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概念1、引子
为了不歪楼太厉害,我另外起一楼,继续讨论前几天有关《黄帝内经》的话题。我看《黄帝内经》是使用+批判来看的,与别人或者崇拜
或者贬低不一样。我看过很多养生的书,其中我认为最重要,或启发性最大,自己认为水平最高的就是《黄帝内经》。
但是《黄帝内经》非常难以读懂,原因不是因为是文言文,这个我没障碍,难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这本书有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阴阳五行八卦经络。学数学我们都知道不弄清楚符号,基本不要指望看懂人家在说什么。
而这套阴阳五行八卦经络符号系统的主要难点问题是不规范:同一个符号,在一个地方表达这个意思,换一个地方又表达另外一个意思。或者说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符号来表达。也即符号与意思之间不是一个一一映射。所以我们经常不得不陷入猜测游戏中,也就不可避免见仁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可能就有2000个或更多种理解。也就被西方人认为属于妖言惑众一类东西:随便怎么解释都对,就像江湖术士说的:父在母先亡之类的投机把戏。
二是这本书的解释系统不是逻辑的,也不是分析的,更不是推理的,他的解释系统是类比,整体综合和附会,因果关系也不是西方线性关系,而是一种非线性关系甚至或有关系。这就让我们这些受过西方科学训练的人很难受,几乎要把自己大脑倒过来看《黄帝内经》,才能有那么点意思。这个挑战是决定性的。不能把大脑倒过来,黄帝内经所有内容就都是胡说八道。这样也就没必要看了。
所以看《黄帝内经》首先得转换自己思维习惯,解释系统,符号系统,因果关系结构和判断立场。本人也算对现代科学知道一二,物理学四大力学学得也不错,数理逻辑也有训练,本来认为看这种书小菜一碟,结果发现难度更大。因为要跟自己的分析科学的基础对抗。所以经常有拿着大鼎看书的感觉。
当然我看书的角度与医生治病救人的目的不同,我不过是为了养生延寿而已,所以重点就是养生的内容。
易经绝对不能用科学的眼光,逻辑的思维方式来读
我读易经27、8年了,当时由于脑袋转不过弯来,一直进步不大。实际我知道问题在那里,当时就是拗不过来。
易经与物理学最本质区别在时空概念上。物理学的时空概念在其体系中是定义的维度,是形而下的。而易经是当成客观实在,是形而上的,天地,上帝同构。
所以易经的所有解释系统基于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生命只是时空中载体,有价值的是气和运。
而物理学只关心生命载体本身:物质。
中国传统的东西,只要认真去学习,就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宗的聪慧和我们文明的早熟。
某种程度你的理解是对的。但是中医,或者所中国传统
学术与物理学最本质区别在时空概念上。
物理学的时空概念在其体系中是人为定义的维度,是形而下的。而中国传统学术是把时空当成客观实在,是形而上的。所以自然的推论就是:天地人同构,人与上帝同构。
所以我们传统学术的所有解释系统都是基于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这样生命只是时空中的载体,生命是现象,是过程,不是本真,本真是形而上的气、理、道、心、云等等。所以人类有价值的是气和运。
而物理学只关心生命载体本身:物质。
中医并无与科学体系类似的时空概念,我认为中医中的时间
概念与物理学的有根本区别。物理学的时间是认为定义的维度,而中医当成一种客观实体存在,是形而上的东西。这点易经中特别明显。
所以中医不能与科学类比。中医有自己的体系,只是我们现在大脑没有转过弯来。
中医的类比或附会,建立在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基础上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不是分析的框架。我们不能用分析的观点来看,更不能用还原论的概念来理解。
站在医生治病救人的角度,我觉得中医的确已经力不从心
但是如果站在养生或理解生命的角度,中医还并不落后。西医本质与物理学一样,都是分析的,缺乏整体综合的观点看生命。而生命的确是一个整体。西方也有许多科学家试图从整体理解生命,例如所谓的系统观点,但是一直没有进展。
我们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符号语言体系上的东西,西方人又不可能理解(实际我们自己也不理解),这就形成对中医要么妖魔化,要么神秘化。
我个人认为在不能真正理解其价值之前,与其被妖魔化,还不如被崇拜一下,神秘化一下,这样至少可以诱导人去试图理解他,而不是废弃他。
中医里面时间是循环往复,阴阳交换的存在,是一个最高的范畴
并不是一个坐标,而是各种生命的过程表达。他们没坐标概念。
时间代表着演化,就是易经里面的变易这个概念。实际是与天的概念同构的。
所以中医这类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等”不是描述时间坐标,而是描述过程。 我觉得想把《周易》和《黄帝内经》看进去,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时空的理解。
中国传统上对时空的定义是: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刘安《淮南子?齐俗》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
按照这种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时空坐标概念的,时间只是一种存在,所以一刹那与永恒可以等同,这就是道家悟道或进入佛家涅?的境界。生命的结束不是在时空意义上的,更不是时间的终止,因为时间没有方向没有坐标,时间是存在于无穷无尽的无限永恒中的,生命结束不过是肉体的解脱,或者说灵魂与载体分离而已,与时间无关。所以不管道家,佛家还是儒家(王阳明的心学,朱熹的理学以及张载的气学)都是以超越生命载体的有限和无常,使灵魂(各家表达单词不同而已)进入无限和永恒的境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修炼的最高目标:成为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真人或佛家的佛。
所以我认为在顶峰上,三家要达到的境界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我看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感觉他也似乎在追寻这个目标。(不过也可能我没看懂,在自作多情)
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是我们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
天人合一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董仲舒发展,将阴阳、五行学说并用。
这是我个人极为肤浅理解,有不同看法欢迎讨论。
