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0 13:20:44

国家的基石——苏联粮食生产

本帖最后由 temptemple 于 2013-8-10 22:24 编辑

前言
    纵观苏联的建立,就是以压榨低端产业利润,供给给高端产业链,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这是迄今为止一个农业国快速产业升级进入工业化的唯一成功的道路,斯大林的道路是如此成功,他的体系是如此庞大,他的兴衰震撼着世人。
    中国走的就是一条斯大林式的工业化道路,无论是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我们也走在一条成功的路上,也似乎永远会成功下去,农业社会的陈蔡悲欢,工业社会的的齿轮轰鸣,夹杂充斥着我们的路途。我们高歌、我们埋葬、我们迷茫,太多的社会糅合、太多的修正妥协、太多的斑驳陆离,迷住了我们的眼。我们因何强大,我们有何隐患,我们身处何处,我们将向何方?
   
    苏联,教条生,教条亡。他的经历会揭示一些最本质的矛盾,隐藏在成功工业化下面的失败,隐藏在我们种种矛盾冲突下的暗流。苏联,为了工业化,耗尽了自身的潜力。一种经济的结构型障碍一直横亘在其发展的道路,像慢性病一样,煎熬着苏联的领导人们,决定了苏联的崩塌。而且这种矛盾,姑且称作经济产生的垃圾,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但是考察中苏的历史,我们发现这种垃圾的生成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是30年就开始威胁到整个结构。而处理垃圾的手段,我们却缺少资本主义的做空手段——经济危机,如同我们的房市。
    任何机制运行了30年,人心就失去敬畏,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是僵化的人心和诱惑。考察苏联和中国的历史,我们发现,经过长期的利益转移,人们普遍崇拜于自己的能力。从整个国家层面上来说就是,人们习惯与虚高的生产率,并过着与这生产率相对骄奢淫逸的生活,慢慢掏空帝国。反映到实际的物体上时,就是货币的实际价值高于资产的价值,明显的或是隐形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增,这是经济和一个国家非常痛苦的时候,并且运行这种机制的,繁华基本依赖于外贸,这是一种极其损耗自身市场的行为,无论苏联还是中国的都无法避免,挣扎过或是正在挣扎着。

     考察这些经济垃圾的处理,崩塌固是悲剧。但是赎买,请不要忘记这些代价是为了变革,不要迷失于赎买带来的甜蜜梦幻中。至于为什么考察苏联的粮食生产历史呢?因为苏联的农业是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从苏维埃政权成立以来,它就被受到最不公平的对待。因此,苏联的农业是研究这种价值扭曲体系最好的观察体系。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苏联的崩溃是因为农业的崩溃而崩溃的,倒是苏联的崩溃最先是从农业开始的,并且农业的彻底崩溃导致了苏联帝国的回天无力。这个给我们正在土地流转的我们一记警钟,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敲响,但是类似的序幕已经打开,我们的前路艰辛。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0 13:20:45

本帖最后由 temptemple 于 2013-8-11 07:58 编辑

一、短暂的列宁时代
    苏联建立虽然在帝国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诞生,他一出生就遭来所有资本主义的仇视,但是它的前身——俄罗斯,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一个糅合着最落后的农业社会的军事强国。它的诞生宣告了列宁对共产主义活动的一个新的判断,抛弃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合法抗争手段的路线,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道路。万事开头难,没有规矩无以方圆,这个新的双头鹰帝国,因教条生,也因教条亡。

    革命意味着新生,参天的大树也总是在腐枝中长出来,苏联继承了沙皇俄国的一切,包括激昂深邃的诗人、思想开放的军官团体、集权的皇冠、以及一群几乎找不到的人——农奴。而农奴这个群体,在苏联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建国、建设、灭亡时基本没有作为群体发过声音,这是个被忽视的种群。苏联的农村,是一种哥萨克式的自治村社常成为农民对内压制“个人主义”、对外排斥“国家主义”的纽带。在沙俄时期,因为贵族的压榨,农奴制的加强,使得这些农村基本没有国家的概念,憎恨贵族甚于憎恨外敌,1812年拿破仑征俄时,俄西部六省农民蜂起反抗主人而欢迎法军。【1】而正是这种牧场放养般的城乡结构,使得沙俄农村呈现出一种自治化,这种自治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内核是有着潜在的冲突的,这种冲突导致在马克思运动过程中,自然村社与马列主义的疏离。    而保卫苏维埃的政权的战斗中,这是一场从城市控制农村的历程。在战斗中,农民们保持了中立态度,认为红军和白军都是群官老爷,只是统治者的变化,因此采取了特有的冷漠态度。而苏维埃政权在战斗吃紧的情况下,加紧了对农村的横征暴敛,再加上苏军特有的纪律不好,强奸事件屡有发生,更是在部分地区激起了农民起义。虽然这次大起义随即被镇压,但是双方的关系已经破裂,苏联的农民问题的根源也被掩盖在这纠结的关系当中。
    纵观苏联时期的农民政策,我们发现所有对苏联农民问题和政策可行性的研究都集中在列宁身上。在列宁身上,颁布了战时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这两个不同核心的政策。列宁在合作制和共耕制问题上的看法是矛盾的,在战时经济政策中,列宁是倾向于共耕制及其高级形式——公社制,这是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教条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农民的反感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使得集体农庄自行瓦解。【2】这时颁布的新经济建设无疑是种过渡状态下采取的权宜之计。而且在新经济运动的同时,列宁主导下的苏维埃也在同时进行着另一项活动,取缔社会组织,1918年到1920年,苏联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从500个就剩下50个。即使在新经济政策下的1922年,也同时是苏联意识形态斗争最激烈的年景之一,农民联盟提出了“像工会能够提出工人劳动的价格一样,农民联盟是能够提出农民劳动价格”的机关。这些口号表明,农民联盟虽然是为了捍卫经济利益,但是其目标却带有不自觉的政治性。农民的自主活动,甚至纯粹工联主义的活动,也引起了党的上层机关的担忧。农民联合为自主组织的思想被解释为右翼社会革命党的行为,农民联盟的拥护者陷入被追捕和被监禁的境地。后来,农民联盟的活动被禁止。这说明,伴随着新经济活动的同时,却是一次匡正思想的活动,那这次新经济活动,可以说是只有经济意义上的味道,并不容得下增加太多的政治思绪考量。【3】
    所以,列宁的新经济运动只是个权益之计,不会给整个党组结构带来太多的改变。也就是说,在苏联农民错过了同盟军的机会后,在这次改善中,反映农民诉求利益的团体并不能在苏共组织结构上扎下根,苏联从此陷入了忽略农业的恶习中,苏联也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农奴社会主义。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0 13:20:46

