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
发表于 2012-5-7 22:08:15
本帖最后由 龙战 于 2012-5-7 22:16 编辑
花絮3:不能说的秘密——三哥、小巴那些事儿(下)
1996年6月,中、俄、以三国达成军售协议:由俄方提供改4架该装后的伊尔-76MD机身,在以色列安装“费尔康”机载雷达系统,然后交付中国空军服役。该预警机若能成功交付将成为中国空军首架高技术水平的预警机。当时该项目总报价在10亿美元左右。该型预警机被中方寄予厚望,是PLA建立“攻防兼备”能力的核心所在。故美帝一直在暗中破坏该协议的执行。1999年10月,俄方提供的飞机飞抵以色列特拉维夫将由埃尔塔公司(Elta)和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完成改装工作。眼看生米就要煮成熟饭,美帝也就顾不得国家间基本的交往准则了。1999年11月五角大楼派出特使前往以色列想要说服以方撕毁协议,未果;2000年4月美国防部长科恩在耶路撒冷记者招待会上当着以总理巴拉克的面,严厉批评这一交易,继续向以方施加压力,但仍未遂愿;耐心耗尽的美帝使出了杀手锏,2000年6月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的两党议员非常罕见的团结一致,通过一份提案:要求克林顿政府停止向以色列提供军备贷款。迫于美帝的巨大压力,以色列总理于2000年7月12日致函中国领导人:紧急取消销售“费尔康”机载雷达。这一结果,对急于建立空中预警力量的PLA是一个巨大的挫折。PLA所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最最宝贵的建设时间也因美帝的阻挠而白白损失。 但中国建设“攻防兼备”的空军力量的决心并未改变。进口无望,TG开始了自研的艰难道路。大型空中预警机被空军内部当做“天字一号”工程来抓,更被冠以“争气机”的名号以示激励之意。(让人联想起太祖当年与苏俄闹番之后,给打狗棒项目冠以“596”的名称)。经过一番攻关,TG取得成功。2009年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国产KJ2000大型预警机在世人面前亮相。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美帝虽然阻止了以色列的出口但并不能阻挡住中国军事力量的跨越式发展。这些事例都在美帝内部引起反思。接触与遏制两派又在国内展开一轮又一轮的争论。
据资料显示,限于进口的伊尔-76数量所限我国改装而来的KJ2000仅有4架,但随着大运的列装,未来一定能为空军装备更多更好的预警机
在预警机问题上,吃亏最大的是中国。但中国人凭借自己的顽强与国内厚积薄发的科研实力很快就把短板弥合了过来。
以色列本想在交易中打开销售“费尔康”机载雷达的市场,进而获取巨额军事工业的经济利益。这些计划被美国人全盘打翻。当灰头土脸的犹太人满脸沮丧的收拾残局的时候,三哥悄然登场了。三哥向特拉维夫派出了军事代表团,主动查问起“费尔康”的基本数据。犹太人的心情由波谷回到波峰,心领神会的向三哥推销起预警机来。
当时有记者向三哥的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提问:为何想采购以色列的“费尔康”预警机?他从容淡定地回答:因为中国!这是中国准备用来装备本国空军的主战武器。我们信得过中国人的眼光。他们选中的武器一定是好武器。(此报道一出,当时中国就有军迷气炸了肺,纷纷抱怨:小人得志!一块肥肉掉进狗嘴里!但是不要忙,三哥做事总像作家写小说一样一波三折,通常还会像唱咏叹调一样让旁观者跟着颤上几颤;而TG做事则像工程师那样有规划、有节点,一板一眼的达成预定的目标)
经过磋商,印、以、俄三方达成协议,仿照前翻中国的模式供给印度大型预警机。
三哥获取预警机的过程并没有如预想的一帆风顺。相反,在项目执行的时候各种状况不断。最终,三哥在2009年才获得了第一架A-50EI空中预警机,第二年又陆续装备了2架。而此时,TG国产的预警机已经成军(包含KJ2000和KJ200等型号),并开始发挥自己力量倍增器的作用。我国雷达专家王小谟指出,由于国产预警机价格和费用的降低,现在采购预警机只需要空军首长批准即可,而印度为弥补其预警机的劣势,准备利用ERJ-145平台研制新的中型预警机,但这个计划还在纸面上,飞机还没有试飞,并且没有实现主要系统的国产化,价格估计也很难降下来,也就是说我国空军在预警机数量上的优势将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三哥的A-50EI空中预警机
细细考察三哥的几个航空项目,全有时间超期、费用超额且还达不到预定指标的毛病。三哥似乎就是一个被钓鱼的买家!比如说LCA项目,机体超重不说,项目进度还严重拖沓,小巴联合TG同期发展起来的枭龙项目早已经取得正果(如今两家都在想着怎么把枭龙推向国际市场了),而LCA还在不断的改进、试飞(飞到首席试飞员都上吊了还在飞)。当TG的丝带首飞前,三哥脸上终于挂不住了匆匆宣布其四代战机LCA取得了试航证,即将服役。后来又高调宣传要在LCA 的基础上发展出舰载战斗机。明眼人都看出来,三哥所说的都是不能实现的。
王老五曾经和一位空客的工程师有过这样一番交流。(这位工程师曾经在达索公司供职,参与过三哥的LCA项目)
查理:你怎么看印度同行的业务水平?
王:我认为一个国家想要把自己的航空工业发展起来需要把自己的工业基础能力搞好,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然后耐心的培养本土的科技人才,一点一滴从最小的地方做起,甘于寂寞的奋斗个几十年才能取得成功。(我相信这是王老五的心里话,这也是中国航空人这么多年来所做的,王的话其实大大的套用了外交部的辞令,但是反过来一映照这些不都是三哥所缺乏的嘛!)
查理过了半晌后,点点头,说:我的体会和你差不多,举例来说,LCA由于整机布局、结构设计等有很多问题,自己没能力解决,所以向达索寻求帮助。达索公司派了约200名工程师帮助他们做设计优化,忙了一年才算勉强搞定! 并且很多零部件都是在欧洲加工好的!什么化铣、超塑成型、复合材料、扩散联接,就是0!他们就是装配了一下。对于阿三的下一代MCA,估计达索得派400到600位工程师,起码2到3年才能搞定!
