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死了 发表于 2013-3-18 09:10:56

又见忙总大作,顶一下

weimin5393 发表于 2013-3-18 10:27:02

      我理解中崇祯皇帝好像不是这样的,崇祯登基之初,杀魏忠贤除阉党,只用东林党,导致朝廷力量失衡,失去左右朝政的能力,还被东林党忽悠,废除江南的工商税,反而加重天灾不断的北方农税,导致北方民变不断
      我认为李自成缴获的大量内帑应该是李自成进京后敲诈勒索官员得来的,这个结论是我看一些晚明的史料分析得出的这个结论,也许我看到的史料不够多,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可以就此展开讨论。
      我认为崇祯犯一个皇帝都会犯的错误——生前不会承认自己错误,明明知道财政紧张,国库空虚,也不推翻自己登基之初的财政政策,最后殉国亡国亡天下。
      其他崇祯的问题没有研究过,希望茶友可以讨论。

tnq 发表于 2013-3-18 10:48:56

崇祯登基之初,杀魏忠贤除阉党,只用东林党,导致朝廷力量失衡,失去左右朝政的能力,还被东林党忽悠,废除江南的工商税,反而加重天灾不断的北方农税,导致北方民变不断

这样就是个傻瓜皇帝!

开尔文 发表于 2013-3-18 17:47:47

好久没见更新了,拜读

崇祯原来这样啊

余木然 发表于 2013-3-18 18:58:59

每次看忙总的文章总是有所得

火星乐乐 发表于 2013-3-18 20:42:35

明朝历史这一段就是不敢去读

雨落田园 发表于 2013-3-18 20:57:15

好文!

忙总威武!

lewisl 发表于 2013-3-18 22:25:43

崇祯始终没有自己的队伍,是他性格决定的,一如薄三哥。。。
毛主席说,读明史最让人生气,不是没来由的。

南方有小乐 发表于 2013-3-19 08:27:08

当领导,最主要的不是自己多能干,而是有没有人跟你干。

shanhai 发表于 2013-3-20 10:52:26

皇帝是个危险的职业,做不好就害人害己

hzghzz 发表于 2013-3-20 11:00:18

学习了

禅门弟子 发表于 2013-3-20 11:19:13

有 意义

绝处逢生 发表于 2013-3-22 05:28:50

缺少担当是为人领导者的大忌啊!

flatworld 发表于 2013-3-26 06:30:18

好久没来茶馆啦!向茶友问好!顶忙总雄文。

derek 发表于 2013-3-29 22:02:06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有造反的闹事的,有外患,都不奇怪,没有才奇怪;问题是前期几十万两银子就摆平的这种事情,后面为何几百万上千万两白银也搞不定?这中间发生了什么问题?!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看忙总以前讲企业管理,企业管理上出了点问题,那个钱马上哗啦啦的流啊,花几倍的钱办不了以前一份钱办的事,一个庞大的企业,曾经强大的无可匹敌的企业,转眼间就土崩瓦解。华为说,我们必须永远都处于激活状态,搞了所有干部辞职重新上岗,搞了老工号重新签合同规避劳动法,事实证明即使这样也无法避免大企业病和老企业病;护士长也在西红柿搞干部下岗再上岗,半途而废。摩托罗拉,大企业病老企业病,没啦;诺基亚也犯病了;百度也犯病了……没有不犯病的,但犯病后幸免于难得的确有,从这些幸运儿的经历中,也许可以搞明白如何幸存。

统制集团面对的问题,与大企业这种社会组织,有类似的地方。

derek 发表于 2013-3-29 22:17:12

summer 发表于 2013-3-15 19: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赞!
崇祯的作为即使换是在朝代的守成的中期或者上升的早期,也会是很悲剧的!

是滴,看看他老祖宗猪重八,对比一下二人处理各种事情的办法,崇祯简直是惨不忍睹啊。

两个人倒是有个共同点:都对臣下大开杀戒
但是什么情况下杀的,那可是完全不同。

我们的田野 发表于 2013-3-30 14:48:59

还有 不做黄河治理,省小钱,留下大祸


明代灭亡,首先就是崇祯的失败,而不是归咎于东林党


一切自组织系统,归根到底就是
对宇宙、世界、生命、社会本质规律的认知
和对自身修炼之后的严格恪守本质规律。

关于南迁之事,这也是南明不如东晋和南宋的祸根之一;

怪臣下不勇于任事,为何不怪自己拿臣下当替罪羊顶缸;想想杨嗣昌、陈新甲的下场。

归根到底还是世界观的问题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汤恩伯如此,崇祯也如此,有此下场罪有应得。

二毛 发表于 2013-3-30 16:30:43

derek 发表于 2013-3-29 22: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有造反的闹事的,有外患,都不奇怪,没有才奇怪;问题是前期几十万两银子就摆平的这种事 ...