本帖最后由 temptemple 于 2013-8-10 13:05 编辑

二、铁人斯大林以及他的钢铁帝国
    斯大林,钢铁的战士,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建立了一个苏联的体系,而这个体系是为了围绕工业化建立的。工业化也成为斯大林的权力来源,在打造苏联工业化的同时,也打造出一批“斯大林干部”,这些人冷血、高效,为了目标不怕牺牲,无论自己还是他人。从此,苏联帝国就只是个工业化帝国,可以说,斯大林的最大成就不是打赢了卫国战争,而是建立了特有的苏式工业化道路,以及构建了苏联干部的利益核心,这个核心的灭亡其实也是苏式工业化路线的破灭。
    而作为苏联的农业,则是作为源源不断的提供原料和劳动力的牧场;工业干部们对于农村,则是“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简单心态;对于在战争中失去所有殖民地的双头鹰帝国,建立起来的可以称作“农奴化的工业道路”。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的工业化是及其成功的,他第一次尝试了在没有外来补贴与向外释放人类社会变革张力的同时,成功的实现了一个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这个经验让中国深深的收益。但这个痛苦,不是一般就能熬住的,这是一个民族的痛苦,无法发泄,只能变成基因的烙印,这是一种农业惯性的终结,一种防止人口膨胀吞噬掉剩余价值的自我冲动的克制。与之对应的,就是当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就可以看到这种农业社会在工业文明的躁动,强奸盛行以及工业化遥遥无期。
    斯大林时期在通过推进农业集体化之前,经历了货币税制(1924-1927年)和合同订购制(1928-1932年)。在合同订购制时期,国家实行农产品垄断经营,市场经济活动被禁止,市场渠道被垄断,农民开始处于不利的地位。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苏联农产品采购、销售体制也从此逐渐形成。而1933年推进的农业集体化,在农产品采购方式上,同时实行着四种制度。即:义务交售制,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国家收购制;合同订购制。由于这种制度的非经济强制性、农业对工业的贡赋性、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悬殊性,直接造成了农民的强烈反抗,对抗造成大饥荒以及严重的后遗症,1913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为8600万吨,按人口平均为540公斤,1953年只有8250万吨,人均432公斤。肉和奶的产量近40年只增长了16%和和24%。如果按人口平均,则几乎没有增加。【4】而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源于1928年初粮食收购危机发生后,斯大林用“非常措施”解决粮食问题,是对新经济政策的公然背离,遭到农民的反对和党内一些领导人的指责。对此,在2月到4月间,斯大林一方面说“新经济政策是我们经济政策的基础,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又指出,粮食收购危机是农村资产阶级分子利用新经济政策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严重进攻,因此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加强对包括富农在内的资本主义分子的 斗争以战胜他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斯大林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把任何反对因素,不管是否合理,都当做阶级敌人打倒。这种赋予神圣性的教条产生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但是同时也让这种制度进一步僵化。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政策再也没有得到大的改变,直到苏联帝国覆灭,这个政策的结构性问题从来没得到很好的处理。【5】

    任何一种制度,无论他前期如何辉煌,但是在运行了30多年后,必然是弊病丛生,困难从从。但是斯大林,作为苏联体制的缔造者,他打造出了一个利益集团,权力与利益开始挂钩——“这个党今后还会继续其特殊化,且日益突出”,“让构成民族脊梁的精英们与民族脱离开来,此乃不智之举。要知道民族精英的真正作用是哺育民族并且使自己溶化在民族之中。没有理由要让民族精英们把荣誉、财富与金钱的优势都攫为己有”。【6】他的继任者面对的是整整一个集团的挑战,首先要做的必然是分化拉拢。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0 13:20:47

本帖最后由 temptemple 于 2013-8-10 13:10 编辑

赫鲁晓夫——斯大林的螺旋魔咒
    赫鲁晓夫作为一个蹩脚的政治家,他基本看到了斯大林体系下面存在的所有问题,并相应的作出了改革。在政治、思想领域赫鲁晓夫拨乱反正,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这是值得肯定的;他改变过去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情况,重视生产人民需要的生活用品及大力发展农业;他提出了发展农业的三板斧——开垦荒地、扩种玉米、畜产品产量追赶美国。在对外关系上,他调整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
    但是作为改革者,他却没有触动政治最核心的这一块——制度改革。对于权力群体,他既没有清洗,也没有赎买。懵懵懂懂的拉着个南辕北辙的车子,看得到问题,找不到方法,看到了现象,却不知道本质,这就是赫鲁晓夫的局限。而当糊墙纸填窟窿的方法一旦出现问题,当苏联出现粮食大面积减产等诸多恶性事件的时候,他的反对派就像揭墙纸一样把他换了下来。
    在斯大林执政后期,他的农村集体化政策就难以为续了,掠夺式的政策不但使得农民普遍敌视,即使农庄领导都不满这种极度不公平的制度。农民的反集体农庄情绪还表现为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大量地逃离集体农庄,成为个体农民,或到城里、或到建筑工地上工作。农民的反集体农庄情绪还表现为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大量地逃离集体农庄,成为个体农民,或到城里、或到建筑工地上工作。1950年,在伏尔加河流域“擅自”离开者占离开集体农庄的所有有劳动能力者的63%,在北方地区占41%,在中央黑土带占36%。在个别农庄这一数字要更高。在1945—1950年间,沃洛格达州基里洛夫斯克区的集体农庄中“擅自”离开者占所有离开者的78%,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联盟”和“战斗队员”集体农庄1949—1950年间“擅自”离开者达100%。【7】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残酷榨取农村价值。斯大林的农村政策在从1930年到1953年一成不变,其间国家从农民手里采购粮食价格未变,而同期工业品价格却上涨了20倍;几乎是从农民手里无偿索取农产品。这一政策使民完全丧失了在集体土地上劳动的兴趣,造成集体经济严重衰竭。甚至到1950年,全国有22.4%的集体农庄凭劳动日分不到分文钱,近20%的集体农庄每个劳动日仅分不到半公斤粮食;因此,农民大多都全力经营自己宅旁那点自留地;而战后联共(布)中央1946年9月决议和1947年2月全会决议,又连续限制农民宅院经济,这更加剧了农民的困境。农村饿死人屡见不鲜,人吃人的现象也有发生。残酷的农村景象已经开始动摇苏联的根基。【8】1953年苏联的粮食产量还未达到沙皇时代1913年的水平。这一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和肉类的数量分别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1913年的540公斤与31.4公斤还低。【9】

    作为斯大林的接班人,经过残酷的政治斗争。赫鲁晓夫作为接班人,针对原体系下面存在的问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党内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对外释放出和平共处的政策,对帝国主义加强对话,对共产国际内部的霸道行径稍作手链;而对农业,则开始了改善民生,超越美国的指标大跃进。
    伴随着官僚阶级对农业数据的大造假中,赫鲁晓夫依然开始了农业改革。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这种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其次,改变计划体制。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第三,鼓励庄员发展副业经济。国家允许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改变收税办法,由按产量改为按自留地面积计算税额。同时,降低自留地的税额,免除私人果树、奶牛的实物税。1954年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1958年1月,取消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在政府的鼓励下,副业经济迅速发展。【10】