三哥的采购情节不断,近期参与俄T50开发项目(实际是俄出技术,三哥出资金),高调采购法国“阵风”,他走上一条军购强国的道路。眼中时刻盯着TG,以TG为赶超目标,TG有什么,我就一定要有,甚至还有更好的,如此自说自话的陷入一个怪圈。一来二去,追赶的目标变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心理失衡之下竟然在2010年提出建立一支能同时打胜与中巴两场战争的军队的建军目标!不由令人感叹与发噱!
小声说一句:其实腹黑的小白兔也不是看起来那么纯洁无辜的。他也是时刻警惕的看着对手,以强悍的对手来激励着自己不可稍有懈怠,但同时他也是结合着自己的国情来发展军备的。那枪炮去换黄油这种事情,小白兔是绝对不会做的!
土鳖扛铁牛
花絮4:花儿为什么这样红:TG航空工业巨大进步的物质保障
龙战
发表于 2012-5-7 22:32:51
apan 发表于 2012-5-7 16: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龙大辛苦了!抓抓爪
神勇的小巴空军也迷路,太搞笑了。
最让成飞人郁闷的是他们从天上往地上扔东西。套用唐僧一句话:悟空不要乱扔东西,会砸到小朋友的,就算是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嘛。。。。。。{:4_268:}{:4_269:}
还有就是钱还没付呢,就想扔飞机!无良啊!{:4_273:}
呵呵呵!
龙战
发表于 2012-5-7 22:35:27
冷酷到底 发表于 2012-5-7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记得龙战好像也在河里呆过吧?那么你就应该知道俺们对于“萨坑”的“深恶痛绝”和对键盘攻击的抗打击能 ...
个人印象最深的一次催更是和黄河古人。
他写的TG造核弹的故事,我等的花儿都谢了导火索都还没燃!{:4_268:}
只好忍不住催一催啦。呵呵呵。那真是一段欢乐的回忆啊!{:4_279:}:handshake
龙战
发表于 2012-5-7 22:37:19
宋兵丙 发表于 2012-5-7 09: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下次有巴铁的飞行员来飞行,郫县的老百姓一定要抬头看看天空。
再有下次的话,直接跳坑里吧,那个时候再抬首望天来不及啊。机场距郫县就10多公里,飞机屁股一甩就到了。:lol
apan
发表于 2012-5-8 08:32:55
“以色列总理于2000年7月12日致函中国领导人:紧急取消销售“费尔康”机载雷达。”
这应该算是违约的吧?以方是要付违约金的,中方没拿到?
宋兵丙
发表于 2012-5-8 10:10:01
龙战 发表于 2012-5-7 2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花絮3:不能说的秘密——三哥、小巴那些事儿(下)
1996年6月,中、俄、以三国达成军售协议:由俄方 ...
据说中国的预警机有“费尔康”机载雷达系统的血统,真的吗?
冷酷到底
发表于 2012-5-8 11:37:52
apan 发表于 2012-5-8 08: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色列总理于2000年7月12日致函中国领导人:紧急取消销售“费尔康”机载雷达。”
这应该算是违约的吧?以 ...
赔了违约金。具体数目好像是1亿美元。但金钱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的我们浪费了几年的时间。所以说中国的损失最大。由此可见,完全依靠“军购强国”这条路是绝对走不通的。
龙战
发表于 2012-5-8 21:37:43
apan 发表于 2012-5-8 08: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色列总理于2000年7月12日致函中国领导人:紧急取消销售“费尔康”机载雷达。”
这应该算是违约的吧?以 ...
钱是要付的,但是那个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买的是保家卫国的武器不是LV,耽误的时间是拿什么也补不回来的啊。
遇到紧急情况,TG总不可能拿美元出去抵挡吧。
龙战
发表于 2012-5-9 20:48:13
宋兵丙 发表于 2012-5-8 1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据说中国的预警机有“费尔康”机载雷达系统的血统,真的吗?
来源是一些小道消息,您权当一听,认真你就输了!{:soso_e120:}
香港《广角镜》曾经这样介绍过:以色列出口整机失败后,为了补偿TG把“费尔康”相控阵雷达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秘密交给了中方。
权当一说。这种事情是绝对无法证实的,至少在今后的10~15年以内。http://www.cchere.com/bbsIMG/UBBicon/em18.gif
关键是我们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了这个短板。今年的大家要檫亮眼睛等待的就是大运的首飞!!下一个环节全看大运的拉!
龙战
发表于 2012-5-9 20:49:28
冷酷到底 发表于 2012-5-8 11: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赔了违约金。具体数目好像是1亿美元。但金钱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的我们浪费了几年的时间。所以说中 ...
军购强国=死路一条!
无数的先例摆在那里啊!中日甲午海战后,李中堂想从智利购买军舰召集外籍雇佣军,另组一支舰队来解威海卫之围!{:4_235:}哪里来的及啊!军舰被倭寇买走,雇佣军解散。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英阿马岛之战,阿根廷空军飞行员骁勇善战,惜呼,军备全系购买,一旦遭遇制裁,全部难以为继。再能打,战机无导弹、连飞机都打一架少一架,如何与敌搏命!{:4_273:}
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预警机。以色列赔再多的美元有个屁用!??{:4_256:}
广州仁者
发表于 2012-5-9 21:44:32
龙战 发表于 2012-5-6 22: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花絮3:不能说的秘密——三哥、小巴那些事儿(上) 故事先从小巴的飞行员险些为成飞酿成的两次重大事 ...
元级AIP潜艇有出口给小巴吗?!
龙战
发表于 2012-5-9 22:25:52
广州仁者 发表于 2012-5-9 21: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元级AIP潜艇有出口给小巴吗?!
