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中说禅解《论语》读后感。
本帖最后由 zhy81 于 2015-1-20 16:19 编辑应思炎大姐要求,就托大一次,发这关于缠解论语的帖子。
其实就算是读后感,难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大,也不知从何说起。也只能就缠解论缠解的《论语》,只能想到哪里写道哪里。这个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就是缠解的和其他人所理解的,甚至脑子里想象的都不一样,我这帖子好可能最后变成我在这里自言自语。不过就当给自己个任务,去重读一次,整理一下思绪,也是好事。
缠解论语,她自己的题目是:《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 。而他字里行间的意思是,所有人都在曲解孔子和《论语》。其实不管她是狂妄还是真的傲视天下,我们要平常心看待,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论断,她究竟说了啥。
看缠解论语,一定要前七章一次读完,如果读完,没有看出的感觉来,那么还是不要再向下读了,读了也是白读。用固有对《论语》的所谓解释来度量缠的这个解读,也是无的放矢,白忙活。缠说读古文,先要得其神,要整体领会,从字句中根部不能得其真意。而头七章就说《论语》的一个总纲,说《论语》的精髓。那么缠解的这部《论语》,说的是啥?“就是君子如何“与其天时、与其地利”,最后“成其人和”,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和”?就是“人不愠”的世界,“没有郁结的世界”,就是世界大同。只有“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最终成就真正的“人和”,君子才算是真正行成“圣人之道”。”什么是“圣人之道”?在后面解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里有详细的解释,这个“圣人之道”就是共产主义(注:出处错误,更正见二楼)。就是说孔子儒家,从天地人的结构入手,说的是如何去实现共产主义。
而最重要的就是第七章,说的是《论语》的真精神,就是人要当下承担。
头七章,说论语的三个不亦,“天与其时而与天其时,地与其利而与地其利,人与其和而与人其和。”啥意思?其实我也不是太清楚,就当一个概念,缠说整个儒家典籍,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所以开头不要纠缠这个,向下看。这个只是开头,后面还有更难,更颠覆的。
圣人之道就是共产主义的出处记错了,应该在第21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第一次提及。上面的错误就让它挂在哪里吧。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
昨天我加的一个群里,偶尔说起搞个人崇拜的问题,然后有人说孔子就没搞过个人崇拜。
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正确?
stevezhouxj 发表于 2015-1-21 0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
昨天我加的一个群里,偶尔说起搞个人崇拜的问题,然后有人说孔子就没搞过个人崇拜。 ...
我的看法是,正确与不正确要看你的标准,就比如按公司的打卡钟为准,9点后打卡,就是迟到,不打卡就旷工。 缠的文章读多以后,有个弊端就是会不自然地骄傲起来,会自然不自然地有种优越感,觉得自己触摸到了真理,比别人高一等。
我也会,就像读过缠解论语以后,无论谁说起《论语》,给我推荐哪个解说很好,我都会去看看他们怎么解释这三个“不亦”,可惜我看到的都是如心灵鸡汤式的似是而非的解说。跟缠成体系的解说一比,我就会觉得那些都很搞笑。
就好像13年习大大看《论语诠解》,三个“不亦”说是:“如果我的理想信念,被时代所认可,不是太令人感到喜悦了吗?如果不是那样,有人理解我,我也很快乐;如果所有人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比起缠解的简直不忍直视。 我总觉得各位应该去细读缠解的原文,就当一门新的理论,不过刚好和《论语》同名罢了,抛开固有的看法,起码看看这缠中说禅究竟讲了啥。 本帖最后由 思炎 于 2015-1-22 11:00 编辑
zhy81 发表于 2015-1-22 10:22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缠的文章读多以后,有个弊端就是会不自然地骄傲起来,会自然不自然地有种优越感,觉得自己触摸到了真 ...
