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卢麒元:香港回到哪里 归向何方
本帖最后由 然后203 于 2012-4-12 14:28 编辑香港向何处去?是近几年热论纷纷的事情。底层草根期待公平保障,中小业主希望机遇和繁荣,大资本家仍然坐享其成。公务丑闻不断,民主闹剧轮番。更有别有用心者操控社会舆论--“忍够了”。为什么以及未来怎么样则好像没人关心。-----------------------------------------------------------------------------------卢欣,字麒元。祖籍四川,生于山西,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学士,并于澳洲南澳大学完成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于财政、投资及企业管理累积逾20年经验。卢先生曾任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及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中经开),亦曾于二零零一年六月至二零零四年一月任职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297,前称为华德丰集团有限公司)之董事局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卢先生现为沃德国际资产管理顾问公司之董事局主席。
----------------------------------------------------------------------------------------------------
香港回归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定位问题。很遗憾,回归的主体和客体都刻意将此事略过了。然而,历史是无法轻易略过的。回归前,香港是大英帝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外飞地(exclave),其战略价值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英国对香港有一套缜密的治理规划。回归后,“一国两制”下的香港,颇有内飞地(Enclave)的意涵,其尴尬和困窘一言难尽。衮衮诸公只想揩油而不愿招惹麻烦,“刻意掠过”香港定位问题,就可以自由发挥了。香港在中国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香港回归后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香港能够精确定位,香港就能发挥它的作用,香港也就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否则,香港将毫无悬念地被替代、被挤压、被遗弃。在香港回归十五年之际,展望未来的道路,仍就是一片迷茫。
回归,回归,回到哪里?归向何方?
一、历史的遗憾。
早在三十年前,英国发动马岛战争开始,全世界就在讨论香港的未来了。英国在讨论,中国在讨论,其他国家也在讨论。事实上,从那一天起,香港的定位开始发生历史性的逆转了。也就是说,香港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非常遗憾,英国的政客,在明确香港的政治归属之后,细致地安排了英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退出机制。为了保证英国利益最大化,英国人对香港采取了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在1982年之前,香港是作为英国金融资本在亚洲的枢纽而备受呵护。英国人对香港的发展有着比较深远和周全的考虑。但是,1982年之后,形势出现变化,英国人对香港的治理开始出现大逆转。最经典的事件,就是在一九八三年,港英当局突然取消了香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将香港置于美元剧烈贬值的直接冲击之下,使香港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产业升级进程嘎然而止。香港房地产行业开始畸形发展,香港人才和资本出现大规模流失。
非常非常地遗憾,当时中国处理香港事务的官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外交官,他们过多地关注香港政治主权的归属问题,他们甚至没有经济主权的概念(至今仍无改变)。他们没有能力规划香港经济的未来模式。最令人无法原谅的是,他们甚至无法看清英国人在政治安排以外的其他“设计”,竟然用《基本法》替英国人的“设计”进行法律确认,导致了以后香港经济管理极其被动的局面。笔者在拙文《回到一九八三年》中,详细比较了香港和瑞士三十年来的变化,相信读者自己会明白发生了什么。
到了十五年前,在理论上,中国政府正式“接收”香港了,应该可以规划香港的未来了。然而,在一场宏大的仪式之后,“主权”概念竟然悄无声息了,只剩下“港人治港”这个美丽的传说了。事实是,到了1997年,香港经济管理主权已经悄然归属美国金融资本了。也就是说,香港的经济管理主权并不在“港人”或“国人”手上。香港在不经意间,又变成了美国的外飞地(exclave)。中国中央政府无意也无法管理香港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举例,香港在回归五年后,自行取消了执行近百年的遗产税。事实上,香港在回归后,以更加疯狂的方式向普通劳动者变相征税,以更加惊人的规模向国际金融资本转让利润。历史让人无限感慨,当解放军进驻香港的时候,香港的经济边防反而失去了一切屏障,香港的财富以惊人的方式迅速流失。
研读香港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史,让人五味杂陈。回归前后,香港本土的财富开始了大规模流失;同时,大陆的财富,也通过香港资本市场大规模流失。香港三十年中,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经历了一次干净彻底的产业转移。笔者缺乏精确的资料,笔者保守估计,在三十年中,香港本地净流出的财富应该高于10000亿美元,通过香港净流出的大陆财富应该高于20000亿美元。回归,回归,到底回归了什么?香港,成为了殖民地回归中,又一个惨痛的案例。
现在是公元二零一二年了,中国人明白一些东西了吗?未必!中国人会认认真真总结香港回归吗?很难!那些吃港澳饭的家伙仍然在唱政治高调!香港老百姓看懂一些事情了吗?没有!香港人迷信洋人,迷信到自己不敢站立思考的地步。港府用纳税人的钱,去请一些莫名其妙的“国际名流”来做港事顾问。
其实,殖民地的旧主人并没有真走,殖民地的新主人并没有真来,殖民地的旧奴仆都还在,香港回归之路依旧是漫漫无期的。不认真解读历史,如何能够规划未来?
二、现实的选择。
笔者连续阅读了15年来的香港特首施政报告和香港财政司的预算案。“抄作业”都到了“脱坯”的程度,真的叫人无语。香港的管理者(包括立法当局和司法当局)在集体梦游。香港的所谓四大支柱产业(金融、贸易、地产、旅游)均已跨越了历史性的顶部,滑落的趋势根本无法遏止。旅游业依靠大陆人民自由行来支撑;地产业依靠大陆居民异地置业来支撑;贸易和物流依靠大陆关税漏洞勉强维持;金融业依靠人民币联系汇率制度勉强维持。简单一点儿说,香港经济是靠中央政府刻意放水而勉强维持的。香港本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已经损耗殆尽了。香港管理层,总喜欢用未经还原的港币计价资料,“见证”香港GDP的发展“成就”,他们的“陆客”风范殊为搞笑。港府从不提供香港资产净值变动数据,更不提供香港资产回报率变动数据。事实可能非常残酷,香港本地财富流失情况非常严重,香港正在失去创造价值的能力,香港经济整体效率正处于加速下滑的过程中。无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香港现实的选择,就是必须恢复创造价值的能力。
笔者反复提醒有关方面注意香港经济与瑞士经济的比较。我们应该认真分析香港中断产业转型的原因。事实上,正是1983年后,错误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中断了香港已经开始的产业转型。鉴于本文的篇幅限制,无法将1983年后香港与瑞士的财政金融政策详细列表分析,笔者仅仅说出比较分析的结果:
第一、香港未能及时增加资产转移、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三方面的税收,未能遏制资本向境外和投机领域的转移,未能及时阻止产业空心化趋势;未能及时建立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得新兴产业丧失了发展时机。可以说,1983年后香港的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非常糟糕。笔者必须指出,1983年后香港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将殖民者的无耻暴露无遗。当然,我们也同时见证了被殖民者的无知,那是多么可悲而可怕的无知!时至今日,大陆和香港的学者仍然在赞颂香港所谓的“先进制度”,竟然用《基本法》保证这个制度五十年不变。
第二、1983年香港取消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这就意味着香港失去了经济管理主权,也就是说香港丧失了管理通货膨胀的能力。事实上,从此之后,香港就成为港币计价资产的超级赌场。国际金融资本得以从精心设计的赌局中,逐渐掏空香港本地财富以及在香港流通的大陆财富。瑞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管理通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地方,一切产业都将失去存活的外部条件。英国人利用资产价格波动完成了英港精英套现的全过程,却给香港留下了巨大的泡沫。一夜狂欢,一地鸡毛。
香港1983年后的财政金融政策,导致了地产及其相关投资的快速升值,这就迫使资本退出生产行业并转向高回报的投资和投机领域。这样,一方面为英港精英套现提供了充裕资本;另一方面,掐断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资金来源。香港也因此丧失了像瑞士或韩国那样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无论是香港政府还是香港居民,现在主要是依靠过去三十年在大陆的投资收益勉强维持,这样的日子可以支撑多久呢?
那么,2012年的今天,香港还有重建创造价值能力的历史机遇吗?
答案是肯定的!
