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涯】曹操的执行力(执行帖案例部分)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3-8-5 17:09 编辑*执行帖写好,字数多,码字不轻松,看帖也辛苦,分两帖上传。这次玩个花样,先把案例部分传上来,说理部分下周末传。
执行是一整套系统化流程…………………………【牵强附会——曹操的执行力】
东汉末期,从和帝到灵帝的百年间(公元89年到公元168年),皇统继承脱轨,外戚、太后和太监三个集团围绕立新皇帝内斗不止。
董卓进京后杀少帝辩、立献帝协,函谷关以东的各地方实力派联合讨伐董卓,东汉名存实亡,开始了诸侯混战的三国时代。
曹操从西园军典军校尉的岗位上下海创业,从初平元年(189年)陈留起兵到建安25年(220年)病死洛阳,历经30年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操能成事,首先是个人素质过硬,博览群书,才武绝人,被当时的社会名流一致看好。士人代表太尉桥玄认为曹操能安天下,月旦评主持人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武人代表骑都尉鲍信认为曹操是略不世出的拨乱反正者,即使后来叛变曹操的陈宫也推崇曹操是命世之才。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曹操的执行能力够强,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了正确的事情,粗略分解为挟天子令诸侯、统一北方、建设政权和选定接班人4个战略要素。
一.挟天子令诸侯
这个战略是逐步清晰起来的,历经尊天子——通使天子——迎天子——挟天子的曲折过程。
1.尊天子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废少帝辩为弘农王,立献帝协。关东郡守否定董卓废少立献的行为,推袁绍为盟主,打出勤王旗号讨伐董卓。董卓给关东联盟来个釜底抽薪,用一杯毒酒鸩杀了弘农王。
弘农王一死,盟军只有两条路,要么承认献帝,要么另立皇统。郡守们随后在酸枣发表一通檄文,把新国难定义为董卓“毒杀弘农”,但思想并不统一,形成否献和尊献两种观点及做法。
以韩馥、袁绍为代表的否献派尊崇少帝,否定献帝的皇统地位,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出年长有功德的刘虞来做新皇帝。
以曹操、刘虞为代表的尊献派认定董卓的暴行,同时也承认献帝的皇统地位,但全然不去考虑献帝由董卓所立的事实,只强调献帝受制于董卓的状态。此时的尊天子只以消灭董卓为目的,还没有挟天子的雏形。
与否献派“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形成鲜明对比,曹操这支5000人的弱旅摇着勤王小旗在汴水独自作战,自然一败涂地。
酸枣会盟之后,关东郡守们开始窝里斗,袁绍堂而皇之占了韩馥的冀州,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接管了桥瑁的地盘,出路在哪里?
后事表明,尊献和否献的分歧成了“挟天子”的过渡环节。
2.通使天子
初平三年四月(192年)曹操领兖州刺史后,谋士毛玠在分析形势时勾画了一副未来的政治蓝图,首次提出了“奉天子”的概念:“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要想强大,光有兵马钱粮还不够,还得师出有名,那就要“奉天子”。
可是怎么把汉献帝从西凉军那里抢过来呢?在关东郡守们相互吞并、弱肉强食的时候,谁又会率兵西进,与强悍的西凉军做一次决战呢?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年4月,不可一世的董卓稀里糊涂死在亲信吕布的长矛下,司徒王允乘机主事长安,派出太仆赵岐到冀州、兖州联络关东牧守入关勤王。袁绍忙于安定冀州,曹操捡到了这个皮夹子,没实力勤王,入关通使为先。
曹操派心腹王必假道河内去长安通使天子。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当时的河内太守张杨是当年西园军假司马,而曹操是西园军的典军校尉,张杨作为曹操的部属,理应和曹操相识。而且张杨出任河内太守是董卓认可的,张杨对西凉军还算友好。在曹操看来,张杨协助王必到达长安,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张杨却不买老上司的帐,拒绝王必通过自己的辖区,张杨身边的幕僚董昭帮了大忙。
董昭是兖州人,原先是袁绍身边的红人,自从袁绍和张邈发生矛盾后,因为董昭的弟弟董访是张邈的手下,袁绍对董昭就不信任了,还要加害董昭。董昭便离开袁绍去长安,中途被张杨挽留。而曹操和张邈是过命的朋友,袁绍当初让曹操去杀张邈的时候,曹操严辞拒绝,而且曹操曾对家人交待,如果有一天自己阵亡了,就让家人去投靠张邈。有这层关系,董昭应该对曹操不陌生,或者说属于倾慕曹操的那类人。
董昭显然佩服曹操通使长安的举动,成为曹操的第一个志愿兵,忙不迭对张杨洗脑: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虽然现在还很弱小,日后必成大器,赶紧抱大腿,不但要放行曹操的使者,还应该向天子推荐曹操。张杨认可了董昭的说法,着即照办。董昭更周全,以曹操的名义给长安城中西凉军首脑李傕、郭汜等人写了信,还给他们备下礼物。
虽然有张杨的引荐,有董昭的打点,但西凉武人并不认可曹操效忠天子的行为,怀疑其中必定有诈,扣留了王必。
曹操的第二个志愿兵登场,黄门侍郎钟繇做了说客:天下大乱,有多少人想到了我们的天子?只有曹操。曹操派使者来,足见他的忠心,如果这都得不到信任,谁还会效忠天子呢?
