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改革之七】张居正变法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2-19 17:21 编辑【历史上的改革之七】张居正变法
从隆庆元年(1567年)升为东阁大学士到万历10年(1582年)病逝,张居正官居宰相整整15年,在此期间振纲纪,明赏罚,核名实,讲富强,一人扛起了万历朝前10年的稳定清明。
宋明两朝,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一直是王朝的心腹大患。明成祖朱棣定都北平,有天子戍边一说。张居正时代,北部防御有两个体系,一个是长城,另一个是9个军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9个军区。其中的和蓟州镇(河北迁西)、宣府镇(河北宣化)和大同镇(山西大同)面对鞑靼中的土默特部落,辽东镇(辽宁辽阳)面对鞑靼中的土蛮部落,拱卫北京的东西两翼。早期蓟州最为吃紧,土默特部在1549年、1550年、1563年多次突破蓟州防线,直袭北京,后来辽东成为重中之重。
张居正进入内阁时,朝堂共有6位大学士,以徐阶和高拱最为有名。徐阶足智多谋政绩卓著,扳倒横行20多年的严嵩之后更是众望所归。高拱精明强干,曾长期担任隆庆皇帝的老师,自然有恃无恐。在这个两人的恶斗中,张居正却能左右逢源,与两边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边防事务上一展作为。
1567年,张居正奏请调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主办蓟州练兵。此举激起地方巡抚和驻军御史的一片反对,理由是于体制不合。明代以文制武,军人地位低下,贵为军区司令的总兵官受地方巡抚和驻军御史的双重钳制,打仗不能自主,往往贻误战机。张居正多方斡旋,得到首辅徐阶的支持后,突破了这一军事体制。1568年,谭纶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国防部副部长兼监察部高官),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
到任之后,戚继光指挥明军大败鞑靼部落中的朵颐部。为加强蓟州防务,戚继光提议,在山海关到昌平1000公里的防线上修建1000多座烽火台,同时加高加固原有长城。由于工程耗费巨大,许多官员反对。张居正力排众议,鼎立支持,使这一工程在1569年顺利开工,2年后竣工。正是在张居正的居中调度下,戚继光镇守蓟州16年,稳住了北京北部的防线。
1569年,徐阶下台,高拱升任首辅。张居正又得到高拱全力支持,主管军事和外交,利用一次桃色事件巧妙地稳定了北京西边宣府、大同两镇的边防。
1570年,土默特部酋长俺答抢了孙子把汉那吉的老婆,把汉那吉一怒之下投奔了宣大总督王崇古。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上书朝廷,建议交换人质,用把汉那吉换回多年来帮助俺答侵犯内地的汉奸赵全。张居正在高拱的支持下主张受降,最后双方和解,交换人质。张居正趁热打铁,授意王崇古向朝廷提议开放边境贸易。在朝廷的辩论中,张居正驳斥了一些官员污蔑王崇古、方逢时此举是“通敌”的谬论。1571年,明穆宗封俺答为顺义王,双方约定开展互利贸易。开市3年,交易牲畜3万头,明朝则向鞑靼出售粮食、布匹。从此,蒙汉之间的和平延续200多年,直到清朝灭亡。这是明穆宗一朝最大的政绩。
在辽东方向,张居正重用李成梁。从1576年起,李成梁取得10次大捷,1570年被提拔为辽东总兵。到张居正1582年去世,辽东始终如铜墙铁壁一样坚固。
由于张居正的悉心经营和用人得当,明朝北部边疆在20年内一度固若金汤,《明史》称“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隆庆6年(1572年)5月,明穆宗去世,首辅高拱在与掌管东厂的秉笔太监冯保的斗争中落败罢相,张居正升任明神宗的首辅。后宫有明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欣赏,内宫有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有了得天独厚的改革条件。早在1568年,张居正就曾上书明穆宗要求改革,在《陈政事疏》中提出省争议、振纪纲、核名实、饬武备等6点建议,现在当了家,自然要一展抱负。
从万历元年(1573年)到万历10年(1582年)病逝,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吏治
考成法
万历元年(1573年)6月,张居正上书11岁的明神宗,提出考成法。这道《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奏折披露了文件乱飞不落实的弊端,要求建立一套新的问责制度,追究执行情况。