香港的新兴产业仍有一次历史机遇:做华文信息产业的生产和交易中心。
华文信息产业正在以令人震撼的速度增长(年增长接近200%),华文信息产业总规模已经超过了香港GDP的两倍有余(总规模超过50000亿港币)。华文信息产业足以支撑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首先,由于香港拥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没有政治审查制度),拥有华文创作的最大自由度。其次,香港拥有独特的语言优势,可以自由穿行于繁简中文和英文中文之间,可以成为最佳的文化媒介。再次,香港天然具备华文信息类产品的交易市场,港人的触角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可以最有效率地完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衔接。只要香港政府大胆进行制度变革和政策创新,充分调动香港的人才优势、资本优势、管理优势等有利条件,完全可以成为华文信息产业的最大受益者。当然,香港也可以藉此完成第二次经济腾飞。
三、中央政府的责任。
显而易见,规划香港的未来,是中央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十年前,我国刚刚打开国门,刚刚开始搞改革开放,我们什么也不懂,我们被阴险狡诈的老牌帝国主义算计了,没办法,权当是学费吧。可是,三十年后呢?现在是公元2012年了,香港回归都已经十五年了。我们搞清楚香港的定位了吗?如果,香港的历史定位就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提款机,那你们凭什么说香港明天会更好?
请北京面对冷酷的现实,香港的经济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香港的经济潜在着巨大的危机。我国“一国两制”的实践,可能在香港遭受严重挫折。一句话,香港必须进行历史性变革了。香港如果不能迅速变革,香港的经济问题将演化为政治问题。失去了创造价值的能力,香港将会很快枯竭预算平衡能力。请设想一下,或许十年之后,香港政府将需要中央政府财政补贴才能维持正常运作。我们希望用毁灭一个经济奇迹来示范我们的管理水平吗?香港历来都是中国的政治“阑尾”,一有风吹草动,此处必然首先“发炎”。香港经济就是香港最大的政治,不能再胡涂下去了啊!
搞清楚香港的历史定位,才能展开香港的历史性变革。要搞清楚香港的历史定位,需要对香港的资源禀赋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
笔者将香港的资源禀赋概述为两条:一是文化禀赋;二是资本禀赋。
就中国未来发展而言,香港可以但负两项使命:一是中国文化外向发展的使命;二是中国资本外向发展的使命。也就是说,香港要尽快占领华文信息产业的战略制高点,香港要尽快建立港币次级主权的独特金融优势。为此,香港需要系统的制度和政策变革。
笔者将香港的变革内容做简单概括:
第一、香港有必要尽快修订完善《基本法》。鉴于国际、国内和香港形势的变化,《基本法》的一些内容已经无法适应香港的发展了。香港实现改革需要法理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适时展开《基本法》的修订工作。文明国家都必然不断完善自己的《宪法》,修订完善《基本法》是行使主权的正常行为。
第二、香港有必要尽快检讨移民和劳动力管理政策。香港发展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是人才。香港的人口政策在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的同时,必须细致规划大规模人才引入战略。事实上,香港立法部门和政府部门对“人才”的解释颇为“娱乐”化,香港的“优才”和“专才”计划与新兴产业毫无关联,大体上属于贵族式的“明星战略”。国内信息产业的领军人物是一批十分优秀的年轻人,可惜他们无缘踏入香港的大门(或许是因为他们不认识成龙大哥)。
第三、香港有必要尽快制定港币恢复自由浮动汇率政策的计划。笔者已经在很多文章中讲述建立香港主权或次级主权货币的理由了。笔者再次强烈建议,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尽快展开此项工作的理论准备、组织准备和法律准备。香港应着手建立性质相当于中央银行的金融局。在修订完善《基本法》后,相关立法工作应马上进入议事日程。全球金融危机悄然迫近,自我救赎的准备怎能松懈。
第四、香港有必要尽快重新检讨并系统调整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香港发展新兴产业,必须首先完成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的改革。必须征收资产转让、资产持有、资本利得的税赋,必须严格限制房地产业和金融行业的收益比率,必须增加其他产业的收益比率,必须通过税收和补贴强制进行产业间的转移支付。中央政府部门和香港立法机构应成立专责机构,检讨香港的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并尽快推进立法程序。
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应高度重视民间独立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要努力排除代表集团利益的政府专家和机构学者的干扰,一定要下大气力提高政府专责部门的水平和能力。
在香港回归十五年之际,在香港即将产生新特首之际,建议中央政府深刻总结过去三十年来中央对港工作的经验教训。同时,领导亲自组织,调集各方力量,完成对香港未来三十五年的系统规划。如有可能,应该重组中央政府港澳事务协调和管理机构,应避免前三十年出现的重大失误,应重建“一国两制”模式的示范功能。
行使主权,是崇高的国家使命,是沉重的历史责任。承担使命和责任的人,绝对不能夹杂私利,绝对不能颐指气使,更不应该“跑马跳舞”。中英谈判三十年了,香港回归十五年了,我们投入了多少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啊!效果如何呢?能够面对子孙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要让全国人民失望!不要让港澳台同胞失望!
我们希望,早日见到行使主权的真正的主人;我们希望,早日见到真正的主人能够行使全部的主权。
四、香港需要一个平民特首。
香港已经经历了两任特首。特首的出身,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老实说,这种非富即贵的安排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笔者认为,香港需要一个平民特首。笔者的意思并非特首要在平民中产生。笔者想说,特首必须能够代表平民的根本利益。回顾历史,难免让人感慨。香港自开埠以来,历经形形色色的管理者,其中不乏具有平民情结的优秀官僚。其中,1945年到1983年,香港出现了一批极其优秀的管理者,香港的治理水平曾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令人唏嘘的是,1983年之后,香港管理者开始出现严重退化。细致一点说,1983年到1997年,英国管理者意兴阑珊,终结了1983年前的优质管理;1997年之后,落实了一国两制,却没有真正落实港人治港,香港存在非主权性质的影子特首,香港实际是在历史惯性中滑行。笔者用一句话概括:自1983年之后,香港被代表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势权力控制,而根本就不存在可以代表平民利益的权力安排。恕笔者直言,香港特首,一直是一个会说话的符号而已。
笔者认为,作为有效行使主权的中央政府,也需要一个可以充分代表平民利益的特首。毕竟,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国两制的含义,并不意味着政治文明落后;一国两制的精神,决不排斥制度的文明进化。香港难道不可以借鉴瑞士这样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吗?香港的平民难道不需要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吗?笔者认为,香港形成了,以权力为纵,以资本为横,高度贵族化的新井田制。香港急切需要一个平民特首来破解这个令香港沉沦的新井田制。
笔者陆陆续续在香港生活工作了十七年。笔者有幸接触香港各界的朋友,他们当中有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其中,一些佼佼者可以成为治港甚至治国的优秀人才。可惜,僵化的体制排斥了他们。他们需要祖国为他们开启一扇大门。
最后,笔者希望,2012年不仅仅是香港的选举年,更应该成为香港的反思年。换人而不改制度,换汤而不换药。不深刻反思,选举还有意义吗?
