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7 00:02:04

河江河 发表于 2012-7-14 23: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要强调自己能力是吹产值很大很大,煽情喊苦时说积累很小很小的文字,总让人有些困惑。

引用两段—— ...

厂房改建和装修要五百万,他修路了还怎么滴,用的来那么多?

俺bf的姐夫和人合伙,也是机械加工,内地,直接租的人家农科院的房子,厂房还能用,一年租金很便宜,院子超级大,一年也产出个上千万。光个厂房改建装修就五百万,他又没有正儿八经盖什么楼房,哪里要的来那么多。

个人还是觉得他们厂子跑冒滴漏的太多了,中间折损资金太多。不能光怪政策的问题。

我家那边有个血缘组织起来的纺织集团,有三家大厂子,也是搬迁到工业区去了,人家现在还好的很。人家可是做纺织业的,按说是毛利和净利润在国内都比较低的行业了,也没有见半点倒闭的迹象,照样红红火火。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7 00:09:00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7-16 20: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见过的这些小企业,真的觉得他们没有升级的潜力。

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我姨夫虽然也是这类小厂,比这个还小,雇了三四个工人,加上他和我姨。每个月他们能赚个万把块钱,但是他自己会改装小机床,还想自己将小机床改造成自动机床,一台成本大概一万多点,改造成功后一台能赚一倍的钱没问题。其实小厂子不见得一定没有创新能力,因为他们船小好调头。

我总觉的文章里面的那个厂有问题。这几年厂出问题的可能比较多,但是我不觉得出问题就一定是社会的原因。比如我妹妹所在的一个企业,一开始复印文件都要专门雇个人,现在情况不好裁了很多,而这部分本来大部分都是冗员。

站台123 发表于 2012-7-17 09:55:05

本帖最后由 站台123 于 2012-7-17 09:58 编辑

亦左亦右 发表于 2012-7-16 23:06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方法至少需要国企吸纳1亿人的就业,否则内需远不足于拉动全国经济

国企并不是要吸纳这些人,国企就是去竞争,占领产业链顶端,其实只有国企有这个条件和实力。然后让中小企业微弱自己来服务。好比现在很多中小企业其实是为外国的企业提供服务的一样,他们的订单大部分是国外。就是以后中小企业的订单很大一部分来自国企

牛得很 发表于 2012-7-17 10:34:50

本帖最后由 牛得很 于 2012-7-17 10:41 编辑

整体经济上是有问题的,美国金融风暴,欧洲债务危机,王岐山为出口保十正到处奔波,等于市场萎缩;国内地价上涨、劳动力上涨,等于成本上升。

能活下来的企业,都是精英,有很多企业,会死在“产业升级”的半路上。对自己能力有觉悟的人,就不要做小企业了,出来吃租金也不要再亏进去;精明的人,就拿小企业套银行,多圈几套房子。

derek 发表于 2012-7-17 11:49:01

牛得很 发表于 2012-7-17 10: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整体经济上是有问题的,美国金融风暴,欧洲债务危机,王岐山为出口保十正到处奔波,等于市场萎缩;国内地价 ...

不懂经济不是你的错,出来秀可就是你的问题了。

asen 发表于 2012-7-17 14:15:19

zp2534246 发表于 2012-7-15 20: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下,机加工的人工成本是多少呀。比如说2500W收入应该要多少人?谢谢

机加工的人工成本一般按计件算,平均的话浙江普工应该是3k左右,有技术的也就翻倍差不多了(但也要算加班了)。
至于2500w的人员测算,按20-30w每人每年也差不多,看行业和具体产品。

小牛 发表于 2012-7-17 17:47:55

这个文章写的有点虚假

1、作者父亲是国企副厂长,94年创办工厂,有固定资产200万,这200万都是机械,首先这200万怎么来的?在苏南这叫国企转制,就是承包国企的一个车间,把原来国企的200万机械白送给你,再负责原国企的一部份员工。94年的200万相当于现在2000万,在当时估计是镇上的首富了

2、06年搬厂时,厂房改建、装修花了500万。2006年江阴小镇上一亩土地的价格大概12万左右,机械行业100人的小厂10亩地应该够了,就算自已买地建厂房也花不了500万。在06年可以买到土地,可能是政府租的厂房很便宜,所以没买,当时大多人根本没想到后来土地价格会暴涨的。

