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心得
本帖最后由 生如过客 于 2016-2-4 02:33 编辑今年买了几本书,得意的是把《三体》买全了,揭开迷雾的是《十年论战》,而最让我有拨云见日感觉的是《系统论》。
由于近期才反复阅读该书,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只能是想到一点写一点,等以后再整理。
今天写的是系统论下的生产力概念。
在我的记忆中,生产力一词是我高中政治课所学,概念记得很清楚:“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后面一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影响生产力。”大家熟悉的关于生产力的话应该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了。
在论战中大家都喜欢引用生产力这个词,但是我只想问一句:这个生产力如何判定高下?有的认为人们的富裕程度可做判定,那我问中东那篇卖油大户和文莱这样的国家人们还是富裕的,那是否代表生产力也高?也有说政治制度好的可以证明生产力高,比如民主啊自由啊的国家,当然这个打脸容易,凭直观也能举出若干反证判定这个不对。
那生产力如何判定?我学习系统论后,发现如果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解释生产力,会有合理解释和实用可能。
我们先从生产力概念来讨论。首先,生产力是人类这个大系统对自然这个大系统的作用,也就是说,生产力是针对全球人类这个整体系统适用的概念。这样我们确定了生产力的主体。其次,生产力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生产力全球人力这个整体的能力,也就是是人类的一个属性。这样我们确定了生产力的指向。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当我们运用生产力概念时,应当是主体是全人类时才适用。这个概念是不是跟“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很像?
这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平时用不着这么大范围的概念啊,现在我们一般都是按国家来论的。那我们将系统论引入该概念:“生产力是系统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时我们看这个概念,就觉得生动了,系统的划分标准很丰富啊,可以使国家、地区、种族、民族,甚至省、市、县这些。这样我们会发现新概念下的生产力可以适用范围大大扩大了,而不是像最初那样针对全人类的超级概念了。
适用范围有了,那如何界定你还是没说。别急。
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那么,如果我把这个目的加进新概念里:“生产力是系统内人类为了满足系统内人类需求而改造自然的能力。”当有了这个目的界定,应该会有所思吧。一个系统范围内的生产力是高是低,怎么判定?就是看该系统内人从自然那里制造的东西能满足该系统人需求多少。
此时,我们需要再进一步确定,系统内的人的需求是哪些?我想了下,不论多大范围的人,衣食住行应该是最基本的需求了。为了省事,我们且认为衣食住行就是最最基本的需求。这样,一个系统内的人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必然要从自然界通过劳动来获取产品,比如,为了吃,可以狩猎耕种采摘;为了穿,可以采摘狩猎织布;为了住,可以伐木搬石头烧砖;为了行,可以走路骑驴坐车。按照网游观点,这些妥妥的就是技能啊。那么这个系统内的人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就应该具备这些技能。
这时我们又发现,现实中有些系统内的人没有具备满足系统内人需求的技能。为此,我引入一个说法,按照系统内人类能否满足系统内人类基本需求分为“完备生产力”和“不完备生产力”,即:完备生产力指系统内人类能够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系统内人类的基本需求;不完备生产力指系统内人类不能够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系统内人类的基本需求。请注意,这里是基本需求,而不是全部需求,也就是说,系统内人类缺了这个需求就不能活了。
好了,原来学的生产力概念已经被我改造的面目全非了。但是,我们也达成了改造的目的。
当有了完备不完备概念后,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判定一个系统的人的生产力的高低。比如,以国家为基准划分系统,那一个国家生产力首先从衣食住行基础需求方面看完备不完备。这时,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国家都是不完备生产力国家!这时,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庄园经济。庄园经济就是从完备来发展的经济。那是不是这些不完备生产力国家的生产力还不如一个庄园的生产力?这里,我们要提出系统论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开放性原理。按照开放性原理来说,庄园经济由于能满足内部基本需求,所以对外开放度就是一个重要原理。庄园经济由于开放度不足,其自发展必然受限,甚至会成为死组织。而不完备生产力国家在现代条件下,通过开放进行交换能够获得满足系统内人的基本需求。但是,这种不完备生产力国家对风险抗衡能力很弱,任何封锁或者外部动荡都会引发其内部系统稳定。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米国对伊拉克的封锁、巴西的封锁、朝鲜的封锁、红朝的封锁的结果和效果了。
不完备生产力系统的抗风险程度不高,那么完备生产力系统呐?对完备生产力系统,其生产力的高低我们可以从所能满足的基本需求及更多需求的种类、数量、效率这几个可以看得到的数字来综合统计。
如此,我们会发现,按照面目全非版生产力概念,可以很容易的来给不同划分方法的系统的生产力来评判,也就是说,有了量化的可能。
《系统论》读书心得2
上回说了完备生产力系统,我们来看下这个概念如何运用。
从现在全球看,地球就是一个封闭系统,对外交流除了太阳光外很少。而地球这个封闭系统,人类社会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除了对自然界的改造,基本活动都在人类社会。人类社会这个系统,可以按国家、民族、地区等方法分,我们先按国家来分,看看会是怎样。
目前,个人根据所知信息,认为具备完备生产力国家不过中国、美国。俄国如果有乌克兰还可以算,但现在没有了乌克兰,不知道俄国国内农业是否能够支撑,如果能支撑,那也算是完备生产力国家。法德两国联合肯定是完备生产力系统,但分开了,由于不知道其农业情况,依然不能判定。这样,全球目前看只有这几个国家是完备生产力国家,而且是基本达成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的国家,也就是摆脱了自然经济模式。
那么除此之外的国家都是非完备生产力国家?也许还有完备生产力国家,我不知道。我们先假设都是非完备生产力国家,那这些非完备生产力国家又该如何生存?我们前面说过,系统生产力首先就是为了满足系统内人的基本需求,既然国家生产力不完备,那必须为了满足不完备的需求对系统外进行物质交流贸易。这样,非完备系统生产力国家只有两条路了,一条就是几个非完备生产力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完备生产力系统;另一条路就是成为一个或几个完备生产力国家的附庸。
看到这里,应该想到,前者和后者的例子了吧?
