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炎 发表于 2012-8-18 11:35:40

代wxmang发帖【读《易经》心得】晋卦:如何晋升

本帖最后由 思炎 于 2012-8-18 11:37 编辑

要跟踪查看wxmang易经帖的,可见我家园“主贴”,也可看茶友越山的[整理] 忙总《易经》系列帖子汇总贴
欢迎茶友们交流讨论

{:soso__1732810713894390522_4:}


--------------------------


一、原文简介(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http://img13.poco.cn/mypoco/myphoto/20120818/10/6477275920120818102141089.jpg(下坤地 上离火 - 火地晋卦)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大意:晋,上进,晋升的意思。晋卦的象是天边地平线上一轮太阳冉冉升起,象征人的升进如旭日东升,光耀大地。卦辞以一位能安邦定国的公侯比喻:蒙受天子众多车马的赏赐,而且宠信有加,并于一昼之间获得多次的接见,说明事物当晋长之时,其风光无限,气势非凡状态。(康,安,康侯,能安国之侯。锡,赐。蕃庶,众多。三接,多次获得接见)

传统解释:

康侯,是安邦治国,治安之侯。车马,重赐,藩庶,众多。而且不仅仅赏赐厚,又亲礼,昼日之间接见三次,形容君王宠遇之至。而人生最大的升进,莫过于人臣有德有功受到君王恩宠了,得到君王赏赐众多的车马,并受到君王以隆重之礼一日三次接见,因此当然享,当然利贞。

日出东方,从地平线升起,先照在山上,然后再照于水,然后至于天空正中,这就是日逐渐上升上进之象,这就是“晋”的意思。

从卦象看,晋卦是下卦是坤,是大地,是柔顺,上卦是离,是光明,是太阳,是日出地上,进而益明,有光明之意,所以不说简单的“进”,而说“晋”(包含光明上进之意)。是大明在上而下级顺服,诸侯承王之象。上明下顺,君臣相得,在上而言,则近于明盛,在臣而言,则进升高显,无比荣光。

日在天上为是“大有”卦,是君临天下之象;日在地上为“晋”,是君临一国之象,因为日初出地,光及近而不及远,所以只能象诸侯治一国,不能遍及天下。


《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

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大意:《彖传》说:晋卦乃说明为臣者之升进也。其卦象下坤地、上离火,有日出于大地,光明普照之象。而卦德下坤为顺,上离为明日,有顺从、附丽于明日之象,用以喻示能臣能附丽于明君,必得晋长。而其六五爻阴居阳位,有公侯之象,用以喻示能臣以柔顺之道事上,则能受宠于君王。因此卦辞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来形容。

传统解释:

晋的简单意思就是进,复杂意思就是太阳冉冉升起,所以简称升进。从卦象来看就是“明出地上”,因为晋卦下卦为坤,坤为地,上卦为离,离为日,所以晋卦就有太阳跃出大地而上升之象。

坤为地,其性质是顺,比喻为顺臣;离为火,为日,本身是大明(即太阳),比喻为明君,另外离又有附丽追随的性质。所以说“顺而丽乎大明”,意即顺德之臣上附大明之君。

坤,臣道,日,君德。臣以功进,君以恩接。所以古人认为臣之道就是顺以着明,也即找到一个明君,柔进而上行,温顺服从,而能兢兢业业。

晋卦以六五爻为主,所以说“柔进而上行”。六五以柔居君位,是君虚中以莅下,明无不照,柔德感人,自抑爱人,是明而顺丽,是能待下宠遇亲密之象,所以能够“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而臣小心事上,顺理而动,没有阿谀。则君得进而益明,臣得进而荣光。所以晋卦是说人臣升进之卦。

黄寿祺先生说:周易中有晋、升、渐三卦,分别象征晋长、上升、渐进之义。三者约略都含又“进”的意思,但卦旨却有所不同。李光地辨析曰:“晋如日之方出,其义最优;升如木之方生,其义次之;渐则如木之既生,而以渐高大,其义又次之。观其彖辞,则可见矣。”

