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
发表于 2012-6-1 22:51:38
wxmang 发表于 2012-5-24 21: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就是删掉不重要的,删掉无用的,删掉不懂的,所以很少,这样就记得住了。化繁为简。
很给力!
icegolden
发表于 2012-6-1 23:12:14
mark
yelt
发表于 2012-6-1 23:23:13
wxmang 发表于 2012-5-31 11: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爬上去的还是有的,正部级不敢说,司局级一大把,我自己认识的不少司局级就是贫寒家庭的。
不要用阶级 ...
竞争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个人的一点感悟。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6-2 22:05:23
ivy 发表于 2012-6-1 22: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BGG要想留下,估计一点都不难.
不是说已经留下了?
江淮客
发表于 2012-6-3 12:40:26
lucidus 发表于 2012-5-28 03: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美国在纽约铺上的实验线路,就是走地下管道,但是很短,800米长吧,冷却线路的维护是个大问题,很难 ...
这个项目是Los Alamos 搞得。他们有个超导中心。
江淮客
发表于 2012-6-3 13:06:23
wxmang 发表于 2012-5-27 12: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我也不懂,只知道实验性质的超导输电已经开通了。据说奥克兰国家实验室和休斯敦金属氧化技术公司合作 ...
忙总大师兄,这个RABiTS其实还是原来的钇钡铜氧材料,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得到性能比较好的结构。
这个好像最早是Los Alamos 的 Superconductor Center搞得。我听过这个Center的director关于这个的讲座,好像在07-08年左右这个试验线路就在纽约州某地方运行了。Cable当时好像还可以在网上买到,就是比较贵。不知道后来橡树岭怎么也在做这个。
遗忘的八进制
发表于 2012-6-3 16:43:46
wxmang 发表于 2012-5-17 18: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运营需要经常判断情况和修正,就像开飞机的飞行员,不断在翻运营手册(就算是右座教员也一样)。因 ...
就算是管理一个仓库都很复杂。深有体会。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6-3 19:53:02
世界最长激波风洞旁一次特殊的组织生活
2012-05-31 来源: 科技日报
走进基层党支部·记者手记
4月的一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数学物理科学部党支部年纪最大的党员陈佳洱早早等在了集合地点。78岁的他说对这次支部活动,他很期待。
离集合时间还有10分钟,支部最年轻的党员张攀峰匆匆关了电脑。他的办公室里,桌上、地上高高摞起的都是今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书。这段日子,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数学物理科学部有1万多份申请书需要逐一处理。
这一天,支部19名党员和其他3位同事的目的地是中科院力学所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汲培文说,此行是一次充电之旅。最忙最累的时候,队伍的战斗力更要加强。到科研一线感悟钱学森精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回来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个多小时后,在北京市怀柔区雁栖经济开发区乐园大街一栋长条形的灰色建筑内,陈佳洱和一位更老的老人四手相握。这位84岁的老人就是在力学所首任所长钱学森先生身边工作过的中科院院士俞鸿儒先生。而在大家身边静卧着的那个钢铁身躯,正是依据俞先生提出的爆轰驱动方法,进一步发展了一系列的激波风洞创新技术,研制成功的国际首座可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超大型激波风洞,整体性能水平国际领先。按照中科院力学所的激波风洞系列,它被命名为“JF12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
这根半人多高、金属质地、时粗时细、隔一段换一种颜色的长“管子”,在国际同行眼里是个“Hyper-Dragon”(超级巨龙)。这个迄今世界最长的激波风洞,常常是他们到北京访问的第一个“景点”,有的人看完了会请求:“能不能再看看。”
前奏:风洞里的“风景”
春日午后的阳光从风洞所在的空天实验室西侧门照进来,给朴素的钢筋铁骨上罩上了一层光晕。俞先生的“接班人”、中科院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姜宗林研究员陪同解说,大家边走边和力学所的党员们交流、探讨。记者后来发现,265米长的路,居然走了半个多小时。
风洞里究竟有什么奇异的“风景”?记者最终也没能用眼睛看明白,但多少听懂了些。
这是俞先生等我国两代科学家集50年积累,独辟蹊径,具有鲜明特色的重大装备,其新颖的工作原理不同于世界上已有的任何风洞。
要想说清楚它的亮点,还需要先交待些背景:
首先,风洞代表了一个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的基础研究水平,它是飞行器的“摇篮”,一架飞机的发动机、气动布局,不在风洞里吹个几千上万次,绝不敢上天。而俞先生他们的风洞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高超声速气动试验装置。
其次,有一个表示速度的、叫做“马赫(Ma)”数的量词至关重要。1马赫是1倍音速(声速),在天气条件下大约为340米/秒。一般民用飞机速度多为Ma 0.8以下的亚音速。而俞先生他们的风洞要复现的是在25—40公里高空、Ma5.0以上的高超声速飞行条件。
该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组的负责人姜宗林一直不厌其烦为记者科普。“JF12风洞265米的‘身长’使其能够提供更长的实验时间,高超音速发动机需要的实验时间至少需要60到70毫秒,我们已经能做到100毫秒,国外的相关风洞大约为30毫秒。我们的喷管直径可达2.5米,实验舱直径3.5米,都明显优于国外同类风洞。JF12风洞里的‘风’,速度最高可达Ma 9,温度可达3000摄氏度左右。而Ma 9意味着,从北京到纽约的飞行时间,可以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到2小时。”
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超燃发动机研发是个国际难题。有人形容,Ma 9时,对于飞机的发动机点火来说,就像在龙卷风中点燃一根火柴,还要保证它持续燃烧。姜宗林说,JF12风洞完全可以复现“龙卷风”的状态。这为我们相关发动机的研发创造了条件。
JF12风洞花了多少钱?中科院力学所所长樊菁说:“4600万元。”
汲培文感慨:“没有创新思想,4个亿也未见得搞出来。” 据了解,JF12风洞不仅建的时候花费不多,运行费用也比国外风洞低很多。
汲培文说,“风景”是钱学森先生不信洋人、勇于创新的精神的现实体现。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人,俞先生等老科学家秉承钱先生的精神,又带出了姜宗林研究员等一批人。如今,这种精神还在不断传承着。
党课:钱学森先生晚年究竟忧虑什么
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院子如今还是个大工地,高超实验室、超燃实验室、燃烧实验室、等离子实验室等还在建设中,绿色的苫布遮挡了视线。耳边间或会响起电锯吱吱的噪声,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兴致。
除了风洞,大家还目睹了高速列车模型如何在瞬间被加速到200多公里,然后平稳停住。
随后,党课在风洞旁的会议室开始了。主讲人是俞鸿儒。
幻灯片是老先生自己做的,简洁的深蓝色模版上,写着大标题:领会钱学森所长晚年忧虑的问题。他座位背后的墙上,写着“求实求是”四个大字。
在俞鸿儒眼里,钱学森永远是中科院力学所的所长。因为,组建力学所是钱学森回国后做的第一件大事。1956年建所之初,钱学森提出了“上天、入地、下海”的蓝图,而这依然是力学所今天的发展方向。
“大家现在都知道 ‘钱学森之问’,认为这是他晚年的忧虑所在。但我觉得大家的理解不太全面。其实,他真正的忧虑来自两个方面。”
俞鸿儒说:“钱所长的另一个忧虑是:‘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有重要创新吗’?”他介绍说,钱学森在1995年给王寿云等六同志的信中曾提到,1960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先于“夸克”理论提出了“层子”理论、率先合成了人工胰岛素、成功实现了氢弹引爆独特技术,“但是今天呢?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有重要创新吗?我认为目前太迷信洋人了,胆子太小了!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念钱学森信中的这段话时,俞鸿儒语气凝重。
他认为,钱学森的上述忧虑没有被广泛报道。
俞鸿儒同时指出,在提到 “钱学森之问”时,人们通常认为,钱学森说的是杰出人才的培养。“这没有错。但他说的不是一般的人才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在他看来,这两个忧虑的核心都是关于创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俞鸿儒说,“创新”可以理解为“创造”,也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也可以理解为“革新”,即渐进性的改进。按照他的理解,钱学森所指的“创新”,是创造而不是革新。他引用钱学森的话:“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俞鸿儒认为,如何对待“创造” 和“革新”,关系到我们能否获得真正的创新。在他看来,相对于“创造”,“革新”较易实行,风险小,也便于管理,广受一线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欢迎。但如果对“创造”活动采用同样的方法管理,将使其处境艰难。“革新很重要,大多数人要做革新,但是,不能让革新代替创造,也不能让革新消灭了创造。”
他现身说法:他曾经有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去申请科研经费,但一看项目申请表,发现:“根本没法填——探索性工作结果难料,哪能定死什么时间用什么具体方法去完成,每个研究阶段要用多少经费?”后来,中科院决定资助他200万元,只签了个协议,“问题是,我行,年轻人行吗?”
“我今天跟你们基金委说这个事情,是希望你们好好研究下,怎么才能更好地支持创造。科研管理部门不能用管革新的方法管创造。”俞鸿儒直言不讳。
感悟:耕耘更利于“创造”而不仅仅是“革新”的土壤
“您的PPT能不能给我拷贝一份?”俞鸿儒讲党课时,“课堂”上一直很安静。到了讨论环节,气氛热烈起来。提出这个请求的是陈佳洱,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大学原校长。 “俞先生的讲话发人深省。我想让北大的新班子也学习学习。北大要办出特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大学千校一面的局面要改变。”
陈佳洱说,为什么会千校一面,根本原因是评价机制有问题。现在的大学排名,大多强调被国际检索的论文(SCI或EI)的数量和期刊的影响因子(IF)等表观的、量化的指标。其实我们SCI、EI的总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但实际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博士生没有两篇文章就不能毕业,搞得他们什么能发文章做什么,成了国外学界看不起的Paper Machine(文章机器)。这个是大大害人。”这位同样在钱学森身边工作过的78岁老人有些激动。
他认为,在对科研人员或者研究单位进行评价时,应该看其有没有创新的思路,对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多大的带动,对满足社会的需求有何种推动;看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培养了多少年轻人;还要看他们跟相关单位的合作如何,对合作单位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汲培文接着陈佳洱的话说:“要提高创造能力,我觉得需要三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一个是科学家自己怎么做;一个是管理部门怎么支持;第三是评价体系怎么跟上去。”
汲培文介绍说,科学基金秉承的是“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原则。考虑到申请项目过程中,有些新思想一开始不容易被评委们接受,基金委还设立了“非共识项目”,支持探索性较强、风险性较大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常进的项目一开始评审没有通过,基金委按照非共识项目给予了一定支持,后来越做越好,找到了暗物质粒子湮灭的可能证据,还被为2008年度世界物理学领域重大研究进展。
汲培文说,除了对项目的资助,科学基金还非常重视对人的资助。比如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就是择优资助有共同目标的创新团队,研究方向和课题由科学家自己决定,让他们能有一个宽松环境,潜心研究。
中科院力学所所长樊菁插话说,“创新研究群体”在鼓励创新、培养人才方面确实发挥了好的作用。JF12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立项曾历经波折,在困难的时候,“创新研究群体”经费对关键思想的深化研究和验证起了很好的作用。
汲培文总结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在世界最长激波风洞旁,我们过了一次特殊的组织生活,收获很大。首先,我们学到了精神,钱先生、俞先生以及力学所新一代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第二是领到了任务,怎么更好地支持创新工作,创造性地改善评价体系;三是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今后要更好地支持创新,培养人才,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四是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工作在科技管理领域的共产党员,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作用的方向和具体内容。”(记者 罗晖)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2-6-3 20:13:49
江南一苇 发表于 2012-6-1 00:32
贵州这方面是有点太过,04年我从遵义开车去黄果树玩,去的时候还好好的高速能开,回来时居然把来路封了 ...
鲶鱼是不是塘角鱼,塘角鱼一直认为肉太粘了
weakleilei
发表于 2012-6-3 22:31:31
而Ma 9意味着,从北京到纽约的飞行时间,可以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到2小时
土鳖果真什么时候都惦记着灭美帝啊。
韵儿小白
发表于 2012-6-4 20:07:35
wxmang 发表于 2012-5-26 16: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情况很多,只是没有暴露而已。
忙总,今天上证综指跌了64.89。背后多半是有人操纵吧。仰望星空系??
lollipop
发表于 2012-6-10 21:09:55
明朝梦旧好 发表于 2012-5-16 06: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三一重工很厉害了,刚收购了德国的一家老牌重型机械公司,已经在62米泵车这个领域处于世界垄断地位了。
就和阿三的Tata收购了路虎一样
路虎还是路虎,TaTa还是Tata
我爱坳门
发表于 2012-6-13 09:03:55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5: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组织动员能力没话说,精耕细作有很大问题。
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国企与倭国企业的差距。不是国企不努力,真的非常的辛苦和认真,决心、信心、环境、政策什么的都有,就只缺一个,精细和踏实。
中国人的心态就是各个都是战略家,少有人愿意踏踏实实的把产品的每道工序做细致化的管理。为了个人的发展,多是喜欢搞项目。做产品的细致化管理,都是些被认为又脏又累的活,又不出成绩。
PBS
发表于 2012-6-13 11:54:10
香樟树
发表于 2012-6-13 12:05:39
wxmang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2-2-1最后登录2012-6-1阅读权限90积分96996精华19帖子12720. 雷达卡
论坛元老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1506#
发表于 2012-5-28 10:06:25 |只看该作者 乌金沙 发表于 2012-5-27 23:06
通过多次讨论,我感觉国内学科间壁垒森严,有智力割据之感。
高铁您说那个瓶颈,在电网技术的应用中已 ...
高铁网络运营比电网有大突破,因为它可以随时全网暂停运营,这相当于电网随时黑启动。这玩意电网是不敢的,暂停就随时可能崩溃。
海南省2005年在达维台风来袭时就已经应用了电网的黑启动。
bxdfhbh
发表于 2012-6-13 13:43:14
我爱坳门 发表于 2012-6-13 09: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国企与倭国企业的差距。不是国企不努力,真的非常的辛苦和认真,决心、信心、环境、政策 ...
希望将来能把这种“精细”的工作程序化、机械化、自动化。最后把这类工作全部转交给机器人来做。
这样就可以弥补中国在精细认真踏实上的不足了。
truesight
发表于 2012-7-3 07:11:45
不夜之候 发表于 2012-5-18 10: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倒不一定是裙带关系。一般单位里,司机及秘书,相对来说,提拔比较快,主要是
1)跟在领导后边,可以 ...
感觉半羽在浙江与福建的差别,属于自身的进步.
看来他从下层的不信任之中学到了很多教训,改进了
水墨秦淮
发表于 2012-7-29 17:18:16
wxmang 发表于 2012-5-28 15: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跟习惯有关,我也不知道,至少来三亚是坐飞机的。
忙总386现在如何了?有流言说病了..而且有人认为最近的斗争事件与其密切
水墨秦淮
发表于 2012-7-29 17:20:49
5815 发表于 2012-5-28 15: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记得西西河 沙海 写的湘雅医院为背景的小说《你在呢么知道你是孩子他亲爹》
印象中现在似乎是百分之一、二的中枪率。。
水墨秦淮
发表于 2012-7-29 17:33:58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5-27 18: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是说改开后,很多档案都涂改了吗(和唐朝李世民一样,因为得位不正,所以要XXX掩饰)
一个例子是,周 ...
最近由于对主席台阶级定位的怀疑,开始对十年的事情也开始怀疑了 可是又找不到有用资料。。。死循环 好阴险
水墨秦淮
发表于 2012-7-29 17:47:04
wxmang 发表于 2012-5-31 16: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什么都是交易,中美什么都可以交易。
就像形容资本的那句话 保住了美国才能保住中国 ?....
tangcoms
发表于 2012-7-29 23:53:11
我爱坳门 发表于 2012-6-13 09: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深切感受到我们国企与倭国企业的差距。不是国企不努力,真的非常的辛苦和认真,决心、信心、环境、政策 ...
你自己当当老板就知道为什么这样了!
企业的目标是盈利!个人的目标是挣钱、往上爬!没有那么苛刻的竞争环境,犯得着去花那些功夫吗?
有机会先把钱挣到手了再说,等你花功夫把产品弄 “精细” 了,价格要多少?那些订单还在等着你吗?
