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何时春暖花开?(五)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3-26 17:17 编辑面朝大海,何时春暖花开?(五)续(四·下)
海权丧失
郑和是个分界线,郑和之前的中国以高超的航海技术纵横四海,建立起从中国南海到印度洋的海权优势,郑和之后却开始每况愈下。当15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来临以后,制海权一步步从中国手里滑落,从此庸庸碌碌并充满屈辱。这一切都要从自毁长城的海禁政策说起。
宋元时期海上势力兴旺发达,海外贸易达到极盛,14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在游记中写道:“当时所有印度、中国之间的交通,皆操于中国人之手”,而明朝奇怪地一反开海政策,从开国起就实施海禁国策。
朱元璋是坚决的海禁爱好者,《明太祖实录》中关于海禁的诏令很多:1370年 “罢太仓黄渡市舶司”,1372年“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1374年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1381年“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理由是怕民众里通外国——“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1397年又颁布“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的海禁律法,民间出海通商和建造二桅以上的大船出海按谋反罪枭首示众,全家充军,连下海捕鱼也不行,后来发展到整体迁离海岸和“片板不许入海”。
海禁只针对民间,不禁官方外交,万国来朝进贡才能显示天子和政权伟大。朱元璋一方面推行海禁,另一方面却派人去日本、高丽、占城(越南)等国,鼓励他们入明朝朝贡。而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子建文帝手里抢过来的,对内、对外都更需要证明正统性和合法性,《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理由:“成祖(即朱棣)疑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郑和下西洋虽然有前无古人的辉煌,却一直忍受着劳民伤财的指责,在他病逝44年后的1477年,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便离奇消失了,一说是被时任兵部车驾郎中的刘大夏藏了起来,一说是被刘大夏烧了。刘大夏对郑和下西洋深恶痛绝,在有人劝明宪宗朱见深重启下西洋时,理直气壮地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弊政···旧档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以拔其根”这一论断有“先见之明“,此后的数百年间,官方的航海活动彻底禁绝,郑和下西洋成了中国古代航海的华丽谢幕。刘大夏说完这段话10年之后,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22年后,达·伽马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航线,哥伦布登上了美洲大陆,大航海时代与中国失之交臂。
没有贸易支撑的海权优势终究无法维持
刘大夏指责郑和下西洋祸国殃民并非无的放矢,据黄仁宇推测,郑和下西洋耗费白银约600万两,相当于当时每年国库支出的2倍,而且这还不包括造船等费用。相比达·伽马从印度运回一船香料的盈利就超过所有航行费用的60倍,郑和下西洋则是赔本赚吆喝(一说郑和下西洋大赚特赚)。
明朝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还在维持。海外各国因为进贡费用高,并不热衷,于是发明了朝贡贸易,外国使臣带来的货物由官府购买,进贡之物给予原价数倍的“赏赐”,进贡就成了最赚钱的买卖。各国争相进贡之下,中国的财政受不了,因此加以限制,5年一朝贡或10年一朝贡。
海禁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贫穷海洋,制海权既没有必要,又消耗大量的农耕财富,注定无法维持。海权论的提出者马汉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不重振商业航运,会有这样一支海军吗?···历史已经证明:一位独裁君王可以组建起一支纯军事性的海上力量,正如路易十四的所作所为那样。然而,尽管表面上看,这样一支海军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经验显示,他的海军就如同没有根系的植物一样,不久就会枯萎。”对于重农轻商的明朝来说,没有丝毫海洋经济,维持海权既是累赘,又代价高昂,一直摇摆于严格海禁和有限开海之间,却逼出了倭寇和海盗。
陆军剿灭海盗
明朝海禁的另一个理由是倭寇,而且在历史上第一次谈论海防,但倭寇是笔糊涂账,当时的《筹海图编》中有“叙寇源”的内容:“今之还寇,动辄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处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入而附之耳。”所谓倭寇,主要成员和头领是来自福建漳州和浙江宁波、绍兴一带的中国人,真正的倭寇大概只占三成,也没有官方背景,只能算是中国海盗的雇佣军。