明朝的政治体制中,吏、户、礼、兵、工、刑6部负责行政,都察院和六科负责监察,每一科对应一部,六部和六科单独对皇帝负责,内阁无权干预。考成法要求六部把公事一条一条登记造册,一式三份,一份留在部里,一份送六科,还有一份送内阁,内阁牵头研究每件公事,根据轻重缓急限令各部和地方按期完成。逐月考核,每年总结,根据考核结果评审官员政绩和决定升降。
这一方法扩大了内阁权力,内阁通过六科控制六部,又通过六部控制地方,内阁不再只是皇帝的顾问秘书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责任制机构。这个体制对政令畅通发挥了极大作用。
整顿驿站
交通干线沿途的驿站是当时唯一的周转系统,所需的马匹、船只和一切物资全由周边百姓供应,官员使用驿站免费。明朝建立之初规定,非军国大事不准使用,后来纲纪废弛,驿站通行证泛滥。官员及其子女亲戚甚至仆人,不论公事私事,都无偿使用驿站,有的还任意提高接待规格、勒索钱财,各地差役不堪忍受之下纷纷逃亡,张居正当政时到了十驿九空的地步。
万历3年(1575年),张居正下令整顿驿站:*非军国大事一律不准使用驿站;*驿站只向过客提供柴米油盐,不置办酒席,不送礼,不抬高规格;*通行证实名制,从起点到目的地一站一站核对,到了目的地之后注销。
财政
丈量田亩
明初1393年,全国应税土地为850万顷,经过100多年垦荒,到1052年,田地面积反而缩小到了423万顷(另一数字为623万顷),显然有大量土地被隐瞒造成税赋流失。
1577年,张居正提出清丈全国田地。1578年,福建试点清丈土地。1580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1581年清丈完成,应税土地总计700万顷。
虽然有些地方官用小弓(丈量工具)丈量田地邀功请赏,但总体还是成功的,清丈土地除了增加财政收入,还为下一步推行一条鞭法创造了条件。
一条鞭法
根据《明会典》统计,1502年时,各种赋税徭役名目繁多,林林总总多达四五十项。改革措施就是化繁为简,把眼花缭乱的税费项目编为一条,称为“一条编”,俗称“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的发明,海瑞、刘光济等人在南京、江西等地先后推行过类似措施,并在实践中慢慢成型。张居正在研究了南方的经验后,于1576年下令在湖广地区试点一条鞭法。
1581年,在张居正的主持下,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要点如下:
*把税赋、徭役、岁贡等项目统一编为一个项目合并征收;*在徭役方面,取消原先的“里甲”,“均徭”和“杂泛”的部分差役转入田亩承担,派差役时除了考虑人丁数量,还考虑家中的田亩数,或丁六粮四(派在人身上的徭役占6成,田亩占4成),或丁四粮六等;*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无论赋税和徭役,一律改为征收银子;*取消过去民间征收和押送粮食时的搬运等劳作,改为政府征收银子雇人劳作。
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田多者多交税,使税赋徭役负担更趋合理,为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打下了基础。
但一条鞭法实施之后,民间负担并没有减轻,因为商品不发达地区白银紧缺,货币供应只能倚仗沿海商人和海外进口,唯独使商人获利。
执法
张居正执法之严,自汉代以来没有出其右者。
整顿驿站过程中,儿子自己雇车回老家考试,弟弟病重回老家,保定巡抚发给一张通行证,被张居正退回。1577年,甘肃巡抚的儿子因擅自使用驿站被革职。1580年,明神宗派皇子去武当山问仙求子,沿途也不敢使用驿站。
清丈田地时规定,凡是是功臣之家,除了朝廷赏赐的公田外,其余田地一律照章纳税,几个想欺瞒的亲王被严惩。
即使是皇亲国戚和皇帝本人,张居正也不卖帐。
皇帝的外公武清伯李伟,因为充当中间人收受贿赂,使劣质军装进入国库而受到申饬。
1577年,皇帝下旨为两位太后翻修寝宫、大修武英殿,被张居正驳回。
1578年,皇帝向光禄寺索要10万两银子,张居正说下不为例;一个月后皇帝又说缺钱,被张居正拒绝。
在张居正的威势下,小皇帝连赏赐佣人都没有钱,只能记账,等日后有钱再兑现。
改革成绩非常显著。隆庆末年财政入不敷出,赤字为财政总收入的1/3,到张居正去世时的1582年,国家存粮可支10年,国库盈余400万两。从1573年到1582年,张居正总揽朝政的这10年,明朝在安定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此前的数十年和此后的数十年,只有混乱。身前工于谋国,死后褒贬不一,有的称颂他为圣人,有的痛斥他为禽兽,“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张居正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人物。
但铁面无私的执法是有代价的。1582年张居正病死,第二年就被剥夺官衔和抄家,大儿子被逼自杀,弟弟和小儿子充军边远之地。
张居正的改革被否定之后,明朝又陷入纲纪废弛的境地,直至崇祯年间灭亡。
