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3:13:36

“十二五”政策将力挺煤制天然气


中国证券报记者19日从煤炭科学研究院相关人士处获悉,由煤炭科学研究院主导编制的《煤化工“十二五”科技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即将对外公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扶持煤制天然气技术应用,并扩大此方面的试点范围。

    相关专家表示,煤制天然气的能源转换率及能源替代效果相较于其他煤化工技术均呈明显优势,其产业进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众多企业也加紧投身其中。据预测,“十二五”期间,煤制天然气项目加速上马,将有望带动千亿元的设备市场需求。

    “气荒”倒逼

    煤制天然气是指煤经过气化产生合成气,再经过甲烷化处理,生产代用天然气(SNG)。煤制天然气的能源转化效率较高,技术已基本成熟,是生产石油替代产品的有效途径。上述煤炭科学研究院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煤制天然气能源转化效率可达50%左右。而煤制油方面,采用F-T(费托合成)技术,煤间接液化的转化率为32%,直接液化则为38%,均比煤制天然气转化效率低出不少。

    目前国内天然气供应的缺口正逐年加大,对外依存度近两年更是呈快速上升之势。据有关数据预测,到2020年,国内天然气缺口将达1000亿立方米。2011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24%,与2010年12.8%相比,呈成倍增长态势。上述人士表示,这从客观上加大了对非常规天然气及替代天然气的需求力度,除页岩气开发力度加大外,煤制天然气在国家“十二五”战略中也被寄予厚望。

    事实上,近年来,包括大唐、同煤等在内的国内众多涉煤企业已纷纷加紧布局煤制天然气产业,一些示范项目已取得进展。就连此前一直主打煤制油技术的神华集团,近日也开始动作频频,其2009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奠基的总投资160亿元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已于今年4月10日正式开工。

    设备市场可达1000亿元

    根据上述《规划》,“十二五”期间煤制天然气乃至整个煤化工行业仍处于示范阶段,或难开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进程,因此,到2015年,可率先受益于煤化工热的细分领域非煤化工设备厂商莫属。据方正证券分析师预测,煤制天然气设备投资占比超过50%,其5年内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将达1000亿元。

    在煤制天然气设备投资中,压力容器约占总需求的45%,换热器约占20%,机泵约占15%,空分设备、管系、阀门、仪表及电控等占20%。随着国内一些大型煤化工项目相继进入实质运作阶段,相关设备开始进入集中招标期。方正证券分析师认为,2012年煤制天然气设备企业有望进入大规模订单增长期,未来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已有众多A股上市公司介入煤制天然气设备生产领域,例如生产核心气化炉的张化机(002564)、生产传热设备的蓝科高新(601798)以及生产压力容器的海陆重工(002255)等。(郭力方)

PbD 发表于 2012-8-31 23:14:32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2012年度项目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和工业和信 ...

各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对规划的成文发挥了重大作用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3:18:18

海工装备十年规划发布 发展进入关键期

3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力争通过10年的发展,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

处于发展关键期

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五大类。《规划》提出,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规划》提出,以海洋油气资源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是当前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点和热点,技术相对成熟,装备种类多,数量规模较大,是未来5~10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海上风能、潮汐能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以及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观测和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装备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海洋波浪能、海流能、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装备的发展也将逐步提上日程。

新世纪以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占世界市场份额近7%,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集聚度的产业区,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浅水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部分海洋工程船舶已形成品牌,深海装备制造取得一定突破。此外,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初步实现产业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海工装备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服务业发展滞后等。

《规划》指出,未来5~10年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应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更要抓住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需求增加的机遇,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协同,迎难而上,力争通过十年的发展,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培育海工装备总承包商

《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的奋斗目标:经过十年努力,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在产业规模方面,2015年,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和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打造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三个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5~6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商。

全面掌握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技术,装备安全可靠性全面提高,并在部分优势领域形成若干世界知名品牌产品;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的关键技术,具备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海洋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装备及部分海底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技术实现突破;海洋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装备、极地特种探测/监测设备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明显增强,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要有显著提升。

