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信息处理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二):哲学光芒下的“否定性放大”
影响信息处理的社会心理学原理(二):哲学光芒下的“否定性放大”“否定性放大”一词最早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后,它就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规律被人们再认识。
在人们认知某一个事物的时候,先对它进行了肯定(否定),但是,后来得到新的事实或新理论依据,对它产生了否定(肯定)。这个时候,人们对这一事物的否定(肯定)的认同程度(或倾向性),要比先得到这些新事实或新理论依据所产生的否定(肯定)的认同程度(或倾向性)要大得多。这就是否定性放大原理的一般性描述。
举例来说。人们最早对美国军队的合同制度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看了《拯救大兵》后,认为美军对士兵并不是冷冰冰的金钱态度,并对美军对待士兵的关系大加赞扬,有的人还会对美军合同制度的全盘肯定。这就是“否定性放大”的表现。
茶友们理解这个原理后,可以找出现实中和网络上的许多案例。
否定性放大原理的关键是“放大”。它是主观的感觉,是不依据客观事实的一种主观判断。在“放大”时,人们更为关注意识状态下自己的态度转变,而极少察觉到转变中的情绪因素的强大作用,极少对原先信息及信息源的客观性进行再认证。这种心理状态就容易为有意者利用人们埋下了伏笔。
茶友们可能都知道有一个叫“宣传免疫原理”(这个原理还有许多叫法),它的表现与“否定性放大”相似,而两者原理是不同的。
“宣传免疫原理”是通过伪造事实,提供虚假信息,残缺不全信息等等手法来让受众接受某些观点,后来发现上当后,就对这类信息和信息源产生免疫。运用“宣传免疫原理”是诱导,容易被觉察。一旦人们对实施者的动机有怀疑,免疫效果则大幅度下降。
“否定性放大”过程中,事实或理论都是真的。人们很少能觉察到这些真实的东西出现的前后次序。它是受众在“次序”安排下分析客观事实后产生的新的判断和新的态度,因此,在“否定性放大”作用下的人们很难发现自己已经中招,也很难再次改变态度。
追究新态度坚定性的心理过程,是人们在再次否定(肯定)过程中,潜意识层面发生了“自己不能被欺骗”“不能踏进同一条河”等等的有关自我尊重的联系。有内在的情感成分。情感,有比较强的方向性和稳定性。
当有人要利用这个原理,攻击(保护)某个对象,为他的意图服务时,一般有以下做法:
第一,先肯定,后否定。先寻找攻击目标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错误,并根据这些错误设计对应的“良性信息”;然后,通过营造氛围,“多波次”宣传这些“良性信息”,渲染“攻击目标”如何正确,积极,等等,让受众先形成“对攻击目标”的肯定态度;再然后突然提出那些错误的事实依据,让受众觉得自己上当了,迅速“反转”态度。通过“放大”的作用,达成受众对攻击目标的全盘否定。用四两的错误,挑翻千斤的正确。
第二,注重否定性放大过程中的情感培养。利用“否定性放大”的人,都会用情绪词来影响受众转变态度过程中的情绪,制造一定空间内群体的情绪波动,利用情绪波动来降低人们认知能力。让受众迅速形成新的否定(肯定)态度。
第三,当新的否定(肯定)出现后,会对提出新事实的那个人(信息源),贴上专家,学者等等权威形象的标签,对受众再次进行暗示。以巩固受众新的态度。
还有一些其他的做法,这三个做法连环运用最常见。也是我们辨别有意者运用“否定性放大”的重要标志。
预防“否定性放大”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是养成把具体事实还原到历史环境中全面分析的习惯。
破解他人利用这一原理搅混水时,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掌握整个事物发展过程和重大事件,针对对方的动机设计反击程序和炮弹。以前面的案例为例,可以用二战后美国政府历次对退役军人法律的突然变更的事实,特别是越南战争后,美国政府一系列冷酷的撕毁合同的态度,变更承诺的法律文件等等一系列事实去破解。
读了“否定性放大”这段,一下子想起‘资本主义水深火热’这句话。
社会信息处理说到底还是在探索应对手段。面对互联网大发展以及未来的信息社会,是给大众一个统一思想,还是给大众一个科学思维,这两条路会摆在治理者面前。
槐叔怎么看这个问题。 赞一个。
乌鸦 发表于 2016-3-5 2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读了“否定性放大”这段,一下子想起‘资本主义水深火热’这句话。
社会信息处理说到底还是在探索应对手 ...
乌鸦:你好!