黄寿祺先生又说:晋卦卦象下坤顺、上离明,明白指出柔顺虽为求晋之途,而光明正大乃为求晋之方。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大意:《象传》说:晋卦下卦是坤,是地,上卦是离,是日,所以有日出地上之象。日出地上,光耀大地,所以称为晋。

君子观察到晋卦有日出大地,光耀大地之象,感悟到需要随时自我充实与修养,以显耀其光辉美德。

传统解释:

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越升越光明盛大,这是升进的正道。君子观此象,意识到要以修身为本,逐渐积累自身的优美品德,并在自己的进步过程中展示出来,就好像太阳升入天空向大地昭示自己的光明一样。

而“明德”关键就在于“顺”、“柔”,人在上升之时,往往得意忘形,恃强凌弱,所以须柔顺谦恭。

黄寿祺先生说: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古人强调明明德,不分天子、庶人,各阶层之人,皆当力行。而晋卦之义,主于臣道。故大象传所谓“自昭明德”,应偏重于人臣在进长过程中的自我俢养。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大意:初六处晋卦之初,阴柔在下,前临六二,六三重阴为敌(同性相斥),有刚开始上进就受摧折阻隔之象。所以此时不能急躁,不能急于求成蛮干,要心平气和,不急不躁,不偏不倚,谨守正道,以待九四之应的帮助,就可获吉祥。否则必将受重阴的摧折阻隔,而且难以被众人信任,所以必须从容行事,待机待时,最终必能排除困难,而获无咎。(摧,摧折阻隔之意。罔孚,不见信于人。裕,从容行事,宽裕待时)

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大意:《象传》说:初六因为是处位卑下的庶民,且能力不足,积累很差,又未能获君王的赐命,所以一开始追求上进就受摧折阻隔,而且一时难有应援,这时就必须耐心等候,从容行事,最终必能排除困难,而获无咎。

传统解释:

晋,升进;摧,抑退。初六处在晋卦之始,是没有名位和名声的庶民,由于处在阳位,积极上进,但是由于上面有六二、六三两阴阻碍其升进之路,所以受到挫折。同时初六以柔顺之质行于升进之路,得进不喜,受挫不馁,而守持正固。而且初六上应九四,待以时日,必然得其应而获吉,所以爻辞说“贞吉”。

初六由于初进受挫,一时难以见信于人,即爻辞所说的“罔孚”,但是初六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既不汲汲于进,也不悻悻于不进,只是耐心等待,安中自守,雍容宽裕,等待别人理解和信任,等待帮助和机会,无急于求上之信,这就是君子的进退之道。这也就是柔进,君子之进。常人如果不见上级或伙伴信任,则或急于进以求有为,或急于退以怨上之不知人。这也就是所谓裕,就是从容处事,从容不迫。这需要涵养于平日,临事才能绰有余裕。凡事豫则立,豫之功正所以为裕之地。宽裕缓进若此,自然无咎了。所以能守正则吉,则无咎。

其实君子难进而易退,人知之亦自得其乐,人不知亦自得其乐。孟子说:“我无官守,我无言责,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尚秉和先生说:初阴,二、三亦阴,得敌,故进而见摧。有应,故“贞吉”。又初虽应四,以为二、三所隔,应之甚难,故曰“罔孚”。惟初与四终为正应,缓以俟之,则“无咎”矣。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大意:六二居初六和六三两阴之间,上无应与,前后有阻,又无帮助,有晋升之途坎坷,忧惧以对之象。但是六二柔顺中正,是能够谦恭自抑,敬慎处事,谨守正道之象,所以如果能够持中守正,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可获吉祥。而六五高居尊位,与六二虽非阴阳正应,但同具有中正之德,如同其王母(祖母)。所以六二能承受来自六五王母之赐予的宏大的福泽。(介,大。王母,祖母,阴的至尊者,指六五)