李傕、郭汜等人终于打消了疑虑,承认曹操通使是效忠王室的行为。
这次通使的线路设计没有问题,效果却并不明显,曹操还做他的兖州刺史,但应该和长安保持着某种联系。3年后的兴平二年(195年)十月,天子刚离开长安东归,就有了曹操出任兖州牧的任命,这是曹操下海后第一个正式职务,应该不是巧合。
从董昭、钟繇为曹操敲边鼓来看,一开始曹操对长安的情况并不了解,经过通使在天子面前报了个道,也保持着联络,但怎么完成“奉天子”还显得没有章法。
3.迎天子
董卓死后,西凉军内部发生火并,李傕和郭汜相互大砍大杀,在一片混乱中,天子踏上了东归洛阳的道路,暂时在河东郡歇脚。距离的缩短,使控制天子的时机成熟了,曹操立即向河东派出使者。
但曹操面临很大的困难。兖州经历了一次大动荡,张邈和陈宫反叛曹操,几乎把曹操逼入险境,好在荀彧、程昱力保最后的三座城池,终于在兴平二年(195年)年底收复失地。兖州虽然收复,但粮食匮乏、军队减员,促使曹操重新评估兖州的价值,最后决定向豫州战略转移。在豫州站稳脚跟,妥善经营,才是头等大事,此时去迎天子,武将们想不通。
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谋士荀彧力主迎天子,一旦实现“奉天子”,可以获得得民心、服俊杰、致英俊三项收益,得民心是再次立足的根本,服俊杰可以在政治地位上凌驾于其他地方割据派之上,致英俊可以弥补目前人才短缺的不足。荀彧的陈述极大丰富了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观点,曹操当机立断,发兵西进抢天子。
这时掌握天子身边军队的已经不是当年王必通使时见到的李傕、郭汜,而是杨奉、韩暹和董承。对于曹操的西进,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忱,反而联合袁术与曹操的先头部队曹洪所部进入对峙状态。但这3个人并不团结,杨奉兵力强,却特立独行,而韩暹和董承有矛盾,直至发展到火并,韩暹打败了董承。这给曹操通过和平方式完成奉天子提供了可能。
已随张杨来到洛阳的董昭又一次成为曹操的代言人,成功撮合杨奉和曹操合作(杨奉有兵无粮,曹操有粮,互通有无双方都有实惠),曹操顺利地通过杨奉在洛阳以南的防区梁县来到洛阳。董承负责洛阳的防务,想着假曹操之手报复韩暹,自然不会拒绝曹操。
曹操回到了阔别7年的洛阳,先派人答谢杨奉先前的帮助,进行必要的安抚后提出,洛阳粮食短缺,需要暂时移驾鲁阳就食。去鲁阳必定要经过杨奉驻屯的梁县,杨奉没有生疑,曹操却在中途裹挟着天子转向自己控制下的许县。
从军事地理上看,许县地处平原,基本上无险可守,是四战之地。建安24年(219年)南方战事吃紧,3万曹军精锐部队和统帅于禁成为关羽的俘虏,曹操就认为许都靠近前线,一度有迁都河北的打算。然而,在建安初年,曹操的主要对手并不来自南方,而是北方的袁绍,把天子安置在许县,有躲避袁绍冀州兵锋的考虑。另一个原因,许县可能真的有粮食,移驾许县只是权宜之计,后来随着奉天子策略的改变,也就懒得做出改变了。还有一种猜测,可能为了符合那句“汉以许昌失天下”的谶语。不管怎么说,天子到许县一待就是20多年,许县成为东汉最后的国都。
充分利用杨奉、韩暹和董承之间的不和到达洛阳,又巧妙地设计回归许县的具体路线,奉天子大功告成。
http://img142.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04/21/17379687420130804211917067.jpg天子东归图
4.挟天子
“奉天子”有利有弊,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利大于弊,即使是势力最大的袁绍,每次收到诏书,总担忧对自己不利,恨自己没有把天子抢到手,更何况其他人。
但随着曹操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大局基本稳定后却弊大于利。天子可不是任人摆布的玩偶,有机会就会反扑。汉献帝就曾对曹操说过,如果能辅助,我们的君臣之义是个相互厚待的好榜样,如果不能,还是你来当这个皇帝。曹操听后大惊失色,俯仰求出,出得殿来已经是汗流浃背。因为根据汉朝旧制,“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卫士执刃挟之”,尽管卫士都是自己人,万一出个余则成,曹操小命不保,太监在嘉德殿前剑斩大将军何进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为我所用,而不是反受其制,奉天子是为了挟制天子,曹操抓了包饺子和掏心窝这两手。
包饺子,安排三重军事监管许都。第一重是皇宫,宫廷侍卫全部是曹操的旧党姻亲,袁绍手下的笔杆子陈琳在《讨曹檄文》中披露,曹操的700精兵以陪卫的名义把守宫阙,汉献帝实际上是人质。第二重是许都城内,先前通使长安的心腹王必率兵镇守许都,专司警卫。第三重是许都城外的建设兵团,典农中郎将严匡率领所部在许都周边和许都所在的颍川郡屯田,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出击。
建安23年(218年)许都发生耿纪、韦晃为首的暴动,王必和严匡联手平叛,血洗许都,汉庭百官被押解到邺城接受审查。建安24年(219年),钟繇的属吏魏讽趁曹操西征之际准备起义,被人告发,立即遭到镇压。