海禁断了沿海居民的生路,既不能下海捕鱼,又不能从事合法的海上贸易,只能铤而走险从事走私贸易,变成了官方口中的海盗。倭寇和海盗的真正原因是海禁,每当严格海禁的时候,海盗就越猖狂。宁波外海的双屿港一度聚集了上万海盗,并成为东亚和东南亚之间的海上走私贸易重镇。
有寇就要剿,首任靖倭大臣朱纨很能干,一到任便指挥军队扫荡双屿港,将李光头等海盗一网打尽,但也误杀了不少平民。福建籍御史陈九德弹劾朱纨滥杀无辜,朱纨被革职查办,最后自杀身亡。背后真正的原因是福建人、浙江人痛恨朱纨执行海禁政策太严厉,断了地方豪强的财路。当时的海边豪强大多从事走私贸易,企图用财力影响朝廷的政策,解除海禁,使民间海外贸易合法化。连最有势力的海盗头子汪直(也称王直)都给朝廷放风,愿意效命朝廷,协助剿灭其他海盗,只要求朝廷开放沿海贸易,但却被浙江总督胡宗宪在1557年以招安名义诱捕,并于三年后处死。
汪直死后,海盗和倭寇愈演愈烈,这才有戚继光编练戚家军平息倭寇。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都认为明军有绝对战舰优势,“倭长于陆战,其水战,则我兵之所长”,“福船高大如城,···,倭舟自来矮小,···,故福船乘风而下压,···,是以每每取胜”。出人意料的是,朝廷却自废武功,平息倭寇不是靠海军,而是靠陆军在福建、浙江等地来回奔波。
海禁不止,海盗不已,1562年倭寇攻陷兴化府城(今福建莆田)。屡剿不绝之下,福建巡抚谭纶等建议局部开放海禁,1567年朝廷开放漳州月港,准许民众在此合法地与菲律宾和东南亚其他地区开展海上贸易,海盗们纷纷变成合法的海商,默默无闻的月港成了明末海上贸易中心,倭寇之乱也渐渐平息。
一个曾经拥有全球最强大舰队的帝国,在延续276年的国运中,却有200多年被层出不穷的小股海盗骚扰不止,最后由陆军收拾残局,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归根结底,这是海禁结出的苦果,海禁并没有使海洋更安全,反而因为官逼民反而变得更凶险。
局部海权优势
倭寇之乱使日本形象败坏,明朝禁止和他们做生意,但因为巨大的利润和风险,崔生了很多日本航线的武装走私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是郑芝龙。
郑芝龙靠着经营日本航线迅速扩张,不久接受明朝招安,荡平其他走私集团后力量十分强大,只要西方商船在中国海面一出现,就会被郑芝龙集团俘获。1633年,郑芝龙在福建金门海战中击溃荷兰舰队,一举确立了东海和南海的海上霸主地位,从此向各国商船收取保护费,一艘大船3000两白银。荷兰东印度公司心又不甘,多次联合其他势力围剿郑芝龙,但郑芝龙集团战无不胜。
明清鼎革之后,郑芝龙1646年投降清朝,最后却落得和汪直一个下场,1661年10月被清朝杀于北京柴市。他的儿子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坚决反清复明,建立起一支更为强大的海上武装。
当时的中国南海上还有其他三股外国势力,葡萄牙人占领澳门,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荷兰人占领爪哇岛和台湾岛。郑成功的处境最为艰难,一方面要通欧洲列强竞争,一方面要同清军作战。在郑芝龙被杀的1661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成为民族英雄。
这是中国航海事业的最后一次辉煌,在东亚获得了局部海权优势,建立起台湾和世界各地的贸易通道。1662年郑成功去世,远征菲律宾赶走西班牙人的计划胎死腹中。
1683年,施琅攻克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解除了先前为切断郑成功与大陆的联系而实行的最严厉海禁——“无许片帆入海”和“牵沿海三十里于界内”,但郑氏家族半个多世纪建立起来的海权优势被连根拔除。此后200年里,东亚海域的控制权落在欧洲人手里,英国的坚船利炮率先撬开大清国门,殖民者蜂拥而入,苦难接踵而来。
海权沦丧
出身于游牧民族的满清统治者畏惧海洋,不能理解海洋,虽然在平定台湾后开放海禁,但处处禁锢,规定沿海渔船只能用单桅,水手不超过20人。后来允许用双桅,但载重和其他规格仍有限制,连船员出海携带的粮食都有严格限量。
康熙晚年严谨民众赴南洋贸易,沿海经济凋敝,在地方官的纷纷要求开禁下,雍正不得已而重开南洋贸易,但实行保甲法严格管理。1757年,原来的广州、厦门、宁波和上海4个外贸口岸减少为一个,洋商们只能在广州开展贸易,而且只能和十三行行商做生意。在历代清朝统治者眼中,中国并不需要海外贸易,开放广州只是笼络狄夷的怀柔手段,是一种恩赐和施舍。
面对西班牙、荷兰和英国舰队的虎视眈眈,大清帝国熟视无睹,“弃大洋,守内河”,拱手让出制海权,万里海疆被远征的区区殖民舰队打成了筛子而割地赔款。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帝国最后的一点希望也破灭了。
近代中国的众多苦难和屈辱,皆因丧失海权所致。海军强一点,国家的腰杆就硬一,重新找回失去的海权,是我们这个海洋大国却并非海洋强国的民族梦想,这对于我们来说还任重而道远。
待续(六)···
满族什么时候成游牧民族了?他们在森林里放牧吗? 大师兄龙马精神,好文接连不断,令人目不暇接
坐板凳仔细看 板凳~~~~~原来是地板{:soso_e118:} 保守不能使人强大,还是要开放点!统治者这点完全忽略了!要是当时这些海盗都成了朝廷的集团军,估计开疆扩土应该包括了现在的日本、菲律宾、印尼、及中南半岛吧!
