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10-7 18:36:24
为你而来 发表于 2015-10-4 22: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您好!
非常感谢您的鼓励和指点!有时候烦累了,看了您的帖子,人又变得平静和充满力量。感谢 ...
为你而来:你好!
孩子在学习上的动力,是从孩子最初的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当孩子自我发展后,有了“我”与“他”的区别意识,好奇心也随之逐步分化。
就学习而言,一支分化为兴趣。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强大和持久的来源,它在这里表现出更多的是需要性质。需要与动机相比,需要更为深层,持久,源源不断。
另一支分化为有“我”与“他”之别的学习动机。动机最显著的特点是目的性。也就是“为谁读书”中的这个“谁”。
从人的教育与发展这一过程来看,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无疑是第一位的。一个有广泛兴趣的孩子,只要学习能解其惑,孩子的学习动力便源源不断。学习动机自然而然地指向孩子自己。
那么,孩子指向外部的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别人教会的,特别是父母教会的。像这样一些言语,都是在教孩子为别人学习。“宝宝,爸爸妈妈那么辛苦挣钱给你读书,你得给爸爸妈妈挣气。”“对门的小明这次考了那么差(那么好),我们宝宝聪明(笨)。”“宝宝,你这次如果能考到班里前五名,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给你一百块……;给你买一个……)。”“你是我们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老赵,你家明明真懂事,上清华了”……等等。
这些言语,都会让孩子觉得应该为别人而学习,以别人的满意与否为学习目标。这类外部为目标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一旦外部目标的变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强度就急剧下降(替代原理的负面效应)。以上面最后一句言语为例,当孩子以老赵家明明为榜样,一旦明明犯罪被清华退学,那么,孩子读书的动机就会出现大问题。像“上清华的人也不过如此,会犯罪,不如我(……)”
所以,要让孩子有持久的学习动力,作为父母的,就得减少,或者避免说这类话。学前可以说说,等孩子上了小学后,就尽量少说。避免孩子形成外部目标的学习动机,或者只形成强度比较弱的外部学习动机。
孩子的好胜心分化后,就会形成自尊心。这是孩子受到表扬后会努力做一些事,做好一些事的心理动力。同理,这种自尊需要是在外部尊重(表扬,奖励)后得到满足后上升为动机的。同样是不稳定的。一旦没有表扬,奖励。就会失去学习动力。那么,如何解决呢?解决方法就是把目标从外部扭向内部。许多父母在表扬的时候,表扬的是结果。结果,是外部的。像你考到多少多少,我给你……。这个“多少”就是结果,是外部的。怎样扭向呢,就是以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克服困难的过程为主,赞许结果为辅。可以这样说:宝宝,你真不错,你遇到了XXX的困难(问题,挫折),还是靠自己的考了这样的成绩。爸爸真为你高兴。这样的言谈,高兴指向努力,而不是那个考试结果。持之以恒,孩子就会形成指向内部的动机。
我和朋友们极不赞同物质奖励的方法。物质奖励有很强的心理替代效应,一旦失去物质奖励,或者孩子认为奖励不到位,那么,原来的学习动机是不会自动恢复的。
当孩子小学四年级以后,可以直接了当告诉孩子,学习是为自己的事。去年,我结交了一位新城市人(农民工买房有了城市绿卡),他们苦恼于孩子四年级了,学习成绩在全班倒数一二。与孩子接触后,我发现孩子的记忆力超常,在书店里看过一篇范文后,基本上可以在一个月后的作业中写出来。有这样好记忆力的孩子不应该倒数一二的成绩。细细了解后,原来孩子由于当年父母打工在外,农村教育体系崩坍,成长很不顺利。二年级到省城后,当时也只能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三年级民工子弟学校合并到公办学校。孩子没能适应农村到城市的变化,出现三大问题:心态问题,主要表现为“看别人脸色学习”,内核是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知统合缺乏征;阅读理解问题。感知统合通过跳绳几个月就解决了,跳绳达到170左右/分。阅读理解比较顽固,现在还在校正中。学习动机是通过直接交流解决的。
基本按照这样的思路与孩子交流的:省城就业很困难,大专生以下就业很不容易,找到工作也很少有继续发展的前途。你如果不准备回老家就业,在省城就业,那么,你起码得读211一类的大学才成。要想就读211的大学,你得进一个好的高中,要有好的高中,得进一个好的初中!你家里现在没有经济问题,不存在读不起好学校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进好的初中,能不能进好的高中,能不能进211或者985大学。你现在有那么好的记忆力,跳绳也过160了,学习能力决不是问题,而是你想不想!有没有为了在省城就业而选择这样的目标!
这个辅导过程是分成数月完成的。伴随着孩子主动性的增加,超常记忆力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今年上半年是四年级第二个学期,成绩已经上升到全班第五。存在的问题是阅读理解,经常把文章中心思想,弄成“我以为”。如果这个顽疾能克服,孩子冲到年级成绩的“第一军团”应该没有问题的。
就你的问题,我这样回复,不知道能满足你的要求没有?有问题继续提。谢谢你的参与和提问,谢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5-10-8 04:36:51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5-10-7 18: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你而来:你好!
孩子在学习上的动力,是从孩子最初的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当孩子自我发展后,有了“我 ...
学习动力真是一个大问题,老槐兄回复里的这个例子,农民工的孩子的天赋因为没有好的教育体制而耽误了,真是可惜,希望这个孩子能在老槐兄的辅导下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我母亲在一个郊区农民的孩子补课,但是真是费劲,原因在于孩子的基础太差,已经慢慢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但孩子是一个有正义感、爱劳动、有眼力价的好孩子,但才上三年级就已经跟不上,学校也不让留级。现在家母对他的学习辅导就是在那里磨洋工。可能这样的孩子先让他跟他父亲干活,苦几年再回来读书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为你而来
发表于 2015-11-1 11:17:24
老槐兄,您好!