掏心窝,控制汉庭的行政中枢尚书台。建安初年在洛阳时,曹操就委派首席谋士荀彧入朝,担任侍中和守尚书令,天子到许都后又派得力助手程昱担任尚书。除了这2人外,先后在许都汉庭尚书台任职的官员有华歆、卫觊、荀攸、钟繇等人,这些人要么是曹操的心腹,要么是原来的汉官经过曹操的党校——军事幕府培训转化而来。
建安8年(203年),曹操在许都设司直,专门监视汉庭百官,百官基本上变成了哑巴。也有不识时务的,孔融就因为和天子走得太近被杀,还背上“违天反道,败伦乱理”的罪名。
这两手都很硬,汉献帝被挟了个结结实实,彻底成为笼中金丝雀。
事例详解:传说中的衣带诏
汉献帝似乎并不甘于做一个傀儡,这便有了“传说”中诛杀曹操的衣带诏。
之所以说是“传说”,因为刘备在建安24年(219年)才提起曾经和董承秘密谋划讨伐曹操,但并没有涉及密诏的事,而且刘备也没有看到文字诏书,密诏只是董承的一面之词。有还是没有,只能从董承身上找答案。
董承和献帝的关系亲密。董承是董后的侄子,献帝从小由董后抚养,献帝几经磨难,形单影只,理所当然把董承看作自己人。董承的女儿又是献帝的贵人,董承作为皇亲,自然有接近献帝的机会。
董承与曹操的关系并不融洽。董承是护卫献帝东归的3个主要将领之一,在曹操派曹洪西进“迎”天子之初并接纳,反而联合袁术阻击曹洪。只是后来在与韩暹的争斗中处于下风,这才转向曹操。
董承官职的变化有蹊跷。建安4年(199年),袁绍调动兵马南下,袁曹之战一触即发。这年3月到6月之间,恰在曹操忙于军事无暇他顾的时候,董承出任车骑将军,一举成为许都的最高军事长官,等于把象征曹操军权的“行车骑将军”(暂代车骑将军)剥夺了。这显然是献帝的作为。
但曹操严密地“挟”着天子,兵变谈何容易。董承原本掌握着一支护卫部队,但打不过同事韩暹,战斗力应该不强。而掺合这事的刘备先前被吕布打得溃不成军,老婆都成了人家的俘虏,直到曹操消灭了吕布才跟着曹操来到许都,被授予左将军一职,应该也有兵可用,却同样不强。在没实力和曹操抗衡的时候还密谋诛杀曹操,应该有杀手锏,只能是密诏,寄希望曹兵见到密诏能临阵倒戈,所以传说中的密诏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在应对袁绍大军压境的同时,曹操对即将到来的许都政变做了针锋相对的布置。
1.调虎离山消除隐患,派刘备率领朱灵、路招两路人马去阻击正在北上汇合袁绍的袁术。
刘备虽然被曹操称为英雄,但终究不会被自己所用,即使手下有关羽、张飞等猛将,单打独斗可以,可整体实力却不强,派他出去和袁术的残兵来一场狗咬狗,继续消耗一些实力,这是曹操乐于见到的。郭嘉、程昱听到刘备出征,大叫放虎归山,其实不懂曹操的心思。而且刘备一离开,董承的力量更小了。
朱灵原先是袁绍旧部,在袁曹关系融洽的时候,被袁绍作为援军派来协助曹操攻打陶谦,后来认为曹操是明主,自愿留下效力。在袁曹战争爆发之际,把这支部队留在身边,谁知道会不会在背后插一刀。派他出去打袁术,检验一下朱灵的忠诚度。
路招出处不清,只知道经常和朱灵协同作战,可能也不是曹操的嫡系。
2.整编军队,既处理好征战和驻屯的关系,又避免军队汉化。
建安初期,曹操军队的成分复杂,有谯沛子弟兵,有扬州募兵,有降军青州兵,还有朱灵这样的志愿兵,现在里外都不太平,做一次整编合情合理。
首先区分外军、中军。外军驻屯地方,战时负责区域防御,平时屯田,相当于建设兵团。中军由曹操直接指挥,负责外出作战,同时承担中央警备任务。
设置中领军将军,直属曹操。这时曹操的头衔是司空兼行车骑将军,身为汉官,自己掌握的军队名义上已经成为汉军,献帝正式看到这一点,才让董承出任车骑将军,用朝中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统领曹操的军队,名正言顺。曹操把统领中军的官职从校尉升格为将军,同时扩编中军,由自己的心腹出任中军主将。中军成为曹兵,这就断绝了董承夺取兵权的可能。
3.尚书台增官,以备不测。
建安4年(199年)年底,官渡之战即将爆发,汉庭尚书台增设左右仆射,左仆射荣郃,右仆射卫臻。荣郃事迹不详,卫臻是当年帮助曹操陈留起兵的陈留孝廉卫兹的儿子,当然是心腹。有左右仆射作为尚书令的副手监理尚书台,即使许都出什么乱子,尚书令荀彧也可以分身出来,专心应对前线战事。
在曹操如此严密的安排下,等待董承的只能是杀戮。建安5年(200年)春,董承因谋反泄密被杀,衣带诏也就不知所踪了。
二.统一北方
曹操创业前就有一段军事生涯,作为骑都尉,率部进入颍川与黄巾军作战,后来进入西园军任典军校尉。
董卓鸩杀弘农王(废少帝)后,曹操不接受董卓的拉拢,背着通缉犯的名头选择出逃,最后落脚于兖州的陈留郡,散家财招兵买马,拉起一支队伍下海创业。
从陈留起兵到赤壁大战之前,曹操统一北方的军事行动主要经历这样3个阶段:依附袁绍壮大实力——打下地盘独立自主——各个击破一统江湖。
建安13年(208年),曹操发动渡江战役,却折戟赤壁,从此曹操与孙权、刘备进入长期的军事对峙和拉锯,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1.依附袁绍壮大实力
初平元年(189年)关东郡守们成立讨董联盟,曹操响应,但兵微将寡,没资格和各方大佬平起平坐,只从袁绍那里得到一个临时奋武将军的非正式头衔。
董卓的西凉军强大,没有哪个大佬敢去触霉头,曹操这个愣头青率弱旅在汴水和董卓的军队打了一仗。虽然张邈派遣卫兹率部随军援助,还是被打得溃不成军,自己中箭,坐骑也受了伤,要不是小弟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逃命,恐怕就一命呜呼了。
出头鸟还是有资格炫耀的,曹操跑到酸枣,对不图进取的各路大佬骂骂咧咧,在口头上指挥起各路大佬来,袁绍的部队这样布置,袁术的军队这样出击等等,当然没人理睬这一套。酸枣会盟发表了一纸慷慨激昂的通电,但没有任何约束力,联盟名不副实,各路大佬鸟兽散,随后玩起了相互吞并的游戏。