3、资源环境局长要钱,企业本来要交排污费,送了5万,至少可以免掉10万的排污费。

4、08年给当地官员的招待费花掉30万,这钱怎么花的?在苏州无锡,一个镇上的大企业就有很多,一般是很少找小企业麻烦的,正常情况是当地官员吃喝后,年底可以给你免掉很多厂房租金。

5、民企创造了百分之95的就业和百分之85的税收,这是瞎说,大部份税都是国企交的,这个忙总也证实过。

苏南的民营企业总体还不错,并没有大量倒闭,淘汰掉一些低端血汗工厂反而更健康

牛得很 发表于 2012-7-17 17:58:39

derek 发表于 2012-7-17 11: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懂经济不是你的错,出来秀可就是你的问题了。

也不怕风大闪了你的舌头,你身边的朋友里头几个是做企业,几个是做银行的。

连温长老都说经济困难要持续一段时间,你能比温还大条?!又降存准,又降息的,是为了什么?!

derek 发表于 2012-7-17 20:55:04

牛得很 发表于 2012-7-17 17: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也不怕风大闪了你的舌头,你身边的朋友里头几个是做企业,几个是做银行的。

连温长老都说经济困难要持 ...

问得好呀问得好

越山 发表于 2012-7-18 01:34:28

多米诺骨牌来了——
杭州600家民企遭银行催贷上书求助政府
原文链接


核心提示:7月16日,浙江省金融办证实,杭州600家知名民营企业近日联名上书向省政
府紧急求助,请政府帮助渡过因银行催贷、抽贷而面临的难关。分析指出,民企不良贷
款率上升引发了银行焦虑,从而催生银行强硬的催收贷款行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引
发了危机。
浙江民营工商界又再发生新一波借贷危机,这一次爆发点是杭州。
  
杭州地区有600家知名民营企业近日联名上书向浙江省政府紧急求助,恳请政府帮助它
们渡过因银行催贷、抽贷而面临的难关。
  
“确实有600家杭州企业联名写报告到我们金融办这里。”7月16日,浙江省金融办公室
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但对方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据杭州市家具协会的一位人士向本报表示,600家参与联名上书的民营企业当中, 不乏
行业龙头、知名企业和中国民企500强企业,如国内输配电行业最强企业之一的虎牌集
团、家具行业龙头嘉逸集团、国内人造板行业的领军企业荣事集团等。“我们家具协会
不少会员企业也参加了联名。”这位人士说。
  
据悉,事件是因各大银行对浙江民企集中催收贷款所引发。7月份是银行还贷期限较为
集中的时点。催贷的压力沿着浙江民企之间庞大的联保互保网络蔓延,引发了大面积的
企业资金链危机。
  
这是继2011年夏秋温州的民间高利贷危机爆发以来,浙江民营企业遭遇的又一波资金链
风暴。
  
600民企联名上书浙江金融办
  
据了解,这次参加联名上书的600家企业提出的诉求,主要是两点:
  
一是希望浙江省政府联合省经信委、省金融办、省银监局以及各级政府维稳办成立协调
小组,对这次因银行催贷引发的民企资金链危机尽快进行集中和系统性的处置。
  
二是希望浙江省政府出面协调银行暂时停止收贷,并尽快将近期所收贷款暂时发放给相
关企业,给企业以喘息和处理危机的时间;希望政府出面与银行方面协调,争取今后3
年之内,不要削减相关企业的贷款额度。
  
而引发此次催贷危局的,是两大导火索:
  
一是中江控股董事长俞中江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资金链断裂,6月14日被杭州警方以涉
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刑拘。旗下数十家实体企业和相关资产、债权、债务正被依法核
查,涉及金额初步统计达数十亿元之巨。
  
二是天煜建设有限公司旗下分公司涉非法集资案发。注册地在东阳的天煜建设下属江苏
分公司经理因涉嫌非法集资于2011年12月被法院立案,牵连天煜建设全部账户和房产陆
续被法院冻结查封。
  
而杭州家具行业龙头嘉逸集团是天煜建设的互保企业,它旗下的新洲家具为天煜建设在
建设银行的贷款1亿元的银承提供担保。因此嘉逸集团被银行列入重点“关注”名单。
今年1月被建设银行收贷,其他银行也加紧了收贷节奏,集团共被8家银行收贷1.15亿
元,顿时陷入困局。
  