如果这样,那就要检讨,为何会这样? 而孔子则是谦逊的。易经中所有的卦中,唯一谦卦是全吉的。 所以学习不但学知识,还要学知识。 zhy81 发表于 2015-1-20 16:18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圣人之道就是共产主义的出处记错了,应该在第21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
首先81没有食言,开主题与茶友分享心得,赞一个。
你这个例子正说明写帖是有好处的。写下来的过程是最好的复习,自我学习,纠错,提升的过程。 与人分享同时,赚小钱钱,利己利人。{:1_1:}
只是这里我还是没看出缠解论缠的圣人之道就是共产主义 。
译文:
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人口好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还能采取什么措施呢?”孔子说:“让百姓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又能采取什么措施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思炎 发表于 2015-1-22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这样,那就要检讨,为何会这样? 而孔子则是谦逊的。易经中所有的卦中,唯一谦卦是全吉的。 所以 ...
这个早就检讨过n次,:lol,因为觉得读了缠的东东,就可以如缠一样傲视天下,而忘了她是她,我是我。所以一直在检讨,一直在改,也不怕说不来别人笑话。 思炎 发表于 2015-1-22 11:14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首先81没有食言,开主题与茶友分享心得,赞一个。
你这个例子正说明写帖是有好处的。写下来的过程 ...
这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看原文,一直纠结要怎么写,因为就像姐姐说的东西,和缠解的这个东西其实根本不是同一样东西。
因为我只能这样说,缠解的这个根本就是新生事物,刚好叫《论语》详解罢了。根本不能用传统的解释去度量。
要说清这个”圣人之道“这个为什么是”共产主义“,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共产主义运动“,就只能就缠解的《论语》一章一章向下看,不然跳着读,更能难理解。 zhy81 发表于 2015-1-22 1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早就检讨过n次,,因为觉得读了缠的东东,就可以如缠一样傲视天下,而忘了她是她,我是我。所以一 ...
人家是男的吧 :dizzy: 思炎 发表于 2015-1-22 11: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人家是男的吧
;P无论缠是男是女,我都习惯把她当作女的,从她的大部分文章中都体现她是个女权主义者。 zhy81 发表于 2015-1-22 11:53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看原文,一直纠结要怎么写,因为就像姐姐说的东西,和缠解的这个 ...
更希望你继续缠读后感,因为你讲明白了,讲得有道理,也是间接检验缠解论语 -新生事物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zhy81 发表于 2015-1-22 11: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看原文,一直纠结要怎么写,因为就像姐姐说的东西,和缠解的这个 ...
请继续做好解读。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还没有出现过未能加以诠释、提炼、抽象的理论。所以缠论也一定可以由人类解构的。加油! 期待 本帖最后由 zhy81 于 2015-1-23 11:42 编辑
头六章就论语开编三个“不亦”立了总纲,也是为《论语》儒家立了总纲。就是天与其时而与天其时,地与其利而与地其利,人与其和而与人其和。将没有智慧的世界变成没有郁结的世界。而要实现这个,必然落到人的承担之上,没有人的承担,一切都只是瞎掰,这个是第七章。
前面七章讲《论语》三个“不亦”,虽然跟前人解的根本不一样,但形式上还是《论语》那三句话,但从第八章开始,就不是了。缠说《论语》现在流传的版本的顺序是不对的,她要重新排列。而且不但是顺序,甚至断句,也是重新断句,解释,当然也不是同一回事了。这就是我跟思炎姐姐说的缠的这个详解完全可以理解为新生事物,跟以往的解释都不是一回事的原因。也是我反复说要看缠的原文。
后面的论述,完全是围绕开编三个“不亦”展开的,就是缠所说的,整部《论语》是统一的整体,没有分开割裂的部分。
第八,第九章,就是紧接着第七章说的承担而展开的。
第八章,““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
第九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
”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说承担是个人到社会全部人,一代接一代人,前赴后继生生不息,为最终实现没有郁结的世界不退转。 冰晶石 发表于 2015-1-23 0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继续做好解读。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还没有出现过未能加以诠释、提炼、抽象的理论。所以缠论也一定可以由 ...