我以为,“统一思想”是指“是什么”,“科学思维”是指“如何知道是什么”。如果我这样判读没有错的话,那么,“统一思想”与“科学思维”应该不矛盾的。
在某个问题上的统一的思想,对达成共识,对形成力量方向的一致性是有好处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思想才是关键。
如何达成统一的正确思想,与科学思维就非常有关系了。毛主席专门有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在前东德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当时前苏联哲学界对毛主席的哲学著作评价很高。由于政治原因极少公开讨论,但是,容许哲学小弟的东德讨论)。
从人的态度形成和坚定性等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通过科学思维达成的统一思想是态度中意志成分的两大支持之一。当年共产党人能在困难逆境中坚定信念,与他们通过科学思维得出的社会主义一定会在中国实现的思想,并且至少在党内形成统一是直接有关的。
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想封住某些信息,是封不住的。真正影响广大群体对信息的判读,理解,是人们历史知识的积累,哲学思想的掌握,知识结构构成,判读、分析时的心理状态。
要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网络信息的统一思维社会,公开、透明,和科学思维是必然的两条腿走路。对治理者而言,越主动越好。
谢谢乌鸦你提的问题,很尖锐,爽快得很。非常感谢!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5 22: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赞一个。
loy_20002000:你好!
谢谢你的关注和顶贴,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6 1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乌鸦:你好!
我以为,“统一思想”是指“是什么”,“科学思维”是指“如何知道是什么”。如果我这样 ...
槐叔:
给予大众一个思维还是给与大众一个思想两个方向间差别,这个疑问在我脑子不是一两天了。
前天在凤凰网首页看到一个视频后,这个疑问再次强化出来。
江苏 男子被撞后空中翻腾360度无碍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603/0132aac9-2e88-4360-96b7-edeaf307358a.shtml
我的直观判断这个新闻有为肇事者开脱责任的嫌疑。(视频中各种词汇、剪辑时间、上电视、上名网首页等等)如果事实如此,那这个能量可不小。
昨天见到你写社会信息处理的文章,于是我把疑问提了出来。
你对科学思维和思想的简练归纳,我很赞同。下午看了推荐的主席那篇文章,我脑洞不由的又开了一下,猜测着主席那时做的革命,是要给人民一个思想?还是给人民一个科学思维?这个按下不表,以后我慢慢开脑洞吧。
好多年前,葡萄在西西河提到过‘让人活在自己相信的世界’,他在这里貌似也提起过。当时我的疑问是,怎么才能做到像瞎子摸象那样,让‘瞎子’们对自己的结论深信不疑呢,而问题归根就是如何让理智的大众逐渐‘瞎’掉。那时认为这真的很难做到。
在我对给予思维还是给予思想再次产生疑问后,我隐约觉得第一个答案快出来。我认为这个答案是,在公开透明且信息汹涌澎湃的网络时代,只给予大众思想结论而不给与大众一个科学思维,那将被动的推动着大众走向‘瞎子’这个角色。没有了科学思维,就没有了正确的思想,就会使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在大众自身对科学思维探求的成长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满眼汹涌澎湃的信息,再加上大众的知识限制,使得在探求路径上时时会走向歧路或者因为懈怠停住了对科学思维的探索。更不要说在大众探索科学思维路上的那些利用人性弱点而被他人设置的许多障碍的阻扰了。(比如上面的视频,还有你提到的否定性放大定律)
我甚至觉得,当今社会大众出现的那些五花八门思想认识,也是来源于此。是的,脑子里没有了科学思维,人都变‘瞎’了。
所以在数据时代,教会大众一个科学思维,才是治理者对这个时代的正确应对,也更符合大数据时代的深入发展。而强力的给大众灌输思想,哪怕所有思想都是正确的,恐怕起到的作用也会适得其反,(数据时代必然更强调个人的权利,而个人权利与外来灌输行为又很容易产生对立的)。
我很喜欢曼纽尔卡斯特文章的观点,尤其是对学习过程的归纳,
我摘抄保存着他的一些话,网上能找到(他在中国接受几次访问也说了很多,我忘记是哪个报纸了)
‘目前最重要的统治方式是操纵沟通方式,提供信息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首先要培养“自我编程能力”。人是历史上最好的计算机。教育不只限于学校,教育是每时每刻学习、怎样学习。’
‘不是把信息全堆在脑子里,而是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决定什么样的信息是你所需,从哪儿找到,怎样综合信息,怎样处理信息。知识方面,你要有良好的教育。但还要有一个能让你发挥潜力、鼓励你个性发展、奖励自信、强调创新的教育和文化。互联网也是一样。’
‘你需要的是教育和“自我编程”能力,能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怎样找到和怎样去用。 ’
我思索了这些,只是个不成熟的逻辑链条。还不知对错呢,就先抛出来了。
见笑了。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否定性放大能起作用,是因为受众混淆了逻辑判断和价值判断? 本帖最后由 易水 于 2016-3-8 14:28 编辑