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大意:《象传》说:六二能承受此宏大的福泽是因为因其能以中正之道自守,久而必彰,君王必赐以宠禄。

传统解释:

晋卦下卦的初、三两爻都有上卦的刚爻与之相应,只有六二上无应援。且六二在下受两阴夹击,竞争激烈,上无应援,晋升的处境艰难,欲进而愁。但六二以柔居中得正(处在第二爻位,属阴位),有中正柔和之德,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蛮干上进者,所以持正求中,不急不躁,坚持中正之道自守,所以能得吉。

王母,祖母,就是阴的至尊者,这里指六五。六二、九五以阴应阳,则象君臣。六二,六五以阴应阴,六二六五柔中正同,一气相亲,则象“王母”。六二以中正之道自守,虽上无应援,在升进之途遇有坎坷,不能自进,但是能以中正之道自守,其中正之德久而必定彰显,六五大明之君与之同德,自当求之,而加以宠禄,所以说“受介福于王母”。

六三,众允,悔亡。

大意:六三不中不正,处非其位,本当有悔。但是因为与下二阴有同进之心,又与上九有应,所以能为众所信任,而且六五亦信任,所以其无所悔恨。(允,信任)

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

大意:《象传》说:六三因为阴居阳位,其志在上行,说明能顺从而附丽于大明之君,所以能为众所信任。

传统解释:

六三以阴爻居下卦之上(阳位)。失正失中,本当有悔,但是六三居下卦坤极位,坤顺,是顺之极之象。坤卦下三阴爻都是顺上者的象,六三与众同志,都有上进之志,所以众所允从,同时六三因与上九相应,有上行之志,顺而丽明。而六三既然得到众人的拥护,悔恨之事必然消失。而悔之所以亡,是因为众所允弥补了不中正之失。

黄寿祺先生说:六三居下卦高位,必须先取信于众,扎稳根基,才能遂志上行,获信于君。吴曰慎曰:弗信乎友,弗获乎上。初,罔孚,未信也;三,众允,见信也。信于下斯信于上也。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大意:九四失正不中,窃据高位,贪婪而畏人,犹如贪婪卑鄙、身无专技之鼫鼠。以此晋长,必有危厉。但是其上比六五,下应初六,阳刚而谦居阴位,所以警告其如果固守正道,九可防危厉。(鼫鼠,即梧鼠,古人认为贪婪卑鄙,荀子《劝学篇》说梧鼠五技而穷。比喻贪婪卑鄙、身无专技之人。鼫鼠,五技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昼伏夜行,贪猥无已)

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大意:《象传》说:九四由于居位不中不正,像是窃居高位的贪婪卑鄙、身无专技的小人,以此晋长,必有危厉。

传统解释:

九四以阳刚居柔,失正,所以说“位不当也”。这就如同一只硕鼠贪据高位,贪处高位,必然非所安,又三阴爻皆在己下,而且都有附丽六五的柔顺特点,势必上进,所以其心必然畏忌。挟权窃位,贪而畏人,就是鼫鼠。

而九四阳刚,又失柔顺之道,必定会搬弄是非,造成下卦三个阴爻阻挠升进的态,这就是危道。因为九四以阳据阴,上欲蔽六五,而君体离明,有不敢欺;下欲掩群阴,而下皆顺进,有不易遏。所以告诫九四要谨守正道。

黄寿祺先生说:晋之道主于柔顺,九四阳刚失正,故有危厉。项安世曰:“六三虽不正,以其能顺,故能伸其志而上行;而九四虽已进乎上,以其失柔顺之道,故如鼫鼠之穷而不得遂。”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大意:六五以阴居阳,居位不当,本有悔,但是其柔得尊位,柔顺文明,而下者顺从(下卦是坤顺),所以悔亡。且因为六五中正谦虚容人,光明正大,不忧虑个人得失,所以无往而不吉,无所不利。(失得勿恤,以国计民生为念,不计较个人得失。恤,忧)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大意:《象传》说:六五因为中正柔顺,大公无私,不忧虑个人得失者,所以其无往而不利,有吉庆。