2015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在海洋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大功率海洋平台电站、大型海洋平台吊机、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水下生产系统等领域形成若干品牌产品;具备深海铺管系统、深海立管系统等关键系统的供应能力;海洋观测/监测设备、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水下运载器、水下作业装备、深海通用基础件等实现自主设计制造,关键系统和设备的制造能力明显增强。

“对于我们整个产业链上所有涉及的装备,我们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包括设计、建造技术。此外,还要提高总承包能力。”工信部装备司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杨栓昌表示,今后将重点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以海洋油气开发为主要突破口,大力发展用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装备制造业,并重点围绕勘探、生产、加工、储运及服务等环节,发展大型的海洋服务和水下系统、作业装备等。

相关报道 海工装备行业政策利好不断

基于海洋工程装备的重要性,政策利好不断涌向这个行业。

早在去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年度)》。该指南确定了优先发展的137个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其中包括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相关配套产品。

201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能源局等4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方向,并确定了主力海洋工程装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前瞻性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关键共性技术等五大战略重点。

2012年3月12日,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明确,从今年4月1日起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装备和产品目录、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目录、进口不予免税的设备和产品目录等予以调整;其中新增的28项重大技术装备中海工装备占了5项,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深海铺管船(平台)、大型浮式起重船、海上及潮间带风机安装船。生产上述五大海工装备产品而进口所列附件中相关零部件和原材料商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有利于海工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据了解,海洋工程装备的毛利率可达30%,而造船业毛利率仅有18%左右。在传统造船业务遭遇困局的背景下,很多船企积极地转向海工装备制造。海工装备涉及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等多个领域,振华重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集集团、海油工程等相关上市公司将从中充分受益。(记者 陈栋栋)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3:20:14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2年2月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发展原则.......................................................................... 3

(三)发展目标.......................................................................... 4

三、主要任务..................................................................................... 6

(一)加快提升产业规模.......................................................... 6

(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 7

(三)提高设备配套能力.......................................................... 9

(四)构筑海工装备现代制造体系........................................ 10

(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1

(六)实施重大创新工程......................................................... 11

四、政策措施................................................................................... 12

(一)积极培育装备市场........................................................ 12

(二)规范和引导社会投入.................................................... 12

(三)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 13

(四)加大科研开发支持力度................................................ 13

(五)推动建立产业联盟........................................................ 14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4






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五大类。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以海洋油气资源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是当前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点和热点,技术相对成熟,装备种类多,数量规模较大,是未来5-10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海上风能、潮汐能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以及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观测和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装备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海洋波浪能、海流能、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不断成熟,相关装备的发展也将逐步提上日程。

新世纪以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人民币,占世界市场份额近7%,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集聚度的产业区,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浅水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部分海洋工程船舶已形成品牌,深海装备制造取得一定突破。此外,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初步实现产业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仍处于幼稚期,经济规模和市场份额小;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尚未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制造能力,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服务业发展滞后。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面对海洋资源开发这一不断成长的新兴市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相关装备,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应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更要抓住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需求增加的机遇,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协同,迎难而上,力争通过十年的发展,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总体趋势,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重点突破深海装备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加快推进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培育潮流能、波浪能、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海洋生物质资源和极地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等相关产业,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促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原则
1.面向需求,突出重点。针对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技术成熟度高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

2.总包牵引,专业发展。着力提高装备的总承包能力和总装集成能力,带动相关设备供应商和分包商的发展;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努力培育研发设计、总装建造、模块制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能力。

3.合理布局,完善体系。立足现有装备工业基础,加强能力建设的统筹规划,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和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不断完善产业体系。

4.依托骨干,培育品牌。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综合竞争力强的品牌企业;倡导“产、学、研、用”相结合,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打造一批技术性能优良的品牌产品。

5.着眼长远,增强储备。把握海洋资源开发装备领域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加强海洋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资源、海洋与极地生物基因资源和极地空间资源等领域相关装备的前期研究和技术储备,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三)发展目标
经过十年的努力,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1.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