非常感谢您又一次的耐心指点!前段时间上不来茶馆,这么久才来回复,请见谅!
我家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属于喜欢动手的孩子,往往看到撒自己就想做个撒,经常不知道别人怎么做的,自己也会瞎鼓捣一番,我经常都嫌麻烦,不陪她做。对于她这么喜欢做东西,我真是苦恼的很,总想她能多学习,想起来可能是没有顺孩子的性格培养了。用不合适的语言教而导致的指向外部的学习动机,这点我和她爸都还比较注意。只是她爸有时会用物质刺激的方式,她爸的理由是只有物质充分得到满足才可能将来不被物质诱惑。老是物质饥饿会适得其反。所以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时,她爸就会让她完成某件事,美其名曰不让她白得。
兄长对那个孩子说的那些我也给女儿说过,不太理想。我感觉是没有吃苦,感觉不到生活的艰辛,就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有时候真想把她放到哪个大山里去呆半年一年。那个孩子可真幸运啊,碰到了兄长!
可能我该引导她虽然动手好,理论学习也很重要。利用她想做某个东西的机会,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兄长不仅对孩子的观察非常到位,对孩子的耐心和爱也是一流的!感谢兄长多次耐心解惑!还在看兄长的帖子,有问题还会继续请教哦{:4_268:}
极乐鸟
发表于 2015-12-9 00:46:18
好文章。收藏。
极乐鸟
发表于 2015-12-9 00:46:23
好文章。收藏。
tjhtww
发表于 2015-12-19 13:07:59
多谢分享,受教了
hippo239
发表于 2015-12-20 22:36:53
看到这么好的有点晚了,女儿二年级,作业慢,主要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手里经常玩弄橡皮擦,铅笔,小动作太多,怎么改?
易水
发表于 2016-3-1 07:46:00
本帖最后由 易水 于 2016-3-1 07:52 编辑
老槐兄好,
一直潜水在这里看你的育儿系列,这已经是第n遍看了,谢谢你的文章,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启发完了我就产生了无数的问题,有的是比较宽泛的,有的是比较学术的,因为太多了,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想想还是问几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希望老槐兄,或者茶馆里面其他的各位,能够不吝赐教。
1. 两个宝宝的问题。这里不是要说老大的心理问题(虽然似乎老二的出生本身就是对老大的一种心理创伤,我在早教中心遇到很多二胎中的老大需要上感统课程来修复)。我的问题是,如果两个孩子的资质根本都不同,究竟要怎么用一种原则来教育她们呢?
这里具体说一下我家两个宝宝的情况。老大男孩儿5岁半,他明显地对周围环境和抽象事物感兴趣,一岁左右出现了你提到那个识字的窗口,他能够很长时间坐在那里看教认字的节目或者让大人给他念家里各种带字的东西。我们始终没有系统地,主动地教他认字,但是结果是他两岁就能看一点简单的文字,英文字母和数字全部认识,现在没上小学,常用字里面已经很少遇到他完全不认识的字了,阅读的速度也很快,可以看着字幕看英文的科教片。很多字他是先在字面上认识了,甚至认错了,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比如他会说“末来”怎么怎么样,就是因为先见过了这两个字的组合,而且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在现实中还没有人教他用过,于是念错了。但是他对别人情绪和目的的识别能力特别差,对自己情绪和意图的识别能力也特别差。他两岁开始就特别烦躁地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不高兴的时候只会哭,虽然这时候他已经能背木兰辞了(不是故意教的,因为我们用自己记得的古诗词给他催眠,他就记住了)。我们用了各种办法,哄他,列举选项问他,甚至他爸爸比较急躁还把他训了。这都完全没有用。到现在5岁多六岁了,好了一些,但是跟妹妹相比还是差距巨大。
另外一方面,他不喜欢听指令的。从两岁到五岁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对所有要求的回答都是“NO”。似乎不听从长辈的指令能让他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总之他常常会完全漠视别人对他的要求,就跟没有听见一样。这个特点让老师特别抓狂,也使得老师对他的态度总是一开始特别惊喜,到后来慢慢失望生气,最后就让他自生自灭了。现在虽然好了一些,但是他很快要上小学,对于他是不是能够满足小学老师对他的纪律要求,我非常地没有信心。
老大是早产的,根据美国医院的规定,在NICU待到体重达标才出来的,一共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在住温箱,而且老大出生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还不是很安定,他曾经在六个月的时候离开我们一年和我父母同住。所以他可能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不知道是不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这里想请教老槐和各位茶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矫正?
还有就是三岁的妹妹,她和她哥哥是彻底相反的。这个小人精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意图,当年还不会说话就能用手语和牵引让大人给她做事情。会说话了更加是八面玲珑,我常常觉得是她在引导我怎么做妈妈,是她在哄着全家人高兴,她应该是全家情商最高的人,两岁半她就知道跟客人寒暄打招呼,还会提上次见面的事情。同时她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注意,什么东西是谁的,在哪里放着都门儿清,出门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拿着自己的东西,做完客走人的时候都记得拿走。但是她就完全没有出现那个识字的窗口期,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不感兴趣,三岁之前连颜色都记不清,我差点以为她是色盲。她的生长环境相对她哥哥来说比较稳定,一岁之前都是母乳喂养的。——她和她哥哥的智力构成区别如此巨大,我不知道这是性别、是个体差异,是生长环境,还是什么其他的。
妹妹的存在对哥哥应该是有好处的,哥哥看着妹妹成天缠人,也有些眼热,虽然他学着小女孩儿撒娇的样子实在是惨不忍睹,好歹学着跟人相处也是有进步了。但是哥哥的存在,我不确定是不是对妹妹有好处。妹妹似乎倾向于去操纵别人而不是自己学习去到达目的。而且因为哥哥喜欢学习,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是以哥哥为主线的,妹妹虽然得到更多宠爱,客观上在教育上面却被忽略了——同时她记忆力似乎远不及哥哥,自己也没有兴趣,我们教她什么都挺没成就感,还不如和她玩一会儿。
第一个问题已经太长了,我就在这里打住吧。您觉得他们这天差地远的两个人,我们究竟要怎么教育才能兼顾呢?还有就是哥哥和妹妹的这两种情况,是不是有点极端,需要特意矫正他们么?谢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6-3-1 10:58:50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6-3-1 11:01 编辑
易水 发表于 2016-3-1 07: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好,
一直潜水在这里看你的育儿系列,这已经是第n遍看了,谢谢你的文章,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启发 ...