虽然,回归很久了,但回归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是啊,应该回到哪里?可以归向何方? 2007-01-31 致曾荫权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香港的希望在哪里 麒元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夜,一位香港立法局议员对笔者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回归对于香港的含义远远不止回归字义这样简单。那时候,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为他是在说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直到今天,笔者才明白。的确,回归对于香港的含义并非只是回归两字那麽简单。香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回归几乎等于是一次新生。香港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婴幼儿,需要一个呵护、培育和成长的过程;香港作为一个经济上的青年,需要一个重新定位、不断学习、再度出发的过程。光阴似箭,一晃十年过去了。笔者一直在反复回味那位香港朋友的话,笔者希望能更彻底揭示回归的全部含义,并在这含义当中找到香港未来的希望。
十年之间,香港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从金融风暴到禽流感,从二十三条到特首直选。不仅仅有经济上的磨练,还有政治上的磨练,最主要的是心灵的磨练。十年之后,沧海桑田,香港人反观自己,回看祖国,应是无限感慨。更主要的是,港人治港逐渐步入成熟期了。
回归,意味着香港与祖国双向的责任与爱。爱祖国,对许多的香港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感情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爱祖国,对于政府官员、学者、知识分子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选择问题。令人十分惊讶的是,香港很少有人去思考爱祖国的经济学含义。倒是香港的商人更为深刻和自觉,他们与历史的发展融为一体,与中国伟大的崛起融为一体。
香港是一块福地,一块自然跟红顶白的福地。一个半世纪之前,她踏上了日不落帝国的东方快车,成为世界奇迹,成为耀眼的东方之珠;十年前,她放弃了伴月西沉,再次追随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中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发展,香港有机会成为未来世界上最伟大的都会。显然,这不是一个政治选择或者制度选择,也不仅仅是经济选择,这是对未来和希望的选择。回归,或许是天意,天垂爱意。
然而,福气归福气,不能代替努力。
香港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呢?笔者简单地归纳为七个方面:
第一,吸收700万优秀的、年轻的全球精英,特别是中国优秀的、年轻的精英。在未来十年之中,每年移民70万,将香港发展成为拥有1500万人口,从事高增值产业的基地,以及高增值产品交易中心,并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拥有极高效率的新型都会。
香港将面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人才方面的激烈竞争。香港的一纸身份证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明天却未必可以独揽天下英才。香港应当拥有历史的眼界、胸怀和气量。天下争雄,得人才者胜之。港府不可以用“50年不变”为借口,闭关自守,无所作为,抱残守缺,贻误良机。
笔者反复强调,香港的发展策略必须立足于再建一个香港。让过去的辉煌成为过去,从沉迷于历史的舒适中醒觉,重新定位,再次出发,成就二十一世纪的香港。
第二,吸引一万亿美元外来资本,建立全球资讯产品配套供应和交易基地,争夺未来价值重心的控制权。
未来全球GDP的价值构成当中,资讯科技产品将成为价值中心。在这个价值重心转移的过程当中,伴随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资本转移、人才转移。香港几乎失去了过去二十年产业转移的机遇,再也不能再失去未来十年的最后历史机遇。
香港拥有资本、制度、管理优势,稀缺的是人才和产业体系。过了罗湖桥就有取之不竭的人才储备,就有足以为依托的产业体系。香港需要做的就是战略规划、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其中,要点在于创新。
十年了,特首报告和预算案不能再抄袭英国人的旧作业。香港既然是港人治港,香港人何不自己动脑子想一想。
第三,融入大中华经济体系,成为伟大祖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大中华经济稳定的平衡器,成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心脏。
回归后的香港知道向中央政府要什麽,但是更应该知道香港可以给什麽,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思考香港可以做什麽,以及应该怎样做。香港需要尽快融入祖国,构建香港在中国乃至东亚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香港要懂得如何成全祖国,在成全祖国的过程中,成就自己。香港的所有规划,不应该只是立足于自身,不应该被动考虑与十一五规划衔接,而是要寻找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制高点,先行一步,清晰定位,果断转型,拔得头筹。
用一句经济学术语:占领未来世界的价值重心。作为一个不足1000万人口的经济体系,是无法独立建立世界级别的价值中心的,必须寻找到一个足够强大的经济体系作为支撑。香港得天独厚,可以依托祖国,成就自我。
第四,继续坚持效率第一的原则。香港放弃加工工业之后,没有顺利开启产业转型。原因在于旧有的思维模式和管制模式无法促成经济行为的自觉。非但没有开启产转型,在某种意义上讲,香港在开始危险的社会主义化尝试,社会资源开始转入社会福利等非创造价值领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停滞。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并成为和可能成为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
这几乎是一条定律。经济体系遇到瓶颈之后,最容易在政治上寻求出路。民主,是美丽的政治口号,或许也可以称为政治选择,却绝对不是改善经济的有用方式。民主,可以作为社会制度的某种安排,或许表达一定意义的公平与正义,却绝对不代表决策科学和资源使用效率。多数人选择模式,往往背反聪明人选择模式,不能有效进行战略决策,不能进行合理资源配置,不能进行渐进式制度变革,将有可能毁掉香港的未来。
香港是否坚持效率第一的原则,放弃政治争拗,是未来十年能否发展的关键。
处于政治幼年期的香港,极其容易被恐惧所挟持,极其容易被华丽所诱惑。。尚未品味出以色列人和瑞士人在政治问题上的淡定和老到。香港人在政治上还缺少大度和从容,缺少理性和实用。
第五,成为祖国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如果说香港雄厚的资本和巨大的资产积累是中国经济稳定的重要平衡器的话,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数百万精英将成为中国政治稳定的平衡器。
中国需要在各个方面不间断的改良。其根本意义在于有序和渐进式的改革。事实上,在以百年为记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速度都是非常迅速的。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些人希望看到中国出现激进的变革,甚至革命。
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拥有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香港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无可替代的平衡器。香港希望祖国进步,同时更需要祖国稳定发展,并可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一个理性互动的香港,犹如一个巨大的陀螺稳定仪,将极大的平衡主体的失速和失衡。
第六,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台湾处于历史的十字街头。台湾在逐渐丧失经济个性的同时,逐渐地失去了政治的个性。经济上的焦虑不安,没有转化为战略思考,却导致政治机会主义的极端发展。台湾如果选择主权独立,意味着岛屿经济体距离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体的长度被无限拉长,距离意味着速度和弹性,其终极意义是效率。主权独立是最愚蠢的战略选择。台湾在进入经济学误区,同时也在跨入危险的政治学误区。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赌博。台湾战略失误的结局将使台湾成为中国亚热带水果供应基地。除了甜美的水果,只剩下劣质的民主和落后的科技。
香港对于台湾的意义不仅仅是样板田。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和战略选择。作为未来世界最主要政治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的公民将分享这一体系的政治和经济的进步和收益。香港的重新定位和再次腾飞,将给予台湾最为重要的启迪。
当然,作为人才、资本、物流的纽带,香港对台湾的影响,几乎无可替代。
第七,成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中心。
在未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香港如果能够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资讯产品供应中心的地位,香港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中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地位,甚至有可能使香港成为未来东方的布鲁塞尔。
笔者曾与香港和台湾的战略学学者讨论香港未来发展问题,笔者始终持有乐观的态度。事实上,除非台湾能够在短期内觉醒,并挑战目前香港独特的政治和经济优势,香港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当然,福地也需要努力,不能继续盲目地进行社会主义化尝试,走入福利主义陷阱。
总之,经历了十年风雨,香港如同从涅槃中更生的凤凰。将拥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将拥有青春无敌的勇气和魅力,将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将拥有勤奋务实的品质,将拥有可以再创辉煌的一切条件。相信大多数香港人会知道,香港的希望在于正确的方向,香港的发展在于效率,香港的未来在于伟大的祖国。然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毕竟是如此的年轻,处于政治幼稚期的香港,处于经济青春期的香港,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香港就要举行隆重的回归祖国十周年庆典了。新的特区首长即将产生了。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香港能否产生出来新的思想,能否重新的调整战略定位,能否理性的进行的政策选择,能否勇敢的进行制度和管理的创新,这一切的能否决定着香港的未来,寄托着香港的希望。
多麽希望香港人自信地说一句:我能。 本帖最后由 然后203 于 2012-4-12 14:56 编辑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4-12 14:39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007-01-31 致曾荫权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香港的希望在哪里 麒元
2011-03-26 香港财税的制度性掠夺 卢麒元
香港税制向富人倾斜,实际税负远高于国际水平,隐形税负大部分成为资产持有者收益。
尽管香港财政司修改了财政预算案,向香港市民大派现金,但还是不能平息民间的怨气,周末仍有万人上街游行,尤其是八零后青年继续在夜间静坐请愿,要求解决香港长远社会问题。
香港的八零后现象,是新井田制的必然结果——以官僚为纵,以资本为横,粗暴地分割并垄断了香港一切资源。这是一种具有封建本质的现代型制度安排。在残酷的新井田制之下,纺锤型的社会结构(中产阶级为主体)再次被踩成了哑铃型(富人和穷人为主体)。新井田制下的香港,穷人其实已经成为依附于资本的新佃农。
香港以「低税负」吸引各路资本,但新井田制下的「低税负」是非常虚?的。笔者曾经估算过,如果将香港居民超常规的供楼支出和房租折算成税负,香港中产阶级的实际税负至少占个人收入所得六成以上,远高于港人的名义税负,也远高于国际平均税负水平。事实上,香港中产阶级实际生活水平之低,内地同胞很难想象。
香港回归之后,悍然取消了遗产税,却一次次大幅度增加烟草税。这是在减免富人税负,这是在增加穷人税负。烟草税看似小事,却代表了一种倾向。香港税政在静悄悄地蜕变。就税政而言,香港是一个原始而落后的地区。
港人未必清楚,个人隐形税负一小部分成为政府财政收入,大部分成为资产持有者收益。香港在用制度维持着一个特殊食利阶层的超级利益。这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极其罕见了。在香港,一小部分人的风花雪月背后,掩藏着大多数人的辛酸和凄凉。
当一个经济体的社会资本被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并非用于扩大再生产或提高生产率水平,而是形成庞大的外部性消费,将会导致这个经济体系迅速衰落。这是一个普世并普适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香港已经开始步入历史性的衰落过程。香港的所谓制度优势,将来会变成一个幼稚的笑话!