平心静气
发表于 2012-7-30 15:18:37
既然突破方向部分照抄工信部,想来前面的分析和观点也是和工信部一致了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10:43:20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7月9日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从有利条件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
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健全标准体系,加速产业化,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国际合作发展新模式,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重点方向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阶段发展目标,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重点领域和优势区域率先发展。总体部署产业布局和相关领域发展,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适时动态调整,促进协调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着眼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对重要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培育先导产业。
(三)发展目标。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新业态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及财税激励、投融资机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国际分工地位稳步提高。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合作的国际化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在部分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三、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
强化政策和标准的驱动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成果,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能源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鼓励绿色消费,加快形成支柱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高效节能产业。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产品;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加快发展节能交通工具;积极开发和推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促进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
专栏1 高效节能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应用,主要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主要节能装备、主要行业单位产出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重点开发高效内燃机和混合动力汽车,高压变频调速、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电机节能技术,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等离子点火等高效锅炉窑炉技术,高效换热器及系统优化等能源梯次利用技术,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能源优化技术等。
●产业化:大力推广重点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重点节能技术示范、产品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推进重点领域节能改造。
●商业模式创新: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开展节能量交易。
重大政策●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制定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扩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能源价格机制。
2.先进环保产业。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生物环保技术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相关新材料和药剂的创新发展,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大力推进环保服务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探索新型环保服务模式。
专栏2 先进环保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突破一批环保产业技术瓶颈,形成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和一批比较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有序集聚发展的先进环保产业基地,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重点领域环保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环保装备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和环保服务体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社会化。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开发膜技术、生物脱氮、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污泥处理处置等污水处理关键技术,焚烧烟气控制系统、渗滤液处理等垃圾处理技术,高效除尘、烟气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治和安全处置技术,电子电气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等成套技术及装备,新型高效环保材料、药剂等。
●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和产品,推进先进环保产品和技术装备产业化;全面推行污泥处理处置、垃圾焚烧、燃煤电厂脱硝与钢铁行业烧结脱硫等;实施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等。
●环保服务业:大力推进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保服务业。
重大政策●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和环保产品标准体系。
●推进环保税费、价格改革。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率。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资源再生利用,以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餐厨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和废旧塑料制品资源化利用。
专栏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先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以上,初步建立起现代废旧商品回收体系,以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70%,重要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再利用、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和产品制造企业,建成技术先进、覆盖城乡的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重点开发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高效选冶、稀贵金属分离提取技术,大宗固体废物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废旧材料分离与改性、废旧车用动力电池及蓄电池回收处理和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林废物高效利用技术,循环利用产业链接技术等。
●产业化:实施再制造产业化行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行动,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重大政策●推进资源税费改革。
●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建立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名录和管理制度。发布《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
●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认证体系和再制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发展宽带无线城市、家庭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覆盖,普及信息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专栏4 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实现平均20兆和4兆以上宽带接入能力,部分发达城市网络接入能力达到100兆;基于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规模商用;三网融合全面推广,电视数字化转换基本完成。网络装备产业整体迈入国际前列,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信息智能终端创新和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覆盖城乡。系统掌握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及智能终端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系统,产业发展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重大行动●信息网络升级: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发展宽带光纤接入和无线移动通信,调整、优化频率规划,加快实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时分长期演进技术(TD-LTE)研发、产业化及商用示范,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计划,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统筹绿色数据中心布局,推进地面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
●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实施物联网与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加快IPv4/IPv6网络互通设备,以及支持IPv6的高速、高性能网络和终端设备、支撑系统、网络安全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TD-SCDMA、TD-LTE及第四代移动通信(4G)设备和终端研发,加快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智能终端、网络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数字电视下一代传输演进技术、接收终端、核心芯片、光通信、高性能宽带网等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三网融合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应用,建立广播影视数字版权技术体系。
●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等新兴领域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建设新兴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可靠(控)验证实验室,提升数字电视、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工程中心、实验室创新能力。
重大政策●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制定支持宽带光纤、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建设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电信普遍服务制度。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突破先进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积极有序发展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等离子显示(PDP)面板产业,完善产业链。加快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三维立体(3D)、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发光二极管(LED)、OLED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材料,提高LED、OLED照明的经济性。掌握智能传感器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的核心技术,提高新兴领域专用设备仪器保障和支撑能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绿色化的新型元器件。
专栏5 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22纳米、大生产技术达到12英寸28纳米,掌握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材料配套能力;新型平板显示面板满足国内彩电整机需求量的80%以上,新一代显示技术取得突破;关键电子元器件自主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关键专用设备、仪器和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掌握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制造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下一代显示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新型关键元器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电子专用仪器设备和材料基本满足国内配套需要,形成核心竞争力。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科技重大专项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开发移动互联、数模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芯片,推动32/28纳米先进工艺产业化,支持射频工艺、模拟工艺等特色工艺开发,大力发展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加强8-12英寸生产线关键设备、仪器、材料的研发。支持半导体与光电子器件新材料制备技术,高世代TFT-LCD生产线工艺、制造装备及关键配套材料制备技术,高清晰超薄PDP及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以及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关键技术的开发。
●产业化:实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创新发展工程;推进LED、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以及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MOCVD)装备等产业化。
●创新能力建设:建设集成电路装备及其生产系统集成开发等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微机电系统开发与应用实验室,建设完善LED、电力电子、智能传感器、光电子等领域工程实验室,建设平板显示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
●骨干企业培育:实施创新企业扶持计划,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支持基础产品企业与整机和应用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创新发展促进中心等。
重大政策●细化和落实支持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研究提出支持整机和元器件产品、集成电路设计和芯片制造联动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推动LED产品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的普及,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继续扩大软件信息服务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依托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
专栏6 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攻克系统软件核心关键技术,重要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应用能力显著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工具、安全软件对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掌握网络信息服务关键应用和基础平台技术,基本形成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培育一批世界知名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体系,自主品牌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国际影响力和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进入国际前列,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网络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服务对城乡和社会各群体的全面覆盖,信息化程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重大行动●新兴业态发展:积极实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新兴服务业态推进计划,以重大应用工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施信息惠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带动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立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并在重点城市示范应用。
●关键技术开发:开展移动智能终端软件、网络化计算平台与支撑软件、智能海量数据处理相关软件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搜索引擎、虚拟现实、云计算平台、数字版权等系统研发。推进信息安全关键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智能化管理等工业软件研发。鼓励电子政务、金融、电信、保险、交通、广播电视等领域重大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加强在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测试评估等领域支撑技术研发。组织实施数字内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加强生物特征识别与身份认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共性技术、测试认证、软件评测、开发环境、内容资源、技术标准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软件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业务标准库、知识库和案例库建设。鼓励建立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信息服务、整机生产和网络建设互动发展的创新联盟。加大行业领军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培育骨干企业:实施骨干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培育计划,培育20家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骨干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
重大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制定和完善支持政府、企事业单位购买和使用第三方数据存储服务等相关采购政策。完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开发激励机制,促进行业应用服务的外部化。
●支持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研发,研发关键技术和产品。
●实施高端软件产业的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
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转基因、生物合成、抗体工程、生物反应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强生物安全研究和管理,建设国家基因资源信息库。着力提升生物医药研发能力,开发医药新产品,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推进生物制造规模化发展,加速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1.生物医药产业。提高我国新药创制能力,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疫苗和特异性诊断试剂;推进化学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通用名药物技术开发和规模化生产水平;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展现代中药;开发先进制药工艺技术与装备,发展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
专栏7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形成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新药开发平台,制药技术和装备研制水平大幅提升。30个以上自主知识产权新药投放市场,200个以上药品制剂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形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企业为主导的新药创制和安全评价体系,掌握当代新药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基因工程、新型疫苗、抗体工程等新医药的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5个以上创新药物完成国际注册并上市销售,制剂产品在国际主流市场形成规模销售。
重大行动●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国家基因资源库、蛋白质库和生物样本库;以化学药物制剂技术、动物细胞高效表达与大规模培养、基因重组治疗性抗体、多肽类药物合成、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转化医学等为重点,依托优势企业建设完善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药研发平台。
●新药创制:加快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研发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开展新药安全评价和新药临床研究。
●产业化:实施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创新发展工程;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基因工程药物、疫苗、抗体药物、化学新药、天然药、现代中药新品种、新型中药饮片、中药材规范种植等产业化;提升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蛋白纯化等生产新工艺技术和新型制药装备的保障能力。
●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推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升级,推动制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优化产业布局,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品种、技术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重大政策●完善药品注册管理、价格管理、集中招标采购等政策。
●完善生物伦理法律法规。
2.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合医产学研优势资源,推进医学与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构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研究开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卫生应急装备和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形成一批适合大中型医院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诊疗产品;大力开发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临床诊断、治疗、康复产品,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发展数字医疗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和家庭监测、社区护理、个人健康维护相关产品等。
专栏8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以高性能影像诊断设备为主,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研发平台,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发展取得突破;高性价比医疗设备产品基本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形成企业主导、医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创新体系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高性能诊断治疗设备关键技术自主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化进入国际市场。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支持生物医学研发,研究开发高性能临床诊疗设备的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开发高集成度、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稳定性的临床诊断、治疗仪器设备及配套试剂,促进组织工程、介入及微创治疗、康复等产品开发,开发数字化、可移动医疗系统和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性价比诊疗设备。
●产业化:实施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创新发展工程,带动生物医学工程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发展。
●创新能力建设:依托优势企业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诊断和治疗设备、综合监护、组织工程、介入及微创治疗以及再生医学等产品创新与技术集成平台。
●产业升级:推进生产工艺创新,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强化企业质量管理,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健康服务:推动覆盖城乡社区的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城乡居民健康管理的日常化、实时化、动态化,带动家庭用健康监护设备、健康信息管理、远程医疗服务等相关产品发展,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加强质量及使用安全评价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产品市场准入审批程序、定价收费标准。
重大政策●加强质量及使用安全评价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产品市场准入审批程序、定价收费标准。
3.生物农业产业。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完善育种科学设施体系,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及应用,推动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企业发展,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积极推进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专栏9 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形成一批现代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产品创新平台。培育动物新品种(系)20个,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农作物新品种180个,累计推广5亿亩;一批新型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实现产业化。形成现代生物育种、农用生物产品创新及安全评价与监督体系。产品发展能力跻身国际先进水平,1-2家种子企业进入全球种业20强,10-15家农用生物制品企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突破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育种、重离子辐照育种等生物育种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关键技术,加快开发重要农业生物新品种,以及农业生产重大疫病防治新型疫苗、生物农药等绿色农用产品。
●产业化:组织实施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新品种的研制,建设育种基地,加快推进重要农作物以及重要畜禽、水产等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
●创新能力建设:建设重要动植物基因资源信息库,完善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区域性重要粮棉油作物和主要畜禽生物育种及产业化设施,强化生物育种工程化能力;建设和完善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兽药研究开发设施。
重大政策●完善有利于生物种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生物安全、市场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
●完善现代种子企业扶持政策措施。
●完善转基因安全评价管理。
4.生物制造产业。以培育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突破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培育发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机化工原材料,推进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生物材料产业化。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关键工艺环节的应用示范,积极推进工程微生物与清洁发酵技术应用,提升大宗发酵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专栏10 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生物制造技术能力显著提升,生物基产品在工业化学品中的比重大幅提高。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有机化工原料与工业生物材料等品种实现十万吨级规模化生产。生物新工艺在印染、制浆、漂白、脱胶等工艺过程中达到规模化应用,污染物排放和能耗总量明显降低。形成生物化工产品、生物基材料和生物工艺的规模化发展能力,生物基产品在工业化学品中的比重提高到12%。生物发酵产业产值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化工、印染、制浆、制革等行业30%的生产采用生物工艺,污染物排放和能耗总量大幅度降低。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支持先进生物制造科技研发,完善微生物资源中心与基因信息库,突破生物基原材料规模化生产工艺、非粮原料转化、合成生物技术、工程菌开发等关键技术,开发适用于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的生物法生产工艺。
●产业化:建设能源植物等生物质原料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新型工程菌、新型酶制剂、氨基酸、寡糖和生物基材料、生物质纤维、非粮发酵、绿色生物工艺过程的产业化示范及应用。
●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库,提升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生物炼制、生物加工和人工菌种设计、开发与工程化能力,建设工程菌生态安全评价技术平台。促进发酵等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
重大政策●制定生物基产品认定机制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面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1.航空装备产业。统筹航空技术研发、产品研制与产业化、市场开拓及服务提供,加快研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客机,推进先进支线飞机系列化产业化发展,适时研发新型支线飞机;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构建通用航空产业体系;突破航空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促进航空设备及系统、航空维修和服务业发展;提升航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