那就是说“矫枉必须过正”,其实是“矫枉一定会过正”,因为否定性放大。
在这个前提下会出现一些很有意思的推论。
1.比如整个社会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是不是就会出现代际的钟摆样运动:比如第一代人觉得公平最重要,第二代人长大时开始接受了这个前提,后来发现效率也很重要,于是翻转成为效率优先的一代,第三代开始觉得效率很重要,长大后觉得公平更可贵,于是放大成为公平优先的一代人。。。如此循环往复。
2. 那种在执行一种政策的时候走极端,最后客观上产生不良后果,破坏政策实行的办法,也是否定性放大的一种变型。
3. 互联网的出现会导致“否定性放大”或者类似社会心理策略的终结,还是流行呢?我觉得是终结。虽然对具体问题的否定性会被放大,但是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公众受教育程度上升,公众会被训练得对这些方法免疫。这一点客观上已经发生了,现在网络上面很多人都习惯了媒体的无耻——不管是单纯造谣还是“否定性放大”这种高端技巧,大家都互相提醒着“让新闻飞一会儿”,很多人会去核实关键事实。互联网二十年的发展,我自己的感觉是网民越来越理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炮部队是不辞劳苦的训练者,对训练群众变得更理性更平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恶心成五毛”的自干五们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免疫力因为信息传递速度的上升而出现,并不是统治者可以选择“给予”或者“不给于”的。
4.是对于孩子的教育,要避免片面化的思想和强制灌输,尽量让他自己得出结论。否则他总有否定那些思想,并且放大的一天。
本帖最后由 loy_20002000 于 2016-3-8 16:35 编辑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6-3-7 22:55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否定性放大能起作用,是因为受众混淆了逻辑判断和价值判断?
个人浅见。
任何形式的判断都会出现否定性放大。逻辑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表面看泾渭分明,实际上逻辑判断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是无效的,只能诉诸于价值判断。逻辑是最底层的判断基础,但现实是非逻辑的,例如量子力学对决定论的否定,Monderlbrot的分形几何可以用极简单的公式构造复杂的图形,市场决定论是局限的,这些例子除非出现现实的证据,否则都是逻辑没法推理得到的。狭义的讲逻辑==推理过程,教科书的说法也是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过程的,推理过程的正确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只有推理过程与前提同时正确,逻辑才是有效的。很多人容易忽视的一点是,前提错误的情况下推理过程是永远正确的,同样的,结论正确的情况下推理过程也是恒真的,貌似这就是实质蕴涵的形而上学意义。前者是想当然,后者是马后炮。
上一贴讲贝叶斯主义的局限性,我理解为经验归纳的局限性。这一贴刻意强调“否定性放大过程中,事实或理论都是真的”“潜意识层面发生了‘自己不能被欺骗’‘不能踏进同一条河’等等的有关自我尊重的联系。有内在的情感成分。情感,有比较强的方向性和稳定性”我理解为潜意识的自我尊重需求对判断(逻辑判断、价值判断、事实判断等等)的无意识影响,接受后者就必须排斥前者。具体来说有。逻辑判断:一个相信确定论世界观的人在接触了混沌、量子力学一类概念后会转为非确定性的世界观,进一步的会认为确定论世界观是过时的不真理的。价值判断: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人在80年代受到意识形态的冲击后会转为相信美式价值观,并且攻击共产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的。事实判断:某人看见儿子打老娘会认为儿子不孝,但数日后看见老娘残忍地虐待一只小动物就会转变观点认为儿子的行为是老娘的家教造成的,并认为老娘被儿子打是活该的,将原本不合理的家庭暴力合理化。
也就是说否定性放大与逻辑、价值无关,而与人的心理特质有关。
这里对弗洛伊德女儿的理论做一个说明,之后按她的理论可以得出一个解释。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本我的快乐原则会与超我的道德原则形成矛盾,例如一个人希望通过抢劫获得不义之财,那么超我的道德原则就会加以制止,并形成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自我是对两者矛盾进行裁决的大法官,它通常站在超我一边对本我进行压制,本我的不合理诉求被压制进入潜意识层面,表面看本我的诉求已经消失了,实际上它在潜意识作用下通过言语、行为、态度表现出来。例如上面的那个人会过多地鄙视抢劫的犯罪分子。再例如一个好色的男人会过分强调自己是正人君子,攻击某人或某个群体是放荡的。被压制入潜意识的矛盾会通过多种方式(大致7种)作用出来,这里论述的只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弗洛伊德早期理论是泛性论,一战后其理论发生转变,将攻击性一类性以外的元素引入到本我理论中来,之后他女儿改进为自我保护机制理论。自我保护的意思是自我通过压制本我进入潜意识的方式消除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但本我的不合理诉求并未消失,只是引而不发。