烟草税,以健康为借口,貌似合理税项,其实是一种阶层歧视性的不道德政策。吸烟人在不违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拥有吸烟的权力。吸烟人被迫缴纳惩罚性税负,是一种公然侵犯人权的行为。当然,烟草税问题仅仅是香港税政不公的一个缩影。香港税政问题的根源,在于香港贵族化的治理结构。香港的精英阶层貌似自尊而自负,其实自卑而轻贱,他们是听不进去非洋人的声音的。香港市民阶层相当的迷信,他们以为港英遗留的制度是天下最完美的制度。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就在于善良民众的集体蒙昧。
笔者至今仍然感叹前特首董建华先生在香港的遭遇。一个真正具有悲悯情怀,并真诚关爱平民的长者,被他所悲悯和关爱的人们无情地抛弃了。董先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政治家,他明明知道他的经济政策触犯了新井田制中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他仍然毅然决然地推行。董先生一头撞到了钢筋水泥镶金边的高墙上。他的行为被描绘成了愚蠢和固执,遭到了舆论无所不用其极地嘲讽。上下逼迫,左右围攻,董先生只能提前下课了。但是,历史将会证明,董建华先生是对的。如果香港人理解董建华,香港或许还可以继续繁荣五十年。很遗憾,悲剧从倒董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新井田制最终会葬送香港所有的优势。
一个略备财政知识的人,都可以计算一下香港的未来。至少,你可以计算一下二零一七年香港的财政状况。老实说,笔者感到非常悲观。当一根一根的经济支柱被摧毁,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只能衰落了。笔者实在看不到香港可以用什么办法维持六年后的财政平衡。请想象一下大陆贫困地区接受中央政府救济的状况吧。难道要让并不富裕的大陆同胞来供养一个如此奢华的政府吗?
笔者无法欣赏香港精英阶层的水平。经济政策是需要一点儿逻辑性的。金融中心是生产融资和贸易结算的产物。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统统北移了,还空喊什么国际金融中心呢?中国大陆门户洞开,谁非要来跳窗户呢?最后一根支柱倒了之后,香港的财政平衡如何维持呢?笔者以及很多关心香港的人士提出了一系列建议,统统石沉大海。
香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生产率水平。然而,提高生产率水平,就必须重新配置资源。当然,那必然会触动官商集团的利益。董建华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深刻到没有人再敢用头去撞那道墙。真的很可笑,一遍一遍地玩烟草税,一年一年地王顾左右而言他。
可悲的香港税政!然而,更可悲的,是那些说别人懵懂的老少懵懂们!豪宅里的黄四郎们是不吸烟的。他们的吸管插在「砖头」里,他们在吸吮「佃农」们的血。可怜的「佃农」们,却连烟都吸不起了。
五十年不变,关键是税政不变。当遗产税取消的那一天,香港的税政就开始蜕变了。亲爱的香港市民们,马照跑,舞照跳,还有意思吗?■
本文载于《亚洲周刊》二十五卷十一期
“将香港置于美元剧烈贬值的直接冲击之下,使香港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产业升级进程嘎然而止。”
这个不能同意,香港产业能往哪个方向升级?芯片代工跟台湾新加坡争恐怕争不过,早期也搞过主板之类的东西,但是很快烟消云散,成了台湾人的天下。化工,重工业基础根本没有,也没有地皮,软件业很奇怪的也没有发展起来,可能跟英国殖民地有关,可印度发展的还可以,香港也没有特别的竞争力,印度有软件农民工。
除了往华尔街发展没有任何出路。
“金融中心是生产融资和贸易结算的产物。生产中心和贸易中心统统北移了,还空喊什么国际金融中心呢?中国大陆门户洞开,谁非要来跳窗户呢?”
香港就是产业空洞,不出产财富和价值,却想发大财。那怎么玩,靠中央施舍几个钱玩
发人深省啊。 本帖最后由 wanglingg 于 2012-4-12 18:55 编辑
呵呵。事后诸葛亮是最好当的。
我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知道最难管的其实不是底层,而是稍微有点权力和资源的底层管理人员或者说记得利益者。假设你空降到一个项目组的时候,如果你发现管理弊端尽在中层,所谓隐瞒,欺骗,克扣。。。。若第一时间拿这些人开刀,这些人有的是办法折磨你,对抗你,敷衍你,架空你;而底层的人是不会帮你任何忙的,他们不帮着搞死你就算是对得起你了,更多的时候,底层的管理人员具有很大的可能性“误传”或者“造谣”鼓动底层人员折腾你,甚至他们自己还不用出面。
在这种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情况下,你即使对底层人员有再好的愿望或者自吹自擂自己屁股在他们那边都没有用。——谁信?!
话说回来香港
如果当时TG不首先笼络富人和企业家,这些人会第一时间移民,投资外放;这些人掌握媒体一定会大量造谣造势,底层民众肯定是不明真假的,在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下,很容易迁怒TG。
我们再进一步假设,如果当初TG骤然发飙治理,现在香港一定就能好么?如果不好,自然难辞其咎;如果好,难阻众人幽幽之口,必曰:若TG不管,今日定当更好10倍云云,如何辩白?~~~此进退唯谷,何必辛辛苦古?!!
TG完全把自己撇开,几乎不对香港进行任何大的管理,仅仅是偶尔送点糖果;其实反而将自己置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富人和穷人的利益肯定是矛盾的,TG未必当初计划好了此“郑伯克段”的纵容之计,但是撇开是非,坐以待机肯定是有的,何况手里还牵着一个”金瓶掣签“的狗绳,随时可以收紧——何必惹的一身骚?
苏东坡说:天下无事,骤然发之,致天下争斗;发之而不能收之,此贾谊之所以咎由自取也。假设97TG骤然对富人如此约束,使得香港困顿,香港市民真能懂良苦之心?——皆怨恨贾谊无辜削藩之辈也!——必然落得一个贾谊的政治不成熟的下场
此人心固然之理也!
好的政治家,不会强取,顺应形势人心,谋固然之势,待时机成熟,自然水到渠成,人人拥护。否则,帮了别人别人还不知道,还要怨恨你;不如等到别人跳到水坑里求救,再等个把小时,自然感激涕零。
当然,这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是好好看看当时周围吧,国际势力一派哗然,紧盯TG承诺,一国两制,动辄得咎;台湾眼巴巴紧盯着;相比这些,小小一个香港少赚几毛钱就真的那么重要么?弹丸之地耳
为什么要用1983年来划线呢?怎么解释说1983年前的香港是多么先进呢?记得那时他们也没啥东西呀。 本帖最后由 penny1003 于 2012-4-12 16:02 编辑
看的时候就在想作者是香港人吧,看到最后果然在港住了17年。
显然卢看到了香港没落的趋势,也理解他希望香港重新成为中心的想法(他提出的那个华文信息中心显然也别有用意)。只是港人如果同大陆离心离德,中央为何要支持它?香港经济繁荣本来就不会给中央财政上缴一分钱。在大陆很多城市都有条件取代香港地位的情况下,若不是还顾着1国2制的面子,早就可以不用照顾它了。香港只有抛弃掉它特区或精英的想法,少做些勾结洋人坑蒙祖国的事情,那才代表它真正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wanglingg 发表于 2012-4-12 15: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事后诸葛亮是最好当的。
我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知道最难管的其实不是底层,而是稍微有点权力和资 ...
