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艺术逻辑的一些追溯和整理(一)
想要系统地对艺术逻辑做一个整理的想法由来已久,只是一来才疏学浅,未必能写出真东西,一来想法历来离经叛道,不算一个合格的艺术圈内人,怕胡说八道误导众人。但是中国社会普遍对艺术的素养有所欠缺,尤其面对现代艺术显得无所适从,让人觉得如果能做一些基础的工作,让大家能对艺术家的思路有所接触,也是好事一件。所以我想试着在这里写几篇论述,大家看看就好,最好不要同意啊。当代艺术:突破与变革对于很多人来说当代艺术的不好用理解,“看不懂”。而事实上,对于当代艺术来说,“看得懂“和“看不懂”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方法。那当代艺术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应该怎样去理解呢?让我们先梳理一下艺术从“看得懂”到“看不懂”的过程吧。相对现代艺术而言,印象派以前的古典艺术所采用的题材内容技法材料等都是相当有限的。一般大艺术家都会依附王公贵族,采用的形式主要是绘画与雕塑,题材是神话宗教和贵族主题,技法是以立体透视为基础的具象描摹。当然题材的限制一般不那么严格,每朝每代都会有人尝试其他的主题,并且到了后期,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兴起,对劳动人民的歌颂已成主流。不过总体来说,艺术的表达范围始终是非常狭隘的,基本上只能算是一个茶杯里的风暴。但是这一切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完全改变了。大多数人所谓的看得懂基本上停留在写实的阶段,一般来说是到印象派之前(保守的写实爱好者)或之后(不保守的写实爱好者)为止。在此之后,纵观一百五十年历史,实质是艺术的从形式到观念的突破史。目前我们大致是处于尘埃基本落定,站立在新世界的门口,新房子搭了一半,准备要住进去的阶段。所以说要理解当代艺术,必先梳理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革命史。一. 表述手法限制的解除 (约1870-1940)代表人物:莫奈(印象派)凡高(后印象派)马蒂斯(野兽派)印象派绘画据说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艺术作品,因为这些画作总是抒情而梦幻。印象派的切入角度是描摹光影和色彩,而非事物本身。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提法,在以前,艺术家描绘的总是具体的形象,而光影被认为是表达形象的手段,这种想法简直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而印象派推翻了这种传统表达手法,而直接关注光影本身。这种思路把古典体系拉开了一个缺口,于是现代的艺术家开始一点点地重新审视表达的可能性,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直至彻底颠覆了这个理所当然的体系。自印象派开始,画家和雕塑家不再局限于具象的描摹,而开始尝试更多样的绘画和雕塑表现手段。如凡高的精神性色彩运用,修拉的并置高纯度色点以表达颜色,马蒂斯的平面装饰化表达等。 雕塑家则有罗丹,他的雕塑保留了笔触般的痕迹而不再仅限于忠实地表达人体形象。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印象派运动也波及了音乐,大家都知道德彪西的《月光》。这应当是各种艺术媒介开始交融的最初信号,而发展到今天,艺术家就是艺术家,已经不存在画家雕塑家音乐家的区分了。二. 观察方法的重构 (约1870-1915)代表人物:塞尚(后印象派) 毕加索(立体派)在表达手法限制的解除同时,传统的立体透视观察方法也被推翻了。这个主要归功于塞尚,他不再把绘画当作表达对象的媒介,而把画作就看作画作本身。绘画的意义在于它本身的结构,包括形式的平衡,色彩的对比等。他不再遵守单一视角透视,而常常在表现一个物体时并置它几个不同视角看到的内容。这种多角度透视法被立体派发展到一种非常怪异的地步,以至于他们画出来的人由无数个碎片组成,试图表达对象的各种侧面,但结果却最终使人根本看不清描述对象的真实样貌。毕加索确实曾是立体派的领军人物,但是他既不是创立者,也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走得更远,往大师的道路直奔而去。本帖最后由 fleurrriste 于 2012-5-3 08:57 编辑
我想上面的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一个普通人对现代艺术所能了解的极限了,后面会讲到普通人所不了解的更看不懂的东西。
问个问题,是否应该插图?