按照上面的理论,我的总结是这样的。由于肯定(否定)与否定(肯定)的矛盾,个人接受后者那么在本我的层面就会形成焦虑,本我是遵循快乐原则的,所以需要找到一种途径或是方法在自我的层面将焦虑消除掉。由于前后的不一致性,会造成本我的自尊受伤,产生指向自己的“愚蠢”“无知”“幼稚”之类的消极情绪,虽然从信息的真实性来看这些情绪是不合理的。这里对受到影响的群体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内部归因的人格,一类是外部归因的人格。对两类人群的影响是不同的。内部归因的人格由于习惯于将矛盾指向自己,所以会造成心理的焦虑无法被排解,进而造成心理问题,否定性放大并不适用于这一类群体。外部归因的人格由于习惯将矛盾指向外部环境(比如说推卸责任,攻击他人),所以会产生对前者肯定(否定)的排斥甚至攻击,进而强化后者否定(肯定)的真理性,表面上看是对事的,实际是将潜意识矛盾转移到过去式的情境中去。换一种说法就是,之前是“愚蠢”“无知”“幼稚”的我,而现在是“聪慧”“博学”“成熟”的我,通过否定过去的我来肯定现在的我。
理一个链条是这样的。本我是快乐原则的,但肯定(否定)与否定(肯定)形成了冲突,这使得本我不快乐了,本我的任性让自我很烦恼,自我就把本我关进了潜意识中,本我利用某种不明的神秘力量影响了自我,自我通过现实的方式批判了肯定(否定),歌颂了否定(肯定),这个好消息传到了本我那里,本我不再矛盾了,于是又快乐了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弗洛伊德的东西从来就不是科学,仅是一种解释。
用辩证唯物的老三条的其中两条可以很好的解释心理困境的根源,两句话。矛盾的对立统一说的是事物不是非黑即白的。否定之否定说的是历史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用中国的成语说明只需要一个词。盲人摸象。
我怎么写成这样了,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理性好把握,有固定的推理过程。
情绪,情感,心理,最难把握,包括自身的。不确定性非常多。 乌鸦 发表于 2016-3-6 21: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槐叔:
给予大众一个思维还是给与大众一个思想两个方向间差别,这个疑问在我脑子不是一两天了。
乌鸦:你好!
看了你的这个回复,相信你是一位勤于思考的人。就你提出的问题,我以我自己的体会回复如下:
一
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起码要分两个层面,一是事件本身;一是当事者的动机。就你提供的那个链接报道,也就分成了报道的内容是什么(事件本身),和为什么这样报道(当事者动机)。
判断报道者动机(当事者动机)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信息是一个比较性的集合,即,真实的事件,报道的事件。当报道的事件与真实的事件出现差异,我们便会对报道者的动机产生怀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媒体是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主体,不可能只有一个责任目标。一般有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责任两个目标。这两个目标在许多时候是根本不可能相容的。这就是我们一般受众在对待新闻报道是常常会有一些怀疑的来源。
想象和联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体现,但是,它们不能当做现实。怀疑,是实证的起点,是批判精神的缘起,但是,它们不能作为事实依据。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新闻报道的时候,可以怀疑,但是,不能作为持续分析的依据。特别是关于动机的分析和判断要特别小心,因为动机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东西。它与行为的关系,并不是每次都是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可能是出自同一个动机;相同的行为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
二
你引用的葡萄的话,我更倾向从人们心理平衡的角度来看。在现实世界中,人生之事,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当一个人总是觉得挫折不断,看不到希望,这样的人,他们的人生不可能幸福。这也是宗教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
在许多博弈到了决定性的时候,人们的决策信息不足而必须作出决定时,坚持自己的信念,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向走过去,往往是夺取胜利的关键。在军事上,参谋一般只能向首长建议三次,过了,就要上军法庭;还有“坚持最后一分钟”等等都是源于这个理由。而坚持,是需要信念,需要对这个世界解释体系的表现形式——信念。
那么,有没有借助某个信念,或者代表某个描述世界愿景来操纵他人呢?当然有。大千世界一定会有的。那么,如何判断是操纵,还是心理安慰,还是指明方向呢?我以为,只要我们对那个信念,对那个世界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看它是不是符合事物的发展方向,是不是代表着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就可以得出结论。而这个了解的过程,是需要掌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思维方法 。
三