2、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观和天人合一概念
(1)、儒家
《易经》为儒家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易学时空观应该能够代表儒家时空观。
《易经》时空观是气一元论。也即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荡,万物生焉。
而无极、太极(阴阳)、两仪、四象、八卦、万物皆为气;气散则为气(无形之气)、聚则成形(有形之气),气大到无外、小至无内,包含了天地人三才,宇宙就是气,就是无限的时空。
所以人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无限时空的一部分。所以天人合一。
所以阴阳、五行、八卦的演化程序就是宇宙的运化规律,既能推演自然的运化,也能推演人类的命运。
所以《易经》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之道生成万物,人之道是天地之道的表达。《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只要“诚”即可与天一致。
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按照朱熹的观点,天是道德的本原,人天赋地具有道德,这就是天人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的境界。
(2)、道家
老子《道德经》第42章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也在万物之中。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天人一致、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由于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天人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3)、佛家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禅宗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
3、《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
这里我想粗陋的总结一下《黄帝内经》治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1)、天人合一
《内经》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表现形式为“天人相应”。
(我认为这个认识来自于《周易》)。所以治病养生本质上就是顺应天理而已。
天人合一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天”与“人”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一样。例如“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等。
《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天人感应假设上,这种感应在中医名之曰"气"。
(2)、天人气交
另外《黄帝内经》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假设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素问?六微旨大论》)
也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也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
"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3)、天地同律
《黄帝内经》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时空合一的天地同律。
律数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学运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也即产生音律与天之气相应的观念。
《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中国传统的类比思维方式就是"同类相动",推想互相感动的事物之间通过气传递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把律吕与"气"密切联系起来。
汉代有"候气之法",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在一个密闭的室内,把端部塞上葭莩灰的律管按一定的方位加以布置注意观察就可以看到,每到一定的节气,与该气相应的那支律管中的灰就回逸出。这种把律管的长短和天地之气联系起来的实验,对我们理解五气、五藏与五音相应等问题至关重要。
就这样,人们把不同音频的乐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时令,同该时令的气候、物候联系起来。
所谓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过是天"气"在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种或七十二种表现,同时造成了不同季节中声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说是关于"气"的量化的另一种表达。
十二律的名称表示着"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作用。如:
黄钟:黄者,中之色,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汉书?律历志》)
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史记?律书》)
蕤宾者,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汉书?律历志》)
夹钟者,言阴夹助太簇,宣四方之气而出物种也。(《汉书?律历志》)
这样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时间周期(历)与天地之气的运动相应 。
。
我们祖先早就发现地球特有的时间周期与地球在太阳系的特定位置相关,如昼夜、24节气、四季、年等。昼夜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节气和四季的变化是由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造成的。这些时间节律的背后,是地球所受太阳能量辐射的周期性改变,人的生命节律也是由地球的这种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相动一致的特性,人体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