586有类似感慨,现在人心涣散,囚徒悖论,不敢做事,做事情必出错,出错必被淘汰,只能混,混得好就能万古长青(原话是中央的副部级只要不出错,混十几年,最后至少是政协副主席之类退休待遇)。这就是大企业病或者王朝暮气沉沉的根本原因。








二毛 发表于 2013-3-30 16:37:03

我们的田野 发表于 2013-3-30 14: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有 不做黄河治理,省小钱,留下大祸







这个不敢承担责任,没有担当,老想找人顶缸,与志大才疏有关。如果没有那种想青史留名的狂妄或操切(例如前任总经理和前前任总经理),就不会梦想做大事情,在乎历史评价,就不会找人顶缸,就不会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无所谓了,一锤子买卖,干就干了,例如什么明武宗之流;如果自己雄才大略,例如汉武帝,李世民,朱元璋,毛主席,面对危机会手软吗?


所以志大才疏的人放在高位的结果就是历史性的太悲催了,悲催得无以复加,只可惜老百姓跟着受累。

越山 发表于 2013-3-30 19:34:11

赞!

PbD 发表于 2013-3-31 08:14:33

学习之,留名致敬

walkerman 发表于 2013-3-31 11:46:36

坐看忙总指点天下,真是高呀

我们的田野 发表于 2013-3-31 12:43:02

要害,也正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根源就是

朱家的人太能繁殖了,生孩子拿补贴这个政策太二了。
好像有个数字,全国收入的三分之一供养宗室了,宗室人数达到百万级。
如果把养百万宗室的钱拿出来,足够养百万精兵。
那还怕个屁啊。
这个政策不废除,就是神仙来了,也挺不住几十年。指数型增长的宗室啊。
http://www.newsmth.net/bbscon.php?bid=58&id=1263238

这是讳莫如深、深藏不露、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本质所在。

改革难就难在对自己的贪欲下刀子,
可持续性,就要量入为出,就要开源节流,但是核心统治集团肯吗?????

归咎于东林党,归咎于外患,归咎于流寇,归咎于汉奸,就是不肯怪自己,死到临头,还:“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孤家寡人,独夫心态,实在是死有余辜。

seraphfly 发表于 2013-4-2 05:59:13

huanmie 发表于 2013-3-16 1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到了明朝末年,已经是积重难返了。民心溃散,权力失控。领导有无能力当然会有区别,但是对最终结局影响不 ...

换个人说不定还真不一样,不过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翻看明史,崇祯从小生存环境太恶劣,其成长过程简直就是一部精神病人培养史,他显然并没有克服种种非人的磨难,最后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一位重度精神疾病患者。
他几乎和皇太极同时登基,实力差太远太远!要知道将熊熊,熊一窝,更可况他还贵为“天子”。光他收拾臣子这一点,就足够把帝国的基石摧毁得渣都不剩了。这哥们短短十几年就像割韭菜一样把那些高官们赐死的赐死、流放的流放,剩下的也被他的翻脸无情恐吓得不说实话。。。要知道根据明朝的官吏培养惯例,升任一、二品要好多年好多年,他这种玩法根本就来不及培养出合适的接任官吏。别跟我说明朝当官不需要水平,治理国家不需要经验和分寸?不需要组织粮草、兵马和弹药?不需要开动脑筋殚精竭虑?不需要依靠背景和资源?
冒死说一句,他远不如慈禧老太呢,人家拿到手里的牌比他更差,好歹人家还知道用鬼子六+晚清中兴四杰,生生给帝国延寿了半百年。

huanmie 发表于 2013-4-3 00:55:13

seraphfly 发表于 2013-4-2 05: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换个人说不定还真不一样,不过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翻看明史,崇祯从小生存环境太恶劣,其成长过程简直 ...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for sure, but not much. 慈禧老太,人家拿到手里的牌not比他更差 because the 高官 is much better than those in 明朝. Read history carefully and don't assume anything before you make a decision. Just think about this: why Li Zhicheng and 皇太极 has more sympathy on 崇祯? Why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did not criticize 崇祯 as we currently do?

There are so many details ignored which will give you a more normal 崇祯 and a more disgusting 明朝的官 image. Why? Whatever 明朝的官 or qing朝的官, they are all 官. They would like say good about them and controls the propaganda. If there is no reason, why 崇祯收拾臣子? We now know which person is trustable and which one is not. However, no one know at that time.

History is not that simple as the story often shows. Details are the evil inside. Without details, everything seems so clear and simple. With details, the image become so complicate and hard to figure out the right way to do things.  For example, Mao saved the party and establish the PRC. It seems that his method is not difficult or even so obvious. But why other people cannot figure it out before Mao did it? Think about it.

seraphfly 发表于 2013-4-5 17:33:14

楼上哥们的英文很是花了我些时间看,我把早几天回复的内容展开说说,欢迎大家讨论.

seraphfly 发表于 2013-4-5 19:01:46

本帖最后由 seraphfly 于 2013-4-5 19:49 编辑

零零碎碎看了些历史书,根据回忆,细节可能有出入,先大致说下几位爷的背景.

