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21:54:11

中国重型机械制造的另外降龙十七掌(4)



19、世界最大单臂起重船――上海振华港机7500吨级起吊船

上海振华港机建造的7500吨级起吊船,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臂起吊船。可用于海上起重、建桥、铺管、打捞等多种用途,起重量达到7500吨,超过艾菲尔铁塔7000余吨的​重量。

船总长239米,型宽50米,型深20。4米,最大起重能力7500吨。它既可以将吊具深入水下150米,又可以将重物提升到水上125米。起重臂可以放倒或旋转。顶点最​高130米,相当于40多层楼高,整个浮吊船可同时容纳300人食宿作业,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自航速度达到11节。

海上巨型浮吊是海上油气田开采等海上工程的基本装备。长期以来,500吨以上的浮吊都由发达国家制造。在中国制造成功之前,世界上7000吨以上的浮吊只有3台,最重的为​7100吨。

如今,振华在大型集装箱机械领域占有世界80%以上的市场份额。自1998年起,振华港机的产品已经连续13年位居全球市场占有率之首。

目前中国正在建造两万吨级的巨型起吊船,主要用于海洋钻井平台运输。

20、 世界最大浮船坞――30万吨级“中海峨眉山”浮船坞

“中海峨眉山”型深28米,相当于10层楼高;总长410米,型宽82米,比4个足球场还要大;举力8。5万吨,耗用钢材超过4万吨,采用了超大排量的进排水泵、阀门遥控​等先进技术,实现中央控制室遥控操作,结构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可承修1万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和30万吨级的以上的大船。目前世界上目前全世界所有最大的油船和散货船以​及军舰,包括航母,‘中海峨眉山’都有能力承修。

“中海峨眉山”浮船坞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负责总体设计,由中海工业有限公司自行建造,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21、世界首创新型五轴混联机床――XNZ2430大型龙门式五轴联动混联机床

齐二机床集团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台XNZ2430重型龙门式五轴混联机床是齐二机床承担的国家863项目,是国家“高、精、尖”重大数控装备关键技​术研制项目。

并联机床,也被称为虚拟轴机床或并联运动学机器,是并联机器人技术和现代数控机床技术结合的产物,同时兼顾了机床和机器人的诸多特性, 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加工设备。有模块化程度高、刚性高,运动部件重量轻、加速度大、加工精度高等优点,可实现多坐标联动数控加工。它特别适用于加工带有复杂曲面形状的较​大、较长类零件和叶片类零件,适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模具制造等行业加工三维空间曲面的关键精密零件。

齐二机研制的大型龙门式五轴混联机床已经用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三峡混流式水轮机叶片加工,并将推广应用到其他螺旋桨和叶片加工。

此外,齐二机研制的SKCR165/1200型数控纤维缠绕机,是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的替代进口的高端产品。这台数控纤维缠绕机为五坐标控制、四坐标联动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缠绕成型构件的大型数控专机。该​机包括五坐标控制四坐标联动的缠绕轨迹控制系统、张力自动控制系统、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和质量保证系统,可实现圆筒、圆锥、球、双曲面回转体、组合体回转体等构件缠绕,也可​以进行矩形截面、多项式等多维复杂曲面和组合体形状结构件缠绕。如火箭发动机壳体、各种战略导弹弹体、卫星结构件、水处理设备、天然气储罐、医疗防火用压力容器等等。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XNZ2430新型大型龙门式五轴联动混联机床和SKCR165/1200型数控纤维缠绕机的成功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和装备保障。

22、世界第二条激光冲击强化生产线――中国航空制造技术重大突破

西安天瑞达光电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陕西蓝鹰航空电器有限公司共同承建的中国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生产线,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可实现该项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国家。​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是利用强激光束产生的等离子冲击波,提高金属材料的抗疲劳、耐磨损和抗腐蚀能力的一种高新技术。它与现有的冷挤压、喷丸等金融材料表面强化手段相比,具有​非接触、无热影响区、可控性强以及强化效果显著等突出优点。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在美国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以及其他装备制造业正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GE公司已经用此项技术为美国空军强化了数万件航空部件,据美国国防部估计,在美国空​军现有飞机寿命期内,用激光冲击强化可节约60亿美元的维修成本。2004年,美国还为F22战斗机建设了价值2亿美元的激光冲击强化生产线。

中国激光冲击强化应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对解决中国飞机发动机疲劳断裂问题、提高其可靠性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搞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这批人本人基本都认识,科大2系学生不少)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技术的意义。

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结构大量采用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主要失效形式疲劳和腐蚀均始于材料表面,所以金属材料表面的结构和性能直接影响着材料的综合性能。为此,人们采用喷丸、​滚压、内挤压等多种表面强化工艺来改善金属表面性能。利用强激光诱导冲击波来强化金属表面的新技术称为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简称LSP),由于其表面强化效果好,自产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1998年该技术被美国研发杂志评为全美100项最重要的先进技术之一。美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航空发动机高频疲劳研究计划中,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列为工艺技术措施首位。2005年,研制激光冲击强化系统的MIC公司获美国国防制造最高成就奖。美国将该技术列为第四代战斗机发动机关键技术之一,足见该项​技术的重大价值。