我们再以民族来划分下。其实跟国家很类似,基本也就是那么几个民族具备完备生产力。那我们会问,那么多民族独立,脱离国家,为了什么?也许只是为了民族平等或者个人理想?或者是能换个大哥来附庸?不过,我们看到美国主导的苏联解体,把苏联通过民族独立硬是从一个完备生产力国家削弱到几个非完备生产力国家,从而逼其走上一条附庸之路,这种对生产力系统的掌控太强大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一种新设想,通过各种手段让其他完备生产力国家变成非完备生产力国家,比如,欧盟的危机,中国的各种分裂危机,都是如此。而美国估计没有想到,中国内部按民族来分,汉族这个主体民族本身就是具备完备生产力的民族,将其他非完备生产力的民族分裂,并不能像苏联那样产生系统结构的崩溃。这样情况下,美国加大中国的衣食住行这四大基础需求的侵蚀甚至是摧毁,就是主攻目标。而这四大方面,食是最根本的,所以,中国的土地红线政策就是一种对策。
对于欧盟,我不清楚法、德是否真的是单独的两个完备生产力国家,所以不好评测。欧盟这个完备生产力系统的基础需求弱点是什么,我不清楚,所以这部分不说了。
我们再说委瑞内拉的举措。如果委瑞内拉能够将国内的生产力通过各种鼓励补贴,调整成完备生产力国家,而不是一昧的搞福利,也许还有希望,否则,人亡政息是必然趋势。同样,越南也在学中国,亦步亦趋,但是怎么也学不会,也是因为越南自身是非完备生产力国家,如果越南看不到这点,看不到非完备生产力国家的路子只有联盟或附庸,那他的系统崩溃也是可预见的。
《系统论》读书心得3
按照教科书说法,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我们前面讨论的系统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一个笼统意义上的概念,是劳动力和劳动工具的综合具现。我们为了量化生产力,自然需要对劳动力、劳动工具等进行分析。
系统下劳动力,就是该系统中的劳动者,是直接制造劳动工具和使用劳动工具的总和劳动者。这些人所掌握的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直接决定该系统的生产力水平,是该系统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为了方便,我称系统下的这些人为“生产力劳动者”。
这里,我们会发现,系统下的人,不仅仅是劳动者,还有些从事科学和技术的人,这些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而不直接参与生产劳动。这些脑力劳动者虽然不直接改造自然界,但却对该系统的生产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当这些脑力劳动者掌握的改造自然界的科学技术如果高于生产力劳动者所掌握的科学技术,那么该系统的生产力就会有个潜力值。因此,为了方便,我称系统下的这些人为“生产力潜力者”。
生产力劳动者通过向生产力潜力者学习更好的改造自然界的科学技术,并运用于劳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从而来提高系统生产力。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吧。
从这里,我们看出,一个系统内的人是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关键,掌握的科学技术越丰富生产力潜力也越高。而系统内的工具也起很重要作用,能够制造或使用的工具直接体现生产力的高低。所以,我们看一个系统生产力时,从其能制造的工具和使用的工具就可以初步判定其生产力水平。制造工具的能力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是有区别的。
从现实中,我们以国家、民族来分系统,会发现很多国家、民族或仅会使用工具而不会制造工具,其工具多采用对外购买的方法来解决工具需求。这种系统下的生产力可以很高,但是受系统外影响很大,只要该系统的开放性受限,其生产力就会停滞或下降,甚至系统崩溃。所以说,制造工具的能力要比使用工具的能力更重要。
我们再来说系统生产力是如何从基础需求扩展的。系统的基本需求我认为就是衣食住行,系统只要满足了这四点基本能维持系统运转。当系统生产力能够满足这四点时,系统内人的需求就会增加。这一点很好理解,不展开了。
从历史看,生产力大的飞跃点是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这一点,这一点前,生产力的提升基本很缓慢,而这一点后,提升速度很快。因此,在机器生产时代,衣食住行四大基础需求的提升增加了机器工具这一项,而机器工具的制造对钢铁、化工、水泥、能源(煤炭、石油、电力等)提出了需求,这样在机器生产时代,或向机器生产迈进时,钢铁、化工、水泥、能源这四方面又成为仅次于四大基础需求的必然需求,可称为次基础需求,这几项也是早期工业时代的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产业细化,在次基础需求下又扩展出其他需求。但不论哪种需求,是否是基础需求,只看该系统如果没了这种需求是否会导致崩溃。
这样,我们只要有精力和时间,对着产业表逐一判断,就可以找到系统的基础需求,从而量化出生产力。同样,根据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可以对应找到不同生产力下的基础需求,从而可以用这些基础需求来判断一个系统所处的生产力阶段,并判断出该系统生产力是否完备。
在非完备生产力系统和制造工具时,我们提到了系统的对外依赖问题,同时,由于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界系统之间、人类社会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一直存在相互威胁作用,系统下的人必然产生一个对系统保护的安全需求。为此,我们把上面对物质的需求成为生存需求。
系统的安全需求,分为对自然界的安全需求和对其他人类系统的安全需求。前者的具体例子就是水库等,这种直接对自然界改造的能力也成为该系统的生产力。后者就是军事,但由于这种能力是针对人类的居多,部分能通过转化也能成为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所以军事方面部分能称为生产力。