一、崇祯
母子被个李选侍各种虐待,在他大概四岁时,母亲被脱光衣服推到冰天雪地里冻死了,而且从此以后小崇祯由这个仇人和魏忠贤抚养,并且每天衣食无着,在仇视、敌对、虐待和玩弄的环境下长大。正常的王子从小是有老师讲《资治通鉴》、讲《左传》什么的,比如我们毛爷爷就自学、熟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而小崇祯统统都没有,帝王需要向臣子展示智慧和威严,可是他从小就养成了老鼠型性格,比如偷一堆吃的藏在身上,没人管时不会饿死,胆小、怕事、惊恐、遇事就忙不迭的推卸责任。
那我们穿越下,回到大明朝,那个时候女真、李自成的两把大火距离尚有点远,虽然房子里也有火药桶,还没点燃是不是?如果醒目点,完全来得及扑火。别的先不说,先说吏治,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说法,就是组织里总有三分之一很勤奋能干做事的,三分之一差不多就行,三分之一马虎懒散;也有三分之一贪婪,三分之一还算本分,三分之一清廉。崇祯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尽可能的把最高一级中的勤奋能干的,不要太贪得无厌的那几个找出来,委以重任,然后把最懒散贪婪的清除几个出去,然后从下一层级里找出可咨培养的,补充到这一级别来。多渐次循环几次,弄个中兴,也不是不可能,就像安史之乱后,有个唐朝皇帝做得也还不错。毕竟他是皇帝,只要找到合适的人,大部分事都可以解决。识人、用人是帝王术的基本功,也是最重要的啊!!!普通管理者也有这些能力,只是或大或小而已。
可是,他短短十几年换了五十来个大学士,这就好比足球赛尚为0:0阶段,教练可以把他看中的任何人换上场,结果仍然所有球员表现都不好,大比分失误,显然这不是单个球员的问题了,这是教练的问题了。

二、皇太极
皇太极并不是努尔哈赤中意的接班人,努老头喜欢的是阿巴亥的三个孩子,那三个小屁孩每人掌管一旗,接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在他们手里,而且还有几个大哥也很牛。皇太极待老努一过世,逼死了小妈,玩了些手段,把位置坐下来,最终业绩很不错,个中过程很有些李世民、朱棣、还有286的感觉。他当时的位置稳固吗?不稳固啊,来得不正啊!他老妈就是著名的叶赫拉拉族抢过来的,据说还有个很猛的毒誓,所以很不受努尔哈赤的待见。如果崇祯慧眼识人,找个再世的王阳明,用上些猛将+奇谋,比如离间收买,长此以往,这帮异族军队分崩离析也不是不可能的。

三是李自成
哥们从小吃穿不愁、出门有车,进门有丫鬟伺候,只是7、8岁糟了蝗灾后家道中落,后来成为事业单位的一员(邮递员),话说努尔哈赤也算是半体制中人,后来反体制。但是后来他攻打北京完全是流寇的心态,没有坐江山的想法。流寇和坐江山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刘邦,著名的贪财好色,可是进咸阳后多守规矩,因为他有目标啊,要坐天下,将来所有女人、财物都是他的,急什么呢?而李自成就不一样,纵容手下大将抢陈圆圆。陈是谁?重要的统战对象——手握重兵吴三桂的未婚妻啊!老吴本来要回京投降,半路一打听,说老爹被李自成他们天天折磨,还自我安慰,说可能是老李敲打自己,结果一问小陈的下落后马上警觉,推算出李自成招降没诚意,这么回去小命难保,赶紧转向奔清军。大人物们杀伐果断,都是生死利益考量。哪是什么儿女情长、冲冠一怒为红颜啊!你再比比毛爷爷,当年的统一战线,先不说他能循循善诱、整宿整宿的给人做思想工作,连傅作义的女儿都被发展成为地下党员,所以两人进京赶考的结果差距是如此明显......

四、慈禧老太这个团队
老太出生世家,但是身世也有些坎坷,十多岁时父亲过世,好像是长女,坐船扶灵回乡时坑了别人一笔银子才有路费。后来,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太平天国也扫平了江南,咸丰一溜烟逃出去,最后咽口气前,任命了几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结果又是4个20多岁的年轻人(2个太后+2个亲王)发动了政变,当仁不让的夺了权。看看,是不是又重演了。

为什么说慈禧老太比崇祯强,因为她最开始的权力并不完整,即使夺了权,当时的体制设计也是太后+亲王的共和制,慈禧在后期出手罢黜了鬼子六,权利大了些,但并也没改变这一共和根本结构。这证明她掌权很克制,光是这点就非常难得。其次,当时清朝内忧外患,北京城被攻破,南部大片江山北天平天国占领了,还有捻军作乱,西北好像还有什么豪强(后来左宗棠扫荡的),大火已经把房子点着了,不赶快灭火,马上就要烧得一干二净了。
其次是夺权后,没有门户之见,沿用了肃顺时期的有用的政策,重用了一批肃顺旧臣中的能臣,避免了翻烧饼的危险,用这些汉臣不是没风险啊!比如曾国藩,在咸丰手里兼任过五部侍郎时(相当于同时兼任国务院五个核心部委的副部长)就体现了非一般的精明强干,现在又能练兵,如果看错了、用错了,他反目比太平天国的危害还大,还有李鸿章,著名的不讲规则的能臣,更何况还有本来就高贵、能干的鬼子六,老太肯定也在心底犯过嘀咕,也仔细掂量,最后还是勇敢的用了,给了种种的好处和赏赐,也用了种种的方式敲打他们,牢牢的把他们绑在一架战车上。过程中有强硬,有忍气吞声,有闷声发财,灭了太平天国,组建了现代军队,开展了中国迈入现代社会有实质性意义的洋务运动,而这些都不是来自于打嘴仗的翁康梁,来自于自命清流的倭仁派。一句话,要做事,就不能只喊口号,很多时候都得闷头干活,忍受非议,做的时候不说(忍受孤独),在妥协中一步步的逼近并最终达到目标。这就是强大啊!而且通过联姻等种种巧妙安排,自己的族人也基本得到了善终,你看看古往今来,那些强势太后们哪个没在过世后祸及至亲、最终外戚凋零。