因此,《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
所以《内经》中时空合一概念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的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
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
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
(4)、人天同构
《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例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奈。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神,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文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灵枢?邪客》)
也即人体形态结构可以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其目的在于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性。
(5)、人天同类
人天同类是为了寻求天人相通而互感的共同律则。《汉书?董仲舒传》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但《内经》所强调的人天同类与董仲舒的神秘的天人感应不尽相同,他自己独立发展了一套特有的阴阳五行概念系统,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其臭臊。"
这是将在天的方位、季节、气候、星宿、生成数,在地的品类、五谷、五畜、五音、五色、五味、五臭,在人的五藏、五声、五志、病变、病位等进行五行归类,这样就可以通过类别之间"象"的普遍联系,来识别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同气相求",而不是物质结构的等量齐观。
《灵枢?通天》还以阴阳为原则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认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以气论人性,从先天生理因素寻找人性的根据,关注五态之人的发病及其治法,为养生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这种将先天阴阳之"气"作为人性的基础,是《内经》独创的。
(6)、人天同象
《内经》另外一个理论基础就是人天同象。
天人合一必然表现为重道、重神、重无、重和谐、重势,其核心则是"象"与"数"。
"象",指的是经验的形象化和系统化。"象"的特征是动态的,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
就《内经》而言,藏象系统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
其中,"象"又分为法象、气象、形象。
"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为法象。
“阴阳四时,"其华在面"(《素问?六节藏象论》),为所见气象。
"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为所见形象。
藏象理论作为《内经》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将五藏联系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情,以五行理论进行阐释的五大"象"的系统,认为人体内部与人体外部都是按照"阴阳五行"这一基本法则统一、整合起来的。
《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人天同象目的是通过已知的自然现象推知隐藏的内藏功能。如借助对天动地静的认识,以象天动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腑,主泻而不藏;以象地静的心、肝、脾、肺、肾为藏,主藏而不泻。
(7)、人天同数
人天同数是人天同象的自然推论。
"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概念,不是描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
《左传》描述了象与数的关系:"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内经》认为生命运动与自然一样,有理、有象、有数。通过取象比类,可知气运数理。
《素问?六节藏象论》先论数理,后论藏象,深意寓在其中。
因此,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当旺"季节相关。其昼夜节律也是将一日按四时分段,指人体五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夜半。(见《素问?藏气法时论》)
《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起来,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如《灵枢?五十营》将人体气血运行与日行28宿直接挂钩,认为太阳一昼夜环行28宿一周,人体气血运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270息,气行16丈2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486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13500息。
《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脉跳动五次,一次脉的跳动,气行1寸2分。如此用气运行的长度表示脉搏的频率,从而表示一种时间周期。这种以大气贯通一切为基点而形成的人体与宇宙的相互模拟,在《内经》理论中比比皆是,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
(8)、小结
这样《内经》就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
也即人作为"小宇宙"是如何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应的。