传统解释:

六五以阴居阳,本来理当有“悔”,但是六五得中,下受群阴拥戴,所以“悔亡”。而下面既然同德顺附,就应当推诚委任,尽众人之才,以事委任于下,通天下之志,就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爻辞告戒:“失得勿恤”,即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无自私自利之见。六五若能用此道,一切去其计功谋利之心,则必能所往皆吉而无所不利。但人要做到“失得勿恤”也不是件容易事。所以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一切去其计功谋利之心,则往吉而无不利也,然亦必有其德,乃应其占。”无德之人永远也做不到“失得勿恤”的,九四这样的鼫鼠就是患得患失之小人,所以必然不吉。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大意:上九处晋卦之终,有日岀地上,烈日凌空,盛极而衰之象,所以有晋极而反、光明陨落之意。

但是上九有六三相应,所以为安定其国,有助力帮助征伐国内不服的私邑,虽有危厉,但终获吉祥,而无咎害。

但是上九终将因为居位不当,而有用武之憾,所以应固守正道,以防憾惜。(角,一种说法是兽角,晋其角,即进长至极至顶之意;另一说法是隅角,晋其角,说日已过中至于隅角。两者皆有晋极则反、光明将陨之意。维用伐邑,宜于征伐国内不服之城邑。维,语气词,无义意。用,宜。邑,国内城邑)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大意:《象传》说:上九缺乏柔中之德,所以有用武之憾,所以会为安定其国,征伐国内不服的私邑。这说明其光明之德,未能广及天下。

传统解释:

上九处晋卦之极,是烈日凌空,日过中午之时,太阳讲进入下降阶段。这时还要上进,就是逆水行舟,逆势而进,刚极则有强猛之过,进极则有躁极之失,以刚而极于进,失中之甚。所以这时干什么都是错,唯独用于伐邑,则虽厉而吉,且无咎也。因为古代说:伐四方,是治外;伐邑,是治内。儒家认为治内是“刚极则守道愈固,进极则迁善愈速”。所以严厉虽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则有功。

但是征伐叛乱的属邑,虽然正确,但叛乱本身是由于自己的政道未能昌明而造成的,这毕竟是一件憾事,所以要守持正固,以防憾事再度发生。

晋卦虽是上进之卦,但用柔而不用刚。由于上九刚进至极,已无处可进,偏偏又要躁急而进,处于极度亢奋状态,这样下去当然有危险。此时唯有自我克制。

一般说来,《易经》中凡事说征伐、祭祀、田猎、娶女,都是因象占卜,是实际事情,不是比喻。

黄寿祺先生说:晋极必反,犹如明出地上,盛极则衰。上九晋长至极,靠伐邑免咎,可见光明之德,正临式微。于是不能似六五行无为之道,不忧得失;又不能似六三获众信允,顺畅上行。此所谓明将夷焉。

小结:晋卦说的是升官之道,认为能不能晋升,要点是“德”,也即以柔顺之道对待上级,也即顺从、附丽于明君,“顺而丽乎大明”,才能有升进机会。

晋卦虽象征着升进,但却崇尚柔顺。《易经》中,凡壮盛或呈上升之势时,都力戒用刚。上升之时刚健有余,冷静不足,所以须以柔相济。本卦爻辞也鲜明地体现出这一思想,初、二、三、五这四个柔爻均为吉或无悔,而四、上两刚爻则是厉、吝有加。所以在升进之时,也要以“柔”、“顺”为要旨。所谓“柔能克刚”。

总之,晋升关键在两点:一是以柔顺而行,一是向光明而行。如果一味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用强暴力都会物极必反。当然认准一个可以依附的太阳也是必需的,追随对象错误,只能走向深渊和黑暗。