不个那个管理能力估计跟不上啊!还是要把自己弄残,呵呵!统治者还是心有戚戚。 一直有个疑问:如果中国的海船按照福船、郑和宝船的形式发展下去,是否能有效对抗西方的帆船技术?以前看过李约瑟对中国帆船的评价,认为中国帆船是模仿水禽类的架构设计的,非常巧妙有特色,而西方帆船是模仿鱼类设计。 广州仁者 发表于 2014-3-26 09: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直有个疑问:如果中国的海船按照福船、郑和宝船的形式发展下去,是否能有效对抗西方的帆船技术?以前看过 ...
不是简单对抗的问题,在交流中会有效吸收竞争更优秀的! tnq 发表于 2014-3-26 09: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保守不能使人强大,还是要开放点!统治者这点完全忽略了!要是当时这些海盗都成了朝廷的集团军,估计开疆扩 ...
明,中后期的表现似乎是真的想把自己弄残;清,是从来都把汉人弄残作为第一要务;
作为一种文化国家,清朝统治者这样想恐怕也是弄残自己的一种表现!这叫天生跛脚! feahu 发表于 2014-3-26 07:54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满族什么时候成游牧民族了?他们在森林里放牧吗?
游牧文化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二是精骑善射,崇尚武勇。
满族在元朝前严格来说仍属于游牧民族,《元史·地理志》记载:“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其居民皆水达达、女真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廓,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到了明代逐渐走向定居,农耕,特别是嘉靖中叶以后。但骑射以及狩猎仍在女真族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这时期的满族是二元游牧+农耕文化。
广州仁者 发表于 2014-3-26 09: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直有个疑问:如果中国的海船按照福船、郑和宝船的形式发展下去,是否能有效对抗西方的帆船技术?以前看过 ...
宝船只是一个形式,而据说郑和当时没有用最大号的宝船(这些一直在争议和逐渐考察),但郑和的明初时期,中国海军实力是世界第一,李约瑟也说过,比欧洲加起来还强。 如果一直发展下去,毫无疑问,。。。但问题这只是如果了 {:4_269:}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禁海政策的出台,海权的丧失才是正道。
一,出海贸易没有盈利空间;
二,现政权根本不需要通过海外贸易增加财政;
三,整个社会经济构成不依赖于海外贸易;
并且,海外贸易还有非常致命的缺陷:
一,灵活机动的贸易方式,政府难于管理,容易滋生流民和造反派,并且,政府管理 要搞两套模式,一套是行之已久的农业社会模式;一套是航海贸易的管理模式,而这种 模式,完全 是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子;
二,还有一种说法,当时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了整个经济的通货膨胀,当时的政府,根本没有经济管理 的经验。
当时的中帝国,内部经济足以自给,社会文明发展的极为成熟。放眼之处,已无敌手,缺乏外部的刺激和竞争,我们怎么会去搞大航海。郑和的结局,只能以历史情境下看待。后面的大航海时代,算是基因突变。 zilewang 发表于 2014-3-26 11: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禁海政策的出台,海权的丧失才是正道。
一,出海贸易没有盈利空间;
二, ...
但是大师兄在4里,说到
海外贸易为南宋创造了单年最高超过1.6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
难道明朝海外贸易打开方式不对? jakac 发表于 2014-3-26 11: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大师兄在4里,说到
海外贸易为南宋创造了单年最高超过1.6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
难道明朝海外贸易打开 ...
明朝试图搞皇商海贸,并以禁海垄断其利。最后被三杨们搅黄了,但禁海继续,世家大族走私垄断其利。
另外明朝的税收系统一塌糊涂,窃以为这是宋亡天下最大损失之一。 feahu 发表于 2014-3-26 07: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满族什么时候成游牧民族了?他们在森林里放牧吗?