总的来说,《内经》的天人之间的取象类比,是与西方科学研究范式、框架、逻辑和分析方法完全不同的心领神会的类比。比如五行作为一个大象,是"同气相求",而不是基于物质结构的。而感觉的相似、感觉的类同、感觉的相通这种天人合一的直观生命的体验,是我们文化的特点。如果非要往科学上靠,那就相当于八卦数学化,算命计算机化,书法高能物理化的闹剧,是一些自己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为了欺骗或混饭吃而找的幌子,是破落户攀大款做亲戚的心态。
中医不是科学,中医西医化是自杀。中医已经生存发展3000多年,自然在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自然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根本不需要再去自我丑化自己,非要找个什么科学马甲。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概念1、引子
本帖最后由 coolhihi 于 2012-2-24 02:28 编辑对中医,我个人理解,有几个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很强,西方医学往往只研究疾病本身;而中医一般把疾病和身体状况看成一个整体对待;这个跟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有很大关系,传统思维中,类比的跳跃性很强,就是因为认为宇宙中的东西是普遍联系的,进而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气’
二是中医,很强调辨证,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易】中,阴阳相生,相克的原理;这种原理,既给了中医很大的解释自由度,又给了中医学习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对前代的经验理解很难统一,比如对于诊脉的判断,脉案上的描述,完全是不相关的类比,比如,滑脉: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完全是文学中的通感么{:soso_e117:},这样自由度已经很大,而要对脉象的本质理解,进而要对阴阳进行辨证,就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常出现类似 ‘肝阳上亢,本质却是肝肾阴虚’ 这种辨证的判断,没有大量的个人临床经验,校验很难
三是正如忙总所言,中国人不注重时间的变化,常以万物为恒常,反而导致了,中医特别重视疾病的预防,因为对中医而言,生病再治疗,和未生病就治疗,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中医很早就提出 ‘治未病’ 这个概念,甚至提出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很好的治疗和健身,对于预防医学和养生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帖最后由 coolhihi 于 2012-2-23 23:27 编辑
但是忙总所说的,中医不科学,其实也有歧义,比如中医的穴位,就异常精准,而体系完整;若这个体系没有非常合理的科学性,是很难推导出这么精准而完整的系统的,若如古人所言,是天人感应而内观,怎么会具有如此的准确性?实在想不通{:soso_e134:} 忙总这个话题太宏大了,一般人很难理解,更别说试图去驾驭了。我也是理工科出身,因为亲身体会到中医的妙用,现在正在自学一点中医理论,想给忙总提两点关于中医的意见:
其一:中医不一定是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的,只不过从一开始走的就是系统化,整体化的道路,而现代科学主要还是走在微观的分析的路上,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基因工程),但要达到中医的整体生命观的水平,可能还要走很多年(钱学森老先生认为还有几百年)。到时候可能传统中医就可以完全融入现代科学体系去了。
下面是我的一些民科的臆想:气阴阳五行也许不过是古人通过取象类比,来试图描写人体这个极其复杂的生命系统的一些宏观变量(极有可能是高度简化了的近似变量),就像统计物理的熵一样。比如中医谈肾阳虚会导致阳气不足,从而使人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等。这里的“气“似乎很抽象,但是如果我们换个方式去理解,也许并不玄妙:我们知道肾脏过滤血液是会产生大量热量的,如果这个过程出了问题,使得热量供应不足,是不是有可能会影响身体其他机能的问题呢?要知道人体可是一个高度复杂,各器官系统高度相关的有机整体啊!
又比如五行说里木能生火,因此肝能生心,这极容易被批为伪科学,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肝脏过滤掉血液里的毒素,把新鲜的血液提供给心脏,如果肝的功能不强导致心脏出问题,不是很正常吗?
因此,也许中医里的很多说法是有现实物质基础的,只不过我们目前的科学还不能在整体上解释清楚而已。
其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已有的科学理论。忙总说现在的中医在治病救人方面已经力不从心,这个我不能苟同,只能说中西医各有所长而已。我亲身体会到中医在治疗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问题上的效果(譬如偏头痛,西医只能吃止痛药),也有幸看过真正中医民间高人治疗各种晚期癌症,白血病等的案例,不得不心服口服。
中医的问题也许不在于其本身,而是现实社会比较浮躁,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钻研这门学问。 而且我们自小就接受西方科学及其思维方式的洗脑,因此多数人根本不愿意再去理解中医的整体观。懒惰也罢,傲慢也罢,总之真正的中医高人越来越少了,而大家也越来越不相信中医了,如此恶性循环。
有感而发,希望忙总不要介意,呵呵。 我觉得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性的不同就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知。一切概念都从属于这一大前提。
传统上我们认为“我”和“宇宙”是一致的,“我”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即“宇宙”,因此本质上是和谐的。而既然如此,时间就不可思量了。
就如金刚经说的“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而西方认为“我”是“我”,“宇宙”是“宇宙”,这种认知上的疏离常常导致存在的焦虑。这大概就是佛家批评的“我执”吧。
不知所云,谨供批评
此文甚好,先留记号,有空也来参与讨论。 coolhihi 发表于 2012-2-23 23: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忙总所说的,中医不科学,其实也有歧义,比如中医的穴位,就异常精准,而体系完整;若这个体系没有非常 ...
