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6-26 16:33:04

呵呵。努力哦,不要放弃。

我最近也在写《道德经》,不过自己的东西太多,不像你的基本忠实于原著,所以不好意思发来茶馆呀。

yuri 发表于 2012-6-26 17:09:12

本帖最后由 yuri 于 2012-6-26 17:10 编辑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6-26 16:33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努力哦,不要放弃。

我最近也在写《道德经》,不过自己的东西太多,不像你的基本忠实于原著,所以 ...
支持,绝对支持!

您过奖,最忠实于原著的还是老子本人的道德经,一个字都不改的道德经。

我写的,也只是我个人的片面理解,先留下痕迹记录下来,给自己一个反复审视的阶梯,也给观众多一个可供借鉴的参考。

还是得借用道德经中的话,掺杂些个人观点,供君参考:
不为无为而为,不以无为而为,无为。
以“子”之心守护跟随“微弱光明”,用其光,复归其明。

坚持下去!感受敏锐的感悟,抛除杂乱欲幻。互相勉励,坚持!

yuri 发表于 2012-6-26 17:16:09

本帖最后由 yuri 于 2012-6-26 17:23 编辑

第十八章 含德(55)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 (蝲)(蛇)地弗螫, (攫)鳥猛獸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 (憂),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德行高尚且蕴含能量厚足者,好比自燃演化之子。不会招致蜂蝲蛇毒虫的螫咬侵伤,抓取飞禽猛兽也不会导致其反抗搏斗。
骨肉柔弱而却如持固若金汤之中气。化,精气充足旺盛致外阴自然勃起,而非淫欲之念 (隐喻:自燃换化充足旺盛精气而强健有力力拔千钧)。和,阴阳均衡协调中气一致致整日呐喊发声,而非忧烦之意(隐喻:自燃谐和阴阳均衡协调一致而中气十足呼之欲出)。
“和”,即恒定正常之态,知晓此恒定正常之态,就称为“明”;“祥”,即生命的质和量的增益,由心而发使质和量向能的均衡转化,这过程叫做“强”。
切记:凡事万物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衰退也伴随其身,叫做“不道”,“不道”即“得几”阳明蜕变成形为定。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应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度,一切皆应顺其自燃规律)

yuri 发表于 2012-6-28 18:29:21

本帖最后由 yuri 于 2012-7-20 15:28 编辑

第十九章 玄同(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 (塵),坐其兌而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玄同状态中的知,即无名意识的慧知,不可轻言亦不可多言。
充实内心,合起六门,谐和内部明亮和光芒,会集微尘,剖析、区分纷杂乱像并将其转化、转换,此过程称之为“玄同”。玄同状态中的知,即无名意识的慧知,“知”言之为智,“不知”言之为博。所以,不可因部分所得而亲执不作,也不可因部分所得而疏阔致散;不可因部分所得而利断为益,也不可因部分所得而损伤为害;不可因部分所得而傲慢贡高,也不可因部分所得而浅尝辄止。所以,天下之博恒为高恒为贵,玄同、知“不知”的过程恒为高恒为贵。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看似天下之间只有极点之处是至高无上的位置,其实,整个的天下才正是至高无上之处。)

yuri 发表于 2012-6-29 18:10:48

本帖最后由 yuri 于 2012-6-29 18:14 编辑

第二十章 治邦(57)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 (哉)?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奇物茲起;法物茲彰,而盜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 (樸)。



以遵道尊德的基本治理方式为正的国家,以出其不意非常规的方式使用兵械武力,以无私无执无欲无为的做法使天下自然归于一体。我是如何得知其所以然的呢?
大人啊,天下的禁忌避讳越多,民众的身、心就越会贫瘠困乏;民众拥有的利断可致伤人器械越多,家国的治理就越容易混乱;人的认知越多,出乎意料的异物就越层出不穷;法律条​文越繁杂缛节,欺盗违法就越显猖獗。
借鉴:圣人之言:使国中自我处于无为之境,民众自然受其教化而自知;使国中自我趋于清静,民众自然以此为正;使国中自我无执,民众自然身心富足;使国中自我无私,民众自然复归于朴。

(思考题:凡事皆有利弊。既有利方,则弊方也会实时呈现。杂乱之象迷人眼,何故?无禁忌避讳乎?不允以耕田劳作利器乎?确让人不知乎?不立宪法治乎?)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7-1 10:42:01

本帖最后由 newyorker 于 2012-7-1 10:43 编辑

总算可以给你评分。

yuri 发表于 2012-7-2 12:52:17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7-1 10: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总算可以给你评分。