专栏11 航空装备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大型客机实现首飞;ARJ21支线飞机批量生产和交付;新型通用飞机、民用直升机发展和应用实现全面突破。初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航空研发和生产体系,形成国产飞机整机集成和关键部件研制生产能力,航空产业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大型客机研制成功并批量进入市场;新型支线飞机完成研制,支线飞机实现系列化发展,通用航空实现产业化发展。完成大型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制。航空产品、航空服务形成竞争优势,航空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实施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大型商用涡扇发动机研制。加强飞机和直升机总体设计和试验;加强航空新材料及其零部件制造、航空设备及系统、新型涡轴发动机、适航、空管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
●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完善民用航空创新体系,推进航空重点试验验证设施建设,提升飞机与直升机、发动机、机载系统设计、制造、试验验证和适航、安全保障等航空综合技术开发能力。
●产业化:实施支线飞机与通用航空重大创新工程,推进ARJ21、新舟支线飞机系列化发展,建成ARJ21系列支线飞机的批产能力,适时启动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多谱系、成系列发展通用飞机和直升机。以设计研制、生产制造为主要环节,提升航空大部件和机载系统的国际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推进发动机、机载系统、空管系统、场站设备及航空新材料、元器件产业化。
●市场培育:开展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通用航空服务。大力拓展包括市场开发、航空租赁、维修服务、通航运营等在内的航空服务业务,推进航空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重大政策●加快制定民用航空工业法律法规,加速推进和落实低空空域管理政策,加大民用航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
●出台支持支线和通用航空发展具体政策。
2.卫星及应用产业。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结合,以建立我国自主、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其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为核心,加强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建设,推进临近空间资源开发,促进卫星在气象、海洋、国土、测绘、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乡建设、环境减灾、广播电视、导航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健全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产业链。推进极地空间资源开发。
专栏12 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初步建成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系统和地面系统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应用服务体系,形成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及卫星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促进民用航天全面实现向业务化的转变。建成由全天时全天候全球对地观测、全球导航定位、多频段通信广播等卫星系统构成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成完善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应用服务网络,航天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突破卫星长寿命高可靠、先进卫星平台、新型卫星有效载荷、卫星遥感定量化应用、高精度卫星导航、宽带卫星通信、重型运载火箭、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等关键技术,发展综合业务卫星系统;促进平流层飞艇、空间天气预报等关键技术攻关。
●重大工程:结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导航等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创新发展工程,构建天基卫星系统、地面标校系统和增强系统、数据接收和信息处理系统、运营服务系统在内的一体化运行设施。
●产业化与推广应用:完善运载火箭系列型谱,提高国产地面设备市场竞争力,发展北斗兼容型导航终端以及数字化综合应用终端等产品;大力推进卫星遥感、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资源产业化应用,提高国产卫星的应用范围与效益。促进航天技术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等领域的应用。
重大政策●制定卫星及应用国家标准、卫星数据共享、市场准入等政策法规。制定开展卫星直播业务的产业扶持政策。
●制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卫星及应用领域的政策。
3.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装备,建立健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用维护、监测维修和产品标准体系,完善认证认可体系等,提升牵引传动、列车控制、制动等关键系统及装备自主化能力。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大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专栏13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掌握先进轨道交通核心技术,全面实现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自主设计制造,建成产品全寿命周期服务体系,满足我国轨道交通发展需要;主要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标准体系及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化,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形成国际化发展的综合能力,打造拥有总承包商资质、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的大型企业。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实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创新发展工程;完成交流传动快速机车、大轴重长编组重载货运列车技术研究;推进综合检测列车、高寒动车组、城际列车、智能列车的研制工作,实现动车组及交流传动机车产品谱系化,逐步完善中低速磁悬浮自主创新技术,基本掌握高速磁悬浮导向和牵引控制、大型养护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开发现代有轨电车;开发新型列控系统、安全综合检测等关键技术。
●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牵引传动、走行、制动、通信信号、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等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平台建设;完善试验验证条件;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第三方认证机构。
重大政策●制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关政策。
4.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面向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重点突破海洋深水勘探装备、钻井装备、生产装备、作业和辅助船舶的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设计、专业化制造、工程总包及设备配套能力,积极推动海洋风能利用工程建设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装备产业化。促进产业体系化和规模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专栏14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线路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初步实现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和关键设备配套能力,基本形成自主的深水资源开发装备体系,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全面具备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和关键设备配套能力,形成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完整的科研开发、总装制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实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基本掌握主要海洋油气开发装备自主设计建造技术,提高关键设备和系统配套能力。突破海洋风能利用工程建设装备、海洋观测监测仪器设备及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水下作业与保障装备的关键技术。积极开展深海工作站、海上大型浮式结构物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底金属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等前瞻性技术的研发。
●创新能力建设:在海洋深水勘探装备、钻井装备、生产装备、作业和辅助船舶的设计制造领域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深海技术装备公共试验、检测平台,加强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加大相关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力度,建立健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标准体系。
重大政策●研究制定深海资源勘探专项鼓励政策。
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专用装备,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感知、控制装置及其伺服、执行、传动零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推进制造、使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支撑先进制造、国防、交通、能源、农业、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和升级。
专栏15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实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成套装备及大型成套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重点领域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健全具备系统感知和集成协调能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和企业集团,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新型传感、高精度运动控制、优化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新型传感器、智能化仪表、精密测试仪器、自动控制系统、高性能液压件、工业机器人等典型智能装置的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化与应用示范: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推进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工业机器人、中高档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关键基础零部件产业化。提高重大成套智能装备集成创新水平,实现智能技术、智能测控装置和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在石化、冶金、资源开采、汽车、电力、机械加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
重大政策●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应用中,支持智能制造装备首台(套)研发创新及产业化,探索首台(套)装备保险机制。
(五)新能源产业。
加快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页岩气、生物质发电、地热和地温能、沼气等新能源,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新型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生物质气化、生物燃料、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实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到2015年,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高到4.5%,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4亿吨以上。
1.核电技术产业。加强核电安全、核燃料后处理和废物处置等技术研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二代在运核电安全运行技术及延寿技术开发,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统筹开展第三代核电站建设。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建设示范工程。研发快中子堆等第四代核反应堆和小型堆技术,适时启动示范工程。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和核燃料产业链。到2015年,掌握先进核电技术,提高成套装备制造能力,实现核电发展自主化;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包括三代在内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定在1000万千瓦以上。到2020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先进技术开发、设计、装备制造能力。
2.风能产业。加强风电装备研发,增强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和控制系统设计能力,提高发电机、齿轮箱、叶片以及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在风电运行控制、大规模并网、储能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设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的八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内陆山地、河谷、湖泊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挥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风电项目,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专栏16 风能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基本建立完善的风电产业链,掌握先进风电机组整体设计能力,形成海上风电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能力。累计并网风电装机2亿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超过380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装备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风电装备具备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大行动●风能资源评价:开展风资源观测评价,建立风能资源评价模型、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和数据库。
●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建立风电技术研发机构,突破风电整机设计以及轴承、变流器和控制系统制造技术与装备瓶颈。开发与我国气候和地理特点相适应的风电技术和装备,3-5兆瓦大型整机、新型风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实现产业化,满足陆地、海上风电场建设需要。
●风电并网:建立风电场功率预测预报体系,显著提高风电集中开发区域电网运行消纳风电的比例;建成风电大型基地配套外输通道,解决风电远距离输送的消纳问题。
重大政策●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建成适应风电发展的电网运行及管理体系。
●加快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
3.太阳能产业。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器件使用寿命和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积极推动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发电示范;建立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站,推进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用,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阳能发电产业体系。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多功能太阳能热水器,推动太阳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促进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的市场环境,推进以太阳能应用为主、综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城市建设。
专栏17 太阳能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系统在用户侧实现平价上网。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掌握太阳能发电、热利用关键技术,太阳能利用设备及其新材料的研发制造能力大幅提高。开展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示范。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系统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太阳能热利用安装面积达到8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装备研发和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太阳能热发电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开发太阳能利用装备生产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电池组件成本关键技术;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新材料、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和储热技术,太阳能热多元化利用技术、制冷和工业应用技术,风光储互补技术等。开发储能技术和装备。
●市场培育: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组织实施金太阳工程,开展微电网供用电示范,建设太阳能示范城市。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工程示范。适时大规模推广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及太阳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加强适应光伏发电发展的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
重大政策●制定普及太阳能光热利用的法规、标准等。
●建立适应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电网运行和管理机制,完善光伏上网电价形成机制。
4.生物质能产业。统筹生物质能源发展,有序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推进生物质气化及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等分布式生物质能应用。加强下一代生物燃料技术开发,推进纤维素制乙醇、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开展重点地区生物质资源详查评价,鼓励利用边际性土地和近海海洋种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
专栏18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生物燃气年利用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固体成型生物质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万吨。突破下一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燃气年利用量达到500亿立方米。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实现新一代生物液体燃料的商业化推广。
重大行动●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推进大型自动化秸秆收集机械、以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的小型可移动沼气提纯罐装设备研发与推广;支持高效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和生物质气化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完成兆瓦级低热值燃气内燃发电机组和兆瓦级沼气发电机组的产业化;建成10万吨级甜高粱乙醇示范工程;加强生物能源植物原料的育种与产业化;实现低成本纤维素酶、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突破。
●市场应用:实施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推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开发建设,促进生物质能加快应用。
重大政策●制定完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标准和工程规范,健全检测认证体系。
●完善生物燃料、能源化利用农林废弃物的激励政策及市场流通机制。
(六)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提高新材料工艺装备的保障能力;建设产学研结合紧密、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新材料重点产品发展指导目录,建立新材料产业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到2020年,关键新材料自给率明显提高。
1.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原子能级锆材、高端钨钼材料及制品等,加快推进高纯硅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磁敏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产业化。着力扩大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异戊橡胶、氟硅橡胶、乙丙橡胶等特种橡胶及高端热塑性弹性体生产规模,加快开发高端品种和专用助剂。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平板显示玻璃、新型陶瓷功能材料、压电材料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纯石墨、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
2.先进结构材料产业。以轻质、高强、大规格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强轻型合金,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发展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材和焊管等。以保障高端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品质特殊钢和高温合金材料。加强工程塑料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大力发展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和特种环氧树脂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以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为重点,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成本化、高端品种产业化和应用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快发展高性能纤维并提高规模化制备水平,重点围绕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配套原丝开展技术提升,着力实现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积极开展高强、高模等系列碳纤维以及芳纶开发和产业化。着力提高专用助剂和树脂性能,大力开发高比模量、高稳定性和热塑性复合材料品种。积极开发新型陶瓷基、金属基复合材料。加快推广高性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风电设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专栏19 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在中高端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突破一批关键的专利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中核心技术和先进零件加工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20家,成为中高端新材料及产品的生产大国,提高国产高端新材料的自给率。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对新材料的需求为目标,掌握新材料领域尖端技术和应用器件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其中核心技术和先进器件加工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筑产业链、提高高端功能材料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破国外垄断,进一步提高国产高端新材料的自给率。
重大行动●关键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加快突破新材料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和装备,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关键新材料制备加工成套技术与工艺,建设一批关键材料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和发展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
●关键材料推广应用:统筹考虑新材料设计、生产、应用等环节,着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重点新材料品种,打造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新材料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分析检测、推广应用和信息咨询的公共服务平台。
重大政策●制定并发布新材料产业重点产品指导目录。
●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统计体系、认定体系和标准体系。
●制定新材料推广应用风险补偿机制。
●推动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和电机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成本;加强电制动等电动功能部件的研发,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框架体系,强化财税、技术、管理、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20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5年2020年
发展目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千克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千克以上。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初步形成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充电设施体系和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行模式。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创新发展能力,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千克以上。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充电设施网络满足城际间和区域内纯电动汽车运行需要,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大行动●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建立全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等。
●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能源汽车重大创新工程,突破产业化过程中的车身材料及结构轻量化等共性技术和工艺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全新底盘、动力总成、汽车电子等产品,加大力度联合研制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以及生产、控制与检测装备等,构建全行业共享的共性技术平台。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及设施标准体系。
●产业化推广:稳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加强综合评价,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能源汽车整车租赁、电池租赁以及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完善的市场推广体系。
重大政策●完善财税激励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使用。
●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和梯级利用管理制度。
四、重大工程
(一)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围绕应用面广、节能潜力大的高效锅炉窑炉、余热余压利用、热电联产、电机系统和大容量低成本蓄能等领域,实施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高效风机、水泵、变压器、空调机组、内燃机、节能家电等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发展。到2015年,形成一批以高效燃烧、能源梯级利用、高效蓄能、绿色节能建材、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为重点的节能技术装备与产品制造骨干企业和产业化示范基地,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左右,创新能力和装备开发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
以烟气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高效净化等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城镇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新型反硝化反应器等水污染治理成套装备,高效垃圾焚烧和烟气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等固体废物处理装备,重金属、氨氮在线监测等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环境应急监测车、阻截式油水分离及回收设备等环境应急装备为重点,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加快高性能膜、脱硝催化剂纳米级二氧化钛载体、高效滤料等污染控制材料的产业化。到2015年,培育一批在行业具有领军作用的环保企业集团及一批“专、精、特、新”的环保配套生产企业,创建10-15个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环保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基地。
(三)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
实施“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升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废橡胶、废轮胎、废电池等再生资源利用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水平。实施再制造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一批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若干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实施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进大宗固体废物、共伴生矿、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快建立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示范城市。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到2015年,建成我国重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再制造产业初具规模,资源再生加工利用能力达每年2500万吨,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达每年4亿吨。
(四)宽带中国工程。
加快推进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建设,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开展TD—LTE规模商用示范;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建立新型网络体系架构及配套技术试验床,形成完备的互联网技术标准,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关键技术、装备、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到2015年,宽带接入能力显著提高,95%的行政村具备宽带接入能力,相关装备和智能终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县级(含)以上城市有线电视实现数字化,80%实现双向化,并基本完成数字地面电视覆盖。