是啊,经络穴位这个问题已经困惑人很久了。解剖学上不存在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有效。 bear330 发表于 2012-2-23 23: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忙总这个话题太宏大了,一般人很难理解,更别说试图去驾驭了。我也是理工科出身,因为亲身体会到中医的妙用 ...
有钱老关于中医论述的链接吗?谢谢啦。
就我的理解,中医五脏和西医里脏器的概念不完全一样。对于肾来说,中医所指可能是肾及肾上腺,生殖系统,及下腹内一些其他系统的一个统一称谓。所以肾虚是这个系统总体功能的下降。
这让我感觉用西医现代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比如各脏器之间如何联系作用,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嘴。 曾经问过我现在学校一个超大牛专家人物(他基本可以说是西方研究干细胞的最权威)是否可以通过用老鼠模型不断让老鼠失精(模仿肾虚)去研究老鼠其它脏器的变化。结果他很不屑,说难道现在男人不是经常失精而没啥事吗?搞的我无语。
忙总您怎么看主席关于中医的言论?用西方的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可行吗?
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1955年,毛泽东在一次会上又严肃指出:几年来,都解放了,唱戏的也得到了解放,但是中医还没得到解放。中医进修西医化了。看不起中医药,是奴颜婢膝奴才式的资产阶级思想。1954年,毛泽东作出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同年,他又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名医,于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毛泽东还接见了第一任院长鲁之俊。
1956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指出:“应该学外国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并说:“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套用外国的东西。”他还说,历史上中医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从不拒绝接受外来的好东西,比如中药胖大海,实际上是进口货,但中医拿过来了,现在谁能说它不是中药呢?中医得到发展,是由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sunny3061 发表于 2012-2-24 10: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忙总您怎么看主席关于中医的言论?用西方的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可行吗?
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曾在《 ...
我觉得中医不是基于分析的眼光看人体,是一种整体平衡的眼光理解人体机能,所以基于分析和还原理论的科学方法就不适用,本身与中医观点就是冲突的。 sunny3061 发表于 2012-2-24 10: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钱老关于中医论述的链接吗?谢谢啦。
就我的理解,中医五脏和西医里脏器的概念不完全一样。对于肾来 ...
可以参阅《钱学森的中医战略思想》,杨学鹏 张维波(中国中医科学院)。
其中张维波教授曾跟随祝总骧教授研究经络学,并著写《经络是什么》。 wxmang 发表于 2012-2-24 10: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中医不是基于分析的眼光看人体,是一种整体平衡的眼光理解人体机能,所以基于分析和还原理论的科学 ...
忙总,请教怎么理解中医中的 “辩证”二字?总不能和哲学中的“辩证”一样吧。
祖宗讲“辩证”这么多年了。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2-24 11: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忙总,请教怎么理解中医中的 “辩证”二字?总不能和哲学中的“辩证”一样吧。
祖宗讲“辩证”这么多年 ...
中医辨证是一种技术,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素材的基础上,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wxmang 发表于 2012-2-24 10: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中医不是基于分析的眼光看人体,是一种整体平衡的眼光理解人体机能,所以基于分析和还原理论的科学 ...
