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xyzd2 发表于 2012-9-10 20:22:10

牧野之战——商周的悲歌

在中国古代,曾经发生过多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走向的战略性决战。这些战争已经是众多军迷网友耳熟能详了。而且,其中很多在历史上似乎已经有了定论。例如,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周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对后来后世产生过决定性影响的重要战役。正是通过这场战役,西周最终摧毁了,曾经雄霸东亚600年之久的大商王朝。为建立其后那个绵延八百年之久的周王朝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周“牧野之战”。牧野之战以商朝灭亡而告终,也由此成就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而且很可能是有确切文献可以证实的最早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长期以来,牧野之战中西周“以弱胜强”击败商朝已经是主流观点。而且,牧野之战已经被后世主流文化界,尤其是被儒家描绘成一场相对“和平轻松”的战役,而战败方的商军甚至干脆几乎被描绘成“不堪一击、一触即溃”。但灵云却认为,如果依照史料严格、客观分析。当时西周远没有那样“弱势”。相反,商军的势力当时并不比周强多少。而牧野之战更没有儒家描绘描绘的那种“和平轻松”,商军也远没有“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尤其应该认识到,牧野之战绝非某些人所谓的单纯的一场战役。相反,他是之前一系列长时间精心准备和谋划的结果。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看待牧野之战呢?而作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军事强国,商王朝怎么会在他武力最强盛、疆域版图最大的辉煌中,突然就被一个西北小国灭亡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分析。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要分析牧野之战,灵云认为有必要先简略讲述一下其大致经过和交战双方。



        这两个国家都是因创立者的族名而得名。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灭亡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共历三十二代王,享国运600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为他是继夏朝后中国第2个国家政权,对后世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商朝的建立者是中国古代的商族。根据史书记载,商族是中国东方古东夷民族集团的一员。其始祖是大舜时期著名将领玄王大契,是古高辛氏后裔。世代居住在中国黄河流域下游地区,以“玄鸟”为图腾。因此,其后人即春秋时期的宋国人,曾做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宅殷土茫茫”以赞颂自己的祖先开创的伟业。商族形成早期,正好赶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的诞生。在夏王朝中、前期,强大的夏王朝征服了商族,商族臣服于夏朝,成为附属与夏王朝的“方国”(灵云注:即后来的诸侯国)。



        从夏王朝中期开始,由于王朝国势开始衰败,对相对较远的“方国”的控制力逐渐丧失。于是已经逐步强大起来的商族开始趁机不断对外作战,向东方和北方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到夏王朝末代君主桀在位时,商在第十四代王汤的统治下,已成为东方强大的方国。这个汤就是后来商王朝的开国君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成汤。成汤励精图治,约公元前1600年,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鸣条之战中。商族灭亡了存在500年之久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共历三十二代王,享国运600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因为他是继夏朝后中国第2个国家政权,对后世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青铜文明最辉煌的颠峰,在王朝的农业、手工业、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为随后西周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繁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商代从建国起就要始终面临来自外部其他民族、部落政权的不断入侵。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那就是夏、商两代与后世中央王朝面临的情况都不同。夏、商时期中国中原中央王朝属于最典型的部落制国家,也就是说一个民族或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国家。作为中央王朝的夏、商,其国王能直接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很有限。王朝除了自己的直接领土外还控制着很多由其他民族或部落建立的“方国”,也就是西周开始所谓的“诸侯”。这些方国在王朝强大时臣服于中央王朝,在王朝势力衰弱时则与王朝对抗,属于“时战时和”。而且当时的民族、部落情况极其复杂。作为中原地区中央王朝的夏、商始终处于周边各部落、民族的包围中,因经常与这些势力发生战争。尤其是商代,这种外部侵略更加强烈,曾经迫使王朝先后5次迁都。整个商王朝历史就是一部商人与周边民族的战争史。而且在奴隶制时代,人口也就是奴隶和土地就是财富。因此,商朝对外战争不仅是自卫,更多是为掠夺战俘、土地和财富。



        这最终导致从国王到一般百姓,整个商族演变成一个极端尚武且扩张欲异常强烈的民族。从开国君王成汤到中兴君王武丁大帝,直到末代君王帝辛,600年间商从未中断过对外拓疆。甚至于直到商朝都已经灭亡了,其军队主力居然依然在进行扩张战争。这导致大商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开疆拓土的朝代。其疆域非常辽阔。经过600年三十二代君王的扩张,到末代商王帝辛即纣王中期。大商王朝的疆域达到顶点。北起蒙古大漠,西北到甘肃西南部,包括陕西全境青海东部少数地区;东北到燕山脚下;东到东中国海之滨;最南端到达湖北长江流域,东南到达长江入海口以及浙江北部。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之一。今天中国在长江以北以及长江流域除今新疆、蒙古和东北地区外的主要领土就是在那时确立的。商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之一。庞大的国土上居住着华夏(灵云注:既汉,含商族和周族等中原民族)、九夷、苗、鬼方、西羌等众多民族。至此,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国在那时正式形成。商王朝在他灭亡前夕,达到了他历史尤其是其版图的最颠峰。公元前1075年,商朝君王帝乙驾崩。帝乙的第3个儿子子寿在老臣和宿卫(灵云注:即近卫军)的支持下登上王位。他要面对的是一副先王留给他的乱摊子。这个子寿的王号是帝辛,他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商纣王。在帝辛的铁血政策下,原本已经衰败不堪的商朝迅速恢复,随后开始大肆扩张。先后灭亡了鬼方和西部的诸羌。可也就是在此时,他的夙敌周人也下手了。


        周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其“姬”姓王室自称为轩辕氏黄帝的后裔。周族发源于今陕西岐山,是活动于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商朝初年,强大的商王朝征服了周。周的首领受封为诸侯,替商王朝戍守西方边境抵御西羌的入侵,成为王朝属下一个“方国”。到商王文丁时期,由于王朝内乱不断,因此根本无力自己出兵攻打西羌。但商必须解决来自西方的入侵,于是便授予王朝西方重要的“方国”周以“行征伐之权”,就是给了周可以自行组建、扩充和调动军队以王朝君王的名义对外发动战争的权利。这在当时是中央王朝君主能够给于属国君主的最大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下,周充分把握机中央王朝衰落无力西顾的历史性机遇大肆扩张,不断蚕食商的西方领土。甚至公然灭亡了在其周边的其他商的属国,国势迅速强大。仅仅经过周侯季历到西伯姬昌两代时间,周方国占有的的领土已到“商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步。而随着国力的不断强大,周人开始与原来的宗主国商发生直接武装冲突,最终发展为战争。



        当商在帝辛的统治下不断强大,并在破西羌后开始大规模向西拓展的情况下,双方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周西伯姬昌自持国力强大,亲自领兵进攻商王朝,而商朝君主帝辛也亲征西周。于是乎,双方主力在今山西黎城爆发两国间第一次大规模激战。此时的商军经过帝辛的整训正处于上升阶段,之前刚刚灭亡了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民族“鬼方”并平定了西部诸羌,战斗力异常强悍。结果,周军大败,周西伯姬昌被俘,周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这样,姬昌的命运在历史上有了两种说法。早期的主流说法,是姬昌被俘后被囚禁在羑里七年后,被西周宰相姜尚(灵云注: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姜子涯)用重金贿赂商王帝辛身边的宠臣说情,最终赎出姬昌。而《周易》就是姬昌被囚禁期间创立的。


        但近年的考古却有新说法。1977年出土的纣王时期的殷商甲骨文记载:“王祭祀太甲,册周方伯,先王保佑当年风调雨顺”。“太甲”是商朝第四代君王,也是商朝历史上著名的明君。甲古中记载的,就是在黎城战后不久,纣王为庆祝胜利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祭祀仪式向祖先太甲祈祷。这里的“册”是宰杀后摆好的意思。商人一直有宰杀活人,主要是奴隶或战俘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惯。使用的人被称为“人牲”。而被祭祀者地位越高,所用的“祭品”即活人的档次也就越高。而文中明确记载了被杀的“祭品”为“西伯”,而姬昌毕生公开的官衔恰恰就是商王朝册封的“西伯”(灵云注:“伯”是中国古代爵位中相当高的一种。地位仅次于“公”和“候”)。



