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da666
发表于 2013-3-6 14:53:50
第四次工业革命?
你确定?
这不明摆着瞎扯淡(⊙_⊙)?。。。。
miaowentb1
发表于 2013-3-9 21:48:49
胡乱三刀 发表于 2013-3-5 13: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新闻有演示4D打印,演示中3D打印完经过一段时间打印品变形,所谓4D打印既3D+时间。评论中提到家具行业 ...
激光不把家具打着火了吗
刘枪枪
发表于 2013-3-10 10:02:13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3-3-4 19: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控核聚变、同步轨道工厂——妥妥的第四代工业革命。以后就看无工质天地往返技术了。
无工质推进对我这种老同志来说就是逆天了;P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3-3-10 13:57:57
刘枪枪 发表于 2013-3-10 10: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无工质推进对我这种老同志来说就是逆天了
去年的消息了,算是无工质推进的一种吧。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2_12_07_113238.shtml
天地外流江
发表于 2013-3-10 16:02:54
这个俗名是UFO飞行技术吧,整简单点,咱都out了
qaz1wsx1edc
发表于 2013-3-10 19:58:43
第一次是蒸汽机,
第二次是电力,
第三次是IT,
以纯理工的思维来判断的话,
第一次是大规模的把无定向的内能转化定向的机械能;
第二次是大规模的使用电能这种更容易控制、用来控制和传输的能量;
第三次是使用互联网建立更高效的信息流通通道将人类的智力集中。
第四次是?
我不吃青椒
发表于 2013-3-10 22:03:35
所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利用能源形式的革命——能量的革命。
人类开始利用定向能作为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利用形式。至于3D打印、电子束打印、激光能推进,或者是可控核聚变……都离不开定向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于摆脱了机械能,通过直接操控能量来为自己服务了。
新技术依托于能量而改变,不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是建立在定向能基础上的,都不用感到奇怪。还好我们在深紫外激光领域有长处。http://www.sinap.ac.cn/content/ShowDetail.aspx?id=d62cbc41-93dd-4554-8bf0-95a97a7c1266
http://www.nature.com/ncomms/journal/v3/n2/full/ncomms1702.html)
youfishno
发表于 2013-3-13 13:09:31
核聚变技术商业化
股民王小二
发表于 2013-3-13 22:54:36
葡萄 发表于 2013-3-4 18: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ttp://news.cntv.cn/2013/03/04/VIDE1362327120698891.shtml
美国:18岁少年造出小型“核电站”
葡萄,我有话直说,没有喷你的意思,这个新闻我看过以后,找资料恶补核聚变,我发现这个新闻里所谓的小型核聚变电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核聚变发生要求原子核靠的非常近才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两条路,要么像恒星内部那样压力足够大,要么像氢弹那样温度足够高,现在研究的核聚变方法两个:一个是托卡马克装置,利用磁场约束,一个是高能激光点火。新闻里那个小孩搞的那个装置是不可能!不可能!根本不可能!!!实现核聚变的!我猜那个装置可能是个同位素衰变释放能量,衰变释放的能量跟聚变比就像细菌比大象。
基本无害
发表于 2013-3-15 11:49:57
nova2000 发表于 2013-3-5 12: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 煤炭 英镑 老牌帝国
第二次 美国 石油 美元 新兴帝国
第三次 中国 ...
重元素的研发将突飞猛进
这个分支哪里邪恶了?不太明白。
warmanky
发表于 2013-3-15 14:17:14
第四次工业革命3D打印要全面普及,前提一定是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而这个商业化目前来看还是个未知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都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原型,有些同志太乐观了点。
qaz1wsx1edc
发表于 2013-3-15 23:18:16
warmanky 发表于 2013-3-15 14: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四次工业革命3D打印要全面普及,前提一定是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而这个商业化目前来看还是个未知数,到目前 ...