需要给插图。顶。 能否把这几派的定义给出来。我记得看过日出,印象这幅画。希望楼主上画,讲解,否则非常枯燥。 一看这贴,俺立刻从歪歪倒倒的看贴状态坐正,看得出楼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期待后作。
如果有空,请给茶客们写些艺术的感想和随笔吧,像俺这样的外行才有机会掺和两句。 哇咔咔~谢谢楼上两位捧场。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义在于给自己的思路做一个整理,是一个比较辛苦的工作。加上俺比较懒,估计会续得比较慢,请耐心等待~我在想的是理论归理论,作品讲解归讲解分开来说。先把脉络理一遍,中间穿插一些知名作品的点评这样。 深度好贴,最好添点八卦加上王道
对当代艺术逻辑的一些追溯和整理(二)
本帖最后由 fleurrriste 于 2012-5-20 15:46 编辑三. 材料使用限制的突破 (约1920-1960)
代表人物:毕加索(立体派)白南淮(激浪派)
我们可以注意到之前两类突破都是在一个隐含的限制条件下的,即在传统艺术形式(绘画,雕塑)下进行突破。但是为什么一定要遵守传统的艺术形式呢?革命一旦开始,每一处的合理性就都会遭到质疑。为什么用油和颜料构成的图像才能够被视为艺术?为什么要艺术家手工创造的东西才能被称为艺术?为什么艺术品应该体现技巧性,或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面对西方社会大规模工业化的变革,怀特本雅明所说的“Aura”(手工艺独特性的灵晕)已经遭到践踏,艺术家也在审视新时代所带来的可能性。
毕加索把日常材料如报纸,陶瓷,竹篾等材料运用到了“绘画”上,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时候绘画已经不能称作绘画了,叫二维视觉表达更确切。白南淮是把媒体介绍入艺术的第一人,贫穷艺术(Arte Povera)则把日常物品当作艺术表达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新的艺术表达形式确立了起来,很多在今日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都要归功于这些人的尝试。
四. 艺术性的消解与艺术语境的构建 (约1910-1970)
杜尚(达达)凯奇(黑山学派)波依斯(社会雕塑)
当题材技法材料的限制全都被打破以后,艺术家已经开始彷徨而怀疑艺术的边界在哪里了。但是无论如何,艺术依然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独特特征的学科,这种特征大概可以笼统归于艺术性。
在这个时候,杜尚这个猛人出现了,人家直接一锤子把艺术的概念彻底打碎了。他最知名的作品是《泉》,其实是一只直接从商店里买来小便池,他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放进了艺术展览馆。这件作品彻底否认了任何古典艺术的精神,使任何题材技法的讨论都失去了意义,也彻底否定了所谓美学。这件物品之所以为艺术,仅仅因为它被放进了艺术场地。这种做法解除了艺术家应当主动表达的限制,而把问题提到语境上。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品是在蒙娜丽莎像上画两撇胡子,并起名叫“L.H.O.O.Q"(法语连读意思是她的屁股很性感)。顺便说一句,他的做法后来变成一种创作形式叫做“ready made”现成品艺术,被现代艺术家大量使用,但是后人运用现成品的意义与杜尚相差很远。杜尚是以现成品消解艺术性,而后来的艺术家则是从现成品中挖掘或重构意义。在杜尚的基础上,大家纷纷开始对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鞭尸,什么达达派啊激浪派啊都冒出来了。如大家大概听说过4分钟什么都不演奏的空白音乐会,它叫《4′33″》,是凯奇的作品。作品本身的内容是空的,唯有它构造的语境把它塑造成了艺术。
博伊斯从另一个方面质询了主动被动的问题,他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提出了一个叫做社会雕塑的概念,把整个社会作为艺术的表达舞台。他策划的一个项目是在卡塞尔种7000棵橡树,这种项目现在听起来很耳熟吧。他本身仅仅在最初动了下手,剩下大部分都是志愿者在他死后完成的,但是最终达到大众介入,艺术化整个场地的效果。
五. 突破以后
走到这里,基本上整个艺术界都已经疯狂了。一切都已摧毁,一切都有可能。当然,按照中国人的思路,大破之后必有大立,阴极阳必生,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艺术的传统边界被摧毁掉之后,艺术的定义和范畴变成了艺术家要回答的终极问题。究竟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呢?或者说,什么应当,或可以“被视为”艺术,而什么应当,或不可以“被视为”艺术呢?