此后,沿着企业间的担保链条,银行的催收风暴逐级扩延。
  
受嘉逸影响,3月初,浙江荣事实业集团被北京银行收贷3000万元。
  
3月26日,虎牌集团受荣事实业收贷影响,加上自身因收购引发问题,被华夏银行收贷
4000万元,3月27日被中国银行收贷4000万元。
  
4月,虎牌集团下游担保圈的企业陆续出现被收贷的情况,互保链上的正邦水电自4月
起,短短45天,被4家银行收贷1.05亿元。
  
本报记者掌握的一份萧山区政府的银企协调会报告显示,仅嘉逸集团的互保圈就有6家
大集团卷入,涉及企业超过30家,互保金额总计4.18亿元,总资产为55.17亿元。
  
嘉逸集团现象并非孤例,杭州市家具行业协会给杭州高层递交的紧急报告显示,因天煜
建设引发的信贷危机,涉及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23家金融机构,关联债务超过100
亿元,关联企业近100家。
  
在此背景下,民企们陆续向政府呼救
  
杭州家具协会人士透露,此次联名上书,起初并非有组织的行为。从今年春节过后,杭
州的萧山区、余姚区、拱墅区等区级政府就陆续收到辖区内一些知名民营企业来信求
助。之后,一些行业协会也向政府写来求助信。如杭州市家具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杭州
市家具行业信贷危机的紧急报告,呈交给了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和市长邵占维。
  
收到企业求助后,萧山、余姚等区政府曾在3、4月间组织多场协调会,召集家具等领域
的企业与相关的13家辖区内银行进行协调。
  
“但是,我们发现,一些辖区外的法人银行,决策权在于区域外的总行,必须得省政府
层面出面协调才真正有效。”前述杭州市家具协会人士表示。
  
于是,先后发出求助的600家企业的诉求被汇总起来,形成一份报告,递交到了浙江省
金融办。
  
爆炸的“互保联保”火药桶
  
这是一场因信贷联保引发的多米诺骨牌式灾难。
  
联保又称“互保”,是指互相担保,也就是企业之间对等为对方保证贷款,当对方还不
出钱时需承担还款连带责任。浙江企业之间互保非常普遍,还有更多的采用“联保”,
就是三家或三家以上企业组成担保联合体,所有成员为其中任何一家的贷款承担连带责
任。
  
“一家资产上5000万的企业,至少有3家以上的担保企业,多的甚至超过10家。”一家
在此次风波中被牵连的企业老总说。
  
杭州市家具协会一名曾参与银企协调的人士透露,整个联保圈根据始发前后共分为四
级。
  
在天煜建设为原点的联保危机圈上,一级圈内的是嘉逸集团和华洲集团,与此核心互保
的圈子中,又以各个“传染点”企业形成一个个圈圈。其中与前述两家企业有互保关系
的荣事实业,共与10家企业有互保关联。
  
由此形成四级担保圈
  
天煜建设处于诉讼账户和资产冻结状态,华洲集团与天煜建设总担保9000万元,天煜建
设为华洲集团总担保1亿元。华洲的上级集团公司嘉逸集团实际控制人同属姚荣华,由
此被连累,被银行收贷后,原本银行授信总额6.5亿元的银行开始观望。
  
以华洲集团为原点的二级互保圈企业成员有荣事实业、高盛集团、浙江中业控股及下属
关联公司、浙江正见集团建设有限公司5家。
  
华洲集团为荣事集团总担保3000万元,荣事集团则为华洲集团总担保9800万元。华洲为
高盛集团双方互保均为4000万元。华洲与中业控股互保贷款金额也为4000万元。
  
浙江正见的企业总资产为11亿元,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华洲集团为浙江正见担保5710
万元,浙江正见则为华洲集团总担保1.5亿元。
  
与二级担保圈成员荣事实业为“传染点”又衍生出5个圈子,如与荣事实业互保的有杭
州东新木业,杭州博洋家具,浙江九龙控股集团,浙江虎牌集团,浙江新世纪管道等。
  
与浙江九龙控股互保的又有博洋家具、杭州康顺贸易。
  
与浙江博洋家具互保单位为浙江晶瑞办公家具、浙江麦尚实业等。
  
“这种层级式的危机扩延,并不会是因为紧密度的亲疏而递减。” 建设银行浙江杭州
区域内一负责贷款的工作人员评价说。
  
“很有可能这些联保圈在跨区域蔓延。”一名被卷入互保危机的浙江企业主认为,一旦
自己的企业被联保拖垮,自己在江苏一带投资的企业资金链肯定也要牵连进去。
  
为此,目前杭州市家具协会在给杭州的紧急报告中,提出对一级互保圈企业中的嘉逸集
团、新洲集团进行资产重组,设立第一道防火墙,防止危机蔓延。
  
催贷风暴下的危机蔓延
  
尽管有各级地方政府一再出面召集银企协调会,但银行有自己的商业逻辑,这意味着这
场危机难以在短期内看到尽头。
  
“这种互保是在货币政策一松一紧中,银行结合自己业务与中小企业融资特性而推广
的。”浙江一名国有银行高管介绍,这不仅是浙江的独有现象,但由于浙江是民营大
省,这种模式更加普及,约占企业总融资比例的60%至70%。
  