    但是,正如同赫鲁晓夫在政治改革的表现一样,只满足于在系统架构内部的敲敲打打,改革走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处境。【11】在农业改革的三大主要政策,我们看到的只是数量的改变,税收的改变,这些只是一些调节,不会触及结构的根本。在改革力度最大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中,虽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但是,在1930年到1953年间工业品价格却上涨了20倍,而农产品价格基本不变,这说明苏联粮食收购导致农民出血的情况仍然继续,失血仍然不能止住。而且即使在这个收购中,仍然存在着粮食价格和畜产品价格前后控制失调,忽高忽低的问题,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一直就在忽左忽右般调节。这些政策的起伏和反复揭示出赫鲁晓夫是一个没有平衡感的政治家,他打造好的工业的体系僵硬的面对着完全不同的农业领域,并且无所适从。
    这种没有平衡感导致了命令化、指标化、粗放型的手段被大量应用,斯大林式命令层出不穷,但是赫鲁晓夫有没有斯大林为了成功不惜牺牲一切,干掉所有对立面的决心。作为斯大林式的干部,他没有脱离这个框架,推进问题的决心,斯大林的培养出来的继承人不适合继承自己的体系,这对苏联是个灾难。在赫鲁晓夫最大规模的政治声望赌博——全民大垦荒的活动中,他的缺点表露无遗,无助的再次滑向个人崇拜,直到被他的盟友及对手推翻。

    在推进全民大垦荒的活动中,他中央的政治对手们得到了充足的弹药。例如,马林科夫认为,赫鲁晓夫实行的农业政策是“右倾的农民路线”,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一向是以 工业化为出发点的”。 政治局委员莫洛托夫也说:“开垦荒地是很不值得的事,连投资都收不回来。 ”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卡冈诺维奇则坚持:“我们走到沙漠里去,那里是不会生产小麦的。 ”【12】而过高的指标又使得各个地方领导人为了数据指标弄虚作假,而这种风气的顶峰,在之后梁赞州试验真相的曝光,列宁勋章获得者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拉季奥诺夫自杀身亡,反映了地方执政者的无所适从,赫鲁晓夫的农业计划在政治执行层面的完全破产。而在流通领域、投资体系里也存在着行政路线、挖东墙补西墙的绝大问题,例如,在大垦荒活动中,对运力的超负荷要求使得运输部门叫苦不迭,而从主产粮区抽调拖拉机,则使得原来的生产一片混乱,并且打断了原产区精耕细作的升级可能,苏联农业陷入粗放经营的境地。而1954年开始的大垦荒活动,距离二战仅仅十年,即使战后婴儿潮,最大的也才10岁。这场活动的主要人员主要成分是富裕地方、城市的青年,这可以是中国上山下乡活动的先驱,而垦荒的艰苦让大量下乡的青年逃离。这些种种政策说明赫鲁晓夫的政策是不受所有人的欢迎的。
    垦荒主要通过行政抽调、工资补贴、加班费等来解决人工问题和生产效率问题;通过大量投资的方式, 从1954 年到 1958 年, 苏联国家对垦荒的投资共达 307 亿卢布, 约占这几年全部农业投资的 20%左右;在垦荒区共组织了 l,750 个国营农场, 这些农场规模都很大,耕种面积一般均在 2 万公顷以上,有的达 5 万公顷。 它们往往是由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组成的。大投资、运动式方式,大规模,但是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有方式,却不能像工业那样能够产生聚集效应,这样产生的效益远远不能和工业相比肩的。正因为如此,1959年后,赫鲁晓夫满足于大垦荒的巨大成果,认为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开始重新加大工业发展,而农业的水利、运输、保障等系统性问题又一下抛之脑后了。

    总之,赫鲁晓夫推动农业生产的模式和斯大林推进工业的模式一样,都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密集型不计成本的投入,是斯大林工业化的农业版本。农业是个高科技的行业,对资本、技术有着极度的渴求,但是也有着和工业的本质上的不同。在通过大量的投资后,苏联的农业短短五年间到达了边界,发生了无地可耕的边界效应。同时,无科学化、行政式的命令也让大垦荒活动发生了反复,60年代开始发生的黑风暴席卷了整个垦荒区,给粮食生产带来了灾难式的影响。垦荒区播种面积从 1958 年的 8,070 万公顷减少到 1963 年的 6,500万公顷, 谷物总收获量从 5,838 万吨减为 3,790 万吨。 国家每年从垦荒区收购的粮食, 也从 1958 年的3,283 万吨,锐减为 1963 年的 1,630 万吨。比一个缓慢衰退着的经济更糟糕的,就是大起大幅的经济数据指标。从此,苏联农业患上了起伏不定的毛病,垦荒的成果也很快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大量的混乱使得赫鲁晓夫后期把投入农业的资源又抽回来,重新补给工业,一些原先的农业政策也废弃或是名存实亡。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斯大林的工业体系仍在慢慢的煎熬着苏联农业,让其进一步失去自净的能力。
   总之,赫鲁晓夫的变革充斥着反复和猾狎,赫鲁晓夫本质上是个俄罗斯农夫,有着真诚与善良,但缺乏着斯大林铁人般的韧劲和长性,他本质是个不适合斯大林体系带头人位置的人。他着手修修补补着斯大林时代的缺陷,也同时也继承着斯大林时代的辉煌,苏联也开始享受着斯大林时代的战争红利,也许这就是赫鲁晓夫没法完成变革的基础吧。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0 13:20:48

本帖最后由 temptemple 于 2013-8-10 13:14 编辑

勃列日涅夫——病入膏肓的维稳时代
    由于赫鲁晓夫的随意折腾和政策的前后摇摆,这个只有权力手段却没有权力雄心的人被他的苏联同志们联合拱了下台,赫鲁晓夫式的胡折腾让整个帝国劳累又无所适从,而返回原地则让苏联人民茫然失措,苏联重新回到斯大林体系。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是“大炮、别墅、伏特加”,如同打了兴奋剂一样,抽着血开始了全民受益的黄金时代。

    作为政变上台的勃列日涅夫,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首先就对各级进行了赎买。对党内,取消干部定期轮换制度,一批真正的没有党性的特权集团开始形成;对军队,实行了扩张政策,在世界各地对美国霸权开始了挑战,军费开始居高不下;而大量的订单也使得斯大林式的重工业体系有了用武之地,工业勃勃生机,军工利益集团开始形成;而农业,也因为机械化的大面积使用而欣欣向荣。这是个近似天堂的黄金时代,日益繁荣的石油贸易,掩盖住了苏联腐败、浪费、低效率,重重酒精让苏联全民开始了醉生梦死的18年。但是,赎买的目的不是维稳而是变革,抑制了改革的动力,平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冲动。苏联领导层这醉生梦死的将近20年时间,导致的不仅仅是经济上失血的后果,还导致了民间思想运动的蓬勃兴起,例如萨哈罗夫、索尔仁尼琴、麦德维杰夫等不同政见在民间的兴起,苏联的意识形态活动在这时已经全面转手,变革的种子已经埋下。【13】苏联的悲剧告诉我们,任何没有变革的维稳都是祸乱之源,是大厦将倾的前奏。
    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延续着某些赫鲁晓夫农业政策,一是增加资金投入,平均每年达到为二百四十亿卢布。在勃统治后期,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 资总额中的比重高达百分之二十七,已接近于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利用各种经济杠杆,通过改进固定收购计划、调整农产品价格、改进核算机制等方法,同时进一步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民的劳动报酬和奖励制度得到改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推进农业科学化,一九六六至七O年用于农业科研的投资只有九亿卢布,一九七一至七五增为十七亿卢布,一 九七六至八O年又增加到二十三亿卢布以上(计划数)。这些政策使得苏联农业喘了口气,苏联农民第一次开始得到比较大幅度的改善生活。【14】