人,是学习的人。很少会主动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的。对于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真真假假的信息,人们都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虚假信息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从发展方向上看,人们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是在不断提高。从网络的性质来看,从信息分布的性质来看,谁也不可能控制得住信息传播。
九十年代初,我刚上网的时候,还要安全部门审查了一周。在这个省会城市里,我的上网证是前五十。你看现在,谁都可以上网了。为什么会普及了呢,而不是控制了呢?除了谁也控制不住信息的传播之外,信息传播的负面作用与正面作用相比较,正面作用远大于负面作用。它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
公开、透明,信息量大,是网络的性质。会有人利用网络做一些控制他人的事。他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是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的。这在网络上做得到吗?做不到!随着人们在网络上的成熟,会等待事物的本质的暴露,会不断提高自己鉴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在获利事物真象(是什么)的同时,习得鉴别关于事物信息的能力(如何知道是什么)。
四
人,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并不矛盾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能分开。只能在社会发展的某一个局部阶段,那一面更为优先。
在网络上,信息本身就是对应着“是什么”和“如何知道是什么”两大类。如果每一个人都要从“如何知道是什么”开始积累“是什么”,那么,穷尽人的一生,也积累不了艾迪生实验室百分之一的“是什么”。人们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步呢。
在数据时代,个人的权利与整体的利益是平衡的。的确,网络时代的人,个体权利有了更大的扩展,不喜欢的信息可以关闭。同样,社会发展也由于网络的出现而更为迅捷。关闭的结果,是人与社会的在网络上的隔离(或者部分隔离)。关闭者被社会抛弃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事实上,网络关闭者只是关闭了一部分“社区”和相应信息,增加了自己意愿的社区交往和接受相应的信息。绝大多数人们在网络上是遵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规律。
越是强调个人权利的时代,也同样越强调整体权利的时代。人,不可能离开整体来获利个人利益。无论这个整体是某个组织的形式,还是以契约形式,还是血缘形式。
向你推荐一本书,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是我的恩师推荐给我的。弗洛姆是美国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美国的权贵们,资本家,包括华尔街的大鳄们都十分尊敬他。逃避自由,指出了人性中那些与嘴里说的不同的一面。我觉得,你会有心得的。
看了你的回复,就这样自以为是的回复了。如有偏差请多多包涵,有问题直接提。
谢谢你的参与和讨论。非常感谢!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6-3-7 22: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否定性放大能起作用,是因为受众混淆了逻辑判断和价值判断?
玩钉耙的悟空:你好!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还不能把这种现象的归于这两种判断是不是混淆。
由于这个项目的行政资源比较充足,研究做了比较长时间的跟踪。发现,同一观察对象,对同一事件,反对关系的信息,产生的认同程度,只随着信息出现的前后有关。与信息是正面,还是负面没有关系。与观察对象的年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没有关系。
否定性放大起作用后,对评价的“倾向性认同度”的衰减,与否定之否定的次数成负相关。最后评价稳定在对事实真实性充盈度上。
这个系列是讲人们看似理性,实际是非理性的认知过程。基本上都发生在潜意识状态下。当事者一般自我察觉不到。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更适合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内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虽然心理学的认知论与哲学上的认识论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不过,在具体的限定的范畴内,两者还有区别的。心理学的认知偏差,往往在表现上,是人们的“想当然”,而实际上,却是有许多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隐性认知”这个领域还没有彻底搞明白之前,我们还只能把它们放在更接近情绪作用的那一边。
不知道这要回答了你的问题没有?如有不妥,请包涵,有问题继续提。
非常感谢你的参与和问题。非常感谢! 易水 发表于 2016-3-8 13: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就是说“矫枉必须过正”,其实是“矫枉一定会过正”,因为否定性放大。
在这个前提下会出现一些很有意思 ...
易水:你好!