多谢评分,稍候继续:lol

yuri 发表于 2012-7-2 16:40:27

第二十一章 爲正(58)
其正 (門)(門),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无正也。正復爲奇,善復爲訞。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絏,光而不耀。



如若国之“正”是始终广开其窗大开其门的模式(隐喻:德之伪),则民众会因难以分辨而集作一团固步自封;如若此“正”是终日监查测控督察审视的模式(隐喻:法之虚),则邦国势必分崩瓦解。
这些都不为正。正之上又复正就是极端,善之上又复善就是反常。
福,倚存于祸中;祸,潜伏于福中。怎么分辨他们的界限?
人们迷惑其中,是因日积月累的习惯性思维。
借鉴:大方无隅无需割舍,兼并和合不会互伤,齐头并进无需捆绑,明照四方不会炫晃。(隐喻:德治、法治,兼合为正;德为本法为用,齐头并进,无谓轻重)

yuri 发表于 2012-7-4 18:23:47

第二十二章 長生(59)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以 (早)服; (早)服胃之重積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修身治国合天下,最需要的就是勤、俭、慈、爱。
大人啊,应只有以“啬”之精神,正如早起勤奋耕作;早起勤奋耕作的内含就是把点滴之德积少成多而成厚;德之累积成厚即可承载愈来愈多的能量胜任愈来愈多的事务;承载、胜任​愈多则愈难以得知其之极限临界,趋近于无限;愈趋近于无限,即可以此现国之广阔无垠;再反观此“国”之根源,亦反以国之现而安、定、长、久。
这就是根深柢固、长生久视之所以。

yuri 发表于 2012-7-6 18:42:33

第二十三章 居位(60)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理大国,类如烹饪鲜嫩菜肴。 (引申:需掌握方法和火候,虽小却必做于耐心、细致)
以道视察治理天下,各种阴魅邪淫不能假借神异惑乱于人(引申:各种阴险把戏、鬼蜮伎俩自无处藏身暴露无遗);除此之外,神化异幻同样不会损害创伤于人(引申:论德 - 道、德、仁、义、礼、前识,后二者过度则即为乱、愚之首);与此同时,遵道尊德的圣人也不会有损伤于人的举措,而是指引、矫枉其途为正。
大人啊,以道莅天下,与天下万物相成而互不相伤,所以,德就交替而归。(引申:同道、论德)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7-8 00:02:05

不错。

yuri 发表于 2012-7-10 18:32:22

第二十四章 處下(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牝恆以靚勝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爲下。





大自然帝国能量的传布扩散是自高而下并静处于下,是天下之源,又紧邻于天下。
“牝”是以静止而现同时能够释光解热,所以,在其能量散布传播时,应处下而守静。
帝国应以其自身光明厚德辅护小国而静处于小国之下,小国就自然依附守护于帝国之旁;小国应以其自身弱光浅德守护随从于帝国之下,帝国就自然辅护静处于小国之郊。所以,有时​是以下为合,有时是以下而获。
所以,帝国,是欲以养育指引教化世人而合,德归大同,小国,是欲以德本法用勤俭慈爱治理世人而入,遵道尊德。
大人啊,既然明白了其中道理,那就应以大之则而自律:守静处下。

yuri 发表于 2012-7-19 18:32:33

本帖最后由 yuri 于 2012-7-20 14:15 编辑

第二十五章 道注(62)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 (保)也;不善,人之所 (保)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爲天下貴。





万物外在体现和内在能量的融汇聚集,是“道”的展露和表现。
人生活在当下之“善”之中并守护着“善”,“不善”,即非“当下之善”并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且时刻缠绕在人的周围。可以美好的言辞影响现实的周遭,可以祭奠的行为敬颂人。​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善,是指当下人们生活的现实;不善,是指当下之外。相对来说,“善”就是一种显态,“不善”是隐态)
人之“不善”,又如何背弃其对当下产生的千丝万缕的影响而不顾?
所以,天子立于治,三卿司于事,此四足同心前进创始以为王,即使原本同行治事共为一中之方圆,也似俱进于并静处守持于“善”之四方。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此四者生于、行进于、并静处守持于“善”的周围之下,生、行、静、守为同时存在)
自古以来遵道向善的原因是什么?不要说不断的寻求就只是为了获得,消除因过失而造成的影响的方法?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生活中心系美好、守护美好、制造美好,无谓回报馈赠,则,美好自然辅护之。乐观、豁达、开心、向上。。。。)
所以,天下之善恒为高恒为贵,遵道尊德向善的过程恒为高恒为贵。 (引申:昆成、曳明)

