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2-22 21:43:50
龙牙侯 发表于 2014-2-22 15: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ocr了明代政治史的序言,大约能看看,比如正德皇帝溺水暴死后,皇位空缺37天,有当朝权臣杨廷和联合内廷 ...
隆庆死后,秉笔太监冯保想升任相当于皇帝机要秘书的掌印太监,后台是内宫;首辅高拱反对冯保,想改变太监制衡大臣的体制,把太监掌理奏折的大权交给内阁,自己可以大权独揽,后台是外庭6科给事中等。
张居正排名在高拱之后,但同为宰相和托孤大臣。如果高拱胜了,张居正原地不动;冯保胜了,只有张居正有资历收拾残局,所以内心希望冯保胜,在斗争高潮时请病假坐观成败。
以皇帝为中心的内宫发出不需经过6科给事中封驳的中旨(手谕),罢了高拱的官,张居正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此后吸取高拱的教训,花费不少功夫奉承后宫和联络内监。
mycing
发表于 2014-2-23 08:41:58
八卦一下,话说前前任总经理不就是……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2-24 00:48:05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2-24 00:50 编辑
mycing 发表于 2014-2-23 08:41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八卦一下,话说前前任总经理不就是……
老朱的主要功绩就是改革财政体系和中央集中财权,虽然有值得诟病的地方,但功劳不可谓不大
mycing
发表于 2014-2-24 01:09:04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2-24 00:48
老朱的主要功绩就是改革财政体系和中央集中财权,虽然有值得诟病的地方,但功劳不可谓不大
大师兄很认真啊!其实我想问的是朱总真的如坊间传闻那样是明皇室后裔?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2-24 01:12:27
mycing 发表于 2014-2-24 01: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师兄很认真啊!其实我想问的是朱总真的如坊间传闻那样是明皇室后裔?
没在帝都听到过这样的八卦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4-2-24 13:58:30
龙牙侯 发表于 2014-2-21 22: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应该是没教育好,这些人在今天看来相当多的都是连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都不如,都是些纨绔子弟,有的没登基 ...
明朝的财政崩溃还是挺值得研究的,宗室的支出应该不是大头,像以前吵得很热的万历给福王大婚的花费其实也不多,婚礼耗费是三十万两,营造府邸花了二十八万两。相比之下,清末年光绪的婚礼还耗费了五百五十万两银子。明末财政支出的大头还是国防支出,赖建诚先生的《边镇粮饷》,是以万历朝的财政文献《万历会计录》为基础专门讨论明朝边镇财政的专著,按计算,明朝晚期光是对后金的战事,耗费就达六千万两之巨,这还没算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和对付蒙古边患的耗费。明朝一年岁入即使以收入情况较好的万历时期计算,也只有一年400多万两。
万历收的矿税,这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万历二十四年到三十二年,总共收了三百万两;一说二十五年到三十四年,合计收白银五百六十万,金一万二。
这两个数字,低的年均为四十余万两,高的数字也就一年收五十六万两白银,金一千二百两。如果加上浮动的加权数,差异不大,应该是合理的均数。
这个数字很大么?不算大,这事的性质按现在的说法,叫政治影响恶劣,社会舆论反应强烈。万历真正搜刮的钱财数目,对明朝整个财政来说,其实倒并无太大影响。
龙牙侯
发表于 2014-2-24 17:07:21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4-2-24 13: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明朝的财政崩溃还是挺值得研究的,宗室的支出应该不是大头,像以前吵得很热的万历给福王大婚的花费其实也 ...
我没怎么看资料,明朝岁入最高不过1000万两,而清朝则常年几千万两最高年代4000万两,收取赋税的主要来源地是一样的,还是隐没土地,主要还是官绅地主,皇族的问题,他们吸血太多
岁入总额有(万两)
顺治九年(1652) 2,428
康熙二十四年(1685) 3,123
雍正三年(1725) 3,585
乾隆十八年(1753) 4,069
乾隆三十一年(1766) 4,858
乾隆五十六年(1791) 4,359
嘉庆十七年(1812) 4,013
道光二十一年(1841) 4,125,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4-2-25 10:20:13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2-21 2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把皇帝塑造成国家道德礼仪的象征,治国权力就落在士大夫集团手里
皇帝好歹还出内帑支援边疆,万历临死前尽力支持的熊廷弼差点把后金赶回深山了。这群掌握治国权力的士大夫几乎什么正事都没做,就干党争和捞钱。李自成进北京,皇帝内帑里面没找到什么钱,大臣家里个个富可敌国。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2-25 22:06:32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4-2-25 1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皇帝好歹还出内帑支援边疆,万历临死前尽力支持的熊廷弼差点把后金赶回深山了。这群掌握治国权力的士大夫 ...