先握个手:handshake,当初我们选择这个子项研究的时候,“娇枉过正”就是其中一个现象依据。:victory:
先古哲人提出“否定性放大”,也就是把社会中的那些现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并指导人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心理学研究这个问题,是着眼于不同信息出现的先后所产生的认知过程的偏差及影响,以图人们在以后的认知活动中避免失误,提高认知效率。
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知识爆炸早已经形成。由于知识传播的物理阻隔,人们还没有遇到海量信息处理的难题。互联网的出现,短时内蜂涌而来的海量信息直达屏幕前的每一个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处理信息,就有一个认知效率的问题。
通过反复论证,“让信息飞一会儿”可以让这一系列原理的负面作用降低,但是,了解形成认知偏差的缘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时候,主动进行防范,及时校正偏差,对提高认知效率是非常积极的。可以实现“超前一步”的优势。
非常赞同你的避免片面化的知识传输。告诉宝宝“是什么”的时候,全面准确的信息传授是第一要求。同是,利用宝宝们年幼时机械记忆能力强的特殊阶段,尽可能多的让宝宝们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只有当宝宝们的“是什么”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发生了认知能力的质变。宝宝才能形成良好的“如何知道是什么”,才能得出的并且是正确的结论。
宝宝们的成长,一定会有否定许多已经肯定的东西。包括对父母的否定。否定性放大也一定会发生。这是宝宝们成长的必然之路。正是通过否定,否定,再否定……宝宝们才能实现重新认知自己,认知世界。知道“否定性放大”,以及对自己的作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挫折,是宝宝们成长的营养品。只有经历这一过程的宝宝们,才能真正的坚强,适应社会,适应自己。
非常感谢你的参与和讨论。非常感谢! tdyxssrs 发表于 2016-3-9 23: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理性好把握,有固定的推理过程。
情绪,情感,心理,最难把握,包括自身的。不确定性非常多。
tdyxssrs:你好!
是的。理性的东西,一般在意识状态下运行,人可以通过自我察觉来发现推理的偏差。
情绪,情感,这类心理的东西,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运行。人们一般不可能发现它们对意识状态下推理的影响。所谓潜意识,一般性解释是指人们不可自我察觉到的意识状态。
非常感谢你的参与和讨论,非常感谢!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8 15: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浅见。
任何形式的判断都会出现否定性放大。逻辑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表面看泾渭分明,实际上逻辑 ...
看来你对精神分析学说有心得。:handshake
精神分析学说,是心理动力学派的鼻祖,也是打响否定旧行为主义的第一枪。现存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你所述的弗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防卫机制理论。在分析和处理问题儿童方面,这个理论的成功率比较高。操作性也很强。
心理动力学派,还有其他的许多子学派,像容格的集体的无意识论,阿勒德,还有弗洛姆。特别是弗洛姆,恩师曾经与他共事过。恩师向我只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第五项修炼》,一本就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恩师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本书有非凡的意义。
非常感谢你的参与和讨论。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2 16: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来你对精神分析学说有心得。
精神分析学说,是心理动力学派的鼻祖,也是打响否定旧行为主 ...
精神分析学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按我看过的美国教科书的说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分析学心理医师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考文凭拿证书+具体实践)。我也就知道一些概念而已,操作层面不太清楚,纸上谈兵而已。
《第五项修炼》你反复提到四次还是五次了,得空找来看看。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2 13: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乌鸦:你好!
看了你的这个回复,相信你是一位勤于思考的人。就你提出的问题,我以我自己的体会回复如 ...
谢谢槐叔回复。
我会找那本书仔细阅读。 本帖最后由 易水 于 2016-3-18 17:29 编辑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2 15: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易水:你好!
先握个手,当初我们选择这个子项研究的时候,“娇枉过正”就是其中一个现象依 ...
槐叔好,
你提到了解这一理论对提高认知效率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你要怎么样让大众掌握这一理论呢?
我在西方的生活经验,是大众对心理学的了解水平非常高,很多名词都朗朗上口,但是国内的情况则是普通心理学的科普都尚未完成,社会心理学理论要普及恐怕会在更加遥远的将来了。 易水 发表于 2016-3-18 17: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槐叔好,
你提到了解这一理论对提高认知效率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你要怎么样让大众掌握这一理论呢?
...
易水:你好!
我国心理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庸俗化,心灵鸡汤泛滥。让人们对心理学的理解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我国心理学改开后的引入,走了比较大的弯路,与现在经济学理论的引进一样,老旧破。不过,现在随着走出去的人多,真正的心理学前沿的东西,正在逐步引进。
我国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冒尖的还是不少的。有的相当前沿。我的心理学基础是在三十多年前在部队里打下的——军事心理学。在犯罪侦破,航空航天,交通等等领域,社会心理学都广泛地运用着。科普性的工作倒是很落后,这与大众传媒专业知识有关,与它们新闻理念有有关。
我国历史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主要在中医中。有许多千年前就非常有效的方法和理念。还有待研究人员去开发和科普。
非常感谢你的参与和讨论。谢谢!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12 16: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精神分析学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按我看过的美国教科书的说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分析学心理医师至少需 ...
loy_20002000:你好!