您家的两个宝宝个性迥然不同,在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真的是很普遍,我觉得很正常。
我觉得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在哪个方面得到了大人鼓励这种刺激越多,学习的动力就越强,容易形成良性循环,家庭环境起了主导作用。
以我家的宝宝为例,可能是因为独子关系,受到大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需要去讨好大人,在亲子关注方面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所以孩子小时候就是在识字、认知方面给予的刺激远远强于她在探索家庭成员关系方面付出很小的努力而得到的鼓励刺激。所以情商方面就不如认知方面发展得快,后来上学也是因为在国内只要成绩好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人际关系方面很容易相处,但到了海外反智主义盛行的学校环境中,就完全不同了,她需要刻意思考如何和同学相处,让同学喜欢自己,小到给同学们义务提供国内的手动转笔刀,大到如何在一个三人伙伴的关系中如何保持均衡(坐校车时两个人一排的座位,孩子想出轮流两个人坐的主意)。这个时候(大约是小学四年级),这个人际关系的学习过程,就不是受到正面的鼓励刺激,而是以一种压迫式的外在动力形成的负面刺激,所以这个刺激给予孩子的是一种挫败感,虽然最终的结果是让孩子变成了对外在环境敏感,但我觉得过程是要痛苦一些。所以我觉得还是以正面的刺激来提高一种学习能力要来得好,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但
易水
发表于 2016-3-2 11:20:54
silversky 发表于 2016-3-1 10: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您家的两个宝宝个性迥然不同,在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真的是很普遍,我觉得很正常。
我觉得孩子天生就有 ...
很难以正面刺激为主的,总是正面刺激,火候就会过了,比如我现在就愁老二太过于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她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从开始就比哥哥差很多,也许是因为家里有另外一个小孩儿存在,从一开始就改变了她的努力方向。但是在那么早期就形成的趋势,也就跟天资分不清了。
我可以接受他们不同,只是担心这个两个人有点走极端了。另外还有一个矛盾我一直没有解决:应该优先补足孩子的短板,还是优先发展孩子的长处呢?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发展长处显然比补差要愉快多了,但是会不会某天就栽在这个短板上面了呢?这两者显然需要一个平衡,但是如何达到平衡呢?
silversky
发表于 2016-3-2 11:59:25
易水 发表于 2016-3-2 11: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难以正面刺激为主的,总是正面刺激,火候就会过了,比如我现在就愁老二太过于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
嗯,是很难取舍。一方面是时间效率问题,一方面补短板的过程很难完全做到让孩子快快乐乐,有时候是个痛苦的过程。所以我的意思是说在补短板的过程中以正面鼓励为主更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减少痛苦的过程。
易水
发表于 2016-3-3 09:30:02
silversky 发表于 2016-3-2 11: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嗯,是很难取舍。一方面是时间效率问题,一方面补短板的过程很难完全做到让孩子快快乐乐,有时候是个痛苦 ...
是的,补短板最痛苦了。比如我家老大中班的时候特别不会穿衣服。。。有时候全班同学都穿好了,就他抱着衣服在那里呆着,然后全班同学上来帮助他穿。。。我听完老师描述都觉得尴尬。花了好长时间给纠正了,现在差不多跟上全班速度了。最后成功的做法是打一巴掌给个枣,一边强迫他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一边在有进步的时候使劲夸,再一边想办法给支招。这是对父母耐心和智慧的挑战。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4 21:45:17
易水 发表于 2016-3-1 07: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好,
一直潜水在这里看你的育儿系列,这已经是第n遍看了,谢谢你的文章,给了我非常多的启发。启发 ...
易水:你好!