当短脉冲(几十纳秒内)的高峰值功率密度( )的激光辐射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吸收层(涂覆层)吸收激光能量发生爆炸性汽化蒸发,产生高压(GPa)等离子体,该等离子体受到约束层的约束爆炸时产生高压冲击波,作用​于金属表面并向内部传播。在材料表层形成密集、稳定的位错结构的同时,使材料表层产生应变硬化,残留很大的压应力,显著的提高材料的抗疲劳和抗应力腐蚀等性能,这就是激光​冲击强化。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和其它表面强化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鲜明特点:(1)高压,冲击波的压力达到数GPa,乃至TPa量级,这是常规的机械加工难以达到的,例如,机械冲压的​压力常在几十MPa至几百MPa之间;(2)高能,激光束单脉冲能量达到几十焦耳,峰值功率达到GW量级,在10~20ns内将光能转变成冲击波机械能,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并且由于激光器的重复频率只需几Hz以下,整个激光冲击系统的负荷仅仅30KW左右,是低能耗的加工方式;(3)超高应变率,冲击波作用时间仅仅几十纳秒,由于冲击​波作用时间短,应变率达到 ,这比机械冲压高出10000倍,比爆炸成形高出100倍。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最初开发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大钱临照教授早在60年代也提出过这方面的思想。1972年,美国巴特尔学院(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的Fairand B。P。等人首次用高功率脉冲激光诱导的冲击波来改变7075铝合金的显微结构组织以提高其机械性能,从此揭开了用激光冲击强化应用研究的序幕。1978年秋,该实验室的​Ford S。C等人与美国空军实验室联合,进行激光冲击改善紧固件疲劳寿命的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冲击强化可大幅度提高紧固件的疲劳寿命。当时由于缺少可靠的、高脉冲频率的大功率激​光器而未能实用化。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但从公开报道的资料看,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只有美国将激光冲击强化实际应用。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高频疲劳研究国家计划等支持下,美国利佛莫尔国家实验室和GE、MIC公司等联合深入开展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理论、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使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逐步走向了实用,用于F110、F101、F414等发动机的生产和修理。其中,F110、F101发动机在使用中发生多次风扇叶片故障,迫使F101​每飞25小时和F110每天第一次飞行前要做一次能够发现0。127mm裂纹的精细检查,采用激光冲击强化解决了这一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美国空军为提高激光冲击强化生产效率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设置了4个重要的制造技术计划(Air For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Programmes),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解决了提高激光冲击强化生产效率和可移动式生产等工业应用问题。2002年以来,美国已将激光冲击强化大规模用于航空部件的​制造和修理中,例如,美国MIC公司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用于军民用喷气发动机叶片以改善其疲劳寿命,不但提高了飞机发动机的安全可靠性,而且每月可节约飞机保养费几百万美​元、节约零件更换费几百万美元。美国预计仅仅战斗机发动机叶片的处理,就能节约成本超过10亿美元。2003年,美联邦航空局(FAA)和日本亚细亚航空(JAA)将激光​冲击强化批准为飞机关键件维修技术,当年这项技术即被用于波音777飞机的零部件处理。

2004年,美国激光冲击技术公司(LSP Technologies, Inc。, LSPT)与美国空军实验室开展了F/A-22上F119发动机钛合金损伤叶片激光冲击强化修复研究,对具有微裂纹、疲劳强度不够的损伤叶片,经过激光冲击处理后,疲劳强度为413。7MPa,完全满足叶片使用的​设计要求379MPa,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外,对叶片楔形根部进行激光冲击处理后,其微动疲劳寿命至少提高25倍以上。目前,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已大量用于F119-PW-100发动机整体叶盘等部件的生产。LSP公司还提出了对飞机蒙皮铆接结构强化的专利,应用可移动激光设备在飞机装配现场对铆接后的铆钉及其周围强化,效果明显。

从2005年开始美国又将激光冲击强化逐步扩大到大型汽轮机、水轮机叶片以及石油管道、汽车关键零部件等的处理。据报道仅石油管道焊缝的处理就能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收益​。

国内开展激光冲击强化研究的单位主要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强激光技术研究所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实验用的激光冲击处理机,空军工程大学与西安​天瑞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对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强化机理、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和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已研制出适合强化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高强度材料用的HGN-1、HGN-2型高能脉冲激光器,以及脉冲能量为25J,重复频率达到1Hz的YAG激光器及其强化生产成套设备,制定了航空部件冲击强化工艺操作流程和质量检查规范,并在西安蓝鹰电​器设备公司建立了激光冲击强化示范生产线,为该技术在航空工业上的应用上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激光冲击强化已经可以实现复杂曲面(如叶片)双面激光冲击强化。

目前该激光冲击强化生产线与美国基本相当,实现了系统的集成控制,对强化过程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脉冲工作频率1~2Hz;研制的Nd:YAG激光器比美国同类激光器​性能指标更高,用于激光冲击强化,与美国钕玻璃(Nd:Glass)激光器效果相当。

23、世界最深钻井机――12000米超深钻井机

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超深钻机――ZJ120DB钻机,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此前,全球仅美国拥有一台120​00米钻机。  

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川科1井位于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由胜利油田99101钻井队承钻。这口井原设计井深为8875米,后设计井深改为7540米,按照施工要求,二开钻至​3200米后更换为12000米钻机作业。

