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 发表于 2012-6-28 11:38:12

读《论语》心得

本帖最后由 越山 于 2012-6-28 11:40 编辑

缘起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古人对论语一书的推崇之词。
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不管是褒是贬,肯定是经典之作。我们平时常常听到的很多俗话,成语都是源自论语。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血液里面了,南怀瑾说孔子的儒教好比粮食店,缺它不得。那么,论语应该算是里面最普遍的稻谷了吧。
最近,收了一本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本书的名字我很有点怀疑是出版社的策划。消费一下长眠于地下的孔老夫子,当然李零本人不承认,只是说了。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这话意味深长。

后面的心得我会都回复到这个帖子里面去,也算是自己看这部论语的一点记录。


ssun1cn 发表于 2012-6-28 12:24:39

继续继续,才开了个头

毕照 发表于 2012-6-28 12:33:11

{:4_255:}
排队等下文

西伊 发表于 2012-6-28 14:03:38

本帖最后由 西伊 于 2012-6-29 16:33 编辑

丧家狗——我读论语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理虽不糙,话实在有些糙,的确有吸引眼球之嫌{:soso_e113:}
坐等下文{:soso_e179:}

tdyxssrs 发表于 2012-6-28 19:49:19

经和史一起读会更有价值些。
《礼记》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套行为规范,或者是公司的员工行为守则。可是看看《左传》《战国策》,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这个角度去看中庸还真不是盖的。
经其实好像大概也许可以反着读的。{:soso_e144:}

tdyxssrs 发表于 2012-6-28 19:50:38

太坏了,还概率。{:soso_e146:}

刹那芳华 发表于 2012-6-28 22:20:10

mark一下。。。

刹那芳华 发表于 2012-6-28 22:21:03

只学习过传统的论语,希望能学习下楼主的心得。。。

zilewang 发表于 2012-6-28 22:49:25

哇,有奖了。

zilewang 发表于 2012-6-28 22:49:35

哇,有奖了。

zilewang 发表于 2012-6-28 22:49:49

哇,有奖了。

lbxyzd2 发表于 2012-6-28 22:50:26

回帖

越山 发表于 2012-6-29 00:26:39

RE: 读《论语》心得——学而第一篇(1)

本帖最后由 越山 于 2012-7-1 20:22 编辑

       读论语几种读法。最一般的是按照论语的顺序读下去。本心得也是采取这种。其他的方法有的是按照里面的人物穿起来读,有的按照讲述的内容穿起来读。这几种方法,都是在对论语有了一定理解后的读法。暂时不提。