在说到这里,我特意提出航天的意义。航天从开始是属于军事方面的,但是航天却是打破地球系统的关键科技,至少目前看如此。前面说过,地球系统目前看,除了和太阳的阳光交流外,几乎是封闭的。按照系统论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出的开放性原理所说,一个系统如果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完全没有任何交换,那么这个系统就只会自发的走向混乱无序,或迟或早总会走向“死亡”。由此得出,人类社会如果在地球系统内仅仅同地球的自然界交换,迟早会引发地球系统的混乱无序,甚至死亡。当航天技术出现,人类终于有了打破地球封闭系统的可能,也就是说,可以得到向上发展的可能和稳定存在的基础。由此,当人类系统按国家分时,哪个国家掌握了突破地球系统向地球外系统获得满足系统基础需求的能力,哪个国家就打破了生产力的上限。
《系统论》读书心得4
生产力部分基本结束,我说下这样分析生产力干什么用。
一方面,可以对一个系统(比如,国家,民族,地区,等等)的生产力做个评估。同时,通过对一个系统生产力的发展历史观察得出生产力各阶段的需求特征变化,这对后起系统的发展有指导作用。
另一方,可以通过对系统生产力要素攻击,来使该系统崩溃或衰落。我们以脚盆国为例,尝试做下这个生产力攻击。
从安全需求方面,一种是针对自然界的水库、堤坝这类设施,典型战例有中国历史上的关羽水淹樊城。另一种是军事,当军事力量针对人类时,也就不是生产力概念范畴的了,当然这类战例很多,不多说了。
从三要素方面来攻击,对劳动者的肯定是肉体摧毁或致残最简单了,也不说了。对生产工具,可以从工具制造、工具设计、工具本体、工具使用技能、工具动力等方面攻击。工具制造方面很好理解,把你的劳动工具生产厂直接摧毁,或者生产工具所需原材料直接切断,造成工具无法制造。工具设计则是运用知识保护这类手段封锁工具设计的提高,或者把工具设计方法掌握者直接毁灭,总之就是让工具设计的科学技术破坏掉。工具本体的破坏很简单,不说了。工具使用技能的破坏则是让你适应了高级工具使用而忘记了低级的工具使用,到时候破坏掉你的高级工具使用条件,造成技能失效,导致生产力停顿,比如:大家都适应了电脑,突然断电,各种工作过去的手工干法都不会了,资料也全是电子版的,导致工作停滞甚至混乱;同样,都适应了联合收割,等收割机不能用了,怎么用镰刀都忘记了,导致收割无法顺利进行。工具动力很好理解,通过封锁、破坏切掉电源、石油这类的。至于劳动对象,比如田地、矿石,这类也有案例可循。我印象里历史上有通过给对方田地撒盐破坏农业生产,现在的通过经济封锁切断矿石供给,这样直接导致内需破坏。
从基本需求方面来攻击。衣食住行,四大方面。衣方面,衣服没有了,可以用植物遮羞,鞋没有了,可以打草鞋,可以赤足,这些还有最原始的做法。住方面,房子没了,可以到山洞,这也有原始方法替代。行方面,飞机火车汽车没有了,可以自行车步行,路没有了,可以徒步去走,至少还能做到,无非是效率低下了。食方面,如果没有了,吃树皮,吃观音土,但终究挺不住,所以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其实是这个意思。既然食这么重要,对它的攻击必然最奏效了。其方法可以从田地、种子、化肥、工具、技能等方面进行,田地、工具、技能上面说了,不再多说。对于种子,不能不提现在的转基因种子,我不说转基因的其他问题,单说这种种子的一次性种植问题。倘若整个系统内都种植这种种子植物,而种子提供靠系统外,随着传统种子的消失,无疑会产生种子危机。化肥方面,大家都适应了化学肥料的使用,当化工破坏后无法提供化学肥料,传统的沤肥方法大家都不会了,这种植必然也会受到极大冲击。我们甚至可以设想,有一种炸弹,在农田上空爆炸,导致爆炸范围的作物全部损毁,这种破坏也是很可怕的。还有,最常用的经济封锁,比如北朝鲜。
还有,对工业化国家的次级需求方面的攻击,比如矿石、石油来源封锁,直接导致钢铁生产、能源动力、化工产品的需求破坏。所以说,米国近些年通过经济封锁对很多非完备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破坏甚至超过热战的破坏,对非完备国家内部稳定的破坏则是最根本的,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伊拉克一推就倒的局面。
对某一系统的生产力方面的攻击,是最为有效的攻击,而且这种攻击有明有暗,有短期有长期,有热战有冷战,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说防不胜防。对此,只有系统内部对生产力概念清晰,对基础需求体系和次级需求体系能够不惜代价的保护,对技能的高级、低级都有预防,才能避免一推即倒的局面产生。
《系统论》读书心得5
生产关系部分:
上面说完了系统下的生产力,现在说第二个重要概念,生产关系。所谓生产关系,教材定义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其三要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在讨论生产力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影响生产力。在前半句话的影响下,我们现在有一种观念,我们现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比如,美国在资本主义盛行时的奴隶制度,现在全球依旧存在的君主制度。这让我再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按照一种标准将人类社会再细化成各种子系统,比如:按照地域、宗教、人种、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等,请注意,这几个划分标准在人类历史上都曾经作为划分标准存在过或者依旧存在。这样,前面提到的局部性悖逆生产关系或许能得到合理解释。
但是,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于是按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方法从远古开始推演。在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推演过程中,确实如马克思的推演,我没发现问题。但是,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推演过程中,我遇到了麻烦。
我按照划分标准选择一个子系统,按照生产力的提高,比如,农业的发展、青铜器工具的制造运用,这个系统下的人群从自然界获取物资的能力越来越高,奴隶主通过奴隶的劳动也获取了更多的劳动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自由民?为什么奴隶主肯放弃能够全面剥削奴隶的奴隶制度而选择明显让渡了自身利益的封建制度?从各国历史来看,封建制度下也不是全面是封建制度,在个别领域依旧有奴隶制度,也就是说,奴隶制度依旧混杂在封建制度下,只是封建制度占据了主体地位,那么这种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混杂的情况又为何产生?