        如此根据时间、被杀者的身份可以基本确定,被杀的就是周西伯姬昌。周西伯姬昌在黎城战后被俘却并没有在7年后被释放。而是在不久后就被商王帝辛即纣王作为“珍贵的高档祭品”,在宰杀并很可能烹饪后,用来奉祭给商朝第四代君王太甲。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攻陷朝歌后,周武王不顾周人一向的“文明礼貌”,大肆屠戮并侮辱纣王尸体,表现出的对纣王的切齿仇恨!但这还没有完。因为周武王的爷爷即文王姬昌的父亲、西周先君周侯季历,恰恰同样是由于在位时期大肆扩张,严重威胁到宗主国商的利益。导致被纣王的爷爷商王文丁用计诱到都城后所杀!也就是说到周武王时,西周已经连续有两代国王被商朝君王所杀,而且死法一个比一个惨。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便不谈国家利益和矛盾,西周皇室与殷商皇室之间也已经有绵延3代人,不可能化解的血海深仇!因此周一直在等待时机。这个时机最终在商灭东夷时来到了。由于不断扩大战果,商军主力全部集中在遥远的东方,国内极度空虚,周等待以久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2月28日(灵云注:该时间为中国政府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长期严格考证后得出的权威结论)。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趁商军主力远在东方国内空虚。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划,已经蓄积了足够力量的周调集全国所有能用的兵力倾巢出动。周武王率战车300乘,王室宿卫虎贲军(灵云注:即周王的御林军)3000人,甲士4万5千人出潼关东进伐商。2月21日周军到达黄河孟津渡口,会合了事先已经臣服于周并早已联络好的的其他反商的庸、卢、彭、 濮、蜀、羌、微、髳等诸侯武装,总兵力达7万。2月27日在孟津,武王与反诸侯举行反商誓师大会。会上,周武王发布了讨商檄文,列举了商王的六条罪状: 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随后,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灵云注:其实也是用活人祭祀,就是商朝的战俘),周武王与其他部落领袖对天盟誓誓灭殷商。



        周武王利用商王朝本土实力空虚,西部没有象样防守的有利形势,率本国军队及协同作战的诸侯军队。于公元前1046年2月28日兵锋直指商朝新都城朝歌(灵云注:即今河南省淇县)最后的门户牧野。当周军出现在牧野时候,震惊了整个商朝朝廷。由于此时商军主力全在东方,都城仅有少量宿卫军和王室卫队,战象更是少的可怜。于是,仓促之下帝辛只得将都城的大批奴隶临时武装起来,总数约70万。与前几次出征一样,商王帝辛再次御驾亲征,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公元前1046年2月28日凌晨,双方主力在牧野相遇,决定两个国家命运的牧野之战开始了。战前,周军布阵完毕后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史称“牧誓”。周武王在阵前痛斥纣王听信宠姬谗言、残杀贵族大臣、不祭祀祖宗、暴虐残害百姓等罪行。同时宣布了作战纪律:要求军队行军作战过程中必须保证严整队形,前进、停止和攻击必须统一进行。而且严令不的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随后,周军开始出击进攻商军。周军首先集中全部战车向商军核心阵地发起集团冲锋,同时出动以周3000王室宿卫虎贲军为核心的精锐部队配合作战。在两翼周军密集的远程弓弩掩护下,周军车阵向商军发起大规模猛烈冲锋。面对周军强大的攻势,商军立即发生动摇。此时商军虽然人数远远多于周军,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被商人掠夺而来的奴隶和战俘,其中尤其以羌人和东夷人最多。这些奴隶被商军掠到本土,远离家乡亲人,受到商朝血腥奴役。因此早就心向周军。当周军攻势开始后,这些奴隶立即纷纷调转戈头引导周军进攻商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倒戈”的由来。周武王趁机派主力步兵全面压向商军,猛烈冲杀敌军。在周军强大的攻势和奴隶大规模反戈下,70万商军顷刻土崩瓦解。最终,商王帝辛本人负伤,身中数箭被迫退回朝歌。



        在城内,曾经有大臣提出,牧野虽然战败,但商军主力此时尽在东方并未受到损失。建议商王帝辛放弃国都以避开敌军锋芒,前往东方与商军主力会师。随后以刚刚平定的东夷地区为基地反攻周军。但是,帝辛拒绝了出逃的建议。这是由于他的性格造成的。他与当年忘国出逃的夏桀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作为一名曾经多次亲征战场的君王,作为一名曾经将王朝从崩溃边缘拯救出来并且走向武力扩张巅峰的强势君王,现在,作为曾经的成功者和现在的亡国之君,他已经意识到正是由于他自己的过失最终导致殷商600年基业毁于一旦。因此,他是决不可能抛弃祖先的基业而逃命的。于是,这位曾经成就了大商王朝600年历史上最强大武功,缔造了这个王朝历史上最大版图的君王决定与他的国家共同死亡。他首先下令都城内剩余武装力量必须拼死守卫国都。随后,公元前1046年二月初五傍晚,商王帝辛也就是纣王,带着商王朝王室的所有财宝登上他最豪华的宫殿鹿台,亲手点燃宫殿自焚而死。商王帝辛用自焚这种悲壮的方式实现了他与国家同生死的遗言。与此同时,周军对朝歌发起攻击,朝歌城内商族平民和京城宿卫军以及王室宫廷卫队进行了拼死抵抗。最终,在绝对优势的周军进攻下,朝歌被攻陷。有600年历史的大商王朝至此灭亡......



        牧野之战,双方动用兵力总共接近80万,这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上古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是役,周军以7万人击溃70万商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按这种说法,西周无疑是“以少胜多”的。而且,占据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经典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将战局描绘为:“西周代表着人间正义和天命,顺天意应民心,是“替天行道”的;而殷商尤纣王“失德、失民心、失天命”。这样的王朝和君王是注定要灭亡并众叛亲离的。他的军队是不可能尽力抵抗周军的。因此周军势如破竹,而由奴隶组成的商军不仅一触即溃且大部分临阵倒戈。周军的进展极其顺利,遭到的抵抗和造成的损失几乎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甚至被形容几乎是“并不血刃”的,在商朝都城人民的“热烈夹道欢迎”中“解放”了朝歌。



        这就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关于“牧野之战”的主流说法,几乎已经成为定式。但灵云却认为,即便按流传下来的主要、权威史料,这种说法也有很大疑点,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首先。诚然战役中的周军自家只有区区4万8千人(灵云注:包括常规步兵和近卫军),即便同盟的部落联军加在一起也不超过7万。而商军却有泱泱70万之众。即便考虑到当时的人口基数等,商军数字中难免有水分。但大致推断后,商军兵力至少也达到20万。即便如此,双方也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如果单纯从交战双方兵力对比看,西周无疑处于绝对劣势。而这正是后世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西周“以少胜多”的原因。但灵云却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值得商榷!



        历史上一系列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新莽—东汉的“昆阳之战”、东晋—前秦的“淝水之战”以及宋—辽“雁门关之战”等都证明,自古以来,战争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兵员素质、战斗力和军心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而这对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一方更是如此。



       “牧野之战”中,西周无疑是反商联盟的绝对领袖和核心。西周兵力确实很少。但问题是,西周军都是国家的真正的正规军。士兵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军纪严整且装备精良。尤其重要的一点,周与商无疑是最典型的世仇、夙敌。这其中,即有商皇室对周武王的连续三代杀爷、屠父、诛兄的世仇,更有由于商屡次出兵伐周,导致的两国间对领土、人口和统治权的争夺。因此,无论是双方王族间还是国家间和民间,双方一直龌龊不断。到武王时期,西周举国上下对商已经积压了至少100年的血海深仇!而且,无论是从国力、版图还是人口上,西周都是典型的小国。牧野之战中,西周是不惜一切代价孤注一掷,把举全国所有能用的兵力倾巢而出。因此周人没有退路,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这直接导致的,就是西周军上到国王下到士兵,其军心、士气极端高涨、统一。



         与周配合的是反商部落、诸侯联军。这些诸侯出动的,也都是本国最精锐、最强大的正规军。其战斗力和素质同样是很强的。商从建国起,就不断对周遍临国、部落和民族进行征讨。其目的一是扩大版图,再就是为掠夺人口。而掠夺人口除了增加奴隶扩大生产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神权的占卜和祭祀获取活人祭品,或为贵族获得殉葬用的活人。甚至是干脆就是为了王族或贵族取乐——让奴隶人和人,或人和猛兽表演格斗!用活人祭祀和殉葬在商朝极其盛行。殉葬的活人少则十几个,多则数百人!