yuri 发表于 2012-7-20 14:16:53

7月20日,更正 玄同、道注两篇章,加粗字体为变更内容。

yuri 发表于 2012-7-20 18:38:05

本帖最后由 yuri 于 2012-7-26 18:13 编辑

第二十六章 无難(63)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无難。



为治者需无为,司事者必无执无私,体味者应无欲。
不论大小多少,无论怨恨责难,都要以德之善、德之信如实记录传载。 (隐喻:凡事都应实事求是,客观无私)
谋划规算难就难在世事万物不断变化的过程,必由对各种细致微小的治理而逐为大的宏图。天下之治,其难必从易从简入手,天下之同,其大必从细从微开始。
借鉴:圣人自始至终都是着手并守护于各细微之处,所以,才能汇积而成大。
大人啊,不经思考的承诺必然缺乏诚信,接连不断的变化必然导致更多的困难。
借鉴:圣人仍存忧患意识,以德之善信仔细对待,所以终能无难。

yuri 发表于 2012-7-25 16:20:44

第二十七章 輔物(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无爲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事矣。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 (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事物安定静之时,易于把握。在还没有预示征兆时,易于谋划。在初始脆弱阶段时,易于区分判别。在柔弱细微的阶段时,易于松散分离。在还没有产生作用和影响时,即着手于造定​运作;在还没产生动乱纷杂的迹象时,即着手于施行治理。
蕴生滋育万物的巨大能量,源于根枝末节处静微转化生发之势的汇集缠绕和合;极远至高的重重台观之筑,基于伴随万物生动旺鼎盛而衰败为土的累缠沉积;仁爱之渐趋为崇高博大,​起始于基土的充足及其夯实稳固坚定不移。 (隐喻,仅供参考:五行相生 -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引申:恒德、论德)
为了成就的造作之行已然失败,执于获得的执意之为已经失去。借鉴:圣人无为,所以没有失败,圣人无执,所以没有失去。民众致力于事物时,常常都是因只为了获得成就而与成功​失之交臂。所以,应时刻总结得和失并以此为新的起始,那就没有失败。借鉴:圣人的无私无欲,从而不会把难得的事物抬升至超出常规之处;以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将“不”知​转化为知和识,从而恢复还原众人因不知无知而形成的过失过度之处。能够依自然之律辅助万物的自然,而不敢恣意妄为执意乱造。(隐喻:不可违背自然)

yuri 发表于 2012-7-26 18:21:23

第二十八章 玄德(65)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所以,说,“为道”的,若非是不让民众清楚明白是非所以,即是会用其有限之知而使民众愚昧其中。之所以治理民众会变得异常困难,皆是因为“为道的”所知有限,并不思进取。(隐喻,仅供参考:1 道,不可妄为。2 不要因所处高高在上的位置而自认高众人一等,越高越应以下而处。3 遵道尊德,守静处下,向善辅物,无为无执。)
所以,以己有限之知去识辨治理整个邦国,就会对邦国造成损害;以“处下”、“学不学”去逐渐的识辨邦国之广阔并施以适时合理的治理,才是对邦国的造福。
时刻谨记以上两者,也可作为大礼楷模。常以此大礼楷模自检自律,称做“玄德”。
“玄德”深奥、远大,相反于常识,由此而至之于大顺。

tdyxssrs 发表于 2012-7-26 20:41:39

yuri 发表于 2012-5-15 12: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思想篇 道德经 2




德,百度到的甲骨文,人走眼睛看到的直路,正确的路,正确的判断标准。道,人走的路,或者事物的轨迹。
虽然两者都有路的意思,但是德是正确的路,德道经,更合适,应该是最开始的版本。
从人的行为看,正确的意识如何确立,或者是确立的标准。以自利为基础,在合作博弈的过程中产生利他的行为,然后形成互利?

yuri 发表于 2012-7-27 13:33:47

tdyxssrs 发表于 2012-7-26 20: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德,百度到的甲骨文,人走眼睛看到的直路,正确的路,正确的判断标准。道,人走的路,或者事物的轨迹。
...

多谢关注和回复
我是用这个网址查询文字的早期表现形式: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CharacterEtymology.aspx?characterInput=%E5%BE%B7

另:你说的没错,如何确立正确的意识很重要。
我的一些看法:
道经,从某方面来说,就是让自己确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形成基本的思维方式。
德经,从另一角度来说,反而是在给你讲述道了。
所以,道和德是相辅相成的,所谓道德、德道,主要还是看你怎么入手,坚持与否。

tdyxssrs 发表于 2012-7-27 13:50:08

yuri 发表于 2012-7-27 13: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关注和回复
我是用这个网址查询文字的早期表现形式: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Cha ...