你说的没错。一名合格的心理医师,不论属于什么流派,都要经过十年的培训。另外,美国还有一个制度,就是年检。心理医师要每年参加一定数量的再培训,要考试的。比我国严格得多了。我国人力资源部下的培训,呵呵,交钱,三个月就拿资格证。狂晕·¥%……#……%
谢谢你的唱和,非常感谢!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6-3-8 15: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浅见。
任何形式的判断都会出现否定性放大。逻辑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表面看泾渭分明,实际上逻辑 ...
谢谢详细解说,看来“跟着感觉走”是常态,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是非理性的。
除了心理,应该还与立场有关,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
旁观者身在事外,与外界输入的信息关系不大,潜意识里把信息当作客体,俗话说看热闹不嫌事大,仅凭直觉做浮浅的判断,信息是静态的。
当事人与输入信息有利益关系,两者休戚与共,判断时把信息当作自己的主体,做“理性”的深入分析,信息是动态的。
理性是目的和手段一致,分两步: 第一步,分解信息包含的各种成分,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明确每种成分单独而特定的目的,也就是确定信息所包含的各种事实;第二步,把所有事实放进一个连贯的空间,确定各种事实之间的关系,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主次之间是否可以转化等等,从而整体性地描述信息。这两步多次循环往复,创造出一个通用的测量标准来判断信息,最终形成新的知识。
这也是知识体系的两大特征,第一步是效能性,遴选出最佳的现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明确的、单独的目的,第二步是一致性,不存在特殊的、孤立的事件或领域。以我所在的工科为例,信息输入——零部件失效,信息分解——材料、结构、工艺三种成分,信息判断——材料不过关就改进材料,如果没有更好的材料,更改结构和(或)工艺,三种成分多次排练组合试验。问题解决了,固定下来,成为新知识,但这种知识只是一种或然性判断,并不是必然的,哪天材料过了关,完全不用更改结构和(或)工艺。
除了纯数学和纯物理,自然科学其实并不“科学”,都是始于假说和猜想,通过试验-测量-改进不断精炼,得出一种暂时性的结论,社会科学研究人的行为,可控性、可测性更差,更不“科学”,但只要能解释社会现象,就是有效知识。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18 22: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易水:你好!
我国心理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庸俗化,心灵鸡汤泛滥。让人们对心理学的理解出现比较大的偏 ...
心灵鸡汤、知音体、读者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用无病呻吟的方式,很容易让一些一些识几个字,但是没有什么经历和见识的人产生共鸣,觉得真理在握+高大上,非常幼稚,也非常执拗。:(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5 17: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乌鸦:你好!
我以为,“统一思想”是指“是什么”,“科学思维”是指“如何知道是什么”。如果我这样 ...
“要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网络信息的统一思维社会,公开、透明,和科学思维是必然的两条腿走路。对治理者而言,越主动越好。”
~~~是某个时段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否定性放大”,放弃了辩证法的教育,科学思维的训练,更惶论学习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了,贻害不浅。 万丛山 发表于 2016-3-23 02: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心灵鸡汤、知音体、读者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用无病呻吟的方式,很容易让一些一些识几个字,但是没有 ...
万丛山:你好!
心理支持的目标,是让人们心理健康,能更积极地面对的生活。当挫折来临的时候,进取多于防卫。
那些鸡汤之类的东西,给了受众一个虚幻的镜像。一时会降低情绪波动,但是,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旦镜像破灭,后患无穷。
我的朋友在研究发现,那些自杀的城市人,普遍有鸡汤之类的接受史,在统计中非常显著。
谢谢你的参与,谢谢!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6-3-25 12: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网络信息的统一思维社会,公开、透明,和科学思维是必然的两条腿走路 ...
wuhan15zhong:你好!
你说得太对了。重灾区之一就是教育系统。
我刚回到地方的时候,是在外事部门工作。在内参上看到前苏联和东德对毛主席哲学著作的评价非常高。有的学者 认为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顶峰。
现在重归毛主席思想应该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任吧。
谢谢你的参与和点睛评论。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24 22: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wuhan15zhong:你好!
你说得太对了。重灾区之一就是教育系统。
老槐兄,谢谢你的回复!借此回复,请教三个问题。
1. 你推荐的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其原文版是不是《Escape of Freedom》(by Erich Fromm)? 《第五项修炼》, 其原文版是不是《 The Fifth Discipline --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 by Peter M. Senge)?谢谢先!
2. 现在好像很多高校的某委书记自动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正教授,论文是一篇一篇的发,但又不敢亮剑去进行思想领域的交锋和对撞,还往往是打着红旗反红旗。不知老槐兄有没有注意到浙大的郑强效应?