根据媒体报道签的合同是出口6艘。
丐帮苏灿
发表于 2012-5-10 08:17:15
四川人来骄傲一下。
龙战
发表于 2012-5-10 20:36:23
丐帮苏灿 发表于 2012-5-10 08: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四川人来骄傲一下。
借用08年汶川大地震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川人从不负国,国人绝不负川”。{:4_279:}
四川省当年三线建设的时候转移过来的军工口企业很多,到了现在是该开始吐气扬眉的时候啦!:handshake{:4_279:}
龙战
发表于 2012-5-10 20:55:21
先转帖几个西西河的技术问答,希望大家喜欢。{:soso_e100:}
观望者:
太行发动机现在没问题,但歼十一B有问题!
飞控是使用俄罗斯的模拟软件,硬件采用618所的计算机,用数字机跑模拟,这是坑爹工程之一!
桃子甜:老观,说说WS-15的进度吧?
观望者:反正五年内是不可能服役的,
今年已经开始飞飞行台,这个属于工程样工。型号样机还在试制中,大约进度相当哪个于WS10 2001-2002那个样子。
还是希望TH的改型先生产吧,WS15没到时候,TH改的已经超过12台在飞,有些传说已经飞废了。那个发动机最大加力达到152KN。但现在寿命很差。现在没突破一百小时。但已经定型了,关于如何定寿我就不知道了。
现在的WS15,算出来的推比大约是8.2。采用三元矢量喷管。我估计到型号机的时候可能会减重,推比可能上到8.8-9。但现在工程样机上达到的性能基本上就是那样,但双性能盘等考验的是工艺水平。要知道工艺这东西骗不了人的,行不行我看还要长时间做。
WS15叶采用了所谓的超弦设计,相对以前发动机,失速的速度提高了很多。但涡论前端温度现在是1850K,而TH改前涡温度达到1900K。
反正我认为,如果是五年后定型,那么这发动机相当不错。至少这发动机总体上达到F119早期水平。
还有,WS15在中共发动机口归为三代发动机。就算是以后推比过十都算是三代。而正在开始的WS才算第四代发动机。四代中共定义为高节流比,低油耗。
林左鸣主持中航几年,对发动机行业进行了多次整改。也投入了不少钱。林喊出做全谱系的发动机。但这东西你是知道的,一个发动机从开始到成功,二三十年总是要的。WS15的课题开始相信是1986年。现在型号为WS13B的,仍然没有定型,但这个型号开始比TH还早,虽然经历了多次上马下马,现在算来也三十年了。
看中共在九十年代的研究。加上这几年的工艺进步,总体上十年后达到美国2000年的水平。
其实不用关心WS15的进度,应该关心的是几个单位课题的开展情况和制造企业的工艺报告,这些东西不难找。
现在,西航除在生产WS9外,WS10的燃烧室也是西航做的。还有WS15在那里试制。西航还在做WS20。还有一型TH的军用改进型。
黎明在全力生产TH和干黎明-礼炮的外包,还向美国和欧洲做比如什么起动机什么的。606所现在除TH改外,几个大函道发动机在搞。而且606有一个所谓的四代大推在做。那发动机看起来指标不错。但按606的历史,还是观望。
460现在开始做那个WS13,那发动机其实是乌克兰倒过来的技术,搞那么多年,去年才定型。现在在生产中,不过和克里莫夫发动机最大不同是首翻达到1200小时。460的那个所(648?)现在主要在解决那个WS13B。还有先进中推在搞。先进中推按俄标推比是12。
其实460受到比较重的处罚,现在归624所领导,460的领军人物黄维娜去624主持新核心的设计了。
成发已经完成清盘重组,归西航。成发仿制D30的WS18目前只作到比较勉强。
中共的发动机,其实现在就分成四快。606所和黎明,联合哈汽等。主要做军用大推和民用大函道和燃汽机。西航和成发混,主要攻大函道,但军用发动机西航还是比较大的竞争力,WS15总装单位就是西航。黎阳和624主要是搞中等推力发动机。南方动力现在收集了东南一带的小厂,主要做WJ和WZ。还有小WS。
还有,中共规划的先进发动机,也就是624的新核心,WP7的尺寸,最后推力可能达到150KN。不过那至少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但中共发动机最严重的问题不在技术,主要是设备,生产人才和体制。
比如2009年对410厂进行两次整顿,发现问题2100多处最严重的连叶片都敢装反。材料用错的就多了。
新艺厂出口的叶片,外包的没问题,供应国内型号的全部有问题。黎阳问题发现更多。
这东西,工人的技术和设备很重要。现在个做发动机企业的工人,工资好点的才二千多。少的一千多都有。连民工都不如。比如黎明厂,做外包的需要有关系才可以做的。做军用的工资比做外包的至少一半。
其实,中共的军工技术人员,现在发动机口是最热的,因为中航投钱了。
龙战:
老观能否细细说一说太行啊?之前我一直认为太行=WS10的。且由于太行不太行,出口小巴那批J10都只能用毛发了。http://www.cchere.com/bbsIMG/UBBicon/em22.gif恳请老观解惑!谢谢啦
观望者:
TH发动机,张恩和现在已经不再主持,是一个叫李勇的人主持。发动机在2008到2009年重新设计过高底压。扇叶也经过修改,这是2010年十月开始生产的。这些发动机已经大量装112厂的飞机。
而老的TH发动机,所谓的WS10A系列。一共八十多台于2011年返厂翻工后,现在没见到装机。
张恩和主持的是10A,之后,也就是现在李某主持的叫10B系列。同时这个李某还在主持新的型号发动机。
10B和A的差别是10B的扇叶修小了。解决了叶尖失速问题,采用所谓的浮壁燃烧室,总的来说,更接近美国的F100-GE-132的技术层,但什么寿命的不要和人家比。我说的是技术水平达到那样。
10A的函道比10B的大。所以WS10A有一个改型在试飞,装歼10B试飞。而FWS10B现在已经大约有两个团的歼十一B在使用,传说外场就可以和AL3F换。
WS10B达到了TH发动机的基本推力82/129KN。而中共计划五年内换大约三百四百架战斗机。现在112厂未交出的飞机有四个团(未完成生产的),还有三个团的定单在排,关键的中共AL31F发动机只有一百二十台左右在112厂备用,所以,全部的TH发动机几年内唯一供应112厂。
而成都那里,进口AL31FN没有问题,但进口不了AL31F。俄罗斯就是不让你制造苏27。所以,歼十的生产不是问题。
歼十B的发动机设计是FWS10AIII,推力是135KN,比AL31FN大10 %.现在这发动机仍然在试飞。个人估计有点悬。
歼十B现在使用AL31FN已经开始生产。估计首先装备北空。但因为发动机推力不足,性能比歼十(平台)差一些。
等发动机跟上,歼十B对台风等没压力,对F35有能力打。但至少发动机目前没见能够生产。
是写错了.WS10A总体上更接近F100
而WS10B接近F110.张恩和和606所2010年承认WS10 试验不足.设计存在问题.大约是从2004年就开始对WS10的高低压等(我也不太懂)东西进行补充试验和改进设计.现在总体上TH发动机达到国际三代中期的水平.