2.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和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打造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三个产业集聚区,2015年销售收入均达到400亿元以上,2020年提高到800亿元以上;重点培育5-6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商,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2020年提高到400亿元以上。

3.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掌握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技术,装备安全可靠性全面提高,并在部分优势领域形成若干世界知名品牌产品;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的关键技术,具备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海洋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装备及部分海底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技术实现突破;海洋生物质资源和极地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装备、极地特种探测/监测设备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明显增强。

4.关键系统和设备的制造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在海洋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大功率海洋平台电站、大型海洋平台吊机、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水下生产系统等领域形成若干品牌产品;具备深海铺管系统、深海立管系统等关键系统的供应能力;海洋观测/监测设备、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水下运载器、水下作业装备、深海通用基础件等实现自主设计制造。

三、主要任务(一)加快提升产业规模
1.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结合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现有装备工业总体布局,在以大连-天津-烟台-青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以江苏苏中地区-上海-浙江浙东地区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深圳-广州-珠海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重点培育三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具备总装建造、修理改装、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全面提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提高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总装集成能力,打造具备总承包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总装制造企业(集团)。以总承包为牵引,带动和引导一批中小型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在工程设计、模块设计制造、设备供应、系统安装调试、技术咨询服务等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包商。

3.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利用现有修造船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重点支持企业(集团)适应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特点对生产设施进行改造、工艺流程优化,以及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节能降耗及减排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

4.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支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以产品、资本为纽带开展联合开发、联合经营,实施强强联合,规模化发展,实现规模经济。支持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与钢铁、石油等上下游企业以战略联盟或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适当延伸产业链,在上下游产业实现战略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
1.加快重点产品研发。围绕海洋资源在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和服务等四大环节的需求,加快培育和发展相关重点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设备。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自升式钻修井/作业平台、半潜式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起重铺管船、大型起重船/浮吊、深海锚泊系统等关键系统和设备、水下采油树、泄漏油应急处理装置等水下系统及作业装备、海上及潮间带风机安装平台(船)、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等,逐步实现自主设计建造,形成品牌,使之成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主导产品。

2.大力培育专业设计能力。结合海洋工程装备的技术发展趋势,在巩固提高浅水装备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升装备的前端工程设计和基本设计的能力,掌握大型功能模块的设计技术,突破相关系统和设备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能力。

3.提高建造和工程管理水平。结合生产经营工作和实际工程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建造技术研究和项目管理技术研究,掌握海洋工程装备特有的建造技术、安装调试技术,建立与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特点相适应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工程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支撑总承包和总装集成能力的提升。

4.夯实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建设深海技术装备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积极开展海洋环境观测与监测技术、深海运载与深海探测、海底观测网络技术等海洋基础技术的研究。以满足工程项目实际需要为目标,系统开展深海浮式结构物水动力性能分析、深海设施疲劳强度分析、装备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海洋防腐蚀技术、深海工程安全监测/预警及远程控制技术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围绕典型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加大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功能部件的研究支持力度,形成于部件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大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健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标准体系。

5.开展前瞻概念性产品研究。着眼于海洋资源开发的长远需求,加强研发波浪能、潮流能、海水温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装备,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等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装备,海水提锂、提铀等海水综合利用的成套装备,极地生物基因资源和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装备以及极地特种探测和监测装备,海上机场、海上卫星发射场等大型海上浮式结构物,为未来的产品工程化和商业化开采奠定技术基础。