(五)高性能集成电路工程。
围绕重点整机系统应用需求,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术,大力支持移动互联、模数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传感器等芯片的设计,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加快先进生产线和特色生产线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提高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增强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开发能力,支持大生产线规模应用。强化国产芯片和软件的集成应用。加快提升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水平和能力。到2015年,集成电路设计业产值国内市场比重由5%提高到15%。
(六)新型平板显示工程。
开展TFT-LCD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实施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突破PDP高光效技术、高清晰度技术以及超薄技术,完善配套产业链。开展高迁移率TFT驱动基板技术开发,攻克OLED有机成膜、器件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加强关键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配套。开展3D显示、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到2015年,新型平板显示面板满足国内彩电整机需求量的80%以上,提高关键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本地化配套率。
(七)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
构建物联网基础和共性标准体系,突破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传感器技术,组织新型RFID、智能仪表、微纳器件、核心芯片、软件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在典型领域开展基于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物联网示范应用,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新兴服务业,加强物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整合现有各类计算资源,推动各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突破虚拟化、云计算应用支撑平台、云安全、云存储等核心技术,大力加强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应用软件的开发,推进高性能服务器、海量数据存储、智能终端等设备产业化,加强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统筹部署和创新发展,构建云计算标准体系,支持建设一批绿色云计算服务中心、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促进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的应用模式、标准规范和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
(八)信息惠民工程。
推进普遍服务,完善信息惠民基础条件;建立多层次的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和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安全实时监控、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远程医疗,推广医疗信息管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应用,逐步实现“人手一卡”和“一卡通”;支持一批城市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支持应用新信息技术和服务模式,在海铁公水联运、智能电网、安全生产监管、林业生态监测、环境污染监控、食品安全监管、药品药械监管、智能交通、货物快递追踪、危险品管理、城市公共管理等领域开展新型信息服务。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业务要求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开展数字家庭多业务应用示范。扩大信息服务在城乡及各领域的覆盖和应用。
(九)蛋白类等生物药物和疫苗工程。
建立国家人类基因资源信息库、蛋白质库和生物样本库,重点突破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高效筛选、评价、纯化、大规模细胞培养、制剂技术、质量控制方法等环节的技术瓶颈,加强新型佐剂研究,建设若干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推进单克隆抗体药物、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多联多价疫苗、治疗型疫苗、人畜共患病疫苗等新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疫苗供应体系建设。到2015年,实现30个以上生物医药新品种投放市场,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防控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能力明显提高。
(十)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工程。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医学影像诊断治疗设备研发与技术集成平台,突破数字化探测器、高频高压发生器、超声探头、超导磁体等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加快发展数字化X射线机、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核医学影像设备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PET)/CT、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系统等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加快推进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等高性能医学治疗设备开发,加速产业化和推进临床应用。到2015年,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设备的核心技术,提高创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十一)生物育种工程。
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构建重要动植物基因信息库,重点研发转基因、分子设计、航天育种、胚胎工程等生物育种技术,建设国家级生物育种基地、区域性良繁基地,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快培育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以及猪、牛、羊、鸡、鱼等重要畜禽水产新品种并实现产业化。到2015年,突破一批分子育种关键技术和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十二)生物基材料工程。
建设工业微生物菌种与基因信息库,突破微生物菌种设计、生物炼制工艺等关键技术,建立非粮生物质原料种植加工基地,加快工业微生物、生物基工业原料、生物基塑料、生物质纤维、生物溶剂等生物基产品的产业化,加强生物基产品应用示范,构建生物基原材料生产加工与应用产业链,利用生物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到2015年,突破一批生物基材料开发和产业化技术,与化石原料相比具有竞争力的一批生物基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
(十三)航空装备工程。
按照安全、经济、舒适和环保的要求,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50座级C919单通道干线飞机。加快科技攻关,发展高可靠性、低成本、数字化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含直升机)设计与制造技术。推进ARJ21支线飞机的规模化生产和系列化发展,支持新舟系列支线飞机改进改型,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大中型喷气公务机和新型通用飞机(含直升机);拓展支线飞机市场应用,扎实推进通勤航空试点。推动航空发动机、航空设备产业发展及航空维修、支援、租赁等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到2015年,我国航空装备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十四)空间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和天地一体的地面配套设施,发展空间环境监测卫星系统;完善我国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启动由大容量宽带多媒体卫星、全球移动通信卫星、数据中继卫星等系统组成的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建设相关地面配套设施。开展先进卫星平台、新型卫星有效载荷、核心部组件、卫星遥感定量化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卫星系统应用示范,进一步提升卫星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形成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系统功能优化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骨干架构,大幅提升我国卫星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空间信息的能力。
(十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工程。
建立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的研发、试验验证、标准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发高寒及城际动车组、交流传动快速机车、30吨轴重机车与货车、新型城轨车辆、大型施工装备、多功能高效率工程及养路机械。研发永磁电传动、磁悬浮、列车制动、牵引控制、安全监测、通信信号等关键技术,研制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加强产业化,提升核心部件及系统创新能力。到2015年,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发展能力。
(十六)海洋工程装备工程。
突破深水浮式结构物水动力性能、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等共性技术,加快发展深海高性能物探船和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半潜式平台、水下生产系统、环境探测、观测与监测、深海运载及应急作业等装备及其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建设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新型装备总装制造平台,完善设计建造标准体系。到2015年,国产深海资源探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关键设备和系统实现配套,国际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
(十七)智能制造装备工程。
突破新型传感、高精度运动控制、故障智能诊断等关键技术,大力推进泛在感知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装置的开发和产业化,开展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成形与加工装备生产线、自动化仓储与分拣系统以及数字化车间等典型智能装备与系统的集成创新,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在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发电、环保、纺织、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典型领域中的示范应用。到201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测控装置及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掌握智能制造系统关键核心技术,以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实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大幅提升,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十八)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
在风电、太阳能、海洋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发集中区域,示范建设以智能电网为载体、发输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在公共建筑、商业设施和工业园区推进太阳能、页岩气、生物质能、地热和地温能等新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示范;开展绿色能源和新能源区域应用示范建设,建成完善的县域绿色能源利用体系;在可再生能源丰富和具备多元化利用条件的中小城市及偏远农牧区、海岛等,示范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沼气发电、小水电“多能互补”的新能源微电网系统。推进新能源装备产业化。到2015年,建成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
(十九)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
加快突破气相沉积、等静压、先进熔炼、高效合成等材料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持高强铝合金等轻型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要的高品质特殊钢开发;推进高强高模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全氟离子膜等功能性膜材料、医用材料、先进电池材料、高纯硅等新型半导体材料、纳米绿色印刷材料和技术的产业化;开展高磁感取向硅钢、铁基非晶带材、高饱和磁感铁基纳米晶材料等金属合金材料、无机改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新型绿色节能建材等在电力、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完善新材料认定及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新材料开发、检测、应用、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到2015年,形成新材料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一大批关键新材料的国内保障能力基本满足需求。
(二十)新能源汽车工程。
建设新能源汽车公共测试平台、试验验证和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产品开发和专利数据库,重点研发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加速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系列产品产业化,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力度,扩大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范围和规模。推进充电网络体系和设施建设,探索新型商业化运行模式。
五、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1.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2.强化金融支持。加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行规模。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有机衔接。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资金规模,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政策。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支撑服务体系,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成果中试转化,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成员构建专利池、制定技术标准等。进一步加强财税政策的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2.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建立公共专利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针对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投资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尽快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的运用,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建设。
3.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发展规划,加快基础通用、强制性、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标准研制的速度,健全标准体系。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跟进机制,在重点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同步实施标准化,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4.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持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职务发明创造的激励机制。加大力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依托“千人计划”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完善市场培育、应用与准入政策。鼓励绿色消费、信息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大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培育与引导力度,培育发展新业态。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
2.深化国际合作。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富外商投资方式,拓宽外资投资渠道,不断完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继续支持引进先进的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融资。完善相关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国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参与高层次国际合作。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同等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
(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完善相关市场开放机制,深化民间投资准入改革,鼓励各类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健全排污权、节能量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推进环保和资源税费、价格改革;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品认证体系和再制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健全推进三网融合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信体制改革,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运营机构转企改制,按照分业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要求的电信、广电监管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完善相关法规标准,推动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完善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管理、价格管理、集中招标采购、安全评价与监督管理等机制,制定实施有利于绿色生物基产品发展的激励政策。加快制定民用航空工业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空域灵活使用机制,优化航路航线和飞行繁忙地区空域结构,推进低空空域开放;完善卫星应用数据共享、市场准入等政策法规;支持智能制造装备首台(套)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探索首台(套)装备保险机制。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新能源发电补贴机制,建立适应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完善生物燃料、能源化利用农林废弃物的激励政策及市场流通机制等。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有效统筹协调中央、地方和其他社会资源,促进军民融合,突出重点,集中支持本规划明确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强与科技重大专项的衔接,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引领带动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和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宏观引导。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各地要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从当地实际出发,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强化行业和企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投资、经营决策方面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加强市场信息预警与引导,定期向社会发布战略性新兴行业产能规模、产能利用率及生产、技术、市场发展动向等信息。
(三)培育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发挥创新资源密集、创新环境良好区域的比较优势,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先行先试,培育若干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四)完善规划体系。
根据本规划提出的重点方向和任务,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及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制定实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专项规划,明确实施内容和实施机制。鼓励相关省(区、市)联合编制区域性发展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别化、特色化协同发展。各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
(五)加强组织实施。
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承担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根据规划实施的需要,组建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政策工作组,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有关部门要加强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和监测,加强形势分析,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开展后评估;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解决办法,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10:46:51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二)面临形势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
(三)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机械基础件
(二)基础制造工艺
(三)基础材料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三)建设研发和服务平台,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大技术改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五)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六)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七)实施“机械基础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双提升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三)加强资金引导和支持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六、规划组织实施
附表1: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方向
附表2:50项推广应用的先进绿色制造工艺
附表3:基础材料重点发展方向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以下简称“三基”)是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机械基础件是组成机器不可分拆的基本单元,包括:轴承、齿轮、液压件、液力元件、气动元件、密封件、链与链轮、传动联结件、紧固件、弹簧、粉末冶金零件、模具等;基础制造工艺是指机械工业生产过程中量大面广、通用性强的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基础材料特指机械制造业所需的小批量、特种优质专用材料。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的要求以及“十二五”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幅度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为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 已形成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三基”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门类齐全、能满足主机行业一般需求的生产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十年来,我国“三基”产业持续稳定增长,产品品种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多种普通机械基础件产量(产值)居世界前列;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和切削加工能力以及焊接材料、高速钢、硬质合金、钕铁硼永磁体等基础材料产量居世界首位。
专栏1 “三基”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行业类别
2005年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2010年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
2010年新产品产值
(当年价)
2010年出口交货值(当年价)
机械基础件
轴承制造
556.14
1721.45
113.68
228.73
齿轮与传动驱动部件制造
290.22
1154.26
117.15
93.27
液压和气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
350.43
1643.24
105.63
128.01
金属密封件制造
121.05
716.47
26.17
60.46
紧固件、弹簧制造
429.46
1244.18
66.35
192.05
模具制造
438.65
1630.76
127.80
266.20
基础制造工艺
钢铁铸件制造
1073.30
4833.69
161.29
251.92
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
443.96
2383.89
102.79
103.11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
485.55
1652.41
63.16
63.30
数据来源:2005年、2010年工业统计快报。
专栏2 2010年部分“三基”产业部分产品世界排名
产品名称
生产规模(产量/产值)
世界排名
机械基础件
轴承
1300亿元
第3位
齿轮
1450亿元
第3位
液压元件及系统
351亿元
第2位
模具
1631亿元
第2位
气动元件
116亿元
第2位
紧固件
560亿元
第1位
链条
148亿元
第3位
典型基础制造工艺
铸件
3960万吨
第1位
锻件
1022万吨
第1位
数据来源:相关行业协会提供。
配套能力不断增强。轴承、齿轮、紧固件等机械基础件国内平均市场占有率65%。基础制造工艺取得明显进步,一批发电设备用大型铸锻件已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围绕电工电器设备配套需要,开发出发电设备用钢、大型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片等特种优质专用材料。
产业聚集效应明显。重庆、常州两大齿轮产业聚集区的产值占全国齿轮行业的17%,瓦房店、洛阳、苏锡常镇、新昌四大轴承产业聚集区的销售收入占全国轴承行业的30%,温州、宁波、海盐、冀南四大紧固件产业聚集区的产值占全国紧固件行业的67%。基础制造工艺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主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建设了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基础制造工艺中心,如江苏泰州和大丰的精密锻件产量超过全国精密锻件产量的一半。
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三基”产业固定资产投入持续稳定增长,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长期以来存在的寿命、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等质量问题有所改进,一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型成套装备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高端“三基”产品却跟不上主机发展的要求,高端主机的迅猛发展与配套“三基”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三基”产业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投入强度远低于主机行业,缺乏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共性技术研究体系缺失,基础性与共性技术研究弱化,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困难,行业基础数据的传承、跟踪、积累和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同质化竞争激烈,贸易摩擦不断。专业化程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知名品牌的“专、精、特”企业群体尚未形成。
产品总体水平偏低。“三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与主机用户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轴承、齿轮、液压件、密封件等机械基础件的内在质量不稳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产品生产过程的精度一致性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的先进基础制造工艺和自动化、数字化装备的普及程度不高,能源消耗、材料利用率及污染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二)面临形势2008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持续位居世界首位,主机和重大装备的集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十二五”是实现由装备制造大国向装备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三基”产业、提升产品水平、增强配套能力十分关键。必须深刻地认识并准确地把握“三基”产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1. 科学技术进步助推“三基”向高端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明显,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应用条件日趋超常态与恶劣,对配套的机械基础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材料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机械基础件向长寿命、高可靠性、轻量化、减免维修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三基”产业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使其从常规产品、传统制造向高技术产品、现代制造及超常态制造发展。成形技术向净成形和近净成形方向发展;超精密加工的尺寸精度由亚微米级向纳米级发展;铝合金、铝镁合金、复合材料、新型工程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给“三基”产业带来双向挤压金融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明显,节能、减排、降耗、低碳要求更为严格,将促进更加激烈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我国“三基”发展不仅受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绿色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的“高端卡位”,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竞争优势所形成的“低端挤压”。
