拟再战胡宗南,巩固胜利。
  同时,毛泽东也作出这样的预计:“一、二月后,绥远、西北、全国有起较大变化可能”。
  两星期后,他的这个预计提前来到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次日,河东、河西各路红军首长和毛泽东,马上就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视野,作出了反应。
  先说与胡宗南直接对垒的河东红军主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任弼时的反应。
  这段日子里,这两位一直就眼巴巴地盯着胡宗南这个老冤家,心里也还琢磨着宁夏那片能有饭吃也能接通国际地面儿。西安事变一爆发,他俩的本能的反应就是:机会来了!
  当日,彭、任急电军委主席团,提出:“(甲)压迫胡宗南西退,在运动中求得消灭其一部恢复原有苏区,巩固和发展毛、曾两军统战工作,给张、杨两氏以援助下,推动全国抗日怒潮。(乙)如胡部退宁夏与关、汤联络,与我们将来不利,我应早为准备,破坏其可能企图。”
  这就是彭、任眼中的“机会”:乘蒋介石之危,找胡宗南下手。
  当天,彭、任还以“我野战军为防胡敌退入宁夏计”,作出部署:左、聂指挥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及第二十八军,于十四晨以追击恣态逼近大水坑,乘胡敌退守时,在运动中截击猛追,求得消灭敌一二个师。
  河西的徐向前、陈昌浩作出的反应与他们比较相似:“增援绥远、宁夏,以迟滞日寇行动”,“先速稳定西北抗日根据地,肃清甘、青、宁后方敌对势力,与新疆、蒙古打通,取得国际的物资援助。争取将马鸿逵、马鸿滨调开,由河东红军以一部主力速占宁夏,与甘北打通,并与新疆取得联络”。
  这些设计都不新奇,基本上都源自俩月前的《宁夏战役计划》。
  而毛泽东的想法显然不同——他老也觉得机会来了,但这个机会却与彭、任理解的“机会”有所不同。12月13日,军委主席团下达的部署是:“野战军除二十八、二十九军外,全部本日准备完毕,待命向环县以南出动”。
  也就是说,胡宗南甭管,宁夏也甭想。全军南下,向张、杨部队靠拢!
  而且,当日,毛泽东与张学良相商的电报是:“如胡等在现位置不动,则压迫之入宁夏为最好”。
  次日21时,军委主席团下达命令:“我野战军三个方面军有迅速出至西峰镇地区靠近东北军,到后以情况或增援西安打何应钦或增援固原打胡宗南之任务。二十八、九军及骑兵团仍在定、盐地区箝制胡敌荫蔽主力南下”,“明十五日开始出动,限七天到达”。
  这个决策,彭德怀、任弼时这二位一时不太想得通:为嘛不借着这个机会,打击胡宗南扩大根据地呢?再把俩月前流产了的那个宁夏战役计划,提上日程涅?
  当日,他们再电中央,提出意见:“目前战略方针,应迅速停止内战,发动抗日战争,打通苏联,争取宁夏,巩固兰州,一部东出绥远,与傅联合抗日,为着达到上述任务”,“我们应握主动,乘着目前混乱局势,首先打击胡宗南,消灭西北中心反动力量,是为着停止内战的具体有效办法,否则有使胡宗南成为毛、曾、关及一军之中心指挥,造成南北进攻,不特隔断中苏和西路军联系,兰州亦不巩固”,“西安万不得已时可以放弃,但兰州万不能放弃”。
  毛泽东不得不于当晚回电,再陈利害:
  
  彭、任:
  野战军应开至西峰镇,有如下理由:
  一、南京已发动大规模内战,全力对付张、杨,主力由潼关进。
  二、张、杨内部有许多不稳成份,南京政策又拉杨打张,红军与之靠拢,壮其胆而振其气。
  三、靠近张、杨,可应付各种事变,远离则不可能。
  四、西峰镇靠近王以哲,仍可打胡。
  五、不管西安能守与否,南下有几种机动。
  六、暂时出宁夏不可能,且变为单独的,张、杨同时则进入隘路。
  七、在现地暂时不动,无仗可打,对张、杨危机又不解救,依上理由,所以第一步到西峰镇。
  毛泽东
  