遥远的闪光
发表于 2012-5-12 11:21:09
呵呵,昨晚做梦梦到歼10了,本来驻地空军天天飞的是豹子
龙战
发表于 2012-5-12 20:21:41
遥远的闪光 发表于 2012-5-12 11: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昨晚做梦梦到歼10了,本来驻地空军天天飞的是豹子
我第一次看到豹子是在浙江衢州。
后来在魔都工作的时候,公司紧邻着黄浦江入海口,有一段时间也是豹子成群结队往头上飞过,那阵势、那噪音,真的没的说。
遥远的闪光
发表于 2012-5-12 20:42:38
嘿嘿,豹子块头大,动静也大,有一阵晚上十一二点还在飞{:soso_e113:}
独自凭栏2
发表于 2012-5-12 21:46:56
龙战 发表于 2012-5-12 2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第一次看到豹子是在浙江衢州。
后来在魔都工作的时候,公司紧邻着黄浦江入海口,有一段时间也是豹子成 ...
大约时间,去年11月到今年2月,魔都上空冷清了差不多4个月,也许半年。开始的标志事件,去年浙江丽水无名飞机坠机事件。西西河有人透露过一点,后来那么长时间,魔都的天空没有豹子身影,我判断消息是真的。
龙战
发表于 2012-5-12 22:42:28
独自凭栏2 发表于 2012-5-12 2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约时间,去年11月到今年2月,魔都上空冷清了差不多4个月,也许半年。开始的标志事件,去年浙江丽水无名 ...
飞豹呼啸在头顶的有一段时间是中日关系不好的时候。
而关于浙江丽水坠机事件,我觉得如今仍旧迷雾重重啊。TG大概只公布了一下梗概,很多前因后果和重要细节的东西都木有啊。甚至连超大关于丽水的帖子都被封了。。。。。。。
这,只能大家在岁月中等候啦,等解密的那一日吧。
sunlaoda
发表于 2012-5-13 00:19:38
老兄写的真是不错
盼等下文
朗朗天
发表于 2012-5-13 19:24:34
(转)记贵州航发所所长兼总设计师黄维娜
http://www.cannews.com.cn/2010/0312/31655.html
黄维娜,女,西北工业大学、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双硕士学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2010年1月20日,在中航工业2010年度峰会上,黄维娜当选为中航工业2009年度十大“风云人物”。
殚精竭虑 不辱使命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日。当天,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盛大阅兵式上,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设计,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各单位生产的多种型号发动机,配装多种型号的飞机作为受阅飞机,整齐编队,米秒不差,隆隆飞越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接受全国人民检阅,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军威、国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确保受阅飞行部队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训练和受阅过程中的飞行安全,黄维娜、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和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技术保障人员付出的努力。这一时刻的辉煌,凝结着黄维娜和她的同事们多年的心血。
2009年初,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接到多种型号发动机配装多型飞机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的技术保障任务后,为保证受阅飞机发动机在训练和受阅飞行中安全可靠完成任务,黄维娜同志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成立了国庆阅兵式受阅飞机发动机技术保障领导小组,亲自担任总指挥。为了保证技术保障工作及时、准确、有效,技术保障小组下设现场技术服务组和所内技术支持组。黄维娜同志一方面率领现场技术服务组深入受阅部队收集发动机外场使用意见,向受阅部队飞行员和地勤工作人员介绍发动机技术参数和使用规范,一方面认真组织所内技术支持组搞好后方支援工作,协调前后方两个小组确保受阅部队技术保障工作及时、准确、有效。
航空发动机有些部件在高温、高速、高压条件下工作,极易发生故障,影响飞行安全。在受阅部队紧张的受阅训练过程中,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的个别发动机部件先后发生了两起故障症候,两种故障症候涉及多种型号的多台受阅飞机发动机,严重威胁受阅部队飞行梯队编队和飞行安全。接到故障症候报告后,黄维娜第一时间赶赴两个受阅部队训练现场,深入现场了解故障症候现象,然后,立即组织拟定试验研究方案,连续组织多项故障症候分析试验,迅速查明了故障症候原因,拟定了排除故障症候的具体措施。同时,黄维娜同志还参加了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组织的受阅飞机发动机技术保障领导小组的工作,做好研究所与生产工厂之间的受阅发动机技术保障协调工作,做好技术保障工作预案、技术保障服务。
在故障症候试验分析过程中,黄维娜同志组织主管副总设计师和设计、试验、测试、质量等部门,编写试验任务书,制定试验大纲,现场跟踪试验件在所内进行部件试验和在中航工业黎阳公司参加发动机整机试验,实现了故障症候再现,组织试验数据分析,摸清了故障症候机理,确定了有效的排除方案。试验过程中,黄维娜同志带领的团队以保障部队飞行安全为己任,以确保国庆阅兵按时为天职,不分昼夜,连续作战,终于在故障发生仅5天之后通过试验和计算分析论证提出了解决措施和技术方案。
排除故障症候的技术方案确定后,黄维娜同志又和军方有关领导带领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受阅部队,亲自为受阅部队飞行员、地勤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介绍这两种故障症候的机理、采取的排除改进措施,贯彻排除改进措施的效果。受阅部队指战员备受鼓舞,受阅飞行训练紧张有序。与中航工业黎阳公司全体员工一道殚精竭虑,不辱使命,保证了受阅部队安全可靠完成了受阅任务,为中国航空工业、为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争光添彩。
攻坚克难 勇挑重担
2009年是中航工业全面贯彻“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也是中航工业黎阳公司新型发动机研制工作攻坚克难的重要一年。
2009年初,黄维娜作为中航工业“航空工程技术骨干赴英留学项目”首批出国培训人员,赴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攻读第二个研究生学位学成回国后,挑起了所长兼总设计师的担子。上任伊始,黄维娜就按照中航工业“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提出了坚持“开放、汲取、纳百川、汇江河、取长补短,求实、创新、谋发展、树形象、报效祖国”的发展思路,号召全所干部职工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弘扬创新精神、开拓国际视野、抒发爱国情怀”,将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建成我国中等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为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早在2003年初,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某新型发动机研制工作正式进入工程设计阶段。发动机核心机设计过程中,黄维娜同志临阵受命,挑起了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产品设计部部长兼主任设计师的重担。