3. 工业转型升级对“三基”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重大工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国防建设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不仅为“三基”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对其增长质量、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基础件、先进的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是提高重大装备性能和可靠性、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保证;高质量的基础件和基础材料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必须立足自主发展;“三基”产业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重要条件,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家用电器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无污染,都需要高清洁度、高精度的基础件和耐腐蚀的基础材料作保证。
当前我国“三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主机并被固化在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应该尽快扭转,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刻不容缓。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的配套需求,以产品突破为主攻方向,密切产需合作,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加速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进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寿命的升级,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力度,营造有利于“三基”产业向高端发展的环境,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和发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所需重大装备的配套需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材料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组织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三基”产业发展的环境。
2. 坚持产需合作,促进专业化生产
积极探索产需合作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密切合作,建立基于利益相关和共赢的新机制,在“三基”企业与主机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鼓励有实力和有积极性的主机制造厂参与发展其所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并逐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3. 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影响“三基”产品性能、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行业公共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4. 坚持重点突破,推动产业整体提升
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关键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集中优势资源,重点予以突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产品、工艺和知名品牌。在实现局部领域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提升“三基”产业的整体素质,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1. 2015年目标
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我国“三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加工制造水平显著提高,能基本满足重大装备的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改观。
具体指标有:
——配套能力增强目标。重大装备所需机械基础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5%以上;基础制造工艺水平全面提升,高端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重大装备所需的基础材料配套水平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提升目标。机械基础件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提高15~20%,突破一批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形成一批研发和试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结构优化目标。建立起与主机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专业化、大批量的配套体系;形成若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100家具有知名品牌的“专、精、特”企业,优化30个特色产业集聚区。
——节能降耗减排目标。全面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工艺与装备,原材料利用率提高10%,吨合格铸件能耗减少0.12吨标煤,吨合格锻件能耗减少0.08吨标煤,吨热处理件能耗减少150千瓦时,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
专栏3 “十二五”我国“三基”重点行业发展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率
机械基础件
轴承
销售额(亿元)
1260
2220
12%
齿轮
销售额(亿元)
1450
2940
15%
液压件
销售额(亿元)
351
700
15%
橡塑密封
销售额(亿元)
86
170
15%
机填密封
销售额(亿元)
65
130
15%
气动元件
销售额(亿元)
116
235
15%
模具
销售额(亿元)
1120
1740
9%
紧固件
销售额(亿元)
560
980
12%
弹簧
销售额(亿元)
145
290
15%
链条
销售额(亿元)
148
270
13%
粉末冶金制品
销售额(亿元)
83
130
9%
基础制造工艺
铸造
能耗
每吨合格铸件能耗减少0.12吨标煤
锻造
能耗
每吨合格锻件能耗减少0.08吨标煤
热处理
能耗
每吨热处理件能耗从减少150千瓦时
2. 2020年展望2020年,形成与主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能够满足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对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需求,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国际领先。
三、发展重点
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配套需求,重点发展11类机械基础件、6类基础制造工艺和2类基础材料。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开发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和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并实现产业化。
(一)机械基础件选择带动性强、辐射作用大的高速、精密、重载轴承等11类机械基础件作为发展重点,以提高性能、可靠性和寿命为主攻方向,力争使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 高速、精密、重载轴承
中、高档数控机床轴承和电主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大型运输机轴承,重载直升机轴承,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及轴承单元,高速铁路列车轴承,重载铁路货车轴承,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轴承,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轴承,大型施工机械轴承,高速度长寿命纺织设备轴承,超精密级医疗器械主轴轴承。
2. 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
大功率风力发电齿轮箱,高速列车齿轮传动装置,汽车节能自动变速器,核电循环水泵齿轮箱,舰船用大型齿轮传动装置,工程机械及矿山机械用液力变速器,大功率采煤机齿轮箱,掘进机齿轮传动装置,污水处理设备用高速齿轮箱。
3. 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
工程机械用31.5兆帕及以上高压柱塞泵/马达、高压液压阀,液压电子控制器,工作压力31.5兆帕及以上高频响电液伺服阀和比例阀,液力变矩器,数字液压泵及油缸,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农业机械用无级变速传动装置。
4. 智能、高频响气动元件
智能化阀岛,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柔性抓取气动系统及元件,轨道交通设备用气动元件,150赫兹以上高频响电磁换向阀,精密压缩空气过滤器,透平式气动马达。
5. 高可靠性密封件
高参数透平压缩机机械密封,大型高温高压泵和核电站核二、三级泵用机械密封和静密封装置,大型工程机械液压油缸密封,大型盾构机密封,风电偏航变桨轴承密封。
6. 高速链传动系统
汽车发动机正时链及自动变速箱哈瓦链,无级变速箱专用无级变速链,高精度低噪声链轮,抗疲劳、耐磨损、耐腐蚀特异链。
7. 高可靠性联轴器、制动器、离合器
大功率风力发电制动器,高性能柔性联轴器,隧道掘进机和采煤机用鼓形齿联轴器,电磁离合器和制动器,轨道交通制动器,高精度限矩安全联轴器。
8. 高强度紧固件
10.9级及以上汽车发动机紧固件,风力发电设备大规格高强度紧固件,飞机及航天器专用铝镁合金紧固件,自锁类紧固件。
9. 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
汽车和工程机械用高端悬架弹簧、气门弹簧和稳定杆,高速列车用弹簧,气动、液压件弹簧。
10. 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零件
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粉末冶金含油轴承,大型客机、高速列车、船舶制动用高性能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及刹车片。
11. 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
高档乘用车车身及汽车(超)高强钢板热成形模具,高速精密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高光无痕、叠层旋转大型塑料模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及超大超薄LED大型塑料模具,多料多腔精密电子、医疗器械注塑模具,大型工程机械轮胎橡胶模具,轻金属高精压铸模具。
根据以上发展重点,提出“十二五”期间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方向(见附表1),从中选择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作为开发的重点。
专栏4 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
01 2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轴承
开发为2MW以上风电机组配套的工作寿命20年、可靠度≥99%的增速器轴承和主轴轴承。
02 长寿命、高可靠性轿车轴承和重载卡车轴承
开发使用寿命25万公里以上,可靠度≥99%的轿车轴承和使用寿命50万公里以上,可靠度≥99%的重载卡车轴承。
03 高速动车组轴承
开发时速200~300km,使用寿命200万公里,可靠度≥99%的高速动车组轴承。
04 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生产线轴承
开发精度P4级、P5级,工作寿命轧钢120万吨,可靠度99%轧机轴承。
05 高速、高精数控机床轴承及电主轴
dmn值2.5×106mm·r/min,精度P4、P2级,轴承16000小时精度稳定使用,电主轴2000小时精度稳定使用。
06 2MW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增速器
开发功率≥2MW、噪声≤95db、机械效率≥97%、寿命≥20年的风电增速器。
07 高速列车齿轮传动装置
开发列车时速≥200km,功率1800kw,输入扭矩3500N·m,输入转速2255~6000rpm,传动比≥7的高速列车齿轮。
08 节能环保自动变速器
开发百公里综合油耗降低5~10%,寿命30万公里的自动变速器,包括行星排、金属带、锥轮锥盘、电磁阀、TCU、变矩器等。
09 舰船用大型齿轮传动装置
开发功率3~5MW、噪声≤90db、转速≥3000rpm的船用齿轮传动装置。
10 工程机械用高压液压元件
开发工作压力35MPa及以上高压柱塞泵/马达、液压电子控制器。
11 高压液压阀
开发工作压力≥31.5Mpa,流量≥100L/min的高压液压阀,含流量共享系统、负荷传感系统、总线控制先导系统。
12 农机用静液压驱动装置(HST)
开发工作压力≥25MPa,排量18~45mL/r的农机用静液压驱动装置。
13 轨道交通用气动元件
开发工作压力3~10bar,环境温度-40~+80℃的气缸、气动阀、气源处理元件,以及气管、接头等配套气动元件。
14 大型风力发电关键密封件
开发7~10年不发生龟裂,在1m/s速度、油脂润滑状态下,运行寿命达7~10年,适用温度范围为-45~+100℃的大型风力发电密封件。
15 干气式机械密封装置
开发工作压力20MPa及以上的干气式机械密封装置。
16 汽车发动机正时链与自动变速箱的哈瓦高速齿形链
开发最高转速≧6000转/分,寿命25万公里,抗拉载荷≥14KN,1200小时试验伸长率≤1%,硬度达到53HRC、硬度散差±0.5HRC、清洁度≤20mg/kg,可靠性≥99.9%的链条。
17 疲劳寿命500万次以上汽车发动机紧固件
开发PPM≤60,疲劳寿命≥500万次的紧固件。
18 汽车和工程机械用高端悬架弹簧、气门弹簧和稳定杆
开发工作应力>1200MPa、疲劳寿命>100万次的气门弹簧、悬架弹簧和稳定杆。
19 C级轿车整体车身成形模具
实现车门、前翼子板表面形状精度0.08~0.05mm,结构面精度±0.05mm,多付模具总成尺寸匹配与控制(含回弹控制)内轮廓精度±0.7mm以内、外轮廓精度±1.0mm以内、总成件之间对接精度±0.5mm以内,车身总体尺寸精度达到或接近2mm。
20 高光无痕、叠层旋转大型塑料模具
开发宽1200㎜及以上、模具精度u级、模具型腔A0-A1级镜面光洁度,模具总装精度≤0.02的高光无痕、模内装饰技术、超大超薄LED大型镜面、复杂高效精密汽车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的精密注塑模具;加热恒温浇注系统总误差<0.02㎜,加热恒温±1℃,H7/g6精密滑动配合,实现注塑双效生产叠层模具。
(二)基础制造工艺
重点发展6类先进、绿色制造工艺,降低能源、材料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1. 铸造工艺
定向凝固铸造工艺,热风长炉龄冲天炉及其熔炼工艺技术,数字化模拟技术,高紧实度粘土砂自动造型生产线技术,快速无模砂型铸造工艺,铝、镁、钛等特种合金铸造工艺,复合材料铸造工艺,半固态铸造工艺,高温、低温、高强韧度材料(球墨铸铁、等温淬火球铁、蠕墨铸铁、轻质合金)高精度铸造工艺。
2. 锻压工艺
大型薄壁结构件整体成形工艺,多工位冷、温锻工艺,高速精密镦锻工艺,大型复杂结构件精密体积成形工艺,大型环件冷辗扩工艺,板材管材精密成形工艺,高强钢板热成形工艺,曲轴、风电主轴及阀门全纤维近净成形技术,汽车铝合金精密锻造工艺,螺旋伞齿轮锻-磨联合制造工艺,精冲工艺。
3. 焊接工艺
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工艺,搅拌摩擦焊工艺,高精度及大厚度切割工艺,高效电弧焊工艺,等离子喷焊工艺,近净成形焊接新技术。
4. 热处理工艺
化学热处理催渗工艺,精密控制加热和淬火工艺,齿轮和轴承精密可控热处理工艺,超大型零件真空热处理工艺,大型轴类和管类零件感应淬火热处理工艺,大型全纤维炉衬无料盘可控气氛连续加热炉热处理工艺,连续真空热处理工艺,大型薄板件压淬热处理工艺,深冷热处理工艺。
5. 表面处理工艺
铝、镁合金、钛合金件表面处理与强化工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工艺,纳米陶瓷涂层工艺,等离子、激光、电子束表面强化工艺,低铬酸镀硬铬、镀锌后低铬钝化等绿色电镀工艺。
6. 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工艺
高速/超高速切削加工工艺,复合加工工艺(车铣复合、铣磨复合等),复合材料切削工艺,超精密加工工艺(轴系精度0.02~0.05微米),超大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微量润滑切削工艺,干式切削工艺,“三束”(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加工工艺,电火花加工工艺,超声加工工艺,增量制造工艺,粉末冶金零件的精密成形工艺。
从以上重点发展的基础制造工艺中,提出50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作为推广的重点(见附表2),同时选择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作为开发的重点。
专栏5 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
01 定向凝固铸造技术
研究定向凝固工艺,目标产品是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用定向结晶高温合金叶片,叶片尺寸≥350mm。
02 热风长炉龄冲天炉及其熔炼工艺技术
研究开发生产率在15~50t/h系列外热风、水冷长炉龄(12周以上)热风冲天炉及其熔炼工艺,使铸铁件生产过程高效、连续、质量稳定、节能降耗。
03 高紧实度粘土砂自动造型技术
开发100型/h以上,型砂密度1.6以上,设备故障率≤3%的湿砂有箱自动造型技术,满足提高铸造机械化、自动化的需求。
04 板材管材精密成形技术
开发板材成形模具智能化CAD/CAE系统,成形材料扩展到钛合金、高温合金、轻合金、高强钢等;目标产品:汽车车身覆盖件。开发管材成形技术,管材内高压600Mpa,材料抗拉强度780 Mpa,直径与厚度比达到180,壁厚少于2mm;目标产品:排气管、重载卡车后桥桥壳。开发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成形工艺,目标产品: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第三代核电用的耐高压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
05 冷/温精密成形技术
开发冷温精确成形机理与新成形方法,长寿命模具技术。实现冷/温精确成形锻件占模锻件总量的10~12%,目标产品:轿车等速万向节、变速箱齿轮等。
06 大型复杂结构件精密体积成形技术
开发超大型钢锭材料成分纯净度与组织控制技术,大锻件内部缺陷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大锻件模拟技术。提高材料利用率5~10%,降低能源消耗10~15%,目标产品:航空航天发动机涡轮盘。
07 热精锻成形技术
开发精密制坯技术、自动润滑技术、生产线自动化技术。材料消耗平均降低3~5%,热模锻件公差13级,平均能耗降低10%,目标产品:汽车前后桥锻件、螺杆锻件。
08 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
掌握激光及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目标产品:200mm以上厚钢板焊接,焊接尺度在100μm量级,空间分辨率在几十微米尺度的微连接。
09 搅拌摩擦焊技术
建立0.3~50mm厚度范围内轻合金材料搅拌摩擦焊性能数据库、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 目标产品:大厚度铝合金结构件、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
10 化学热处理催渗技术
开发化学热处理(渗氮、渗碳)催渗技术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控制软件、催渗剂,保证0.3mm以上至2.0mm以下渗碳层的热处理节能30%以上。
11 精密可控热处理技术
开发精密可控热处理技术、渗碳和渗氮控制软件、远程控制和远程故障诊断技术,使齿轮和轴承等内在质量和表面性能高、无变形和脱皮。
12 铝、镁合金、钛合金件表面处理与强化技术
开发铝、镁合金微弧氧化工艺技术,使铝、镁合金制品表面氧化膜层大于300µm,显微硬度超过3000HV,绝缘电阻大于100MΩ,耐磨损、耐腐蚀、绝缘性能有较大改善。开发钛合金化学镀镍渗铝工艺技术,使650℃耐高温钛合金制品经化学镀镍(层厚20µm)后,大幅度提高抗氧化性能。
13 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
开发电刷镀NI-SiC复合镀层技术,修复磨损失效的零件,改善零件表面性能,大幅度提高零件硬度。
14 超精密加工技术
开发微量切削机理、精密测量技术和误差补偿技术,目标产品是芯片、磁盘、光盘、磁鼓、制导用激光反射镜、导航用陀螺仪、卫星姿态控制用半球体以及多种球面和非球面微光学元件等精密关键零件。
15 低温与微量润滑切削技术
开发微量润滑系统及低温微量润滑复合系统,针对不同工件材料及切削工艺提供微量润滑和低温微量润滑条件下的刀具匹配方案,优化切削参数,建立相应的切削规范和切削数据库,实现高速切削的绿色化。
(三)基础材料
以经济可承受性为主旨,重点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所需的高品质结构材料和工艺材料。
1. 结构材料
——高性能结构钢。高速铁路列车用轴承钢、汽车用轴承钢、耐冲击载荷高淬透性高碳铬轴承钢、中碳轴承钢、下贝氏体淬火高碳铬轴承钢、准高温轴承钢、抗磨粒磨损轴承钢;汽车变速箱齿轮和汽车后桥齿轮用合金渗碳钢、飞机及坦克发动机齿轮用合金渗碳钢,高强度紧固件用合金钢和调质钢,高应力弹簧钢,高性能链条专用钢,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专用钢。
——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涡轮盘等用高温合金。
——高压精密液压铸件用铸铁。
——密封材料。高抗水解聚醚聚氨酯密封材料,高性能柔性石墨材料,高温和低温弹性等密封材料,高性能无石棉密封材料,高强度细颗粒机械密封用碳石墨材料。
——绝缘材料。F、H级亚胺薄膜,特高压绝缘材料。
——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用大功率锂电池材料,聚甲醛合金材料,液压泵用双金属烧结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仪表功能材料。测温材料、敏感材料。
2. 工艺材料
——模具钢。中厚预硬模具钢,高耐蚀耐磨镜面塑模钢,高韧高耐磨冷作模具钢,大型轻质合金压铸模具钢,高性能粉末冶金模具钢。
——新型焊接材料。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耐热、耐蚀、耐辐照、耐磨及耐低温焊接材料,无毒绿色钎焊材料及焊剂。
——超硬刀具材料。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PCBN)、硬质合金(YG、YT、YW)。
——工艺耗材。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润滑剂。
根据以上发展重点,提出“十二五”期间基础材料重点发展方向(见附表3),从中选择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作为开发的重点。
专栏6 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
01 高性能轴承钢
汽车、风电、铁路车辆轴承用高碳铬轴承钢(GCr15、GCr18Mo)、渗碳轴承钢(G20Cr2Ni4A、G20CrNi2MoA)、中碳轴承钢(G56Mn、G42CrMo4)。
02 高性能齿轮用钢
汽车变速器齿轮和汽车后桥齿轮及飞机、坦克发动机齿轮用合金渗碳钢(碳含量0.10%~0.25%,相当于20Cr2Ni4、18Cr2Ni4WA)。
03 高强度紧固件用钢
汽车紧固件用钢(相当于10B18M),汽轮机紧固件用钢(X18CrMoWVNbN1)。
04 大型、耐蚀模具钢
厚度超过600㎜,探伤级别达欧洲E/e级制造级进模具的高精度高质量冷作模具扁钢和中厚预硬模具钢,表面到心部硬度波动不大于3HRC高耐蚀耐磨镜面塑模钢,大型铝、镁合金轻金属压铸模具钢。
05 高可靠性密封材料
高抗水解聚醚聚氨脂液压用密封材料,高性能柔性石墨密封材料,金属O形圈、C形密封圈用因科涅600、750,高强度细颗粒机械用碳石墨材料。
06 机床专用钢
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用GCr15及新钢种。
07 超硬刀具材料
金刚石(PCD)、立方氮化硼(PCBN)、硬质合金(YG、YT、YW)。
08 新型焊接材料
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耐热、耐蚀、耐辐照、耐磨及耐低温焊接材料,无毒绿色钎焊材料及焊剂。
09 液压铸件用材料
高压柱塞泵/马达壳体、高压整体式多路阀体、大功率液力偶合器泵轮及壳体铸件用球墨铸铁、蠕墨铸铁。
10 高应力弹簧钢
高档车用高压力悬架弹簧钢(相当于UHS1900/2000)、高应力气门弹簧钢(相当于OTEVA70/OTEVA90或SWOSC-VHV/SWOSC-VHR)。
11 绝缘材料
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用绝缘材料,大型核电专用电机用绝缘材料,风力发电机用绝缘材料,
超高压/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配电用绝缘材料,配电变压器用绝缘材料。
12 仪表功能材料
核电站的堆内测温铂电阻(1E级)和堆芯测温热电偶(1E级),用于重大设备状态监测的双参数温敏粉体介质材料以及替代贵金属用高性能钨铼热电偶丝等。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1.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继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新体系建设。鼓励“三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机制造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重点支持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支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社会化、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为“三基”企业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
2. 开发一批标志性“三基”产品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发展急需,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开发20种标志性机械基础件、15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和12种标志性基础材料,掌握一批“三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提高对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的配套能力,进而带动“三基”产业的配套和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
3.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三基”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从事“三基”研发和创新的团队。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行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建设,开展技能等级评定和职业技能大赛,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1. 推进组织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家高起点、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三基”企业向专业化分工、细分市场、特色明显的方向发展,重点培育100家掌握核心技术、专业化水平高、具有知名品牌的 “专、精、特”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2. 推进产品结构调整
推动通用型“三基”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产品品种,改善和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鼓励“三基”企业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工艺,不断提高高端产品的比重,增强为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配套能力。
3. 优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加大对已有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链与链轮、紧固件、弹簧、模具、基础材料等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和指导,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结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热加工相对集中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培育30家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同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建设研发和服务平台,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1. 建设一批公共研发中心
发挥转制院所等已有平台为行业的服务功能,充实健全“三基”行业公共研究机构。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组建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紧固件及铸造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公共研发平台,为行业提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并实现成果共享。
2. 建设一批检测实验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检测实验资源,以公正开放、独立运作为保障,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第三方公共检测实验平台,开展产品强化实验、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基础材料检验,形成专业化的检测/试验和服务能力。优先支持在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检测实验平台。
3. 建设产需对接平台
深化配套企业与主机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依托行业协会,建设若干跨行业、跨地区的产需对接平台,促使“三基”企业与主机企业形成有效的供应链,提升“三基”产业发展的效率与效益。
4.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三基”产业集聚区,鼓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围绕“三基”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开发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鼓励优势企业上市融资。
(四)加大技术改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1. 推广50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
选择目前技术成熟、覆盖面广、应用效果显著的50项先进绿色制造工艺,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加快先进工艺与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示范和推广,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重点支持“三基”企业技术改造,优先加强科研和检测实验能力建设,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鼓励企业进行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引导企业利用数字化控制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工艺和装备。
3. 建设区域基础制造工艺中心
在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盘活和整合优势资源,形成20家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铸造、锻造、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中心,提高环境综合治理能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五)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1.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引导中小型企业加强管理基础,健全管理制度,广泛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
2. 完善标准体系
结合研究开发和试验验证,加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力度,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并将有代表性的标准推向国际,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转化。发挥标准化手段对规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标准宣贯,建立健全合格评定程序,促进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强产需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上下游产品的标准对接,保证标准要求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 提升产品质量
贯彻落实“工业产品品牌和质量振兴战略”,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充实质量管理、可靠性工程的专业人才队伍,推进标准、认证、计量、检测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质量工程技术等在企业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着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
4. 培育知名品牌
引导“三基”企业开展知名品牌培育活动,鼓励企业加强知名品牌产品和优质产品的推广营销,提高知名品牌产品的市场价值。同时,利用标准、认证、检测等手段,促进知名品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加大打击制造假冒品牌产品的力度。
(六)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1.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继续推进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物流管理、销售与服务管理、财务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开发和推广适合“三基”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软件及管理软件。鼓励在“三基”企业和主机用户之间建立持续改进、及时响应的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2. 大力发展数字化集成化的基础件
落实《智能制造装备发展规划》和《“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数字化控制技术与齿轮、轴承、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等机械基础件的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具有智能化和集成化特征的机械基础件。
(七)实施“机械基础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双提升工程”
围绕提高机械基础件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开展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优化与新材料应用技术、快速强化试验技术等产品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发一批标志性机械基础件,加强应用示范并实现产业化,全面提升对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的配套保障能力。