如果说杜尚是通过质询主被动认知艺术的问题来消解艺术性,那博伊斯就是通过泛化艺术创作者身份,扩张艺术表达平台的方式最大化了艺术的表达范围。换句话说,杜尚以及一帮人认为什么都是艺术,所以什么都不是艺术。而博伊斯以及另一帮人认为什么都可以是艺术,所以我们来探索所有的可能性吧。这两者其实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先来看杜尚的逻辑:这是一种属于消极主义者的逻辑。按照忙总在实践中的思路,仅凭消极就可以直接否定掉他,当然在艺术中是不能这么说的,我们还是要从理论上辩驳他。杜尚的问题在于他引向了一种很荒谬的逻辑: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作品不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而取决于它的语境。只有一件作品处于一个人们试图感受艺术性的语境(最简单的譬如说去美术馆),它才会被视作艺术。这就迫使艺术家屈从于艺术体制之下(如必须要遵守画廊的程序努力申请展出作品,以及致力于混入艺术家圈子,和评论家搞好关系等)。这和我们对于艺术的先验理解是相悖的:一般人们相信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自然而不媚俗的,也就是说不应该屈服于世俗的力量之下。同样,我们也不会同意只有艺术家做的作品才叫做艺术。这种破必然是要遭到反动的,就如加斯帕琼斯的油画美国国旗,和类似于劳申伯格用垃圾一本正经做艺术。
博伊斯之流的逻辑则可以看做是积极主义者的逻辑,这当然也是艺术生存下去唯一可行的逻辑。但是问题在于他“过度”了,无所不包就是什么都没有,使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过度模糊,而就艺术整体而言这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按照他的逻辑无限引申,艺术就必然是政治性的,这太危险了。同时,社会语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立足于特定时空的社会语境进行创作,那一旦时移世易,这个作品就将变成无本之木,很快成为个人的呓语而无法被听懂。这种做法同样遭到了很多报应,譬如曾长期被视作非法的涂鸦艺术之类,一旦被艺术界招安,它的艺术生命力就萎缩了。而对博伊斯本人来说,报应就是大家还在常常讨论杜尚,因为他的表达是确定的,而博伊斯的作品已经近乎被边缘化。 本帖最后由 fleurrriste 于 2012-5-20 17:44 编辑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5-6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能否把这几派的定义给出来。我记得看过日出,印象这幅画。希望楼主上画,讲解,否则非常枯燥。
在艺术中,艺术流派的定义是没什么必要去死记硬背的,因为艺术始终是一种艺术家的独立行为。所谓流派,就好像在艺术的大海里面有那么几条小鱼位置比较近,那评论家用网兜把它们兜在一起,冠个名字好说话。至于这条鱼本身从哪里来,要游到哪里去,这个网兜是不管的。所以说名义上塞尚和凡高都是后印象派实际上差得十万八千里远,毕加索既有立体派又有超现实派作品,但你要说此人属于哪一派,他就得笑了。 本帖最后由 fleurrriste 于 2012-5-20 20:51 编辑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5-6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能否把这几派的定义给出来。我记得看过日出,印象这幅画。希望楼主上画,讲解,否则非常枯燥。
http://www.malifj.com/images3/%E8%8E%AB%E5%A5%88-%E6%97%A5%E5%87%BA%E5%8D%B0%E8%B1%A1.jpg