满族是个大杂烩,下笔时没细想,把他们看成游牧民族。
兄台不妨多写点,讲讲满族的来历。
题外话,个人想法,没必要分那么多民族··· leo_xhf 发表于 2014-3-26 08: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师兄龙马精神,好文接连不断,令人目不暇接
坐板凳仔细看
还有好多坑,扛着自行车蹲在坑里了,还的加把劲 tnq 发表于 2014-3-26 09: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保守不能使人强大,还是要开放点!统治者这点完全忽略了!要是当时这些海盗都成了朝廷的集团军,估计开疆扩 ...
明朝天子守边,重心在北边,财政上采用银本位后,因为本国白银不多,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海禁政策使货币供应操纵在海盗集团手里,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整合能力就荡然无存。
郑成功这样有头脑的海盗不会接受招安,真的打下现在的南海周边国家,不一定是中国之福。
一家之言当不得真,欢迎展开讨论 广州仁者 发表于 2014-3-26 09: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直有个疑问:如果中国的海船按照福船、郑和宝船的形式发展下去,是否能有效对抗西方的帆船技术?以前看过 ...
中国帆船的技术真不是吹的,举2个例子:
鸦片战争爆发后的1846年,在广州建成的耆英号帆船有一次i著名的环球航行,原本以伦敦为目的地,绕过好望角之后因为洋流偏离航线,驶向美洲,在纽约靠港,用21天就横渡了大西洋,比当时的西方邮船还要快,到达伦敦后,吸引了维多利亚女王等一大批人登船一探究竟。
1922年,乔治·沃德驾驶厦门号中国帆船横渡北太平洋,整个航程没有漏一点水。
但这个时期,西方蒸汽轮机已经掌握了大航海控制权。 zilewang 发表于 2014-3-26 11: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禁海政策的出台,海权的丧失才是正道。
一,出海贸易没有盈利空间;
二, ...
欢迎交流讨论,明史太过复杂,一直争论不休,请参看16楼的回复 tnq 发表于 2014-3-26 10: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明,中后期的表现似乎是真的想把自己弄残;清,是从来都把汉人弄残作为第一要务;
作为一种文化国家, ...
不好意思,这句话说的偏激了,满人能够得天下的原因很简单,汉人烂透了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3-26 12: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明朝天子守边,重心在北边,财政上采用银本位后,因为本国白银不多,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海禁政策使货币 ...
你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满清也搞海禁,那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力可是刚刚的,其区别就是在于,明朝是为了海禁而海禁,而满清是为了垄断而海禁, 本帖最后由 tdyxssrs 于 2014-3-26 14:17 编辑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3-26 12: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明朝天子守边,重心在北边,财政上采用银本位后,因为本国白银不多,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海禁政策使货币 ...
英国的德雷克那样的海盗,国家发许劫掠可证,以商业模式各方势力入股(包括王室),合法劫掠,然后国家接受脏物。欧洲的后发殖民国家用海盗劫掠,主要是殖民市场让葡西瓜分了,还是教皇认可的,不甘心就看着别人吃肉。
初期能合作的基础:1欧洲各国及王室之间关系并不和睦,竞争与敌对严重,海盗要是不加入一伙很难生存。主要是销赃与补给,海盗的根还要在某一国,不能独立。2海盗的绝对实力也没有形成单独抗衡一国或王室的实力。 后期对外殖民也是以国家和王室的名义进行的,这个说明王室的控制力在深入与加强。
葡萄牙一开的航海就是王室王子(阿方索或者亨利王子)控制。 jakac 发表于 2014-3-26 11: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大师兄在4里,说到
海外贸易为南宋创造了单年最高超过1.6亿两白银的财政收入
难道明朝海外贸易打开 ...
南宋是没办法,偏居一隅,财政困难。而后的明清,经济重心在内陆,不必依赖海外贸易。
本身海外贸易,较农业社会的政府管理方式,要复杂得多,政府维稳的压力更大。有条件搞终南捷径,谁会去玩杂技。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3-26 12: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欢迎交流讨论,明史太过复杂,一直争论不休,请参看16楼的回复
自郑和后,明清的有识之士,都不鼓励海外贸易,甚至控制打压,个人观点:
一,鼓励海外贸易,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符;
二,海外贸易的人口流动性太强,管理难度大,在当时政府管理功能不发达的时候,不利于政权的维稳。
三,国家财政主要靠内陆的农业税赋,不需要海外贸易补贴家用。并且农业经济占主导,当时的海外贸易也不发达。一消一长,结局就这样了。
我们站在500年后看自是没错。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真不好苛求。只怪我们的文明发展太成熟,以至于独狐求败。 思炎 发表于 2014-3-26 11: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宝船只是一个形式,而据说郑和当时没有用最大号的宝船(这些一直在争议和逐渐考察),但郑和的明初时期, ...