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篇开篇第一段,我们当年的课本古文中也收录了。但是真正的含义,其实还是在踏入社会中才领会到。什么学习型社会,什么终身学习。这些名词在一个不亦说乎面前显得境界高下立见。有朋自远方来,对于当年那个交通困难的时代,多少知心朋友的到访共同探讨学习,无疑是最大的快乐了。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你为什么这样努力学习,你学习是要成为一个君子,别人不理解你也不发怒。
      说到最后一句,我想起以前一个同事,他自己曾经想学习管理知识,也借了书,但是一拿出来看,就被同事笑话,于是他就退缩了。于是放下书和别人一起抽烟吹牛去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这个同事年纪在增长,但是脑子一点也没变化。慢慢就被淘汰了。
       孔子的门人们将这篇作为首篇,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论语二十篇,此句开宗明义。讲述了一个终身探索追求的老人的故事,孔子当年自己明确否认自己是圣人,他自己心目中仰望的圣人,自己惟愿终其一生,去追寻他们,即使在列游各国收到冷落后,仍然不改其追求。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老夫子很讨厌伶牙俐齿的人,这点和现在流行沟通技巧的大趋势很不一样。他甚至有些极端,对他弟子里面明显木讷但是道德好的弟子钟爱有加,甚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但是同样能干的弟子,常常批评。
       放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我觉得可以把这句话当做照妖镜。巧言令色已经是造假的代名词,对于那种特别能说会道的人,心里面打个问号。因为这类人往往把人性的弱点揣摩透了,往往目的性很强,如果你没有两把刷子,被他忽悠了是非常可能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岔开一句话,之所以被忽悠,往往还是许多国人逻辑知识不够,三段论学的不够透彻,骗子往往偷换概念,利用一些暗示,造成你的先入为主。网络时代里面的骗财案件,往往如此。制造一些高档场所的背景,高档衣服的包装,让你对他的虚假身份信以为真,流利的谈吐(人家下过功夫,都全部小本子背下来的),让你觉得他谈吐不凡。最后堕入彀中,乖乖奉上人民币若干。——其实仔细想想,别人的谈吐、衣着、出入的场所,和他个人的真实身份是否有必然关系?是否可以推出在不确认对方真实身份的前提下发生金钱往来?      所以,这段话的学习心得就是,要想识破巧言令色的人,必须学好逻辑,变得更专业。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段话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的。曾子后来在宋朝也被推到圣人的地步。但是他这三句话其实不是圣人的要求,其实是一个稍微有些追求的人应该做到的自律要求。做不到,其实对人对己都是大害处。李零在这里狠狠地发了一段牢骚:“领导、同事、朋友、老师,谁都敢糊弄,这些都是很不道德的事。我们中国人,特爱糊弄,连鬼神都敢糊弄,何况人乎?”
       这方面,西方国家做的确实比我们好,这个得承认。国人的功利化,短视,缺乏诚信必然会造成国家民族持久攀登进化树的巨大阻尼。其实所有这些不诚信的行为,最终都变成一个交易成本,增加了所有社会的内耗。
        仔细想想,为什么熟人好办事。因为是熟人,较少考虑欺骗的可能性。沟通,交流,验证每个行为的动作大大减少,有史学家考证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但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巨大的人口流动性,早就将熟人社会摧毁的体无完肤,所谓礼崩乐坏,就是指这样吧。但是礼崩乐坏的感慨发完了,大家还是活在这个酱缸里面,怎么办呢?还是要想办法,老夫子的道德自律三条个人心里默念,社会的诚信体系细细编著,相信还是可以重新回到一个平衡点的。


天柏 发表于 2012-6-29 01:10:03

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很不错。

穿越 发表于 2012-6-29 02:40:42

越山 发表于 2012-6-28 21: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读论语几种读法。最一般的是按照论语的顺序读下去。本心得也是采取这种。其他的方法有的是按照里面的 ...

完全赞同第一条。

第二条嘛,的确该淘汰了。古时候,不巧言令色,而是躲进终南山里扮君子,等着哪天皇帝上钩,据说把终南山都住满了 :victory::victory:。。。可见这条断语不准啊不准。

第三条,该三省的事儿还多着呢。有木有孝顺啊?有木有撒谎啊?有木有扶老奶奶过马路啊?有没有打游戏忘了干活啊?有没有读点经典啊?等等。

要是有人按轻重缓急、重要次序,给排个序就好了 :dizzy:。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6-29 03:38:49

孔子追求的精神超越世俗的思想其实很少被后世所谓的儒家完全理解,倒是有很多人变成了“伪君子”,表面上是君子,心里是小人。

追根溯源,必须说孔子讲得太少,需要更详细的后世解读。所以楼主的文章很有意义。

mach 发表于 2012-6-29 06:46:26

《论语》只是毛主席语录,只言片语见仁见智。要研究孔子的思想,还得看毛选,也就是《易》等五经。

mach 发表于 2012-6-29 06:49:17

穿越 发表于 2012-6-29 0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完全赞同第一条。

第二条嘛,的确该淘汰了。古时候,不巧言令色,而是躲进终南山里扮君子,等着哪天皇 ...

怀有不良动机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为巧言令色。不巧言令色,其实是指真性情。

mach 发表于 2012-6-29 06:51:17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6-29 03: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孔子追求的精神超越世俗的思想其实很少被后世所谓的儒家完全理解,倒是有很多人变成了“伪君子”,表面上是 ...