看了你的留言,就你提出的问题,和我以为是问题的地方,就自以为是的回复,如有偏差,请多多包涵。
感知统合训练,是针对生理心理的,不是修复心理创伤的。它是指宝宝注意力品质发育因为缺乏相应的刺激而暂时性落后现象的。通过感知统合训练,提高宝宝注意品质。
感知统合能力弱,不是生理缺陷。就是不参加训练,到了一定年龄(我国大约在8~11岁前后)都会完善的。感知统合失调征(不是症,因为不是病)要引起心理创伤,一般是因为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而被他人指责。比如,父母的打骂,训斥,老师的严厉批评,挖苦,体罚等等。
要修复这样的心理创伤,最应该的是消除造成心理伤害的刺激源,即父母和老师的那些负面刺激。通过感知统合训练,提高了注意力品质而减少了这些那些惩罚,是不会消除这些心理创伤的。
多子女教育在人格培养上,公平最为重要。是宝宝们非常好理解的。也是以后终身受益的。
在具体施教上,因材施教。我觉得,父母最容易实现。父母认识自己的宝宝是最清楚的,你对两个宝宝的描述也说明了这一点。
大宝的问题,似乎出在人际方面。你所说的三个星期的温箱十分重要。这是宝宝脱离妈妈后第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安全的形成期。然后,与你父母建立的亲子关系又中断了。现在妹妹又出现了。可能大宝与你们的亲子关系是人际问题的核心。如果判断是对的话,要乘早重建亲子关系。五岁了,难度可能会大一些,可以利用男宝与妈妈特别亲的心理倾向,先与你建立。可以通过邀请大宝参加家庭事务来入手,其中以信任为中心。在信任的基础上,再具体的行为指导,不要用否定性语言去指导。如果有改善,及时强化。
大宝识字早是好事。但是,从你的描述来看,有一个问题。可能你们过于纠缠于某个字对不对。宝宝们识字并不是从单个字开始的,而是从整句话的意思开始的。由于宝宝们言语能力发育弱于识别言语意思能力,在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是用单个词,重叠词来表达的。要通过阅读量来让大宝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大宝在人际上有一些困惑,找一些关于人际规范的童话给大宝读。一举两得。
等宝宝对言语的句子真正理解了,就会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了。现在表达不顺利,很可能是句子,与意思,与言语之间有出现负迁移作用了。
这个年龄段宝宝的行为校正,多以带为好。言语指导校正,会因为大宝没有人际经验,而不知道从那里才是着手点。可以聊大人们情景的故事的来指导,比如,张阿姨来了,你们接待后,就可以与宝宝聊,你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张阿姨又是什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言语指导的时候,不要太正规,就是闲谈的方式。然后,下次张阿姨来了,让宝宝帮着你们这样去做。比如,张阿姨来了,你们给张阿姨泡茶时,让大宝把茶叶罐拿来。这样带着做,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两个宝宝的智力差异,应该是“男性大脑”与“女性大脑”的差异。我记得在回复一个茶友的帖子时讲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如果我们父母对宝宝们的差异表现出某些倾向性的强化,那会促使宝宝差异的扩大。
二宝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应该是脱离了识字的结果。言语与意思之间没有字的干扰。与大宝不一样。现在过了母语敏感期,并不是说母语接受能力就没有了,只是识字相对弱一些。如果可以的话,与大宝一起学习。有促进就可以了。不必强求。
可以通过让二宝听故事的方法,让二宝知道好听故事与识字的关系,来激发兴趣。如果是大宝通过看书讲给二宝听好听的故事,榜样的作用会比较大一些。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们都有控制欲的。这是自我人格形成和成长的必然,没有这个过程的宝宝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只是宝宝在如何表达自己的控制愿望,如何表达自我的方法有问题,这是经验积累不足,是成长的烦恼。培养正确的人际行为,避免不适当的控制行为,没有比放手让宝宝们进入同龄伙伴中更好的。宝宝们的适群行为是在人际挫折中逐步形成的。
宝宝们在幼儿园,在学校受到来自同学,来自老师的人际挫折是好事,是训练宝宝们的机会。要让宝宝们在挫折中成长,最重要的就是亲子关系中的心理支持。当宝宝觉得委屈时,有渲泻的地方,有人指导如何处理的地方。我是比较倾向“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模式的。严父不是严训棒教,而是关注细节,发现隐患的严,是告诉宝宝们如何爬山的严,是在前面“拉”。慈母,是生活上的温床,情绪安抚的港湾,共享欢乐的森林,告诉“一览众山小”幸福在哪里”的慈,是把宝宝向前“推”。一推一拉,两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是比较好让宝宝们前行。
最后,也是可能是你们忽略的问题。这就是用什么样的目光看宝宝们的行为。比如,大宝学妹妹的样子,你形容是惨不忍睹。二宝自我形成中的控制行为,你形容是操纵。当然,可能是用词问题,不过,这些背后有没有用成人的目光来宝宝的行为呢?呵呵,我很少听到其他父母用这样的词来描述宝宝的。同理,教二宝识记,得有一定的标准,不能落下,这又是不是成人的目光在起作用?
当我们转换角色,站在宝宝的角度看问题,理解问题,也许成人社会化后形成的那些理念就不会影响我们判读宝宝的行为了。有的时候,当我们理解了宝宝,那些所谓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在操作上,宝宝们最需要的是具体如何操作,有的时候,言语指导,宝宝们是理解不了的。最好的方式是带做宝宝做。
在两个宝宝中,目前需要的是重建与大宝良好的亲子关系为重点。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减轻大宝不安全感,以及派生的自卑感。是非常有助于校正行为的。
就这样根据你的述说,和我与朋友们在育子交流中,合作中交流的内容,自以为是的答复一下。如果有误请多多包涵。有什么问题,像其他茶友们一样,直接提出。如果不便说的,可以通过私信聊。
谢谢你的参与和提出问题。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4 22:22:43
易水 发表于 2016-3-2 11: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难以正面刺激为主的,总是正面刺激,火候就会过了,比如我现在就愁老二太过于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
二宝过于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其实是在那里自我觉察“我是谁”。与我们成人在意外界评价不是一回事。成人在意别人看法,是自我已经形成,在根据别人的评价调节交往方式。
人的能力是综合性的,以最短的那个块来决定能力的强弱。补短板是培养效率最高的。
人的成长是螺旋式的,散发式的,有明显的剪刀差效应。短板补得越早越及时,剪刀差影响就越小。
人的能力长短相互影响有单向性。长处越长,不会把短处补上,而短处补却能促使长处更长。拿英语翻译来说,中文不好的人,英语好不到那里去,中文好的人,英语就会特别地好。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4 22:34:58
易水 发表于 2016-3-3 09: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的,补短板最痛苦了。比如我家老大中班的时候特别不会穿衣服。。。有时候全班同学都穿好了,就他抱着衣 ...