按照传统观念,生产力提高了,就需要封建制度来适应。可是,生产力的提高,奴隶制度显然更能满足奴隶主贪婪的剥削,能够最大值的剥削劳动者的产出,为什么奴隶主要遏制自己的贪婪,将自己能通过奴隶制度获得的利益让渡出一部分,而形成封建制度?这个问题,我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
同样的困惑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推演中重现。生产力的提高,靠什么来决定生产关系的更替?
我跳出传统的思路,进一步具体化数字化一个系统的生产力。
我们先设想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生产力有一个具现出来的数值,从一段时间来看,这个数值应该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而这个范围是生产力的潜力上下限。具现出的生产力数值,是前文提到的生产力劳动者所表现出的能力,而生产力潜力的上限应该是生产力潜力者所能提供的科技支撑能力。那生产力潜力的下限是什么?应该是生产工具所能提供的最低能力。
生产力劳动者表现出的能力在潜力上下限间波动, 而造成波动的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生产力劳动者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时,具现的生产力数值也就越逼近生产力潜力上限,当劳动者越消极时,生产力数值也就越逼近生产力潜力下限。
通过这个思路,我们回到过往历史中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就会清晰的发现,所谓的生产力提高,其实是生产力潜力的上下限范围在提高,而且上下限范围的差值在增大。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下,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对生产力数值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资料掌握者为了调动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必然选择对劳动者的权力让渡。从奴隶到封建,是劳动者人身自由的让渡,从封建到资本,是劳动者获利的让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生产资料掌握者为什么为了调动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必须让渡自身利益?
在上面的模式中,生产资料掌握者可以提高潜力上下限来强制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比如工具的改进。但历史证明,最终,生产资料掌握者最终都是让渡了利益,从而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
我在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到资本制度的历史模拟中,做了个简化演变:设计一个系统,里面有几个子系统:不掌握生产资料的废物,不掌握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劳动者,不掌握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潜力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生产力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潜力者,掌握生产资料的废物。从奴隶早期开始推演,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掌握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潜力者在时间推移中逐渐减少,到某一个点,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完全无法支撑生产力系统,而不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的力量逐步超过生产资料掌握者的力量。数量减少的掌握生产资料的生产力潜力者们为了生产资料掌握群体,不得不对力量增加的不掌握生产资料群体进行妥协。从奴隶到封建如此,从封建到资本如此,我们都能从中看到这样的演变。
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掌握者的自身生产力素质的下降,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必然改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从上面的分析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越来越大;生产资料掌握者的废物化让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
我们再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力,我想我们应该得到了一定的答案。生产力通过提高生产力潜力值上限导致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高和生产资料掌握者的废物化这两点来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通过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来反作用于生产力。
同样,为了保证生产关系不发生改变,如何削减劳动者主观能动性和避免生产资料掌握者废物化就是关键所在。
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改变生产工具来强制提高生产力潜力下限可以削弱劳动者主观能动性,比如,现在美国所思考的机器人化生产线,将劳动者的具体范畴从过去的工具使用者提高到工具制造者。也就是说,不掌握生产资料的废物会越来越多。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分类越来越细,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对人的天赋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资料所有者越来越难以掌握足够的科技,也就是说,生产力潜力值上限的掌握者不可避免的从生产资料所有者转移到生产资料非所有者。
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系统必然要发生改变。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改变。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以上不可避免的矛盾,生产资料所有者必然会转移到生产力劳动者。而由于历史局限,如何区分生产力劳动者和潜力者,是列宁斯大林的难解之题。
通过以上分析,生产力的高低不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关键,哪个生产关系能够最大限度的提供劳动者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关键。也就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因素。
封建社会,提供了劳动者人身自由,所以取代了奴隶社会。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者更大范围的自由,所以取代了封建社会。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生产资料所有者从能全面掌握的奴隶制度,退缩到只能掌握土地的封建制度,再度退缩到只能掌握钱的资本制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的具现数值和潜力上下限,而同时提高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主观能动性成为决定生产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主观能动性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系统下的生产关系。
《系统论》读书心得6