二、牵强附会--权位不给你,你不能抢

中国历史上因为争权夺利导致被杀的例子很多,太子一级的就有10来个。当然现实最著名的例子是薄三哥,只是这个话题目前还是禁区,我们只能用历史上著名的康熙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为例子来说明。

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是康熙嫡子,他的生母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皇后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在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后去世。他在康熙皇帝的儿子里原本排行第七,后因前四个哥哥幼年夭折,所以成为了二阿哥(皇长子为胤禔,庶出)。

因皇后产后去世,康熙的爱妻之情就全都转移到了胤礽身上,康熙十四年(1675年),22岁的康熙亲临太和殿,参照汉族的“嫡长制”,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康熙对太子寄予厚望,幼小时候就开始亲自为他讲授《四书》、《五经》,稍微长大一点,就向他传授治国之道,借鉴历史经验,体察人心向背。并带他外出视察。并亲自选定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名儒任太子的老师。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他命22岁的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代行郊祀礼;各部院奏章,听太子处理;事重要,诸大臣议定,启太子。”

太子恪尽职守,康熙也很满意,他给太子的朱批说:“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

当然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后,朝中就出现了拥护太子与反太子的两大政治势力。拥护太子的首脑人物是索额图(康熙幼年首席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孝诚皇后叔父、太子舅外公、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曾经是康熙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反对一方首领是明珠(皇长子胤禔的舅外公)。

索额图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被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处死。大臣麻尔图、额库礼、温代、邵甘、佟宝等,也以党附索额图之罪,被禁锢,“诸臣同祖子孙在部院者,皆夺官。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书,下刑部论死”只要与索额图稍有牵连者,都受到株连。对索额图如此严惩的原因,康熙作了明确解释:“从前索额图助伊(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康熙更明确说太子问题根子在索额图:“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就是说索额图之罪在于骄纵太子,图谋篡夺皇位。所以康熙严惩索额图,打击并削弱外戚势力,而给太子敲警钟。


明珠的下场也不好。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不用,最后抑郁而死。

其实真正与太子有本质矛盾的是诸年长皇子,他们早已形成了几个利益攸关的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争斗,不是争夺房子、银子、珠宝和土地,而是皇位。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目标是太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分别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贝勒,其中: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受封诸子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巡幸塞外,命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皇十八子随驾。利用这个方便时间,反对太子的胤禔(皇长子)等皇子向康熙报告了许多太子的不良表现。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这些报告,有些是不实之辞,但是康熙深信不疑,非常不满太子的越位处事。他认为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巡幸途中,刚满7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虑,太子却无动于衷。导致康熙痛恨,责备太子:“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意。”但是太子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使康熙觉得太子实在冷漠无情,缺乏仁义之心。这就使康熙想起十多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到行宫给皇父请安,看到天颜消瘦,竟没有忧戚之意,也没有良言宽慰。康熙认为太子不孝,“绝无忠爱君父之念”,不堪重用。

紧接着在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使康熙下决心立即废掉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康熙召集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至行宫前,垂泪宣布太子胤礽被废的五大罪状:

第一、专擅威权,肆恶虐众,将诸王、贝勒、大臣、官员恣行捶挞;

第二,穷奢极欲,吃穿所用,远过皇帝,犹不以为足,恣取国帑,遣使邀截外藩入贡之人,将进御马匹,任意攘取;

第三,对亲兄弟,无情无义,有将诸皇子不遗噍类之势;

第四,鸠聚党羽,窥伺朕躬,起居动作,无不探听,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窃视;

第五,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罗列罪状之后,康熙说:不能让这不孝不仁的人为君。康熙“且谕且泣,至于仆地”。谕毕,命将胤礽即行拘执。

同日,康熙为了打击太子集团的势力,下令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及胤礽左右、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命将胤礽圈禁在养马处,又命皇四子胤禛与皇长子胤禔共同看守。当天,康熙召集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官员等于午门内,宣谕拘执太子胤礽之事。康熙亲撰告祭文,于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将废太子幽禁咸安宫,二十四日,颁诏天下。