  当晚,彭任遵令下达部署,准备三军南移,执行中央决定。
  但也看出来,这俩耿介之士,这个时候对毛泽东的决策,并没有完全心悦诚服。
  这从他们第二天的犹豫蹉跎就可以看出来。
  12月15日,在东线定、盐前线箝制胡宗南部队的宋时轮、宋任穷看出胡部有撤逃迹象,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混水摸鱼得便宜——当日,两宋致电彭、任:为不失时机消灭敌人,[我野战军]主力应移近大水坑附近……
  这么好的机会?
  彭德怀、任弼时没经得住两宋的窜捣,也来了情绪:把红一方面军留下,打胡宗南,打了再南下。于是作出部署:一方面军仍归左权、聂荣臻指挥,暂不南进,抓紧大水坑之敌,乘其撤退时坚决消灭之,并向惠安堡尾追,后再行待命南进。同日另电中革军委,红一方面军追击胜利后,由第二十八军、骑兵第一团接替其担任追击。红一、红十五军团集结,准备南进。红二、红四方面军及前总,则于“明晨向南出动”。
  瞅瞅,跃跃欲试呀,不把这笔洋财发了,咱不走!
  这下可把毛泽东给整急眼儿了!当日又连发两电,耐心说服自己这两位爱犟脖子的老资格战友:“胡宗南虽与毛炳文商量南移,但时间尚不能定,且大水坑、豫旺堡节节有坚工,打难必胜,故我军仍应向西峰方面行动”,“无论军事政治方面,目前均须击破敌之要害。敌之要害不是宁夏或甘肃,而是河南与南京。敌已奉行大规模内战,我们对战争是后发,不是先发。然在敌主力向西安进时,我军应奉行大的战略,迂回并击破敌头脑之南京政府。此方针应无疑义”。
  毛泽东这才是大视野大格局:这个时候,正是土共争当主角争取上位的时候,胡毛曾王各路敌军,现在正处于既被昔日友军今日敌军的牵制之窘境,彼此间也在相互猜疑相互牵制,已然成了一支偏师,跟他纠结意思已然不大!甚至宁夏这片昔日眼中的宝地也没那么重要了,先尽量与张杨靠拢向陇海路附近要点靠拢那才更有争取上位和主角的空间!这个时机可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16日,毛泽东再电彭、任,把话说得更加清楚明白:请不为胡宗南所迷惑,把自己主力变为对胡宗南的箝制队,应在战略主要方向上有决定的自主的强力部队。应即开始向延安出动,以十天至十二天到达,能八天到达延安最佳。
  这下彭、任二人明白了,真明白了!心悦诚服地明白了!
  当日,彭、任电复中央:“完全同意向延安、甘泉计划”。随即令红二、四方面军十七日开始东进,红一方面军十八日出动,月底到甘泉、延安——这个部署后来有些变化,红军主力没有经延安而是直接取捷径南下了。
  12月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了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望,次日,东北军要求红军主力停止南下。但毛泽东同日却迭电彭、任,不能停,继续南下,“用一切可能快集中于兴平、扶风、凤翔线,占领有利的战略位置”。
  生生又多跑了一天。
  直到27日,毛泽东才电告彭任:“据西安电,蒋回洛阳后确向好转,军队已开始向潼关以东退。我军驻地待张学良回后商量解决为好等语。似此,野战军可暂住在庆阳、西峰、正宁、宁县地域休息待命”。
  美中不足,没抵达预计中的“兴平、扶风、凤翔线”。
  但也很不错了,现如今土共格局完全改变,已然不是两个星期前还屈居一荒辟之隅的偏师或孤军了!站在这个位置上,跟南京政府谈起判来,那底气也大不一样——这些靠近陇海路的关键节点,本身就是筹码呀!
  而且,吃饭也更好解决了!——后来,因张学良被扣,战事又有复发的可能,土共又继续南下,又抓挠了一些更好的战略位置。
  一盘棋,活了!——彭、任二人后来复盘的时候,肯定是从心底里,给毛先生翘了个大栂哥!


lbxyzd2 发表于 2012-10-29 11:08:58

我这段时间晚上睡得长,不知为何还是很困很困,希望忙总这篇文章能为我解困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代wxmang发帖【读《易经》心得】困卦:困境必须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