在这种格局下,银企已经形成了相对恶化的循环状态:企业融资难,银行不愿贷 ,由
此引发企业不愿还贷,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其实自去年10月起,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就开始上升。今年以来,浙江出现了全省银
行业不良率整体上扬的情况。年初全省银行业不良率约为0.93%,目前大概上升了0.5个
百分点。”浙江省金融办一位人士透露。
  
节节上升的不良贷款率引发了银行的焦虑,随之而来的便是强硬的催收贷款浪潮,最终
形成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圈,直至危机的爆发。“银行增长的坏账率,使得我们的风险
控制意识增强。催收是必然的。”上述建设银行浙江杭州区域内一负责贷款的工作人员
向记者表示。

在磨刀的胖猫 发表于 2012-7-18 10:50:30

derek 发表于 2012-7-15 17: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写这个帖子的人还算老实,肚子里花花肠子不多,所以才会写成这个样子,既煽情又留有把柄可抓。从这个角 ...

很同意,我看了也是这个感觉
这个厂是完全没有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一成半的年增长十多年,既没有设备更新,也没有土地资产。做到两千多万一年还是纯租厂房土地,很少见。只追求规模不考虑积累,技术积累资产积累都没有,风险意识等于零,就是老兄说的急躁贪婪过分了。
有财务危机不去债权融资,比较另类。可能设备不是通用的,且老化,但加上应收款和住房抵押,也有一定机会。没有考虑股权融资,估计是思维问题,或者有其它情况。
然后操作方式是去炒股,这个只能说,如果是事实,这个厂长没有运营企业的观念,基本就是作坊生意。但不做融资,去炒股,有点怪。

derek 发表于 2012-7-18 10:52:37

越山 发表于 2012-7-18 0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米诺骨牌来了——
杭州600家民企遭银行催贷上书求助政府
原文链接


简单地说,似乎是一家房地产企业出问题,通过担保链条之类的牵连了一大堆企业,然后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要求银行和有关部门援助他们。

青山碧水间 发表于 2012-7-18 11:06:45

一个朋友家在湖南中部一个小镇子烧砖(没错,就是烧砖,农民盖房翻新用的砖)厂子,靠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打败了本镇当地镇政府官员当靠山的不搞升级的竞争对手。

投资忘了多少,印象中是五十万。

这是乡镇的竞争啊。楼主引用的这个例子,跟乡镇小作坊一比好奇葩。

亦左亦右 发表于 2012-7-18 12:24:03

站台123 发表于 2012-7-17 09: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企并不是要吸纳这些人,国企就是去竞争,占领产业链顶端,其实只有国企有这个条件和实力。然后让中小 ...

国企占领产业链顶端?至少20年内国企没有这个条件和实力,外企没那么容易去喝西北风的。
国企的上下游无法承担中小企业巨大的订单需求,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就业在10年内不可能由内需取代。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12-7-18 13:05:52

亦左亦右 发表于 2012-7-18 1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企占领产业链顶端?至少20年内国企没有这个条件和实力,外企没那么容易去喝西北风的。
国企的上下游无 ...

有道理,现在中小企业还要依赖外需。
不过,占领产业链顶端的工作,也只有国企能做,道理就是要忍受长期的投入。民企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义务来做这件事情。

slyypp 发表于 2012-7-18 14:31:22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6 23: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那么回事的。内地的成本反而较低,政府贪的数未必有那么大,人力资本也相对比较便宜,尤其是土地租金 ...

你说的有道理。

内地主要是改开前15年没有赶上出口这个机会,原始积累没上去,所以很多设备买不起,自然技术也就无法积累。

河江河 发表于 2012-7-18 16:24:31

牛得很 发表于 2012-7-15 1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什么叫毛利润,那是扣除物料成本,没有还支付人工、行政、市场、管理成本,没有交税的部分。

现在工厂里 ...