         尤其是殷商的神权统治极其严重。经常要活人祭祀。而这些“材料”还讲究“质量”,大多要求一定要年轻力壮。这就注定需要大量源源不断的活人。因此,商朝对外掠夺人口非常频繁、严重。而且整个商族都过于崇尚、信仰暴力和武力,对周遍尤其是西方部族和国家大多采取直接、简单的暴力手段。而这些尤其发生在商对待西部特别是“诸羌”的身上(灵云注:这里所说的西羌并不是今天的中国西北羌族。当时“西羌”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是商人对当时商王朝西方的众多游牧民族的通称)。这最终导致这些民族对商充满了刻骨铭心的仇恨。一旦时机成熟势必不惜一切代价复仇血恨。其军心士气和西周是一致的。而由于周皇室一贯的温和、贤良的“仁爱、亲善爱民作风”。导致西周三代皇室无论在国内还是周遍部落、诸侯的王室和民众中,都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因此可以作到一呼百应。



         而与之形成截然反差的,是商朝参与“牧野之战”的军队。牧野之战中商军的70万人,看上去数量多得恐怖。但其成分却极其复杂——几乎全是奴隶!这些奴隶基本都是战争中掠夺的平民。平时一贯是被残酷压榨欺凌的。而且为预防其逃跑或反抗,不仅受到商人的严密监管,还都身带刑具绳索。而且按夏朝一直到春秋1000年间的铁律,奴隶根本不被当“人”看待,是绝不允许当兵的。因此这些人根本没有作战经验,更不用谈战斗力。跟西周的国家正规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奴隶的成分基本就是西羌和东夷两大部分,其中还有不少干脆就是周人。他们被商军掠到本土,远离家乡亲人,有的甚至干脆就是全家甚至全族被掠来。承受了与族人、故土和亲人的生离死别,受尽了商朝非人的血腥奴役和残杀。因此,对商朝充满了切齿的血海深仇。而实际上按史料记载,这些奴隶兵,根本就是商人用绳索成串捆绑后,用皮鞭和刺刀强行威逼押上战场的。还没上战场就已经离心离德。如此一帮人早就盼望、巴不得商朝灭亡并亲手复仇,怎么可能真心尽力替自己的仇人卖命呢?因此灵云认为:其无论是兵员素质、战斗力还是军心士气,根本不可能同周军和诸侯联军相提并论。



         战争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可想而知——战争爆发前,商朝临时拼凑的奴隶军,其军心早就已经反叛。当双方列阵时,反商部落、诸侯联军都打出来各自的旗号或图腾。而商朝奴隶军中,很多人其实就来自这些部落或国家。看到自己部族、祖国的旗号,其心理是可以想象的。加上周军一开始就集中全部精锐兵力,车阵发动集中、迅猛的攻击,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因此当周军攻势开始后。奴隶根本没做抵抗,而是立即纷纷调转戈头引导周军进攻商军,并且立即加入到周军行列。结果,貌似庞大的70万商军其数量优势没有发挥任何作用,顷刻间就灰飞烟灭。



         同时灵人认为,双方在武器装备上也存在巨大差距。理论上,商军的武器装备要远比周先进。商王朝拥有当时东亚最发达的科技实力,是中国青铜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其军队大量普及了青铜兵器。在步兵武器上,商军士兵普遍装备有先进的青铜短剑和长戈,普通士兵身上普遍有一顶青铜头盔,披挂有犀牛皮制铠甲和木藤制盾牌。精锐的车兵和王室宿卫(灵云注:即御林军)则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青铜甲胄和盾牌。远程武器则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远程弓弩。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而且弓弩射程远、精度高,杀伤力大。商军的战车兵属于精锐部队,享有很高的地位。主要由世家子弟组成,因为当时的平民是没有资格驾驭战车的。战车四周有木制护墙,外观类似一个方形的盒子。一般由4匹战马驾驭,战马身上也披挂有皮制护甲。车上包括一名驭手、一名弓弩手和一名戈手。      



         尤其是,当时的商军还有一大“杀手锏”——象阵。商军象阵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现代考古证明,在中国商代,今天的河南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与今天大为不同。当时的河南地区温暖湿润,遍布丛林。在丛林中繁衍生息着大量中华犀牛、中华象等野生动物。其中大量的中华象属于当时的普遍物种。根据从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和其他商代墓葬出土文物和甲骨文的考证。商朝时期,中原商人已经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捕捉、驯养、使用大象的技术,当时大象在商朝是仅次于马匹和牛的重要家畜。据甲骨文记载,商人在各个方面广泛使用大象。他们用大象托载物品,还用大象耕田。最重要的是,商人将捕获的公象组织成专门用于作战的象阵,这是有明确的历史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战象军。而商王朝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大规模驯养、使用战象的中原中央王朝。与同时期热带南亚印度的战象相比,商军战象山上都披挂有犀牛皮或牛皮和硬木制成的护甲,面部则带有青铜护面,象牙上则绑有锐利的刺枪!属于世界上最早的重甲战象。战象背部背负有一个形状类似战车的木制战楼,上面一般有一名驭手、两名射手和两名长戈手。当时商军的典型战术是:首先用远程弓弩对敌进行远程打击,随后在远程火力掩护下,象阵发起冲击。战象背部战楼上的士兵远用弓弩射击,近用长柄青铜戈击杀对手。同时驾驭战象用象鼻、象牙去攻击敌人,而战象四周始终有步兵跟进以掩护战象免受对方步兵袭击。在象阵发起冲击后,战车群将在象阵后方跟进,然后散开追击、包抄溃散的敌军。最后是步兵冲击占领阵地。商军战象在历次战争,尤其在灭亡东夷战争的淮水决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反观西周。周军当时的武器装备远不如商军。周军的主体是战车兵,其战车编制和性能大体和商军相同。但周军的战车数量远不如商军。周军士兵装备远不如商军,这从出土文物上就表现的非常清楚。商人的青铜冶炼、制造水平极高。其生产的青铜兵器和铠甲质量优良,性能远远超过周军。尤其步兵甲胄更是如此。商军已经普及了青铜和犀牛批制造的甲胄。尤其是青铜头盔是当时商军士兵的标准配备,其结构设计、制造工艺、产品质量和防护力即便在同期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同一时期的周军却只有普通的皮甲甚至木甲。现在的考古证明,甚至连周军的贵族军官和近卫军都没有青铜甲胄。两者在防护性上不可同日而语。周军更是没有战象的。



         但“牧野之战”中的商军装备却远不如周军。其绝大多数步兵几乎没有甲胄只有一把青铜戈,战车和战象更是少得可怜。而周军虽然不如之前的商军,可却比此时的奴隶军们强太多。尤其是战车数量几乎构成了对商的压倒性优势。灵云认为原因很简单——首先,出于对可能反抗的预防和警惕,奴隶主是绝不可能信任并武装奴隶的,这是世界通例。因为当时已经是无可挽回的绝境,商人是迫不得已才临时释放并武装奴隶的。即便如此,出于一贯的防范心理,也不可能把精良的武器装备交给奴隶。而奴隶的临阵倒戈也证明商人的警惕是对的。其次。当时的生产力非常有限,装备的生产和储备是非常有限的。这有限的装备还必须供应东方的商军主力。由于事发过于突然加上临时组织的兵力太多,仓促间也不可能提供数量如此庞大的武器。结果双方一交手,装备差距立分高下。


         
         那么,商军当时的实力究竟如何呢?商族一向以尚武善战名扬历史。商朝到当时已经绵延600年之久,拥有今天大半个中国的广袤疆域。而且根据史料记载,纣王聪明机智智慧过人。而且健壮高大力大无穷勇武善战。甚至可以“手格猛兽””(灵云注:即不弓箭等远射杀伤,徒手或用短兵器,以近身肉搏的方式杀死凶猛的虎、豹、熊等猛兽)!当时的商军经过纣王的整顿正处于复苏和上升阶段战斗力异常强悍。先后灭亡了北方的灭亡、征服了北方的鬼方、西部的诸羌和东方的夷人以及南方的苗蛮,甚至在之前险些灭亡了西周。既然拥有如此赫赫强旅,商朝怎么会在“牧野之战”中,落魄到临时组织奴隶作战呢?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商军主力此时不在国内。那么,当时真正的商军主力又在哪呢?答案很明确——东夷!