讲得再多也无济于事。要理解孔子的思想,最需要的不是读书,而是修行。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6-29 10:09:57

正在看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以书中注释,“学而时习之”是学习并得到机会实践演习,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感觉。

上来第一条就颠覆了我以前的理解认识,本来只是抱着了解一点古文知识的目的去的,忽然就觉得自己的阅读太草率了,还是慢慢细读吧。

越山 发表于 2012-6-29 10:38:24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6-29 1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正在看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以书中注释,“学而时习之”是学习并得到机会实践演习,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 ...

这个解释应该也对。不过我觉得李零的这种解读比较好,重点是向他的门徒解释学习的乐趣,学习了知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加深认识。这种乐趣应该是每个不愿意平庸活着的人都能感受到的。
当然,我这话也许面窄了一些。按钟道隆先生在他的逆向英语学习法里面说的,有些人打牌连续打几小时都不累,这应该也是兴趣的作用吧。学习作为一种乐趣,那真是一种境界。
到时候自然而然结果就出来了。

越山 发表于 2012-6-29 10:52:13

飞天鸭 发表于 2012-6-29 03: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孔子追求的精神超越世俗的思想其实很少被后世所谓的儒家完全理解,倒是有很多人变成了“伪君子”,表面上是 ...

谢谢。我觉得关于孔子说的太少问题,应该是限于当时年代的技术条件限制。最有名的《老子》、《孙子兵法》等,都在五六千字,《论语》的15900字和《易经》16589字已经算多的了。但是由于这两本书说的范围都非常广,所以每个问题难免给今人感觉没有说透或者过时的感觉。
读《论语》既不能拔高,也不能一味挑刺。当做一个千年前的老夫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一起学习、探讨治国平天下的一个记录。他们无疑是那个年代的精英分子了,但是他们提出的理论体系和问题的解决路径在现实社会中也碰到水土不服的尴尬。如何办?这些古人想起把他们的一些思索,编成书流传下来,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然,千年过去了,他们面临的世界和我们现在面临的世界的复杂度显然不一样,但是有些指导原则还是在继续起作用。

我刚刚开始读,看得还是如何治学,如何与人相处等等方面。大的方面治国平天下暂时放在以后慢慢探讨。希望和各位茶友慢慢探讨。{:1_1:}

越山 发表于 2012-6-29 10:57:27

mach 发表于 2012-6-29 06: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论语》只是毛主席语录,只言片语见仁见智。要研究孔子的思想,还得看毛选,也就是《易》等五经。

毛主席对论语的看法是有不同角度的。虽然有过批林批孔的政治性操作,但是并不妨碍他对老夫子的一些说法的喜爱和赞同。
李敏和李讷。名字出处是《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点毛主席有超过孔夫子的地方。孔夫子对于一些日常的技能型工作,是有着轻视的。这个倾向,说严重点,误导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世界认识的深度。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6-29 11:04:06

越山 发表于 2012-6-29 10: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解释应该也对。不过我觉得李零的这种解读比较好,重点是向他的门徒解释学习的乐趣,学习了知识,并且 ...

我们目的不同了:你可能注重读后感,联系自我;我就是为了学习一点古文知识,可以帮助我阅读古文,比较看重注释的准确性。所以比起李零这种发散性的偏重自我的解读,我更喜欢杨伯峻这类严谨的考据党。

在这里提出来也就是说明一下“学而时习之”的另一种解释,因为当初读到时的还挺震撼的,中学课本原来也不准确!