在设计出图过程中,黄维娜同志坚持不断创新,大胆使用新引进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和三维数字设计软件,先期在型号工程设计中成功应用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增强了产品设计过程的可追溯性,为缩短新型发动机研制周期和产品数据管理向工艺制造和售后服务端延伸奠定了基础;在设计出图过程中,黄维娜同志坚持身先士卒,分别负责相关零部件的设计、校对、审核工作;在设计出图过程中,黄维娜坚持发挥党支部、工会支会、团支部的作用,组织30多名团员青年组成了“青年突击队”,在长达20多个月的时间里,坚持实行每周6天工作,每天工作11个小时,而黄维娜同志则往往是每周7天工作,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以上,干部职工们称之为6×11工作制和7×11工作制。
2004年3月,中航工业在全行业进行研制某新型发动机总设计师竞聘考评会,经过竞聘答辩、评委评议和组织考核,黄维娜同志被中航工业聘任为该型发动机的第一副总设计师。在黄维娜同志的直接组织下,2004年6月底,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完成了该新型发动机低压部件的设计出图工作。随后,黄维娜同志按照中航工业举全行业之力进行该新型发动机研制的部署,亲自带队将有关设计图纸资料送往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等航空发动机企业,并派出专人到上述两个工厂现场技术服务,进行该新型发动机试制的工艺准备工作。
2005年1月,黄维娜与她的同事们经过两年时间的攻坚奋战,终于全面完成了新型发动机全部图纸的设计和技术文件、产品目录的编制工作,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在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工作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在新型发动机工程设计的同时,黄维娜还组织科研设计人员针对新型发动机研制的难点,开展了五项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组织部分设计人员同步进行发动机先进技术预先研究和使用发展的工作,并完成了改进相关的零部件的设计出图工作。
2009年,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对2008年先后实现国家立项研制的多种型号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展开了攻坚,新型发动机的工程设计、试验验证,配合工厂试制、高空模拟试验台验证试验、首飞验证试验等任务异常艰巨。同时,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2009年的批量生产交付任务也极其繁重。为了保证高质量完成国家立项的新型发动机设计研制节点,配合中航工业黎阳公司各工厂完成年度批生产交付任务,确保庆祝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飞行部队航空发动机技术保障工作万无一失,黄维娜同志积极发挥行政指挥系统、技术管理系统和党群部门各方面作用,多型发动机研制工作并行推进。
天道酬勤。在黄维娜同志的精心组织下,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在2009年中,两型发动机通过技术鉴定,两型发动机实现首飞,两型发动机分别通过高空模拟台和飞行台试验验证,两型发动机顺利开展预研,实现了“两机鉴定、两机首飞、两机验证、两机预研”的目标。
与此同时,黄维娜加快研究所的决策指挥中心和科研阵地前移至省会贵阳市的步伐,加速研究所试验测试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在研究所主体搬迁至省会贵阳市的工作中,黄维娜亲自担任工程竣工验收和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认真协调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工作组,搬迁实施工作组、资源调配工作组、保密保卫技安工作组等工作小组的工作,使工程建设、竣工验收、资源调配等工作有条不紊。终于在2009年12月20日,实现了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酝酿、实施的决策指挥中心和科研阵地前移至省会城市的战略构想,为吸引人才、贴近市场创造了条件。
孜孜不倦 报效祖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黄维娜1990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虽然,当时的大学毕业生已经纷纷到沿海城市寻求发展,但是,黄维娜毅然选择了贵州高原的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并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实现打造我国中等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振兴祖国航空发动机工业的“蓝天梦想”,并使自己成为这个集体中最优秀的一员。
当时的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承担着两大系列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设计、改型和配合工厂批生产交付任务。黄维娜一到所里就承担了新改型发动机涡轮部件的气动计算和特性计算任务,她深入科研生产现场,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了解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查阅技术资料,进行改进方案论证,执笔撰写论证报告;设计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零件图纸、进行新材料工艺调研;起草新材料试验卡片,跟踪进行工艺试验、零件试验和长期试车考核;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撰写零部件改进试制技术总结;编写发动机装配零组件目录,编制发动机修理指导。不论在办公室,还是在试验试车现场,总能看到黄维娜忙碌的身影。
在繁忙的科研设计工作的同时,黄维娜还多次参加了研究所和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敏锐的思维、严密的逻辑、过人的文采和上佳的口才,使她在演讲比赛中多次荣获好名次。
参加国家统招硕士研究生考试复习阶段,黄维娜已身怀六甲,但她仍坚持与其他同志一道复习、参加考试,生下女儿仅仅30天,就奔赴西北工业大学,攻读航空发动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讲,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坚强。
1998年,黄维娜的硕士论文获得优秀论文,本人获优秀硕士研究生荣誉。学校和老师热情挽留她留校工作,沿海城市的同学动员她到特区发展,而她家的多位亲属也在特区为她找好了新的工作。但是,黄维娜义无返顾地回到了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设计员、主管设计师、涡轮部件专业设计室主任、副主任设计师、产品设计部部长兼主任设计师、技术副所长、总设计师,所长兼总设计师,黄维娜一步一个脚印走来,肩上的担子一次比一次更重。面对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设计定型技术攻坚、涡喷系列发动机多项可靠性课题研究、新型发动机设计研发及配合中航工业黎阳公司各工厂的发动机批生产交付等任务,黄维娜克服了工作头绪多、进度要求急、技术复杂等重重困难,带领着她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涡喷系列发动机改进改型和新型发动机研制设计任务。