请教忙总: “科学”这个词的本诂是什么?这个词好像一直被滥用--某些人心目中的“科学”定义看上去似乎更接近“机械唯物主义”。
在学习易经过程中,对某些不可思议的现象(或者感知)也使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时空观与我们多年被西方科学知识所浸润的不同。
似乎中西文明的发展,其行进方向根本不同,也许可以这样表达:中华文明以天行左转,而西人的文明以地行右转。
本帖最后由 居然不够字数 于 2012-2-24 13:01 编辑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易学作为源头是绕不开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却很难讨论,因为易学里的框架是意会的,且他的概念 外延经常是模糊不清的。使得讨论成为一个发散态,最后变成云里雾里的东西。)
而就我的粗浅理解,有这几个方面可以说说的,请高手指点
我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时空观是学易最难的东西。因为8卦和5行实际本是2个系统,周易中实际也没有5行的提法,依据南怀瑾的说法,5行是一套与易同样古老的独立学问,之后通过阴阳与方位将2者对接一起,而后又通过术数与天时纳入了天干地支奇门遁甲的系统。如果搞不清方位与时间的概念,便无法搞清楚这几个系统是通过什么原理接洽到了一起。
但我觉得这还是因为思维运作方式的不同造成的结果
东方文化的难点之一也是在于其思维逻辑范式与西方科学采用的是完全不同形式
源头的易学里许多概念之所以难理解,其实是因为他逻辑形式与西方科学的逻辑形式是无法对接的。
西方的科学逻辑,是从观察归纳推衍,将一个客观现象分解成各种自定义的“概念”组合,然后通过组织这些概念的 关系,进而发掘出背后的“规律”。是一个从局部入手,进入整体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从现象到“概念”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客观的现象会渐渐减少,而自定义的概念会渐渐变多。
而易学的思维,则是先将自然规律总体定义为某一个或几个“概念”,然后通过组合这个几个概念的“关系”,来符合到客观的“现象关系”。即先找整体在进入局部,先自定概念,在符合多数现象。
这二者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科学逻辑因为最后研究的是同类事物的规律,因此其理论成果常常很快的应用于本类事 物,要应用于其他领域的速度相对慢一些。
而易学逻辑因为最后研究的是现象的关系,因此只要是符合相应“关系”的事物,便统统囊括进去。于是,便出现了 “类比”这
种以象比象的具有跳跃性的思维方式。(这一点看汉字的演变尤为明显)
再加上经过时间的累积效应,这个方式便成了东方人特有的跨领域,复合网络性的混沌式思维。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采用现象的类比这种思维方式几乎是不可逆的,即从原理 类推出的现象出发,常常无法正确的返回其原理所在----因为人的观察本身带有局限性,而逻辑的特点是只需自洽便可成立。故自古以来对易的解说众说纷纭,似乎相互关联又各成一派,导致后人学起来非常困难。
如果我们暂时抛开易学的象术理是否正确不谈,仅仅从其思维方式来看的话,明显古人的起跑线是比西方高一筹的。甚至在某种角度看,西方思维才是正常的思维演化路径,东方思维是很奇怪。所以西学初学好用后面却艰难,而中学极难上手却可一通百通。
也正因为如此,中学起点便是顶点,而西学却有很大上升空间,倒是应了阳极则阴生一话了。
类比,实际是一种关系的映射。而在易中究竟有多少是类比的概念呢?如果无法搞清这个问题,几乎是无法看下去的。比如,东南西北究竟是地理概念还是某类型的关系?金木水火土究竟是5种元素还是指的5种转换关系?或则是5种属性的能量?我们都知道在传统文化里,一 ,二 ,三是有特定含义的,因此东南西北,阴阳5行也有可能是特指某类型的关系的。
在我看来,由于源头的上古易学并未说清原理,而古人的逆推又具有片面性。因此古人的一些接洽关系未必是真的对的。因为由于文字和历史的演变关系,许多概念被不准确的映射泛化了,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许多文化,其实其基础是未必坚固的。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不得不沿着时间轴线进行分解,以检查那些概念是可以接洽而哪些是无法接洽的。
比如在《说文解字》中,东 ,西来源于 动, 栖。南,北则指代揽,背。但从字形上看,“东”字的甲骨文又含有种子发芽的的意思,西则是假借了鸟归巢。同样的情况,也可见于春夏秋冬。(而实际上据今人考证,《说文》中许多字的解释也未必是与甲骨文相符)