上一次写的东西过早了,缺乏一些概念铺垫,现在跳回正确道路。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其三要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重复下这句概念定义。
生产关系如果放在一个系统里,依旧还是概念所说的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而这个主体依然是人。既然如此,我们把人类社会按照一种标准将人类社会再细化成各种子系统,比如:按照地域、宗教、人种、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等。这些都是上段说过的。
既然生产关系是关系的一种,那算是系统论最擅长的了。我按照系统论的八种基本特性来分析下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系统论说的。
系统的八种基本特性分别是: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相似性。
1.整体性。
书中说的系统的整体性,是传统整体论和原子论(也是机械论吧)的总结和发展,在我看来,系统的整体性是在分析系统时理解为系统=∑子系统+∑子系统间关系。举个例子,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A和B,两者之间的关系是C。这样系统就是A+B+C。当c=0时,就是传统的机械论了,当c不等于0,就是我们常说的1+1>2和三个和尚没水吃。放到生产关系概念中,系统里这个a和b简单划分就是生产资料掌握者和非生产资料掌握者,即有产者和无产者,那这个c才是生产关系。当这个系统是全人类,那就是马克思的论述,当加上国家这个标签,那就是列宁的论述。
站在全人类角度,按国家划分系统,那国家之间依然有个关系。资本主义国家间、社会主义国家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各种关系,又是复杂的。苏联当时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时没有很好处理,不论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都没有处理好,也就是这个关系是负值,没有形成1+1>2的效果,反而是1+1<2的结果。同时期,美欧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反而是良性的,从而达成了1+1>2的效果,至少是1+1=2。此消彼长,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当我们把视角放低,放到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组织下的各个部门间的关系,也是有正有负有零。好的管理力求关系是正,而不好的管理造成的结果就是关系是负。
在整体性的分析中,提出了一种中观方法,这段我没看太明白。居然涉及了耗散理论的局部平衡假设。
对应马哲,可以参考全面概念。
2.系统的层次性原理指: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运用系统层次性原理时,可以按照纵向和横向两个方法进行划分,纵向划分就是用层次性来揭示子系统的等级性,横向划分就是就是用类型性来揭示子系统的多种状态及共性。
当我们运用层次性原理对人类整体进行分析时,会发现纵向和横向有各种不同的分法,比如:纵向可以按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行政地位等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等级,横向按性别、国家、民族、地域、宗教等又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相同的子系统在不同的横纵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可能会不同。这也是我们现在分析人类社会时比较难的一点,大家争论不同,也是因为在各自不同的纵横坐标系进行讨论,自然讨论的结论也不一样。比如,地缘政治学就是按国家作为横坐标国家间距离为纵坐标进行分析的。
生产关系三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应该是横向坐标,根据生产资料所有情况进行横向分类,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则可以算是纵向坐标,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进行等级定位。由此可见,生产关系是一种固定模式的对某一系统的层次划分标准。当我们把全人类当做一个系统进行生产关系分析时,这就是马克思的理论。当我们把一个国家当做一个系统进行生产关系分析时,这就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
当我们把全人类当系统进行生产关系分析时,其他的分类方法,比如国家、民族、宗教等就不在处于主导因素,或者说处于忽略状态。而我们把一个国家作为系统进行生产关系分析时,人类按照国家先进行了一次分类分层,然后再进行生产关系分析,这时,生产关系分析必然要受到国家分类分层的因素干扰。也就是说,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更需要兼顾国家的概念。
3.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
系统论认为,现实的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在实践中,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人为地造成近似封闭的条件,得到近似封闭的系统,这种封闭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同时,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开放有一个开放度的问题。倘若我们把开放度设为一个数量,那这个开放度取值范围应该是0到100%,当为零的时候,也就是前面说的封闭系统,当为100%,则该系统与外在环境混为一体,该系统也就不复存在。所以,系统的开放度应该是0<开放度<100%。
在我所理解的马克思理论中,似乎没有探讨开放度的问题,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系统的开放是默认条件。
既然一个系统的开放度有一定取值范围,那么,系统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条件下,其开放度必定有一个适当范围,超过这个适当范围,将危及系统的稳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满清末年在列强的强力下被迫增大开放度,最终导致满清的覆灭,再比如萨达姆政权在西方力量的封堵下被迫缩小开放度,最终导致萨达姆政权内部的混乱。
所以说,开放度问题看来在国家、民族、地域、宗教、种族这几大方面更重要。
在以阶级为主要分类方法的生产关系方面要分为内外两种。当以人和自然为两个系统时,站在生产对象概念角度看待开放度问题就不是很重要,因为生产关系隐含着一层含义就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行为,只要存在这种行为,开放度就必然存在。也就是说,生产关系隐含的人对自然界的开放问题,人断绝了和自然界的联系,那生产关系必然也不复存在。
而如果站在人类社会这个系统内,以阶级这个角度看待开放度问题时,则开放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历史发展的观察可以发现,生产资料所有者阶级的开放度总是从极度开放逐步发展到准封闭状态,而这个过程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阶级按照事物发展规律进行的兴起、强盛、衰亡、毁灭过程。
4.系统的目的性原理指:组织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
在理解这个目的性原理过程中,我一直很不明白,直到我把目的性换成趋向性才明白,所谓目的性是指系统在受到系统外部环境影响下,其内部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共同推动系统内部向某个趋势进行发展。负反馈致力于使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自我稳定,正反馈则作为系统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致力于打破系统的现存状态。即:趋向性=外部正反馈总和+内部负反馈总和