感谢支持!
没有这么夸张,虽然有些地方是很难理解,但主要问题都是出在固有看法的束缚上。 赶快结束第八第九章,第十章是个重点。 漏了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第六章说的,三个“不亦”后面的,悦,乐,不愠。缠解是个人的快乐为悦,小家庭的快乐到国家的快乐为乐(盛世之像),全天下人类和万物的快乐为不不愠。这个才是对应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缠解的《论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里面说的都不是单单个人言的,都是立足整体而言的,而且有先后次序,就是从小到大,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个体的快乐,再到国家快乐,从而普天之下的快乐,这个普天同乐,才是真快乐,才是没有郁结的世界,才是这里《论语》的宗旨。 zhy81 发表于 2015-1-23 1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漏了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第六章说的,三个“不亦”后面的,悦,乐,不愠。缠解是个人的快乐为悦, ...
请问楼主有缠解《论语》的链接吗? 本帖最后由 冰晶石 于 2015-1-23 14:49 编辑
zhy81 发表于 2015-1-23 11: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头六章就论语开编三个“不亦”立了总纲,也是为《论语》儒家立了总纲。就是天与其时而与天其时,地与 ...
对古籍《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的考据,古往今来,都出现过认为流传的版本的顺序是不对的,必须重新排列。而且不但是顺序,甚至断句,也是重新断句,解释。而且很多有考古支持。所以这个观点并不新鲜。稍远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近人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也基本按照这个思路来做。
说到底还是个 六经注我 和我注六经 的选择。
换句话说,新说能达到理论自洽是很容易的事。
现在问题来了:怎么才知道缠论注解论语,是论语的本意,而不是自己的发挥?换句话说,若孔子再生,是否同意缠论的解释?
此外再提一个思路:创新何必托故,若是自信自己的理论正确无误,其实不必借用论语的语录,解释起来多麻烦。自己出一个语录就好了? 本帖最后由 zhy81 于 2015-1-23 16:00 编辑
冰晶石 发表于 2015-1-23 14: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对古籍《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的考据,古往今来,都出现过认为流传的版本的顺序是不对的,必 ...
说她是个新事物,是我特意这样说的,为的是要不受以往固有思维的束缚。不过这样做,就是说是我在这里强行把“我注六经”强加给缠的。为了能有更多的人去看,起码先看了她说的啥。无论同意还是否定,讨论起来起码也得说是同一个东西。
缠自己说,她是就《论语》解《论语》,她的详解,就是“《论语》”这一组数学方程的最大公共解。至于孔子《论语》是否有这样的高度,她就不管了。
其实你问的这个也是我一直不知怎么表达的问题,想和大家讨论的问题,不过跟身边的人都没得讨论,因为互相说的都不是同一个东西。我的观点,当然偏向这个是《论语》的真正解读,因为从她写的别的文章里,你可以感受得到,对于缠来说,比起这个解说里表达的理论,正确还原《论语》的真思想更有趣。 本帖最后由 zhy81 于 2015-1-26 13:27 编辑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十)
原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e105c010006rz.html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详解:这句话和前面的有点不同,字面意思很简单。“弘”,“使~光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然而,字面简单的,往往理解起来更复杂。这个简单的句子,却厘定着《论语》、儒家对“人”与“道”关系的基本看法。 有一个很坏的传统,总把“道”往虚无缥缈中寻去。这种把戏,千百年来一直愚弄着偷心不死之人。而对于《论语》、对于儒家,这种把戏是无效的。儒家从来都是现世的,无论这“道”是何道,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承担”上。在《论语》里,“道”只指“圣人之道”,只和现世有关,只和现世的“人不愠”有关。任何往虚无缥缈处瞎推的把戏,都只能是把戏。 还有一种更坏的传统,就是以“道”压“人”,把“道”描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然后让现实的“人”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远景垫背。