ZJ120DB钻机由宝鸡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研发,是国家863计划“先进钻井技术和设备”的重要课题。ZJ120DB钻机的研制成功,不仅意味着我国石油钻井装备取得了重​大突破,对我国实现深层找油和油气稳产增产也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全球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正呈现向陆地深层、环境恶劣区域和海洋发展的趋势,在我国探明可开采的石油资源中,很大部分埋藏在5000米以下,因此,超深井钻采装备技术成​为石油开采业共同关注的课题。

12000米超深钻井机首次使用超深钻井交流变频控制系统;核心动力绞车的提升能力高达6000马力,其超大功率能让钻头穿透地球深处的各种坚硬岩层,达到12000米深​处;其“心脏”泥浆泵为承压52兆帕、2200马力的高压泵;还拥有900吨承载能力的井架和底座、900吨承载能力的天车、游车、大钩和吊环、675吨承载能力达的水龙​头、72吨承载能力的耐低温死绳固定器,能在-40℃~55℃的环境中工作,能在全球的任意区域使用,还能根据工况自动加减速、刹车、报警,使钻井作业的智能化水平和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这台超深井钻机电控系统不仅创造了国内第一,同样也是世界首台陆地交流变频钻机。

24、世界最大立式车铣床――齐重数控25米数控重型双柱移动立式车铣床

型号为dmvtm2500×60/550l-nc的数控重型双柱立式车铣床总吨位超过550吨,可以加工直径为25米的大型机组部件,其技术参数,技术等级,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适用于高速钢、硬质合金及陶瓷刀具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部分非金属材料的零件进行粗、精加工,可车削内外圆柱面、内外圆锥面、沟槽、端面、螺纹及复杂回转型面。为当前世界最大数控重型车铣床。目前在上海长​兴岛港机制造基地服役。

25米数控重型立车其技术参数,技术等级,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世界上只有齐重数控公司可以生产。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22:10:52

中国重型机械制造的另外降龙十七掌(4)

     (2011-11-24 16:20:00)

机床数控技术方面中国突破好像不够,最精尖的高端数控机床还是瓶颈,

美国有一年把 华中数控 列为限制公司

但好像实质技术还有瓶颈,业内对华中数控也不认可

这方面有消息吗?




     (2011-11-24 17:02:00)
我们在数控系统上还有很多瓶颈,不过彻底全面搞定只是时间问题。






[北大荒]     (2011-11-24 20:24:00)
千万不要让南方系得逞,那样就全白干了






     (2011-11-25 17:07:00)
我想TG还不至于白痴到这种地步。






[火莲居士]     (2011-11-25 17:10:00)
最近海陆丰又闹事了,彩排?






     (2011-11-25 17:38:00)
不是,是演出。南国也有一个影帝。






[土拨鼠]     (2011-12-6 15:01:00)

  

忙总,您应该比管彤贤(1933)年轻许多吧,要是身体好,也想老管一样,再带一帮弟兄出来干,那中国就又多了一个ZPMC了。。。

忙总,保重身体哦!




     (2011-12-6 15:30:00)
我只能开船,造不了船,我的长项是运营,不是创业。






derek 发表于 2012-4-30 00:35:48

“中国科技大学强激光技术研究所”

南七技校呆了这么多年,每年实验室开放日还喜欢逛实验室,居然都不知道科大还有这么个这么牛的研究所,我彻底晕菜了。。。。。

青山碧水间 发表于 2012-4-30 09:51:30

技术这个东西,明白了就是大白菜。

西方人真的要防中国人,人家辛辛苦苦搞几十年几百年的东西,被中国人很短时间就搞明白了开始卖白菜——这样不和谐~{:soso_e113:}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5-8 16:44:54

wxmang 发表于 2012-2-19 2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011-11-24 16:20:00)

机床数控技术方面中国突破好像不够,最精尖的高端数控机床还是瓶颈, ...

中国西电拟向通用电气新加坡公司发行为7.69亿股,募集资金总额约为33.83亿元。发行价格为4.40元/股。本次发行完成后,通用电气将通过全资子公司持有中国西电15%的股份,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本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设立自动化合资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和补充营运资本。其中,中国西电拟使用7.44亿元用于与GE新加坡公司在中国成立一家由中国西电控股的输配电二次设备自动化合资公司。
拟使用15亿元与通用合作拓展海外市场,这些资金将覆盖包括产品海外准入认证,有关的产品开发、样机制造及型式试验费用与取证、海外办事处设立、海外销售费用等。
拟使用11.39亿元补充业务增长所需营运资本。
========================================
国企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规模啊。西电开始和GE合作了。

wxmang 发表于 2012-5-8 16:54:03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5-8 16: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西电拟向通用电气新加坡公司发行为7.69亿股,募集资金总额约为33.83亿元。发行价格为4.40元/股。本次 ...