当然,老太后期也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同时对十一国宣战,数数这里面的牛国家,即使国力强到如今这样,也没有胆子这样不是。

所以再次重申,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他的历史局限性,若论能力,现代政府中,能顺利做上三年县委书记的人,超过60%的能力都强于以上四位。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一筐萝卜里,一定会有稍微好点的,还有很差的,我们就是要尽可能的不断挑出好的那个,然后找机会不断把坏的剔除,再把其他好的补充进来。其实任何时候都是精英治国的,“精英”和“制度”从来都是鸡和蛋的关系,没有合适的人,再好的制度也会被他们钻空子弄得像筛子一样,而好的制度一定要让底层的精英有上升的通道,因为只有他们最懂得怎么“牧民”,最明白群众的底线在哪里,也就是精英们翻云覆雨的天花板在哪里。就像忙总说的,帝国覆灭的第一步都是精英开始了逆向淘汰。而崇祯就是那只自以为无所不能的那只手。

derek 发表于 2013-4-5 21:09:41

我们的田野 发表于 2013-3-31 12: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害,也正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根源就是




所以他们挂了,今天的TG要是也一样的水平,也一样会挂掉。


所以说有些铁律你是不能违反的,除非你想死了

huanmie 发表于 2013-4-7 00:48:18

贴上别人的一个帖子,虽然不见得全对,但是大体还是可以的。
明朝印象之四:崇祯
林错
  
  说到崇祯,值得一提的是历来对崇祯的评价蛮复杂的,主流的观点是此人勤政节俭,私德颇佳,而且即位初期一扫阉党,但由于性格弱点太突出——刚愎自用,暴躁多疑,而且吝啬小气,不仅很快又重新启用太监这个千古苛政工具,明明打不过后金又打肿脸撑胖子硬挺,最重要的是,没事就把看不顺眼的文臣武将罢官赐死,搞得好端端几个人才都被他枉杀了,自毁长城,实在是可怜可恨啊。
  
  对此,在下也搜集到了一些资料,与诸位大人同观。
  
  话说当初崇祯登基的时候才16岁,在没有祖母没有老丈人的帮助下,独力把魏忠贤斗倒,“天下”大喜过望,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且崇祯和天启不同,从小就喜欢读书,虽然以前只能在太监的帮助下自学,但一登基就请大臣给他补课,表现的十分谦虚好学,让东林党人一时大快,认为尧舜大治的日子就要在紧密团结在崇祯周围的东林党手中实现了。
  
  当时,崇祯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东林党内阁,一时也是“众正盈朝”。内阁的官员们随即向皇帝建议,应该撤销掉东厂这个特务机构,因为这种监视对东林君子们的一种侮辱。崇祯对东林君子的道德操守是很信任的,他完全相信即使没有人监视他们,文官也不会贪污国家的钱,而且会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地职务,所以皇帝欣然批准了内阁地这个建议,解散了大明的国家安全局。
  
  一心要做尧舜之君的少年在解散了东厂以后,又询问他的臣子们,彼此之间还应该如何合作,才能实现他中兴大明的志向呢?东林君子们认为皇帝还应该撤销部署在各地的其他监视机构,比如各省地河道监管。
  
  嘉靖皇帝就喜欢派太监监视治河。因为当时洪水屡治屡犯,所以嘉靖不厚道的怀疑是下面的文官贪污了治河的公款。但是他又苦无证据,所以干脆派太监出去监督治水,这种不信任让文官切齿痛恨,并在隆庆朝成功的将之废除掉。
  
  万历天子一点也不像他懦弱的父亲,反倒更像他不厚道的祖父,所以万历亲政后不但重新派出了太监监督治水还将之大大强化,宣布治水的款项一律要经太监过目。以往发洪水的时候,皇帝拿文官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地,但皇帝拿太监却很有办法。万历规定一旦出现洪水,那他就会不问青红皂白的处死监督太监。
  
  这个做法虽然蛮不讲理。但却极大的激发了河道监的工作热情,万历朝当春汛秋洪到来时,不少河道监的主管太监甚至会搬到河堤上去住,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太监死于万历的这条野蛮法律之下,因此文官比憎恨嘉靖皇帝更甚的憎恨万历皇帝的这条恶法。
  
  天启朝东林党掌权后再次收回了河道太监,从天启元年到天启六年魏忠贤掌权以前,东林君子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修过一次河道。这次天子既然垂询,东林内阁立刻就把河道监当作魏忠贤的恶政举了出来。
  