我倒不觉得。
可控核聚变所提供的能源级别相当的高。以现有的技术,只要是用电就可以解决问题。
warmanky
发表于 2013-3-16 08:57:24
qaz1wsx1edc 发表于 2013-3-15 23: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倒不觉得。
可控核聚变所提供的能源级别相当的高。以现有的技术,只要是用电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主要以化石能源供电的今天,这样高密度能量的应用能持续多久?
胡乱三刀
发表于 2013-3-20 18:04:49
miaowentb1 发表于 2013-3-9 21: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激光不把家具打着火了吗
3D打印好多种,楼主有介绍,激光的是打印金属材料的。电视上演示的打印材料是塑料。
葡萄
发表于 2013-3-21 01:36:26
http://it.21cn.com/discovery/baike/a/2013/0320/09/20733519_2.shtml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研究人员发布了一款现实版的变形金刚——能够行走、攀岩甚至能够变形成坦克横跨恶劣地形的人形机器人。
葡萄
发表于 2013-3-21 01:38:42
股民王小二 发表于 2013-3-13 2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葡萄,我有话直说,没有喷你的意思,这个新闻我看过以后,找资料恶补核聚变,我发现这个新闻里所谓的小型 ...
我贴这个新闻有几个亮点
1.央视新闻的正式报道
2.你看我在帖子里给出了央视没有报道的内容部分,这部分也是亮点
看不懂这些的人说我什么都可以无视。
warmanky
发表于 2013-3-21 08:40:06
请葡萄说下那个十八岁米国人弄的核电站是裂变还是聚变吧。
股民王小二
发表于 2013-3-21 11:07:22
葡萄 发表于 2013-3-21 0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贴这个新闻有几个亮点
1.央视新闻的正式报道
The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and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ered federal funding to Wilson concerning research Wilson has conducted in building inexpensive Cherenkov radiation detectors;
美国国土安全局和能源部给Wilson的研究提供联邦基金资助,Wilson找到一种方法建造廉价的Cherenkov辐射探测器;
葡萄兄弟,Cherenkov辐射就是核反应时堆芯发出的那种蓝幽幽的光,这个年轻人Wilson他发明了一种廉价的探测Cherenkov辐射的探测器,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他并没有发明家用核电站。
至于央视,他再大也大不过物理定律
手不释卷
发表于 2013-3-21 11:45:37
股民王小二 发表于 2013-3-13 2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葡萄,我有话直说,没有喷你的意思,这个新闻我看过以后,找资料恶补核聚变,我发现这个新闻里所谓的小型 ...
我估计电视台的人报道时没把问题搞清楚,Taylor Wilson 14岁设计的东西是不可能拿来做电站的,那只是个实验装置http://www.mentalfloss.com/blogs/wp-content/uploads/2011/06/taylor-wilson-MF.jpg
在下面的文章中提到他成长的过程:
http://www.mentalfloss.com/article/28576/mad-scientist-month-who%E2%80%99s-afraid-taylor-wilson
注意下面的部分:
After months of researching, building, and welding, Wilson put the parts of his nuclear reactor together, using the basic blueprints posted on Fusor.net. He added his own personal touches. It looked like a cappuccino maker on human growth hormones. To find out if it worked, Wilson filled its reaction chamber with deuterium gas, retreated behind the lead wall, and then flipped the switch to the reactor’s high-voltage supply. Tens of thousands of volts of current coursed through a golf ball–sized wire grid within the reaction chamber. If all went well, this would fuse the atoms of deuterium together and release radiation—not nearly as much as fission (or the splitting of atoms) produces, but enough to cause radiation poisoning or other health complications if things went to hell.
Wilson picked up a tiny glass tube called a bubble dosimeter that he’d placed near his reactor. If he saw bubbles, the subatomic particles that make up radiation had penetrated the tube, heating the hypersensitive liquid inside. Squinting at the tube, Wilson spotted five bubbles.