应该合作很久了,现在只是履行结婚登记手续。

godfather 发表于 2012-5-10 22:02:14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还是看帖比较好,不发言!不然铁定贻笑大方,让诸君汗颜!{:soso_e113:}

金源 发表于 2012-5-12 19:39:41

喜欢这些设备,这就像电工的螺丝刀和钳子一样,必不可少。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5-15 10:49:06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苏波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应在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培育基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新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制造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的时代结束了。无论是欧债危机和发达国家重回制造业的外部压力,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都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方式。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应当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围绕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创造中国制造业的新一轮增长。这是中国制造业必须的战略选择。

  外部的双重压力

  发轫于欧洲的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近两年来逐步由冰岛、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意大利、法国等核心经济体发展。2011年8月,标准普尔下调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并由经济领域向社会、政治领域蔓延。此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是西方国家多年来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长期推行赤字财政、高福利制度以及举债消费的结果。它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促使西方国家反思和调整发展理念,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模式深刻变革。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复苏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急剧动荡,并进而冲击到国际贸易和各国实体经济部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欧美等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严重不足、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境地,短期内难以出现强劲复苏的势头。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上升,纷纷实行紧缩政策,增长势头有所放缓。总的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些风险因素正在累积之中。

  二是国际市场需求放缓,贸易投资保护抬头,中国制造业出口环境趋向恶化。短期来看,欧美等国消费者信心不足产生的需求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工业品出口。2012年1月,我国出口额同比下降0.5%,是自2009年12月份以来出现的首次负增长。长期来看,经历此次危机,曾为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支撑作用的国际贸易大好局面有可能逆转,这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出口模式、技术能力等提出了严峻挑战。为走出困境,欧美等国除采用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还通过“碳税”、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新规则来加强对国际产业竞争主导权的控制。这些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削弱发展中国家工业品出口竞争力、遏制新兴国家崛起的有力武器。在此背景下,未来全球产业竞争将呈现更为复杂的形势,中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重大挑战。

  三是中国的通胀压力将会长期存在,宏观调控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大量发行货币,推动全球流动性泛滥,进而向中国传导,产生输入型通胀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内部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将加大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两者形成的叠加效应,使得中国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时刻对通胀保持足够警惕,宏观调控的回旋空间比较有限,货币信贷政策取向在较多情况下会从紧,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将产生长期影响。

  四是国际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重大科技创新的机遇稍纵即逝。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各国间围绕科技、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的投入与扶持;各新兴经济体也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战略部署,努力抢抓机遇。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化生产组织优势,控制全球供应链体系,牢牢掌控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试图走出“低端锁定”带来较大制约。

  同时,发达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价值,采取措施推动制造业的回归与复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弊端,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夯实实体经济基础,首要的就是振兴制造业。由此,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实现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这是一个建立在持续创新基础上新的制造业格局与形态再造的过程,特别值得中国认真关注。

  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发达经济体有可能通过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率先突破巩固其固有竞争优势。发达经济体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优势,拥有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和良好的市场机制,很可能率先在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其二,发达国家不仅在高端领域抢占优势地位,还要在中端领域夺回被新兴经济体占据的市场份额。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5年内实现出口翻一番的目标,并通过对出口企业给予援助、大幅提高中小出口企业贸易融资、有条件放松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迫使贸易伙伴扩大市场开放等手段增强美国企业在中高端产品方面的出口竞争力,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

  重构与赶超机遇

  挑战往往也意味着机遇。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和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重要契机。

  契机一,倒逼效应为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机遇。倒逼效应,是指因国际市场需求收缩、出口受阻以及比较优势的变化,激化制造业自身的结构性问题,逼使政府和企业痛下决心解决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发展过于依赖出口,不仅消耗大量资源,加剧环境污染,还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动的冲击。欧债危机和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造成的倒逼效应,客观上为中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和政府都将有更大的压力和动力来增加创新投入,降低资源消耗,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契机二,重构效应为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创造了有利时机。重构效应,是指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企业竞争格局重新洗牌,新兴经济体获得了对发达国家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的良机。危机造成了金融市场动荡,股票价格低迷,欧美等国的一些优质资产大幅缩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而中国经济所受冲击较小,外汇储备充足,企业实力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发掘国际产业投资机会,在量力而行、理性选择、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海外并购步伐。

  契机三,赶超效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茧而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良机。赶超效应,是指危机往往催生一批新技术和新产业,在这些领域,发达国家的控制地位尚未形成,技术路线还有多种选择,这将为中国赶超发展赢得宝贵时机。当前,以绿色、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迅速崛起,成为各国经济竞争新的制高点。中国可充分利用赶超效应,着力把扶植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政策着力点,加快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新比较优势: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

  中国要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应在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培育基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新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弱化甚至流失。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形成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影响力显著上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逐步到来,传统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具体表现在,自然资源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而不再是最为关键的竞争要素,资本富有和贫乏的界限由于资本市场的日益全球化也变得模糊,劳动力数量的不足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提高而加以克服。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015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峰值。中国制造业基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削弱甚至流失,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传统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局面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如何培育和确立新的竞争优势,在新一轮国际科技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新一轮国际产业科技竞争也要求中国尽快培育新的制造业竞争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传统产业空间不断萎缩,发展高科技特征明显的新兴产业已成为主要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加大投入,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快速的技术变革将改变已有的资源配置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间的技术、经济力量乃至综合实力对比。

  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历经多年的快速增长,不仅科技研发和整体产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还拥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在少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极为接近,而且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与历史上其他几次技术革命不同,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新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最小的一次。更重要的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大国拥有吸收新技术的潜在巨大市场,以及为新技术产业化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轮技术创新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抓紧培育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很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在制造业某些领域与其并驾齐驱,甚至赢得领先地位,实现赶超发展。

  中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综合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制造业发展现状,新的竞争优势的培育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逐步摆脱技术上跟随发展的局面,力争在某些新兴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甚至引领发展,培育中国制造业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优势;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一代产业工人大军,培育中国制造业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优势。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应当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围绕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加快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为此目的,当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着力推进——