  既然这条法律是在魏忠贤构陷东林君子后颁布的,少年天子就认同它肯定是一条邪恶地规则,他相信侮辱东林君子的德行就是在破坏君臣之间地和睦和信任,所以天子又欣然下令收回全国地河道监督太监。然后——从崇祯收回河道监督太监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整个大明在十七年内就再也没有修过一次河、治过一次水,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无论是山东还是浙江。在这十七年里就任由河水一次次泛滥,每次东林君子都借口“节约”把修河治水款搞没了。
  
  东林内阁和朝野的东林党人为天子的英明决定而高呼万岁,随后内阁就又提出了减税的一揽子计划,他们认为天灾主要是由万历胡乱收税招来的,现在正是拨乱反正的时候,所以他们向天子建议进行一次普遍的减税,以让上苍愉悦,从而保佑大明境内风调雨顺。
  
  在天子同意了之后,东林君子第一个提出的就是茶税,以往万历皇帝信不过文臣,就派监督太监去检查各省的茶园,这当然是大大地恶政。东林君子们绝不会贪墨国家税款的,天子遂收回了各布政司地监督的太监。当然,自此以后各省的茶税收入就急剧下降,文官连年报灾,茶叶岁岁歉收,到崇祯十年,仅浙江一省茶税就从万历、天启年间地二十万两白银降低到每年十二两白银——没错,你没看错,不是十二万两,而是十二两。
  
  接着就是海税,明朝文官和海商本来就有千丝万缕地联系,他们向皇帝提出应该恢复“禁海”,万历皇帝开海禁派太监收税是严重违反祖制,是一个极大的恶政,而且随后连绵的天灾也证明了收海税的极端非正义性,天子再次认可了东林内阁的判断,下令各海关的太监回宫。
  
  从万历天子兴海贸以来,海关税一直是大明财政一大支柱,也是内币的重要来源,到了万历四十年地时候,万历天子每年能得到四百万两白银地海税。从崇祯元年以恢复禁海令的名义停收海关税后,内库就再也不能从日益繁荣的国家海贸中得到一两的银子了——但是,这个禁海令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收税了,相反,收银子的从太监变成了海商和官员,而且他们大大的提高了效率,举个例子,天启年间的时候,政府每条船收80两,而禁海令之后,郑芝龙(就是郑成功老爹)每条船收一千两。
  
  然后是丝绢税,万历认为如果商人贩丝织绸一定能赚钱,所以他收工商税,东林君子认为这叫“天子与小民争利”,是招来天灾地原因之一,这次的免税计划自然也要把它废除,崇祯对此表示赞同。
  
  还有布税,如同唐宋时期一样,明朝本来也规定了百姓和各级官员可以使用的衣服色彩,比如明黄本来就是皇帝的颜色,大红则是高官能穿戴的衣服。等要钱不要脸的万历天子亲政后,他为了多收税就放开了对百姓的衣服限制,很快在大明境内就出现了小民同官员在衣服上争奇斗艳地现象。
  
  当时感到斯文扫地的官员就向万历提出抗议,并质问皇帝如果他现在不顾官员的体统乱搞,那有一天小民穿黄色的衣服又该如何。结果万历回答说只要织布的商人肯交税,那他觉得卖黄布也不是不可以——大明的群臣就这样再一次被皇帝的无赖打败了。
  
  根据文臣的要求废除了各种“与民争利”并且违反祖制的税收后,新任的皇帝再次享受到了他祖父、父亲和兄长从来不曾享受过的高度赞誉,朝野的东林君子们异口同声的称赞这位少年天子是大明当之无愧地中兴之主,并向他保证,根据天人感应的道理,大明很快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是,遗憾的是老天爷反应比较慢,崇祯年间北方仍然是连年灾荒,而且后金仍然还在活蹦乱跳的作乱——打仗,赈灾都要钱。
  
  由于崇祯进行了大减税以后,内库的收入几乎完全断绝,无法再对国库进行补贴,所以东林党建议加农赋.加农赋并非从崇祯朝开始,万历朝虽然把农税定为农民大约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但万历还是加了总额共计五百万的辽饷。不过万历、天启两朝,一旦某省出现天灾,朝廷就会减免该省地赋税。
  
  崇祯天子意图励精图治,可惜手中严重缺钱,于是就规定各省赋税一定要实收,不许地方官拖延耽误.同时崇祯和东林内阁认为应该显示出新朝气象,决议清查各省积欠流弊,以图把以往历朝落下的缺口都补上。
  
  以陕西为例,万历朝估算每亩产粮大约能卖银五钱左右,亩税是银两分左右,加上辽饷两分七厘,共应四分银到五分银上下.在万历年和天启年间,遇到灾荒的时候不但免去这笔,而且还会有相关地赈济。
  
  到了崇祯元年,皇帝的内库已经无法对陕西灾区进行赈济,不但如此,崇祯还下令要一视同仁的收赋税。
  
  明朝建国初期,陕西各军镇地军粮、武器、被服都由军镇自筹,进入小冰河期以后,主要由万历收来地杂税进行补贴。现在内币的源头既然近乎枯竭,东林党某些天才遂建议按照一条鞭例,把这笔赋税平摊给陕西灾区的农民,折合每亩收两钱银,少年天子批准了这个票拟。
  