在五行繁衍出的中医学的角度看来,5行是指代5种作用。如果硬要以科学思维来解释显然是行不通的。从中医的历史来看,古代医者其实是很注重实证的,而今天的实证大都是以科学式手段来进行,使得2者无法对接。 而中医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在我看来并不是因为其救不了人,而是因为整个大环境采用的是西式科学的缘故,且在这个大环境改变的前提下, 中医无法找到映射转换的工具,即无法以东方的类比思维,采用西方科学的工具 去 验证映射的关系。使得中医无法依照易理行“变易”之道。
而传统文化思维的究竟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以结果来验证。起码,在易学后还繁衍出各种治国安邦的学派,起码在黄帝内经之后繁衍出的中医确实救过人。起码,中华文明还活着,而西方的文明古国都死了----对人类而言,没有什么 比生存下去更伟大的道理了吧。
小可本人的粗浅见识,大家指教。
1.中西文化的区别,
同样是对世界的看法。
中方文化使用的是归纳法,类比,先验式的。
无论是儒家的无极生太极,还是道家的道生一,都直觉的指出是宇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天人合一的概念也暗合西方混沌分型的理论。
对比西方世界的上帝创造说,高下顿判。
所有中国人会崇拜敬畏祖先,因为我们发现的东西离不开祖先的道道。
西方文化使用的是演绎法:
从最简单的公理公设出发,演绎出洋洋洒洒的全备理论。
数学是极致表现,无论是物理上的,认识论上的最深刻的认识都在数学上找到根基。
从某点来说,数学是超越人类的,甚至是超越宇宙的。
本质来说,西方的文明发展的程度更高。
东方文明的极致成就在近百年已经被西方文明演绎出来了(系统论,混沌理论等)。
套用股市术语,一个事高开横盘,一个事低开高走。 MANG总数学 物理学的好。能否解决我的一点疑惑。
不同速度的参照系,时间和空间均是不同的,唯一不变的只有光速。
现在我的问题,
相对于太阳而言,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光8秒。
如果相对于太阳而言,我的速度是光速,是否意味着我和太阳的距离是0 击壤 发表于 2012-2-24 12: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教忙总: “科学”这个词的本诂是什么?这个词好像一直被滥用--某些人心目中的“科学”定义看上去似乎更 ...
科学我觉得就是用还原论的观点,分析的方法,逻辑推理,或者从实证的个体现象归纳出一般原理,或者从一般假设证明特殊结论。本质就是波普尔的可证伪。 bobo0928 发表于 2012-2-24 13: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MANG总数学 物理学的好。能否解决我的一点疑惑。
不同速度的参照系,时间和空间均是不同的,唯一不变的只 ...
没看懂你得意思,怎么回事。 按照我的理解,黄帝内经分两大体系,一个是阴阳五行系统。另一个是“运气学说”七篇大论描述的五运六气系统。前者不用多说,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嘛。后者就有点像巫筮神算,甚至查查黄历就可以开方看病,效果还很好。其实也不是神棍,它的理论是根据患者患病的时间,推算几年前那个时间是什么运气,湿还是燥,然后结合现在的运气开方子。这一派流传很少。据罗大伦博士说,他有个台湾的师兄就擅长这个。
另外讨论一下中医定量分析这一块,古医书上定量分析基本没有。比方说肾气不足,到底到一个什么指标是肾气不足。忙总,您是数学系出身,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怎样数学建模最为恰当呢。建模的事情应该是定量分析的第一步吧。按理说国内应该也人研究过这一方面,但从网上的论文搜索来看,似乎没什么成果。 三烽 发表于 2012-2-24 16: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按照我的理解,黄帝内经分两大体系,一个是阴阳五行系统。另一个是“运气学说”七篇大论描述的五运六气系统 ...
数学模型中也有只要相生相克就能建模的方法: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就是这个方法做出来的。只需要搞清楚反馈方向(也即生克方向)即可。
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报告。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403995.html wxmang 发表于 2012-2-24 11: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医辨证是一种技术,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素材的基础上,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 ...