2003年初,黄维娜被授予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5月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3月被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6年4月荣获航空工业创建55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2008年4月荣获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4年一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一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在“十五”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荣立部级个人二等功,2009年获中航工业国庆阅兵式技术保障先进个人一等奖。
获得上述荣誉的时刻,黄维娜同志总是将获得的成绩归功于社会和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崛起,她总说没有中国的航空工业,没有发动机事业的振兴和崛起,就没有自己今天的成绩,作为航空工业的明珠,航空发动机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因此世界上目前能够真正研发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很少,基于上述原因,能够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能够在中国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是自己骄傲,并将穷尽自己的一生追求的事业。在2009年全行业学习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的活动中,她带领第一批中航工业从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留学归来的学者郑重向集团公司表态:“一定不辱时代和行业赋予的使命,耐住寂寞、勇于奉献、向吴老一样用一生所学打造个人和事业真正永动的‘中国心’”。
作为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黄维娜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因为她知道,实现“跻身航空发动机科研设计世界先进水平、打造我国中等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的“蓝天梦想”任重道远,需要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打造一支具有一流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的职工队伍,需要这支队伍的每一位员工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脚踏实地,不懈努力,超越过去、超越自己,创造未来。
龙战
发表于 2012-5-13 20:22:54
本帖最后由 龙战 于 2012-5-13 20:40 编辑
花絮4: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国航空工业取得进步的物质保障(完) 有网友这样总结,从研制歼十开始,611的宋总,专门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战机研制体制(具体参看主帖),最终保障了歼十的成功。而到了开始攻关丝带的时候,则被更加细化了。其全程竞标的制度甚至对我国航空装备采购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程竞标是这样操作的:在丝带的每一个分系统,不论动力、航电、雷达、导弹、飞控、材料等大件还是小到电源、机电等独立部件全部要采用公开竞标。谁的产品好、谁的性能先进、谁的价格合理、综合性价比好,谁就中标,谁就装机。(丝带的某款电源就是使用了一家民营企业提供的产品,这个可谓是个大突破)反之,谁的产品不好,价格不合理、或是标书含糊其辞、暗中埋雷谁就竞标失败。 丝带首开先河全面落实了全程竞标。它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首先,它打破了行业垄断,引进了良性竞争。过去空军战机都是航空工业集团内部供货,往往某个分系统就只有一个厂家能做,你用得用,不用也得用。引入全程竞标后,电子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机械工业的企业也能成为供货商,大门一敞开就不用只看某一家的脸色,谁的产品好就用谁的; 其次,它提供了大量预先研制的现货,大大提高了丝带的进度、成熟度和可靠性。过去很多分系统研究单位经常把项目搞成钓鱼,活儿还没干,先让军队拿出XXXX万来,然后拍胸脯说我XX年之内搞出来,可往往进度拖沓,眼看时间到了产品还无着落,军队没有选择余地,只好就范,接着加钱接着等待。现在大家竞标,你得拿出东西参加,你连预研都不自己做一下没东西第一轮就淘汰了。航空科研单位有了压力自然就有了动力。大家都要为了竞标而努力加油谁不努力谁就淘汰。 现在看来这套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丝带的稳步推进就是明证。今年上半年01飞赴阎良、02机的出现,下半年据说还有传说中的03——换装新航电和光电分布式系统,以至于将来全状态的04。(就让丝带来得更猛烈些吧!) 话题拉回来。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从源头处探寻丝带究竟是在怎样的物质条件保障下取得成功的。 2011年1月11日丝带首次公开亮相。一时之间好评如潮。细心的军迷甚至把丝带的各个部位分解开来,向大家解读——某处我们取得巨大进步,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帝/毛子采用了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典型的如DSI进气道、全动垂尾、整体式座舱盖等。大牛们动情的为大家分析说:隐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存在明显的短板,当隐身处理需要细抠到采用整体式座舱盖的时候说明全机隐身已经达到不使用整体式座舱盖就会实质的影响全机的隐身程度了。有资料显示早在05年之前,我们所惊叹的整体式座舱盖就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微交联定向强化有机玻璃舱盖透明件。战斗机舱盖要承载较大的压力,并且还要保证光洁度,对材料要求很高。同样,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是研究隐身性能中必不可少的,如:中国自我研发的隐身技术验证微波暗室,这样的暗室我们可以在美国F-117、F-22的测试照片中看到。 未经过精加工的(XKuP-4)吸波材料,可运用于战斗机的蒙皮。飞机隐身通常围绕外形、材料和电子等多方面进行,隐身材料是很关键的一项蜂窝结构的复合材料——具备重量轻,强度大的特点。三哥的LCA号称是世界上采用复合材料比例最大的战斗机。只是不知道三哥能否实现复合材料的国产化?中国生产军用复合材料的片切机 一架好的飞机是吹出来的。当然,这里的吹是用风洞吹,不是像三哥那样用嘴吹。 成都方面不管是当年研制歼十还是如今的丝带在气动设计方面都得益于绵阳的风洞群(那是全亚洲首屈一指的配备)。