但经过这一仗,曹操成了袁绍心目中不怕死的打手,而且以前是西园军中的同事,相互倚助的基础更加稳固。后来袁绍更进一步,派人游说招安曹操,但曹操认为袁绍是又一个董卓,内心想着有朝一日“诛灭之”。
曹操赔光了老本,为了立足,只能到扬州招兵,得到扬州刺史和丹杨太守资助4000人马。北上时发生兵变,大部分跑路,只剩下500人,大概是因为前一仗太臭,小兵们可不想去送死。沿途又收了千把人,这次招兵一共得到1500人。
曹操进屯河内郡,一来河内与袁绍控制下的冀州接壤,背靠大树好乘凉;二来河内离原来的首都洛阳不远,老相识恐怕不少;三来顿丘也在附近,曹操干过一任顿丘令,打黑成绩斐然,乱棒打死犯法的小黄门蹇硕(灵帝宠信,后来的西园军统帅)的叔叔,因此名震首都。
这回曹操学乖了,打不过西凉军这样的正规军,那就打土匪。
兴平二年(190年)在东郡和黑山贼开仗,大获全胜。袁绍马上示好,上表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与其说推荐,不如说私下封官,因为这时朝堂一片混乱中,哪里管得了这些。
初平3年(191年)曹操进军顿丘,在东郡境内的东武阳、内黄等地连续成功剿匪。
真正的机会来了。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百万黄巾进入兖州,一路北上,先攻克任城,后转入东平,兖州刺史刘岱接仗阵亡。一州无主,强敌压境,正在人心惶惶的时候,曹操部将陈宫游说兖州别驾、治中等官员,曹操是命世之才,拥戴他成为兖州牧,必能保境安民。时任济北相(即济北太守,东平国夹在东郡和济北国之间)的鲍信在场,举双手赞成,和州吏万潜一起到东郡迎奉曹操为兖州刺史。
曹操兵少,而且以新兵居多,初战不利后士气低落,亲自冲锋陷阵才勉强打个平手,随后改变战术,招降促打,以打促降,变阵地战为伏击战,昼夜不停连战连胜,最后大获全胜,受降30万人,挑选出其中的精锐组建成青州兵(这支部队一直跟随曹操,直到魏国建立)。
鲍信先前参加关东联盟,在汴水和曹操并肩与董卓的西凉军作战,这次又居功至伟,却不幸战死,连尸身也没找到,刻木人代之下葬,曹操祭而哭。
入主兖州,曹操有了自己的井冈山。
2.打下地盘独立自主
事例详解:从兖州向豫州战略转移
曹操入主兖州后实力大增,但并意味着可以坐稳兖州。公孙瓒挥兵南下,还任命了单经去做兖州牧;陶谦、袁术先后进入兖州,这都需要曹操仔细应对。最大的危险来自兖州内部的叛变,张邈和陈宫居然反了,整个兖州几乎改旗易帜,曹操的势力被压缩在鄄城、范和东阿三座县城中。
张邈是曹操最信赖的密友,陈宫对曹操推崇备至,这两个人的背叛只因为曹操杀了兖州本地人边让。边让有文才,天下名士,做过大将军何进的令史,后来做到九江太守。从九江太守离职回家的时候,孔融特意给曹操写了封推荐信,让曹操重用边让。但边让恃才傲物,看不起曹操,经常说些轻谩的话侮辱曹操,曹操就杀了他和他的全家。一个闯江湖的外地人,就因为口头冲突,把本地豪族满门抄斩,物伤其类,难怪张邈和陈宫等兖州士大夫得到警示,莫非下一个边让就是自己?这才振臂一呼,举州响应,兖州士大夫纷纷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
从兴平元年(194年)夏天到兴平二年(195年)年底,费了老劲才收复兖州(兖州新失,加上没有军粮,曹操一度打算放弃兖州,北上冀州与袁绍会合),知道在这里待不下去,曹操没有重建兖州,而是把兖州搁置起来,选择陈国为突破口向豫州战略转移。
第一,豫州的陈国没有遭受黄巾战乱的破坏,反而收容了十多万难民,说明这地方物埠民丰,有给养有兵源,足以稳定军心、保存实力,是块理想的后方基地。而且陈国与起兵大本营兖州陈留郡、家乡豫州的沛国和士大夫盛产地颖川郡接壤,这是地利。
第二,曹操集团的人员中,曹氏和夏侯氏是军队的中坚,来自豫州的谯沛,属于曹操的子弟兵;荀彧是智囊核心,来自豫州的颖川,颖川荀氏是士林名族,对豫州人有极强的感召力。这对于在兖州犯了众怒的曹操来说,通过荀彧再获士大夫的信任尤为重要,这是人和。
建安元年(196年)正月,曹操出兵武平,袁术任命的陈相(相当于陈国太守)袁嗣投降。顺利将陈国收入囊中,曹操有了陕北根据地。
3.各个击破一统江湖
这个就不用多费口舌了,只要是中国人,都能道出个子丑寅卯来,请看图(只有一个大概,不全)。
http://img142.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04/21/17379687420130804211136019.jpg
诸侯割据
http://img142.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04/21/17379687420130804211252048.jpg
平定北方
http://img142.poco.cn/mypoco/myphoto/20130804/21/17379687420130804211225024.jpg
三国鼎立
值得一说的是冀州和邺城。
董卓之乱中,韩馥出任冀州牧,袁绍出任冀州下面的渤海郡太守。关东联盟解散后袁绍“以下犯上”,堂而皇之挤走了韩馥,领冀州牧。建安元年(196年)十月,天子封袁绍为大将军、邺侯,冀州正式成为袁绍的地盘,邺城是大本营。