  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为重点,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完善制造业技术标准体系,增强中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的基础上,抓紧推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八个“一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制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标准,完善一批重点领域产业链条,创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支持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联盟,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力争用5~10年时间,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整体素质。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大力推广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升,支持工业园区公共设施改造升级。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完善产业链条,突破相关瓶颈,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建立技术改造工作长效机制,落实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的相关配套政策,完善技术改造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加大对共性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深化应用,提高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应用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及工程分析软件、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为全社会“两化”融合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通过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带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发展,增强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创新企业信息化推进机制,实施行业信息化服务工程,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体系。

  促进绿色低碳、清洁安全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减排改造工程。加强工业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坚决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任务。全面提升企业节能节水管理水平。在重点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强重点行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自觉自律、持续改进的节能节水管理体系。探索节能降耗减排新机制。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节能新机制和新模式。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高工业品附加值。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关键基础产品质量攻关计划,依靠技术进步带动品种开发与质量提升。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引导企业推进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收购国外品牌。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以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为重点,完善企业产品质量追溯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探索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破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性障碍,在汽车、钢铁、水泥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鼓励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资本运作等方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水平。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提高生产工艺、产品和服务、市场专业化水平,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建设。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推进两个关键工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抓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中西部地区以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鼓励通过要素互换、合作兴办园区、企业联合协作,探索建设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加强对热点行业项目布局的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区域消费市场、运输半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调整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5-15 10:49:36

大连机床可以向国际水平追平95%,但剩下的5% 不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能够做到的。

  我国高档数控机床还不能满足国内需要。2009年以来,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床制造第一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机床进口国。可以发现,这种大而不强的境况进入了面临突破的阶段。

  “工业之母”制约

  机床是“工业之母”,工业水平看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水平看机床,机床工业大而不强制约着我国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中国正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刻,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对高档数控机床、高效刀具、精密量仪的需求量大、依赖性强。

  航空工业于2008年正式启动了大飞机项目。目前,大飞机项目的样机C919已经研制成功,预计C919将于2014年实现首飞,2016年取得适航证并投放市场。

  航空业对机床要求之高几乎涵盖了现代机床的全部成果,包括高速、精密、高效、复合数控机床、五轴加工中心等关键制造装备,以及现代高效刀具。

  中国是世界造船大国之一,现代造船业一刻也离不开大型高尖端机床,如重型和超重型龙门镗铣床、数控落地镗铣床、五轴联动数控镗铣床、曲轴车铣中心、大型曲轴磨床等大量高档大重型数控机床。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和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汽车工业一直是机床工具行业最重要的用户,汽车制造具有大批量生产的特点,需要大量的高速、高效、高可靠性的数控机床。

  能源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此,中国电力工业将实施多元化能源供应战略。发展电力工业,需要大量高可靠性、大规格、高刚度的数控机床,如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重型数控落地镗铣床、重型立卧车床、叶片加工机床和叶根槽专用加工机床等。

  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纺织机械、铁路交通等各行业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进行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过程,都离不开对机床工具产品越来越高档的需求。

  5%的难题

  来自中国机床协会2011年的行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机床工具产品进口增势较快,进口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进口全是中高档以上的机床。

  “由于国际机床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以高技术为先导,用高技术武装的低价格中档机床产品迅速占领我国机床市场,对我国国内机床企业提出严峻挑战。”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

  在机床行业,一般把数控机床以轴数为标准,三轴以下的为低档,三至五轴为中高档,五轴以上为高档。对工业来说,生产设备传统与现代区别的标志是传统机床和数控机床,这已成为行业共识。机床单机智能化和自动化即数控机床是机床工业的方向,其高精、高细、高速、柔性、智能,是现代工业的标志。现代装备业正在向极端制造方向发展,一是越来越高大,二是越来越细小,三是越来越复杂,生产工艺高度集成。

  装备制造业水平看东北,机床水平也看东北,东北是我国机床企业最集中、实力最强的地区。记者在东北机床具有代表性的沈阳机床集团公司、大连机床集团公司、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采访了解到,机床行业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其一,精确度、稳定性、可靠性等差距。比如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国外产品连续1500小时没有故障,国产大约1000小时,相差1/3。

  其二,机床的复合性能差距较大。目前市场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多用于航天航空、核电等,单台价格达四五百万元。五轴联动数控是欧洲控制的技术,是核心技术中的核心技术,欧洲严禁外泄。五轴必须保证不能用于军事,才能引进。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齐重数控可以做三轴,五轴也可做,但性能与进口产品相比有一定差距。国内企业和航空航天等重要科研单位使用的高档机床基本全是进口。

  其三,数控系统的差距。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核心,德国西门子、利勃海尔和日本的马扎克、法拉克掌握着数控系统的最高水平,利勃海尔数控系统16个软件包的价格接近母机价格,软件和母机一起卖,不分开出售,软件利润非常高。目前国内机床企业使用的中高档机床的数控系统基本都是国外进口。

  其四,其他关键配套件差距。大连机床副总裁姜怀胜表示,大连机床可以向国际先进水平追平95%,但剩下的5%不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能够做到的,包括钢铁原料、标准件、螺钉、螺帽等,需要提升国家工业整体水平。此外,工艺、检测等环节目前也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

  “要像两弹一星和高铁一样攻数控系统”