    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农业政策就是农业的工业化政策,以大量的机械去代替人的惰性,来提高人的农业生产效率。【15】但是土地有着其不同与工业的特性,农业的特点就是土地的特点,真正的农业现代化对资金与科技极度渴求来发掘土地的特性和价值,而勃氏时期的农业工业化反映为农业的集中化与专业化,是一种利用机器代替人的思路,【16】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发挥土地的特性”这个农业的最根本特点相悖的,即使在现在的科技条件下,这种方式下的农业生产只可能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而粗放型的生产导致农业边际效应迅速到来,从工业化开始的同时,也即苏联农业的边际化效应开始。所以农业所取得的成绩,很快就被各种黑洞无情的吞噬,而这种黑洞,就是因为农业一直是产业链的最低端,并且苏联进行的是压榨产业链推行工业化的国策有关,苏联的价值失衡一直得不得解决。而这个失衡在农业的最根本表现就是,在勃氏的执政时期,苏联农业重来没有恢复过他的造血能力。在采购价格上,勃氏时期频繁的调整农业收购价格,大的调整就有四次,而小的调整不计其数,但是每次调整很快就被价格扭曲下的各行业上涨,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吞噬得一干二净,这些意味着苏联的政策调整失去了弹性。
    在产量方面,一九七五至七九年间,年平均谷物产量为一亿九千九百万吨, 但苏联每年的实际需要量为二亿一千万吨左右,超过粮食产量一千多万吨。畜产品,尤其是 肉类更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满足不了需求的同时,苏联的农业依然没有摆脱赫鲁晓夫时期粮食产量起伏不定的影响,执政十八年内有十年减产,八零和八一年的减产更是让苏联统计数据出现了空白,导致了贯穿整个勃氏时期的粮食大采购,这些意味着苏联的农业生产失去了弹性。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一九七八年人均和每百公顷劳动力装备率耕地分别只有二十二马力和二百三十五马力,远远低于六十马力和五百马力的理论计算值。而苏联的城市化进程在一九八五年已经达到了65%,【17】这些意味着当体系打破的时候,苏联的农业肯定是进行收缩,填补中心的机械化率,而边上竞争优势低的农业马上会大量破产,形成生产灾难。

    而勃氏为了赎买,实行全民高工资和农产品补贴政策,导致苏联的农产品实际价格是零售价的几倍,而全民的高工资,因为没有消费品,其中一大部分用于吃,苏联的粮食结构因此改变,畜牧产业得到极大发展,这种大出血的做法就是苏联版的“提前消费”,如同美国寅吃牟粮的次贷一样。并且即使农产品之间的关系,谷物价格一直偏低,在苏联隐形的通货膨胀中,苏联70-87年间,谷物的平均集市价格增长了约100%,而肉类平均集市价格增长了50%左右。【18】
    而高工资的另一部分,因为内需市场的缺少,这种缺乏,我们不仅在苏联中看到,而且在中国的转型期也普遍存在,不知这是短缺型经济特点,还是恶意压榨产业链条造成比较优势所造成。但是,这种市场的缺乏,导致了奢侈品的全民泛滥。例如,伏特加消费量的大增,酒成为贿赂利器这些现象,说明了价格扭曲导致了价值的扭曲,苏联全民患上了穷奢极欲的毛病,更不用说苏联领导阶层奢靡腐烂的出国购买奢侈品的带头腐败。终于虚假的繁荣导致浪费成了一种时尚,面包当球踢,一个牛棚需要花掉400斤金属。以至于勃列日涅夫在苏共高层会议上痛心疾首的说,“同志们,这样不行啊···”。在农业生产上,拖拉机十年就报废,期间的维修费用更是购买费用的四倍多。通过一些资料可以看到,苏联的农业折旧率惊人,这些折旧率很快就开始吞噬了苏联在农业的大量投资,边界效应很快到来,陷入经济停滞和衰退。从下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农业投资和农业产值,农业产值从来没能和投资平衡,如果说是农业的产值因为价值扭曲而压缩,导致投资一直少于其真实比例的话,农业产值增加却一直减少,这说明苏联的农业投资并不能增加其粮食产量稳定,而是存在着投资失误,例如苏联推进的机械化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恶性吞噬了这些投资,因为农业是生产链条上最后的一环,任何改革或是结构性的压力最终都会反映到农业上来。

   1951~1990年苏联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与前期相比的年均增长率,%)  
  
            1951/55        1956/60        1961/65        1966/70        1971/75        1976/80        1981/85        1986/90   
    投资总额        13.6        13.3        7.7        7.4        7.2        5.2        3.3        5.0   
    固定生产基金        10.1        9.4        9.7        8.2        8.7        6.8        6.4        3.3   
    国民收入        11.4        9.1        5.7        7.2        5.7        4.2        3.2        1.3   
    工业投资        15.0        10.3        7.9        6.6        7.0        5.4        3.6        5.3   
    工业产值        13.1        10.4        8.6        8.5        7.4        4.4        3.7        2.5   
    农业投资        18.0        13.4        9.6        9.5        10.7        5.2        1.8        3.3   
    农业产值        4.0        5.7        2.3        3.9        2.5        1.7        1.0        1.9   
                                                                       
   
  资料来源:《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第34、35、126、409、 416页;《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990年。  

    而最为可怕的是,其实在整个勃氏时代苏联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不正常的基础上,靠一些临时性的因素达到的,这指的是靠当时在国际市场上高价出售石油和大量生产与出售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酒精饮料达到的,如排除这些因素,差不多是有4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收入的绝对额没有增加,这是一个苏联漫长的经济滞胀年代,苏联在美梦中已经破产。【19】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0 13:20:49

本帖最后由 temptemple 于 2013-8-11 15:19 编辑

戈尔巴乔夫及转型期——帝国落日
    勃列日涅夫时代结束了,老人时代的晚钟敲响又落幕,苏联已经失去其领导政策,一切勃氏时代的弊端还没来得及清理干净,就充充铺上了红地毯,迎接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