从建安四年(199年)年中到建安九年(204年)年末,曹操集中兵力攻打袁绍集团。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兵败病死,冀州主力已被消灭,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继续抵抗。建安九年(204年)十月,平定冀州。
打下冀州后,曹操一查户籍资料,高兴得不得了,有30多万户,当年韩馥治下的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所言不虚。崔琰却泼了盆冷水,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冀州已经大不如前了,十户九空,没有军需可以补充。
此前的九月,曹操领冀州牧,相当于军管会,目的是接收、重建冀州。曹操很快冷静下来,颁布了两条法令。一条是免除冀州百姓一年的租赋,休养民生,另一条是抑制土地兼并,规定今后的租赋额。这还不够,曹操把冀州牧所在地放在邺城。
建安十八年(213年),献帝命曹操以扩大了的冀州10郡建立魏国。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在邺城“封拜诸侯守相”,相当于筹备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邺城是曹操的西柏坡。
三.建设政权
曹操的官职演变如下:
初平元年(189年)行奋武将军,临时奋武将军,袁绍私封。兴平二年(190年)领东郡太守,代理东郡太守,袁绍推荐。初平三年(192年)领兖州刺史,代理兖州刺史,鲍信和兖州官员拥戴。兴平二年(195年)十月兖州牧,天子正式任命(以下都是天子正式任命)。建安元年(196年)二月建德将军,六月转任镇东将军,七月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九月大将军,十月辞去大将军,十一月转任司空、行车骑将军。建安九年(204年)九月领冀州牧、辞去兖州牧。建安13年(208年)六月丞相。建安18年(213年)五月魏公。建安21年(216年),进魏公为王。
以建安13年为分水岭,这一年之前,曹操的官职分两类,一类是军事职务,另一类是行政职务,而且同时兼领,一手抓军权,一手抓政权。以此对应的政权建设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挥作战的军事机构,另一类是管理政务的行政机构。
这一年之后受封的不是官职,而是爵位,因为这一年曹操发动赤壁大战,却惨遭失败,从此曹、刘、孙三足鼎立。统一中国的愿望一时难以实现,曹操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魏国上。
不管官职、爵位怎么变更,曹魏政权的核心始终是军事、行政合一,那个时代称之为“军府”。
1.军事幕府
曹操下海创业不是做生意,而是打仗,第一个组织机构应该是作战司令部。
初平三年四月(192年)曹操领兖州刺史后,毛玠第一个提出奉天子的概念,曹操赞同,并把他的职务从兖州治中从事转为幕府功曹。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曹操已经有两套机构,地方行政机构和军事幕府。治中从事已经是州中大员,从这样的职位转岗进入幕府,可见幕府是曹操政权的核心所在。
后来,其他著名诸侯清一色拥有军事职务和行政职务:
袁绍,车骑将军、右将军、大将军,渤海太守、领冀州牧;袁术,后将军、左将军,领扬州刺史;刘表,镇南将军,荆州牧;孙权,讨虏将军、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领会稽太守、领徐州牧、领荆州牧;刘备,左将军,领豫荆益三州牧。
枪杆子里出政权。弱肉强食年代,军事作战第一,以将军领兵是重中之重。打仗必须要有军需物资和兵源,在割据状态下从所在地方抽取资源是首选,地方行政机构不可或缺。所以普遍存在军事幕府和地方政府这种复式机构,军政合一。诸侯们以军职为本官,兼领地方长官,既有中央大员的名分,又可以领兵在外,在自己的地盘内享受种种便利。
奉天子后的建安元年,曹操频繁转换官职,目的是紧紧抓住兵权,牢牢控制中央政权。
在东汉时期,大将军是外戚的专利,别人不能染指,曹操坐上这个位置,等于总揽朝政,将最高军政权集于一身,方便在政治上打压各路诸侯。
有实力才有话语权,在袁绍的反对下,实力不济的曹操只能屈服,把大将军让给袁绍。一劳永逸行不通,曹操退而做了司空,同时给自己安排个行车骑将军的军职抓兵权。
司空主管全国基建,行车骑将军这个临时职务领兵并不保险,建安四年差点被董承以正式车骑将军剥夺兵权。必须变通,扩大司空的权力。
天子在手,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以退为进,曹操上表,天下还不太平,奸佞们在地方兴风作浪,没办法基建,我不做司空,还是打仗要紧。都这么直白了,天子还能怎么说,赋予司空府军事职能。
司空府的主要职能转化为领兵打仗,成了新版的军事幕府,并走上一条规模扩张、机构膨胀的道路。
曹操以司空为本官,变通领兵,凌驾于地方诸侯之上,正是体现了挟天子的优越性。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改革。
2.行政机构:领冀州牧,从司空府向丞相府过渡
建安九年(204年)九月,曹操领冀州牧,加上事实上已经成为新版军事幕府的司空府,军政一体的复式机构依旧。
一个月后冀州平定,曹操把冀州府驻地放在邺城,司空府也移到了邺城,冀州成为曹操的核心统治区。献帝“可以有”许都汉庭,曹操“真的有”邺城司空府,不差钱!