针对加工对象的大型化和精密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生产过程绿色化的要求,开发一批标志性基础制造工艺,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工艺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加强工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建立总工艺师责任制,实现制造工艺水平和工艺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推进“三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三基”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继续贯彻落实《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部署和实施《机械基础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双提升工程》。建立部际/部省例会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和地方资源,形成支持“三基”产业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和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在推动“三基”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制定“三基”行业技术规范条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制定《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品推广目录》。继续实施现行基础件财税支持政策,对研制国家鼓励发展的关键“三基”产品,落实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免税政策。鼓励“三基”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制造过程绿色化。研究制定鼓励用户采用“三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政策。
(三)加强资金引导和支持加大国家相关计划对“三基”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支持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三基”产业发展专项,重点支持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先进工艺推广应用,新产品的试点示范,研发、检测、培训等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等。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三基”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三基”产业的资金投入。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技术、资本、人才向“三基”产业集聚,营造全社会重视“三基”产业发展的氛围。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有实力和有积极性的主机制造企业发展其所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在满足自身配套需求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社会化。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跨国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鼓励国外企业来华投资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国内“三基”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设立分公司或研发机构,更多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国际合作。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国家、地方有关“三基”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各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反映企业诉求,引导规范企业行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立“三基”产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分析、反应行业情况和问题。提高各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各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企业间的交流活动、加强为企业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六、规划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规划》实施,建立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
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结合本地区和本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扶持措施。
相关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要做好行业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行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2:30:15
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进口替代”致我泵阀业逆势增长
今年8月,南方泵业发布上半年报,1~6月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6亿元,同比上升20.55%。据业内人士分析,该公司能够实现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高增长,一个主要原因是其主打产品不锈钢冲压焊接离心泵及其配套变频供水设备的收入稳健增长。
据了解,目前在不锈钢冲压离心泵的国内市场上,外资企业占有50%左右的份额,而南方泵业的市场占有率为12%左右,居于内资企业的首位。南方泵业生产的不锈钢冲压离心泵,性能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但售价只有国外产品的40%左右。由进口替代所带来的市场空间,使公司获得了逆势增长。
近年来,我国通用机械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泵阀等产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能为市场提供一些中高端产品。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水泵、阀门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359亿元,同比增长28.41%;实现利润总额达490.86亿元,同比增长28.71%。但总体而言,我国泵阀市场产业集中度较低,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在拥有核心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2010年我国阀门表观消费约为12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约为23亿美元。由此可见进口替代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
国内泵阀企业看准进口替代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纷纷研究开发中高端产品,并不断取得进步。
泵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核电站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作为其关键部件,核泵对安全性、密封性的标准要求非常高。同时,只有具备一定资质的企业,才能成为核电站的供应商。截至目前,经国家环保部公示,能够有资质生产核级泵的企业有16家。
在国家核电用泵国产化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几年研发,二代改进技术所用核二级泵、核三级泵已全部研发完成,并通过国家相关部门鉴定。国内生产核二级泵、核三级泵均有项目依托。安全壳喷淋泵、低压安注泵、上充泵、设备冷却泵、常规岛蜗壳式海水循环泵、凝结水泵均已批量生产。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4年时间,相继研制成功了核二级安全壳喷淋泵、余热排水泵、电动辅助给水泵、低压安注泵、上充泵和核三级设备冷却水泵。其中,为百万千瓦机组生产的低压安注泵已于今年初发往现场。同时,沈鼓为广东阳江核电站制造的海水循环泵也于今年初试水通车顺利完成,填补了中国重大装备空白。
重庆水泵股份有限公司经过5年时间,先后研制出用于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水压试验泵和上充泵样机,并通过专家鉴定。从2011年开始,上充泵相继在阳江、田湾核电项目上获得订单。现在该公司已批量生产上充泵,结束了国外公司垄断的历史。同时,该公司也是国内惟一同时获得容积泵和离心泵核二级设计、制造资格的厂家。
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研制生产了我国首台AP1000核电站常规岛给水泵组前置泵。经过试验,产品技术性能指标全部符合设计要求,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了设计要求。2010年12月,公司获得巴基斯坦3000MW核电厂工程C3/C4号机组常规岛主给水泵合同,现已安装运行。现该公司正在研制用于百万千瓦核电厂的常规岛主给水泵。
2008年以前,在火电行业的应用方面,超临界机组给水泵芯包全部为进口,国内泵制造企业仅仅是生产一个泵外筒体。其后,通过泵制造企业的不断努力,在借鉴国外技术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国内泵制造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出600MW机组超临界给水泵芯包,现正在许多电厂运行。
到目前为止,国内350MW超临界机组锅炉给水芯包已全部实现国产化。600MW超临界机组中50%左右采用了国产芯包,并且国产化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60万千瓦超超临界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配套的高压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前置泵及海水循环泵等,正在进行研制开发,并有相当部分产品投入运行。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开发了火电站用超临界用锅炉给水泵、百万机组用全容量凝结水泵等。
当前,国内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给水芯包全部采用进口产品。不过,上海电力修造厂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首台给水泵样机已经完成了试制及性能试验,其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经性能试验检测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用国产芯包已经为时不远。
在石化行业的应用方面,固液两相流输送用泵一直为国外公司垄断。中国有色(沈阳)泵业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大流量、高压力的第三代双缸双作用、三缸单作用系列隔膜泵。现在,隔膜泵已成为煤化工成套装置中的核心设备之一。
大连深蓝泵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化工流程泵制造商之一。近几年共为千万吨级炼油厂提供数百台技术含量较高的石油化工流程泵,为国内首套100万吨乙烯提供低温泵,完全具备为10万以下空分装置配套的能力。其产品还出口巴基斯坦、越南、缅甸等国家。除此之外,大化肥装置用的高压甲胺泵、液氨泵、重油加氢高温、高压液力透平及百万乙烯装置急冷水泵、急冷油泵都已经研制成功,现已批量生产。
襄樊五二五泵业是我国特种泵制造企业,他们完成制造的30万吨磷酸装置用LHZ1500立式轴流泵和1000MW火电机组烟气脱硫用LC900/1150循环泵,替代了进口。目前公司在国内磷化工用泵市场占有率为70%左右,烟气脱硫泵市场占有率为40%。
总体来看,现在国内基本可以满足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煤化工装置对泵产品的要求。但由于石化系统用泵不但技术难度大,而且有耐腐蚀、抗磨损和耐高温高压等许多特殊要求,许多年来仍然有一些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石油冶炼装置上,主要有大功率磁力泵、屏蔽泵、减压塔底、加氢装置大功率高压液力透平;化工方面,大功率磁力泵、高速切线泵;液化天然气输送用的低温泵;油气混输用多用泵,90%以上进口;煤化工中高压水煤浆输送用的隔膜泵,80%以上为进口。
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大市场竞争力,国内的不少泵企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泵业分会秘书长李玉坤介绍,目前6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泵国产化率达到70%左右;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装置泵产品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年产千万吨炼油装置泵产品国产化率达到80%;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配套产品,煤制油装置中的泵产品国产化率也在不断提升。
高端阀门制造取得突破
目前,我国在核电用阀以及为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配套阀门等方面,主要依赖进口。不过,国内企业经过数年努力,已经在一些高端阀门制造领域取得了突破。
在核电用阀方面,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同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关键阀门———核二级硬密封安全壳空气隔离阀,通过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权威部门在苏州主持的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核电站关键阀门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性能可靠,结构新颖、合理,选材合适,属国内领先产品,为国内独创,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中核苏阀已正式跨入核电站关键阀门的研发制造领域。和国际同类产品相比,中核苏阀的产品价格不足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上海阀门厂有限公司为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研制的核一级快速启闭隔离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两项发明专利,主要用于一回路辅助系统切断或接通管路,执行系统的安全功能,其技术质量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在火电用阀方面,哈电集团哈尔滨电站阀门有限公司能够为超临界机组配套蒸汽及给水截止阀、止回阀、水压试验堵阀和超临界机组配套全量型安全阀、大口径闸阀等高端阀门。同时,他们还研发了我国第一台超临界堵阀,成功为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配套截止阀、止回阀、全量型安全阀、大口径闸阀。
大连大高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火电阀门国产化主力军之一,围绕“超(超)临界关键阀门的国产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研制的主蒸汽管道疏水阀、二级过热器电动疏水阀、抽汽逆止阀、高排逆止阀、液动高加三通阀(入口/出口)、电动高加入口三通阀等样机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大高阀门样机产品结构设计合理,符合研发技术规范的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的国内领先、国际同等水平。
在石化用阀方面,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DN1400毫米超大口径伞齿轮低温闸阀,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1/3。打破了超大口径低温闸阀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48〃300LB焊接式硬密封蝶阀,原来只能从国外进口。而这款蝶阀是中核苏阀专为国内石化客户量身定做,目前已经交付用户使用。
进一步国产化空间不小
虽然近几年通过国内企业的努力,一些中高端泵阀产品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仍然有一些产品处于进口状态。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我国进口量较大的泵产品主要包括:液压往复式柱塞泵,其它液压往复式排液泵,回转式轴向柱塞泵,转速在10000转/分以下的其它离心泵、液体泵零件、真空泵等。阀产品主要包括:减压阀、油压传动阀、气压传动阀、安全阀或溢流阀、阀门零件等。
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负责人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国内企业在产品技术发展理念上与国外一些发达公司有着明显的差距。科研经费、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自主研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水泵行业不完全统计,研发资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收入还不到2%,与国外知名公司相比,全行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很少。相关统计表明,我国水泵行业全年研发费用,还不如国外一家企业的科研经费多。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据了解,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缓慢,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来源的57%依靠引进。虽然我国水泵制造行业大部分产品已经基本实现了自主生产制造,但国内企业多承担的是产品的低端加工环节,自主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如现在已经开始国产化的核电站成套设备中的核级泵产品和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站成套设备中的高压锅炉给水泵芯包产品等,其关键的核心技术大部分仍需依赖进口。
第三,客户购买国内产品的意愿较差。虽然国内产品在性能指标上达到与国外同等水平,但一些客户仍然愿意购买国外的技术装备,使得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泵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加。尽管不少国产高端泵产品具有相当的技术等级,但一些使用部门仍以缺乏运行业绩等理由而拒绝使用。
第四,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失。由于改制,一些面向行业服务的研究院所成为各自为战的企业,结构性质与工作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行业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弱化,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速度缓慢,设计、工艺、材料与制造等标准很难与国外对接。
对此,有关人士提出三项建议:首先,建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新机制。根据国家泵阀制造业综合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主导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室、试验基地和产品研制中心。依托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教机构,建立科技成果扩散站点。鼓励与支持建立泵阀制造业技术研发中心。
其次,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合理设置基层制造技术推广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制造技术推广组织为主导,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制造技术推广体系。
另外,还要健全科技培训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单位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培训服务职能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充分发挥各级机构的力量。进一步完善新产品创新的市场环境,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健全自主开发的新产品管理规章制度。(记者严曼青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2:42:42
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2012年)
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145号),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597号,以下简称《海工规划》),引导企业加强深海资源开发所需装备的研制,形成我国开发深海资源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围绕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和服务四大环节的需求,选择《海工规划》明确的部分急需海洋工程装备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按照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作业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基础共性技术和标准等三个领域,形成了2012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的重点方向。
一、海洋资源勘探、开采、作业装备
(一)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掌握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的设计理念,突破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紧密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研究开发出一型深海半潜式生产平台设计方案,其功能满足我国南海海域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需求;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
2、主要研究内容
(1) 总体方案设计技术研究;
(2) 平台设计环境条件及总体性能研究;
(3) 平台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4) 超深海定位系统设计与海上安装技术研究;
(5) 平台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6) 平台立管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7) 平台上部采油、生产作业流程设计研究;
(8) 平台系统集成及集成控制设计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半潜生产平台设计指导性文件;
(5) 与上述平台配套的生产立管研制技术要求;
(6) 半潜生产平台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二)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跟踪国外LNG-FPSO的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开展船型关键技术和关键系统研究,突破LNG-FPSO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紧密结合我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开发出一型用于深海大型气田的大型LNG-FPSO设计方案,该型LNG-FPSO的年产量约为300万吨,舱容约30万立方米;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
2、主要研究内容
(1) 总体方案优化技术研究;
(2) 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3) 全船结构分析及设计技术研究;
(4) 系泊分析及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5) 工艺处理模块及方案设计研究;
(6) 液化处理系统设计研究;
(7) LNG-FPSO基本设计方案。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LNG-FPSO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提出与上述LNG-FPSO配套的离岸液化装置及工艺处理装置研制技术要求;
(6) LNG-FPSO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三)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研发
1、研究目标
(1) 掌握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的设计理念,突破深海半潜式支持平台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结合当前国内外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需要,开发出一型集钻井支持、海上安装、供应、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半潜式支持平台的设计方案;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 平台总体方案论证研究;
(2) 深海耦合多点系泊系统设计及栈桥技术研究;
(3) 钻机模块自安装技术研究;
(4) 钻井作业材料输送技术及流程研究;
(5) 动力供应及接口技术研究;
(6) 人员居住安全及环保技术研究;
(7) 平台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8) 平台建造方案及关键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半潜式支持平台设计指导性文件;
(5) 半潜式支持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名录。
(四)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掌握LNG-FSRU的设计理念,突破LNG-FPSO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2) 结合国内外市场需要,开发一型舱容在20万立方米以上、年气化能力约为200万吨的LNG-FSRU的设计方案;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 LNG-FSRU船型及海况分析研究;
(2) 船体运动性能及液货晃荡分析技术研究;
(3) 液货舱结构强度及疲劳分析技术研究;
(4) 系泊分析及系统研究;
(5) 货物输送系统研究;
(6) 液货存储系统选型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LNG-FSRU设计指导性文件;
(5) LNG-FSRU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五)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研发
1、研究目标
(1) 掌握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的设计理念,突破此类船舶的核心技术;
(2) 以大功率、大收油舱容、具备高海况作业能力和应急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发一型经济、收油效果好及综合作业能力强的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的设计方案;
(3) 完成基本设计并通过国内外相关船级社的审查,具备承接工程项目的条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 大船、收油艇与内置式收油机联合操作技术;
(2) 节能减排技术;
(3) 溢油回收设备分析、选型技术;
(4) 船舶推进装置技术;
(5) 空调通风系统技术;
(6) 浮油回收舱布置技术;
(7) 区域及设备防爆处理技术;
(8) 总体建造方案及关键设备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基本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海上油田环保作业船设计与建造技术标准名录。
二、关键系统和设备
(六)海洋钻井平台用深海隔水管系统研究及关键部件研制
1、研究目标
(1) 开展钻井隔水管及相关配套设备的技术研究,掌握钻井隔水管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2) 开发一套适合我国南海2000m水深作业要求的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方案;
(3) 完成钻井隔水管提升装置、卡盘、200K钢丝绳式隔水管张紧装置、灌注阀、隔水管主体单根的样机研制,并完成样机的API认证。
(4) 完成钻井隔水管伸缩装置原理样机的研制;
(5) 完成万向节、隔水管伸缩装置、隔水管终端接头的图纸设计并经相关机构或单位认可,符合API相关规定。
2、主要研究内容
(1) 系统配套技术研究;
(2) 万向节技术研究;
(3) 隔水管终端接头技术研究;
(4) 隔水管伸缩装置技术研究;
(5) 隔水管提升装置研制;
(6) 卡盘研制;
(7) 200K钢丝绳式隔水管张紧装置研制;
(8) 灌注阀研制;
(9) 隔水管主体单根研制;
(10) 隔水管主体及关键设备功能试验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配套方案设计指导性文件;
(5) 钻井隔水管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
(七)深海轻型J型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研制
1、研究目标
(1) 以满足深海油气田井口间短距离小管径管道铺设需求和水下设施安装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展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计方案和关键设备的研究;
(2) 开发一套作业水深300-1000米,满足6-12寸海管铺设, 200吨以内水下设施安装,适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铺管船的轻型J型海底管道铺设系统设计方案;
(3) 完成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的制造并在实船安装和测试。
2、主要研究内容
(1) 国外轻重型深海J型铺设系统分析研究
(2) 深海J型铺设管道预处理与输送技术研究
(3) 深海J型铺设系统水下安装与监测技术研究
(4) 轻型J型铺设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5) 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备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6) 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研制
(7) 轻型J型铺设系统实船适应性升级技术研究
(8) 轻型J型铺设系统海上风险分析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轻型J型铺设系统工程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铺管船用轻型J型铺设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 J型铺设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
(八)水下连接系统及关键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
(1) 以突破适用于1500米深海环境下水下生产系统连接系统的设计、制造、测试、安装关键技术为目标,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制;
(2) 完成深海水下连接系统设计方案;
(3) 完成一套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设计水深1500米,连接器连接管径6英寸,实现海试及示范应用;
(4) 完成一套螺栓法兰连接系统工程样机,设计水深1500米,连接器连接管径24英寸,实现海试;
2、主要研究内容
(1) 水下连接系统材料选择及材料工艺特性研究;
(2) 水下连接系统与ROV接口技术研究;
(3) 水下连接系统密封技术研究;
(4) 水下连接系统模拟仿真技术研究;
(5) 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及示范应用研究;
(6) 卡箍式连接系统安装与测试技术研究;
(7) 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研制;
(8) 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安装与测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卡箍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和螺栓法兰式连接系统工程样机及相应的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深海水下连接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水下连接系统及关键设备技术标准名录。
(九)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
(1)以满足30万吨级及以下FPSO配套需求为主要目标,开展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研究和关键设备研制;
(2)完成一型外输能力为每小时3000-5000 立方米的FPSO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完成系统样机及快速应急拉断阀(ESD阀)、快速拉断接头等关键部件研制和试验验证,获得相关船级社的认可。
2、主要研究内容
(1) 大流量安全输送、快速应急等原油外输系统安全保护及集成技术研究;
(2) 原油外输系统ESD阀、快速拉断接头等关键部件研制;
(3) 原油外输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类技术研究报告;
(2) 30万吨级FPSO配套的原油外输系统集成设计方案(设计文件与图纸);
(3) 相应的专利;
(4) FPSO原油外输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和试验验证规范;
(5) FPSO原油外输系统技术标准名录。
(十)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研制
1、研究目标
(1) 攻克海洋浮式结构物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的核心设计和建造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形成装置总包能力;
(2) 完成一台具备系泊30万吨级以下大型油轮、设计传输能力每小时5000立方米、设计寿命25年的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的研制,完成主轴承及立管的研制。
2、主要研究内容
(1)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功能分析、类型选择和设计参数论证;
(2) 锚链-浮筒-船舶耦合水动力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