6.推进研发平台建设。主要依托骨干科研机构,完善海洋工程装备的科研试验设施,在装备总体、功能模块、核心设备等领域,打造若干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平台。支持骨干企业(集团)设立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平台,建设深海公共测试场,高等院校、中小型企业联合设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提高关键系统和设备配套能力
1.打造重点产品的专业化制造基地。依托造船行业和石油石化装备行业的骨干配套企业,结合已有基础,新建和扩建一批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围绕三大产业集聚区,在沿江、沿海地区打造专业系统和设备的研发制造基地。在陆上石油装备已有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海上石油装备,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石油装备骨干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2.积极培育优势产品。在海洋平台甲板机械、深海锚泊系统、海洋平台电站、海洋钻/修井设备、油气水分离处理设备等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领域,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同时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合资办厂或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加快实现海洋观测和监测设备、动力定位系统、单点系泊系统、水下生产系统等高附加值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

(四)构筑海工装备现代制造体系
1.积极发展海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以完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为宗旨,积极发展研发实验(试验)服务、工程设计服务、安装调试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重点在三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内,培育一批专业化的高技术服务企业。同时,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服务、投资咨询服务、信贷融资服务、保险和担保服务、各类法律服务等,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撑。

2.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提升产业水平的推动作用,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进海洋工程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设计,加强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支持骨干企业(集团)开展内部综合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运行效率。

3、建设安全、环保、高效的海工装备制造体系。结合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特点,高度重视装备、设备的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加强设计制造的过程控制,推动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努力营造“安全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围绕设计建造重点环节,积极开展节能降耗研究,强化节能降耗基础管理,推广应用低能耗、低物耗、高效自动化装备,努力构建环保、高效的先进制造体系。

(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广泛开展对外合作。支持国内企业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探索各种对外合作模式,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内外企业联合开展装备的研发和创新,鼓励合资成立研发机构。

2.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针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全球区域布局,着眼于接近市场、接近客户,支持国内企业创建国际化营销和服务网络,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创建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并购或参股国外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设计公司与境外研发设计机构、知名企业开展合资合作、联合设计,积极引进研发设计、经营管理方面的境外高层次人才。

(六)实施重大创新工程

1.深海资源探采装备发展工程。围绕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在勘探、开发、储存运输和服务四个核心环节的装备需求,突破深海浮式结构物水动力性能、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等共性技术以及高性能材料的研制,加快发展深海高性能物探船、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半潜式平台、水下生产系统、环境探测/观测/监测等装备及其关键设备和系统,建设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等新型装备的总装制造平台,完善设计建造标准体系,掌握3000米深海油气田开发所需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形成我国开发深海油气资源的装备体系,以及包括总装、配套、技术服务等在内的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2.深海空间站工程。以抢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制高点为目标,根据全水下开发等新兴开发模式的装备需求,积极开展深海空间站及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发,突破大潜深结构设计技术、特种材料及建造工艺技术、水下设施承压密封技术、水下设施连接和监控技术、海底能源站技术、水下生命维持与综合保障技术、水面支持系统及对接技术等关键技术,为产品的工程化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四、政策措施(一)积极培育装备市场
支持海洋地质普查和资源调查,加大海洋环境的观测、监测和极地科考等海洋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支持保险机构建立保险机制,为用户采用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设备提供保险。对于我国海域内的海洋油气开发项目,鼓励油气开采企业提高装备及设备的配套率。支持沿海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开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试点和示范。

(二)规范和引导社会投入
新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专用基础设施项目需报国家核准,鼓励造修船企业利用现有造修船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和修理改装。对于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风能工程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研制项目在用海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加强相关规划的统筹协调,节约、集约利用岸线资源。

(三)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
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拓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信誉良好、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加快发展。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探索改进适合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特点的信贷担保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资源开发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四)加大科研开发支持力度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和创新。依托国家科技计划、海洋科技专项,加大对海洋观测、监测及极地科考等海洋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依托骨干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通过科技金融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渠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落实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五)推动建立产业联盟
组织和引导行业骨干研发机构、制造企业,联合检验机构、用户单位等,建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联盟,鼓励相互持股和换股,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业务分包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引导“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创新,推动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总装建造企业建立业务分包体系,培育合格的分包商和设备供应商,推动“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企业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引进研发设计、经营管理方面的境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优化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创新型研发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培育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国家级专家,扩大海洋工程装备高端人才队伍。