所谓理由固然,事无毕至。
但无论如何该讲的道理总是要讲的,总不至于万马齐喑的时候再劝天公抖擞吧。
更何况在政治斗争领域,乱花渐欲迷人眼,说了=做了的人太多,需要有人廓清思想,正本清源。 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是指政府控制浮动还是市场控制浮动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4-12 14: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011-03-26 香港财税的制度性掠夺 卢麒元
香港财政的结构性危机 卢麒元
香港财政开始显露出结构性的危机了。香港财政的结构性危机,是指香港财政收支结构长期扭曲,最终导致香港政府失去独立平衡预算的能力。从二零一二年开始,香港经济可能会由缓慢增长陷入长期衰退。如果,今后五年全球经济不能如期复苏,香港特区政府可能于二零一七年失去独立平衡预算的能力。失去独立平衡预算的能力,意味着政府在理论上破产。比较悲观地预计,香港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成为需要中央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的落后地区。
一,香港低税赋的假像。
舆论普遍认为,香港是世界上税赋水平最低的地区。甚至,国际最权威的评级机构也认为香港是全球税赋水平最低的地区。其实,这是一个相当荒谬的结论。
真正的财政的专家一定懂得,税赋不仅仅局限于名义税赋,也必须包含隐性税赋。隐性税赋是指非政府征缴的、非税赋形式的类税性支出。在香港,这种类税性支出,就隐含在极为沉重的地租性支出当中。在香港,普通居民供楼或租房支出中的大部分,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税赋。由政府垄断土地,与地产商和金融机构合谋,形成奇异的房地产价格垄断,形成非政府形式的第二重税收,由一部分普通居民向一部分特殊居民进行制度性的财政转移支付。这是一种原始资本主义
卑劣的制度性安排。此种卑劣的制度性安排在发达国家已经极为罕见。很遗憾,这种制度在香港被长期执行。更为遗憾的是,这种卑劣的制度安排,已被当成经验被引入到中国大陆的经济制度当中了。
笔者没有能力在港进行规范的抽样调查,笔者无法获得可靠的证据。笔者粗略估计,香港居民的实际税赋应远远高于名义税赋,其高出水平甚至达到名义税赋的一倍以上。笔者估计,一部分香港居民(中产阶级)实际税赋的总和可能高达其总收入的50%以上。这也就是香港居民虽然名义收入很高,而实际生活水平很低的原因。而且,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这种隐性税赋负担日益沉重,导致中产阶级重新进入贫困化。毫不夸张地说,隐性税赋不仅仅是香港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必然成为香港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是一个极为讽刺的悖论。一个号称世界税赋最低的地区,实际上可能是世界上税赋最高的地区。最让人唏嘘的地方在于,这税赋并非由政府收取,也没有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而是由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截取了,此项准财政转移支付,成就了一批举世瞩目的超级富豪。很遗憾,香港富豪阶层绝对不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家群体。香港殖民地的劣质资本主义制度,成全了一大批英裔和华裔的超级富豪。超级富豪富可敌国,绝对贫穷者则无立锥之地。笔者不想评价香港的富豪群体,他们创造了一个时代,他们也毁灭了一个时代。
就香港的财政制度而言,笔者不敢恭维。笔者使用“结构性危机”是一种礼貌性的论述。就本质而言,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制度性危机。很无奈,这种劣质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基本法》的承认和保护。
二,香港财政的结构性问题。
关于香港财政收入结构的分析。
下表是2004/05年度香港政府各税种收入及比重(注:数据源于MBA智库百科)。此表格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这是包含遗产税的最后一张统计报表。从此之后,香港再没有涉及资产转让、增殖等方面的税赋了。
http://oi43.tinypic.com/207vuxu.jpg
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香港是一个以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为主要征税对象的地区(占比超过50%)。香港对于资产增殖和资本利得基本上不予征税。非常令人震惊的是,香港政府于 2006年2月11日起废除了遗产税。通俗地讲,香港施行的是穷人税制。香港是劣质资本主义财政制度的经典范例。所谓避税天堂,就是指资本家的天堂。换句话说,就是劳动者的地狱。如此畸形的税赋结构,必然导致畸形的经济结构。当然,这是对香港现代政治文明的莫大讽刺。这是一个不人道、不公平、不可持续的财政制度。
第二,香港总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极低,长期处于GDP20%以下的低水平。但是,香港居民的总支出当中,地租性支出水平几乎处于世界最高水平。这意味着,香港居民被非政府组织征收了第二重税赋。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进行比较,香港政府是一个极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政府。政府非但没有进行正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政府反而在制度安排下,进行逆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官员和富人劫掠普通劳动者。老实说,就财政制度而言,如此不公正的财政制度安排,存在于二十一世纪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结论是非常简单的:
第一,必须增加对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的课税;必须减免针对普通劳动者极其劳动所得的课税。现行以直接税为主体的课税制度必须进行检讨。
第二,必须减轻香港居民的地租性支出。必须让香港普通劳动者的实际购买力上升,而不是继续下降。香港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本港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香港的中产阶级将会在十年内消失。香港将重新退回到四十年前两极分化的社会状况当中去。
总之,香港财政制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治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治理问题。香港社会不能因为一个荒谬的财政制度而沉沦、破败、解体。笔者
对于香港回归前后,中港两地学者对于香港经济制度的检讨情况感到痛心,这不是一个优秀民族应有的水平。
三,香港财政状况的隐忧。
笔者希望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聘请专门机构进行财务工程推导,测算香港失去独立预算平衡的临界点在哪里。事实上,情况已经不乐观了,香港在2012年将会再次出现财政赤字。笔者预计,未来五年,香港通货膨胀水平非但没有下行的可能性,甚至会出现两位数的上行过程;同时,未来五年,香港本地GDP增长存在下行的可能性,甚至存在负增长的可能性。如果,通货膨胀维持在当前水平,香港本地GDP连续五年低于2%的经济增长,香港就会连续出现财政赤字。香港现有的财政结余根本不堪弥补连年的财政赤字。香港失去独立平衡预算的能力绝非空穴来风。
其实,香港已经进行过财政危机的预演了。很遗憾,大家对十年前的财政危机缺乏认真的总结。请看下图:
下图为香港政府综合盈余、综合赤字及财政储备变动情况。本图由www.budget.gov.hk提供。
附表二
http://oi43.tinypic.com/34ypbm8.jpg
本图示中,香港政府在00-01年度、01-02年度、02-03年度、03-04年度,曾经连续四年出现过财政赤字,香港财政储备在此期间迅速下降了50%,香港一度出现集体性焦虑,并最终导致特首提前下课。如果不是中央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香港应该在数年前就失去自行平衡预算的能力了。鉴于香港现在刚性支出的绝对数值增长过快,而香港财政储备并未能够同步增长,香港平衡预算的能力已经远远低于00-04年水平。中央政府和香港居民对此应有高度的警觉了。
1,香港经济增长缓慢。
下图为中国、韩国、瑞士、香港过去五十年GDP增长状况的比较。截止到2010年,中国GDP总额5.58万亿;韩国GDP总额1.01万亿;瑞士GDP总额0.52万亿;香港GDP总额0.22万亿。显而易见,香港经济增长速度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停滞,在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显著落后于中国、韩国、瑞士。这是非常值得中央政府和港人深思的。
附表三:
http://oi44.tinypic.com/j9rqck.jpg
香港经济增长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比较说明,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经济未能实现同步增长,也就是说香港错过了与大陆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契机,未能分享大陆出现的经济奇迹。香港经济增长与韩国经济增长比较说明,香港经济与韩国经济也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同为亚洲四小龙,由于制度落后和政策呆板,终于出现了效率上的明显差异,香港提前退出了高速增长的时代。最令人感慨的是,香港与人口及发展水平相当的瑞士都无法实现同步增长,香港与瑞士的制度比较是最具代表性的,香港的财政制度没有与时俱进,香港财政制度仍然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如此落后的财政制度根本无法支撑现代产业升级。国内人普遍被舆论误导了(包括领导人),他们认为香港经济制度是一种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上述比较说明,香港政府的经济治理在过去二十年中出存在严重的问题。香港已经进入经济放缓或者说经济停滞的时期。香港经济增长缓慢,为香港的财政平衡埋下了隐忧。