你完全没经营过企业吧?
你说"光一个税,就算按1000万交税,光增值税就170万,还有一堆什么城市建设、文教附加之类的附加。"
这个完全不对,
增税是流转税,可抵扣,实际仅对增值额课税,
他最巅峰销售额也才2500万,
毛利3成,增值税交个百把万,其他什么附加税, 都是在纳税额基础上计算,加起来再弄10%,
也就10万,基本就是毛.

这公司从90年代开始经营,哪怕到06年,大城市的税务管的都不怎么紧,
小城市就别提了,
他这样销售额的,一个局里都排不上号,
只要不太过分,别做亏损报表,每年适当交点税就过去了.

另外别说什么收入税,几险几金呢,06以前的工人大概听都没听到过这些,不欠新就很好了.

从这些文字里,反而可以看出来,以前民企的所谓大发展,
还真就是忙总说的血汗工厂,
没啥技术含量,就是解决就业,然后老板赚人工钱,
老板黑一点,工人难过些,老板少坑些,工人好一些,
至于未来的产业升级啥的大目标就更靠不上他们了.

现在这几年,大量民企叫日子难过,其实重要一点就是,
以前为工人交金交险时不交少交的,现在都有人管了,
税查得稍微严格一些了,
空子少了很多,竞争又激烈了,
没啥技术含量的工厂,当然会面临困难,
现在要靠媒体上忽悠,把自己地位抬高,再重新留空子给自己钻,
但我估计这种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tangcoms 发表于 2012-7-18 23:53:22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2-7-18 23:59 编辑

河江河 发表于 2012-7-18 16: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完全没经营过企业吧?
你说"光一个税,就算按1000万交税,光增值税就170万,还有一堆什么城市建设、文教 ...
税务局是有编制的,有目标任务的!

他那些人手,哪里管得过来那么多呀?一般是抓大放小,抓住几个大户就能轻松完成任务,小企业,你自己别太过分,懒地搭理你啦。

我一哥们,在中山,做灯的,厂里有500-600人,注册的是个体共商户,每月交2000块钱定税,还要排两三天的队才能交上去!

另一浙江的哥们,他们那里是电业局代收税,每度电加收5毛钱税款,其他不管!

我们这里,在国税局开个纳税帐户,放点钱进去,需要开发票,税局代开,代快递,税款自己扣!其他的不管,很多业务是不需要开发票的,呵呵。
08年底,危机爆发,统计部门搞经济摸底调查,发表让我们填,我们财务不在,偶们不会填,就说叫你们的人帮编排吧!过几天,他们来电话,说让我们记住了,11月的销售额是264.50,有人来核实,别说错话了!呵呵,俺们见过的最滑稽的故事!偶们真想象不出来,什么让的企业才能做出这个销售额而且能生存下去的!{:soso_e144:}

tangcoms 发表于 2012-7-19 00:06:43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6 23: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那么回事的。内地的成本反而较低,政府贪的数未必有那么大,人力资本也相对比较便宜,尤其是土地租金 ...

内地成本低是表面的,有些行业玩得转,有些行业就死路一条!

要看产业链的长短,配套要求如何的。像我们,搬内地老家去,只有找死的份,要什么买不到什么,从长三角运过去,物流和时间成本会让你死得很难看的!

越山 发表于 2012-7-19 00:19:42

国家级别的腾笼换鸟?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低成本制造企业开始从中国转向人口同样众多的邻国——印度。China Briefing的调查显示,中国最低工资约为印度的二至三倍,是亚洲国家第三高,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泰国。
  
最新的一项调查涉及中印两国各七个城市的法定最低工资。在印度,该调查以熟练建筑工人作为基础目标。
  
调查结果如下:
  
  
  
因为两国的工资测量方法不同、工资机制也不同(中国针对不同就业类型一律设定了一个最低工资指标;而印度的人口更为年轻化),该调查结果显然不尽确切,不过至少提供了某些线索,可以看出两国的劳动力储备本质上的差异。
  
印度劳动力大军的平均年龄为23岁,体现在较低的工资水平上;而在中国,工人平均年龄为37岁,工资更高、福利成本更贵。“对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来说,其传达出来的信号非常明确:印度已经成了开展业务的主要市场,”报告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最低工资,中国还有强制性的保险等福利支出,加上这些工资成本还要上浮40%-50%。印度除了工资也有统一的福利支出,不过这项支出要么完全被无视,要么最多占到工资的10%。
  
综合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最低工资是印度的两至三倍,若加上福利支出,该比率还要高。
  