这幅就是你提到的《日出 印象》。(我随便网上搜了个链接,应该看得到吧?)这幅画应该算是印象派的开山之作。莫奈为了贯彻他的主题——表现光影而非事物本身,挑选另一个很巧妙的角度,即描绘日出时分。这个时间万物的轮廓都还不明显,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中,为表现光影提供了光明正大的条件。他用了很轻松的笔法漫不经心地涂抹出了天空、房屋、海水等背景,而强调了两个东西:第一个是空间感,他用了三艘在空间上渐近的船来表现。同样,他也没有去具体刻画船的样子,而只是通过颜色和形象的变化暗示了空间的延伸。第二个是初升日,他用了很响亮的橘红色和很厚的笔触来表现,与画面中的其他内容对比。而太阳和它水中的影像是无法具体刻画的,这回应了他的主题。
应该说这是一件实验性的作品,在不完全推翻古典艺术的准则(用光影表达具象和立体透视法)情况下进行创新的探索,所以地位非常重要。就艺术价值而言,莫奈晚期的睡莲系列更让人感动。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它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0-07/03/12293493_11n.jpg
光线在绘画中一直有着精神性的意义,譬如说在宗教画中你总可以看到圣人头上戴个特别亮的光环。它一般来说是为了内容而服务的,很多时候不完全表现真实的光影,而采取一种类似于聚光灯的做法。如上图是大卫的《自由领导人民》,你可以说这幅画表现了阴雨中微明的天气,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束光线恰好突出了自由女神的形象,让观众的视线聚集。
http://s1c2.walanwalan.com/pic/photo/sc/b207/d7cf/9d3a/fc93.jpg/showah.jpg
另一种则是抒情性质的,如上图卡纳莱托的风景画。在这张画中光线渲染一种清晨气氛,让人不由得觉得空气多么清新世界多么美好。他的画细节描绘得极端仔细,背景中的房子帆船都栩栩如生,让人觉得娓娓道来,渐入佳境。
http://www.ibiblio.org/wm/paint/auth/turner/i/slave-ship.jpg
透纳是一个比印象派稍早一点的探索者,应该说他开了现代艺术的先声。他有很多光线主题的作品,前期作品尚算古典,往往表现壮丽的风景。后期作品不再纠结于具象而是赤裸裸地描绘光线,作为一种精神性的表达。上面这幅是介于前期和后期之间的作品。凡高的作品和他有异曲同工之妙。
http://bestpaintingsforsale.com/UploadPic/Edvard%20Munch/big/Moonlight.jpg
在莫奈之后,由于光影不再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所以说与它相关的作品变得少了一些。这里选了一张蒙克的作品,他有一幅更有名的画叫做《呐喊》,就是那个扭曲的人。在上面这张图中,画面的色调很阴郁,月亮的颜色虽亮但冷,也不发散任何光芒。月亮和它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像惊叹号一样的图形,表现的是艺术家面对生命的彷徨和苦闷。
http://cf.juggle-images.com/fit/white/600x600/wg-joan-miro-5.jpg
在米罗的作品中太阳往往和眼睛相呼应,变成一种迷离的意象符号。他的作品更强调的是色彩的平衡和气韵的表达。在这张图中,红色紫色绿色就好像不同高低的音符,表达出不同的音色。而黑色的线条则框定画面的结构,让整个画面有种律动的感觉。看不懂表现了什么?你能欣赏篆书么?用看篆书的方法去看它。
fleurrriste 发表于 2012-5-20 17: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幅就是你提到的《日出 印象》。(我随便网上搜了个链接,应该看得到吧?)这幅画应该算是印象派的开山 ...