你应该想办法弄清楚大宝为什么发呆。这太关键了。有点粗心了。
大宝知道尴尬是什么意思吗?是你替宝宝,还是你自己面子上的过不去呢?要分清它们,这样,才能同理大宝,了解大宝,理解大宝那个时候不空衣服的行为。
对于宝宝回避的某些行为,背后都是心理上的事。如果不针对心理上的事,只是在行为上校正,负面的东西就积在那里。等到青春期,逆反就会比较激烈。早疏通为好,不积累为优。
silversky
发表于 2016-3-5 23:22:48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4 21: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易水:你好!
看了你的留言,就你提出的问题,和我以为是问题的地方,就自以为是的回复,如有偏差,请 ...
谢谢老槐兄的专业论述。请教,为什么早产的孩子早慧的情况更多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6 14:57:32
silversky 发表于 2016-3-5 23: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老槐兄的专业论述。请教,为什么早产的孩子早慧的情况更多呢?
silversky:你好!
早产的宝宝早慧。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说一下我的那些教育心理和发展心理学专业的朋友们的看法。没有正式的论文,是闲聊形式专题共识。
早产儿一般都有一段时间是与母亲分离的。不安全感重,受不了外部太多信息,大脑就会关闭外部接受开关,表现为睡觉。睡眠时期是潜意识活跃的时期,没有足够的外部信息的刺激,潜意识只能关注自我。自我就那么一些,要更多的关注,就只能通过自我细节的展开来关注,这样便形成关注细节的认知倾向性。如果有剪刀差,新生儿就是剪刀差的顶端了。关注细节的剪刀差顶端。
关注细节的宝宝都是比较早慧的。扩展一下,新生儿时期睡眠质量好的宝宝都是比较早慧的。
另外,早产儿的父母更关爱宝宝。特别是当妈妈的,总觉得自己对不住宝宝。当早产宝宝一有反应就会及时应和,形成强化。这就应了朱智贤先生的话,出现了的心理特质及时强化,不强化就会退化不再发生了。
这是很早很早之前在白板上与朋友们聊各自宝宝情况时的一个主题。当时小子上了小学了,朋友的宝宝都出生不久。这些内容记不太全。大结论是这样的。只能仅供参与。等有机会了,我再问问他们有没有专题研究这个问题的成果,有的话,我再告诉你。
谢谢你的问题,在回复的同时,让我回忆起那帮心理学的同道们。非常感谢!
易水
发表于 2016-3-7 13:03:23
本帖最后由 易水 于 2016-3-7 13:06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4 21: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易水:你好!
看了你的留言,就你提出的问题,和我以为是问题的地方,就自以为是的回复,如有偏差,请 ...
非常老槐兄的指点,
您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交流对象,谢谢您的时间和反馈。
形容他“惨不忍睹”,是自己夸张的语言习惯,我也常常这么形容自己的。
你提到要从宝宝的角度看待他们的行为,我深以为然。这是最近才有的一种感觉,但是还没有能够总结出来。之前我特别不理解哥哥的一些反应,似乎他非常理性而且没有同情心(还是同理心?我分不清楚概念)。比如,我父亲曾经长期带他,所以两个人感情很好。我曾经亲眼看见我父亲因为太累了,所以希望宝宝下来自己走(当时我怀孕,所以没法抱他),那几乎是在祈求同情的语气了,他还是不为所动地就是要抱,然后我就发火了。类似的事例曾经有很多,我甚至开始怀疑一个人的品性是不是也是与生俱来的,而他的这种行为是不是表示了一种很不好的倾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后来慢慢发现,母亲的慈爱和关怀是改变他的这种行为模式的关键。我对他越是亲密,他的表现就越是亲切,越是包容,越是有爱心。
老大的心理特点和其实和我非常相似,也许我小时候还更糟糕一些,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地自己改善了一些方面,但一直是非常冷静的人。可能我妈妈和我小时候也几乎没有什么情感的交流,所以我对亲密关系的印象,都是通过间接的学习得来的。老大出生之后我对识别他的意图和安抚他的行为就不是很擅长,直到生了第二个孩子,我才在女儿的诱导下,慢慢地学会怎么亲密地和孩子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长的心理问题是可以母婴垂直传播的,而健康的心理则是父母可以留给孩子的最大的财富了。只是要改变自己非常难。我读你之前的育儿系列文,就特别羡慕你的孩子有那么和谐的一个家庭,父母本身的学识也就罢了,难得的是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都那么默契和温暖。这样的家庭,即使你不是对幼儿的心理有专门的研究,靠着言传身教,孩子也会非常出色的。
易水
发表于 2016-3-7 13:17:34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4 22: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应该想办法弄清楚大宝为什么发呆。这太关键了。有点粗心了。
大宝知道尴尬是什么意思吗?是你替宝宝 ...
我当时和他分开了一段时间,刚刚重新在一起。回来之前家里的老人溺爱,父亲又没有耐心,没有人鼓励他,教他怎么更快地穿衣服。他就是不太会穿,然后他不喜欢跟人比赛而且输掉,可能一群小朋友一起起床穿衣服,他又比谁都穿得慢,最后他就不干了。他知道尴尬的,我觉得这个场面其实对他伤害挺大,他那段时间从来回家都不提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
后来我想办法教会他穿得更快,发明了新的穿衣法,他就没有再这样了,相反还很乐意给大家表演他的闪电穿衣特技。
老大一直学得快,所以更加不能接受自己学得比别人慢,这是一个问题,我一直在试图给他洗脑,让他知道不断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人都有特长,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也不能放弃努力,可是这大概违背天性了,目前洗脑还没有成功。老槐兄或茶友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或建议么?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2 17:57:21
易水 发表于 2016-3-7 13: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非常老槐兄的指点,
您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交流对象,谢谢您的时间和反馈。
形容他“惨不忍睹”,是自 ...
易水:你好!