“一条鞭法”好法,执法严厉!皇亲国戚也不为例。俺不理解为什么如此改革成绩显著,过后还被算账,历史如此,谁人还敢....... “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居正名如其人,人如其名。 给大师兄抓个虫“从万历元年(1573年)到万历10年(1582年)病逝,王安石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张居正错写为王安石了 主要是张居正自己不正啊 搞个三十二人的大轿子 收了那么多礼 嘎嘎 读明史,我总觉得明朝皇帝骨子里都很自卑,可能是从朱元璋传下来的毛病。皇帝面对大臣没有绝对的权威,便用各种手段折辱臣子,而臣子也往往利用这种事情来沽名钓誉。更有严嵩父子利用君臣矛盾上下其手。
张居正非常勤政,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后才知道运转官僚机器要付出的代价有多么巨大,于是干脆不上朝。面对动不动以凛然大义为理由强项争辩的一群文人,也只有在智商情商资源手腕各方面都强悍的人才玩的转。 政治人物想爱惜自身羽毛则什么也做不成,考虑政治人物只有一条,是否为整个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富民强而敢于向利益集团开刀,是否胸怀天下大众!
千羽wishfly 发表于 2014-2-19 09: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主要是张居正自己不正啊 搞个三十二人的大轿子 收了那么多礼 嘎嘎
正也没用,于谦多么清正廉明居功至伟,可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张居正是知道自己的结局的,在那个位置上,威势也是一种手腕。 顶一下,明朝的文官体制太奇葩了,尤其御史,以挨廷杖为荣,理解无能啊! 赞一个 看的楼主的编辑时间是凌晨3.58,感谢佳作分享。
{:4_255:} 昨天晚上我死了 发表于 2014-2-19 1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一下,明朝的文官体制太奇葩了,尤其御史,以挨廷杖为荣,理解无能啊!
其实就是官僚集团制衡皇帝的一种手段,要不明朝皇帝都那个样,怎么还挺那么久!
话说英国后来的文官体制就是借鉴明朝的! 当历史运行到某个时刻,去腐生新成为他的第一需求,那么任何个人或者任何集团,都无法阻止他;这种新陈代谢,如果不是以“张居正”的方式实现,就会以更残酷的方式来实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在张居正生前受严苛之苦、在张居正死后反攻倒算的人,之后在面对历史对他们的清算时,才真是欢心愉悦、心悦诚服了吧。 任何改革如果不动政治体制,到头来不过是舍本求末罢了。
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以下是网友总结的奇葩点。
朱元璋——和尚出生,废除宰相,特务的发明者。
朱允文——孙子继位,和叔叔打仗,竟然命令手下不能杀叔叔。
朱棣——夺侄子的位,说自己是马皇后生的,自己的亲生母亲不认啊。
朱高炽——在位十个月,没什么奇葩的事。
朱瞻基——比较开明的君主,没什么奇葩的事情。
朱祁镇——用个太监做统帅,最后给蒙古人活捉了,然后又回来,坐了牢,却又发动政变,又坐了皇帝。
朱祁钰——SB皇帝,哥哥被关在牢里,却被哥哥吧皇位夺了。
朱见深——真正的姐弟恋,迷恋比自己大19岁的宫女姐姐,差点弄的自己儿子都没有。
朱祐樘——小时候差点被万贵妃害死,要不是泰山发地震,他就被废了。
朱厚照——喜欢和大臣玩捉迷藏,逛妓院,还从宫里挖地道。最搞笑的是自己不会打仗却非要当将军,他叔叔叛乱, 被伟大的王阳明先生抓了,他却要放出来,重新再抓一次。自己不会游泳,却冬天在江里打渔,最后差点被溺死,从此身体不行,慢慢死去。
朱厚熜——喜欢道教,什么事情不喜欢明说,让下属猜。不喜欢下属团结,喜欢下面你争我斗,最后都来求自己。最后差点被宫女勒死。。
朱载垕——喜欢吃伟哥的皇帝,最后自然被美女掏空了。
朱翊钧——大肚子皇帝,据说他老了发福,要太监端着肚子才能走路。不仅玩女人还玩太监。最坑爹的是二十年不上朝,有个内阁当了三年,还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子。
朱常洛——太短命了,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去见佛祖了。留下了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朱由校——喜欢木偶戏,喜欢建房子,喜欢做木匠。天才皇帝啊!!!!!!据说,他好像是文盲还是半文盲。
朱由检——王国之君,他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下令减少驿站,驿站的人就失业了,失业了就起义,其中里面有一个人叫李自成。
请大家评一下,明朝的皇帝是不是都很奇葩啊?谁是最奇葩的啊?