  “综合分析行业现阶段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近期国内市场的显著变化,我们不难判断,机床工具行业正处于实现重大战略转变的关键转折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柏林对当前行业形势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他认为,首先,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高档机床工具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状况,事关国防和经济安全。其次,战略转变已经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行业企业的发展已经为全行业实施由大变强的战略转变奠定了坚实的行业基础。“可以说,由大变强已经成为行业的共同愿望和必然选择。”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在2011年10月召开的第六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通过了《机床工具行业“十二五”期间工作要点(试行)》,提出把“着力提升中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配套能力”作为行业“十二五”的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行业由大变强的三大标志性目标:一是在为重点行业核心制造领域提供装备和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中高档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中高档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三是形成若干世界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

  一些机床行业的企业家和专家建议:打好基础工程,着力解决好机床所必不可少的各种机、电、液、气、光元部件和功能部件、NC系统、刀具、测量、附件等及其功能配套;着力提升和提高加工工艺、机床的精度、效率、自动化、可靠性、稳定性、耐用性等;高度重视数控系统,加大数控系统原始创新投入。据了解,日本法拉克公司每年投入约20亿元人民币,连续投入了20多年。

  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两弹一星”,要像攻“两弹一星”和高铁一样攻数控系统,组织电气、机械、材料、电机、计算机、生产工艺等几十门专业学科的一流专家,集中优势力量攻关。像其他行业的许多企业家一样,中国机床行业的许多企业家们有一种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练出了一身功夫,在深感巨大压力的同时,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沈阳机床集团公司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80亿元人民币,跃居世界第一。这是我国企业首次问鼎世界机床行业冠军宝座,而2002年这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仅有8亿元。

  “规模世界第一只是阶段性目标,未来沈阳机床在品牌和管理上也要争取世界第一。”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说。(文/李仁虎 梁冬 蔡拥军)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2:55:08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5-15 1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连机床可以向国际水平追平95%,但剩下的5% 不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能够做到的。

  我国高档数控机 ...

下面这一步就非常难了,类似高考前一百名与状元的差距。不是投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问题。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5-15 13:09:56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2: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下面这一步就非常难了,类似高考前一百名与状元的差距。不是投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 ...

是呢
能抄的,能山寨的,都已经弄完了。欧美现在手里攥着的,都是人家的压箱底,不可能在给了。
前面的路,只有自己走了。

中午的新闻,还有商务部发言人关于希望美国具体落实对华高技术出口的讲话。
不过心里也明白,人家也是说说,咱自己也是说说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5-15 13:37:43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2: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下面这一步就非常难了,类似高考前一百名与状元的差距。不是投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 ...

从欧美手中收购部分技术的可能性,我觉得还是存在的。

昨天欧元区央行官员们首次公开讨论希腊从欧洲货币联盟退出的可能性。
南欧国家执政党(包括意大利)也基本失去了改革意愿和能力。不砸锅卖铁怎么度过难关呢。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5:17:07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5-15 13: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呢
能抄的,能山寨的,都已经弄完了。欧美现在手里攥着的,都是人家的压箱底,不可能在给了。
前面的 ...

现在看我们自己,我们突破一点,他们就后退一步,就会转移一点。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5:17:45

然后203 发表于 2012-5-15 13: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欧美手中收购部分技术的可能性,我觉得还是存在的。

昨天欧元区央行官员们首次公开讨论希腊从欧洲货 ...

难度非常大,甚至美国人会先把技术买掉,再来卖资产。

slyypp 发表于 2012-5-15 15:20:26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5: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难度非常大,甚至美国人会先把技术买掉,再来卖资产。

技术难买,为何不买人呢?多出点钱,把人挖到中国来,不行么?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5:27:00

slyypp 发表于 2012-5-15 15: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技术难买,为何不买人呢?多出点钱,把人挖到中国来,不行么?

没有用,现代技术都是成体系的,不但需要人,也需要体系,更需要成龙配套的专业。以核武器为例,大国维护保养的研究人员(还不是技术工程人员),就超出好多小国的全部军人。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5-16 21:41:20

原来是奇货可居,如今是满大街乱卖白菜
——————————————————————————————

2010年7月,360项目完成热调试;2010年12月,全部完成四个系列模具通关,范围要求在325毫米-1.2米口径的厚壁钢管全部可以挤压;2011年,360项目四个模具系列全部实现批量生产,模具优化进展顺利,成功挤压出高温合金棒、奥氏体不锈钢等高端异形件;现在,360生产线已达到每月300支、年3.5万吨的生产能力。

北重360项目的成功,使中国第一次进入世界耐高温高压厚壁成型材料“极端制造”领域,对我国煤电、核电、风电、石油、航空航天和军工等行业的发展奠定了高端材料基础。360项目打破了外国价格垄断,使原来高居16万元/吨的价格降到了今年的2.8万元/吨,每年可为国家省下至少百亿元。

wxmang 发表于 2012-5-16 21:51:34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5-16 21: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原来是奇货可居,如今是满大街乱卖白菜
——————————————————————————————
...

制造行业,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

东晓星 发表于 2012-5-16 22:39:36

中国在重型化方面做的很好,产品很有竞争力,这个可能使军工技术溢出所致,是中国的特长。
但是精密化方面,还来日方长!