一上图,效果立马不一样。{:4_238:} fleurrriste 发表于 2012-5-20 17: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幅就是你提到的《日出 印象》。(我随便网上搜了个链接,应该看得到吧?)这幅画应该算是印象派的开山 ...
楼主继续给讲解,学到很多东西。{:4_268:}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5-20 19: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上图,效果立马不一样。
谢谢捧场~~~ fleurrriste 发表于 2012-5-20 20: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捧场~~~
你上图讲解,兄弟立马明白了。从印象派开始,将你开头提到的,慢慢讲来,我跟您好好学一学。 newyorker 发表于 2012-5-20 2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上图讲解,兄弟立马明白了。从印象派开始,将你开头提到的,慢慢讲来,我跟您好好学一学。
呵呵,这功课可多了。您耐心点,我慢慢来。 fleurrriste 发表于 2012-5-20 20: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这功课可多了。您耐心点,我慢慢来。
好的,只要你讲就行。 坐等扫盲 越山 发表于 2012-5-21 23: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坐等扫盲
欢迎~谢分~ 曾经同另一个工程的同事顺道溜进艺术展览馆,大眼瞪小眼,然后撤。。。 这个帖子真好,尤其是对比图解释,以前看到这些大眼瞪小眼,不知道到底在说啥。 求推荐入门读物。 fleurrriste 发表于 2012-5-20 15: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三. 材料使用限制的突破 (约1920-1960)
代表人物:毕加索(立体派)白南淮(激浪派)
我个人还是属于一般人群,相信艺术是情感的表达,作品如果不能在情感上获得共鸣,通常俺看完就忘记。:lol 本帖最后由 fleurrriste 于 2012-7-1 23:08 编辑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写着写着就开始漫无边际地思考了,草稿打了一堆,确定很困难。还是毕竟修为不够啊。先发理论文章,两天内补图。
--------------------------------------------------------------------------------------------------------------------------------------------
六.当代艺术的基础逻辑
事实上这样梳理下来,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基础是非常清晰的,并且也是非常简单的。原本我不相信艺术的逻辑竟然如此简单,老是试图发掘背后的深意。可是直到看了很多现场的作品以后,我才真正相信,其中的逻辑真的如此简单,唯有表达太复杂。
从古典艺术到当代艺术,解决的是艺术表达形式的问题,或者说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古典艺术之狭窄的既定艺术表达形式被取消了,艺术不再被形式所限制。后现代艺术的问题因此是在社会约定俗成的既定表达形式被取消之后,如何使艺术被表达的问题。
一件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在于它能够引起观者从艺术逻辑方向进行思考,并提供出可明确感知的表达逻辑。优秀的作品感知逻辑应该是完整丰满的,打动人心的。它是一种恰当的“到达”。当然这种引起观者从艺术逻辑方向进行思考,可以是主动的,如创造客观环境促使他人去使用这种逻辑(在展览馆布展),也可能需要通过具体媒介才能够让人发现逻辑(民间艺术家的独创作品被记者发现),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一旦让人们使用这种逻辑去思考,这种逻辑就必须具有相对的脉络性,或者构建一个完整的情境,否则则无法被视做艺术,因为它无法与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对于观者,是一种感知的角度。在古典时代,这种逻辑几乎完全由社会背景所提供,规定了具体的形式和主题,因此这种艺术性的感知态度可以自然而然地在这些“被标签”了的艺术品中展开。而现代艺术家要面对的困境则是他们拆掉了既有的固定艺术结构以后,被迫得自己去创造这个脉络和情境。