一并回复信仰兄66楼。
明朝前期的财政结算方式比宋还落后,规定不准金银流通,以实物税收为主。张居正改革财政,死后“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说明一条鞭法没有执行到位,实物税收和货币税收并行。
而最后70年间,通过外贸输入中国的白银在1亿两以上,致使物价上涨40%以上,结果就是大家都开始藏白银。
明朝末期,国家货币来源依靠外国白银输入,这和现在RMB发行制度很相似,生产者(制造业)收益受外国金融波动太大,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也就必然下降,整合社会的能力就跟着下降。
士大夫捞钱,几乎不可免。
derek
发表于 2014-2-25 22:39:37
本帖最后由 derek 于 2014-2-25 22:54 编辑
明末大概八成有大量的这种东西:中看不中用的“小农水”;不知道这算不算新时代的士大夫捞钱……
话说:你以为它是第一产业,其实它是第三产业,行为艺术表演,不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娱乐行业文化产业是什么?妥妥的。
你以为它是固定资产投资,其实它是大型电视连续剧,大制作大手笔,大批的群众演员,演完了工资一发,参演人员统统回家过年,明年接着演,老美有些电视剧拍了十几季几十季,哈,那算个屁,咱这连续剧一上来就准备百年级别,你别不服,咱这不但长,而且还年年涨价呢。
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远比名义数字看上去的要低得多;而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远比表面上看上去要高;看看网友们对相关新闻的回帖就知道,类似的事情多了去了……有些人甚至声称,他觉得——结合自己身边所见所闻——可以认为在这方面,一进一出的比例,恐怕要超出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要把投资占GDP百分比减去5个百分点,把消费占GDP百分比加上5个百分点。
此类项目中,下发资金恐怕高达九成被贪污奸(贪官污吏奸商群体的简称)瓜分了,5-10%给干活的农民工发了工资。类似油水不但有,而且是年年有;不但不能取消和减少,还要经常酌情(例如根据物价形势)增加提高。古代历代王朝大约均是如此死掉的。
历代王朝后期,几千万两银子干不了王朝早期几十万两银子能完成的事情,基本上都如此。那99份不干活的钱,就叫做既得利益;不干活你还不敢不给钱,这就叫做暮气深沉,老大帝国,这就叫做——死定了。
lbxyzd2
发表于 2015-1-11 21:39:19
龙牙侯 发表于 2014-2-24 17: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没怎么看资料,明朝岁入最高不过1000万两,而清朝则常年几千万两最高年代4000万两,收取赋税的主要来源 ...
没办法,明朝太奇葩了,官绅不用纳税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5-1-28 10:57:40
然后203 发表于 2014-2-19 18: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嘉靖帝敢这么搞,一是宦官及特务情报体系,二是知道严嵩徐阶高拱等人都是能员干吏且互相有矛盾,不怕有人 ...
嘉靖也是大风大雨早就见识过了。刚当皇帝的时候为了能认爹和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大战三百回合。杨廷和的儿子杨慎率群臣伏阙哭谏,真是比那些御史还要奇葩。
其实看嘉靖,万历这两位不上朝的皇帝,还是很有共同点的。不上朝,但是还是管事的,年轻时候都锐意进取过。不过和文官集团磨久了,都不上朝了。不过明朝皇帝上朝除了听那帮言官骂人,也办不了什么事。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1-29 04:32:45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5-1-28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嘉靖也是大风大雨早就见识过了。刚当皇帝的时候为了能认爹和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大战三百回合。杨廷和的 ...
朱元璋废相位,并设六科制衡六部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这个结果:D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1-29 04:59:20
本帖最后由 qli872 于 2015-1-29 10:23 编辑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2-19 18: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邀名卖直的奇葩一例,忘了姓名,某个清流被廷杖,把打下来的屁股肉风干,挂在家里,传之子孙。
赵用贤,时任翰林院检讨。
明朝的文官跟现在的艺人有点像,先得挨骂,才能出名。名气小,骂都没人骂。挨打,则是出名的好机会。
阴霾信仰
发表于 2015-1-29 09:35:47
qli872 发表于 2015-1-29 04: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朱元璋废相位,并设六科制衡六部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这个结果
所以之后才出现了内阁,又有司礼监对文官进行制衡。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像朱元璋那样当劳模的。吴晗先生统计过,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他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然后203
发表于 2015-1-29 10:04:36
qli872 发表于 2015-1-29 04: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朱元璋废相位,并设六科制衡六部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这个结果
我觉得明朝的奇葩文官现象是朱元璋逼出来的,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一个道理,用清廉自守来要求官吏,以祖训来规范子孙宗室,把道德牌位举得太高,那么官僚集团必然要用道德来进行反扑。
万丛山
发表于 2015-1-29 10:22:36
然后203 发表于 2015-1-29 10: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明朝的奇葩文官现象是朱元璋逼出来的,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一个道理,用清廉自守来要求官吏, ...
这种情况其实蛮普遍的。反正和我在工作中碰到的很多情况类似。20%的人干了80%的活,剩下的很多人则通过口水来证明自己不是没用。当然这些口水党一般不冲老板喷,而是拍老板、想着当老板。事实上口水党当上官的比实干的多。
南国忆
发表于 2015-1-30 1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