中国不像韩国产业可以开美国外挂,只能靠自己。

wxmang 发表于 2012-5-16 22:47:57

东晓星 发表于 2012-5-16 22: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在重型化方面做的很好,产品很有竞争力,这个可能使军工技术溢出所致,是中国的特长。
但是精密化方面 ...

我们以前精密生产想山寨日本,结果日本人防我们太厉害,干脆不来中国合资(当年邹家华副总理带队去日本邀请过东芝,日立,三菱,富士等等一批企业来华办企业)。

现在山寨目标:德国瑞士。

大山猫 发表于 2012-5-17 02:29:59

wxmang 发表于 2012-5-15 15: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用,现代技术都是成体系的,不但需要人,也需要体系,更需要成龙配套的专业。以核武器为例,大国维护 ...

那以色列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拥有核武器,岂不是把全国资源长期消耗在上面?

不感冒 发表于 2012-5-17 10:28:47

wxmang 发表于 2012-5-16 22: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以前精密生产想山寨日本,结果日本人防我们太厉害,干脆不来中国合资(当年邹家华副总理带队去日本邀 ...

鬼子的确很防范。
几年前俺公司想接一日本半导体企业生产机器(一台卖1亿多日元)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活儿,拿到中国做,俺去呆了几个月,最后还是找了个小借口把俺们毙了。
好多培训文档都加密,标注社外密。。。
他们上层的确想降低成本,但底下人不愿意,宁愿高价找日本人派遣工轻轻松松干指挥,不愿意辛苦下功夫去把工作转到中国。而且一旦要转到中国,那么无法做到保密。。。

wxmang 发表于 2012-5-17 10:53:42

大山猫 发表于 2012-5-17 0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以色列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拥有核武器,岂不是把全国资源长期消耗在上面?

以色列可以委托美国人维护,巴基斯坦那玩意能不能打响再两说呢,估计他们自己心底也没谱,也是蒙查查的。吓唬人而已。

wxmang 发表于 2012-5-17 10:55:33

不感冒 发表于 2012-5-17 1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鬼子的确很防范。
几年前俺公司想接一日本半导体企业生产机器(一台卖1亿多日元)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活儿, ...

他们其实最早还不是怕中国偷技术,而是说不清的东西。现在当然是主要当心技术被盗了。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6-5 09:48:56

黄浦江上游的一座老码头,今年以来,每个月都会迎来盛大“节日”:桥下和码头上站满人,400吨的重型卡车、上百个轮子隆隆作响,把崭新的燃气轮机从车间运上轮船,沿着黄浦江载向大江南北。

“再过一个月,我们制造的燃气轮机将第一次出海,远赴白俄罗斯。”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党委书记张光耀指着浦江东流的方向,向记者描述广阔的市场前景。

燃气轮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一直被西方巨头垄断。而今年1—4月,上汽厂实现月产燃气轮机一台,年内计划完成订单13—15台,这家60年前曾诞生新中国第一台汽轮机的工厂,走上充满挑战的“再次创业”之路。


艰难抉择:忍受微薄利润


“最近码头用得多,就是因为燃气轮机火起来了。”正在编撰厂史的上汽厂宣传部长夏惠忠告诉记者,该厂与这座码头的故事几经起落。过去生产汽轮机,运输一般走公路、铁路,把零部件散装发运到电厂,就地组装;现在的燃气轮机精度要求更高,要整机发运,一台燃机300多吨,只能走水路。

运输方式的变化不难,而跨越燃气轮机的鸿沟,却历程崎岖。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汽厂曾尝试研制几个兆瓦的小型燃气轮机,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多煤、贫油、少气,烧天然气的燃机发电设备过去很难有市场,曾经的尝试一断就是近半个世纪。到了21世纪,论主打产品汽轮机,上汽厂已经与国外巨头平起平坐,成为全球产量最高的工厂之一。可换到燃气轮机,厂里的工程师坦言:“我们还处在‘小学生’阶段。”

重新进军燃气轮机市场,上汽厂经历抉择之难。2008年—2009年,上汽厂刚刚涉足这一领域,投入很大,可两年只拿到4台订单,最初的燃机技术人员跳槽转行了一半。“要放弃,随时都有可能。”该厂燃机部部长虎煜告诉记者,在当初一片“做燃机风险太大”的担忧中,上汽厂管理层却坚定地作出抉择:哪怕一年只做一台,哪怕去为跨国公司做利润微薄的零部件分包,也要保持燃气轮机业务不断线、人才不断档,因为,这是面向未来的产业。同时,上汽厂坚持进行专用设备和厂房投资,建设包括转子在内的全套燃机制造能力。

抉择、等待、坚持,上汽厂等到了曙光。随着国内节能减排要求日趋严格、天然气供应不断增加,去年至今,市场对清洁、高效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需求出现井喷,上汽厂的订单几何级增长,“今年一年产量,预计达到过去6年之和,这多亏了前几年的忍耐和准备。”上汽厂总经理陈学文说。


天价学费:攻坚核心部件


这两年,是上汽厂转型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时候。

难,不是因为金融危机,不是企业效益不好。相反,在“做强汽机、做精燃机”的新战略下,上汽厂去年销售利润继续向好。但是,随着核电建设放缓,许多国内客户为补电力缺口,纷纷找上门来,恨不能当场搬走台燃机马上发电。