五、规划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建立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分别制定实施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船级社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确保实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目标。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和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滨海矿砂;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海上太阳能、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潮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海洋化学资源包括海水本身、海水溶解物;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包括生产空间、贮藏空间、通道空间、生活休闲娱乐空间及军事战略空间资源。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3:44:59

PbD 发表于 2012-8-31 23: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各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对规划的成文发挥了重大作用

需要实施平台呀

阿罗汉 发表于 2012-9-7 18:28:56

呵呵,危机危机,俺们一向是辩证的看待危机的!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8 15:57:41

阿罗汉 发表于 2012-9-7 18: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危机危机,俺们一向是辩证的看待危机的!

现在的经济萧条,便于收购整合,几年后就能看到,一大批身强体壮的新兴大企业雨后春笋搬冒出来了,天朝经济就此脱胎换骨了。

08危机后的萧条,政府迫不急待的开闸放水拉起来;现在的萧条,政府处之泰然,何也?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9 13:58:54

任正非:华为将推出独立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http://tech.163.com/12/0908/14/8ASUGI1M00094MOK.html

9月8日消息 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表示,华为将推出独立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任正非表示,“我们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考虑,如果他们(谷歌)的Android不给我用了,Windows Phone8也不给我用了,我们不就傻了?我们做操作系统,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样的道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的上。”

任正非曾在内部的一次讲话上称,“华为终端要成为这个领域重要的玩家”,截至2012年上半年,华为终端中国区手机业务销售额为100亿,同比增长193%。据易观国际数据,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华为以12.16%的份额排名第二。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9 14:11:58

中国空间站等大型航天器总装中心在天津奠基
http://war.163.com/12/0909/10/8AV13BGD00011MTO.html
核心提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空间站等超大型航天器总装测试试验中心,承担着中国载人空间站的总装、测试和试验任务,兼顾通信卫星、大型遥感卫星等超大型航天器的研制需求。该中心占地约100亩,计划在2014年8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ddeell72 发表于 2012-9-11 06:59:29

认真学习拜读!!!!!!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28 19:04:43

三一获批国家智能装备专项 湖南首个获批项目
http://www.csteelnews.com/zbbj/201209/t20120925_75083.html

 据三一重工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文,正式批复三一重工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下属公司联合申报的“工程机械产品加工数字化车间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为“2012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项目。这是国家智能装备专项设立两年以来,湖南省申报获批的首个也是唯一的项目。该项目获拨经费6000万元,三一作为制造和用户方获拨3000万元。

  该项目是三一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于今年4月申请报批,主要依托三一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办的联合实验室进行具体运作。据介绍,早在2010年,着眼于信息化建设的三一重工就开始了数字化车间系统的研制,以期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提升制造车间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在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厂房——18号厂房内,这一技术得以实施。

  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未来该项目将围绕自动上下料机械手、设备物联网、无线传感定位跟踪、高级计划排程、全面质量管理、物流与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生产管控中心等七大核心智能部件进行技术攻关。

  “我们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在2014年打造出三一全球一流的样板数字化车间,实现梁稳根董事长提出的‘将18号厂房建成世界一流的工厂’的目标。”项目主要负责人三一集团副总经理吴云峰表示。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首次组织实施,旨在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28 19:15:33

振华重工海工配套国产化斩获颇丰
http://www.csteelnews.com/zbbj/201209/t20120927_75264.html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日前透露,自2004年开始,经过持续多年的科技攻关,振华重工已在铺管设备、重型锚绞机、全回转吊机、动力定位推进器及控制系统、自升式平台抬升与锁紧系统、海上钻井设备等六大类海工设备系统的研制领域相继取得突破,目前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在国内填补了大量技术与产品空白。

  据介绍,振华重工研制的海上铺管设备,可采用单节管或双节管方式铺设,适用于3000米水深的海域,铺设的最大管径为1.52米。从2009年以来,其海上铺管设备已成功应用于西班牙4400吨起重铺管船、卢森堡3000吨铺管船,新加坡3000吨铺管船、美国GMC托管架等项目,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铺管核心设备推向了国际市场。2010年,由振华重工牵头组建的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得批准。