如果,道先,按顺序来,就是走出路,强调人的主体性。
德先,就成了标准是先天而知之的。其实自然界的规律确实是一直就在那,人发现了,就成显性的规律,不然就还是宝藏等着人去找。
鸡和蛋的关系。{:4_263:}

yuri 发表于 2012-7-27 14:39:55

tdyxssrs 发表于 2012-7-27 13: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道先,按顺序来,就是走出路,强调人的主体性。
德先,就成了标准是先天而知之的。其实自然界的规 ...

还是我个人理解,供您参考:不存在先后。也不是鸡和蛋的关系。
举个例子,斑马是黑底白纹,还是白底黑纹?
答曰:非黑底白纹,亦非白底黑纹,而是生来就是黑白底,生来就是黑白纹。

yuri 发表于 2012-7-27 14:40:59

tdyxssrs 发表于 2012-7-27 13: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道先,按顺序来,就是走出路,强调人的主体性。
德先,就成了标准是先天而知之的。其实自然界的规 ...

你说的太对了,无论如何,作为人,既然想弄清楚一些事情,都是需要不断的去找寻,坚持不懈。

tdyxssrs 发表于 2012-7-27 19:06:07

本帖最后由 tdyxssrs 于 2012-7-27 19:11 编辑

yuri 发表于 2012-7-27 14:40 http://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说的太对了,无论如何,作为人,既然想弄清楚一些事情,都是需要不断的去找寻,坚持不懈。

1标准是关键。这个比分析方法重要的多,一个牛肉有N多做法,最后做出来的是什么,取决的是标准或是要求,而不仅仅是做法。其实标准订了以后选择的方法是有限的。要做牛肉羹和红烧方法差太远了。
2重点不同顺序不同,最后的结果也是有差异的。红烧肉,先把糖炒好上色和做好后再放糖结果截然不同。
{:4_281:}{:4_268:}


tdyxssrs 发表于 2012-7-27 20:27:28

头像里的小姑娘好像就在道法自然。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7-29 12:18:31

坚持。

yuri 发表于 2012-7-30 12:46:30

本帖最后由 yuri 于 2012-7-30 12:56 编辑

tdyxssrs 发表于 2012-7-27 19:06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标准是关键。这个比分析方法重要的多,一个牛肉有N多做法,最后做出来的是什么,取决的是标准或是要求 ...

举例不恰当,
道德一体,不可妄自拆分,道德的标准就是道德本身。
如果执于为了某种结果去做,那么仅仅这个开始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结果所牵引。刻意强调人为标准和前后、轻重,这就违背了道德即为道德本身的标准。至于最终是那种结果,如你所说,会有无数可能且截然不同。
果而不强,弗得已居。
无为,就是无为,不可 为 无为而为,也不可 以 无为而为。

yuri 发表于 2012-7-30 12:47:59

刚刚起步,需把心踏实下来,坚持去做。以为自省。

多谢楼上两位。

yuri 发表于 2012-7-30 12:53:23

第二十九章 江海(66)
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佳而弗猒也。非以其无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之所以江海能成为百“浴”的归往汇集之处,是因为江海的以下散布并处下而居,故,能成为“百浴王”。
借鉴:圣人欲居民众之上、引导民众之时,必然用谦恭之言而处下居之;欲居民众之先、带领民众前进之时,必然身居其后而真诚辅佐之。所以,虽似居身在前而民众不会有所损害,​虽似居高处上而民众不会有所重负。天下也乐于真实的美好、支持真诚的统帅而不会产生厌恶嫌弃之情。还不是以其处下不争么?所以,天下也没有什么能与之相争。

tdyxssrs 发表于 2012-7-30 21:14:56

yuri 发表于 2012-7-30 12: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举例不恰当,
道德一体,不可妄自拆分,道德的标准就是道德本身。
如果执于为了某种结果去做,那么仅 ...

例子是有点牵强了。你这个就是德道经。那个时候的用法单字多,后歧义也多。我就是按现在的方法和标准理解以前的,当然也是考虑当时的环境。仅仅是尽可能还原。我觉得发扬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
可能我这样理解太功利或者经世致用。

yuri 发表于 2012-7-31 17:59:45

第三十章 安居(80)
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不大的邦域,较少的民众。
让给千百人使用的大器具在这里不再有用途,让民众都珍重生命让死亡的威胁远离此处。战车兵马环绕于外围不入此处,装甲兵械战陈于周边不列此内。让民众重归纯真质朴的美好生​活。
入口的食物是甘甜的,身着的衣物是漂亮的,共筑的习俗是欢快的,民众的生活是安定的。
邻邦近在咫尺,甚至近可互相观望、互闻鸡鸣犬吠,民众至死也没有向往邻邦之意、迁居邻邦之行。(隐喻:没有友邻往复纷争)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论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