    如果说勃列日涅夫是充满了赎买的不改革,那么说戈尔巴乔夫就是充满了不赎买的改革。苏联这个破房子已经摇摇欲坠,不用轻轻的踹上一脚就会倒塌。
    戈尔巴乔夫面对着全是孔的苏联破船,一往无前的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改革。苏联的困境在于斯大林体系下的所有行业的破产,因此戈尔巴乔夫开始了全面的改革,这是一场背水一战的抗争,当失败时,他们也似乎自然的去拥抱休克疗法。在政治上,戈氏改革反斯大林体系来反制斯大林遗留下的官僚;在经济上,尝试给失血企业断奶来逼迫他们产生造血能力;在个人生活上面,反酗酒造成了490亿卢布的税务流失。戈氏的新思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盲动,是治人把人药死的典型案例。这是个完全没有执行规划的,仍以画大饼为空头目标的改革,但是大饼画多了,大家都不信了,国家信心已经缺失。在民众的冷漠中,大船沉了,耗子们却都先跑了 。
    在农业方面,改革迟迟不能开始。虽然1986年苏共27大的召开就把苏联农业纳入体制改革议程。通过开始了类似中国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苏联意图释放农业活力,增加苏联的粮食保障能力,重新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活力,因此从收购制度、承包制度、自负盈亏、绩效奖金、农工综合体等对农业进行了改革。【20】但是,苏联的农业化是一种已经类似工业化的农业化,与我国的靠人力、合作社为主的小农经济型的农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伴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同时,是基层的大踏步收缩,而苏联的则是仍以集体农庄为主体的效率改革,行政程序并没有改变。因此,还多的人事干扰使得改革启动缓慢。有一种看法认为,苏联迟迟未能优先启动农业改革,直到1989年苏共中央三月全会时才作出了农业改革的决定。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阿巴尔金认为,农业改革晚了四年。这时的苏联已经离剧变时日无多了。【21】

    但是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比较苏联和中国的最大不同,就是苏联是一个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的工业化改造基本完成的国家,这已经是一个外向型的帝国。苏联的结构调整已经涉及到一个与其卫星国之间的调整,这明显已经力不从心。而这时候即使苏联在农业上已经开始改革,根据农业在勃氏时期表现出来的特征,农机一定会像农业中心区聚集。而边远的破产农庄,在盈利造血目标下,最直接的反映就应该是破产,这些意味着苏联农业无论如何都要经过一次崩塌,但这意味着绝对的政治不正确,苏联的农业摊子已经铺的太大,收不回来了。但是不改的话,农业任何的成果就飞速应该产业链压榨的原因,被黑洞般的工业所吞噬,当产业链同质化后,就表示整条产业都压榨不出利润,通过利润转移等推进工业化进入了死胡同,去工业化不可避免。
    直面苏联历史,这种压榨产业链产生的虚假的高生产率,对外贸非常敏感,当与东欧的经互会已经没有利润可言时,当延续了十多年的石油贸易繁荣不在时,整个体系都想面临着灾难,却投鼠忌器,收缩并不一定能在理想状态下终结,抑或这只是一场雪崩的开始。参考中国1978年的改革,中国的农业在改革之后能够壮大起来,提供出资本的附着物,使得一直因为转移支付等原因造就的通胀压力释放出来,货币找到了他的价值。在这过程中,其实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次赎买,国家所固定的资产或是锚定物一点点的释放出来,使得国家撑过当前的信用危机,但同时也降低着国家的长远信用。

    而苏联的农业也经过近60年的发展,也已经是斯大林工业体系的一部分,虚假效率下导致人向工业的流动,苏联农业缺人和缺物,这种情况的缺乏只能通过大幅提高农产品价格来调整。没有资本附着物、也制造不出资本的附着物,斯大林型的结构偏差也无法冲销。这种僵局,意味着苏联基本在任何情况下的任一方面的改革,都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产生一个改革的契机。而苏联的农业在勃氏时期已经暴露出他的弱点——机械搭配不能优化和边际地区的农业破产问题进一步与苏联解体后农业急速收缩,一落千丈相互映证。苏联最后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像样的生产率,就甭去过那样的生活。
     苏联帝国崩塌后,俄罗斯立即实行了农村土地私有化,农业缺开始了连续8年的衰退。私有化救不了苏联农业,逐利而动的私有化使得苏联农业在去工业化以及98年苏联金融危机大贬值后价值的进一步回归后,农产品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交通运输业价格指数这四个指数基本持平,才开始慢慢复苏,而之前虚高的后三个指数,恰恰说明了这是个系统的去工业化时期。而91-98年的大衰退年代的农场企业基本保持量说明苏联农业的农场原来能盈利的大致也只有这么多,其他的都是通过补贴进行苟延残喘的大量的边际效应下的浪费,潮水一退,底裤就出来了。【22】在衰退的同时,我们看到苏联个人的居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均最后保持在0.4公顷,大约在6亩的土地才使得大多数人在惊涛骇浪中存留下来,比较中国,如果出现类似情况,情况确实只会更惨。在比较居民经济的比重后,居民经济比重的大幅提高的事实,让我们可以不得不说,俄罗斯不仅仅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还同时进行重新返回农业化的社会的问题,这个社会问题在现实的折射就是现在俄罗斯对现代化的渴望,但是却混乱无为的根源,【23】俄罗斯已然落幕。

1991-2007年俄罗斯农业发展情况(%)
  年  份    农业总
  产量变化    各种农业组织农产品总产量变化    各种农业组织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  
  农场企业    家庭农场    居民经济    农场企业    家庭农场    居民经济  
  1991    95.5    91.0    -    108.7    68.8    0    31.2  
  1992    90.6    82.7    -    108.1    67.1    1.1    31.8  
  1993    95.6    90.9    166.7    102.7    57.0    3.1    39.9  
  1994    88.0    83.9    86.2    95.3    54.5    1.7    43.8  
  1995    92.0    84.6    97.4    103.4    50.2    1.9    47.9  
  1996    94.9    89.9    95.2    100.4    49.0    1.9    49.1  
  1997    101.5    102.4    126.3    99.4    46.5    2.4    51.1  
  1998    86.8    78.5    80.2    94.6    38.7    2.1    59.2  
  1999    104.1    1.5.4    116.6    102.8    40.3    2.5    57.2  
  2000    107.7    106.5    121.5    108.0    43.4    3.0    53.6  
  2001    107.5    111.1    136.2    103.0    43.9    3.7    52.4  
  2002    101.5    101.9    116.6    100.1    39.8    3.7    56.5  
  2003    101.3    96.2    111.4    104.2    39.7    4.6    55.7  
  2004    103.0    104.8    130.7    99.6    42.6    5.9    51.5  
  2005    102.3    103.1    110.6    100.7    41.2    5.6    53.2  
  2006    103.6    104.3    118.0    101.6    41.2    6.5    52.3  
  2007    103.4    104.9    105.2    102.1    43.8    7.5    48.7  
  数据来源:1991-1999年数据来自российски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ежегодник(2000).с.362;2000-2007年数据来自российски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ежегодник(2008).с.437。