你说的很好!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过程,不仅是宝宝成长的过程,也是为父母成长的过程。我也是在带小子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了解我自己。
由于夫人得病,小子出生后由我自己带。大约小子已经吃副食了的25、6周左右吧。出了一件事,让我领悟不少。
那天,我冲了牛奶抱着喂他。小子美美抱着我拿着的奶瓶就是一口。不料,他马上吐了出奶嘴来。我很奇怪,心想,不可能烫吧,我刚才还滴在手背上呢。然后,对他一通好言好语。小子眨巴着小眼,一声不出,看着我。
我想当然,又把奶瓶送到小子嘴边。小子张嘴接了奶嘴,就是不吸。我轻轻挤了一下。这倒好,小子连奶加奶嘴全吐出来了。我一边用毛巾擦两人身上的奶迹,一边数落着小子调皮,不听话。小子已经能听人话,看着我,小脸涨得红红的,绿豆样的小眼也睁得桂圆核样了。
我继续说,要听话,喝了完奶,爸爸带你放风去。说完,有点强制性的把奶瓶塞过去。这次,小子拼全力反抗了,连那两条小肥腿也来参加了。一阵张牙舞爪,奶瓶终于让小子的腿从我的手里给蹬掉了。就一下,那个准头。
我真的有点生气了。声音不禁高了起来,说:你今天怎么了?刚才还好好的,说不喝就不喝。还把你的吃饭家伙给蹬了。我把小子放到椅子上,边说边走向五斗橱边捡奶瓶。咦,怪了,平时小子这个时候都会呀呀哇哇一通。今天没有声音。我捡起奶瓶,回头一看。得,小子在哭。无声地在哭。
小子以前的哭,要么是没有眼泪的哭,要么就是挤出几滴泪。这次,可真的是第一看到泪如珍珠般一串串落下。小子第一这样的哭。我才醒悟,小子一定是有原因不喝奶的。我赶紧放下奶瓶,回抱起小子,安慰着,给他擦泪。
小子过了一阵子不哭了,冲着我一阵爪哇语,鬼都听不懂说的是什么。我对他摇摇头,说,听不懂,还是听不懂……小子抬起左手,伸出短胖短胖的食指,指向奶瓶。我拿起奶瓶仔细看了起来。
忽然,我看见,这奶液有点不对头矣。怎么有豆腐花样的东西。我一个激冷,莫非这奶有问题。我拿起座机,打了一个长途给在陆总院陪老爸的老妈,问奶粉为什么会豆腐花样。老妈在电话那头说,奶粉被细菌污染了,多半会是这个样。这里还没有说完呢,小子就已经抱着半个电话,啊呜一口啃上了,那个口水呀,哗哗啦啦地趟呀,哗哗啦啦地趟呀……
小子第一次这样哭,给我的刺激比较大。我静下心来反省,觉得我是按照前一段时间带小子的经验来看待小子这次不喝奶的。把小子与我玩的情景带入判断他反抗喝坏牛奶的行为。没有想到小子已经能判别出牛奶的好与坏了。说穿了,当时,我就是没有用小子的目光来看他不喝奶的行为。
有了领悟,在以后的养育过程,我就比较注意用孩子的目光来看孩子的行为,孩子的事。效果非常好。小子与我关系一直良好,保持到现在。
在回复你的层贴时,想起了养育小子时的领悟,便随手打出来。娱己乐人。也许能给即将做父母的茶友们一点帮助。
谢谢你的夸奖。你也会很好地带宝宝们成长的。你有一颗慈爱的心。有问题继续提。谢谢你的参与和讨论。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2 18:45:04
易水 发表于 2016-3-7 13: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当时和他分开了一段时间,刚刚重新在一起。回来之前家里的老人溺爱,父亲又没有耐心,没有人鼓励他,教 ...
易水:你好!
宝宝在学前成长有两大动力源,一是好奇心,一是好胜心。利用这两心,是可以比较好的保护宝宝的心理,又可以促进宝宝们的心理成长。
其实,你已经在运用它们了。你在用新的穿衣方法(好奇心),并让大宝在大家面前表演(好胜心)来强化。
这个年龄段,大宝可能还不一定明白你说的道理。你试着不去强化他的比较行为。比如,他说谁怎么怎么样,如果你觉得他是在与人比较的话,你就表示知道了行了。不断努力才是最重要的道理不用讲。这样,弱化刺激。这是“阻”。
“导”,是指把大宝欲比较的目标引导到与别人没有可比的方向。比如,大宝要与别人比玩具,你可以让大宝去旅游。玩具和旅游,要比较的话,得“转换可比口径”。五岁半的大宝没有这样的认知能力,所以,无法比较。这样,慢慢让大宝养成不去与人比较的习惯。
要注意的是,比较的背后,成人与儿童的心理含义是不同的。成人社会化过程已经完成,比较背后更多的是依赖外部评价生活,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儿童则比复杂的多,要细心询问才能得到。你可以用故事法试着了解大宝当下的心态。在不断出现与人比较现象时,故事法可以获得比较可靠为什么比较的原因。
在你以及家人的言谈中,不要提及大宝与其他孩子的比较,也不要用其他孩子的榜样来教育大宝。比如,你看,小明是他们家最聪明的宝宝。老杨家的嘟嘟就是没有我们家的大宝好,等等。这类话,都是刺激大宝与别人比较的刺激源。要尽量避免。这些话的背后,对良好的自尊形成是不利的。前句是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后句,则是捧杀孩子的自尊心。
根据你的问题,就这样回复,不知道回答了没有你的问题,如有不妥请多包涵。有问题直接提。
谢谢你的参与和讨论。非常感谢!
若无
发表于 2016-3-15 07:26:44
老槐兄,请问你对孩子学围棋有什么建议?谢谢!
若无
发表于 2016-3-15 07:28:58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2 18:45
易水:你好!
宝宝在学前成长有两大动力源,一是好奇心,一是好胜心。利用这两心,是可以比较好的保护 ...