一般而言,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很难发生剧烈变动,香港财政收入必然受到经济增长速度的制约。当香港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香港的财政收入必然出现相对萎缩。当香港出现严重滞涨的时候,香港财政危机将不可遏止。
2,香港财政收入来源日渐萎缩。
通过对香港财政收入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财政收入对直接税的依赖程度极高。近年来,香港的企业经营所得和香港的劳动所得为香港财政提供的贡献出现相对萎缩的趋势,香港的财政收入来源已经很难进一步扩大了。这个结论是非常残酷的,香港总体上正在失去创造价值的能力。
香港政府无法通过创造价值来增加税收,就只能依靠出让资产来筹集资金。所以,香港政府将更加依赖卖地收入,以及依托与房地产的其他税赋收入。这也就是香港政府不惜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进行官商勾结垄断房地产价格的原因。老实说,这是饮鸩止渴。垄断房地产价格,是对中产阶级进行最后的剥夺。如此竭泽而渔,终将使香港经济彻底衰落。
下图为香港(香港特区(特别行政区))政府一般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经济统计资料为EconomyWatch.com提供的测试版本。
附表四:
http://oi43.tinypic.com/ztapmu.jpg
由此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香港政府一般收入对经济增长(GDP)程度依赖越来越高了。经济增长一旦放缓,政府一般收入将会大幅度缩减。也就是说,一旦出现滞涨的局面,香港政府一般收入占GDP的比重将会大幅上升。
香港不同于美英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香港不能依赖虚拟经济获得财政增长。恰恰相反,香港自身的虚拟经济体系(资本市场)成为香港本地财富迅速流失的重要管道。笔者无法精确测算香港近二十年的总财富的变动状况。就直觉而言,香港的净资产总值在反复递减当中。如果考虑到美元贬值的因素,香港财富的流失速度应该是非常惊人的。
香港暂时没有开辟新型财政收入的可能性。香港是一个规范的法治社会。香港任何涉及财政收入的调整都可能涉及复杂的立法程序。而复杂的立法程序,不免卷入极端复杂的政治因素。甚至,香港财政收入的结构性调整将会触动《基本法》的法条。显然,香港财政制度的困局需要中央政府来解决。很遗憾,中央政府对香港真实的财政状况缺乏起码的了解。其实,错误的认知往往比无知更可怕。一帮自以为是家伙们,正在书写一部令人伤感的“废都”故事。
3,香港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近二十年来,香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本币币值的贬值速度。按黄金计价,香港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了至少200%以上。按购买力平价,香港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了至少100%以上。香港居民受到通货膨胀的残酷掠夺。如果与大陆居民进行对比,香港居民的生活质量的下将幅度是非常震撼的,有乾坤倒置的感觉。
香港本地一向缺乏优秀的经济学家,特别是缺乏优秀的财政专家。香港人习惯于相信政府官员和金融家们关于香港经济的解释。他们倾向于认为通货膨胀是单纯的货币现象。他们很难理解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财政制度的安排。当然,他们也并不知道,他们的财富是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被合法地转移走了。他们感到了生活水平下降,他们感到了日益逼近的贫困,他们却不知道这种现象背后的财政制度原因。
香港人生活水平反复降低,意味着香港自身的投资和消费能力不断下降。香港经济完全要依靠外部力量拉动。中央政府已经一再伸出援手了。大陆游客的自由行安排在特定时间内可以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有极限的,也是不可长期持续的。一切外在的努力,只能救急却无法救命。香港如果无法推动新型产业发展或传统产业振兴,香港经济毫无前途可言。香港财政没有经济发展作为依托,将成为无源之水,必然枯竭。
4,香港政府实际支出将不断上升。
虽然,政府的收入来源日益吃紧。但是,政府的支出却必须不断增长。香港的财政支出具有刚性增长的特征。期中,公务员薪酬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均为刚性增长的结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此两项增长获得《基本法》的保障,刚性支出将依照《基本法》同步增长,而无须考虑财政收入下降的状况。香港《基本法》经济逻辑之荒谬,远远超出常人之想象。
从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香港财政支出与GDP比值的变动规律。往往在金融危机后,香港的政府总支出都会迅速上升,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其中,在九七金融风暴后,香港曾经连续数年出现财政赤字,需要动用财政储备以弥补财政支出缺口。
下图为香港(香港特区(特别行政区))一般政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统计。经济统计资料为EconomyWatch.com提供的测试版本。
附表五:
http://oi39.tinypic.com/2640zl0.jpg
笔者现在无法想象,香港一旦出现长期滞涨,如何像前几次危机时顺利完成调整。事实上,香港经济已经丧失了持续增长的动能。非但如此,香港经济受到大陆经济的深刻影响。大陆经济一旦进入调整周期,香港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笔者对2011年之后的香港经济远远没有EconomyWatch.com那样乐观。
四,香港财政结构性危机形成的原因。
1,腐朽的财政制度必然形成畸形的财政结构。
先进的经济制度,一定是公平与效率兼顾且平衡的经济制度。公平在财政制度核心就是古已有之的公平税赋。古今中外,优秀的政府均会在资产收入和劳动
收入之间,均衡获得财政收入。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公民权力获得尊重,民主法制获得发展,劳动者及其劳动所得得到保障。劳动者及其劳动所得获得保障,劳动者的素质才会提升,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繁荣的基础。可是,香港的财政制度百余年来没有实质性进化,仍然具有经典的殖民地特征,它明确保障食利者的利益,公然剥夺劳动者的利益,香港腐朽的财政制度成为香港经济良性发展的最大障碍。
积极的经济制度,必然是鼓励创业创新的经济制度。鼓励创业创新,一方面,应该大幅度增加政府资助和税收减免,大幅度提高创业创新的潜在收益;另一方面,应该大幅度增加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的税赋,大幅度降低投机性商业活动的收益。这样的经济制度,才能增加经济体系的生机与活力。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笔者拙著《港元成为主权货币的最佳时机》(刊载于信报财经月刊415期),看看瑞士政府在做些什么。香港政府在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后,坚守工业化时代的陈规陋俗,不肯与时俱进,落后的财政制度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香港财政制度成就了一个腐朽颓废的食利阶级,埋葬了曾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秀创业者。当然,也同时摧毁了香港继续发展进步的经济基础。
2,联系汇率制度转让了香港的一部分财政主权。
笔者拙著《港元成为主权货币的最佳时机》,原题目为《回到一九八三年》。笔者非常感慨,在1983年之前,香港与瑞士几乎具有完全的同构型。从人口、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人均收入等各方面都极为类似。非常遗憾,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打碎了香港的宁静。1983年中英开启了关于香港
主权的谈判。中方显然不明白经济主权的意义。中方竟然允许英方在1983年单方面取消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香港从此丧失了货币主权。货币主权是财政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的财政职能至此被严重削弱了。香港在此后的28年中,饱受美元贬值的拖累,香港政府失去了主动抑制通货膨胀的能力。严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导致地产行业畸形繁荣,人才和资本从其他产业退出,香港出现一业兴旺百业萧条的怪异景观。而瑞士政府通过货币主权有效地控制了瑞士的通货膨胀进程,从而有效调节了各行业利润水平的均衡,瑞士维持并发展了精密机械和生物制药等高端产业。同时,瑞士法郎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小小的瑞士获得了巨额的铸币税收入,并保障了瑞士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真正的财政专家懂得,主权货币是政府的第二财政。主权货币币值,是平抑价值流动的重要手段。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港英当局才在香港大胆实行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1983年,香港政府竟然放弃了自己的第二财政,放弃了一种平抑价值流动的手段。香港目前的联系汇率制度,本质上是国际金融资本集团,剥夺了香港政府的一部分经济管理主权。或者说,香港存在一个影子政府,他们控制了香港的第二财政。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至今都没有真正的、完整的回归祖国。