太子从康煕十四年(1675年)初立,至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初废,长达33年之久。这时康熙55岁,太子35岁。

康熙废掉太子让一些皇子看到了希望,储位之争更为激烈。胤礽被废,太子位空缺,诸皇子立即为争夺储位而积极活动。

其中皇长子最积极。皇长子胤禔的有利条件是居长,且明珠是其舅父,自认为与康熙关系也还不错。但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康熙立嫡不成,势必立长。为争取储位,利令智昏,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听了,非常惊异,怒骂: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康熙此时已经意识到胤禔与胤禩结党谋储位。即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太子?”

胤禔见自己夺储无望,便想推荐与己关系密切的皇八弟胤禩(胤禩少时为长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抚养)。胤禔利用张明德相面事,为胤禩制造舆论,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允禩,后必大贵。”康熙派人追查张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仅有相面之事,而且有谋杀太子的企图。

这时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发:皇长子与一个会巫术的人有来往。经查,发现胤禔用巫术镇魇胤礽,阴谋暗害亲兄弟,并有物证。同时其母惠妃向康熙奏称胤禔不孝,请置正法。康熙不忍杀亲生儿子,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并将其所属包衣佐领及人口,均分给皇十四子胤禵及皇八子胤禩之子弘旺。

皇八子胤禩胤禩精明能干,在朝中有威望,党羽多,声势大。胤礽被废后,胤禩很有希望当太子。但康熙发现胤禩署内务府总管事时,到处拉拢,妄图虚名,将皇帝所赐恩泽、功劳归于自己,知道其“党羽早相要结”,对张明德等谋刺太子事知情不举,所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痛斥胤禩道:“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允礽。今其事败露,即锁系,交议政处审理。”

康熙深恶皇子结党,内外勾结,上下串联,蓄谋大位。他说:“诸皇子有钻营为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召满汉文武大臣齐集畅春园,令从诸皇子(皇长子除外)中举奏一位堪任太子之人,说:“众议谁属,朕即从之。”康熙的意思是复立太子。令诸臣推举太子之前,康熙曾找李光地,询问废太子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试图启发臣下,复立胤礽。

但是推举时,诸臣将胤禩推举出来。康熙指出:皇八子未曾办理过政事;近又罹罪,其母出身微贱,故不宜立为太子。

但是诸子争储位已经刀兵相见,使康熙认识到必须尽快立储,以平息混乱。康熙说:“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无奈,将不可册立之允礽放出。”所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复立太子胤礽,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次日,分别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亲王,七子胤佑、十一子胤晋封郡王,九子胤禟、十二子胤祹、十四子胤禵,俱封为贝子,胤禩复为贝勒。康熙试图以此促进太子与诸皇子以及诸子之间的团结。

这时皇四子胤禛韬光养晦,待机而行。

实际上,康熙这时已经认识到其他皇子对允礽的污蔑大多不实。例如说胤礽企图谋杀他,太子申诉说:“皇父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召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护军统领、满大学士、尚书等入宫,亲自向他们宣布:“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于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命人将御笔朱书,当众宣读。谕旨内容为:

前执允礽时,朕初未尝谋之于人。因理所应行,遂执而拘系之,举国皆以朕所行为是。今每念前事,不释于心,一一细加体察,有相符合者,有全无风影者。况所感心疾,已有渐愈之象,不但诸臣惜之,朕亦惜之。今得渐愈,朕之福也,亦诸臣之福也。朕尝令人护视,仍时加训诲,俾不离朕躬。今朕且不遽立允礽为太子,但令尔诸大臣知之而已。允礽断不抱复仇怨,朕可以力保之也。