老槐兄,请问你对孩子学围棋有什么建议!谢谢!
易水
发表于 2016-3-18 17:09:03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2 18: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易水:你好!
宝宝在学前成长有两大动力源,一是好奇心,一是好胜心。利用这两心,是可以比较好的保护 ...
谢谢槐叔的指点,这都是宝贵的经验。我们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总结经验,但是常常是总结完了,孩子也过了那个阶段了。能够遇到槐叔这样的专家+过来人,是我们的幸运。我还有很多问题想要请教您,但是没有积累一定的思考和时间,常常连问也问得不得其法。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希望您不要嫌我鲁钝。
这一阵子一直都有点疑惑的一个问题,也是跟您之前回复相关的。之前问过大宝和二宝的差异,当时我脑子里面就有点混乱。我一时觉得这是他们先天的区别,就如同以前做过的MBTI性格分型,可能是天生的;一时又觉得是后天的区别(早产,母婴分离等)造成的。您的意见似乎更倾向于后天的安全感缺失,而最近孩子的一些变化,提示您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的表现的确能够通过增加母子的亲密度来改变。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似乎发现了妹妹能够很好地判断父母的意图并处理和成人的关系。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他会有意识地根据妹妹的举动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办,然后几次下来就习得了妹妹的行为模式。在这里,我的问题是,那些性格分型的测试是科学的么?真的存在完全不同的人脑,还是仅仅存在不同的教育结果呢?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有多少是不能改变的?又有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呢?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究竟是应该保护孩子先天的不同倾向,接受他们的特点(包括“缺点”),也让他们接受自己的特点,还是按照我们对社会的理解,用同样的标准来“塑造”他们呢?希望听听您的意见,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8 20:45:05
若无 发表于 2016-3-15 07: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请问你对孩子学围棋有什么建议?谢谢!
若无:你好!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否把围棋当成终身职业。
如果是的话,那么,投入和风险要有一个全面的评估。毕竟,要把全身心投入到围棋中的话,得放弃许多其他的生活内容。一般孩子要在围棋上走到最顶尖的位置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家里经济状况不是很乐观的话,还是不要作为终身职业。当然,有天赋,高人也愿意带,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不是作为终身职业,学学围棋还是有许多好处的。棋如人生,可以从棋中领悟一些人生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人际工具。我是作为人际工具的。也可以工作累了,调节一下。像小子那样。
棋类益智,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过度了,会影响孩子的其他生活。像围棋,投入过甚,在日常言语中都会时不时吐出一两句“白子”“黑子”,那就是过度的标志了。小子曾经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我就暂时停了他的围棋学习,等过了个把月,状态过了,再让他下。
我朋友有一个观点。他说,棋琴书画是一个系统,如果能都涉及一些,可能对孩子更好一些。也就是围棋,古乐器,书法,中国绘画会相互影响。由于他提出来的时候,小子已经很大了,我就没有让他全面涉及,不清楚具体的效果和操作。不过,小子围棋和钢笔字有点心得的。
由于这个方面我投入的精力不多,朋友们也比较少的谈论。就这样把我知道的看法告诉一下。不知道能不能满足你的希望。如有不妥,请多多包涵。有问题继续提。
谢谢你的问题和参与。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8 22:07:56
易水 发表于 2016-3-18 17: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槐叔的指点,这都是宝贵的经验。我们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总结经验,但是常常是总结完了, ...
易水:你好!
看了你提的问题,你应该看了一些有关方面的书。我先对这类书做一个评价,然后再谈观点。
有关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最深入和水平最高的,在前苏联,德国,法国和英国。美国论文不少,但是,小理论多,限制多,局限多。而我国在改开后引进过程中走了弯路,把美国的东西当成最前沿的。美国在大脑科学上有比较好的实验成就。与人工智能关系密切,但是,与我们父母教育孩子还是比较远的。国内那些心灵鸡汤的教育内容,副作用比较大的。最好的孩子教育理念,还是在公办的那些幼儿园和学校里。特别是师范学院,教育局所属的研究所与学校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是比较到位和前沿的。
下面回答你的问题。
性格分型的测量已经比较成熟了。性格之间,没有对错,没有优劣。性格所表现的行为,只有与环境与条件相结合才能分析判断是不是恰当。
在孩子没有完成社会化之前,性格是不会定型的。一般要到20±3岁这个阶段才会基本定型。现在给孩子定型,除了刺激孩子向“大人定型”的方向发展外,没有任何意义。
从现在大脑生理心理科学的研究来看,人的大脑的确有“男性大脑”“女性大脑”之分,但是,这只是一种倾向性,并不能代表大脑就一定向某个方向发展了。要与后天的刺激结合才能最后决定大脑的发展结果。更重要的是,人的大脑其实是混合体,只是某种倾向占主导。这点要十分明确的。像爱因斯坦那么严密逻辑推理出相对论,却拉得一手好的小提琴。
两个孩子的大脑分别属于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如果同处在逻辑思维的教育中,那么,男性大脑的孩子逻辑分析会优秀一些。如果一个努力一些,一个不努力,那么,努力那个一定要比不努力的那个要优秀。而他的大脑有可能就是女性大脑。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要有足够的刺激和引导,除了生理差别,在心理上可以完全可以一致。这类研究,在早期的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已经完成了。只是现在人们更关注内心的东西,更讲人道,把人看成人,而不是猫狗老鼠之类。看成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心理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完全无差别的同一性的人,这个社会就会停滞发展。