这个有些官样文字了。 花大熊 发表于 2012-2-24 16: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有些官样文字了。
因为书上就这么说的,我也不知道辩证是什么,可能就是察言观色叫辩,直觉感觉叫证? wxmang 发表于 2012-2-24 17: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因为书上就这么说的,我也不知道辩证是什么,可能就是察言观色叫辩,直觉感觉叫证?
其实忙总前面的文字已经给出了辩证的答案,就不必去引用教科书上的文字了。
说实话,我也是看了您的文字才明白了辩证的含义所在。
其实就是取象类比。
很多古代的大家,一辈子可能就找到了一个“象”,但是能融会贯通,就可以流芳千古。
以李东垣为例,他讲究的就是脾胃,五行中的土,所谓的中州的各种变化。
临床上,好的医生随时随地面临着如何给病人找到合适模型的挑战。
大量的病人,适用的模型会不止一个,这就要看医生的功力,有时候甚至是习惯和师承了。找到最适合的。
个人的一点浅见。
忙师看内经的心得令人叹为观止,不过窃以为,如何把观点量化,或者说具体化,还是需要多年的经验才能找到最优的途径。
知道如何用刀,和能把内酯豆腐切丝,有距离的
不知您是否记得我曾经问过您维杨菜的刀工如何修炼的,呵呵
看到忙总和各位网友对中医讨论得很深入,我理论水平弱,不能下水。
忙总从个人经历角度对中医也有感情,但我从家人的经历来看,对中医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样:
以眼科疾病为例,凡是中医能治愈,部分控制和恢复的疾病,西医都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相反,一些疑难眼科疾病,西医有办法部分控制和恢复,中医没辙。
近一百年来,西医在眼科治疗技术上进步巨大,中医没看到什么进步,老样子。
就算是近视老花的治疗办法,大家也是验光配眼镜。更不用说角膜移植这些技术
尤其是干细胞疗法和基因技术这几年的进步,类似于干性黄斑变性和遗传性的某些黄斑变性,某些视网膜疾病在几年后都有普及治疗的希望,这些病中医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花大熊 发表于 2012-2-24 17: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忙总前面的文字已经给出了辩证的答案,就不必去引用教科书上的文字了。
说实话,我也是看了您的文字 ...
透彻。
老兄这个见,何曾浅,浅出而已矣。 wxmang 发表于 2012-2-24 16: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科学我觉得就是用还原论的观点,分析的方法,逻辑推理,或者从实证的个体现象归纳出一般原理,或者从一般 ...
谢忙总指教。
有疑难随时请教,希望您不嫌我烦。 花大熊 发表于 2012-2-24 17: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忙总前面的文字已经给出了辩证的答案,就不必去引用教科书上的文字了。
说实话,我也是看了您的文字 ...
这个没办法,我没机会实践,估计也没人敢让我实践。
我母亲的最小的舅舅就是中医大家,水平相当高,在当地很有名。我母亲和我二婶去找他看病,他对二婶悄悄说:完了,还有5年。五年后我母亲因心衰去世后,二婶才说,说她当时根本不相信,但又觉得不可能胡说八道,毕竟是至亲,不可能开玩笑。
所以对中医我是无知,但是信服,毕竟我自己的肝炎就是中医救回来的。 用户甲 发表于 2012-2-24 2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到忙总和各位网友对中医讨论得很深入,我理论水平弱,不能下水。
忙总从个人经历角度对中医也有感情,但 ...
现代西医在伤科外科等方面的成就那是有目共睹的。但至少在目前,在内科和疑难杂症方面传统中医还是有不少优势。
而且最重要的是中医还有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的说法,关于如何养生保健的理论到现代一点都不过时--这大概也是忙总研究黄帝内经的本因吧。从这个角度来说,西医的发展方向还只是在不断完善治已病这一“下工”而已。
另外,西医很多进步也是因为现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应用到医学领域,比如CT,超声波技术等,中医完全也可以拿过来作为辩证的辅助手段。
将来中医发展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作为世界自然医学的代表,相信一定会以某种方式一直造福后世的。否极泰来,现在中医的式微,也许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