在物理学,力的作用是物体趋向性的表现形式。化学里,方程式平衡是趋向性的表现形式。生物学里,地球物种的进化是趋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整体的生产力的提高则是趋向性的表现形式。
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个人有生理和意识上的两种趋向类型,生理上有自然性的自身存在和族群繁衍,意识上有社会性的理想或信念坚持。自然性的自身存在和族群繁衍的趋向,这是生物的本能,佛洛伊德对此早有论述。社会性的理想或信念的坚持,具体而言,则要更为复杂,人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理想和信念,比如科技、宗教、民族、国家、种族、哲学、方法论等等。
在国家概念上,维持国家的存在是国家自身对内趋向,而国家对外趋向则是呈有相当大的正反馈,即对其他国家的存在进行破坏,即吞并、控制、降低该国家在国家系统内的层级(即前文所述系统的层次性)等。
5.系统的突变性原理指: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是一种突变过程,它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
突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天文里的超新星爆发,地质的地震、火山喷发,遗传里的基因突变,工程建筑的坍塌崩溃决堤,社会里的社会运动(各种春各种花)、战争,心理活动的灵感、即视感,等等。
20世纪后半叶产生了专门研究突变现象的突变论。居维叶认为,只有突发的外部因素才能造成系统的突变。而托姆则认为,渐变的外部因素也可以造成系统的突变。这样,不论外部因素是连续还是突发,系统都有可能造成突变。
突变论揭示,外部因素≤4时,系统突变的类型有7种,而增加一种外部因素,即外部因素=5时,系统突变的类型则有11种。也就是说,外部因素越多,系统突变类型更多。这也就给了我们一种万花筒式的变化过程。在最近几年的各种花各种春运动中,我们明显能看到突变论在国家突变上的试验和运用,外部力量通过运用经过测试的几种方法,作用于某国,造成该国内部的突变,而其突变的模式有些类似,有些不同。完全印证了突变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按照这个观点看突变性,就是说系统内部本身就有矛盾,而外部因素通过刺激系统内部这些矛盾从而造成系统突变。
我们再看各种春各种花,外部力量主要是各种国家力量,我们称为外部国家,被实施的主体是国家,我们称为突变国家,也就是说,这是国家体系下的一种具有国家目的性的行为。我们看到,突变国家首先要有内部矛盾。倘若没有,外部国家会通过地域、宗教、意识形态、民族、种族等方面制造内部矛盾,即对突变国家人群进行概念分化。在进行突变国家内部分化行为,强行制造了内部矛盾后,外部国家通过已经经过试验证明有效的外部因素手段,对突变国家引发突变。比如:埃及的民主专制概念分化和宗教概念分化,叙利亚的民主专制概念分化和民族分化、宗教分化,乌克兰的民主专制概念分化和民族分化、地域分化,香港的民主概念分化和地域分化,东突的民族概念分化和地域分化,等等。
由于突变论的研究还很有限,所以各种春各种花运动,有的造成了突变,有的没有造成突变。这些外部因素的分析研究、内部负反馈机制的分析研究依然需要继续推进。
从量变到质变的理论角度考虑突变性原理,过去我们对量变到质变一般是因果线性的推理,即:质变受量变的约束。但突变性原理极大的扩大了量变到质变的理论范围,把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变成了因果随机性,即:量变只是系统发生质变的因素,系统如何质变是随机的。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习惯用的“因为……所以……”句式应改为“由于……可能……”。
6.系统的稳定性原理指:在外界作用下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态,保持和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在理解系统论中的稳定性原理时,我们要改变我们对稳定的理解。
在我们习惯的认知中,稳定应该是个长时间的结构上的静止状态。但是,系统论不这样认为。系统论认为,稳定是在保持系统的整体性上内部可以动态演化的状态。
我的理解是,只要系统的整体性不改变,即系统不发生崩溃,系统内部的状况不涉及稳定性。
这个怎么理解呢?我们以一个国家为例。假设中国,过去我们对稳定状态的理解是各个阶层安稳,整体平静,这就是国家平稳了。但是,按照系统论观点,这不对,只要国家不解体,内部再混乱,也是稳定状态。
这种看法太匪夷所思了,怎么可能呢?换个主体,地球。地球只要不崩溃,地球上的什么海啸、气候变化、生态变化、地质变化、板块移动,都不算什么,地球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还是太匪夷所思了,不能接受。但是,一旦接受这个稳定概念,会发现,我们过去所执着的很多东西,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比如,香港问题,文革问题,在系统论下,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些内部的混乱状态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在系统论下,并不是说对这些混乱状态不管不问。内部这些促进或者推动系统崩解的因素,称之为正反馈因素;遏制这种促进或推动系统崩解的因素,维持系统完整性的因素,称之为负反馈因素。在系统内部,如果没有负反馈因素,正反馈因素很容易让系统崩解,所以,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完整性,必然有负反馈因素。由此由负反馈因素的长期存在和正反馈因素的波动发生,构成了系统内部的状态。但在系统来说,这依然处于稳定状态。
再以苏联为例,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其进行的宣传自由、选举自由、企业私有等等,都是对苏联这个国家整体的正反馈因素,而且,戈尔巴乔夫等通过掌握苏联国家的负反馈机制,停止国家负反馈机制的运作,在正反馈因素不断壮大下,自然是苏联解体的结果。同样,以叙利亚战争为例,反对派构成叙利亚国家的正反馈因素,叙利亚政府以其暴力机构等负反馈机制对正反馈因素进行抵抗,在正反馈因素和负反馈因素的反复波动下,维持着叙利亚国家的存在。
由于一个国家需要开放性,那么基于国家系统层级性要求的自目的性,国家必然会受到内外部的不断波动的正反馈因素影响,而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整体性,也必然构成自身的一套负反馈机制。所以,只要弄清楚正反馈因素有哪些,有目的的去构建自身的负反馈机制,可以大大减少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性的成本支出。
同样,对于企业来说,维持企业存在是企业的基本要求,寻求企业在行业内的层级不断上升是其自目的性,而内部的各种制度,有很多规章制度就是属于负反馈机制。企业内部的负反馈机制有哪些?这都是我们在系统论的稳定性要求下需要去研讨的。
总之,系统的稳定性,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衍生的原理。没有整体性,稳定性无从谈起。讨论稳定性,首先必须考虑整体性。
****************
还有两个基本原理没有写。
{:1_1:}虽然看过了,但是还是支持下 能用例子说说文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过程吗
用奴隶主,地主这些具体概念 乌鸦 发表于 2016-1-25 2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能用例子说说文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过程吗
用奴隶主,地主这些具体概念
如果是奴隶主的例子,可以选择中国夏商周。如果是地主的例子,可以选择西方近代。
不论是哪个吧,到了该生产关系模式的末期,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生产力掌握比例是呈现下滑态势的,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群体大部分不再从事生产相关的学习实践,而是转到吃喝玩乐或者艺术等非生产相关方面。
如果具体阐述的话,这能写一本书了。。。。。
其实自己按照文中架构,自行推演,也能做到的。 生如过客 发表于 2016-1-25 20:47
如果是奴隶主的例子,可以选择中国夏商周。如果是地主的例子,可以选择西方近代。
不论是哪个吧,到了 ...