去年一月份,该公司还做了一项调查,证实中国劳动力成本(包括工资和福利成本)位列亚洲第三,排在马来西亚和泰国之后。
  
根据对15个国家各自规定的最低法定工资以及相关强制性福利支出所做的评估,很显然,自中国2008年修改劳动法后,中国工人已列入亚洲收入最高的行列。
  
此项调查从中国各省和40个城市里取样,采取了平均值。然后与其他亚洲国家对比。
  
结果如下:
  
  
  
另外,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计划到2015年将最低工资翻倍。假定福利开支不变,中国最低工资的数目将超过3000美元。这样,全部工资成本最少将达到4500美元。而在现实中,大部分工人的工资还要高。
  
China Briefing在评论中称,这种情形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有好有坏。不好的地方是,用工成本增加,恐怕会导致大规模的制造业外逃。好消息是,随着财富的累计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国的消费主义或将得到大大提升。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7-19 02:42:22

越山 发表于 2012-7-19 00:19
国家级别的腾笼换鸟?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低成本制造企业开始从中国转向人口同样众多的 ...

比日本、韩国高,有点想象不出来

tnq 发表于 2012-7-19 10:24:08

阿迪达斯工厂迁出中国,是否会带走一系列的配套工厂出走?

derek 发表于 2012-7-19 10:28:42

越山 发表于 2012-7-19 0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家级别的腾笼换鸟?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低成本制造企业开始从中国转向人口同样众多的 ...

这类静态分析用处不大。

derek 发表于 2012-7-19 10:31:09

越山 发表于 2012-7-19 0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国家级别的腾笼换鸟?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低成本制造企业开始从中国转向人口同样众多的 ...

正如temptemple指出的,该文还有低级错误,整体来说该文是记者应付交差的烂文,极不认真,水平不高,缺乏内涵。

方解石 发表于 2012-7-19 10:35:06

tangcoms 发表于 2012-7-19 00: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内地成本低是表面的,有些行业玩得转,有些行业就死路一条!

要看产业链的长短,配套要求如何的。像我 ...

这就是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啊~~~

这是肯定的。理解。

天子码头 发表于 2012-7-19 10:52:44

越山 发表于 2012-7-15 18: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目前看大部分财富还在政府手里,这个池子留着好好用,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如果玩一次私有化,呵呵。。。

私不私有,问题已经不大了
不私有,大头也不会给屁民

taliban 发表于 2012-7-19 11:05:42

天子码头 发表于 2012-7-19 10: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私不私有,问题已经不大了
不私有,大头也不会给屁民

自然法则嘛,最大的一份留给力量最大者。。。

现在看,还是官僚资本最强大。。。

亦左亦右 发表于 2012-7-19 21:08:13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12-7-18 13: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道理,现在中小企业还要依赖外需。
不过,占领产业链顶端的工作,也只有国企能做,道理就是要忍受长期 ...

如果能设计出让民营企业有动力去做研发的制度,那中国拍死全世界是指日可待的事,但且不说政治上做不到,似乎连理论上都很难说通。
忍受长期的投入,这个不能说是国企自身的优点,而是国企具备的垄断地位和国家支持的融资等政策的优势,使国企能够忍受长期的投入。
国企通过垄断地位来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通过倾斜的政策来把国家的资金配置到研发和海外购并上。理论上这套制度是不错的,但实际上国企不务主业,通过廉价的融资去放高利贷和做房地产,还依托市场准入优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挤垮民营企业,这些都是制度中该针对性调整的地方。

越山 发表于 2012-7-19 21:34:13

亦左亦右 发表于 2012-7-19 21: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能设计出让民营企业有动力去做研发的制度,那中国拍死全世界是指日可待的事,但且不说政治上做不到, ...

赞同。私营经济活力强,肯钻研。如果能够在制度上设计出一套保证他们不单纯靠评比低廉劳动力的方法致富的话,那中国肯定前途无量。
知识产权是目前西方用得较多的一个制度,有好处也有弊端。中国抄了一个外壳,内里却由于诸侯经济往往变成一个joke。
同样,目前国企集中力量办大事,开疆拓土猛爬进化树,这也是目前民企尚未能及的地方。两条腿走路,多生孩子好打架,这里面也许可以闯出条新路来。

tangcoms 发表于 2012-7-19 23:59:54

制度不是设计出来的,是在摸索中,靠时间积累、沉淀下来的!

好制度,是摸黑出来的!(摸黑=摸石头过河+黑猫白猫)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长三角破产工厂回忆录--多个实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