         东夷并不是单指某个单一民族。东夷本意是东方之人,历史上也称为“东夷民族集团”,主要包括淮夷、莱夷、鸟夷、湡夷等多个部落。是中原华夏民族集团对当时东方沿海和江淮流域众多濒水民族的统称。周朝以前,东夷集团是势力足以与中原华夏民族并驾齐驱的第二大民族。东夷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和长江、淮河流域。在商朝东征之前,东夷东夷历史上曾经非常强大,其势力与中原中原华夏民族集团几乎旗鼓相当,是当时中原民族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曾经多次和东夷爆发大规模战争,如中国上古传说中著名的炎黄同蚩尤之间的战争就是华夏部落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可以考证到的最早的大规模战争。东夷与中原民族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既有战争,也存在合作与融合。双方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壮丽的文明,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舜就是东夷集团联盟的首领。但总体来说,双方的冲突更多。



         因为地处东方滨海地区的东夷集团一直企图进占繁华、富庶的中原地区。历史上,当中原地区的力量强于东夷时,东夷就臣服于中原王朝。而当中原地区的力量衰落时,东夷就立即转入进攻。双方实力此消彼涨,中原地区的民族和国家与东夷集团始终是处于最典型的“时战时和”的拉锯形式。东夷也成为始终威胁中央王朝最强大的力量,这种局面从炎黄开始到到商朝末期持续长达一千多年。伴随商朝的衰落,东夷开始大举西进入侵商朝。因此,商王帝辛面临要么妥协要么反击的选择。他选择了反击。但他面临着艰难的局面——商王朝的实力刚刚恢复,他的西方就是那个反复无常的西周。尽管周再次臣服,但谁也无法保证他不复叛。如果此时进攻东夷,极有可能出现商被东西夹击的局面。但东夷问题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于是商王帝辛在西部部署了一部分兵力,联合忠于他的方国崇国等严密监视周。同时,开始调集大军筹集粮草准备远征东夷。由此,商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诗史般的平东夷之战拉开序幕(灵云注:关于商王朝平东夷之战,详见灵云ら苍月之前的《【原创】挥长戈,东海鏖兵开疆!记大商王朝平东夷之战》)。



         公元前1055年,商王帝辛即纣王,亲率由商王朝本国中央军最精锐的2万人,并征调虎方、盂方等附属方国军队1万人组成3万联军,出动战车500乘和由1千多头重装甲胄战象组成的空前庞大的象阵。自都城正式誓师远征东夷。出征前,商王帝辛与诸侯在黎(灵云注:即今山东鄄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祭祀。用了最高等级的“牺牲”,就是将“人牲”也就是活人扔进大鼎煮熟后祭祀祖先的方式乞求保佑。到公元前1047年年初,经过历时八年之久的艰苦争战。大商远征军从淮河流域出发,向东一直打到今江苏南部长江口地区以及浙江北部,东北进入山东半岛最北端,向南一直打到湖北长江流域。东夷集团中最强大的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九夷相继败亡,众多中、小部落先后归顺。另一支反抗力量南方九苗也被征服,大商王朝终于取得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最后胜利。至此,今天中国的山东、江苏、上海、安徽全部和湖北、浙江北部以及长江、淮河流域全部并入大商王朝版图。



         但是。辉煌的背后,却酝酿着天大的危机。战争爆发前,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商王帝辛即纣王和大臣就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场长期、残酷的战争,因此有一定准备。但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深入,商军开始在江淮流域和东海之滨进行漫长的作战。东夷的主力虽在淮水一役基本覆没,已经丧失了大规模正面交锋的能力。却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东夷武装力量迅速改变战术。尽量避免以大兵团与大股商军进行面对面的交锋,放弃正面战场正规战。充分依托南方复杂的水网丘陵和热带丛林地形,充分发挥自己善于水战和山地丛林战的优势与商军展开大规模游击战。而商军从中原内地初来乍到,完全不了解当地的水文地理,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结果,当东征进行到第3年时,东方战场商军彻底陷入泥潭,兵员、粮草、武器装备全线告急。东征面临失败的危局,东征军最高统帅攸候喜向后方紧急求援。



         危局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严重对立。重臣比干和微子等人不断建议立即撤军,避免陷入更深。但商王帝辛却力主坚决打下去。一方面,他考虑到一旦撤军此前所有努力将前功尽弃。同时,东征后带来了大量奴隶和财宝,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商王帝辛绝对无法放弃的。于是,帝辛决定对东夷的抵抗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向东方战场全面增兵。如此庞大的战场需要大量兵员,于是商王帝辛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征兵。当时的法律明文规定,奴隶是绝对不允许参军的。于是商朝本国大量平民青、壮年男子被强征入伍。同时,向所有方国征兵。这遭到很多方国的反抗,结果帝辛对其进行了血腥镇压,这在后来直接导致他失去大批方国的拥护。随着商王朝向东方的全力增兵,东方战场商军数量急剧膨胀,最终达到10万人,如此规模的军事集结在中国夏、商时期是极其罕见的!至此,除少量都城卫戍部队和王室宿卫外,商朝国内和方国全部军队悉数云集东方战场。



         最终。在几乎是全国动员的情况下,商王朝最终集结了空前庞大的兵力、粮草、兵器等军需物资。倾全国之力的全力支援下,商军在东方势如破竹,大商东海拓边战争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整个东方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被纳入商朝版图。但与之对应的,却是王朝的本土和心脏——首都朝歌,以及西部防线的兵力极度空虚。尤其是作为对付西周的最前言,甚至已经到“不设防”的地步。当周军出击后,一路根本没有遇到任何象样的抵抗。正是因此,周军才能如此短时间迅速进抵商朝国都。而正是由于国都根本无正规军可用,商王帝辛即纣王才不得不仓促组织奴隶参军。



         可问题是,商王帝辛即纣王毕竟是一代枭雄。从他之前一系列行为看,他的政治、军事能力和手腕是非常高明的。何况他对西周的威胁是心知肚明的。既然如此,他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尤其是居然抽调西方驻军不在西方设防呢?灵云认为,这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导致的。



         首先是外部即西周因素。黎城战后,西周国王被俘杀军队主力被击溃。而商王帝辛对这个蠢蠢欲动的邻居,从他爷爷在世起就存在的狼子野心非常清楚。因此战后立即挥师西征意图一举灭亡西周永绝后患,这也完全符合他一贯心狠手辣的个性。此时的西周可以说面临着灭顶之载。生死存亡之际,一个影响两国乃至整个中国命运者登场了——姜尚。



         姜尚也称吕尚或吕望,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姜子牙。生于约公元前1156,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谋略家,也是诸侯齐国的开国鼻祖。他是东海人,其实就是东夷人。姜尚的出山和辅佐,对西周的壮大和最终胜利所产生的作用,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过分。文王期间,使周迅速强盛的的一系列强国方针、策略,就是他提出并实施的。期间,针对文王自持强大急于灭商复仇的心理。姜尚毫不客气的进行了系统的批评。他根据一系列事实,阐述了商作为“天下共主”,此时并未“失德于天下”,还有相当强大的势力,周远没有到能灭商的地步。他认为,周灭商必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行为。不能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必须由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想结合。对内发展经济国力积蓄力量,对外则表面上坚持服从商朝以麻痹商王,暗中则实行争取邻国并逐步瓦解、绞杀坚定忠于商的诸侯。因为商能生存称霸,靠的就是诸侯的支持。翦除商的羽翼,就能逐步削弱并最终孤立殷商王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姜尚“翦商”策略。



         周文王没有完全执行这一政策急于出头,最终导致黎城战败身亡,商军兵临城下西周有亡国之灾。危亡时刻姜尚紧急采取措施。一方面用大量珍宝和美女进贡商王帝辛,同时贿赂其身边的宠臣说情。为此,西周王室甚至屈辱到不顾国王被杀,以罪臣的身份向商朝“请罪”。而与此同时,为最后表明真诚的“认罪”态度以换取国家生存,周文王嫡长子姬伯邑考不顾个人安危,舍命亲赴商都朝歌做人质并最终惨遭杀害碎尸。这些措施,终于换取了商王帝辛暂时的妥协。