多谢 写的挺不错的.人文科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工科,只不过不确定性要大些,但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仍是可以预测的,像毛爷爷就是人文工学系统的集大成者. 搬个小板凳学习 搬个小板凳学习 搬个小板凳,挨着葡萄坐,学习 搬个小板凳,隔着葡萄坐,学习 忙总的 论系统科学 写的更准确。 原创!顶! 很棒,开脑洞
写得真好!和楼主一个。
一、就读书心得 3 而言。美国应该看到中国汉族本身就是具备完备生产力的民族。汉族居住地带并不是地大物博。在心理战中,美国鼓吹西藏,新疆独立,着眼于资源。对汉族的分裂来说,是以地域着手瓦解。我们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那些地域攻击的言论。比如,河南人如何如何,上海人如何。更深的,就是地方割据思潮、势力的培养(有种学术观点认为:秦以来的中国史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封建割据斗争史)。通过地方割据,分解完备生产力。
地方割据的后盾就是军队。586上来大整军队,就是从根子上剪断(不能说从根子上清除)地主割据的政治暴力的基础。
二、就读书心得 6 而言。系统稳定性,可以用骑自行车来类比。骑到目的地是系统存在的要求。自行车得动才能稳定的达到目的。不动,目的达不到,而且要摔倒(杂技的停车,实际上是利用车身晃动压迫车胎与地面形成连续变化的不间断三点以上接触而达成的)。车的稳定在车不断前进中实现。同时,自行车不能左右乱动,一旦超出限定(这个限定就是楼主所说的负反馈的限度)同样会摔倒。这种摔倒的伤害度与前进速度成正比。骑得越快,摔得越狠。
以前苏联为例,当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时候,工人雇佣化,目标管理制,割尾巴等等时,前苏联还存在,但是,当他提出新思维,否定苏共苏军历史,否定共产主义理念,对安德列娃等党员的反对声进行压制(切断负反馈圈)时,苏联这辆自行车就左右摇摆得利害,当叶氏从组织上分裂时,苏联这辆自行车就狠狠地摔在地上了。
这两点是我看了主贴后感想,不是反对,是补充。
另外,问一个题外话。现在媒体上常有”体系“一词。有人认为,体系,就是系统的另外一个说法。楼主对此有研究吗?有的话,方便时阐述一下。先谢谢了!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6-1-30 18: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写得真好!和楼主一个。
一、就读书心得 3 而言。美国应该看到中国汉族本身就是具备完备生产力的民族。汉 ...
文中写了:“再以苏联为例,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其进行的宣传自由、选举自由、企业私有等等,都是对苏联这个国家整体的正反馈因素,而且,戈尔巴乔夫等通过掌握苏联国家的负反馈机制,停止国家负反馈机制的运作,在正反馈因素不断壮大下,自然是苏联解体的结果。”
你说的:“以前苏联为例,当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时候,工人雇佣化,目标管理制,割尾巴等等时,前苏联还存在,但是,当他提出新思维,否定苏共苏军历史,否定共产主义理念,对安德列娃等党员的反对声进行压制(切断负反馈圈)时,苏联这辆自行车就左右摇摆得利害,当叶氏从组织上分裂时,苏联这辆自行车就狠狠地摔在地上了。”
我们两个的阐述是一样的。
======================
媒体常有的体系一说,不应该看作系统。
系统,不仅仅是一个部分,还有与该部分之外的部分的互动影响。一般人习惯所说的体系,是与该体系之外并无联系的。
从方法论看,与外在无联系的体系是机械论,与外在有联系的系统才是系统论。 生如过客 发表于 2016-1-30 19: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文中写了:“再以苏联为例,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其进行的宣传自由、选举自由、企业私有等等,都是对苏联这 ...
我看到一个教授的定义说:体系是系统的系统。能这样认为吗?