香港必须尽快放弃联系汇率制度。中央政府和香港政府不要听信机构经济学家们的胡言乱语,搞什么与人民币挂钩,或者与一揽子货币挂钩。香港货币制度必须回到1983年,建立独立自主的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现在,中央政府有三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我们有能力重建一种类似于瑞士法郎的主权货币。这对香港经济制度进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了,这对于中央政府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非常需要操作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宝贵经验和优秀人才。
3,失职政府导致部分财政职能的丧失。
香港政府素来以积极不干预政策著称。积极不干预政策或积极不干预主义(英文: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是香港前财政司夏鼎基于1980年提出的术语,用以概括香港政府当时“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政策。。1980年12月,夏鼎基在向香港工业总会发表演说中,清楚地阐述了什么是积极不干预政策,他特别强调“积极”二字:“ 但当我提到政府的经济政策时,我是用‘积极’来形容‘不干预’的。也许我以往未曾清楚说明所谓‘积极’的涵义。这其实是指:当政府遇到要求作出干预的建议时,不会纯粹因为其性质而惯性认为建议不正确。刚好相反。一般而言,政府会因应当前和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形势,权衡轻重,仔细考虑支持和反对采取干预行动的理据——在经济的任何环节以及在需求或供应方面。然后,政府才作出积极的决定,分析利害所在。”很无奈,回归后的香港政府在歪曲“积极不干预政策”,他们在玩“消极不干预”的懒惰游戏。
难道取消遗产税不是干预吗?难道数次提高烟草税不是干预吗?此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不断调整财政金融政策,他们难道不明白积极不干预的意义吗?瑞士及时调整汇率制度不正是“积极不干预”的经典范例吗?当香港已经到了经济停滞甚至衰退的时候了,愚蠢的官员玩什么“积极不干预”,那是严重的失职行为。由于,香港政府的消极懈怠,香港错失了创立新型产业和振兴传统产业的机会。只知道去北京要政策的港府是“积极”的吗?在笔者看来,港人早就应该积极干预一下港府了。
正是畸形的财政政策、联系汇率制度、失职的香港政府,导致了香港财政的结构性危机。
五,振兴香港经济的思路。
第一、进行财政制度改革。
下图为香港政府收入、支出总额及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年增减率。本图由www.budget.gov.hk提供。
附表六:
http://oi42.tinypic.com/2i8jivq.jpg
从附表五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看到,香港收支平衡将于2012年被打破。同时,名义本地生产总值已呈下降趋势。在如此严酷的经济现实面前,除了历行改革,已经没有其他出路了。
首先,香港财政改革必须调整收入结构。
附表七:
下图为过去十年政府总收入结构变化图。本图由www.budget.gov.hk提供。
http://oi42.tinypic.com/rcr70n.jpg
显而易见,香港依赖利得税和地价收入增长的状况不可持续了。香港必须开辟针对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的课税。香港需要新的税赋品种以建立新的税赋源泉。香港财政无须为“避税天堂”和“投机天堂”提供财政制度保障。
其次,香港财政改革必须调整支出结构。
笔者认真观察多年,香港政府存在精兵简政的空间。香港政府在人利资源效能和政府制度成本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压缩空间。中央政府应依照《基本法》规定,调查香港政府财政运作的实际情况。香港立法会应对港府的财政收支结构进行专项评估。香港的政党组织等应该提供关于经济政策的白皮书。
第二、启动新型的人口政策。
就经济发展而言,人才和资本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人口政策,从来都是经济政策的核心所在。香港政府必须调整僵化呆板的人口政策。在针对大陆同胞来港居住和工作的安排上,一定要有主动思维和创新意识。其实,大陆在各个领域杰出的领军人物不会超过100万,香港应该主动为他们提供在港居住和工作的方便。事实上,香港掌握了大陆的优秀人才,也就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传,美国政府已经在检讨人口政策了,下一届美国政府将会推出新型的人口政策,中国大陆的人才将是美国人口政策关注的重点,他们将之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
过去的三十年,香港一直在向大陆输出人才和资本。香港必须想办法,让人才和资本回流香港了。人才和资本回流香港,是香港经济振兴的前提和基础。香港必须制定新型的人口政策了。
第三、推动发展创业创新的产业政策。
笔者曾经在曾先生第一次升任特首时写过一封公开信。特首办初有回应,其后不了了之。笔者无奈,将此思路提供给了当时的深圳市领导。深圳市领导高度重视这个思路,将这个思路纳入了深圳市十年发展纲要。数年过去了,笔者再次提出这个思路,希望当局不要错失历史机遇(很想知道当年特首傲慢的原因)。
在信息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产品的需求呈现几何形增长,信息产品生产、交易、流通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型产业。其中,华文信息产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领域。首先,由于存在文化差异,英文信息供货商无法迅速形成对华文信息产业的完全垄断(他们只能垄断信息设备供应即硬件部分),香港在华文信息产品(软件部分)生产、交易、流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由于大陆存在对文化产品的严格管治,香港拥有生产、交易、流通华文信息产品的天然优势。最后,香港曾经是全球最重要的影视、音乐、书刊等信息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一流的人才、机构和设施,香港具备此方面强大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如果,香港政府拥有眼界、胸怀、魄力,就可以在经济政策上做出调整,推进这一产业迅速发展。要知道,短短数年内,深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动漫产品供货商,全球超过七成的动漫产品在深圳制造。深圳也正在崛起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基地。新型产业为深圳提供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庞大的就业规模。
香港拥有发展信息产业独特的优势。香港应该尽早开辟信息产业发展特区,给予信息产业全方位优惠政策,吸纳信息产业的人才和资本,使香港信息产业配合大陆的文化发展战略,在2012年到2017年间,实现突破性发展。此产业足以为香港提供两位数GDP增长和全部新增人口的充分就业。
第四、恢复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笔者不清楚中联办和港澳办的工作内容。笔者以为,关于香港联系汇率问题,中央政府至少要准备四套预案。我们必须充分权衡美元危机下,港币的各种出路选择。这四套方案包括:与人民币挂钩的方案;与一览子货币挂钩的方案;直接流通人民币的方案;恢复港币自由浮动的方案。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
笔者也不太清楚港府的管治逻辑。港府竟然没有关于港币危机的风险预案吗?港府如何与立法机构协调修法问题呢?香港立法机构如何与全国人大协调修法问题呢?此问题涉及《基本法》的基本条款,处理起来极为复杂,必须早做打算。难道,真的以为世界也会五十年不变吗?
笔者主张恢复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道理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而且,笔者主张早改变和主动恢复。笔者认为,2013年,在香港汇改三十年的时候,就应该行动了。从香港和大陆的情况来看,不宜再拖了。
笔者再重复一遍,香港恢复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将获得真正的经济管理主权,才能够真正落实港人治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将使香港政府获得第二重财政职能,将为香港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最后,寄语香港未来的新特首。
首先,将自己还原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放下基于历史的傲慢与偏见,跨越基于文化的阻碍和隔阂,仔细倾听本国和本港知识分子的见解,寻找一条港人治港的最佳道路。
其次,把自己当成这块土地真正的主人。你不是打工仔,你是主人啊。不要推卸责任,不能继续失职了。如果,你是打工仔,你在为谁打工?中央政府将治权交给了你啊!难道,你是在为影子政府打工?难道,香港还有另一个影子特首吗?
最后,请展现你的仁慈和悲悯。财政是政治的经济表达,财政是道德的政治表达。能否建立人道、公平、理性、高效的财政体系,是衡量香港政治家道德水平的基本尺度。香港必须废除以官吏为横、资本为纵的井田制,香港必须结束殖民地遗留的、腐朽的制度安排了。
请给香港的孩子们一个光明的未来吧!