曹操做了将近13年的司空,继续深化改革。
建安13年(208年)初,东汉中央废除三公,设立丞相和御史大夫,曹操自然做了这次改革后的第一任丞相并把司空府转为丞相府,郗虑出任御史大夫。建安17年(212年),依照刘邦给萧何的待遇,天子再赐曹操殊荣——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用萧何来陪衬曹操,汉初丞相协助天子处理一切政务,曹操成了执政者。但这个御史大夫却没有汉初代表天子接受百官奏事的显赫地位,而是曹操的一个陪衬,更是曹操安置在许都汉庭的爪牙,凡是有利于曹操的事情,郗虑总要效犬马之劳,免孔融的官,策命曹操魏公,杀伏后等等。
丞相府取代司空府还有两个功能。丞相日理万机,自然增加编制,有利于安置人才;司空府下职称级别低,只是吏不是官,而且工资少,立马加薪、升官,这个官可不是汉官,曹操要改朝换代建国了。
3.魏国政权
先做一下必要的铺垫。
1.扩大版图,建安17年(212年),15个县划归魏郡。
2.提升地位,建安18年(213年)正月,东汉行政区调整,从14州恢复到九州。圣贤治下才有九州,这个圣贤自然是曹操,没天子什么事。而且古代圣贤流行禅让,这个伏笔够深的。
3.发动舆论,荀攸带头劝进。做不做魏公,建不建魏国,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关系到我们集团所有人的利益。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求的就是封妻荫子的实惠,大家眼巴巴地盼望着分果子,如果你不跨出这一步,众人寒心,散伙走人,还打什么天下。
建安18年(213年)五月,曹操被策命为魏公,以大冀州十个郡建立魏公国。
但册文有漏洞,“汉初诸侯王之制”,可刘邦后来说过异姓不得封王。补锅,曹操以“令”的形式做出解释,这个诸侯王是刘邦的8个布衣异姓王,不是吕后的兄弟。
组建魏公国政府的过程就是对汉庭拆迁的过程。
1.仿照汉庭引入国家制度,设立尚书、侍中和六卿(九卿满员,后来增设另外的3卿),署理政务。
2.精简丞相府,缩短东曹掾任期,东曹掾负责国家官员的任免,晋升国家公务员的大门要关闭了;裁掉西曹掾,西曹掾负责为丞相府选用工作人员,也就是冻结人事,想当官,魏公国政府的大门敞开着。
3.弱化丞相府,大批丞相府心腹和能吏转入魏国政府,丞相府显赫的4大军师有3人转入魏公国尚书台,魏公国政府成为凌驾于汉丞相府之上的长老院。
4.魏公国政府官员广泛代表曹操统治区,尚书、侍中和六卿16人中,豫州6人,兖州3人,冀州3人,徐州2人,青州2人,后来还增加雍州2人,不在前线的各州都有自己的代表。
5.魏公国官员兼职汉庭和汉丞相府,上文在挟天子中说过。
6.增强丞相府军事功能,新设理曹,掌管军法;魏官入丞相府担任军职,司马懿从魏太子中庶子调任丞相军司马。
经过这一番拆迁、改建和扩建,魏公国政府取代汉丞相府,代天子主管政务,汉丞相府成为军事机构,代天子征伐,许都汉庭彻底沦为空壳。曹操此时的头衔有魏公+汉丞相+冀州牧,既是当朝一品,又是地方土皇帝,行政军事两不误。
天子下诏洗地,建安19年(214年)三月魏公在诸侯王上,建安20年(215年)九月授予魏公封诸侯、设丞相的权力。
建安21年(216年)五月,曹操为魏王,魏公国成为魏王国,还得到了两件法宝,象征国家兵权的金虎符和象征国家统治的竹使符。
魏国完成了向国家形态的转变。如果曹操多活几年,会有禅代发生吗?
四.选定接班人
为了基业长青,必须选定合格的接班人,曹操分别在亲情、文采、应变、事功等多个方面考核曹丕和曹植。建安22年(217年)曹丕为魏太子。
帖子已经很长了,这里不作更详细的交待,日后再交流。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大师兄在复一盘“改革”的大棋。 顶一下大师兄,大师兄也是牛人啊 讲得非常细啊,问下是以三国志为基础吧! 吴者 发表于 2013-8-4 23: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大师兄在复一盘“改革”的大棋。
执行中根据任务的需要进行改革,必须的。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3-8-5 12:25 编辑
昨天晚上我死了 发表于 2013-8-5 09:30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一下大师兄,大师兄也是牛人啊
不敢当,不敢当,抛砖引玉,盼交流。
只要用功用心,茶友们都可以写出有内容的帖。
写帖最受益的其实是楼主,能说出个逻辑来才算真的有体会,如果挨砖,提高得更快。 tnq 发表于 2013-8-5 11: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讲得非常细啊,问下是以三国志为基础吧!
《三国志》+《后汉书》。
以前读三国做了点笔记,写这帖时又翻了一遍后汉书,相互校对着看,比较累,收获也更多。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3-8-5 12: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执行中根据任务的需要进行改革,必须的。
定下目标,“执行中根据任务的需要进行改革”。市场导向,目标分解,一步一步来。受教了。 吴者 发表于 2013-8-5 2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定下目标,“执行中根据任务的需要进行改革”。市场导向,目标分解,一步一步来。受教了。
在执行中优化,在优化中执行,根据现实环境,做必要的调整,分段目标和实施步骤也不例外。 曹操的执行力,不能脱离东汉末到曹魏政权建立的整个历史大背景。本想简单的讲一句那个时期曹操推动了以法入儒的理论变革,并且是大批士人心中鼎故革新之主,然后就能清楚曹操执行力之强的制度与理论架构。但在随后两个多小时的查资料求证中彻底迷失。我没法讲了。推荐几本大作吧,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川胜义雄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最后是阎步克先生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对曹魏制度的评价。 自秦汉以来,习周礼的儒生,和学律令的刀笔吏是帝国政治的最重要的两种意识形态势力。秦代两代而亡,律令繁密如脂,关东父老苦其久矣,这才有了后来高祖刘邦约法三章,而秦地定。随后的汉代两百年间儒法两派势力逐渐斗争妥协,至东汉末年两大群体合流而告终。
建安七子的王粲有篇(儒吏论)做了一个总结:吏服雅训,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而这也是当时政治家对治国精英的理想要求。推动这一过程的,显然有曹操的力量,更是曹操执行力的具体表现。
俺历史书看的少,还请茶馆里的大家给指点下什么资料里有讲曹操的理论建设吧·······感谢了。
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对于官吏选任的标准是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适用。曹操掌权时的选任标准还望茶友查找。 王粲:儒吏论
这篇文章基本把战国至秦汉到晋初的儒吏斗争融合历史浓缩了
士同风于朝,农同业于野,虽官职务殊,地气异宜,然其致功成利,未有相害而不通者也。古者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入大学,学君臣朝廷王事之纪,则文法典艺,具存于此矣。至乎末世,则不然矣。执法之吏,不窥先王之典,绅之儒,不通律令之要。彼刀笔之吏,岂生而察刻哉,起于几案之下,长于官曹之间,无温裕文雅以自润,虽欲无察刻,弗能得矣。竹帛之儒,岂生而迂缓也?起于讲堂之上,游于乡校之中,无严猛断割以自裁,虽欲不迂缓,弗能得矣。先王见其如此也。是以博陈其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祛其所蔽,吏服雅训,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 本帖最后由 vwvv 于 2013-8-7 00:17 编辑
汉末至魏晋之时, 主要是官僚世家,豪强世家和文化世家三分而治天下,把持政治资源。因此有志之才士,生此无可奈何之环境,不免感觉从政者殆,而多退求全之策,则庄子逍遥自适的人生观风靡一时。逐渐的儒学衰落,老庄思想兴起,在这个过程中曹操做了什么,或者推动了什么,俺也想知道·······哈哈我负责挖坑,大牛负责跳!!