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综合关于体系的种种具体表述来看,体系,似乎是指有明确边界的集合。有明确边界的系统,是封闭性系统。它被划分于系统分类集合之中。与之相对应的是开放性系统。 楼主加油. 把国家用系统论来分析,比较技术化,没那么抽象了. 好文,好思考,学习了 学习 非常好的文章 “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推演过程中”“同样的困惑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推演中重现”
这里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阅,需要下大量事实论证的功夫,跳过这步直接架框架,太过偏颇,马哲可以推荐一个人;小童看天下 (微博) “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推演过程中”“同样的困惑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推演中重现”
这里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阅,需要下大量事实论证的功夫,跳过这步直接架框架,太过偏颇,马哲可以推荐一个人;小童看天下 (微博) 好文,好思考,搬个小板凳学习 认真学习。 其实马克思没有研究过中国的情况。中国在西周时代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经过两汉发展到魏晋却堕落为典型的奴隶社会。从改造自然的能力来说,战国时代有铁器的使用是大大提高了。这就是典型的生产力发展不但没有改善生产关系,反而恶化了生产关系。魏晋时代,“奴隶主贪婪的剥削,能够最大值的剥削劳动者的产出,为什么奴隶主要遏制自己的贪婪”?根本没有出现利益让渡。魏晋之后是北魏推行均田制,把属于奴隶主的农奴变成属于国家的农奴,相当于成立一个巨型国企把众多民营企业给挤垮了,实现的利益让渡。这个完全是由于常年战争带来的抛荒土地,和集权帝国的巩固政治权力的需要。马克思所研究的欧洲,没有经历中央集权帝国,没有考虑这种利用政治手段成立垄断国企的情况 楼主自控学的不错啊,大学时候自控差点没过 生如过客 发表于 2016-1-30 19: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文中写了:“再以苏联为例,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其进行的宣传自由、选举自由、企业私有等等,都是对苏联这 ...
楼主这个系统观点主要还是以国家为系统单元去观察,而现实世界是一个整体,用系统的观察角度去看,就不可能不去看二战后冷战后美国主导世界体系这个现实。
网上总有个说法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重要性,对国与国战争的二战前时代是这样,但是现在世界的生存法则早已不是这样。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依赖其它国家生存超过一定时限,这是被有意规划好的。哪个国家能够制造什么东西,用什么去国际上交换什么,以及未来发展到什么程度,不但是根据每个国家地区自身的资源,人口,能力,而且在高层次上也是计划好的。这个架构就是目前世界世界上的贸易体系为主的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
美国至少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上可以动用行政层次的执行力,其它国家地区的以地缘政治,贸商为辅的影响力,这是全世界在一个体系下运行的基础。少数几个国家对美国免疫,但是也不能完全存在于真空中,方方面面总是要受这个体系的钳制,自身发展受阻。你恨这个体系也好,爱这个体系也好,这是一个不可无视的现实,就像生活中水与空气那样,没办法躲避。
这个体系不会是完美的,而且是在不断调整变化中的,这是每天新闻中世界各地小事不断,大事不出的原因。中美之间的矛盾本质是,中国在美国体系中处于外围组织,但是因为各种因素,中国发展超出了美国预期,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这个体系中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匹配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美国看到了危机,中国看到了机会,美国试图提高对中国掌控与影响力,目的是维持他主导的这个体系,中国试图加紧屏蔽美国控制并寻找自己在体系中升级的方向,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对世界体系带来危害,这是所谓美国遏制中国论的根本来源。
在这个语境下,从中国自身的角度用系统论去分析世界分析中国自身,容易看不到矛盾的全面与本质,中国面对的不是仅仅美国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世界现存体系,中国也不可能摆脱世界体系自我生存,而继续发展经济。表面上这是一个经济矛盾,也是中国政府描绘的那样,实质上这是一个世界政治问题。
而其中,意识形态是假,就好比美苏争霸中国选边一样,实质上还是行政控制力与影响力的问题,而权力从来都是与利益相关的,因此更本质上就是权与利上让渡多少换来“战略环境”的问题,所谓“战略环境”无非就是个安生过日子的权力。有的国家让渡的是部分主权,有的是总理都被监听,有的是当铁杆盟友,保证全方位一致,基本上自降为行省待遇,也有的国家如中国,沙特这样的是付出巨大经济利益,以支持世界金融体系为己任,总之,形势发生变化时,做些调整是可能的,但是打翻桌子让大家都吃不上饭,那就是跟所有人过不去。你如果有这个能力,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有谋反之心,那样的话组织会怎样还用说么。
以为组织会为了离不开廉价商品而容忍对体系的危害,这个温水煮青蛙的想法,是许多人自己给自己吃药吃出来的。美国不是青蛙,同样的招式再使也不会管用了,而且上过当的人势必更小心。现在的道路只剩下两条,要不投靠,要不开打,给考虑的时间我的估计以五到十五年为限,这个底牌应该是交待过了。
依我看,主席台前三排已经下了决心。如何知道,看他怎么做不要听他怎么说。其它的都是浮云。 北疆 发表于 2016-2-2 17: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推演过程中”“同样的困惑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推演中重现”
这里有大量 ...
小童就是不愿意细说!总是拿经典说事! Fuhrer 发表于 2016-6-5 0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这个系统观点主要还是以国家为系统单元去观察,而现实世界是一个整体,用系统的观察角度去看,就不可 ...
楼主这个系统观点主要还是以国家为系统单元去观察
这个说法是你自己认为的。我拒绝接受这样的总结。 本帖最后由 路漫漫 于 2016-10-22 23:15 编辑
首先,谢谢你写的这篇读书新得。
我是第一次听说系统论,但是在网上没有找到直接理论的书籍,只有比如钱学森的或其它诸如工程系统类的。
向请教你买的《系统论》的书名,作者,及出版社。
不知过客兄是否有时间把提及的另两个理论的总结也分享一次 路漫漫 发表于 2016-10-22 23: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首先,谢谢你写的这篇读书新得。
我是第一次听说系统论,但是在网上没有找到直接理论的书籍,只有比如钱学 ...
《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魏宏森.曾国屏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