也就是说,在以网站上的设计基础上,增加了他的一些创意,制造出了着个实验装置,实验的结果是证明了着个装置可以:" fuse the atoms of deuterium together and release radiation"
这和建造聚变电站的区别之大,就像我划了根火柴烤干了一滴水和建造一个火力发电厂的区别
我想,葡萄的意思应该是重点在美国相关机构的支持,以及美国开放的从而导致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科研环境上吧
chalet
发表于 2013-3-21 12:09:33
葡萄 发表于 2013-3-21 0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贴这个新闻有几个亮点
1.央视新闻的正式报道
在核聚变实现普及和民用之后,人类会真正拥有接近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但是,产生的那么多能量最后都会释放到环境中,这会是多大的量啊,对这个世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会不会大于小冰期的影响,或者和小冰期一起造成超级极端天气的泛滥,远远超出现有社会能承受的范围,成为真正的人祸?
chalet
发表于 2013-3-21 12:13:45
葡萄 发表于 2013-3-21 0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贴这个新闻有几个亮点
1.央视新闻的正式报道
如果说美国政府资助的探测器研发是亮点,这说明什么问题?是现有反应堆的安全有问题?还是
说美国会监测、控制私建核反应堆?不懂技术,乱猜一下。
williamhp
发表于 2013-3-21 16:26:36
核聚变的原聊不在地球上
葡萄
发表于 2013-3-21 16:48:57
股民王小二 发表于 2013-3-21 11: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The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and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ered federal funding to ...
哎,我有个习惯。我在小圈子讨论的之后给出的东西我一般很少给出结论,但是会把讨论中引起关注的信息直接给出来。我这样做的意图是,看不明白关键信息背后对应的结构性的东西。那么我们本身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是缺乏必要事实基础的。
其实本楼里有人已经给出我试图表达的事实基础的关键点在于,基于现有核物质的监管体制,一个普通人哪里获得核物质供他个人研究。想不明白这个,和我贴新闻的意思都是南辕北辙的
葡萄
发表于 2013-3-21 16:50:05
本帖最后由 葡萄 于 2013-3-21 16:52 编辑
chalet 发表于 2013-3-21 12: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说美国政府资助的探测器研发是亮点,这说明什么问题?是现有反应堆的安全有问题?还是
说美国会监测 ...
你可以查参与投资有关部门就有关工作程序的内容。我们私下讨论都是基于这些开始的。或者说我们起码查过,然后根据现实中有关工作程序的范畴开始讨论。对了,查询央视没有给出信息的人本身就是核工业部的人。他老师是前核工业部部长。现在本人也为核工业部打工。我楼上的帖子给了一些信息关联的点。真有兴趣可以自己查。
warmanky
发表于 2013-3-21 17:34:49
本帖最后由 warmanky 于 2013-3-21 17:46 编辑
太高深了{:soso_e120:},能直接回答问题不,裂变还是聚变装置,还是如他人所说是个衰变温差发电。
chalet
发表于 2013-3-21 17:46:22
nova2000 发表于 2013-3-5 12: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 煤炭 英镑 老牌帝国
第二次 美国 石油 美元 新兴帝国
第三次 中国 ...
世界的发展史就像是一场轮回,或者应该说,是螺旋式发展。
蒸汽机之前,人就在自己家门口转悠,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易方式,绝大部分是在直径几公里的范围内进行考虑,小圈子里的自给自足。
蒸汽机时代之后,这些当然改变了,人的脚长了,物的脚也长了,这时候主要的问题是,需求信息不清,投送效率低,但是大规模集中的生产方式已经建立。社会、地区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不平衡越来越明显。
物联网也许可以算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顶峰了吧,充分的信息交换,最高效率的定点投放。对生产方式带来多少改变呢?自动化、高效率似乎是主线,大规模集中化生产也发展到了顶峰。世界的不平衡、极性也发展到了极致。
等小型核聚变技术、3D打印技术成熟之后呢?虽然葡萄说这可能会加大领先集团的优势,但是我觉得这给许多二线力量出头的机会。许多有一技之长的个人、小企业就可能在有限的领域对抗大公司。打个比方,以前只有百货公司、超市可以买东西,现在则有很多个性小店提供更好的、更独特的产品。从宏观上说,很可能这个社会的极性会弱化一点,慢慢向共同提高的方向转变。当然,不可能进化到大同世界,我们知道,大同其实就等于死亡。
不过,新的、老的领先集团也可能通过控制技术的普及直至又发掘出新的领先项,在另一个新维度里保持自己的先进,甚至是更高的极性。
chalet
发表于 2013-3-21 17:50:56
土拨鼠 发表于 2013-3-5 21: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怪不得,原来站在一个巨人——国家力量——上面啊。
要不然哪里来的核武器废弃核原料呢。
我也很疑惑核原料从哪里来。
可是,这确实不可能是来自国家力量,至少已开始不可能。因为国家力量是不可能把这个的材料给到一个14岁的小孩的。
那这个核原料从哪里来呢?难道美国真的什么都可以交易,都可以买到?