一贯低调的“827”(现已更名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拥有50余座配套的低速、高速、超高速气动力和气动热试验设备和特种试验设备。包括亚洲最大的16m×12m、8m×6m、4m×3m低速风洞;Φ3.2m亚声速风洞;Φ5m立式风洞;2.4m×2.4m跨声速风洞;1.2m×1.2m跨超声速风洞;Φ0.5m高超声速风洞;Φ2m激波风洞;Φ1m高超声速风洞;Φ0.3m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200m自由飞弹道靶等。此外,还具有进行理论研究、数值计算及模型自由飞试验的设备以及进行风洞部件与试验模型加工、测控仪器维修和计量的设备。 今年3月上旬,中国大运的关键设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八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已进入主体设备安装阶段。3月31日,由中国中冶所属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承包制造、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设计的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400MN航空模锻液压机一次性热试成功。 大型模锻压机是以军事需求为主、军民兼用的多功能重型模锻压机,同时也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关键设备,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对于锻造能力超过100MN的机械设备更是如此。大型模锻压机主要用于钛合金、铝合金、粉末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变形材料进行热模锻和等温超塑成形等。它的锻造特点是在足够长的保压时间内,采用较大的工作压力作用和较慢的变形速度实现变形材料致密度的改善,锻件的综合性能由于变性材料晶粒的细化而提高,整个锻件均匀变形,从而经过等温锻造和超塑性变形这些难变形材料和复杂结构的锻件能够满足产品设计的要求,达到机械加工量少或者近净型目标。大型模锻液压机可以生产包括航空航天、燃气、烟气轮机锻件,大型船用模锻件产品,电站用大型模锻件,核电、压力容器锻件及其他类型民品模锻件。 到目前为止,世界拥有4万吨级以上模锻液压机生产能力的国家只有美、俄、法3国,美国拥有两台4.5万吨模锻液压机,俄罗斯拥有两台7.5万吨模锻液压机,法国拥有一台6.5万吨模锻液压机(系前苏联出口产品)。空中客车公司生产的A380客机起落架的成型,就是在俄罗斯7.5万吨压力机上完成的。而在这之前中国最大的30000吨级模锻液压机,位于重庆市西南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71年制造。用发动机必须的外罩,超高强钛合金。钛合金重量轻,强度大,但加工非常困难。飞机钛合金接头飞机活动腹鳍前接头,钛合金四代战机必不可少的低体份(≤20%)碳化硅颗粒,铝基复合材料精密铸件 现代飞机制造中,轻金属(主要是钛合金)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但是钛合金变形时需要很高的单位压强。要生产轻金属模锻件,就必须大幅增加压力机的工作压力。美国波音747~787、A320~380客机的钛合金起落架,F-16战斗机钛合金机身隔框,D-10飞机的后支承环,苏27~33战斗机钛合金大型结构件,GT25000舰用燃气轮机直径1.2米涡轮盘等都是在上述大型模锻水压机上模锻成形的。 我国的歼11BS,歼10,FWS-10发动机,FWS-15发动机,GT25000型舰艇用燃气轮机以及歼20等关系到国防实力的项目,其配套模锻件,都需要在7万吨以上水压机上模锻成形。除航空、航天工业外,其他重要工业部门也需要大型锻件。如燃气轮机用大型轮盘锻件、烟气轮机用大型轮盘锻件、各类发动机叶片、大型船用模锻件、电站用大型模锻件、压力容器锻件,以及其他类型民用品模锻件的生产,都离不开大压机。中国15000吨自由锻水压机主要部件加工 以美帝为例。Wyman-Gordon公司是美国生产钛合金锻件的专业公司,为新型飞机生产了一系列目前世界上最大尺寸的钛合金整体闭式模锻件。该公司最近的加工产品包括:(1)F-22战斗机四个承力隔框,锻件投影面积为4.06~5.67平方米。(2)F-22中机身整体隔框闭式模锻件,整体锻件投影面积达到5.67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用钛合金整体隔框锻件.(3)F-22后机身发动机舱整体隔框闭式模锻件,材料为TI-6Al-4V钛合金,锻件长3.8m,宽1.7m,投影面积超过5.16平方米,质量达1590kg。(4)波音747主起落架传动横梁,材料为TI-6Al-4V钛合金,锻件长6.20m,宽0.95m,投影面积4.06m2,质量达1545kg。而欧洲由于大型模锻压机加工能力不足,A380多个部件都要利用俄罗斯750MN模锻压机加工。这导致A380的结构部件加工水平远高于只有450MN模锻压机的美国波音飞机。我国400MN模锻压机和800MN压机投产之后,尤其是西安阎良正在装配的800MN模锻压机能够锻造出世界上质量最高的钛合金结构部件,这无疑会对我国四代机、大运、大客的结构部件加工有巨大的战略价值。 航空发动机中多个关键部件是模锻工艺制造而成,其中风扇叶片、压气机整体叶盘和涡轮盘等关键部件都需要使用大型模锻压机加工制造。美国目前建有1台50MN、2台80MN、1台100MN全封闭真空等温锻造压机,能够生产外径达1000mm、质量达1000kg的钛合金、高温合金盘形件。Ladish公司2007年开始筹建1台125MN的真空等温锻造设备,以满足高性能发动机对更大尺寸等温锻造盘件的需求。目前,美国第三代F100和F110系列推比7-8涡扇发动机以及第四代F119系列推比10一级涡扇发动机的风扇叶片、压气机叶盘和涡轮盘全部是以上设备生产的。尤其是涡轮盘材料及其成形技术也是发展高推重比发动机的关键技术之一,F119发动机之所以拥有傲视全球的性能,与其将两种材料锻造在一起的双性能涡轮盘有着紧密联系。,美国能够用于生产高性能粉末冶金涡轮盘的设备只有Houston的1台300MN多向模锻液压机。该设备曾因一次意外爆炸导致Houston的挤压设备停产几个月,致使美国所有军、民用航空发动机用粉末冶金部件全线告急,包套的粉末冶金迫不得已只能空运到位于Scotland的另一台挤压设备上进行,这也是在整个西半球上唯一能替换高性能粉末冶金涡轮盘加工的设备。由此可见,大型模锻压机这种极端工业加工设备简直是“振国之宝”、“工业桂冠”,谁拥有这样的极端加工能力,谁就掌握了航空工业发展的话语权。 除了阎良、德阳两台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目前全球最大的模锻液压机——10万吨级,正在昆山建造。(由苏州昆仑先进制造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将、清华大学等机构,联合研制)。同时,清华大学已经完成了16万吨模锻液压机的研制和总体设计。一旦国家需要,即可出图制造。16万吨是俄罗斯7.5万吨压机的2倍多,是美国4.5万吨的3.5倍多。 西安天瑞达光电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陕西蓝鹰航空电器有限公司共同承建的中国第一条激光冲击强化生产线,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可实现该项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国家。背景资料: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是利用强激光束产生的等离子冲击波,提高金属材料的抗疲劳、耐磨损和抗腐蚀能力的一种高新技术。它与现有的冷挤压、喷丸等金融材料表面强化手段相比,具有非接触、无热影响区、可控性强以及强化效果显著等突出优点。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在美国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以及其他装备制造业正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GE公司已经用此项技术为美国空军强化了数万件航空部件,据美国国防部估计,在美国空军现有飞机寿命期内,用激光冲击强化可节约60亿美元的维修成本。