         但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姜尚非常清楚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姜尚认为,商—周是世仇,双方最终拼命的形势已经不可挽回。商王绝不可能真正放过西周。殷商与两国边境陈兵万余虎视耽耽,随时可以西进灭周。殷商此时过于强大,要为减轻商对周的军事压力并为将来灭商做准备,必须对其“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消耗、动摇其基础。而且必须要引发其统治集团内乱。为此,必须找个足够强大的对手,挑拨两者交恶西周以坐收渔利。



         姜尚作为东夷人,非常清楚此时只有东夷的势力足以同商匹敌,也只有东夷能给殷商造成致命的打击。而且姜尚对辽阔的东方的地理、气候以及东夷人的战术,以及商军的战略战术、装备情况和殷商国力了如指掌。他比谁都清楚此战的难度和局面——只要商军东征初期肯定大胜,但此后必将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而姜尚更清楚商王帝辛即纣王刚愎自用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性格。一旦开打,不获得最终的全胜他是绝不可能罢手的。事实上,这场战争也注定他不可能中途罢手——即便他想,东夷人也不会拉倒。也就是说,只要双方开战就不可能中途停顿,唯一的可能就是死扛到底打出最后结局。



         在姜尚看来:以殷商强大的实力和商王帝辛即纣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个性,商朝最终取胜是没有悬念的。但是面对东夷如此强大的对手,他自己的国力也将遭到沉重打击和消耗,而且其军队主力将被长期、牢牢的拖在遥远的东方。而东夷将顽强抵抗相当时间并给殷商造成沉重打击,但最终将会被灭亡。两者无论胜负都将受到严重削弱,殷商的削弱将直接有利于西周灭亡他。而作为要取代殷商的“天下共主”,西周必须面对东夷这个强大对手。既然如此,就先让殷商灭亡他,然后西周就可以坐享其成。同时,漫长的战争,肯定会拖垮殷商的内力,连锁反应就是导致其内乱。尤其是将严重激化其统治集团本来就非常尖锐的内部矛盾。这将注定是一场最典型的两败俱伤的战争。双方无论谁胜利,最终的得利者只有一个——西周!



         于是乎,身为西周丞相的姜尚不顾年迈和路途艰辛遥远亲赴东方进行策反。现在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他对东夷部落联盟首领肯定是许以了重利。首先肯定阐述了商朝的内部问题和危机。尤其是很可能以西周实际决策者的身份和地位做保,确立了双方的攻守同盟。保证一旦东夷动手,西周将相机在西方起兵呼应东西夹击殷商!而最后的报偿很可能是“共分天下”。但实际结果却是:当东夷如约真的和殷商动手后,西周却在最关键时刻违约没有出兵!而是坐看东夷被殷商一步一步绞杀,和殷商在东方最终步步深陷无法自拔。



         事情后来的发展跟姜尚预料的完全一致:东夷如约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叛乱。商王帝辛即纣王不得不同时两线作战。商军初期在淮河取得胜利不久就迅速陷入东方战场无法自拔。遥远、庞大的东方就象无朋的黑洞,不断稀释着殷商的力量。而殷商添油一样,不断将力量扔进去。双方牢牢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开。为麻痹殷商。新即位的武王表面上耽于游乐,对商王十分驯服。西周方面不断进贡,而且供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翻番。更重要的则是西周方面为表明臣服和表示忠诚,大幅裁减了军队并拆除了东方一系列要塞和堡垒。



         可即便如此,当时的商王帝辛却并没有完全放松警惕——商朝本土此时还有相当强大的力量。商都朝歌防卫森严,商在西方的驻军丝毫没有削弱,而商在西方最强大的铁杆诸侯崇国依然对西周虎视耽耽。到殷商东征早期,周武王曾经率军对商发动过一次试探性攻击。企图夺取东进殷商本土的战略咽喉黄河孟津渡口。结果刚出击不久就发现:西方商军和崇国军队已经严阵以待。而且不久情报证实:西周的行为大大刺激了殷商!商朝和其方国的大军正在都城朝歌集结即将西征,商王帝辛将御驾亲征惩罚西周。而此时由于惧怕殷商重兵西征,原本已经倒向西周的西方诸侯纷纷动摇。一旦商军成行西周在劫难逃!



         关键时刻,周武王听从姜尚的建议立即进贡、解散军队并上表谢罪。同时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是要尽“臣子之道”,要亲自带兵参与宗主国的东征。此时殷商的战略重心是东方,实际已经无力两线作战。加上殷商内部叛徒的作用,最终商王帝辛终止了西征。在这个过程中,殷商统治集团的内奸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微子。



         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也就是纣王的大哥。可由于是庶出(灵云注:非正妻即王后所生),结果本是王长子的微子反而失去了即位的可能。这直接导致他在心理上一直对商王帝辛耿耿与怀。但此公的忍耐性颇为深厚,一直没有发作。作为先王确实的长子的身份,导致微子在殷商皇室和高级贵族、奴隶主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最终以他为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商王帝辛比谁都清楚这个大哥的潜在威胁。但即位后的局面,使帝辛又不得不拉拢他:先王死了,可先王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此时正值壮年对王位虎视耽耽。这帮人又代表了一大群贵族,形成了一强大的势力。于是,他决定拉拢大哥微子:在铲除了原大祭祀为首的神权集团后,微子成了国家的大祭祀。神权贯穿整个殷商历史。而大祭祀是殷商最高神权领袖,其地位和身份类似于罗马教皇。这原本是商王帝辛的一大手笔:微子是以皇室成员做大祭祀。这样一来神权就掌握在了皇室手中,同时也可以借此笼络微子和他代表的贵族势力。同时,比干和箕子都做了丞相一级的高官掌握重权。



         可结果却远比商王帝辛预料的复杂:他即位后锐意改革,一大举措就是限制、剥夺老贵族的权利,大力从下层平民甚至奴隶中选拔、重用人才。殷商晚期名将恶来就是这样发迹的。这样的行为今天看无疑是极为正确的。可当时却触怒了整个奴隶主贵族集团——从夏一直到战国1000多年里,中国实行的都是贵族的官职世袭制度。奴隶主贵族集团靠这垄断了国家政治和经济大权。商王帝辛的行为在当时是政治地震!无疑是在和殷商整个奴隶主贵族集团对抗!势必遭到强大的反弹。尤其是东征对国力的严重消耗,遭到朝中大臣的严重批判。多种新、老矛盾汇集。最终,殷商上层形成了以微子、比干和箕子为核心的,强大的反对派贵族同盟!



         这是一个掌握军、政、财实权的大贵族和掌握神权的皇族勾结后,产生的一个异常强大的同盟,对商王王权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而商王帝辛的性格又异常冷血残忍,丝毫不可能妥协。最终摊牌的结果——比干被杀,箕子被徒刑流放。关键时刻微子却倒向了帝辛。微子是“识时务”的,而且此时商朝神权对世俗皇权的威胁早以不如以前。加上他毕竟是微子的亲大哥。于是,帝辛放过了微子只是架空了他的权利。



         可实际上,微子对帝辛的切齿仇恨已经无可挽回。他一定要复仇。而他复仇的方式让后人看来几乎不可思议——出卖自己祖宗的江山社稷,勾结了殷商最大的敌人西周!此后,微子和他代表的势力,开始牢牢的站在西周一边。在他们的极力游说,以及西周方面的卖力表演下,商王帝辛终于彻底对西周放心了。而此时东征带来的巨大财富和荣耀,极大的刺激了商王帝辛的虚荣心。加之他一贯刚愎自用、狂妄自信的性格,这位曾经励精图治文成武德的君主,终于迅速蜕变为骄奢淫逸、穷奢极欲的暴君和昏君。商王朝本来恢复并得到发展的经济再次衰退到崩溃的边缘。同时,商王帝辛不断增派援军到东方。被西周的举动和朝中内奸蒙蔽的他,彻底放松了对西方的警惕。将本来部署在西方用于监视周的中央军,以及西方忠于商的最强大方国崇国的军队全部调往东方。结果没过多久,商王朝的西部防线就几乎空无一人,对西方的监视更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曾经是他手下败将的周再次卷土重来了!!