  重型锚绞车是振华重工最早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品,主要用于钻井平台、海洋工程船的定位或移位。该设备已成功应用在“华天龙”号4000吨全回转浮吊和“蓝鲸”号7500吨全回转浮吊上。目前,振华重工已经掌握了重型锚绞车的核心技术:单索额定拉力可达到110吨以上;配备恒张力控制系统,可保证定位精度;利用先进的变频技术,可精确控制电机速度和输出转矩。同时,该公司建立起了目前全球最大500吨重型锚绞车试验台,并已形成产品的系列化。下一步,振华重工还将着手研发线性绞车和多功能深水绞车等新产品。

  在“蓝鲸”号7500吨浮吊船上,配置了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全回转起重机,该吊机采用创新设计的无平衡梁、多条环形轨道支承等新型装置,提高了回转作业的平稳性,并能实现旋转支承的均载。在建造工艺上,该公司攻克了吊重6000吨、自重超过100吨的巨型吊钩国内无法直接锻造,以及高强度钢材焊接变形等难题。目前,振华重工正在研制12000吨全回转起重机。

  动力定位系统及相关产品这一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被欧美极少数国家垄断,其价格昂贵,交货周期长,技术严格保密,已成为制约我国海工装备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振华重工自2007年开始研发动力定位系统,并于2008年将“振驳七号”船改装为实验与测试平台,陆续开展了大功率推进器和核心控制系统的研发。月前,其已经完成3800千瓦吊舱推进器的样机研制,并开始为英国2000吨起重船量身打造1600千瓦伸缩式全回转推进器。

  此外,振华重工自2009年开始研发自升式平台抬升系统。其先后在大荷载抬升机构设计、大速比人字齿行星齿轮研制以及抬升系统(72套电机驱动装置)同步控制三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于2010年年底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样机以及试验台的制造,2012年年初,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抬升系统一次性通过原型试验,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设计值,获得了美国船级社(ABS)在中国颁发的第一个针对海洋平台升降系统的认可证书。该抬升系统不仅被应用于振华重工研制的3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800吨风电安装平台以及港珠澳桥隧工程抛石整平船等项目,还出口到海外市场,振华重工已获得F&G公司近10座平台的升降系统(包括整套的电控系统)共计540套装置的订单。2012年3月,振华重工又完成了平台锁紧系统的样机以及试验台的制造,目前产品已成功用于港珠澳抛石整平船项目。

  自2011年起,振华重工着手研发海洋钻井设备。据透露,该设备钻深能力达12000米,在提升及旋转系统、井控系统、循环系统、固井系统、排管系统以及成套钻井电控系统等六大子系统上,均有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振华重工海上重工设计研究院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瞄准海工高端领域,研发并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推动海工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力争早日实现全面替代进口设备的发展目标。

yuanwu1021 发表于 2012-9-29 17:44:48

股民王小二 发表于 2012-5-15 15: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 要全球招募高端人才,不惜血本,罗其英雄,则敌国穷;
2 要扶植领军企业,不惜血本,不按市场出牌,用雄 ...

强抢枪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10-2 23:45:09

武钢收购蒂森克虏伯旗下的激光拼焊集团

长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左洋 通讯员白方)一直以来,中国钢铁企业在钢铁板材的激光焊接,“听命”德国蒂森克虏伯激光拼焊集团,今后,这个角色将变成武钢了。

  昨天,武钢独家收购蒂森克虏伯公司旗下的激光拼焊集团,包括德国、瑞典、美国、墨西哥、意大利、土耳其和中国等14家全球工厂将收入武钢囊中,昨天双方在汉签约后,待报请双方监管机构和相应监管部门批准后,正式进行股权交割。