(3) 海洋环境动载荷作用下海底桩锚定位设计与分析;
(4)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结构设计和多种接卸管路系统设计与分析;
(5)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建造、安装、调试技术研究;
(6) 主轴承及立管等主要配件研制及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主轴承及立管等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设计指导性文件;
(5) 悬链式单点系泊装置相关技术标准。
(十一)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开发及液体旋转接头研制
1、研究目标
(1)对FPSO单点系泊系统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一套适应我国南海100米工作水深FPSO需要的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的设计方案;
(2)完成基本设计,完成液体旋转接头、电滑环等关键设备样机的研制,通过船级社认可。
2、主要研究内容
(1) 国外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功能(多种接卸管路系统能力)分析;
(2)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3)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与FPSO船体的匹配设计研究;
(4)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水动力性能分析与模型试验;
(5)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海上安装方案研究;
(6)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核心部件——液体旋转接头及电滑环研制;
(7)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及关键部件功能验证试验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液体旋转接头、电滑环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 内转塔式单点系泊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
(十二)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发电模块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以满足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工作需要为目标,通过开展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发电模块设计技术研究,突破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匹配仿真、试验验证等关键技术,掌握海洋平台及FPSO用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设计技术和集成方法。
(2) 完成一套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的设计,其技术指标:1)电压11kV,2)单机功率≥5000—10000KW,3)电站模块匹配仿真软件仿真精度≥90%,4)电站结构噪声隔振量≮15dB(A),5)中压系统THD<4%,400V系统THD<5%,6)排放满足Tier Ⅲ要求。
2、主要研究内容
(1) 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2) 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匹配仿真技术研究;
(3) 大容量电站系统中发电模块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仿真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3) 机组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4) 相应的专利;
(5) 海洋工程用大容量发电模块技术标准。
(十三)LNG-FSRU再气化模块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及相关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
(1) 以形成LNG-FSRU再气化模块总包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再气化模块总体设计技术研究和相关设备的研制工作,具备设计建造LNG-FSRU再气化模块的能力,完成相应的工程样机。
(2) 工程样机的目标输出压力为10MPa,日产气量最大为3.75亿立方英尺,设计寿命大于20年。
2、主要研究内容
(1) ORV、SCV、IFV/STV、AAP等工艺在LNG-FSRU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 再气化模块总体布置方案研究;
(3) 再气化模块关键流程工艺研究;
(4) 再气化模块关键建造工艺研究;
(5) LNG增压泵、中间介质泵、加热蒸发器等再气化模块关键设备的关键工艺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
(6) LNG吸入罐和中间介质罐研制;
(7) 再气化模块主结构材料和舾装件研制;
(8) 再气化模块建造用特殊焊接材料研制;
(9) 再气化模块样机研制及测试。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一套LNG-FSRU再气化模块样机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相应的专利;
(4) LNG-FSRU再气化模块的技术标准名录。
(十四)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研制
1、研究目标
(1)以满足深海作业起重机配套需要为目标,开展主动升沉补偿系统共性技术研究,突破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研制技术;
(2)完成一型满足500米至3000米深海作业环境工作要求、能够为200吨及以下的海洋起重机配套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样机及试验系统,获得船级社的认可。
2、主要研究内容
(1)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环境适应性、检测及控制等共性技术研究;
(2)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及研制;
(3)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配套200吨深海作业起重机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技术文件及工程样机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
(3) 配套200吨及以下的深海作业起重机的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试验系统;
(4) 相应的专利;
(5)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和试验验证规范;
(6) 深海作业起重机主动升沉补偿系统技术标准名录。
三、基础共性技术和标准
(十五)岛礁中型(总长300米级)浮式结构物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针对南海岛礁经济发展、渔业资源开发与政府管辖的需求,开展深远海多种结构型式中型浮式结构物(岛礁后勤支持平台)总体性能、结构特性、运动性能控制、水池模型试验、总体设计、海上安装、系泊定位、防波等关键技术与相应技术标准的研究,掌握南海典型岛礁环境下大型浮式结构物概念设计技术。完成一型总长300米级、水深大于200米、可抗百年一遇海况的深远海大型浮式结构物及防波设施的概念设计方案,具备人员居住、船舶停靠、物资储存、能源补给、淡水制造、医疗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信息枢纽等多种功能,并通过水池模型试验验证。
2、主要研究内容
(1) 南海典型(目标)岛礁自然环境(风、浪、流、海床结构、台风、高温等)测量技术研究;
(2) 南海典型(目标)岛礁的使用特征与技术指标优化论证;
(3) 不同功能的浮式结构物符合舒适性、使用性、维护性要求的总布置研究;
(4) 浮式结构物总体性能分析技术研究;
(5) 浮式结构物系泊定位技术研究;
(6) 浮式结构物防波技术研究;
(7)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水池模型试验技术研究;
(8) 浮式结构物运输与安装技术研究;
(9) 新型材料在南海浮式结构物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10)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在高温自然环境下防腐技术研究;
(11) 环境测量装置研制和典型(目标)岛礁环境测量技术研究;
(12)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安全标准研究。
3、成果形式
(1) 各类研究报告;
(2) 完成的概念设计图纸通过中国船级社审核;
(3)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水池模型试验研究报告;
(4) 浮式结构物、防波设施设计与安全分析指导性文件;
(5) 环境测量装置样机;
(6) 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7) 相关专利。
(十六)海洋工程涡激振动(VIV)和与涡激运动(VIM)专用工程计算软件开发
1、研究目标
从求解N-S方程出发,建立海洋立管涡激振动和Spar平台涡激运动的CFD计算方法,开发海洋立管涡激振动(VIV)和Spar平台涡激运动(VIM)的CFD软件,解决海洋立管VIV和VIM引起的疲劳强度预报问题,为海洋工程立管和平台的设计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分析工具。
2、主要研究内容
(1) 南海海流和内波测量和建模研究;
(2) 基于任意物体高雷诺数(Re>104~106)绕流的CFD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3) 挠性结构(如深海立管)的动力学计算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4) 流体结构耦合计算方法研究和软件开发;
(5) 软件包前处理和后处理功能开发;
(6) 软件功能及计算精度多种验证方法研究(实际结构、模型试验、国外声誉良好的同类工程计算软件比较)。
3、成果形式
(1) 相应的各类研究报告;
(2) VIV、VIM计算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3) 软件计算功能与精度的深水池模型验证、实际结构验证与工程应用、国外同类软件比较等报告。
(十七)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1) 以实现系列化、批量化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国内海工企业为示范典型,在研究总结国内外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与国际海工项目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采用现代软件开发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施自升式钻井平台项目数据流和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项目设计、制造、管理信息及异构专业软件平台的有效集成,全面提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效率,为提升项目总承包能力奠定基础。
(2) 该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及可配置性,对海工企业设计建造自升式平台的管理具有适用性,对平台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物资采购及配套管理、机械完工和调试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覆盖面达90%以上,在典型企业中得到示范应用。
2、主要研究内容
(1) 项目管理模式和体系研究;
(2) 项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3) 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体系架构研究;
(4) 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功能模块研究;
(5) 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技术研究;
(6) 项目管理数据集成技术研究;
(7) 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信息化管理示范应用。
3、成果形式
(1) 各种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 海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
(3) 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及论文;
(4) 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十八)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标准体系顶层研究
1、研究目标
以国际主流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为重点,在对国外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规范、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我国典型海洋工程装备的科研生产需求,开展标准应用研究及需求分析,深化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专业标准体系研究,提出急需制定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项目并明确标准主要内容及要求,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标准制定,建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水平奠定基础。
2、主要研究内容
(1)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设计建造规范研究(包括ISO/IEC国际标准、API标准、NORSOK标准、DNV海工规范等);
(2) 国内典型海洋工程装备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分析研究(重点围绕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钻井船及重要配套系统设备等典型产品);
(3) 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在海洋工程装备科研生产中的适用性研究(包括船舶工业标准、石油工业标准等);
(4)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深化研究及急需制定标准分析。
3、成果形式
(1) 《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设计建造规范研究》报告;
(2) 《国内典型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究》报告;
(3) 《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在海洋工程装备科研生产中的适用性研究》报告;
(4) 《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深化研究》报告;
(5) 国内急需制定的海洋工程标准项目、主要内容及要求。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2:54:00
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2012年度项目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船舶工业科技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按照《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的科技发展方向,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着眼于船舶科技在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等方面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突破船舶及船舶配套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为重点,同时注重全面夯实创新基础,建立健全船舶工业标准体系。本指南按照总体关键技术、配套关键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和技术标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2012年船舶科研重点方向。
一、总体关键技术
(一)新型液化天然气船液货围护系统预先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对IMO B型液货围护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出一型能承受液体晃荡载荷、操作与维护方便的新型LNG运输船液货围护系统,掌握其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并完成一型新型LNG运输船的概念设计。
2.主要研究内容:
(1)新型液货围护系统结构和强度研究;
(2)减少液货舱中液体晃荡措施研究;
(3)新型液货围护系统操作与维护措施研究;
(4)新型液货围护系统低温绝缘材料和绝缘方式研究;
(5)新型液货围护系统模拟舱工艺研究;
(6)新型液货围护系统模拟舱低温试验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新型液货围护系统模拟样舱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新型液货围护系统的设计指导性文件;
(4)完成一型新型LNG运输船的概念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5)形成相关专利。
(二)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船菱形液舱关键技术及船型基本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突破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船菱形液舱设计建造的关键技术,完成一型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船的基本设计。
2.主要研究内容:
(1)菱形液舱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2)菱形液舱支承系统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3)菱形液舱低温材料焊接和试验工艺技术研究;
(4)菱形液舱绝缘材料及敷设工艺技术研究;
(5)货物系统及配套设计技术研究;
(6)菱形液舱建造技术研究;
(7)采用菱形液舱的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船基本设计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一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船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1:1菱形液舱舱段模型;
(4)菱形液舱设计指导性文件;
(5)形成相关专利。
(三)采用C型液舱的小型LNG运输船液舱及船型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针对LNG二程转运任务的船型需求,通过对IMO C 型液舱进行研究,突破C型压力式LNG液舱设计技术,完成一型采用C型液舱的小型LNG运输船基本设计方案。
2.主要研究内容:
(1)C型液货舱设计技术研究;
(2)C型液货舱在小型LNG运输船上的布置与公约/法规适用性研究;
(3)C型液货舱安全性研究;
(4)小型LNG运输船总布置设计技术研究;
(5)小型LNG运输船推进系统选型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6)小型LNG运输船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
(7)双燃料动力系统的配置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研究技术报告;
(2)完成C型液货舱设计方案,通过船级社审核;
(3)完成一型小型LNG运输船的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4)完成小型LNG运输船设计指导性文件。
(四)极地自破冰科学考察船基本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开发一型能在两极水域全年作业的自破冰科学考察船,在2-3节航速时,连续破水平冰厚度不低于1.5米加0.2米厚雪。
2.主要研究内容:
(1)北极海冰形态与海况环境研究;
(2)IMO极地船舶规则、IACS极地船舶指导性文件研究;
(3)自破冰船型概念设计研究;
(4)破冰能力数值模拟和冰池船模试验研究;
(5)船舶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6)动力类型及推进装置配置研究;
(7)螺旋桨特殊要求研究;
(8)特殊功能及综合布置设计研究;
(9)防冻设计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1型极地自破冰型科考船的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4)极地科考船设计指导性文件。
(五)极地航行油船破冰抗冰与耐低温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开展北极冰区航行环境分析以及破冰线型、推进系统和动力匹配、高冰级抗冰结构、耐低温系统等设计技术研究,突破PC4、PC5、PC6(1Asuper)级极地航行油船破冰抗冰与耐低温设计关键技术,具备不同冰区等级极地航行油船的设计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公约/规则/规范研究及航运条件分析;
(2)总体方案设计技术与经济性分析研究;
(3)破冰线型设计与冰池试验技术研究;
(4)推进系统和动力匹配技术研究;
(5)高冰级抗冰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6)高冰级舵、桨设计技术研究;
(7)人员防护与救援技术研究;
(8)防冻与除冰雪技术研究;
(9)关键系统低温环境适用性设计技术研究;
(10)低温材料应用研究。
3.成果形式:
(1)冰池试验及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不同冰区等级10万吨级以上的极地航行油船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极地航行油船设计指导性文件;
(4)极地航行油船破冰抗冰设计标准名录。
(六)南海渔船高效节能设计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开展LNG动力拖网渔船、电力推进围网渔船和金枪鱼渔船的船型设计建造技术、新型动力系统、船体材料等方面研究,开发出满足南海海域作业需求的高效节能型示范船。
2.主要研究内容:
(1)拖网、围网、延绳钓渔船船型技术经济论证研究;
(2)拖网、围网、金枪鱼延绳钓渔船船型总体布置、船型技术研究;
(3)船型船、机、桨、网匹配优化技术研究;
(4)船型综合节能技术研究;
(5)LNG燃料动力系统应用技术研究;
(6)调矩桨在渔船上的应用研究;
(7)复合材料在渔船上的应用研究;
(8)抗碰撞局部结构形式及强度分析研究;
(9)拖网、围网、金枪鱼延绳钓船渔船相关标准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LNG动力拖网渔船、电力推进围网渔船和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基本设计并通过渔检审查及实船验证;
(3)相关设计与建造标准。
(七)多功能远洋渔船冷冻系统及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根据远洋渔业作业需求,完成一型兼具秋刀鱼捕捞和鱿鱼钓功能、节能环保高效的多功能渔船基本设计。
2.主要研究内容:
(1)渔船公约适用性研究;
(2)船体型线设计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3)主机、发电机、制冷机组等优化配置的研究;
(4)以NH3为制冷介质的冷冻系统研究;
(5)诱鱼灯光系统选型研究;
(6)秋刀鱼捕捞、鱿鱼钓作业系统优化研究;
(7)伞锚、尾帆功能研究和优化;
(8)高效舵应用研究;
(9)配电板布置及结构优化研究;
(10)节能措施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以NH3为制冷介质的冷冻系统样机及试验验证;
(3)完成一型秋刀鱼捕捞和鱿鱼钓多功能渔船的基本设计并通过渔检审查;
(4)相关设计标准。
(八)南海渔业冷藏运输补给船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对南海渔船作业模式、后勤补给需求及方式等分析研究,完成一型适用于南海环境作业需求的冷藏运输补给船基本设计。
2.主要研究内容:
(1)南海作业环境适应性研究;
(2)南海渔船作业模式分析研究;
(3)船型总体方案及技术经济性分析;
(4)多功能综合优化布置和系统匹配技术研究;
(5)南海高海况下综合补给方式及安全性研究;
(6)渔货冷藏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一型冷藏运输补给船基本设计图纸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相关设计指导性文件。
(九)南海深水小水线面双体打捞工程船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为满足南海深水海洋工程灾害、打捞、救助等多方面的需求,开展适应南海环境小水线面双体打捞工程船关键设计技术和打捞系统综合技术研究,完成一型南海深水小水线面双体打捞工程船基本设计。
2.研究内容:
(1)南海打捞环境适应性研究;
(2)与作业海况相适应的小水线面双体打捞工程船水动力性能研究;
(3)深水打捞、灾害救助技术要求与船舶适应性设计技术研究;
(4)深水打捞、灾害救助装备(起重机、ROV、AUV、A字架等)选型及布置设计方案研究;
(5)深水打捞起重过程仿真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研究报告;
(2)深水小水线面双体打捞工程船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深水打捞救助过程仿真演示验证;
(3)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十)大型抓斗式疏浚工程船及抓斗设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为满足南海作业需求,开展200m3级抓斗设计、船体总体设计、钢桩定位行走系统设计、作业智能化监控等技术研究,掌握大型抓斗式疏浚船设计及大型抓斗关键设计技术,具备承接工程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大型抓斗式疏浚船南海作业环境适用性研究;
(2)大型抓斗式疏浚工程船总布置特殊要求研究;
(3)与抓斗所需功率匹配的轮机与电气关键技术研究;
(4)抓斗机疏浚作业智能化监控技术研究;
(5)200m3级抓斗疏浚船总体设计及钢桩定位行走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6)新型大型抓斗机机械设计与材料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7)大型抓斗机支承结构设计及分析研究;
(8)大型抓斗机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200m3级大型抓斗疏浚船的基本设计图纸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提供一型200m3级抓斗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原理样机进行相关试验验证;
(4)形成大型抓斗机设计指导性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5)相关专利。
(十一)“梯”型油船减阻节能及清洁能源应用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对大型油船前体“U”形线型向“梯”形线型变化的研究和双燃料供给系统布置技术等研究,突破“梯”型油船设计技术,较大幅度降低船舶阻力,掌握双燃料为动力系统的“梯”型线型大型油船设计方法。
2.主要研究内容:
(1)梯型线型油船水动力性能机理研究;
(2)梯型线型油船低阻力线型研究;
(3)阶梯型分舱布置研究;
(4)无下舭墩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5)操纵性与港口适应性研究;
(6)推进系统匹配研究;
(7)双燃料为动力系统相关国际公约、技术标准研究;
(8)双燃料供给系统布置技术研究;
(9)防泥沙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
(10)船模试验验证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研究报告;
(2)两型以上双燃料为动力系统的“梯”型线型大型油船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设计指导性文件;
(4)相关专利。
(十二)油船结构轻量化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针对我国船舶结构轻量化减重节能的迫切需求,选择具有广泛市场基础的典型船型作为代表,开展船舶结构轻量化设计相关技术研究,提出降低船体重量10%的轻量化船体结构方案,形成一套船艏部、货舱、机舱、艉部区结构设计和安全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
2.主要研究内容:
(1)油船船体结构应力均匀化和设计技术方案研究;
(2)油船新型船体结构型式设计技术及方案研究;
(3)面向制造和装配的大型油船船体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4)油船船体钢料重量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5)油船船体结构轻量化优化软件集成软件包研制;
3.成果形式:
(1)相关研究报告;
(2)完成一型与现有大型油船相比结构重量减轻10%的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计算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实际工程应用报告;
(4)相关专利;
(5)技术标准名录。
(十三)8万吨级化学品船绿色安全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开展8万吨级大型化学品船总体方案、重载荷结构、节能优化设计及经济性研究,掌握大型化学品船高安全性和绿色环保设计关键技术,具备新一代绿色安全的大型化学品船自主开发设计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最新适用安全环保公约/规范、技术标准研究;
(2)环保节能大型化学品船总体技术方案与经济性研究;
(3)可装运IMO I类化学品的环保标准和关键系统配置技术研究;
(4)多分舱、重载荷结构安全与重量控制技术研究;
(5)大型化学品船破损稳性设计技术研究;
(6)EEDI节能优化方案设计研究;
(7)低残存量货物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8)危险气体探测系统设计。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一型满足最新规范规则要求的大型绿色安全化学品船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符合最新安全环保要求的大型化学品船设计指导性文件;
(4)危险气体探测系统样机与试验验证;
(5)相关技术专利。
(十四)45000吨级集装箱滚装船总体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对大型集装箱滚装船总体方案、特殊稳性与结构等设计技术研究,掌握车辆与集装箱混装的大型船舶设计技术,具备自主开发设计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滚装区域和集装箱区域功能规划设计技术研究;
(2)稳性特殊性研究;
(3)薄板大跨距结构研究;
(4)无舱盖、无绑扎、连续超高导轨架结构设计研究;
(5)滚装区域特殊设计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一型45000吨级集装箱滚装船基本设计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集装箱滚装船设计指导性文件;
(4)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十五)中型豪华游船功能设置与总体布置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对中型豪华游船(7万总吨级)总体功能与船舶尺度、综合布置匹配技术研究,掌握豪华游船概念设计的人文美学设计思想,具备中型豪华游船功能设置及总体布置设计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人文美学设计思想在豪华游船总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豪华游船总体综合布置设计思路研究;
(3)豪华游船主尺度及甲板层数匹配技术研究;
(4)豪华游船的主竖区划分研究;
(5)豪华游船旅客及船员舱室的布置研究;
(6)豪华游船公共服务场所布置与设备配置研究;
(7)豪华游船公共娱乐场所布置与设备配置研究;
(8)豪华游船中央大厅的布置技术研究;
(9)豪华游船通道及电梯布置技术研究;
(10)豪华游船集合站及救生设施布置研究;
(11)豪华游船总布置三维仿真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中型豪华游船功能设置与总体布置设计指导性文件;
(3)完成两型以上不同风格中型豪华游船总布置图纸及三维仿真演示模型并经中外同行专家评定;
(4)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十六)大型豪华游船结构安全性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针对大型豪华游船(10万总吨以上)功能布置的特殊要求,通过总体结构及特种结构的设计技术研究,掌握大型豪华游船的安全结构设计方法,具备结构设计与安全性分析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全船总体结构方案设计研究;
(2)多层长上层建筑纵总应力分布研究及结构优化;
(3)中央大厅竖井穹顶结构多方案设计研究;
(4)演艺厅大跨距无支柱结构多方案设计研究;
(5)特种区域结构多方案设计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各类结构强度计算书通过船级社审核;
(3)大型豪华游船特殊结构设计指导性文件。
(十七)豪华游船典型舱室布置与装潢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对国外豪华游船典型舱室的分析,开展不同类型旅客居住舱室样板间设计与建造方法研究,具备典型舱室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典型舱室风格与形式的研究;
(2)典型舱室功能性要素设计研究;
(3)典型舱室装饰环境设计研究;
(4)典型舱室家具设计研究;
(5)智能化、数字化舱室环境设计研究;
(6)内装材料、加工、制作、安装工艺及与安全性关系研究;
(7)典型舱室的制造技术研究;
(8)典型舱室三维仿真技术研究;
(9)豪华游船典型舱室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典型舱室三维仿真模型及演示验证;
(3)不同类型典型样板舱;
(4)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5)豪华游船典型舱室设计指导性文件;
(6)相关专利。
二、配套关键技术
(一)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工程化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针对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高可靠、高智能、高效率、低维护等应用需求,开展基于感应电机的典型交流电力推进系统工程化技术研究,完成相关工程样机研制并通过试验验证,具备适应不同船型需求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配套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推进负荷与可用功率及电网波动的自适应控制技术;
(2)基于变频器标准单元并行控制技术;
(3)变频器功率模块标准化设计技术;
(4)变频器功率模块涂敷、压装及测试技术;
(5)控制器硬、软件标准化设计技术;
(6)可视化调试、配置软件技术;
(7)变频器试验、检验测试技术;
(8)变频器大功率器件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
(9)电机冷却系统标准化设计技术研究;
(10)电机绝缘轴承通用化设计技术研究;
(11)电机系列化工装及工艺技术研究;
(12)电力推进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控制及仿真验证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多种船型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配置方案指导书;