        周武王继续了姜尚“翦商”策略,开始逐步蚕食、消灭西方商的盟国——公元前1055年,西周打着中央王朝的旗号,平定了商在西方从武丁起的重要属国犬戎;公元前1054年灭密须。随后连续灭亡黎、邘等国。公元前1049年,西周主力攻灭崇国(灵云注:即今陕西西安市户县)并杀其国君崇侯-虎。崇国是殷商时代在西方最强大、最重要的铁杆属国,与殷商皇室有姻亲关系。当崇国早围攻时,曾经不断向宗主国求救。结果求救使者要么被半路截杀,要么被微子等阻拦。崇国的灭亡标志着殷商在西方势力的终结。同时,周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其他属国的联系。



        公元前1049年,周武王迁都于丰(灵云注: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该地地理上远离戎狄并非常利于向东进兵。这标志西周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但此时,由于当时的极端落后的地理、交通和通讯手段,西周始终摸不清殷商在西方以及其本土尤其是朝歌,究竟还有多大军力,因此不敢贸然下手。灵云认为。此时殷商的本土、国都和西方已经没有任何象样的兵力。唯一能有效震慑西周野心的,恰恰只有这种对方畏惧的“军事模糊”战略。这无疑是此刻关乎这个帝国生死存亡最重要的核心机密!必须不惜代价的去保守。这连当时很多殷商大臣都不知道。



        可是,内奸毁了这一切——公元前1047年下旬,掌握殷商国家祭祀大权的微子命太师疵、少师疆,携带王朝皇室祭祀祖灵的礼器,以及象征当时中华江山和天子王权的镇国神器“九鼎”正式叛逃西周。同时带去的,还有此时殷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包括其国内统治集团的动荡、经济的凋敝。尤其是带去了殷商本土防务极端空虚的情报。同时向周王详细讲解了,万一东方的商军主力要回援本土要走的路线和所需时间。至此,殷商王朝不在有任何秘密可言,被赤裸裸的展现在西周面前。于是周武王和姜尚当机立断。调集全国所有能用的兵力并召集诸侯组成联军,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乘虚而入直捣殷商国都朝歌。于是,前文牧野那一幕上演了。



        那么,牧野一战,周军难道真的就那么轻易取胜并几乎没有损失吗?灵云认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尽管以奴隶为主的商军主力已经崩溃。但商王帝辛并没有退却。原因就在于,此刻他手下还有一支“自己人”——由首都卫戍部队、皇室宿卫军和京城“小人”(灵云注:当时的“小人”是指自由平民百姓),组成的人数不到2万人的本土精锐部队。由于商族全族尚武且全民皆兵,男子都有从军经历。因此这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异常凶猛。而且作为商族“自己人”,其精良的武器装备是奴隶军无法比拟的。


      
        此时,周军和反商联军加上叛变的殷商奴隶,人数上已经占绝对优势。面对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周军,这支商朝本土军队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商王帝辛本人亲自上阵,驾驭他那镶嵌了金银宝石的战车,挥舞长戈冲入周军阵中厮杀。商朝本土军队还出动了,都城仅有的少量战车和十余头战象参战。商军重甲战象组阵跟今天的主战坦克一样前面发起冲击,吼叫着的冲入敌阵中。象背上的士兵在战楼的掩护下远用箭射近用长戈击杀,同时驾驭用象牙攻击。战象还用象鼻攻击敌军,用巨蹄碾踏敌军。重甲战象每次冲阵,身后都会在西周军阵中留下一条血色的“胡同”!商朝本土军队步兵在战车掩护和战象的引导下与周军爆发空前惨烈的激战。他们的抵抗之所以异常猛烈,是由于他们身后就是自己祖国的首都朝歌,已经无路可退。商军战象引导战车和步兵反复冲入周军阵中,给周军带来巨大震撼。但此刻,周军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对战象早有准备,使用大量强弓和沾有剧毒的青铜箭射杀商军战象。商军战象数量本来就少,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无法发挥太大作用。在这支人数仅2万人的商朝本土军队顽强抵抗下,周军伤亡惨重。史书《尚书·武成》忠实的记录了牧野战场的空前惨状:“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橹”。这里的“橹”指的,是古代战车笨重的的车轮。意思是战场上的血多到可以将战车的车轮都浮起来。战况之惨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周军在牧野战后遭到激烈、顽强抵抗,用了整整两天时间经过激战才肃清全部抵抗力量攻占朝歌。随后,出于战胜者的地位以及对殷商强烈的复仇心理。在周武王和姜尚的准许和纵容下,周军和部落联军在当时东亚最大、最繁华的朝歌城,进行了空前的大规模烧杀劫掠。在民间和王宫掠夺了无数的的珠宝财物,其中仅玉器就达到十八万件。此外还洗劫皇家动物园和屠宰场。劫掠捕虎、狮、豹、熊、象、犀牛、鹿、猪、狗等,和各类飞禽等动物一万多头/只!还俘虏了大量人口。灵云认为必须说明一点:以纣王的一贯宁折不弯的性格以及牧野如此惨烈的局面,纣王脱离战场逃回都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和名将恶来等将士一道战死在了牧野!



         证据就是:我们都清楚,即便在今天,大规模火灾后被焚化的尸体,仅靠外貌也是不可能辨认的。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制结构非常容易失火,一旦着火往往烧得非常彻底。明朝靖难之役南京陷落后,建文帝火烧皇宫后失踪。结果找到的疑似建文帝根本无法确定辨认!鹿台是当时东亚最庞大的宫殿,大火整整烧了3天3夜。纣王如果真是在宫殿中央自焚,那么他的残体将烧得面目全非,甚至应该只剩骨灰。可史书却明确记载火灭后,周武王赶到鹿台后立即就准确找到并认出纣王的尸体。出于对殷商刻骨铭心的仇恨,用“轻吕”即短戈反复插戮纣王的尸体后,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武王能耐确实大。居然可以在一片废墟和焦尸中找到纣王的尸体!



         灵云认为,最大可能,就是周军在抢劫后纵火焚烧了殷商最豪华的宫殿——鹿台。而武王很清楚如此丑行的恶劣影响。而同时,即便在灭商前,西周依然是殷商属国,武王在法理和伦理、道德上的公开身份,依然是殷商天子的臣。这是西周自己也承认的。因此,西周灭商以及杀掉商王在当时无疑是最典型的犯上作乱和弑君大罪。这是一贯秉持“仁义道德”的周绝对不能接受的。因此,在“替天行道”解决了灭商的理由后。不担负“弑君”罪名而解决商王最好的方法,无疑就是让他“伏罪自杀”!于是乎,就有了纣王在鹿台“自焚”的一幕。而鹿台大火,最大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在改朝换代中胜利者报复给失败者的怒火。由此周人也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这基本成为此后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中的“标准做法”。



         而周人在朝歌非但没有被当作“解放者”对待。相反因暴行在商人中势必造成巨大的仇恨。因此,周军在朝歌不仅没有受到商人的“夹道欢迎”,相反一直处于一种高压与反高压的危险境地。这点是周人自己的史书都不得不承认的。史书记载,当时朝歌和殷商本土人心浮动,商人对周人这个征服者表现出切齿的仇恨。而且此时最危险的,是殷商庞大的东征大军还在遥远的东海,主力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一旦其勾结本土残余势力反扑后果不堪设想。局面异常危险到周武王已经“夜不能寐”的地步。万不得已为服人心,周武王只得秉持“毁城不灭邦,杀人不绝嗣”的古法。将殷商本土分割成4份。立纣王之子武庚为嗣君,在朝歌及周边建立殷国,象征商朝还有延续。结果“殷人大悦”。可同时,周武王分封亲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为卫、鄘、邶三大诸侯国。领兵镇戍朝歌监视武庚和殷商遗民。这就是所谓的“三监”。而就在周军还在攻城时,微子率领一干人等,出城向西周——投降......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不久。因内部王位争端商地“三监”叛乱。紧跟着,武庚打出“复兴殷商”的旗号发动复国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周初期“三监、武庚之乱”。尤其是武庚举事后,东方原本的殷商属国立即反周纷纷响应。结果从黄河之畔到东海之滨,徐、熊、盈、攸、奄、九夷、丰、蒲姑、淮夷和东夷等五十多个国家群起响应,周朝除西部本土外整个东方震动!而根据众多史料。另后人不可思议的是,武庚复国打出的居然是他爸爸纣王的旗号。而就是这个已死多年的纣王,此刻居然在殷商遗民以及旧藩属国中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这与后世儒家经典中,对纣王“失道天下,众叛亲离”的说法截然相反!