  一旦交割成功,武钢将创造中国钢铁业多项纪录:中国钢铁企业最大一笔收购海外高端钢铁制造业务,中国钢铁企业第一次在欧洲拥有生产工厂,中国首家钢铁企业掌握激光拼焊核心技术,武钢也将从国内钢铁企业一跃成为全球布点钢铁企业。

  激光拼焊是通过激光技术将不同型号、不同厚度和不同涂层的钢材进行焊接,特别是在汽车板上,拼焊板能使汽车车身更为轻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驾驶安全度,俗称“汽车钢铁外衣裁缝”。多年来,中国钢铁企业因专利等因素,无法在激光拼焊有所突破,严重依赖国外公司。

  蒂森克虏伯是德国重工业佼佼者,为世界财富500强,旗下激光拼焊集团总部设在德国杜伊斯堡,是激光拼焊板的发明制造商,掌握几十项独有核心技术,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的40%左右,2011——2012财年中销售额约为7亿欧元,为德国大众奥迪等高端轿车车身做激光拼焊。

  武钢总经理邓崎琳表示,收购完成后,武钢将对激光拼焊集团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国内钢材深加工业务,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把武钢建设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化钢材服务供应商。

caiym2012 发表于 2012-10-3 12:41:01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28 19: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振华重工海工配套国产化斩获颇丰
http://www.csteelnews.com/zbbj/201209/t20120927_75264.html



振华加油啊,啥时超过NOV

tangcoms 发表于 2012-10-12 12:34:20

光伏、通讯、汽车零部件,米国频频向天朝的产业下手!

天朝居然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温顺了?

难道是想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倭奴和南棒手里找补?跟米国有默契?

“调整产业结构”原来可以这样搞的?

twentyone 发表于 2012-10-20 10:04:51

caiym2012 发表于 2012-10-3 12: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振华加油啊,啥时超过NOV

振华港工还是很厉害,但是还是走低价路线

避世鬼谷子 发表于 2012-11-16 22:48:02

第一次发现这么深刻的地方,好好学习

tangcoms 发表于 2012-12-9 12:35:22

中国突破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
http://news.xinhua08.com/a/20121208/1081523.shtml

新华08网杭州12月7日电(记者谢云挺)可掌控万分之一毫米细微移动的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在中国取得突破,7日,这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863”重点项目科技成果,在浙江上虞通过国家级鉴定。这意味着中国跻身超精密加工装备制造的国际先进行列。

记者在鉴定现场浙江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由此技术支撑制造的曲轴随动磨床与国际顶级同类磨床同时加工同型号曲轴。鉴定专家现场分别抽取加工件,用国际公认的权威检测设备进行对比检测,该机床加工件的连杆颈圆度误差仅为0.0028毫米,明显低于对比加工件的0.0042毫米。

超精密加工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雷源忠教授对记者说,拥有精密机床制造能力是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这些技术。为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中国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这项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属原创性突破,对推动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和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副主任马敬坤说,机床是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去年中国机床产量达到25万台,但都是中低档产品,精密与超精密机床一直无法突破,需要依赖进口。

据了解,2012年4月,该项目已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验收。目前,利用该技术成果研制的曲轴随动磨及凸轮轴磨床、数控外圆磨床等机床产品已在江苏、浙江等地应用。

---- 圆度误差仅为0.0028毫米?   

newyorker 发表于 2013-1-13 02:45:22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6: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我们乐观其成的,欧盟大家一起走向深渊。

欧盟似乎又缓过劲了,走向深渊过程确实漫长。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3-5-5 13:42:52

既然被人顶起来,就再读一遍。

联系起昨天本地关于大炼化项目引发老百姓散步的事情,这事的确事关重大-化工体系全产业链建设

鬼佬真是急了

zs3858 发表于 2013-7-22 16:58:30

wxmang 发表于 2012-5-16 14: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中国,由于长期的成功文化熏陶,即使是中试失败,也象是犯罪。而没人愿意犯罪。

前几天的新闻,董事长去中科院,说宽容失败啊
页: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制造业的前途判断和转型升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