主要还是手头的资料有限,能够求证读到的典籍基本没有,而作为史书,通常只会记载曹操一生做了什么事情,却不会记录曹操做了什么理论建设。只知作为,不知其为了何种思想去作为,好比练武知道招式不知口诀,永远是个架子。作为今人,只看史书考虑曹操,难免用现代权力观去套他的行为,得出的结论必然稀奇古怪。那样的话,执行力的讨论,就只能是曹操演义了········ 大师兄,有很多图出不来
曹操最厉害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知人善任,而且有容人之量,所以人才济济,这是比吴蜀都成功的地方,也是主要的因素。
二是大局观很好,知道重点和先后次序,例如狭天子以令诸侯,袁绍的几个谋士(田丰等)都建议过,袁绍怕风险。袁术的谋士们也建议过,可是这位一心当土皇帝,鼠目寸光看不上。其实这是一招树旗帜的高招,能够凝聚民心,整合力量。就像毛主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样,把自己的人高的多多的。
三是能够控制自己欲望,有自知之明,不称帝,不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不务虚名而处实祸。想想仅仅是加九锡的魏王,荀彧之流就要不爽,他如果称帝,执政的正当性就没有了,在当时汉家王朝在士人心目中还是合法神主排位情况下,离心离德是必然的,整个集团在吴蜀压力下很快就会瓦解。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3-8-7 12:19 编辑
vwvv 发表于 2013-8-7 00:13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汉末至魏晋之时, 主要是官僚世家,豪强世家和文化世家三分而治天下,把持政治资源。因此有志之才士,生此无 ...
vv看多的书不少,赞,欢迎参加讨论。
曹操能成功,不是理论建设得好,是因为实干,后世史家做的总结有意义,但不能套用。
创业前期,曹操多次遇险:从洛阳出逃,在中牟县被抓,县吏放生;在汴水和西凉军打,惨败,曹洪让马才得以逃生;下扬州募兵,北上时兵变,差点死在乱军中;张邈陈宫反水的过程中,招来吕布,曹操被吕布的骑兵部队俘虏,没有甄别,侥幸逃生。
所以后来非常实干,稳扎稳打,兖州、陈国、冀州和邺城,一步一步走过来。
你说的王粲,是曹操的心腹,成立魏公国政府时,从丞相军谋祭酒转任魏国尚书台侍中,核心16人之一。侍中是贴身秘书,核对尚书令发出的政令,他的说法参考意义很大,却也是后来的总结。
后续会发一些曹操这方面的内容,理一理真实的过程。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3-8-7 16:47 编辑
二毛 发表于 2013-8-7 11:19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曹操最厉害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知人善任,而且有容人之量,所以人才济济,这是比吴蜀都成功的地方, ...
曹操最厉害的是实干,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情。
招降黄巾军、入主兖州是曹操的第一桶金,曹操先前在颖川镇压黄巾,在济南毁坏神坛,这时却转化为黄巾的同道,收纳30万人,组建青州兵,日后厚待臧霸、张鲁等宗教力量,实际。
官渡之战时曹操弱,袁绍强,张绣第二次投降曹操,曹操接纳。先前张绣杀了曹操的大儿子,为打败袁绍,曹操忍了认了,非常实际。
曹操注重屯田,跟着曹操有饭吃,这才民心思归。
袁绍却是不切实际,关东联盟时虽然身为盟主,只是一个渤海太守,实力不强,偶然得到一块玉玺,就向曹操显摆,没实力却想当皇帝。
袁绍身边第一个提出迎天子的是沮授,刚开始袁绍也赞同,在天子东归时还派郭图到河内郡去接洽。机会到眼前却犹豫不决,郭图、淳于嘉不同意迎天子,听天子的,自己说了不算,不听他的,就会落个骂名。袁绍先前是否献派,而且在大事情上不够坚决,好谋不断,加上这时需要安定刚刚从韩馥手里夺过来的冀州(曹操比袁绍更困难,刚刚收复兖州),迎天子就搁置下来,让曹操占了先机。
荀彧是不敢背叛曹操的,大儿子娶了曹操的女儿,家族子弟都在曹操手下供职,得掂量掂量后果。荀彧不是认为曹操不应该称帝,而是时间没到,三国鼎立,天下还不定,恢复九州时荀彧就认为操之过急。意见不一,曹操也不会拿荀彧怎样,所以荀彧就不明不白死在寿春前线,死前烧了自己所有的文书,保家族平安。
fightp 发表于 2013-8-7 11: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师兄,有很多图出不来
我看得到,一共4张图,MM刷新一下看看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3-8-7 16: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得到,一共4张图,MM刷新一下看看
看到了
另外,我是男的。。。:L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3-8-7 16: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得到,一共4张图,MM刷新一下看看
大师兄,希望能抽点时间看看。求点评。
http://www.sychagu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06&page=1&extra=#pid160165 fightp 发表于 2013-8-8 00: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到了
另外,我是男的。。。
抱歉,抱歉,记下了。
头像这么萌{:4_280:}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3-8-8 12: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抱歉,抱歉,记下了。
头像这么萌
其实我真人跟这个头像气质类似。。。 说‘曹操,曹操到’,成为中国人的俗语,真反应了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当然对于曹操还有传世事迹及经典名言譬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其执行力不可置疑,冷酷无情雷厉风行范儿,有执行力和绩效。。。被现代管理推介和采纳(虽然在道义上有商榷哈),那啥,偶是来是搀和的,欢迎茶友积极交流啊 http://soso4.gtimg.cn/sosopic_f/0/5005291899161856025/100
期待悟空兄后续解读{:soso_e163:}
个人看法:
执行力,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公司的企业愿景、文化,国家的目标、意识形态,如何达成整体共识的问题。规则、制度可以起到被动约束的效果,并不一定能完全起到主动调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比如长津湖之战,那些穿着单衣在雪地里作战的战士,有些冻死了还保持进战斗姿势进攻队形的部队。零下30°-40°那样的环境都是超越人体极限的,按现在的常识是没法理解的,没有精神上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思炎 发表于 2013-8-9 1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曹操,曹操到’,成为中国人的俗语,真反应了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当然对于曹操还有传世事迹及经典 ...