本帖最后由 derek 于 2014-2-19 14:30 编辑
所谓精英集团,大约还是读书的;所以无论是张居正的改革设计和执行,还是整个精英集团改革的反应和接纳程度,都比北宋王安石变法时要进步一些。但精英集团已经暮气深沉、不堪重负、必死无疑这个本质,与北宋同期是毫无二致。
这些变法的类似结局,让我想起法布尔在“蝉的故事”一文中的一些描述:
普通的蝉喜欢把卵产在干的细枝上,它选择最小的枝,粗细大都在枯草与铅笔之间。这些小枝干,垂下的很少,常常向上翘起,并且差不多已经枯死了。蝉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即用胸部尖利的工具,把它刺上一排小孔——这样的孔好像是用针斜刺下去的,把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被打扰与损害,在一根枯枝上,常常被刺成三十或四十个孔。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是一种狭窄的小径,一个个的斜下去。每个**内,普通的约有十个卵,所以总数约有三百或四百个。这是一个蝉的很好的家族。然而它所以产这么多卵,其理由是为防御一种特别的危险,必须要生产出大量的蛴螬,预备将会被毁坏掉一部分。经过多次的观察,我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就是一种极小的蚋,拿它们的大小相比较,蝉简直是庞然大物呢!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靠近中部的地方,伸出来时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会把它毁坏。这真是蝉的家族中的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竟镇静异常,毫无顾忌,置身于大怪物之前,真令人惊讶之至。我曾见过三个蚋顺序地排列着,同时预备掠夺一个倒楣的蝉。蝉刚装满一个**的卵,移到稍高处,另外做穴时,蚋立刻就会到那里去,虽然蝉的爪可以够得着它,然而它却镇静而无恐,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它们在蝉卵之上,加刺一个孔,将自己的卵产进去。蝉飞回去时,它的孔穴内,多数已加进了别人的卵,这些冒充的家伙能把蝉的卵毁坏掉。这种成熟得很快的蛴螬——每个**内一个——即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几世纪的经验,这可怜的蝉的母亲仍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恶人,鼓翼其旁。它当然知道有其它昆虫跟在后面,然而它仍然不为所动,宁肯让自己做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改变原来的本能,解救它的家族,以免遭破坏。所谓精英集团,很多时候,并非智慧集团,他们如同这蝉一样,也许是依照不知哪里设定的动物本能生存的吧。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按说猛将发于卒伍良相出于州郡,张居正一个纯正的直升飞机式书呆子,可不论是政争还是政事,都是有板有眼滴,看来真有天才一说。就是收率太坑爹了,不足为训 bluefloral 发表于 2014-2-19 04: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条鞭法”好法,执法严厉!皇亲国戚也不为例。俺不理解为什么如此改革成绩显著,过后还被算账,历史如此 ...
张居正和皇帝的关系,更像是严厉的老师和听话的学生,但这个皇帝学生总是要长大的,加上考成法把所有的文官都置于他个人严格的监视下,任凭个人标准升迁和降职,严重威胁了官僚们的安全感。
明神宗孙子明熹宗天启年间,国势危机的时候,恢复了张居正被革去的功名,崇祯年间有恢复了张居正大儿子张敬修的功名。
当然有人敢,为了成就感,更为了青史留名。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4-2-19 05: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居正名如其人,人如其名。
张居正的精明强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台政策前,总是授意督抚提出他自己想要的建议,在人事安排上的平衡感绝佳,建议读一下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
下载链接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187623.html oicc 发表于 2014-2-19 08: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给大师兄抓个虫“从万历元年(1573年)到万历10年(1582年)病逝,王安石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
谢谢,谢谢,已经改正 千羽wishfly 发表于 2014-2-19 09: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主要是张居正自己不正啊 搞个三十二人的大轿子 收了那么多礼 嘎嘎
不错,太过招摇,纳贿传言不断。
张居正死后,冯保被抄家,财务无算,明神宗似乎看上了张居正家的“重宝”而抄家,结果是相当于权相严嵩的1/20。
但衡量政治人物不用私德,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平反。
关于腐败的题外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前者指国家公权力,后者指西方私人银行投资于战争的罪恶,坊间通常的引用文不对题。
然后203 发表于 2014-2-19 1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读明史,我总觉得明朝皇帝骨子里都很自卑,可能是从朱元璋传下来的毛病。皇帝面对大臣没有绝对的权威,便用 ...