(3)典型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工程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通过船级社审核;
(4)典型交流电力推进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6)相关专利。
(二)船舶混合轴带发电系统设计技术研究及核心设备研制
1.研究目标:通过开展船舶混合轴带发电系统及变速恒频装置、可逆式变频轴电发动机等核心设备的研制,掌握新型高效船舶混合轴带发电系统的设计方法,具备其核心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可逆式变频轴带电机电磁、结构、温升特性设计研究;
(2)可逆式变频轴带电机运行特性分析研究;
(3)变速恒频装置参数分析与优化研究;
(4)变速恒频装置输出电能特性研究;
(5)变速恒频装置控制策略研究;
(6)变速恒频装置与可逆式变频轴带电机匹配性研究;
(7)可逆式变频轴带电机与变速恒频装置保护策略研究;
(8)可逆式变频轴带电机状态切换控制策略研究;
(9)变速恒频装置与柴发机组并联运行功率分配策略研究;
(10)船舶混合轴带发电系统试验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完成1MW级变速恒频装置和可逆式变频轴带发电机样机研制,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通过船级社审核;
(3)船舶混合轴带发电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4)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5)相关专利。
(三)定距桨船舶无刷双馈轴带发电机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船用轴带发电机转子绕组磁势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船用轴带发电系统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有功和无功功率动态解耦以及前馈控制设计技术的研究,建立船用轴带无刷双馈发电系统数字化样机设计平台和试验验证平台,形成船用中小功率无刷双馈发电机系列化设计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基于船用无刷双馈发电机绕组原理及高效转子结构设计;
(2)电磁方案设计,设计程序编制,性能分析及系统优化设计;
(3)电气控制回路拓扑结构设计,硬件设计,控制模型建立,策略分析,软件编制;
(4)船用轴带发电机与船舶主机齿轮变速箱集成仿真,适应高、中、低速主机实现轴带发电;
(5)船用轴带发电机独立运行动态分析,负荷调节方法以及极限情况下系统保护;
(6)试验方法,运行规范,相关标准制定以及过程制造质量控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船用无刷双馈轴带发电机设计图纸、计算书和技术文件,通过船级社审核;
(3)400kW级船用无刷双馈轴带发电机样机并通过试验验证;
(4)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5)相关专利。
(四)辅机驱动电机高效节能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开展辅机驱动三相异步电机、变频电机高效节能关键设计技术及实船应用技术研究,完成典型辅机驱动电机样机研制并经过相关试验验证,掌握三相异步电机的冷轧硅钢片结构设计、降低损耗的电磁优化设计、变频电机与船舶电网匹配等关键技术,形成高效节能型电机型谱。
2.主要研究内容:
(1)主要船用辅机驱动电机性能参数及电站功率分配分析研究;
(2)船用辅机驱动电机的形式和主要参数分析研究;
(3)辅机驱动三相异步电机关键高效节能设计技术研究;
(4)辅机驱动变频电机关键高效节能设计技术研究;
(5)船用电机应用环境及工况研究;
(6)高效变频电机实船应用及对船舶电网影响研究;
(7)典型产品样机研制与性能试验研究;
(8)高效节能型电机型谱及技术标准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船用辅机驱动三相异步电机、变频电机工程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验证报告通过船级社审核;
(3)典型工程样机通过试验验证;
(4)设计指导性文件,试验验证规程;
(5)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6)相关专利。
(五)万箱级集装箱船大盘面比螺旋桨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对大盘面比螺旋桨的轻量化设计技术、空泡控制技术、毂涡整流节能技术、制造技术研究,掌握万箱级船用螺旋桨设计技术和制造方法,具备自主开发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重负荷螺旋桨轻量化设计及空泡控制技术研究;
(2)毂涡整流节能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
(3)螺旋桨推进性能综合验证与工程应用方案研究;
(4)超大尺寸螺旋桨数控加工技术研究;
(5)并行熔炼及浇注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形成实船应用的螺旋桨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并通过船级社审核;
(3)万箱级集装箱船螺旋桨设计指导性文件;
(4)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5)相关专利。
(六)大功率船用中速天然气发动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开展高性能大功率船用中速天然气发动机总体设计、稀薄燃烧和空燃比控制优化、可靠性、电控及安全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掌握大功率中速气体发动机设计方法,具备自主设计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大功率船用中速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及空燃比控制优化技术研究;
(2)大功率船用中速天然气发动机活塞、缸盖、排气阀等关键受热零件热负荷控制技术研究;
(3)大功率船用中速天然气发动机控制策略及电控系统ECU关键技术研究;
(4)大功率船用中速天然气发动机爆震等安全保护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大功率船用中速天然气发动机样机并通过试验验证;
(3)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及试验报告通过船级社审核;
(4)大功率船用中速天然气发动机设计指导性文件;
(5)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6)相关专利。
(七)小缸径低速柴油机高压共轨及电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以国内自主开发的小缸径低速机为对象,开展电控燃油系统设计技术研究,掌握低速机高压共轨系统及电控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研制出高压共轨系统及电控系统样件并通过试验验证。
2.主要研究内容:
(1)船用低速机高压共轨系统及电控系统总体技术研究;
(2)船用低速机电控高压油泵技术研究;
(3)船用低速机电控喷油器技术研究;
(4)低速机共轨系统关键执行器技术研究;
(5)电控系统软硬件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6)电控系统通讯关键设计技术研究;
(7)船用低速机高压共轨系统及电控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船用小缸径低速机高压共轨系统及电控系统样件并通过试验验证;
(3)相关设计图纸、计算书及试验报告通过船级社审核;
(4)船用小缸径低速机高压共轨及电控系统设计指导性文件;
(5)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6)相关专利。
(八)小缸径低速柴油机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以国内自主开发的小缸径低速机为研究对象,掌握经过试验验证的低速柴油机结构振动和辐射噪声预估及控制方法,突破低速船舶柴油机低噪声设计技术,完成关键减振、降噪零部件研制。
2.主要研究内容:
(1)船舶柴油机结构噪声预报和控制技术研究;
(2)船舶柴油机气动声学预报与控制技术研究;
(3)船舶柴油机轴系振动预报及控制技术研究;
(4)船舶柴油机振动噪声测试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相应的船舶柴油机减振、降噪零部件设计图纸、计算书、效应试验报告;
(3)船舶柴油机减振降噪设计指导性文件;
(4)相关设计技术标准名录;
(5)相关专利。
(九)预混合燃烧船用高速柴油机排放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为满足IMO Tier III排放法规要求,以船用高速柴油机为应用对象,通过预混合燃烧系统总体技术、高扰动燃油喷射系统设计优化、涡轮增压系统匹配优化等技术研究,掌握不通过安装柴油机尾气NOX排放后处理装置的排放控制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
(1)点火室式预混合燃烧系统总体技术研究;
(2)高扰动燃油喷射系统设计优化研究;
(3)涡轮增压系统匹配、优化与标定研究;
(4)可变气门驱动系统和发动机的匹配策略研究;
(5)可变气门执行机构的设计、匹配、优化与标定研究;
(6)可变气门系统、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控制单元开发;
(7)EGR系统匹配、优化与标定研究;
(8)综合电子控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采用预混合燃烧控制技术的船用高速柴油机工程样机(包括关键零部件喷油嘴样件等)及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通过船级社审核;
(3)船用高速柴油机工程样机排放检测试验验证;
(4)相关专利。
(十)船舶废气洗涤脱硫设备及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针对IMO公约与排放控制区法规的要求。开展船舶动力装置脱硫与废液排放技术机理的研究,掌握船舶废气洗涤脱硫设备及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完成系统工程样机的设计与制造。
2、主要研究内容
(1)国际公约、相关国家排放控制区法规适用性研究;
(2)SOx吸收塔、喷淋系统、除雾器、废液分离与接收装置等洗涤脱硫设备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研究;
(3)自动控制及监控系统研究;
(4)部件标准化和模块化技术研究。
(5)废气洗涤脱硫废液处理与排放技术研究;
(6)抗腐蚀性及安全性研究;
(7)系统维护技术研究;
(8)系统安装工艺技术研究;
(9)系统性能仿真技术研究;
(10)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研究报告;
(2)船舶废气洗涤脱硫设备样机工程样机、图纸、计算书、试验方案,通过国内外船级社审核;
(3)洗涤脱硫设备及系统性能仿真系统及验证演示;
(4)洗涤脱硫设备设计指导性文件;
(5)技术标准名录;
(6)相关专利。
(十一)船用货油泵透平驱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针对原油运输船货油泵系统配套需求,开展货油泵与透平驱动装置系统匹配及集成设计技术研究,研制7万吨级油船货油泵透平驱动系统的透平机、高速齿轮箱、检测控制系统样机,具备船用货油泵透平驱动系统自主开发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货油泵与透平驱动装置的系统匹配技术研究;
(2)透平驱动装置设计技术研究;
(3)7万吨级油船货油泵透平驱动系统的透平机、高速齿轮箱、检测控制系统研制;
(4)货油泵透平驱动装置系统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5)透平驱动装置系列化设计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7万吨级油船货油泵透平驱动系统样机研制并经联调试验和使用验证;
(3)货油泵透平驱动装置系列化设计指导性文件;
(4)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5)相关专利。
(十二)船用锚绞机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开展船用锚绞机轻量化设计及高效、节能技术研究,完成重量比同类船用设备及能耗均降低20%的样机研制。
2.主要研究内容:
(1)锚绞机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研究;
(2)锚绞机高效传动设计技术研究;
(3)锚绞机减振降噪设计技术研究;
(4)锚绞机样机研制及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5)轻量化锚绞机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8万吨级散货船用轻量化锚绞机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通过船级社审核;
(3)轻量化锚绞机工程样机通过试验验证;
(4)轻量化锚绞机设计指导性文件/规范;
(5)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6)相关专利。
(十三)新型一体化锚绞机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根据LNG运输船、豪华游船等船舶对锚绞机布置的特殊需求,开展船用锚绞机液压泵及控制系统、阀、油箱集成设计技术研究,完成新型一体化锚绞机样机研制及试验验证。
2.主要研究内容:
(1)一体化锚绞机结构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2)一体化锚绞机闭式泵控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3)一体化锚绞机逆功率处理技术研究;
(4)一体化锚绞机低噪声设计技术研究;
(5)一体化锚绞机样机研制及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6)一体化锚绞机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一体化锚绞机工程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通过船级社审核;
(3)一体化锚绞机工程样机通过试验验证;
(4)一体化锚绞机设计指导性文件/规范;
(5)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6)相关专利。
(十四)大型往复柱塞式舵机设计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为满足扭矩大、操舵时间短的大型船用舵机配套需求,开展大型船舶往复式液压柱塞舵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完成工程样机研制,具备自主开发能力。
2.主要研究内容:
(1)往复柱塞式舵机总体集成及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2)往复柱塞式舵机泵、阀等重要单元的控制技术研究;
(3)往复柱塞式舵机稳舵、冲舵控制技术研究;
(4)往复柱塞式舵机研制及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5)往复柱塞式舵机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往复柱塞式舵机工程样机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通过船级社审核;
(3)往复柱塞式舵机工程样机通过试验验证;
(4)往复柱塞式舵机设计指导性文件/规范;
(5)相关技术标准名录;
(6)相关专利。
三、基础共性技术
(一)船舶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针对即将生效的IMO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对参数横摇、纯稳性丧失、骑浪/横甩、瘫船和过度加速度等五种稳性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突破第二代完整稳性衡准核心技术。
2.主要研究内容:
(1)五种稳性失效模式参数及衡准研究;
(2)二代完整稳性的评估软件开发;
(3)二代完整稳性的模型试验验证技术研究;
(4)二代完整稳性衡准技术的应用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评估分析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 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应用报告;
(3)模型试验方法及规程;
(4)满足二代完整稳性衡准的船舶设计指导性文件。
(二)船舶舱室声学设计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为满足IMO船舶噪声防护新规则要求,通过对船舶主辅机设备噪声、推进器脉动力激励尾部结构噪声等研究,提出船舶声学设计流程、原则要求及指导性文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噪声计算评估方法及软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船舶主要噪声源设备振动、噪声特性参数测量与数据库建立;
(2)国内主流船型实船噪声测试及数据收集;
(3)由船舶机械设备/螺旋桨脉动压力激励产生的结构噪声及舱室噪声的评估方法;
(4)由船舶通风管路系统噪声传播引起的舱室噪声评估方法;
(5)船舶驾驶室围壁气流激噪声评估方法;
(6)船舶声学设计评估方法模型试验;
(7)船舶声学设计评估方法的实船应用验证;
(8)船舶声学设计评估软件;
(9)船舶声学设计评估流程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研究报告;
(2)船舶舱室噪声预报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 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应用报告;
(3)船舶声学设计指导性文件。
(三)基于IMO标准的船用耐蚀钢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突破国产船用耐蚀钢加工、焊接工艺及配套辅材、认证检验、实船应用及跟踪评价等关键技术,确保国产船用耐蚀钢及配套焊材尽快满足国内油船实船建造和服役全面满足IMO耐蚀钢标准的要求。
2.主要研究内容:
(1)基于IMO标准的船用耐蚀钢特性分析研究;
(2)船用耐蚀钢配套辅材(焊材、型钢、管材)的研制;
(3)船用耐蚀钢加工工艺研究;
(4)船用耐蚀钢焊接工艺研究
(5)船用耐蚀钢标准试验装置研究;
(6)船用耐蚀钢考核方法及认证、应用规范研究;
(7)船用耐蚀钢实船分段建造及服役评价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耐蚀钢加工工艺、焊接工艺规范;
(3)完成船用耐蚀钢配套辅材(焊材、管材、型钢)的研制并通过船级社认证;
(4)船用耐蚀钢腐蚀评价标准试验装置;
(5)2.5年期以上实船应用报告及耐蚀钢全寿命服役评价指导性文件;
(6)船用耐蚀钢船级社认证规范、应用规范;
(7)相关专利;
(8)相关技术标准。
(四)豪华游船水动力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豪华游船水动力性能优化设计技术研究,完成一型中型豪华游船的船体线型、推进装置与布局、水动力节能装置等设计方案,掌握豪华游船水动力性能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方法。
2.主要研究内容:
(1)鹅颈首、波浪阻尼后体和鸭型尾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2)水动力节能装置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3)吊舱式推进装置与船体组合系统水动力性能优化匹配技术研究;
(4)船体线型设计技术和水动力性能预报优化技术研究;
(5)豪华游船水动力外形设计及水动力性能综合预报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豪华游船水动力数值计算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 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应用报告;
(3)船体线型与吊舱式推进装置组合设计指导性文件;
(4)豪华游船线型设计方案(含推进装置和水动力节能装置)的图纸,计算书,快速性、操纵性和耐波性的模型试验报告。
(五)采用吊舱/混合式对转桨(CRP)推进的船舶水动力分析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试验、船模与实船相关性分析等研究,提出吊舱/CRP敞水性能试验数据实船换算方法和船舶航速预报方法,并编制相应预报软件。
2.主要研究内容:
(1)水动力性能数值模拟;
(2)吊舱/CRP敞水性能试验及船模与实船换算方法研究;
(3)船模自航试验技术研究;
(4)船模与实船相关分析研究;
(5)船舶航速预报方法研究;
(6)船舶航速预报软件开发及验证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采用吊舱/混合式对转桨(CRP)推进的船舶航速预报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代码文件、 目标文件)、测试报告、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应用报告;
(3)吊舱/CRP敞水性能试验数据实船换算指导性文件。
(六)三体船水动力性能分析预报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通过三体船水动力性能优化设计技术研究,掌握相关预报分析方法,形成船舶构型的阻力图谱,并完成模型试验和实船验证。
2.主要研究内容:
(1)三体船水动力性能数值分析技术研究;
(2)三体船水动力模型实验方法和相似性准则研究;
(3)三体船附体布置多方案技术研究;
(4)三体船水动力性能预报软件与模型和实船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三体船水动力性能数值预报软件(理论文本、使用说明、源程序、目标文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应用报告;
(3)三体船构型及阻力图谱;
(4)三体船水动力性能分析指导性文件。
(七)太阳能在大型运输船舶上应用的前期研究
1、研究目标:开展满足海洋环境和船舶使用要求的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研究,突破太阳能与传统船舶动力系统的并网测控技术等关键技术,提出太阳能在大型运输船舶上应用的优化设计方案,完成相关节能减排验证评估。
2、主要研究内容:
(1)太阳能光-电在船舶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2)太阳能与传统船舶动力系统的并网测控技术研究;
(3)太阳能在大型运输船舶上应用方案优化;
(4)太阳能在大型运输船舶上应用节能减排验证评估;
(5)太阳能实船应用综合验证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太阳能用光伏组件、逆变器及储能装置样机并通过相关试验验证;
(3)太阳能实船应用综合验证技术指导性文件;
(4)相关专利。
(八)聚酰亚胺材料研制及其在船舶中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研制一种具有绝缘保温、阻燃、无烟无毒、吸声绝热新型船用聚酰亚胺材料,进行相关物理化学试验,完成装船验证。
2.主要研究内容:
(1)聚酰亚胺材料配方方案及树脂前驱体的合成研究;
(2)聚酰亚胺材料发泡工艺研究;
(3)聚酰亚胺材料泡沫体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4)聚酰亚胺材料泡沫体中试生产工艺研究;
(5)聚酰亚胺材料在高性能船舶上的工程应用技术研究。
3.成果形式:
(1)相关技术研究报告;
(2)高性能绝缘保温轻质材料样品;
(3)样品检测、中试生产测试、装船试验报告;
(4)装船工艺指导性文件;
(5)相关专利。
四、技术标准
(一)研究目标
为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船舶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新要求,根据《船舶工业标准体系(2012年版)》,重点开展DAA船用发动机、DBD船舶消防设备、DBE船舶环保设备等相关标准的研究,填补相关领域标准项目的空白。(备注:以下标准研究项目按每一项单独进行申报)
(二)研究项目
1. 《船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技术要求》研究(标准体系号DAA0077)
结合船用中速机高压共轨技术自主研发,开展船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设计制造要求、性能要求(清洁度、超压安保、超流量安保、高压密封、泄漏燃油收集、系统压力波动和可靠性等)和试验验证方法研究。
2. 《船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高压油泵》研究(标准体系号DAA0078)
结合船用中速机高压共轨技术自主研发,开展高压共轨燃油系统高压油泵的设计制造要求、性能要求(供油量、供油压力、密封性、可靠性等)和试验方法研究。
3. 《船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高压油管》研究(标准体系号DAA0079)
结合船用中速机高压共轨技术自主研发,开展高压共轨燃油系统高压油管的设计制造要求、性能要求(硬度、耐压性、清洁度等)和试验方法研究。
4. 《船用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电控喷油器》研究(标准体系号DAA0080)
结合船用中速机高压共轨技术自主研发,开展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电控喷油器的设计制造要求、性能要求(稳定性、喷油量、喷油率、喷雾特性、密封性、清洁度等)和试验方法研究。
5. 《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研究(标准体系号DAA0086)
根据IMO《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规则》等要求,开展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的性能对比方法、减排效果测试要求等研究。
6. 《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测量程序》研究(标准体系号DAA0087)
根据IMO《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规则》等要求,开展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测量条件、测量工具、测试循环、测试结果报告编写要求等研究。
7. 《船用柴油机硫氧化物排放测量程序》研究(标准体系号DAA0088)
根据IMO船舶硫氧化物排放控制指标和排放控制海域等要求,开展船用柴油机硫氧化物排放的测量条件、测量工具、测试循环、测试结果报告编写要求等研究。
8. 《船用柴油机碳氢化合物排放测量程序》研究(标准体系号DAA0090)
根据IMO船舶碳氢化合物排放控制相关技术要求,研究船用柴油机碳氢化合物排放的测量条件、测量工具、测试循环、测试结果报告编写要求等研究。
9. 《船舶火灾生命安全要求》研究(标准体系号DBD0012)
参照ANSI/NFPA 301-2008《船舶火灾生命安全要求》,开展船舶舱室出入口设置、各类舱室防火设计、火灾探测系统和灭火系统设计要求等研究。
10. 《船用固定式碳氢气体探测系统》研究(标准体系号DBD0025)
根据IMO《固定式碳氢气体探测系统设计、建造和试验导则》要求,研究船用固定式碳氢气体探测系统的工程设计要求、关键部件设计要求、系统控制要求及维护和校准要求等研究。
11. 《船用固定式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维修和检测》研究(标准体系号DBD0033)
本项目IMO《固定式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维修和检测导则》要求,开展船用固定式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维修和检测的安全要求研究。
12. 《船舶危险气体管理要求》研究(标准体系号DBD0037)
参照NFPA306-2003《船舶危险气体管理要求》,研究船舶建造、改装、维修及停泊期间对船上危险气体的管理要求等研究。
13. 《船用焚烧炉性能试验方法》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28)
根据IMO《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V 和附则VI以及MEPC.76(40)决议等要求,开展船用焚烧炉的燃烧转换试验、点火失败试验、炉膛压力报警试验排气温度报警试验、污油泥柜液位报警试验等试验方法的研究。
14. 《船舶有毒液体物质排放要求》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34)
根据IMO《防止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相关要求,开展船舶有毒液体物质的分类以及排放控制要求等研究。
15. 《船舶有毒液体物质标准排放接头》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35)
根据IMO《防止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相关要求,开展船舶有毒液体物质标准排放接头的分类、结构、试验方法等研究。
16. 《船舶有毒液体物质处理设备》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36)
根据IMO《防止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相关要求,开展船舶有毒液体物质处理设备的分类、结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贮存等研究。
17. 《船舶有毒液体物质检测方法》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37)
根据IMO《防止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相关要求,开展船舶有毒液体物质的检测方法等研究。
18. 《船舶SOx排放控制要求》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41)
根据IMO《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对船舶SOx排放的有关要求,规定船舶上排放SOx的设备分类、燃油质量、排放控制要求等内容。
19. 《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要求》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43)
根据IMO《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要求,开展压载水处理装置的处理能力(TRC)及重要技术参数、处理方法分类、试验方法和要求等研究。
20. 《船舶压载水性能和置换要求》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44)
根据IMO《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要求,开展压载水的性能、置换要求、置换方法等研究。
21.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排放取样装置和规程》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46)
根据IMO《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要求,开展取样装置的设计原则、排放口取样、压载舱取样、取样与分析、取样资料格式、有关健康和安全、全程监送收链纪录等研究。
22. 《船舶燃油舱保护设计要求》研究(标准体系号DBE0048)
根据IMO《防止油类污染规则》对船舶燃油舱保护的要求,开展船舶燃油舱的结构与设计、安全与保护等要求研究。
(三)主要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及标准草案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3:02:27
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名单发布 九家上市公司获支持
财政部13日公示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项目拟支持单位名单,多家上市公司相关领域项目将获国家资金支持。
据介绍,项目主要用于推进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以及支持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的研发与创新。发改委此前表示,希望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在推进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充分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带动产业发展。
此次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共有64个项目入围,其中相关的上市公司项目达到9个,包括潍柴动力的WP5/7系列发动机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软控股份和赛轮股份的轮胎行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宝信软件的基于开放式标准总线大型自控系统、海立股份的空调压缩机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三一重工(微博)的自动导引车AGV系统工程机械产品加工应用、海大集团的面向包装物流领域搬运机器人、天地科技的高端液压支架智能焊接加工车间,以及振华重工的海上钻井平台装备制造智能化焊接车间等。
据了解,名单公示通过后,国家国家将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研发补助资金,国家补助资金原则上50%补贴用户,50%补贴制造商。(郭一信)
tangcoms
发表于 2012-8-31 23:10:05
《规划》获批 战略新兴产业配套政策或密集发布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0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规划明确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外,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业内人士分析,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有望成为投资的重点。随着《规划》的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集中发布。
重点发展方向明确
《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节能环保产业要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要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规划》公布之后,接下来最有可能出台的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拟从四方面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一是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以切实的需求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三是鼓励技术进步,建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四是适时实施新的法规标准和新的法规政策,推动一批新的环保产业脱颖而出。规划还将明确,通过下游的环境服务业带动上游的环境装备制造以及工程设计等行业。
配套政策或跟进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曾表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分“三步走”: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除《规划》外,在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体系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7个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物联网、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的专项规划有待出台。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也有待出台。
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分为7大类、100余个子类、400余个小类与24个重点方向。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曾表示,制定该目录旨在界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解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外延模糊的问题。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一样,该目录将成为政府管理投资项目,是制定和实施财税、信贷、土地、进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据。该目录将解决新老企业划分的问题,为培育扶植相关产业提供标准。(记者 王颖春)
------ 光规划,是忽悠,实施细则出台,是玩真的!
------ 从08危机到现在,规划发了好几次,一直没见细则出台!看来是留给下届政府来做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