这,比起“一将功成万骨枯”还要残忍。后者,至少还有一个“一将功成”让大家唾骂。而当把“道”有意无意地装扮成虚无缥缈的远景时,则连对它的唾骂都变成此等造假戏剧中的荒谬情节。这种荒谬的悲剧,在历史上不断重复。 但比起下面这种,以上两种就不算什么了。历史上永远不缺这种人,他们以“得道者”、“行道者”自居,以“道”的代表自居,他们成了人间的上帝,他们制定人间的法律,一切违背他们的就成了大逆不道。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却往往是个个道貌岸然,一副拯民于水火的姿态,私下却干尽见不得“人”的事。这种“挟私道以令诸人”的人,难道还少见?而“道”,是大道,是公道,不是哪个人、哪群人的小道、私道。只有“人”,才能使“道”得以光大,离开了“人”,并没有一个“道”可以让“人”得以光大。 “道”的彰显,是“人”现世存在的当下涌现,离开当下、现世,只能是虚无缥缈的远景,与《论语》、儒家的“圣人之道”毫无瓜葛。这里,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前面曾提到的《论语》、儒家和西学中的柏拉图、耶教、科学主义等的根本分歧。对于后者来说,是“道能弘人”,在柏拉图那里“道”是理智的光芒,在耶教那里“道”是上帝,在科学主义那里“道”是科学;但对于《论语》、儒家来说,是“人能弘道”,理智的光辉、上帝、科学都离不开“人”,没有“人”,这些所谓的“道”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正由于《论语》、儒家的这种精神,使得西式的宗教在中国从来都没能得到光大。 有人可能要问,这样是否意味着《论语》、儒家否认客观的规律?其实有此一问的前提,就是一种西学的思维语境。对于《论语》、儒家来说,客观规律的有无并不是一个首要的前提,无论有无,都是“人”必须承担的。在“天地人”模式中,客观规律属于“天地”范畴,构成“人”展现的舞台。打个比方,对于“人”这个演员来说,无论舞台如何,演好戏是最重要的,而好的演员,无论怎样的舞台,都会充分利用构成这个舞台的当下、现实的条件。《论语》、儒家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但这只构成“人”活动的舞台,而不构成“人”的表演、显现。对于《论语》、儒家来说,“道”只特指现世、当下的“圣人之道”,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本体、本原、规律之类的东西,这一点,对于已经受西学影响太大的国人来说,是需要反复强调的。 有人把儒家归于西学“人本”主义的范式,完全是无的放失。儒家的“人”,是站在“天地人”的宇宙结构下说的,并不需要一个“人本”主义来“本”人。“人本”一旦被主义,就会失去一切主意,变成意识形态的闹剧。而用西学的“结构”范式来考察儒家的“天地人”结构中的“人”,同样是无的放失。“人”在“天地人”结构中并不是某种构成因素,而是展现,“天地”只是“人”展现的舞台,而这一切都是当下、现世的。这里的“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正“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一种暂时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不知”的人。这两种人构成了所有的人,用现代术语就是包括了构成社会的所有人。 因此,根据“人”的两种不同含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必须至少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对于正“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来说,他们的“闻、见、学、行”能使得“圣人之道”得到彰显、涌现,但并不是他们“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就使得自己得以高人一等、凌驾于别人之上,成为所谓的精英,甚至打着“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旗号行其私道;其二,对于暂时不能“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不知”的人,“圣人之道”的彰显、涌现并不能离开他们,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不能离开“人不知”的人,并不能打着一个抽象的、虚无飘渺的“圣人之道”去利用“人不知”的人,把他们当成就一个抽象的、虚无飘渺的“圣人之道”的垫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道”不是目的,只有“人”才是目的,只有现实中的“人”才是目的,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道”为目的,以现实的“人”为手段的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都是《论语》背道而驰的。对于《论语》、孔子、儒家来说,“人”是开始,也是目的,而“道”是手段,即使是“圣人之道”,也只是把“人不知”世界改造成“人不愠”世界的手段,无论从开始到成就,都离不开“人”。