俄罗斯耕地使用量与耕地平均使用规模
  年  份    不同经济组织耕地使用量(百万公顷)    平均规模(公顷)  
  耕地总规模    农场企业    家庭农场    居民经济    家庭农场    居民经济  
  1991    131.1    125.9    0.8    3.1    43    0.20  
  1997    124.5    108.6    8.8    4.6    44    0.36  
  1998    121.6    105.7    9.8    4.4    48    0.40  
  1999    120.9    104.0    10.4    4.9    51    0.40  
  2007    76.36    57.472    14.213    4.678    81    -  
  数据来源:耕地使用量数据:1991年、1997年、1998年、1999年数据来自Российски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ежегодник(2000).с.361;2007年数据来自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ежегодник(2008).с.449。平均规模数据:家庭农场1991、1997、1998、1999年数据来自Российски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ежегодник(2000).с.370;2007年数据来自Российски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ежегодник(2008).с.436;居民经济数据:1991、1997、1998、1999年数据来自Российский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ежегодник(2000).с.369。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0 13:20:50

文献出处: 【1】http://euroasia.cass.cn/news/544470.htm,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中国与苏俄的比较;【2】http://euroasia.cass.cn/news/544444.htm,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农民组织形式现代化的思想;【3】http://euroasia.cass.cn/news/540316.htm,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初创与确立;【4】http://euroasia.cass.cn/news/62762.htm,苏联农产品采购制度的变化;【5】http://euroasia.cass.cn/news/162090.htm,斯大林与新经济政策;【6】http://euroasia.cass.cn/news/544497.htm,腐败与苏共的垮台;【7】http://euroasia.cass.cn/news/142258.htm,战后初年苏联农民的反集体农庄情绪及其产生原因;【8】http://euroasia.cass.cn/news/63308.htm,战后苏联社会的改革思潮;【9】http://euroasia.cass.cn/news/146704.htm,关于苏联经济建设问题的评价;【10】http://www.qstheory.cn/special/2012/sujt/jjsb/201203/t20120329_148703.htm?randid=0.7132117547238169,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11】http://euroasia.cass.cn/news/162212.htm,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维埃体制改革;【12】http://euroasia.cass.cn/news/406237.htm20,世纪50年代苏联全民垦荒运动;【13】http://euroasia.cass.cn/news/161980.htm,勃列日涅夫时期持不同政见运动及其对苏联政治文化的影响;【14】http://euroasia.cass.cn/news/58696.htm,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15】http://euroasia.cass.cn/news/61968.htm,苏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6】http://euroasia.cass.cn/news/60917.htm,苏联农业落后的原因及其发展前景;【17】http://euroasia.cass.cn/news/60873.htm,苏联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评价;【18】http://euroasia.cass.cn/news/60424.htm,苏联的通货膨胀与治理对策;【19】http://euroasia.cass.cn/news/61019.htm,如何评价苏共经济建设成效问题;【20】http://euroasia.cass.cn/news/59349.htm,苏联农业体制改革的新阶段;【21】http://euroasia.cass.cn/news/146720.htm,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失败与苏联剧变;【22】http://euroasia.cass.cn/news/143661.htm,农地私有化、市场环境与俄罗斯农业发展;【23】http://euroasia.cass.cn/news/544826.htm,俄罗斯社会怀疑心态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和敬清寂 发表于 2013-8-10 13:54:04

有点高深,先收藏慢慢消化吧

毛志飞 发表于 2013-8-10 19:44:24

很棒的文章!

无限忙的徒弟 发表于 2013-8-10 20:23:02

你的毕业论文?

紫微星明 发表于 2013-8-10 21:00:52

叙述苏共的历史,忧虑的是土共的未来。

很多土共以为自己走在一条和苏共完全不同的道路上,其实,两个共党要走过的门槛都是一样的,土共只不过在脚步上大大放缓了,在某些节点之前,农业传统大国的优势可以缓解很多矛盾。

但是到了城市化完成,那些虚高造成的矛盾必然要去面对。肿么办?土共必须要搞星辰大海来解决内部矛盾的注意力。

那时候,把全世界都办成一个国际互联都市网,繁荣200年~~200年之后,地球上的筒子们,达瓦利是们,去月球,去火星吧!

PbD 发表于 2013-8-10 21:35:36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0 13: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文献出处: 【1】http://euroasia.cass.cn/news/544470.htm,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中国与苏俄的比较;【2】 ...

这种牛文必须支持。

龙牙侯 发表于 2013-8-11 06:27:37

TG有多一点还是明白的,中国没有俄罗斯那种自然资源和土地储备供挥霍,苏联是以冷战激发军事需求才多活了几十年的,否则早就搞破产了,今天是靠供应全世界的工业品,明天下一代不愿再受这个洋罪,享乐主义开始兴起的时候,又拿什么东西巩固自己的根基,大大小小的藤蔓缠绕在这棵树上吸血,玩趴下了,只会被砸的粉身碎骨,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07:54:07

紫微星明 发表于 2013-8-10 2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叙述苏共的历史,忧虑的是土共的未来。

很多土共以为自己走在一条和苏共完全不同的道路上,其实,两个共 ...

其实我们的路子都是,压榨生产率利润,形成比较优势。
苏联的启动的是重工业化,我们则启动的是工业化
其实主要都不是城市化的限制,而是这种体系造成了我国外贸发达,沿海地区得到倾斜与好处
正如我在文中提到,这样的体系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在高层次上就没法升级,看老美和欧盟的做法我们就知道,别人是不卖我们升级技术的。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08:14:50

龙牙侯 发表于 2013-8-11 06: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TG有多一点还是明白的,中国没有俄罗斯那种自然资源和土地储备供挥霍,苏联是以冷战激发军事需求才多活了几 ...

但是中国似乎也没明白,压榨生产链下端利润,导致的还是一种价值的扭曲
苏联不仅仅是因为勃列日涅夫的赎买而迷失
而是这种比较优势的扭曲就会导致价值观的格外扭曲
勃氏的行为只不过是加快了这一过程
我们现在普通人的需求被压制,导致和一般生活相关的高档物品完全没法升级,没有市场,只有特供
但是奢侈品却大行其道,第一阶层到英美去扫货,第二阶层到香港去挥霍,也只有第三阶层的土老帽到市里面的金银珠宝店里去耍一把。
现在,我们城里面的风气可不比苏联当时好。

龙牙侯 发表于 2013-8-11 09:06:50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08: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但是中国似乎也没明白,压榨生产链下端利润,导致的还是一种价值的扭曲
苏联不仅仅是因为勃列日涅夫的赎 ...