  明朝建国初期,朝廷在陕西的区设马政,专门画出草场以备养马以备军用,到崇祯元年地时候,陕西马政在纸面上应该有战马、挽马五十七万匹,但事实上……连一具马骨头都没有,草场也早已经退化消失。
  
  万历朝期间,军马主要靠内币地矿税的收入来购买.泰昌朝东林党废除了矿税后,老农出身的魏忠贤不敢在贫苦的农民身上打主意,所以就密令东厂侦查文武百官谁家有钱,然后通过赐给紫禁城骑马权地方法来收集马匹。
  
  打倒了万恶的魏忠贤后,东林君子立刻将这条不得人心地法令废除,可是剐了魏忠贤并不能在陕西凭空造出五十七万匹马来,但九边军镇却都还需要马匹供应。东林君子不是老农出身,他们没有魏忠贤那种小农意识,东林内阁首先把马政荒废的责任推给了魏忠贤,然后告诉皇帝现在之所以养不了马.乃是因为马场都被陕西地“刁民”霸占去种田了,所以他们建议皇帝按一条鞭例,增加陕西每亩五钱银来买马,崇祯准了这份票拟。
  
  当年张居正时期,明朝地宗室人数就已经大大增加,张居正为了省钱就只给额定供给地八成。等到了要钱不要脸的万历亲政后,部分宗室他只肯给五成甚至更少,而且万历天子还创造性的发明了不给起名字所以不给钱地方法。在他主政期间,有些明朝远房宗室一辈子都得不到正式赐名,所以也吃不到皇粮,东林党建议用加赋的办法来补上部分宗室所需,崇祯同意了这个票拟,陕西因此又多了一份加赋。
  
  此外,东林党号称要给陕西治水增产,按一条鞭例——而且,东林党认为给甘陕军镇运输粮食地费用也不该完全依赖盐引——
  
  还有——原本在丰年被张居正评估为亩产收入可到四、五钱银地陕西省,天子和东林党在崇祯元年给当地农民定的地亩赋税总和已经高达二两银子。
  
  一系列天才的理财政策下来,加上政府没有钱赈灾也没有钱给军户发兵饷,于是百姓纷纷自力更生,军队纷纷哗变,主动走上了通往梁山的不归路。
  
  其中日后我们众所周知的,崇祯元年,高迎祥反,崇祯三年,张献忠反,李自成反——
  
  顺带一提,崇祯对反贼这些人观感一直很好,大明朝自朱元璋起的传统就是造反肯定是官吏逼的,人民都是善良的,于是每次崇祯都强调“流寇亦朕赤子也”,一律要求只要肯招安就必须免罪,连烧了朱家祖庙的张献忠也不例外,因为他也知道农民是真的活不下去了。但是,另一个问题是招安这些人同样需要钱,于是,在发现招安之后也只能像以前一样饿肚子之后,李自成,张献忠纷纷玩起来打输了就投降,投降了再起义这个把戏,流寇越来越多,而且,令明政府郁闷的是,镇压这些刁民同样需要钱,而且是更多的钱——在很快的把万历和天启留下的那点家底掏空之后,在中原遍地烽火之后,东林党再一次抛出了另一个命题——内库肯定还有钱!
  
  天子肯定有钱不可能没有钱如果没有钱那天子还是天子么所以你必须有钱一定有钱没有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于是,所有的大臣,特别是那些出镇辽东和出缴“流寇”的官员们,无不极力狮子大开口,想从紫禁城里榨出点油水来。
  
  以辽西为例,袁崇焕一口气从崇祯手中要了几十万副盔甲和几百万两军饷,声言没有军饷便有兵变之虞,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他之后的大将们就一个挨着一个的朝皇帝要钱,不止一个、不止一次地威胁崇祯,如果不给饷他们就要给朝廷好看!其中祖大寿甚至扬言一个月内军饷不到,他就要去满清那边了。而且更过分的是,这些人拿了钱之后,仍然不干活。
  
  例如,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前,山海关总兵吴奢(吴三桂他老子)执掌的十五个野战营加上辅兵共有八万兵,这八万关宁铁骑一年的军饷是一百四十万两银子。崇祯皇帝曾把吴奢找来,要他出兵去救祖大寿,崇祯皇帝觉得八万人不少了,比后金的男丁都要多。但是——老吴将军立刻就忘记了他领的是八万兵的饷,极力争辩说战兵只有十五个营,所以是三万而不是八万关宁铁骑。崇祯说三万也不少了,也能干很多事情了。于是吴老将军又连忙补充,其中真正能战的只有三千家丁,那三万战兵只能种种地——最后被逼上前线后,吴家父子就抛下友军逃走了。
  
  为了筹措军饷,崇祯把皇帝的金银器皿、甚至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宫女不够也不敢招,整日节衣缩食,袖口磨破了就补补再穿,结果李自成破北京的时候,发现崇祯除了龙袍只有粗布衣,把零碎什么的都折价算上内库也只有数万两银子——但闯军从吴奢在北京的家里就抄出了二百万两以上的白银。
  