最后的问题,其实就是用不用成人的目光去看宝宝们。孩子的心理倾向在一般条件下,差别不是很大的,类似“人之初,性本善”的“本”。孩子的心理发展进度有快有慢。年龄越小,差别越大,到了一定年龄后,差别就非常小了。以前心理学界还讲智商,现在不讲了,因为发现到了一定年龄,孩子们智商的差别没有统计意义了。
大人用什么样的目光去看宝宝,认为宝宝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在行为中(潜意识状态下发行的)有刺激宝宝成为那样的人的成分。这已经被无数实验重复证明了。
如果大人认为宝宝的这个行为是缺点,那么,宝宝就会有这样的“缺点”。许多时候的校正效果非常低,问题出在这种缺点行为在宝宝的眼中意义,与我们成人的有非常大的不同,甚至是反对关系,不兼容。比如,宝宝们在有段时期,会有只能他们动手来做,不许别人做,一直坚持着,与成人的固执行为没有两样。其实,这个时候,是宝宝形成自我意识的时期,宝宝们通过这些行为在那里观察自我,在那里学习如何控制。与成人的固执相差十万八千里,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果这个时候,按照成人的固执去定性宝宝的这种行为进行校正,那么,宝宝的自我形成过程就会畸形。会变得退缩,自卑,自私,自残。
宝宝的认知能力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教育要尽量与其发展程度同步,不要超前,也不要落后。社会性要求,要随着宝宝认知能力提升逐步提高。其实,按照目前国家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德智体教育的发展路线就可以了。朱智贤先生曾经说过,当孩子的某些心理特质没有出现时,不要强化,这种强化是拔苗助长,这些心理特质就不会出现;当孩子某些心理特质出现后,要及时强化,不强化,它们就会退化,以后不再出现。
作为父母的,最关键的是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这点好处多多。这也是我在心得中,把它放在第一篇的原因。至于宝宝最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说不会有多大的区别的。那些特别优秀的,也是阶段性的。有人对历年来各省高考状元进行跟踪,发现他们最后发展基本上是落后于那些非状元的。
对孩子有特别的愿望和要求的,一般是父母把自己小时候,没有实现的愿望和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了,希望孩子替自己去实现。这对教育孩子成长比较负面,其不良影响,在数次调查统计中,都是排在第一或者第二位,没有第三位。
看了你的层贴中提的问题,就这样回复了,如果我理解题意出偏差,请多包涵。有问题直接提。非常感谢你的参与和讨论。谢谢!
易水
发表于 2016-3-20 11:30:03
本帖最后由 易水 于 2016-3-20 11:31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8 22: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易水:你好!
看了你提的问题,你应该看了一些有关方面的书。我先对这类书做一个评价,然后再谈观点。 ...
谢谢槐叔,
这正是我寻求的答案。谢谢您的付出。
下阶段看来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孩子心理发育的阶段,各种特质出现的时间。二是在一的基础上,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避免拔苗助长。您曾经提到国内心理学科普存在很多问题,那我去读一下专业的儿童心理学教材好了。
看到您提到关于父母给孩子定性贴标签的问题。我母亲就很喜欢给我贴标签,我成年这么久了,仍然只是部分摆脱了那些标签的影响。现在她仍然喜欢给我的孩子们贴,我说多了她还会生气。。。这只能寄希望于我和孩子们的良好关系,希望他们对我的评价更重视,能够忽略其他人的干扰了。
至于对孩子特别的愿望和要求,我就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不要有太多负面的心理问题,对万事保有好奇心和积极主动的心态,如果在念书阶段成绩不能尽如人意,那也要保留对自己的信心。 这样的愿望和要求应该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吧?您提到的那个调查统计中,那种父母对孩子的愿望投射,是指的父母对孩子有一个具体的指令,要求他们必须成为哪一类型的人么,还是其他呢?
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20 16:00:46
易水 发表于 2016-3-20 11: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槐叔,
这正是我寻求的答案。谢谢您的付出。
下阶段看来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孩子心理 ...
易水:你好!
你的理解力很棒。专业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是非常不错的。重点可以放在基本理论和儿童心理测量。
让宝宝们少受外婆的标签的影响,可以让你的评价只“就事论事”,不论人。标签的影响是要通过事起作用的。只要你的评价是对事的,那么,宝宝们“对事的理解强于对人理解”的认知特点可以很好的帮助你。
父母愿意的投射内容是比较复杂的。父母(个体)年轻时没有实现的志愿,希望,想法,等等。比如,父母小时候很向往成为钢琴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当他们成为父母后,就会以音乐开发智育的名义下,要求,甚至强迫宝宝们去学钢琴,而不在意宝宝的手形是不是适合弹钢琴。
这里关键词是,父母(个体),年轻时,没有实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不在其内。
不知道这样回复了你的问题没有。不妥请包涵。有问题直接提。
谢谢你的参与和提问,谢谢。
若无
发表于 2016-3-29 16:13:34
本帖最后由 若无 于 2016-3-30 08:53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8 20:45
若无:你好!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否把围棋当成终身职业。
谢谢老槐兄详细回答。提问中孩子的情况过于简单了,孩子上三年级,围棋刚好学了两年,水平是业余一段。因为老师要求一周上三次课,我感觉时间有点多(平时放学就去游泳)所以请教一下围棋到底值不值得花费那么长时间,孩子是喜欢去上课,但是不主动去做题。
再次谢谢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29 17:47:53
若无 发表于 2016-3-29 16: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老槐兄详细回答。提问的过于简单了,孩子上三年级,围棋刚好学了两年,水平是业余一段。因为老师要求 ...
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事建议学到业余5段左右,12岁以后再继续就很难了。围棋只要不是走职业路,一般利大于弊,它对大脑的刺激不是其他益智游戏能比的。例如国内认知科学的专家做过脑部的扫描,下象棋仅仅激活大脑的逻辑思维部分,而下围棋是全激活。
除去智力锻炼,对意志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运动不能比的,甚至超过足球、自由搏击一类。下过比赛棋的人都知道,一场比赛下来比踢一整天足球还累,没有体力+意志力支撑很难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