葡萄
发表于 2013-3-21 21:22:26
浙江大学研制世界最轻材料 仅是空气密度的1/6
http://discovery.163.com/13/0321/11/8QG2L7LB000125LI.html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凝胶——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材料的纪录,弹性和吸油能力令人惊喜。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仅是空气密度的1/6。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凝胶——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材料的纪录,弹性和吸油能力令人惊喜。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仅是空气密度的1/6。日前,这一进展被《自然》杂志在“研究要闻”栏目中重点配图评论。
据介绍,气凝胶是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轻的一类物质,因其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斥着空气,故而得名。1931年,美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硅制得了最早的气凝胶,外号 “凝固的烟”。2011年,美国HRL实验室、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合作制备了一种镍构成的气凝胶,密度为0.9毫克/立方厘米,创下了当时最轻材料的纪录。把这种材料放在蒲公英花朵上,柔软的绒毛几乎没有变形——这张照片入选了《自然》杂志年度十大图片,也给高超留下了深刻印象:能不能制备出一种材料,挑战这个极限?
我国的石墨储备非常丰富,占全世界的2/3。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石墨高效利用的方法。“把石墨变成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其价值可以上升数千倍。”高超的课题组经过五六年的探索,制备出了一维的石墨烯纤维和二维的石墨烯薄膜。这次,他们打算把石墨烯做成三维多孔材料来冲击这一纪录。
制作简便
形状、尺寸可任意调节,大规模制造成可能
在实验室,记者看到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碳海绵”:它们大的如网球,小的如酒瓶塞。在电子显微镜下,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共同支撑起无数个孔隙。
“就像体育场馆等大型空间结构,用钢筋做支架,用高强度的薄膜等做墙壁,材料整体既轻且强。”课题组博士生孙海燕说,“在这里,碳纳米管就是支架,石墨烯就是墙壁。”
在已报道的成果中,高超课题组制备的“碳海绵”仍是最轻纪录保持者——可达到0.16毫克/立方厘米,低于氦气的密度。相关论文2月18日在线发表在《先进材料》上。但课题组对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兴趣不大,“‘轻’并不是它最大的新意所在”。高超解释:它的价值在于其简便的制备方法,以及材料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能。
科学家介绍说,气凝胶的基本制备原理是除去凝胶中的溶剂,让其保留完整的骨架。在以往制备气凝胶的案例中,科学家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模板导向法。前者可以批量合成,但是可控性差;后者能产生有序的结构,但依赖于模板的精细结构和尺寸,难以大量制备。高超课题组另辟蹊径,探索出无模板冷冻干燥法:将溶解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水溶液在低温下冻干,便获得了“碳海绵”,并且可以任意调节形状,令生产过程更加便捷,也使这种超轻材料的大规模制造和应用成为可能。
jerry200899
发表于 2013-3-22 09:45:35
葡萄 发表于 2013-3-21 16: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可以查参与投资有关部门就有关工作程序的内容。我们私下讨论都是基于这些开始的。或者说我们起码查过 ...
中国的体制,这些核相关的东西是研究所一级别才接触到的,凭个人兴趣那是不可能的。现在自己凭兴趣可以自己做潜艇的,做飞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