注1、此文分两期发表于《信报财经月刊》第419卷和第420卷。
注2、香港特首选举在即,中央政府应高度关注涉及香港未来的重大问题。 vchip 发表于 2012-4-12 15: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要用1983年来划线呢?怎么解释说1983年前的香港是多么先进呢?记得那时他们也没啥东西呀。
所谓先进是相对的,相对贫穷落后封闭的大陆当然是先进,跟东京比就不能说先进了。
别说香港,1983年前的台北、曼谷、马尼拉、吉隆坡全都比大陆任何一个城市先进。
看了这个转文想起一个人,92去的香港,现在想回都回不来。几乎被压榨的只剩下骨头了。 没认真细看这篇长文, 看了大概只感觉作者有点言不及义,香港的产业空心化跟 “香港恢复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将获得真正的经济管理主权,才能够真正落实港人治港。” 有啥关系?本人水平太低,实在看不明白….. {:soso_e134:} 当“华尔街”要有后盾的,
从政治和经济上
香港的后盾是什么?炒地皮,跟伟光正撒娇,迪斯尼,自由行。
这也能当华尔街那不是见鬼了 本帖最后由 然后203 于 2012-4-12 17:47 编辑
wisele 发表于 2012-4-12 17:35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认真细看这篇长文, 看了大概只感觉作者有点言不及义,香港的产业空心化跟 “香港恢复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
这种联系不一定是直接联系,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联系。
在一九八三年,港英当局突然取消了香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将香港置于美元剧烈贬值的直接冲击之下,使香港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产业升级进程嘎然而止。香港房地产行业开始畸形发展,香港人才和资本出现大规模流失。
具体的可以看看李嘉诚传,当时老李是从制造塑料花转型为地产商的。
现在的四大支柱-------金融、贸易、地产、旅游,都必须依附于外在经济体。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4-12 17: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联系不一定是直接联系,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联系。
在一九八三年,港英当局突然取消了香港自由浮动 ...
以我所理解那些香蕉港灿整天哭着闹着要落实 “真正的港人治港” ,他们的所谓港人治港其实要一边一国, 把中央完全排除出香港政治权力以外。
香港没啥实体经济支撑的港币根本就是渣,真的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后,以香港市场的规模,索罗斯这种大鳄绝对可以翻云覆雨,洗劫一空后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就甩给中央,那时又有另一批精英出来哭着要中央救命,几百万的屁民就是人质。
本帖最后由 然后203 于 2012-4-12 21:40 编辑
wisele 发表于 2012-4-12 18: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我所理解那些香蕉港灿整天哭着闹着要落实 “真正的港人治港” ,他们的所谓港人治港其实要一边一国, ...
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并不意味着香港独立呀。
文章下面还有好几种方案呢。
就算香港人是***,那也是中国人的***。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4-12 18: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并不意味着香港独立呀。
文章下面还有好几种方案呢。
好一个中国人的王八蛋。不肖子孙,罪加一等。 一直以来,就不明白香港人不事农业、不事工业,纯粹的去搞服务业,其港币还那么贵,这搁其他国家早就成废纸了,真不知道为了香港,咱们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只会开赌场的澳门,一个只会向你要钱且不断骂你的台湾,这港澳台可真让人不省心啊! 说白了,中国历朝历代什么样的城市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都是有原因的,香港的发展几乎全部因为中国被封闭,地位没落简直是必然的。 本帖最后由 然后203 于 2012-4-12 21:53 编辑
毁灭你与你何干 发表于 2012-4-12 18: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一个中国人的王八蛋。不肖子孙,罪加一等。
这也是时势使然,以1997年中国的力量,即便提出要求,香港民意也不大可能接受,为了保持稳定,说不定要做更大让步。和平过渡的弊端就在这里,谁掀桌子谁输。
政治不是那么好玩的。
现在说这些当然有些马后炮了。 godfather 发表于 2012-4-12 2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直以来,就不明白香港人不事农业、不事工业,纯粹的去搞服务业,其港币还那么贵,这搁其他国家早就成废纸 ...
这些都没太大的关系。改革开放的时候就说了,打开窗子,新鲜空气进来,苍蝇蚊子也会进来。
随着这几年危机期间的眼界大开,国人对外的认识会逐渐上一个台阶。以后要好处得拿真金白银来换。
我对香港人的认识开始于长江证券对百富勤的收购失败。对雪中送炭都不感恩,不领情,翻脸如翻书,一哄而散,让人情何以堪。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4-12 18: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并不意味着香港独立呀。
文章下面还有好几种方案呢。
井底望天以前有一篇文说过港币的作用有如一个储水池,比如中央因某种情况需要把国内的巨额外汇泄洪时它就起到调节的作用 – 大意如此,反正香港的所谓金融地位要为国家大局服务,所以 1983年订下的联系汇率其实到今天已经表面上没啥必要,但仍然维持着,这大概是中央的决定。香蕉灿们怎会看不出这个中玄机?这所以东拉西扯神马恢复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就可以 “获得真正的经济管理主权” 。
香蕉精英最极力反对做的事就是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事,例如基本法23条的国家安全法案 ( 即叛国罪、分裂国家行为、煽动叛乱罪、颠覆国家罪及窃取国家机密等 ) 立法问题就煽风点火危言耸听地挑拨一群无知港灿誓死反对。相反如果美帝说要筹募经费发动战争核平帝都,香蕉精英定必义无反顾地掏腰包捐款, 正如八平方时捐款找人当炮灰一样,就算你愿把人家当作中国人的王 8 蛋,人家可能对你冷笑一声吐一口痰作回应。
godfather 发表于 2012-4-12 2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直以来,就不明白香港人不事农业、不事工业,纯粹的去搞服务业,其港币还那么贵,这搁其他国家早就成废纸 ...
别错怪澳门,澳门从来就是靠赌业维生,中国改开之前,澳门的客源是台港和东南亚豪客。她不是因为中国富了点就转做睹业盯着中国赌客 – 李家坡才是这样。
而葡国人惯性得过且过,也没有跟 TG 对着干的心思,所以澳门没有仇视TG 的风气,那些反共香蕉在澳门没啥活动空间的。
wisele 发表于 2012-4-12 23: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别错怪澳门,澳门从来就是靠赌业维生,中国改开之前,澳门的客源是台港和东南亚豪客。她不是因为中国富了 ...
澳门主要还是葡语之桥作用发挥的不是太大
当时因为澳门有很多葡萄牙血统的本地人,当时就希望能借助这个桥梁进入葡语国家,如巴西等
这次国家电网跑到葡萄牙,不知道澳门籍人士起多大作用了?
土拨鼠 发表于 2012-4-12 23: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澳门主要还是葡语之桥作用发挥的不是太大
当时因为澳门有很多葡萄牙血统的本地人,当时就希望能借助这 ...
有人说西方殖民者中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失败,不知道是否因为天主教国家的风气,得过且过无甚作为,连她们的殖民地也乏善可陈的,相反盎撒人就进取得多,今天的世界老大也曾是盎撒人的殖民地。
澳门有先天性的缺陷 – 地小人口少,再加上葡人的不作为,很难有啥成就的,澳门土生葡人更可以忽略, 相信国家电网那事跟他们没啥关系。 ;P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4-12 21: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也是时势使然,以1997年中国的力量,即便提出要求,香港民意也不大可能接受,为了保持稳定,说不定要做 ...
你太天真了。古人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民谚云秋后算账。又云善恶有报。这些话都不是白说的。
97年提出要求,香蕉人民意不接受,自是认为高人一等,大陆人不是人是狗是蝗虫。二十年过去风水轮流转,经济实力逆转民意就突然接受了么?这种古怪的逻辑兄台你是选择性无视么? 毁灭你与你何干 发表于 2012-4-13 01: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太天真了。古人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民谚云秋后算账。又云善恶有报。这些话都不是白说的。
97年提出要 ...
我没天真到说“逆转”就等于“接受”了。但是肯定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