可以展开说一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社会结构的意义,它更通俗的名字可以是文化和制度。在社会结构中,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应该做的事情,划定自己的权利和边界。在这个社会结构下,我们做“对”的事情,我们共享相互承认的价值观,无论个人究竟对这个结构抱何态度。社会结构其实提供的是可行性,如实现工业大规模生产,国家战争动员能力,个人凌于别人之上的地位等等。为了达成某些可行性,我们牺牲部分个人的空间衔接入结构,接受它的好和坏。
而艺术在二十世纪的历程,否定了艺术遵循既定的形式,质疑了艺术的观察方法,打破了学科边界,等于为了表达自由而拆掉了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艺术显得如此叛逆和无法理解。可以看一下拆掉这种结构艺术需要付出的代价:固定的价值观被取消了,表达的大众语境也不再存在,也就是说所指不再能够对应一个社会大致公认的参考所指。艺术被“去符号化”了。这个问题是当代艺术的困境和可能性所在。观念艺术对于此间的关节进行了探讨,并因此在当代艺术占据重要一席之地,但我常常觉得似乎不够表现力,大多流于表面。
但是幸好这个困境不是艺术独有的,而是弥漫于后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随着流动性的增加,原本在相对固定范围内的固定价值观被摧毁,社会的价值和观念变成了一种流动性的东西,每一处都变得不确定。后现代殖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反复博弈,开放网络的超级信息渗透,新兴科技迅疾改变世界面貌,甚至战争都成为了无处不战的超限战。。。。。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面对着现有框架和框架外可能性所构成的张力,而这也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面对这样的现实,跨行业合作变成了创新的一种合理选择。(其实从逻辑上说,在这样的现实下,跨行业选择并不是必然的选择。独立发展也是可能的,但是或许难度更大)。因此,在结构被摧毁的同时,事实上社会结构的弹性也增加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同样也摒弃了绝对纯粹的态度,而探索更开放的可能性。这一点在之后的当代艺术家中可以得到明确的展现。
七.新的表达形式
无论如何,没有结构是难以建立起更恢弘的大厦的。所以艺术家们在不断的怀疑和反叛中,毕竟大致重构起了一些新的框架,即新的艺术形式。这些框架的设定立足于表达和手段,把艺术的边界在表达自由和社会结构之间,尽可能地扩张到了不至于动摇艺术感知的边界。它们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大致可以指在特定时空环境内,艺术性地用物质材料来进行表达的一切艺术作品。它可以涵括传统的绘画与雕塑,但是打破了二维与三位的分割,让空间维度不再成为艺术表达形式的界限。几乎所有表达方式都可以在装置艺术里运用。在美术馆里看到的作品,除了录像和严格的传统绘画以外,基本上都可算是装置艺术。
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当然,这门艺术比较臭名昭著,因为很多作品涉及身体的反常规应用,太容易让人联系生活,受到刺激。同时由于它与社会活动的界限时常模糊不清,所以很容易变得反动,屡屡遭到各保守政府的打压。事实上,反常的人体行为与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张力,确实是行为艺术表现力的根本来源。只不过有些艺术家玩得太烂太直白,以至于艺术性没达到,只能夺人眼球。
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是六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艺术种类,以大地为材料进行创作。这是一种把艺术与大自然结合创造出的一种艺术性表达形式。当然搞这种艺术的人比较少,因为工程量一般都比较大,展览又有地域局限,一般人真正能看到的都只是做完后在展览馆展出的照片而已,得不偿失。当然也有猛人,譬如说克里斯托和克劳德做的《包裹柏林国会大厦》,万人瞩目,招摇过市,效果相当强烈。
新媒体艺术: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新媒体艺术。它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这可以包括影像艺术如电影,也可以包括现在很流行的媒体互动甚至电子游戏等等。例如:最近看的印象比较深的是蓬皮杜的一个作品,是google工作室搞的。他们邀请全世界的人民唱某一首电子合成的流行歌,每人先听原本电子歌曲里的某一个音,然后用人声模拟这个电子音。最后他们把几百个人唱的一个个音叠加在一起还原这首歌,弄成了一首让人捧腹的走调歌曲。
在这几种类型中,装置艺术可以看成绘画与雕塑的继承,行为艺术可以看成舞蹈的继承,大地艺术可以看做建筑中艺术部分的延伸,而新媒体艺术有的可以看成装置艺术的一个子类,有的则可以看成人类对于“时间”这个材料的艺术性探索。
本帖最后由 fleurrriste 于 2012-7-2 01:18 编辑