“道”是“人”行的,而非“人”是“道”行的;“道”是“人”光大的,而非“人”是“道”光大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算初步明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而人被无所本地抛掷在此世间,就是人的当下,就是人的承担,这构成了人的无所位次,而人“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才有这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才有个体的存在发展,这里没有所谓的悲剧、喜剧、正剧,没有人,无所谓天地,也无所谓人展现的舞台,又何来悲剧、喜剧、正剧?悲剧、喜剧、正剧都不过是人生“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而来的位次展现,这里所谓理智、情感的预设,没有人,又何来理智、情感?这里只有承担,人的承担,首先是对“人”的承担,由此承担,才有所谓乐、悲、情、智、观、欲等等葛藤,只有这样,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待续)
严禁抄袭,违者必究
一直纠结这第十章该怎么写,应该是怎么写都没有缠写的清楚。于是直接把它整编贴过来。
我说这章很重要,因为这是说孔子对待所谓“道”的态度,包括其他的“道”和“圣人之道”,道是人去光大的,而没有到能光大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现实,都是人必须承担的,承担是核心。而从人开始通过“道”这个手段,最终目的也是人。人,当然不是单只单个人,是从个人到整体,全社会的人。
而最后 “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 ,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哲学思想,先见个面,后面有重点章节解释。 我的看法是,无论有没有看过缠的文章,这个“人能宏道,非道宏人”,都是对所谓知识理论,道路方法,这主义那主张的基本态度。先要依法不依人。
接下来要写的就是要解决“圣人之道”就是“共产主义”的问题。 zhy81 发表于 2015-1-26 13: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直纠结这第十章该怎么写,应该是怎么写都没有缠写的清楚。于是直接把它整编贴过来。
我说这 ...
本与位,犹如体与用,看似二,实则一。如阴阳之不可分。因用定体,因体言用。 要承担这个天地,要承担“圣人之道”,实现“圣人之道”,那怎么实现?就是要不同,不相。不同,就是不能立一种标准,然后一刀切,让所有如同一磨具出来的一样,把所有不同于这个标准的都消灭掉。要将所有一切共融。如大河大海一样,不去选择,接纳所有。共纳不同而成大同。
不同,以“不相”为前提,相,是看相算命的相,是相亲的相。““相”,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然后就有了“选择”的意思。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不相”,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所有的选择都会有假设的标准,也就是以“相”相之,最常见的以“相”相之就是所谓的“以貌取人”,延伸下去,根据思想、观点、意识形态、经济水平等等,都是以“相”相之,都不是“不相”,是和“圣人之道”相违的。”
这里“不同,不相”,就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谋道的最高原则。是论语极为重要的一章之一。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到今天,都基本在抄书,说的都是概念,于我看来,其实都不能进行任何的实际操作。而由今天开始的“不同,不相”,到再下去的对“不同,不相”的进一步展开,就慢慢开始有了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了。 本帖最后由 zhy81 于 2015-2-4 20:16 编辑
黄畈农民 发表于 2015-1-26 15: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与位,犹如体与用,看似二,实则一。如阴阳之不可分。因用定体,因体言用。
或者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那里的解释。对比这个体与用,阴与阳。 想起马克思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重点就是要改变世界,缠解的这个论语也是一样,天与其时而与天其时,地与其利而与地其利,人与其和而与人其和,都是为了实现“人不知而不愠”,没有郁结的世界。而不是为了解释什么。
就如同上面说的“不同,不相”,那是方法总纲。要“相而不相,不相其相”。就是要先得其“相”,大概就是先要掌握事物现象的性质规律。然后才能对其进行改造。而改造的方向不是为私利,而是为实现“人不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