真正的难,在于踏上燃机之路,一切从零开始。60年造汽轮机经验中,以前正确的做法,放在燃气轮机上都可能变成错误。

最难的是知道出了毛病,却不知究竟错在哪里,对于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作为座右铭的上汽厂,压力如山。前一段时间燃气轮机转子动平衡试验时,核心部件高温叶片的表面涂层总是剥落,这一块叶片,价格相当于一辆宝马轿车。“那时候非常头疼,试一次坏一次,新叶片都不敢用了,只能把坏掉的叶片装上去研究。”说起当时,做动平衡试验的老师傅至今 “心有余悸”,“最后我们装上高清摄影头,又请来交大老师建立模型分析,才发现问题是肉眼难见的油雾所致。”

价比宝马的叶片不是唯一的学费。制造燃气轮机之初,上汽厂还不得不面对久违的延期交货尴尬。“不是不想快,而是实在快不起来。”燃机工程师介绍,第一台燃气轮机就因为制造中反复遇到的质量难题,触及每个燃机工作人员心中的痛。

学费一笔笔付出,收获的是质量与速度的双重提升。

现在的上汽厂里,燃机车间是最高、最先进的厂房,里头24小时空调控温,工人们用雪白棉布擦拭零部件,有无油污灰尘一目了然。


对标国际:拧好每颗螺栓


装配,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学习创新,真正掌握燃气轮机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部件本地生产,才能立于不败。

参与首台燃机总装的工程师写下这样的日记:“拧螺栓,多简单的事,还要国外专家教?但是在燃机总装车间,却是每个总装师傅都被西门子专家灌输了如何拧螺栓的思想——决不允许用榔头敲打,无论预装还是最终装配,必须按次序用力矩扳手拧紧,每一颗还要涂防咬剂……”

“我们要参与世界竞争,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工程师在日记中如是写,在每台燃机制造中也是如此 “拧好每一颗螺栓”,近几年来,“螺栓精神”在每位燃机一线工人、燃机技术人员中传递,过去做不出的零部件一件件地被上汽厂接近“完美”地生产出来。

如今燃气轮机国产化率已经从全进口时代的“零”,逐步上升到95%。目前除了部分原材料进口,整个燃气轮机所有部件均已实现本土化生产。就连宝马价格的陶瓷涂层叶片,也已开始在上海批量生产。明年6月,第二条燃机专业生产线将落成,届时转子年产能将达到20台。

当年,企业派技术人员去合作伙伴西门子总部学习时,西门子负责人曾展示过柏林燃机厂的两张 “今昔对比照”,大家都认为:柏林工厂也有艰难的过去,后来却树立起世界工厂的最高标准,这是上汽厂的努力方向。

那斯拉底 发表于 2012-6-5 10:57:41

wxmang 发表于 2012-5-8 16: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应该合作很久了,现在只是履行结婚登记手续。

总感觉西电这几年发展好像有问题,主业都做不好,就会整一堆概念出来忽悠。但洋鬼子肯定是无利不起早,就是看不明白GE看上西电什么地方了?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7-28 20:04:53

2012年7月19日,在昆仑重工3万吨精密模锻液压机上成功压制出为泰尔重工、荣星传动公司配套的SH110万向节十字轴,这也标志着远东第一台3万吨精密模锻液压机在昆仑重工热调试成功。

SH110十字轴锻件重1.5吨(1500Kg),属于大型模锻件,成型需要3万吨的压制力。目前市场上小型(20Kg以下)的十字轴模锻件已经十分普遍,但20Kg以上的十字轴全部是用自由锻的。原因是大型模锻件的成型需要巨大的压制力,而之前国内没有能够提供如此大压制力的设备。昆仑重工3万吨精密航空模锻压机的热试成功,为这一领域填补了空白,将大型万向节的制造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在全世界都推行低碳经济的形势下,模锻成型相比自由锻成型可以更节省材料、能源、人工、制造周期等大大节约了成本以及碳排放量,以模锻代替自由锻也是重型锻造行业的一个必然趋势,这也顺应当今世界的潮流。

作为远东地区最大的模锻压机,昆仑重工3万吨航空模锻液压机的热试成功可以说是中国重型装备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为我国的航空、核电、船机、石油等制造领域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平心静气 发表于 2012-7-30 16:24:18

“7月18日,中国南车资阳公司与德国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签订的3支MAN9L27/38大型全纤维钢曲轴合同正式生效。这是我国向欧洲出口大型曲轴的第一单,迈出了进入欧洲大型曲轴市场的第一步。”

这也应该是个很大的突破

我是外乡人 发表于 2012-11-4 14:35:32

兵工集团交付一批高技术机床 创多项世界之最

此次交付的重大装备包括数控重型立式车床、龙门镗铣床、卧式铣车床等多个品种的产品,总价值2亿元。这些国产重大装备形成了强大的机械加工阵势,彰显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我国机床行业及超重型机床制造领域的重要地位。

此次交付的高难度高技术机床制造设备,创出多项世界之最。CKX53280型立式铣车床,最大加工直径14米,加工规格为世界之最。DL250型超重型数控卧式铣车床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限制,为国家战略装备的研制提供了关键加工技术保障。FB320型超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镗轴直径达到了320毫米,回转工作台承重达600吨,目前仅有德国,捷克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XKU2680型超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龙门间距10米,工作平台长64米,龙门移动部件重300吨。如此规格的龙门镗铣床在我国国内尚属首次。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重型机械制造的另外降龙十七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