  武将不干活,文官也撂挑子。
  
  崇祯元年,吏科给事中韩一良大概是想出把风头,专门写了封奏章响应皇帝惩贪的号召,还煞有其事地分析说:“如今何处不是用钱之地?哪位官员不是爱钱之人?本来就是靠钱弄到的官位,怎么能不花钱偿还呢?……有数的那点薪水,上司要打点,来往的客人要招待,晋级考核、上京朝觐的费用,总要数千两银子。这银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里冒出来,想要郡守县令们廉洁,办得到么?我这两个月,辞却了别人送我的书帕五百两银子,我交往少尚且如此,其余的可以推想了。”
  
  崇祯认为深得要领,让韩一良大声朗读本章,还说:“韩一良所奏,大破情面,忠鲠可嘉”,就要升韩的官。而吏部尚书王永光不阴不阳的请求皇帝,让韩一良点出500两银子的具体人来。韩一良当场就汗流浃背,支吾说得自风闻,崇祯连续追问了几天,韩一良就抓出两个魏党死狗来充数。当崇祯再让韩一良念本章时,韩一良早就没有了第一次朗读的神气。年轻的皇帝只好自己给他念了一遍,念到“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这两句,不禁掩卷而叹。
  
  当时的首辅周道登,一次崇祯问他“宰相须用读书人,当作何解”,结果他瞠目结舌,回答不出来,呆了半晌才说“容臣等到阁中查明回奏”。这时崇祯已经颇为不满,接着又微笑的问他“近来诸臣奏内多有‘情面’二字,何谓情面?”结果此人还是答不上来,但又不好意思再说“查明回奏”,只得把情面二字颠倒,“情面者面情之谓也”。
  
  这样的大臣,说句不厚道的话,如果崇祯不把他们赶回家去,那才是真的脑袋发昏了。
  
  崇祯很快就看透了东林的作为,好几次怒不可遏地当面斥责大臣:你们每每上疏求举行召对文华商榷,犹然事事如故,召对俱属虚文,何曾做得一件实事来!朕自即位以来,孜孜以求,以为卿等当有嘉谋奇策,召对商榷时,朕有未及周知者,悉以入告。乃俱推诿不知,朕又何从知之?
  
  更令崇祯愤怒的是,东林党把天启年前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屡屡把不太糟糕的事情干到极其糟糕甚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比如铸钱。崇祯一朝的钱币就是大明有史以来最差的一批,铸造的铜钱号称比铅还黑,比纸还薄。在连续的严重拒收事件发生后,东林党还采用国家暴力机构逼商人认购“真”钱,以致当时一听说朝廷又铸钱了,两京的商人就会蜂拥逃出城去,直到风声过去后再回来经营买卖。而且,由于江南是士大夫众多,整体人民素质极高的地区,风气十分民主开明,当时告老还乡或者居丧的官员们,充分发扬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作风,不仅屡屡上书谏止皇帝重开商税等等,还帮助民间各种弱势群体偷税漏税,以至于崇祯年税款屡屡拖欠,当时按照书面上大明一年赋税两千余万两,实际能到京城只有数百万两!
  
  于是,国家没钱,不能赈灾则民反,不能发饷则兵变,而民反兵变则需要更多的银子去追缴,镇压——明朝就在这个恶性循环中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崇祯对此看得很清楚,后期的天子已经不再那么天真,出于对群臣的极度失望,他不仅再次启用了太监,而且也开始想办法堵大明这条船上的窟窿。由于开源在朝中众多重义轻利的君子的反对下实行不下去,那么,崇祯就开始打算如何节流。
  
  辽饷是最大的窟窿之一,崇祯十五年,明朝又一次大败,基于国内外形势,崇祯打起了和谈的主意,委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处理此事,并再三要求他办理此事要保密,不能让外廷的文官们知道,否则和谈就彻底没有指望了。结果陈新甲居然把和谈往来的信件随手放到桌上,被人当作塘报抄送传递到政府各个部门去,成为公开的新闻--b
  
  之后东林君子们群情激愤,一起上言上书攻击陈新甲的“卖国”然后文官们充分阐述了陈大人在任期内犯下的一系列错误,堂而皇之的宣告陈大人对不起大明对不起人民,最后,陈新甲被杀,“和谈”——再也没人敢提了。
  
  后来,鉴于李自成步步紧逼,崇祯十七年正月,有人上书建议朝廷“南迁图存”,结果——被东林君子们完全漠视了。
  
  二月末,崇祯鼓足勇气突然在朝堂上提出了“南迁”二字。这下可不得了了,言官们意气风发,大道理说了一堆,最后勉强提出“太子南迁”的问题,但是崇祯不能答应。在崇祯看来,太子南迁就摆明了是要自己留守京城专为表演“皇帝殉国”,并且当堂就有人明确发出这样的质问:你们这帮大臣是什么居心,是不是要重演唐玄宗的故事呢?
  
  崇祯无法接受这个提议,只好散朝。但是大臣们在朝上还不够尽兴,回去后纷纷向皇帝发狠上了一系列关于皇帝绝不可以南迁的论文。其中御史李邦华明白的写道:“在皇上惟有坚持效死勿去之义”——b
  
  崇祯当然很生气,古来只有殉国殉皇帝的大臣,哪里见过逼皇帝去殉国的大臣??但在大臣们冠冕堂皇的论调前,崇祯也踌躇了,没有敢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月初,崇祯再次来了点勇气为自己作最后的挣扎,但大臣们已抱定主意,坚决抵制皇帝任何关于“南迁”的话题。在强大的攻势下,崇祯终于认命了,他突然大声说了句:“国君死社稷,朕想往哪里去!”