          尽管“三监、武庚之乱”的规模很大。但此刻的殷商早已是落日幻花。此时西周的实际统治者周公旦在协调了内部矛盾后,在姜商等人和西方诸侯的支持下大举东征。而这次东征,再次得到了殷商叛徒微子的鼎立支持。微子及其党羽再次出卖了殷商复国的可能。西周共历时3年之久最终平息叛乱。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霍叔被流放。同时,西周乘机远征东方。由于之前已经被商朝灭亡,因此西周在东夷没有遭到象样的抵抗连灭70余国。至此,西周才最终彻底灭亡殷商并确立其统治。其后,西周的实际统治者周公旦报答了两次大力帮助西周的微子——封微子启于殷商故地,建立宋国以示“不绝殷嗣”。微子终于在周人的刺刀下,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王位。



          通过上面的分析灵云认为。“牧野之战”中不是一场单独的战役。他是西周三代王几十年间,一系列努力和方针的最后总结。殷商的灭亡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商之所以在“牧野之战”中惨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极度空虚,以及上层叛徒的出卖造成的。而如果抛开笼统的兵力数字。细致对比双方在“牧野之战”中兵力的构成、装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西周军队在正规军的兵力、装备和军心士气上,都远远超过商朝临时拼凑的、由奴隶组成的“70万大军”。商军空有庞大的数量,却没有多少真正的可战之兵。因此所谓的西周“以少胜多”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如果从正规军的兵力、装备和军心士气上对比,西周在数量上反倒超过商朝!



          而“牧野之战”之血腥和惨烈,远没有后世众多作品中,描绘的那样是“周人依靠自己崇高的道德而“兵不血刃”的战争”。而战后周军在朝歌的遭遇和作为,更没有丝毫“光荣的解放者”的形象。后世之所以出现如此描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儒学占据了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而儒学的鼻祖孔子所推崇的,恰恰就是西周确立的“礼、乐”制度和思想。因此,儒学经典中必须将西周包装并确立成正义、仁义的化身。因此他们是不可能允许真实记录“牧野之战”这样一场周人“替天行道”的战争中,所发生的血腥惨烈和烧杀劫掠的。这点和他们抹杀纣王的历史功绩,并将起妖魔化的动机是一致的。但历史终归是不能篡改的。诸多客观公正的史料,最终还了历史以本来面目。“牧野之战”作为中国上古最著名的战役,以其规模和所运用的谋略兵法,以及产生的后果而名垂青史。在牧野战场的血海和殷商的废墟上,周人建立了一个前后绵延800年之久的国家——周王朝。他标志着中华民族摆脱了上古神权时代的蒙昧,开启了此后4000年中华人文思想文明的曙光......〔 作 者:灵云ら苍月 〕

dige123 发表于 2012-9-10 21:07:56

学习了!!!!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00:49:53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2-9-12 01:05 编辑

有几点没弄明白:

1、商军80万人,数据怎么来的?

2、牧野之战的时候,商军的精锐部队,在征讨淮夷还是东夷?

3、哪个时代,有城吗?作为防御工事的城墙、护城河?

4、为什么决战地点在牧野?牧野在今天新乡市、朝歌在淇县,距离挺远的?

lbxyzd2 发表于 2012-9-12 08:22:50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0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几点没弄明白:

1、商军80万人,数据怎么来的?


八十万的数据来自传统史料,肯定是夸张。
淮夷也是属于商朝正在征服的东夷集团。
那个时代肯定有城市,也有城墙---毕竟当时中国的文明发展已经是相当高级,并且按照现有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初步形成,护城河不清楚。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地图,牧野就在朝歌旁边,不清楚你为什么说两地相隔远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0:26:22

商朝的悲剧估计会是必然的,商朝都城无险可守,而周在关中平原,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所以商一直试图灭周,却不能完全灭亡,而周则保持实力,在商自己捅了个大篓子后(按楼主的意思,这个篓子还可能是周给挖的坑),一战定胜负.这个有点刘邦和项羽的意思.

所谓战术失利很痛苦但不会要命,战略失误就是直接灭亡

tnq 发表于 2012-9-12 10:42:48

不可否认的是,伦理服务于实际控制者,难怪毛主席不喜欢微子!

tnq 发表于 2012-9-12 10:45:56

箕子朝鲜应该是事实吧?

lbxyzd2 发表于 2012-9-12 10:47:09

tnq 发表于 2012-9-12 10: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箕子朝鲜应该是事实吧?

这个是世界公认的事实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1:45:11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2-9-12 12:42 编辑

lbxyzd2 发表于 2012-9-12 08:22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八十万的数据来自传统史料,肯定是夸张。
淮夷也是属于商朝正在征服的东夷集团。
那个时代肯定有城市, ...

淮夷属于东夷集团?后人按自己屁股来解释的吧?

淮夷是淮河中下游一带的部族、小邦国的统称,东夷是商东边直到大海,现在的山东一带的部族、小邦国的统称,“集团”是今人加上去的吧?这两个词都是商人对他们的称呼,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史料有这么详细的记载吗?至少是被地理隔离着的。

牧野和朝歌我都到过,坐车要两个多小时呢,当时军队走路,怎么也得一天两天时间吧?

我奇怪的是,商军为什么不在城外郊区构筑工事以逸待劳,跑那么远去阻击?那里是平原,没有防守的地利!

我自己猜想,牧野可能是一场意外的遭遇战,商人不知道周人来攻,商军出去是为了别的事情,增兵前线。周人发现了商军,以为是来打自己的,于是就血拼一场!

按现在是说法,商军莫名其妙地被一闷棍打得脑浆迸裂!周人打赢了再去朝歌,那里已经是一座空城,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终于被周人血腥屠城。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2:40:22

猜想:牧业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伏击战。

周人先卖同了商人内部的官场失意者做带路党,悄悄把军队开进到商人都城附近潜伏着,等待机会。

某天,商人点兵出征,次日早上大军浩浩荡荡从国都出发,到了傍晚,他们正在烧火做饭的时候,或者正在睡大觉的时候,周人的大军突然从四面八方杀将过来,如果强大的商王朝莫名其妙的就亡国了。

理由:周人蓄谋一久,早做好了各种准备:他们早摸清了商人出兵的线路、计算好了商军要在哪里做饭、哪里宿营,从一系列的歇息点上精心选择了其中一个,牧野,放牧的荒较野外,悄悄的把军队开进到哪里摆好阵势,潜伏着,等待事机。

这一切,商的最高决策层并不知情!商的精锐大军在东边打帐,前线指挥官发来增兵请求,于是点兵出征.......

商军走了一整天了,天也要黑了,于是停下来,搭起帐篷,生火做饭.......,或者在深夜,商军正在睡大觉,负责站岗的士兵被偷偷摸摸地杀了,指挥官们都不知情。

在商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周军从四面八方杀过来了....... 该死的事,周人在外围还布置了大量弓箭手,任何逃离战场的商军士卒都将成为活靶子......

由于无人报信,商朝最高决策层对这一切都毫无知情!周军的一支小分队,穿着商军的制服,大摇大摆的进了朝歌的城门,迅速占领了城楼,然后,周的主力部队冲进城去......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2:50:35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0: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商朝的悲剧估计会是必然的,商朝都城无险可守,而周在关中平原,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所以商一直试图灭周,却不能 ...

那时候的中原,现在的河南省,自然地理环境像现在的泰国曼谷一带、柬埔寨、孟加拉国,河川纵横,草木繁盛,能找到一块较大的平地已经不错了。

河南的简称豫,意思是人牵象。

这样的地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很多很丰富,能养活很多人口,所以商人经过6次搬家后最终选择了这里安都。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3:14:35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2: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时候的中原,现在的河南省,自然地理环境像现在的泰国曼谷一带、柬埔寨、孟加拉国,河川纵横,草木繁盛 ...

可惜防御性不行啊,项羽老家防御性不也不行吗
关中平原就好多了,土质也不错还易守难攻,周,秦都是据此地而窥天下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4:57:06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2-9-12 15:02 编辑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3:14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惜防御性不行啊,项羽老家防御性不也不行吗
关中平原就好多了,土质也不错还易守难攻,周,秦都是据此地而 ...

商人一直是在搞扩张,就算要防御,设计的防御圈也是在外围的。

商的结局,是家贼引狼入室!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商人被暗算了!