不敢动武,怕砸脑袋,不敢冒险,只愿太平,这风气谁改的了,杀人放火金腰带,资本主义也靠这个起家,反正都是愿意吃现成的,等老龄化来了,还有什么底气,

jade 发表于 2013-8-11 17:13:45

坦白说,怎么看懂。

对于粮食问题,个人感觉第一要有合适的土地,这个对于苏联不了解,不好评价,(苏联有大量的土地是没问题的,问题是无霜期太短,到底适合什么样的粮食作物,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第二要有合适的价格,这点楼主认为苏联做的很差,看来是这样,不过我认为苏联工业化完成那么长时间了,应该可以反哺农业了,为什么还是压榨农业,能压榨出多少奥,看来是苏联的决策者压根不懂农业,从苏联那么多次粮食减产和计划破产就可以看出
第三要有合适的组织机制来完成,这点上感觉他们做的也是一团糟。中国人民公社时期也做的不咋地,但是那时候组织力还行,个人积极性也可以(有工分嘛),如果农业研究所能出一套可执行的方案,那个体系也可以搞的凑合,看来苏联还不如中国呢,他们压根就不怎么重视,又怎么会专门设计个合适的组织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17:53:26

本帖最后由 temptemple 于 2013-8-11 17:54 编辑

jade 发表于 2013-8-11 17: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坦白说,怎么看懂。

对于粮食问题,个人感觉第一要有合适的土地,这个对于苏联不了解,不好评价,(苏联 ...
苏联的土地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他在赫鲁晓夫时期开发的土地都是缺水、冰冻期长的差地,这种地从折旧什么的角度来说是破产的,我一直有个怀疑,即破产的产业,用反哺是不是能救回,苏联出现了大量的农产品提价,马上农用生产资料提得更猛的循环,这就是我文中提过的斯大林螺旋。

而赫鲁晓夫弄的垦荒运动造成的粮食产量波动起伏,即灾年和丰年的粮食产量差最大可以达到40%,这其实对生产、计划、储藏更是灾难,苏联的粮食储存、化肥储存从来没够过,可以说赫鲁晓夫给苏联农业带来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至于苏联的组织,比较奇葩。在短缺经济里,组织利益相当严重,可以说以邻为壑不为过,例如农业投资中,对粮区道路和农田水利,好像因为没有相关部门负责,这块一直不闻不问。当然,水利部分有其气候的特殊原因,但是这种漠视造成的农业边际效应影响之广,你可以从苏联解体后,农业收缩可以看出来。而这种以邻为壑,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层层博弈。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18:48:48

龙牙侯 发表于 2013-8-11 09: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敢动武,怕砸脑袋,不敢冒险,只愿太平,这风气谁改的了,杀人放火金腰带,资本主义也靠这个起家,反正 ...

价值体系不扭转,办法也是不多啊
不管咋说,中央王朝的维稳手段是比那些西方国家的要多些

derek 发表于 2013-8-11 21:05:28



任何机制运行了30年,人心就失去敬畏,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是僵化的人心和诱惑。考察苏联和中国的历史,我们发现,经过长期的利益转移,人们普遍崇拜于自己的能力。

这段话实在是很经典,大多数人的确如此;幸而我们有华为任总这样的人,头脑清醒,在巨大的成绩面前竟然讲出这样的话来:

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的。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

然而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3-8-11 21:18:40

我始终认为,中国更像的是日本,而不是苏联
炒作“苏联的今天是中国的明天”都是不了解中国的民族性

derek 发表于 2013-8-11 21:23:55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0 13: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赫鲁晓夫——斯大林的螺旋魔咒
    赫鲁晓夫作为一个蹩脚的政治家,他基本看到了斯大林体系下面存在的所有 ...

在斯大林执政后期,他的农村集体化政策就难以为续了,掠夺式的政策不但使得农民普遍敌视,即使农庄领导都不满这种极度不公平的制度。农民的反集体农庄情绪还表现为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大量地逃离集体农庄,成为个体农民,或到城里、或到建筑工地上工作。农民的反集体农庄情绪还表现为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大量地逃离集体农庄,成为个体农民,或到城里、或到建筑工地上工作。1950年,在伏尔加河流域“擅自”离开者占离开集体农庄的所有有劳动能力者的63%,在北方地区占41%,在中央黑土带占36%。在个别农庄这一数字要更高。在1945—1950年间,沃洛格达州基里洛夫斯克区的集体农庄中“擅自”离开者占所有离开者的78%,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的“联盟”和“战斗队员”集体农庄1949—1950年间“擅自”离开者达100%。【7】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残酷榨取农村价值。斯大林的农村政策在从1930年到1953年一成不变,其间国家从农民手里采购粮食价格未变,而同期工业品价格却上涨了20倍;几乎是从农民手里无偿索取农产品。这一政策使民完全丧失了在集体土地上劳动的兴趣,造成集体经济严重衰竭。甚至到1950年,全国有22.4%的集体农庄凭劳动日分不到分文钱,近20%的集体农庄每个劳动日仅分不到半公斤粮食;因此,农民大多都全力经营自己宅旁那点自留地;而战后联共(布)中央1946年9月决议和1947年2月全会决议,又连续限制农民宅院经济,这更加剧了农民的困境。农村饿死人屡见不鲜,人吃人的现象也有发生。残酷的农村景象已经开始动摇苏联的根基。【8】1953年苏联的粮食产量还未达到沙皇时代1913年的水平。这一年,人均占有的粮食和肉类的数量分别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1913年的540公斤与31.4公斤还低。【9】

这个部分不细讲的话,俺的脑袋是无法理解此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了,人均占有的粮食和肉类,似乎可以吃出肥胖症来,却又说“饿死人屡见不鲜,人吃人的现象也有发生”??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21:27:57

derek 发表于 2013-8-11 21: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部分不细讲的话,俺的脑袋是无法理解此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了,人均占有的粮食和肉类,似乎可 ...

这处涉及到一是粮食征收太狠问题,二是旱灾导致的饥荒,好像是在乌克兰还是哪的。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21:34:05

derek 发表于 2013-8-11 21: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部分不细讲的话,俺的脑袋是无法理解此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了,人均占有的粮食和肉类,似乎可 ...

纯引用文献【8】:
战后苏联农业的状况可以说是灾难性的。这里仍然象30年代一样,继续实行着榨取农民
的方针。“剪刀差”价格从1930年到1953年一成不变,其间国家从农民手里采购粮食价格未变,
而同期工业品价格却上涨了20倍②。这几乎是从农民手里无偿索取农产品。这一政策使民完全
丧失了在集体土地上劳动的兴趣,造成集体经济严重衰竭。甚至到1950年,全国有22.4%的集
体农庄凭劳动日分不到分文钱,近20%的集体农庄每个劳动日仅分不到半公斤粮食③。因
此,农民大多都全力经营自己宅旁那点自留地;而战后联共(布)中央1946年9月决议和
1947年2月全会决议,又连续限制农民宅院经济,这更加剧了农民的困境。尽管这样,农民
依靠仅占国家全部耕地面积6%的土地,生产出了比全国所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总生产量还
多的鸡蛋、土豆、肉类和牛奶。但沉重的农产品税收又使农民无力负担,这又造成农民饲养畜
类的减少。据统计,到1950年,40%的家庭没有奶牛,而15%的人家则完全不养畜类。在平常年
景,农民已处饥饿线土,遇到灾荒之年,饿死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人吃人的惨象发生④。
由于农村的灾难性局面,从1948年起发生了农民向城市的大规模逃亡。作家A.阿达莫维奇
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要说苏联农村最悲惨的时期,—按其绝望程度和对整个人类感
情的践踏而言,我看这就是从1946年到1953年的战后年代。" DA. H.苏汉诺夫在这个时期
一直担任联共(布)中央书记马林科夫的助手,他阅读了大量群众和干部的来信,他在回忆
中说:从斯大林晚年人们给党中央机关的来信看,农村当时处在爆炸的边缘⑥。

derek 发表于 2013-8-11 22:04:30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2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纯引用文献【8】:
战后苏联农业的状况可以说是灾难性的。这里仍然象30年代一样,继续实行着榨取农民
的 ...