企业最根本的存在形式就是竞争,不是对手夺了你的市场,就是你抢了对手的客户,要么消灭对手,要么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一直压着对手,这和打仗是一样一样的。
现代管理学起源战争,并在商业上不断细化、发展。从管理视角看历史演绎,线索更清晰;在管理实践中比附历史人物的思维,很自然。
坑已经够多了,先把关于日本的坑填上,再码曹操 tdyxssrs 发表于 2013-8-10 00: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看法:
执行力,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公司的企业愿景、文化,国家的目标、意识形态,如何达成整体共识的 ...
执行力这个词和战略一样,概念比较模糊,一方面被滥用,另一方却众说纷纭,执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一直没有统一认识。
所以帖子写了很长时间,落笔了却不知道怎么收笔,欢迎继续展开。 本帖最后由 vwvv 于 2013-8-10 16:11 编辑
我看完百度关于执行力的解释,洋洋洒洒的说出一本书来都不止,这是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63421.htm。
最后我想到用一句话来概括,组织的力量,不知可否。确定了概念,然后方便讨论。
组织的力量相对就好计算了,军队的话就算士气什么的,士兵死几成才会发生溃散。企业的话算效率,创造力什么的,乔布斯在的时候,苹果就是神。政府的话,算相对国力,什么识字率,寿命,军队,这个太复杂了,我没入门。
显然曹操的实干是包含了这些的,那么查资料吧,师兄您就跳吧。 vwvv 发表于 2013-8-10 15: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看完百度关于执行力的解释,洋洋洒洒的说出一本书来都不止,这是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63421. ...
忙总说过一个执行力的公式 2010-03-0318:34:32西西河
执行力=计划+流程+沟通,其中:
1、计划=明确有限目标+明确主要步骤
2、流程=协同作战程序+资源共享协议
3、沟通=上下同欲+如臂使指
其中最主要是上下同欲,本质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平衡;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平衡;总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平衡。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过程,不能控制讨价还价局面,就不可能得到上下同欲的结果。
就个人觉得,忙总的执行力公式,是讨论某项决策时候的方法。看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执行能力时,似乎还需要考虑曹操每次决策对后续决策的影响。由此还需要一个公式。来描述曹魏集团不断壮大的过程。克莱因方程太麻烦了,不知道有没有别的简单的。或者大家先归拢一下能参考的资料,再行确定用什么公式描述。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解决贫雇农土地不足的问题;在土改工作薄弱的地区,则没收地主、旧式富农多余土地、房屋、耕畜、家具,按人口平均分配。在陕甘宁、晋绥和东北解放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土地打乱,按人口重新平均分配。在新开辟的解放区,也用老区、半老区平分土地的做法,迅速开展开仓济贫、分土地、分浮财运动。(据新华网 人民网)
个人看法
行为《--》思想《--》行为,应该是人类最初始的模式。现实的:思想《--》行为《---》思想,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缺少实践的年轻群体中。这个也能解释为什么土耳其因为扯迁公园上街的都是年轻人,总统呼吁父母管孩子,而上街的组织者说,他们不是孩子,不用父母管,当然不乏现实的社会因素,解决方案有多种,选择了对整体非常不利的一种。认识缺乏对于整体事件后果的经验支持,可以说大多数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共识的来源
归纳法是主导。
各阶层之间的利益调整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利益调整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抗战时期,减租减息;与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区别。为什么会有调整,外界的压力--需要全民抗日!需要依靠谁,团结什么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再剩下的就是如何通过宣传的艺术让受众喜闻乐见不排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埃及解放广场的宣传战不可小窥。
长久的凝聚力,一般应该选择最基础最普通的东西来取得共识,这样会有广阔的基础。比如民族的意识、国家的意识,很容易让人明确自己的选择。普世的意识其实就是消解和对抗民族、国家意识的,人在选择的时候,会做出最简单基础的判断。如果没有国家民族意识,想想和别国或集团发生冲突和对抗的时候,那场面肯定很有喜感!如果以普世理解那个叫XXX解放来了。
执行的过程
分析法就是主导性的,就是剥洋葱一层层的往里剥。目标确立以后,看手里的资源,看限制条件,看可能的路径,然后优选,接着就是落实。一般讨论的执行力,更多的考虑的是如何落实到位的过程,相对于整个事件的过程仅仅是一部分,应该可以定义为微观的执行力。不同层面的理解的执行力的范围应该是不同,比如班组、车间、公司,是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过程,更多的会强调做到某种程度。但实际情况是,对于环境的掌握可能不充分,计划要留有余地,选择大致正确方向,然后再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微调或修正。如果出现重大影响因素变化,就得从新通盘考虑整体的合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