康熙召废太子、诸皇子及诸王、大臣、都统、护军统领等,进一步澄清事实,说胤礽“虽曾有暴怒捶挞伤人事,并未致人于死,亦未干预国政”,“胤禔所播扬诸事,其中多属虚诬”。接着,当众将胤礽释放。胤礽表示:“皇父谕旨,至圣至明。凡事俱我不善,人始从而陷之杀之。若念人之仇,不改诸恶,天亦不容。”

胤礽第二次复立太子。但是很快有故态复萌,犯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毛病。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二十九日,议步军统领托合齐“即行凌迟处死”,将其“锉尸扬灰,不准收葬”。其罪主要是:胤礽潜通信息,求托合齐等人,借助手中之权势,“保奏”他尽早即帝位。这就是说,是太子在策划逼皇父尽早让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

托合齐是皇十二子允祹之舅,故受到康熙信任,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出任步军统领。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日,以托合齐有病为由,将其解职;同时任命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托合齐被解职七天后,即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在畅春园大西门内箭厅召见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等,宣称:“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太子者,意将何为也?”于是当场逐个质问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等。众人矢口否认结党,康熙令锁拿候审。另外,命将已经解职的步军统领托合齐,拘禁宗人府。

至次年四月,经刑讯,刑部尚书齐世武受贿3000两,步军统领托合齐受贿2400两,兵部尚书耿额受贿1000两。本是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因他们是太子党羽,处罚特重,命将尚书齐世武“以铁钉钉其五体于壁而死”,托合齐“即行凌迟处死”,其余绞刑。

康熙手谕:“诸事皆因胤礽,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发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

这样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决定再废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太子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着将允礽拘执看守。”十月初一,以御笔朱书向诸王、贝勒、大臣等宣谕重新废黜胤礽的理由,主要罪状是:

第一,从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

第二,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

第三,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第四,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

康熙要求诸臣:“各当绝念,倾心向主,共享太平。后若有奏请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十一月十六日,将废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胤礽被废后,禁固在咸安宫内,仍然不死心,借医生诊病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又被发觉。自此凡大臣上疏立储者,或处死,或入狱。

康熙通过二次废黜太子发现,立太子就难免有矛盾(其实根本原因是皇帝与储君权力的矛盾);不立太子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康熙总结说:“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从此康熙皇帝宣称不再立太子之位,于六十一年传位皇四子胤禛(雍正)。

而雍正继位后,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被迫害致死,皇十四子胤禵皇十子胤礻我和皇三子胤祉、胤祉的儿子弘晟均被永远囚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贬秩,雍正的亲生儿子弘时因为站在胤禩一边,被雍正处罚致死。皇长子胤禔幽禁至雍正十二年死,共幽禁了二十六年。

雍正继位后,将胤礽迁居到祁县郑家庄,严加看守,于雍正二年十二月病死于的所,时年五十一岁。

胤礽其实就是犯了急躁毛病,不能持中守正,过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咄咄逼人,使康熙感到权力受到威胁。如果真正做到夹起尾巴做人,那皇位注定是他的,就没有雍正什么机会。

其实很多人都具备成功的条件,做事能力和机会运气都不差,可他们无法耐住人生中等待的寂寞,太急躁了,以至于或轻浮,或愚蠢。



履虎 发表于 2012-8-18 11:37:17

前排就座,要耐得住寂寞啊。

思炎 发表于 2012-8-18 11:39:11

煜熠 发表于 2012-8-18 1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排就座,要耐得住寂寞啊。

你真够快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4_280:}

秋日传奇 发表于 2012-8-18 12:00:51

抢个座,再看!