从逻辑上讲,无非是几种可能。

当时离信息技术,联网什么的,还早着呢;卫星估产什么的也还没卫星上天呢。所以征收粮食就是层层定数字,层层按数字完成任务,缺乏弹性(而确定的数字,往往和工业、军工业等其他领域的生产计划环环相扣,这样就更缺乏弹性了)。一旦认为农民有意瞒产和拒绝缴税,一旦认为下属干部不认真完成工作,就会发生强行征缴乃至武力征缴的现象。一旦干部群体为了政绩瞎吹牛,然后发现自己的失误后又强力掩盖,饥荒和饿死人、人吃人就难免出现。

由于核实困难,当时的产量数字可能也有水分。

乌克兰作为粮食主产区,在同样的逻辑下,闹出兔子这边四川、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的事情来,的确太类似了。

如果文中引用的数字都是真的,那就是说,一方面粮食和肉吃不完肥胖症,一方面路有冻死骨。



如果逃亡到城市就能不饿死,还能找到活干。那么意味着粮食整体上的确不不短缺,乃至像文中数字那样,是过剩的、肥胖症的。找到活干这个,似乎说明,工业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正在疯狂扩张,正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这些产业部门来。对于施行计划经济的苏联而言,这意味着,这种扩张速度甚至大大超过了计委制定的计划,导致需要大量的计划外招工。

如此看来,赫鲁晓夫时代,或者说苏联的1950年代和1960年代,似乎应当认为是苏联(在人口比例上和国民经济比例上)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年代。



老大这篇文章费得心血不少,已经写到这样一种地步,直追专门的学术论文了。

derek 发表于 2013-8-11 22:13:05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21: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处涉及到一是粮食征收太狠问题,二是旱灾导致的饥荒,好像是在乌克兰还是哪的。

的确,在没有信息技术联网和卫星估产的年代,征粮从来都是一场带有极大盲目性的斗智斗勇斗力的破事,对于有强烈冲动最大力度最快速度实现什么什么(例如工业化)的任何体制而言,搞出大范围饥荒、饿死人、人吃人的事,难道是一种必然?!

反过来,在老美的体制中,似乎也曾经以另一种方式搞出“全国所有农民农场主都已破产”的局面,没有细究过当时老美是否大批饿死人和人吃人。

derek 发表于 2013-8-11 22:58:23

本帖最后由 derek 于 2013-8-11 23:21 编辑

由于老毛子所处的地理位置,似乎可以明确一点: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老毛子的所有产业的投入产出比,都会劣于老美。

这是地理位置问题,再好的制度也无济于事(好吧,其实应该说“同等制度也无济于事”)。老毛子的先天劣势。

因此可以断定,如果全面的贸易自由化,而技术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的话。老毛子只有在一些自己具有比较优势领域的产业,赚点辛苦钱的份。

紫微星明 发表于 2013-8-12 06:01:40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1 21: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处涉及到一是粮食征收太狠问题,二是旱灾导致的饥荒,好像是在乌克兰还是哪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干这个的。不过20年代,还是和白匪武装斗争。斯大林也忙着和布哈林他们斗争。30年代,党内斗争已经斯大林胜出,他开始落实工业化,结果乌克兰农民消极抵抗,被钢铁人下了死手。

从30年开始,乌克兰第一书记表态乌克兰农民不支持苏维埃国家建设,藏匿粮食,苏共要坚决和农民作斗争。斗争在32年达到高潮。
-------------------------------------------------
在推行农业集体化期间,大量苏共党员被派往农村,动员农户加入集体农庄,他们在乌克兰遇到了消极的和积极的抵抗,最终导致对乌克兰“富农” 阶层的集体逮捕和流放。大量擅长耕作、富于农业经验的乌克兰农户被划为“富农”,全家流放至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导致乌克兰本土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率下降。免于被流放的农户,因为担心被划成富农,因此不愿耕作,其直接结果就是1932年乌克兰粮食产量暴跌。当年预期在全苏联可以收获9070万吨粮食,但是实际上只收获了5500万到6000万吨。苏联政府征得的粮食数量也从预期的2650万吨下跌至1850万吨。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1932年8月7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布了一项新法令,规定“盗窃集体农庄财物”可以判处死刑。这一法令从根本上禁止农民将任何农产品据为己有。至1933年1月,有 7.9万名农民根据该项罪名被逮捕,其中4880人被判处死刑。


在禁止农民占有收获的粮食后,1932年12月6日,苏共政治局颁布了另外一项秘密命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余粮、口粮和种子粮。根据climate and food problem in Russia: 1900-1990一书,从1933年起,苏联官方用了新的粮食统计手段,不用实际收到谷仓里的数字,而用“生物学产量”,极端夸大农田的产量,目的是作为定量强迫集体农庄多交粮食。以致于30,40年代的苏联农业产量超出了任何外国专家的想象。苏联专家到了50年代都试图在研究的时候纠正30年代到40年代的数字。
------------------------------

我看过一些资料,说斯大林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上,谈到过这次大饥荒。这位钢铁人脸上露出非常不堪回首的神色,说:和那些人斗争,真的太难了……

还有些资料,说农村地区整村整村的人都被饿死,烂掉,第二年,大概是34年开始,开始埋葬死尸,然后粉刷房屋,接着新的来自其他地区的新人被分配住进这些地区。

乌克兰,是世界三大黑土粮仓之一啊。只有钢铁人敢把所有不服的人杀光,然后开始新的工业化式的农业生产。

乌克兰大饥荒死亡人数最低在200万左右。很多是当时的城市人口。

紫微星明 发表于 2013-8-12 06:02:24

derek 发表于 2013-8-11 22: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的确,在没有信息技术联网和卫星估产的年代,征粮从来都是一场带有极大盲目性的斗智斗勇斗力的破事,对于 ...

《愤怒的葡萄》

temptemple 发表于 2013-8-12 08:09:45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3-8-11 21: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始终认为,中国更像的是日本,而不是苏联
炒作“苏联的今天是中国的明天”都是不了解中国的民族性

我认为一个制度,他所带来的是根本的东西
而民族性是个枝节末梢的东西,用来锦上添花
而且你说的民族性像日本,我是不同意的,我们很难忍受日本那种压抑
但是确实也不像苏联,这个国家充满了不平衡感
其实还是像美国,不过道路实在差得太远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的基石——苏联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