越山 发表于 2012-6-29 11:06:05

本帖最后由 越山 于 2012-6-29 11:31 编辑

穿越 发表于 2012-6-29 0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完全赞同第一条。

第二条嘛,的确该淘汰了。古时候,不巧言令色,而是躲进终南山里扮君子,等着哪天皇 ...
老夫子批判伪君子,结果一大堆后学变成伪君子,奈何奈何?——狮子身中虫是也。
其实各个开山祖师都面临着一个主义被“修正”的窘境。
没办法,原则虽然说了,可是斯人已逝,儒释道各位宗师、圣人纷纷被请上桌,贴上墙,儿孙们则按照实际情况对各种原则进行“修正”,最终距离原意越来越远。;P

三省吾身的顺序其实很好操作:
按照PDCA的原则对自我各项短板进行排序,反复审视,反复改进,时间一长,教授你自然超凡入圣。;P

最难的还是坚持。

mach 发表于 2012-6-29 11:14:36

越山 发表于 2012-6-29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毛主席对论语的看法是有不同角度的。虽然有过批林批孔的政治性操作,但是并不妨碍他对老夫子的一些说法的 ...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其言语的记录。孔子因材施教,所以他对弟子所说的话,都必须代入当时的情景来理解。单独拿出来看,难免会引起误解。毛主席的话被误解的也很多,比如那句“知识越多越反动”。

所以我觉得,只有看过孔子亲自编撰和审定的经典,以及后世得道之人的阐发,才能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既然我们对孔子有成见,那批倒批臭他也没什么关系。孔子的形象,和孔子本人,其实是两回事儿。

越山 发表于 2012-6-29 11:22:36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6-29 1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目的不同了:你可能注重读后感,联系自我;我就是为了学习一点古文知识,可以帮助我阅读古文,比较看 ...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很不错。在李零的推荐10本参考书之列。10本书内,他认为这本书和孙钦善的《论语注译》都很适合作为学习论语的入门书,着重推荐。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他谓之名气很大,而不做展开。对从台湾流行到大陆的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则是和张中行一样,一通批评。谓之“海聊神侃大杂烩”。;P
说来惭愧,毕业后还是循着这碗大杂烩再去读论语的。:L

mach 发表于 2012-6-29 11:23:15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6-29 10: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正在看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以书中注释,“学而时习之”是学习并得到机会实践演习,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 ...

学习学习,学和习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事情的阴阳两面,就是“知行合一”之意。

琵琶湖 发表于 2012-6-29 11:31:08

话说前几天干了件傻事,
等车的时候,我排在第一排,后面还派了两三排,
就是说大家都可以有座位的。
这是来了个老伯,站在了第一排划线外,
旁边的人很不乐意了,站员也过来说,
这个位置不是排队位置,到后面去,
老伯没动,
我说,算了站到我这里,我到后面去。
然后,我就到后面去了。
别人都默默的不做声。
我就反省了一下。
因为大家如果在优先席位坐的话,
有老人孕妇等过来,一定是让座的。
但排队时,
鲜有不排队的,一年能遇到一次吧。
即使偶然有,大家并不妥协。
为什么,
大概是认为应当自觉遵守秩序。
我这样姑息,说不定别的人看了心里生闷气呢。
因为这也是对秩序的破坏。
是纵容不妥行为。
我为什么会这样反应的。
百事孝为先的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时,
有几样没有吸收,
其中就有太监,三寸金莲和孝道。
为什么没有孝道呢,
很多原因可能,
其中,渔业和农业文化的不同,
农业需要老人的经验,
渔业要的更多的是体力,
老人会被淘汰。

很多道理背后的利益的存在,
仔细想起来,让人觉得冷飕飕的。

闲谈歪楼了,别在意哦。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6-29 11:39:53

kittylh2010 发表于 2012-6-29 1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目的不同了:你可能注重读后感,联系自我;我就是为了学习一点古文知识,可以帮助我阅读古文,比较看 ...

其实看古文不要看注释与解释版,因为上下几千年文字习惯都不同,有的时候看了也白看。拿我来说看春秋战国的古文都没问题,但是看唐宋大家的文章反而有问题。后来我发现看不同时代的文章要懂得转换语言习惯,那样才能看得懂。如《道德经》就是精确的文字表达,没有一句废话;而如王勃的文章就有许多典故引用与类比形容。说不好听点就是虚张声势,没有一点用。

其实中国的文字是有延续性的,只要认真仔细揣摩,联系上下文,通常能明白大致的意思。如《三国志》里赤壁之战里的“迎”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是投降的意思。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读《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