如果商人有准备的话,周人是没办法得逞的。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5:10:11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4: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商人一直是在搞扩张,就算要防御,设计的防御圈也是在外围的。

商的结局,是家贼引狼入室!


还是短视,如果老家在关中平原,引狼他能引的进来?碰上了周也是他倒霉,这个对手太老谋深算了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5:17:01

所以能长久辉煌的大国都是防御性好,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纵深大,防线多一般不会被攻陷,攻陷了也没法征服,要么被赶出去,要么被同化.这也是周易里说的,守正持中,中庸之道.商,项羽太偏向进攻了,看着提气,被人抓住个机会,就被灭国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5:21:30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5: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是短视,如果老家在关中平原,引狼他能引的进来?碰上了周也是他倒霉,这个对手太老谋深算了

防御性部署跟进攻性部署,不一样的!

立足于防御的,就山川之险;立足于进攻的,立足于人工规模,要养得起大量人口。

那是时代,马匹很少,没有机动性强的骑兵部队,商军没法回访。

商军的作战对象,都是些受地理隔离、规模很小的部族、方国,大的也差不多今天一个县那么大吧。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5:37:07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2-9-12 15:49 编辑

美州没有马,靠人力走不了多远,人的活动范围小,无法充分交流、兼并重组,所以欧洲殖民者进入时都是些小部落。

商朝,虽然妇好有马骑,但是马的数量非常有限的,马,应该是商朝扩张到北方草原了,跟鬼方、独目人打仗后才引进的吧。

到了春秋时期,中原的马匹繁殖多起来了,那时代书籍上马的名字多如牛毛,可见一斑!人的活动范围大了,交流频繁了,各部族、方国、诸侯国,才开始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最后秦过把丫的都给兼并了。

商的地盘和人口规模,比之已经臣服的和尚未臣服的部族、方国,有数量级的差别,因此无须花什么心思考虑防御的问题,没人有能力有胆量去进攻它。

所以,综观商朝600年,一直在向外扩张!前进,前进,前进进!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5:46:44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2-9-12 15:48 编辑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5:17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以能长久辉煌的大国都是防御性好,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纵深大,防线多一般不会被攻陷,攻陷了也没法征服,要么被 ...

要从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去看问题,商朝的决策层是按当时的 “ 国情 ”和 “ 国际环境 ” 来做决策的!

他们绝对不可能依据汉唐以后的“ 国情 ”和 “ 国际环境 ” 来做决策的!更不可能按今人的视角来决策!

你错在这里,没有从商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西周才发生 “ 国人暴动 ” ,才有内乱造反,才要考虑对内作战!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5:55:49

今天,你总不能责备政府,为什么不作好防御天顶星人进攻的准备吧?

除非你是疯子,或者3000年后穿越过来的后人!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7:03:40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5: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美州没有马,靠人力走不了多远,人的活动范围小,无法充分交流、兼并重组,所以欧洲殖民者进入时都是些小部 ...

商是很爱打仗,周也是用这个给他下了个套.不过当时战略方向上他没看清楚,还是西边版块对他的威胁大,这个也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周那个时候也未必完全明白这点.这些东西到了秦的时候才经过事实检验,变的举世公认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9:15:30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7: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商是很爱打仗,周也是用这个给他下了个套.不过当时战略方向上他没看清楚,还是西边版块对他的威胁大,这个也 ...

往西扩张到关中一带是极限了,再往西是崇山峻岭,连人都找不着,商军去爬山抓羊捕鸟呀?

关中一带的部族,至少台面上是很顺服的,商人看不出有什么需要防御的。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9:45:10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9: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往西扩张到关中一带是极限了,再往西是崇山峻岭,连人都找不着,商军去爬山抓羊捕鸟呀?

关中一带的部 ...

当时他未必打到关中了,真打到了,就要把关中收为几有,哪能还让原住民在,这不跟项羽不占关中送给刘邦一样愚蠢.清朝入关后不许汉族去东北开垦,为什么,就是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关中如果是商的人占着,那就是他们的后路,不要后路让人捅刀子,只能说当时地理知识及经验教训都不足,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9:53:35

jade 发表于 2012-9-12 19: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时他未必打到关中了,真打到了,就要把关中收为几有,哪能还让原住民在,这不跟项羽不占关中送给刘邦一样愚 ...

周是不是商的属国呀?周自己承认不承认是商的属国?周的酋长为什么明知有危险还要奉诏去朝歌?

周是哪一年开始臣服于商的?从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吗?只是,我们今天看不到记载这个事的历史资料摆了!

国都被焚毁了,“ 皇史宬 ” 自然难以幸免?

jade 发表于 2012-9-12 21:08:06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19: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周是不是商的属国呀?周自己承认不承认是商的属国?周的酋长为什么明知有危险还要奉诏去朝歌?

周是哪 ...

所以说光属国,臣服是不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真有那么点理{:2_31:}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22:31:04

本帖最后由 tangcoms 于 2012-9-12 22:44 编辑

jade 发表于 2012-9-12 21:08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以说光属国,臣服是不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真有那么点理

那时代还没有郡县和流官!

属国,是哪个时代的基本行政单位,每年固定向中央上交多少粮食、多少物资、多少劳力、多少兵员等等,另外还有各种临时征召的劳役兵役

中央至少要负责属国的国防和维稳吧。

我在这个帖子里说的属国、方国、部族,差不多是同一个概念,那个时代的基本社会生活单员。

“ 国 ”的本意,是一个围墙、土墙、城墙所围起来的地域,住在土围子里面的人叫 “ 国人”,住在土围子外面的人叫 “ 野人 ”,今天的“ 在野党” 就是这个引申出来的。这个国,就是后世的 “ 城 ”的老祖宗,呵呵。

一个这样的 “ 国 ” ,由个世袭的国主来统治,当然,国主统治的区域,还包括郊外的野人。

这样的国,是中原地区定居的农耕人群的基本社会生活模式。

我说的“ 部族 ”,指那些处在从渔猎到农耕过度,还没完全进入农耕时代的人群,又世袭首领统治,一个群体大约有几百人、几千人到几万人吧。

为了便于理解这种社会形态,可以参考西南、藏区的土司。

此国非彼国,你不能按后世的 “ 国 ”去理解当时的 “ 国 ”,更不能按后世的 “ 属国 ” 去理解当时的 “ 属国 ”。

你怎么总是该不了用后世看古人的毛病呀?汗......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22:33:35

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可以从汉字入手,看看甲骨文、金文里面,各个汉字是怎么写的,什么意思,“ 六书 ”演化的过程。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22:42:38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这是个先秦时期汉字形态的字库网站,输入一个汉字,可以查到它在甲骨文、金文、篆书里面是怎么写的。

对于早期汉字的意思,郭沫若琢磨得比较深透。

jade 发表于 2012-9-13 10:02:47

本帖最后由 jade 于 2012-9-13 10:04 编辑

tangcoms 发表于 2012-9-12 22: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时代还没有郡县和流官!

属国,是哪个时代的基本行政单位,每年固定向中央上交多少粮食、多少物资 ...
周打了天下后可是分封同族同宗到各个地方扩大势力,连当年很偏远的燕山那都派人了,人家可没因为别人臣服纳贡就算了,这个眼光怎么说?

商做的算不错了,可惜啊,比起周的长远眼光来,差远了,所谓格局决定结局

关中平原可不是没开发,那是黄帝的龙兴之地,当年黄帝炎帝所在部族就是从关中下来的

lbxyzd2 发表于 2012-9-13 11:24:37

jade 发表于 2012-9-13 10: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周打了天下后可是分封同族同宗到各个地方扩大势力,连当年很偏远的燕山那都派人了,人家可没因为别人臣服纳 ...

此言差矣,没有商朝时期对周边势力开拓,没有对交通道路的艰苦修造开辟,周朝根本就缺乏分封的必要经济和政治条件。商朝是继承传说中的“夏朝”的,立国时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显然比周初要差得多,哪里有什么能力搞分封?

lbxyzd2 发表于 2012-9-13 11:26:47

jade 发表于 2012-9-13 10: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周打了天下后可是分封同族同宗到各个地方扩大势力,连当年很偏远的燕山那都派人了,人家可没因为别人臣服纳 ...

炎黄时期还是属于初期农业经济,或者说叫原始的半农半牧经济,对关中地区的开发力度相当有限,比发达农业民族周族的开发能力差远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牧野之战——商周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