    于是,大明的臣子们终于满意了——既然窟窿堵不上,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崇祯只能最后一搏了——开始向他的那些大臣属下以及皇室亲戚请求募捐,结果在京城只有太监王永祚、王德化、曹化淳各自捐了五万两银子,其余官僚个个如同铁公鸡一毛不拔。武清厚李国瑞一家“把家中杂器摆到大街上出卖,搞的满城风雨,”阁臣魏藻德仅捐五百两,阁臣陈演在皇帝面前坚持说自己从来不贪赃枉法,所以一两也捐不出,太监徐高受命劝谕崇祯的岳父周奎,结果此人始终不肯捐钱,气得拂袖而起,大骂:‘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周奎被逼无奈,才忍痛捐了一万两。其余勋戚官僚纷纷效仿,没有一个捐饷超过一万两。后来李自成进占北京,严刑拷掠,单从周奎家就抄出银子五十多万两。
  
  所谓“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保君王”,东林本色也。东林党把“袖手谈心性”贯彻到底,一点杂质都不掺的,但轮到用下一句的时候,就不那么贴切了。
  
  话说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录用降官时,东林党人九成都跑去要求继续当官,大顺军官员看见不少老态龙钟的官僚也来报名要求录用,就让白胡子地人回家去养老,东林君子们当然不干,说“只要用了我,胡子就会黑起来的”。
  
  崇祯死前敲景阳钟让大臣入宫护卫,东林党人没有一个去的。后来李自成问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说不是他们不去,而是崇祯的太监堵着门不让大臣们进去为皇帝殉死效忠,这些君子们明明知道负责宫禁的王承恩陪皇帝一起上吊了,但仍要把黑水泼到王公公头上去。
  
  后来东林党发现曹化淳没有死,就开始编造谎言说是曹化淳开地北京城门,可是那个时候曹化淳明明在老家服丧,根本就不在京师,但他们也不管,总之一句话,文臣们都是好的,国家全是太监搞坏的,出卖皇帝的也都是太监而不是文臣。但是,崇祯的尸体被发现之后,那些没良心的太监先是以芦席裹之,置于东华门外,后换柳木棺材,以土块枕头,又找了两个和尚念经。
  
  在棺材由四五个太监共同守护的时候,为了彻底的和这些败坏国家的罪人划清界限,世代食朱明俸禄的大臣们,只有二三十人前往哭灵,更多高官经过这里时,策马扬鞭木然漠然,看都不看一眼。同时,为了坚持“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民族大义,东林党开始对新主子“劝进”,在新领导的安排下,陈演等声泪俱下地要求李自成尽早建立新朝登基天下,名扬天下的复社名人周钟、魏学涟等更是辛勤笔耕,疏奏不断,甚至对赞赏自己文笔的牛金星口口声声“牛老师”,而且在四月间每到三六九吉日,则奉表劝进,不亦乐乎,奏章里把崇祯的败亡称之为“独夫授首,四海归心”,结果险些引起群架,因为魏学涟等均对外声称这样的好文字都是自己的主意,为了版权,狗咬狗,一嘴毛。
  
  但是好景不长,李自成最开始的时候还对他们和颜悦色,在发现内库只有数万两银子之后又不得不捡起了马贼的老本行——农民兄弟辛苦一场,等着打土豪分田地,不能让他们白忙乎一场啊。这个政策刚刚出台的时候,大顺朝士大夫统一战线的代表牛金星曾经提出意见,但是军方代表刘宗敏问他没有钱士兵们兵变怎么办,牛金星沉默了,于是,东林党的浩劫开始了——《平寇志》中记载,“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大顺军)其所得金,大约侯门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而当时的国库呢,李自成三月十九日入京,时人记录,三月十五日清点国库,库中只有二千三百余两银子,和八百串铜钱!
  
  崇祯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明朝到底是怎么灭亡的呢?
  
  这里,嗯,请恕在下仍然引用他人的话——
  
  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是这样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如此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原来刚愎自用是因为臣子无能,暴躁多疑是因为满朝行私,吝啬小气是因为国库空乏,自毁长城是因为根本无栋梁可用!
  
  史官曲笔,果不虚也。

huanmie 发表于 2013-4-7 01:06:20

明朝建立于1368年,崇祯登基于1627年,这是王朝的第259年。清朝建立于1644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这是王朝的第207年。

对崇祯皇帝能力鄙视,认为有能力的人可以力挽狂澜的。请你从中国历史上举出一例到了王朝建立第259年面临连绵几十年的天灾人祸,已经持续数十年内部党争,同时内部农民大规模起义,外部强敌兴起,这种情况下还挽救成功。

对李自成能力蔑视的,请从中国历史上找出一例造反被灭,还能再起,进而推翻王朝的例子。

说别人能力差,很容易。但是事情做起来,真有你们认为的那么简单吗?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代wxmang发帖—读《易经》心得-兑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