2004年,美国还为F22战斗机建设了价值2亿美元的激光冲击强化生产线。中国激光冲击强化应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对解决中国飞机发动机疲劳断裂问题、提高其可靠性将具有重大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但从公开报道的资料看,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只有美国将激光冲击强化实际应用。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高频疲劳研究国家计划等支持下,美国利佛莫尔国家实验室和GE、MIC公司等联合深入开展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理论、工艺和设备的研究,使激光冲击强化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逐步走向了实用,用于F110、F101、F414等发动机的生产和修理。其中,F110、F101发动机在使用中发生多次风扇叶片故障,迫使F101每飞25小时和F110每天第一次飞行前要做一次能够发现0.127mm裂纹的精细检查,采用激光冲击强化解决了这一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美国空军为提高激光冲击强化生产效率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设置了4个重要的制造技术计划(Air For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Programmes),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解决了提高激光冲击强化生产效率和可移动式生产等工业应用问题。2002年以来,美国已将激光冲击强化大规模用于航空部件的制造和修理中,例如,美国MIC公司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用于军民用喷气发动机叶片以改善其疲劳寿命,不但提高了飞机发动机的安全可靠性,而且每月可节约飞机保养费几百万美元、节约零件更换费几百万美元。美国预计仅仅战斗机发动机叶片的处理,就能节约成本超过10亿美元。2003年,美联邦航空局(FAA)和日本亚细亚航空(JAA)将激光冲击强化批准为飞机关键件维修技术,当年这项技术即被用于波音777飞机的零部件处理。2004年,美国激光冲击技术公司(LSP Technologies, Inc。, LSPT)与美国空军实验室开展了F/A-22上F119发动机钛合金损伤叶片激光冲击强化修复研究,对具有微裂纹、疲劳强度不够的损伤叶片,经过激光冲击处理后,疲劳强度为413。7MPa,完全满足叶片使用的设计要求379MPa,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外,对叶片楔形根部进行激光冲击处理后,其微动疲劳寿命至少提高25倍以上。目前,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已大量用于F119-PW-100发动机整体叶盘等部件的生产。LSP公司还提出了对飞机蒙皮铆接结构强化的专利,应用可移动激光设备在飞机装配现场对铆接后的铆钉及其周围强化,效果明显。从2005年开始美国又将激光冲击强化逐步扩大到大型汽轮机、水轮机叶片以及石油管道、汽车关键零部件等的处理。据报道仅石油管道焊缝的处理就能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收益。 国内开展激光冲击强化研究的单位主要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单位。中国科技大学强激光技术研究所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实验用的激光冲击处理机,空军工程大学与西安天瑞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对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的强化机理、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和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已研制出适合强化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高强度材料用的HGN-1、HGN-2型高能脉冲激光器,以及脉冲能量为25J,重复频率达到1Hz的YAG激光器及其强化生产成套设备,制定了航空部件冲击强化工艺操作流程和质量检查规范,并在西安蓝鹰电器设备公司建立了激光冲击强化示范生产线,为该技术在航空工业上的应用上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激光冲击强化已经可以实现复杂曲面(如叶片)双面激光冲击强化。目前该激光冲击强化生产线与美国基本相当,实现了系统的集成控制,对强化过程的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脉冲工作频率1~2Hz;研制的Nd:YAG激光器比美国同类激光器性能指标更高,用于激光冲击强化,与美国钕玻璃(Nd:Glass)激光器效果相当。**************************************分割线*********************************** 本帖写到这里总算是告一段落。与中国航空工业的这些辉煌成绩相比较,实际上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每一个航空人都显得很普通。(都为了加班加点而皱眉,每月也为了孔方兄而拨拉算盘珠子,在CPI高涨的时候也破口大骂。)那些装备中国空军已经或者即将成为打狗棒的东东(例如:丝带、大运、大型无人机、空天飞机、大型隐身轰炸机等等)无疑是金字塔上最耀眼的明珠,然而支撑他们的是无数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小石子的命运通常是上不了史书的(偶尔也有例外,比如歼十原定首飞日那位查出飞机漏油的张凤贵后来得了个“张三滴”的外号,被记者写进了宋文骢的传记),但国家、民族的前进无疑是他们提供了最大的推动力!他们也是英雄!我们在祈盼打狗棒项目取得突破的时候也该为这些小石子们喝一声彩!{:soso_e105:}{:soso_e181:}
广州仁者
发表于 2012-5-13 20:40:55
龙战 发表于 2012-5-12 2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第一次看到豹子是在浙江衢州。
后来在魔都工作的时候,公司紧邻着黄浦江入海口,有一段时间也是豹子成 ...
斯贝性能参数太差了,改31或太行也没必要,斯贝能改进一下就好了。
龙战
发表于 2012-5-13 20:43:17
广州仁者 发表于 2012-5-13 20: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斯贝性能参数太差了,改31或太行也没必要,斯贝能改进一下就好了。
现在已经根据新GB在做新中推了,代号叫“天山”。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龙战
发表于 2012-5-13 21:26:40
lbxyzd 发表于 2012-5-13 20: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忙总之前曾经说过,他曾亲手摸过四代发动机的叶片,而且是正儿八经的推比10
是的,WS15现在进展顺利。5年后就可有小成了。
遥远的闪光
发表于 2012-5-13 22:16:12
终于扬眉吐气了
兜兜飞
发表于 2012-5-13 22:21:5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华脊梁。
发表于 1970-1-1 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