没炮是白搭。欧洲工业革命后用的都是后膛炮。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4-3-26 13: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满清也搞海禁,那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力可是刚刚的,其区别就是在于,明朝是为了海 ...
从政治上说,海禁都是为了弱民,严防民间发展出挑战统治者的力量,朱元璋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雍正说:“倘有与外夷勾连,奸诡阴谋,不可不思预防”。
从经济上说比较复杂,明朝海禁时开时禁+走私,从美洲和日本流入白银在3亿两以上(另有5亿两一说),原本以铜钱为本位的财政体系受到冲击,白银成为通货,手握铜钱的农民生产者生活质量下降,只有沿海的商人因掌握白银而获利,国家控制货币和经济的能力荡然无存,没有办法整合农民和商人的利益冲突。邮局工人李自成失业造反,一呼百应。
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国家通过贸易和殖民掌握了大量黄金,纷纷采用黄金本位,白银需求大规模下降,各国不同成色的银币涌向中国,劣币驱逐良币,高纯度的纹银价格高企,外商和国内买办勾结,大量出口纹银到欧洲,一进一出,使纹银和银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更加紊乱,摧毁了中国的货币和税收体系。银币一多,物价就贵,通货膨胀加剧,农民和农业生产损害最大,逼出了太平天国,清朝就亡了。
因为海禁,贸易商业的收益没有整合到国家财政+税收体系中,国家能力虚弱而天下大乱。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3-26 19:57 编辑
zilewang 发表于 2014-3-26 17:04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自郑和后,明清的有识之士,都不鼓励海外贸易,甚至控制打压,个人观点:
一,鼓励海外贸易,与传统的“ ...
讨论用心热烈{:4_279:}
商业和农业之间的利益没有整合好,请参看25楼的回复
在当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既是中国发展的源泉,也是不稳定魔盒,考验当政者的执政水平 tnq 发表于 2014-3-26 09: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保守不能使人强大,还是要开放点!统治者这点完全忽略了!要是当时这些海盗都成了朝廷的集团军,估计开疆扩 ...
有道理,话说后来中央帝国还打过缅甸、越南,要是不搞海禁,利用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来打,把那几个地方的平原地带纳入中央直辖郡县制,难度比从陆地过去容易太多了。平原地带拿下后,山地也就容易多了…… 思炎 发表于 2014-3-26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游牧文化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二是精骑善射,崇尚武勇。
满族在元朝前严格来说 ...
窃以为,在那个时代,东北的,包括人参等药材和皮货等在内的商品生产,及这些生产所支撑的东北经济和人口的规模,这些经济成分和人口对当地政治军事的影响,被许多陈述忽略了。但我也只是一种猜测,没时间自己去翻翻相关史料,好郁闷…… zilewang 发表于 2014-3-26 11: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禁海政策的出台,海权的丧失才是正道。
一,出海贸易没有盈利空间;
二, ...
“完全没有管理经验”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大哥看帖太不认真啦,大师兄已经讲过宋元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了,虽然很简略。简单地说,就是不但管理有方,而且收入颇丰。 Redbee 发表于 2014-3-26 12: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明朝试图搞皇商海贸,并以禁海垄断其利。最后被三杨们搅黄了,但禁海继续,世家大族走私垄断其利。
另 ...
这个应该是正解。我在看相关资料的时候,也感觉到,明清的海禁里面,有相当成分是官商民商之争。也就是政府企图用官商取代民商,垄断海外贸易的利润,为朝廷所用。
对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的中央集权制下的中国政府,这种思路是很自然的,如果不垄断这些行业及其带来的利润和对相关就业人口的支配,那么就必然是一大堆普遍富裕的商业社会、市民和市民文化,就必然带来权力的分散,就必然民主制与共和制。
事实上,即使是高度管制经济资源的明清,照样还是繁衍出相当高度的商业社会和市民文化,晚明的这些现象就非常明显。人们开始想,为啥非要有个皇帝呢,“大家一起商量着办”不是很好嘛……
因此,如果当时没有垄断海外贸易的话,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