登临快哉 发表于 2012-8-18 12:10:25

哈哈,前排啊。

赵解放 发表于 2012-8-18 12:21:56

老忙总不见面,我们也都快耐不住寂寞了

内家拳法 发表于 2012-8-18 12:40:53

忙总这是借讲故事说道理了。
借二月河和清穿的东风,九龙夺嫡这段历史已经被普及到喜闻乐见了。呵呵
里面的几件事:
为什么康熙一废太子?
老大的可能性有多大?
老三的可能性有多大?
老八呢?
为什么有群臣推举及二立太子?
为什么二废太子?
扑朔迷离啊

杜鲁门 发表于 2012-8-18 12:47:01

又来晚了,我为什么说又?{:soso_e109:}

lafewu 发表于 2012-8-18 13:05:09

新帖要顶:lol

燕庐敕 发表于 2012-8-18 15:07:28

思炎 发表于 2012-8-18 11: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真够快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

洛阳花 发表于 2012-8-18 15:53:22

顶。。。。。。。。。。。。

juhao1987 发表于 2012-8-18 16:37:39

首页留名啊。。。

木火通明 发表于 2012-8-18 17:45:12

进德进业之际,与其患得患失,轻举妄动,不若守拙守静,谋定后动。心定生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镍硬币 发表于 2012-8-18 17:46:07

首页留名,丫呼……

履虎 发表于 2012-8-18 18:44:13

思炎 发表于 2012-8-18 11:39
你真够快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木有办法,好事没我的份,错误基本都犯过,继续攒人品。

挑肥拣瘦 发表于 2012-8-18 19:03:02

第一页留名很不易

jade 发表于 2012-8-18 19:10:37

我也凑个热闹留个名,各位真是快

天天 发表于 2012-8-18 19:18:06

亏了,应该先回帖再看的。

shanhai 发表于 2012-8-18 19:34:52

首页留名
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有多少呢?

duanyancn 发表于 2012-8-18 19:37:22

有收获,谢谢忙总。

北邙荒丘 发表于 2012-8-18 19:50:49

第一页!

越山 发表于 2012-8-18 19:53:54

道理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一叹

刹那芳华 发表于 2012-8-18 20:23:08


低调

伯威 发表于 2012-8-18 20:27:22

忙总是不是看过《黄金甲》?里面发哥对周杰伦说,“不是给你的,你不能抢。”{:soso_e113:}

morningtiger 发表于 2012-8-18 20:53:07

还在一环?{:soso_e113:}

龙牙侯 发表于 2012-8-18 20:53:31

有个做了60年皇帝的老爹在那,任何人都是无法等待如此之久的,太难熬了,

沙僧 发表于 2012-8-18 21:23:07

还在第一页

Kinkon0958 发表于 2012-8-18 21:30:25

忍者神龟?
忙总也不是能忍得住的人......

onlyforus 发表于 2012-8-18 22:26:57

笨狼看法,康熙接班人事件充分说明了他教育的失败或局限性

精心培养的太子很多细节没处理好,竞争者也是如此

含着金钥匙的铁锅们再怎么也没有中下层疾苦的深刻体验,有机会落井下石、飞扬跋扈是必然的

一边说不顾兄弟之情,继位者上台没多久兄弟们就死的死,关的关,心狠手辣某种意义上也是有学有样

对儿子可是没手软,更不用说所谓党羽,至于那么狠毒吗,如果说齐世武、托合齐犯了原则错误,又是谁提拔的呢?特别是前者

复立太子,就是找个挡箭牌小丑,正常途径翻身是不可能了,唯一的胜算是兵变

皇帝只有一个,竞争失败者都是死路一条或准囚犯

不在于耐得住寂寞与否,而是能否精确判断形势,恰当出击

李世民就是成功的榜样,不过温室中培养不出来

水果大神说世家多少代积累传授如何如何,真有他说的一半,何至于苦心积虑得想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种姓制度

体育需要天分,政治需要历练

人心是最难以凝聚的力量

再有钱表面地位再高,也只能通过身边几个人-几十个人发号施令

想晋升,控制的力量大于直属上级是前提

反之,就老老实实的装孙子(如果跳不出组织)或向别处发展








sunlaoda 发表于 2012-8-18 22:43:45

还能在第一页不??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代wxmang发帖【读《易经》心得】晋卦:如何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