金明馆门下走狗 发表于 2012-6-23 23:52 http://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求推荐入门读物。
呵呵,我自己没有存一个详细的书单,一般是看到什么算什么。艺术是一种体验的东西,更好的办法是去展览馆看展出。如果能够有一个向导带着去世界著名的几个美术馆永久展区看一遍,那基本上所有书本中描述的抽象的东西都可以呼之欲出。
康定斯基 论艺术的精神
贡布里希 艺术发展史
赫伯特.里德 现代艺术哲学
阿纳森 西方现代艺术史
萨特 萨特论艺术
德波 景观社会
本雅明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
罗兰·巴特 神话学
鲁道夫·阿思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阿瑟·丹托 艺术的终结
以上几本大概是传统书单中常见的,有空可以一读。艺术家的描述通常都比较抽象,运用很多夸张的意象来表达,所以常常难以理解,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个人推荐梵高和亨利·摩尔的文章,他们都具有很典型的艺术家风格,但相对而言语言平实,思想又不像当代艺术家那么激进,适合大众作为入门读物。 本帖最后由 fleurrriste 于 2012-7-2 01:17 编辑
珙桐花 发表于 2012-6-29 12:27 http://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个人还是属于一般人群,相信艺术是情感的表达,作品如果不能在情感上获得共鸣,通常俺看完就忘记。
艺术一直是情感的表达。但是,各种情感体验一方面是人类在社会情境中做出的社会化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所谓无法产生共鸣不过是作者的作品和你所处的社会情境连接不够而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家所必须在社会情境与表达自由间走的钢丝。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大师,不仅表达并且往往创造了新的情感表达形式,把观者从既有的社会情境中拉过来拉到他的身边,指引出新的体验可能。我们哪怕举通俗一些的例子也是一样的:在十年前,谁能正确理解“小清新”的情感?这其实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情感共鸣。
当然有的人用人性作为幌子,辩解说真正的大师能够抵达人性,表达出永恒的情感。我个人觉得这与艺术作品质量并不必然相关,但是与人类的社会结构相关。这样的作品更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因此在人类社会这个结构中它可以被“认知”为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社会性的,是公益性的。可是个人觉得一件作品,只要在它自身的脉络和情境中确实具有震撼人心的意义,它的价值就应该受到肯定。哪怕今天我们读不懂楚辞,我们也可以在追溯历史的时候感受到“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的情怀。现代艺术也是这样。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更认同以表达的丰满性来判断作品的质量,而不是究竟如何深切地打动了某一群人的心。 fleurrriste 发表于 2012-7-2 01: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艺术一直是情感的表达。但是,各种情感体验一方面是人类在社会情境中做出的社会化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可 ...
再说一下,这里提到以作品在它自身脉络和情境中的丰满性为标准,从某种意义上和科学上所提出来的以“可验证性”为标准是一样的。表达得越丰满,意味着观者在经过努力理解后越能够沉浸入这个情境,越能够与作者的情怀共鸣。这种判断标准本身是包括了那些以永恒的人性为脉络和情境的作品的。 美学,根本来讲,还是经验+表达手法=情感的抒发。
美学一讲逻辑,情感就开始冷却了,成了灰烬和烧焦的骨架。
工业化的行业分类,造成人员审美的不同取向,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这种审美分类又开始被整合,因此,古典模式的开发,创新,又会逐渐回归。 fleurrriste 发表于 2012-7-2 01: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艺术一直是情感的表达。但是,各种情感体验一方面是人类在社会情境中做出的社会化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可 ...
你是艺术专业的? 很好的原创文章,你继续呀,我也会慢慢读 支持,第一次听艺术讲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