3. 上一周的(最强大脑),中国队迎战小日本,水哥王又完胜秒杀对手,但中国队又因赛制打平小日本,没能让水哥(已用他的功能帮警方破了一悬案,现还有另一案要破)如愿报去年一仇。比赛中看到,在速算赛,中国队在多位数x多位数都是拿下,而小日本在多位数除多位数都是拿下,大家在训练方法上应该差不多,哪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是跟我们的99乘法表有关吗?
谢谢老槐兄!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6-3-26 20: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槐兄,谢谢你的回复!借此回复,请教三个问题。
1. 你推荐的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其原文版是不是 ...
wuhan15zhong:你好!
你的三个问题,我回复如下:
一
我的英文不好。恩师推荐的是中文版,他是事先看过的。我印象中,书的简介是你所述的英文名。由于翻译者的水平不同,同一书名的不同译者,我会都看一看。像前苏联的心理学著作的翻译,上海翻译公司翻译的,要比许多大学教师翻得更准确。
二
我更倾向于把这种现象看成,是我国高层还没有真正地把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占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武器的结果。是那些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人还有后顾之忧的结果。也许当下的腐败和经济重任让他们分不出精力来。
郑强敢说是不错的,问题是说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说话的环境和条件允许什么。个性化的言语并不代表新思想。我说一个现象。刘亚洲是一位高级军官,时不时地评论我军,主张改革,等等,可是,在他的言论中少有毛主席以及毛主席的思想。金一南与他相比,我更觉得金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刘的思想轨迹更像是投机。
说到底,这种现象背后是“改革向那里走”的大问号。老百姓还心有余悸。只有当我党高层真正重视这个问题,自然就会有人理直气壮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出来。自然会有交锋和对撞。
三
我很少看《最强大脑》,可能与我的研究习惯有关吧。从你的描述来看,应该是有一些不同的算法,记得在一个帖子中,我讲过那位日本女孩的心算时的肢体表现说明有特别的算法。你说的99表,是算法的一种形式。应该还有许多其他的算法。我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很难说得准确。
就你的问题,我就这样匆匆回复了,不妥之处请包涵。
谢谢你的参与和提问,非常感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26 02: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wuhan15zhong:你好!
你的三个问题,我回复如下:
谢谢老槐兄的及时回复! 清楚了现在的乱象。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3-6 12: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乌鸦:你好!
我以为,“统一思想”是指“是什么”,“科学思维”是指“如何知道是什么”。如果我这样 ...
谈一下我的理解。
现代网络社会里面,愚民政策是不可行的,除非是对象自己愚弄自己,自己闭目塞听,但假如社会的大多数都是如此,也就没有必要追求民族复兴和平崛起了。
要达到共识,必须要有主流意识形态,其中必须包括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相关的论理体系,就是说这东西不是填鸭和灌输的,而是立足于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的。
这个论理体系不是封闭的、僵化的,是向下包容的,比如工农红军的理想和林彪的“我们有枪,也可以打天下坐天下”在某个层次是一致的(尽管彪帅不久后就提出来红旗打多久的疑问),就现实而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和老百姓追求好日子应该在某个层面是一致的。
我没受过什么科学思维的训练,25岁以前的个人成长依靠的只是老祖宗的只言片语,如“不二过”,每日三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种类似人生经验的高度凝练的东西是经得住考验的,说明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中华民族是有底蕴的民族。:D 本帖最后由 乌鸦2 于 2016-4-25 23:26 编辑
然后203 发表于 2016-4-25 22:35
谈一下我的理解。
现代网络社会里面,愚民政策是不可行的,除非是对象自己愚弄自己,自己闭目塞听,但假 ...
看到你写的我有点感想也说说,今天正好看了篇文章《涂子沛:信息挤兑,朋友圈为什么是读书的敌人》,思考了此文能对应上愚民话题,我觉得现在多数人都在自愚。这个自愚是来自人性中恶的部分,当下对成功的社会评价体系是恶产生的温床(我认为恶是来自心理失衡),而生活的物质舒适感和信仰的坍塌使恶进一步放大。我一直想,大众不吃点苦头还能把心态纠正过来吗?但我又国家希望能平稳的渡过眼下的变局。现在是世界大变局前夜,不仅是人类有望要进入数据社会的门槛,关键是世界各种国际关系要面临摊牌,而复杂的国内关系也马上要摊牌。或许人类真要吃点苦头才能以迫切追求社会平静的情绪推动自身走入数据社会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