嘉靖帝一直修道,很少过问政治,干掉严嵩的时候,只是从宫内递了个纸条出来,按说行政机制运转正常,真搞不懂。
张居正用自己的勤政弥补正常行政机构的不足,一干文人清流只会捣乱。
张居正病死后,考成法还在执行,但不严格,1587年京察,进士出身的官员33人被降级或罢免,这33个人中,没有一个出自吏部、都察院和翰林院这样的机关,主持京察的首辅申时行被赞为“老成持重,有古君子之风”。 昨天晚上我死了 发表于 2014-2-19 1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一下,明朝的文官体制太奇葩了,尤其御史,以挨廷杖为荣,理解无能啊!
邀名卖直的奇葩一例,忘了姓名,某个清流被廷杖,把打下来的屁股肉风干,挂在家里,传之子孙。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2-19 18: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嘉靖帝一直修道,很少过问政治,干掉严嵩的时候,只是从宫内递了个纸条出来,按说行政机制运转正常,真搞 ...
嘉靖帝敢这么搞,一是宦官及特务情报体系,二是知道严嵩徐阶高拱等人都是能员干吏且互相有矛盾,不怕有人一手遮天,三、可能是军权(明史资料太多了,看的人头大如斗)。假如把严嵩换成张居正,张居正是搞不了改革的。
我觉得明世宗是典型的刚愎雄猜精明刻薄之主,也只有海瑞这种铜豌豆能对付得了。
天知道从钟祥到紫禁城的一路上这个人是怎么养成的。{:4_267:} 将进酒 发表于 2014-2-19 16: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按说猛将发于卒伍良相出于州郡,张居正一个纯正的直升飞机式书呆子,可不论是政争还是政 ...
是啊,神童天才。
把只是皇帝顾问班子的秘书处建成责任制内阁,这个手法厉害。 将进酒 发表于 2014-2-19 16: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按说猛将发于卒伍良相出于州郡,张居正一个纯正的直升飞机式书呆子,可不论是政争还是政 ...
张居正应该是为数很少的学问进得去出得来的人物,不能用单纯智商高来形容。
朱先生的大传里面摘录了不少奏折书信,对世情人性看真的非常透彻。
可以认为他是站在王阳明等绝世大儒和严嵩徐阶等政治高手的肩上。 bluefloral 发表于 2014-2-19 04: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条鞭法”好法,执法严厉!皇亲国戚也不为例。俺不理解为什么如此改革成绩显著,过后还被算账,历史如此 ...
好像是忙总说的,张居正被清算的主要原因是万历皇帝的不成熟,这个不是历史的常态,我记不清楚了 将进酒 发表于 2014-2-19 16: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按说猛将发于卒伍良相出于州郡,张居正一个纯正的直升飞机式书呆子,可不论是政争还是政 ...
张居正是直升机式书呆子,你搞笑吗
徐阶时大力培养,高拱也大力拉拢,不就是图的他的能力吗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4-2-19 21: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像是忙总说的,张居正被清算的主要原因是万历皇帝的不成熟,这个不是历史的常态,我记不清楚了
忙总说的有一句是,那皇帝有病{:3_52:}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4-2-19 2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忙总说的有一句是,那皇帝有病
他孙子朱由校后来明白了,也用魏公公来平衡一下东林党(不是说魏公公好哈),临死前告老弟魏公公还是有用的。可惜朱由俭没明白有用在哪,上来就弄死了魏公公,结果只会吵架的东林党一家独大,哪里依靠得住,最后只好去煤山上吊去了。跑题了:L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2-19 14: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任何改革如果不动政治体制,到头来不过是舍本求末罢了。
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以下是网友总结的奇 ...
为什么明朝的皇帝个个这样,花花公子一个?和储君制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