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传笔记•第三章】心定社会主义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10-29 20:54 编辑【太祖传笔记·第三章】心定社会主义
1918年6月从湖南一师毕业(25岁),面临找出路的问题,恰好已受聘北大教授的杨昌济传回消息,法国在中国招募华工。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1918年8月中旬会同新民学会其他会员到达北京。
北京之行
从长沙到北京是成长经历中的第三次转折,此时恰逢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北京又是新文化运动中心,人文荟萃,各种思想、学术争奇斗艳,在一生中可能最关键的时期结交名流学者、接受思想激荡。
1918年10月间,经杨昌济介绍认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进入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在第二阅览室当助理员,管理15种中外报刊。通过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同时还结实了陈独秀、蔡元培、梁漱溟、胡适等名流及谭平山、陈公博、张国焘、邓中夏等一些后来的著名人物。
在读了一些无政府主义小册子之后,与当时无政府主义个人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北大学生朱谦之意气相投。1919年3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日本的新村》,宣扬半工半读、平等友爱的新村是改造社会的办法。接着,北大的王光祈组建了3个类似新村的工读互助团。早在一师毕业后来北京之前,曾与蔡和森等人实践过这种劳作伴读的理想,所以颇受影响。
新文化运动中的社会主义流派众多,既有马克思主义,也有无政府主义,包括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义,俄罗斯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北美的工读主义等,无政府主义在传播中一度占据优势,一切都在讨论和试验中。
北京之行最大的影响是对政治的兴趣继续增大,虽然接触各种思想流派,但并没有消化,思想上倾向于温和改良的无政府主义,还要在实践探索中比较、淘汰和选择。
湖南学生运动
1919年3月20日离京,回湖南服侍病危的母亲,途中转道上海送别蔡和森等赴法勤工俭学。4月6日回到长沙。 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回湖南联络。与新民学会在湖南的其他会员商议之后,决定通过新民学会会员的活动,改组现在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新的湖南学联,发动学生总罢课。
5月28日,新的湖南学联成立,工作人员大多是新民学会会员。
6月3日,在学联组织下,长沙20所学校统一罢课,提出拒绝巴黎和约、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要求。
7月9日,由湖南学联发起,成立湖南各界联合会,当月发展到400多个。
由太祖提议,学联决定创办《湘江评论》,太祖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最重要的文章是《民众的大联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推荐这篇长文。文中第一次公开赞颂十月革命,明确提出实行社会改造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号召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联合起来,为减轻地租捐税而抗折决绝吃饭问题,号召学生、教师、妇女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联合起来,最终实现民众的大联合对抗强权。联合起来后的行动方法,在马克思的激烈派和克鲁泡特金的温和派之间,选择无血革命的温和派。
8月中旬,《湘江评论》刚印出第五期就被湖南督军张敬尧查禁,湖南学联同时被强行解散。
驱张运动
这是第一次独当一面发动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运动,无政府主义色彩浓厚,同时更深度了解马克思主义。
9月中旬,召集原学联干部酝酿驱张运动。
12月1日,在《湖南教育周刊》上发表《学生之工作》,主张通过新村建设改造社会:创造新学校,实行新教育,学生在农村半工半读;这些学生组建新家庭,若干家庭组成新社会;这个社会里有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工厂、公共医院等机构;这些社会连成一片,国家得以改造成理想的新村。
12月2日,张敬尧镇压焚毁日货示威大会。12月6日,学联公开发表驱张宣言,发动长沙各校总罢课。
12月6日,向省内衡阳、常德等地和省外北京、上海派出驱张代表团请愿联络。
12月18日率驱张代表团到京,组织“旅京湖南各界联合会”和“旅京湘人驱张各界委员会”,先后进行7次请愿活动。
成立平民通讯社,自任社长,起草驱张呈文、宣言等分送北京、上海、汉口等地报社发表。
在京期间,加入实践新村主义的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2月参观王光祈试办的女子工读互助团,并写信向长沙的新民学会做了介绍。又拜访中国新村运动倡导人周作人。
与李大钊接触更频繁,对布尔什维主义兴趣越来越浓厚,搜寻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中文版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4月,与彭璜等新民学会会员发起成立“湖南促进改造学会”。
5月5日到上海,与彭璜率领的上海驱张代表团会合,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期间与彭璜等人实验互助工读团生活,共同做工、读书,结论是不可行。
6月在上海报刊发表《湖南人民自决宣言》、《湖南改造促进学会发起宣言》等一系列湖南建设文章。
拜访此时在上海的陈独秀(与李达等人筹备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谈到马克思主义,1936年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时回忆“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任何人”。
驱张最终由武力完成,已参加国民党的湖南人谭延闿6月率军入长沙,张敬尧军队6月26日撤出湖南。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湖南自治运动
1920年7月7日回到长沙。
7月22日,谭延闿发表“湖南自治”“还政于民”的通电。
与新民学会会员易礼容等人创办文化书社,请新任湖南督军谭延闿写招牌。7月31日在湖南《大公报》发表《文化书社缘起》一文,说明文化书社的宗旨是宣传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营《新俄国之研究》、《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等书籍以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编辑的刊物《劳动界》。书社后来成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秘密联络机关。
9月1日后的一个多月,个人或联名在湖南《大公报》和上海的报纸上发表14篇文章,系统提出湖南自治的具体主张,号召各种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联合起来,推动谭延闿实行湖南自治,率先在湖南建立“共和国”,后各省效仿分建,经过10年20年后再搞“彻底的总革命”。这实际上是一个放大的新村,虽然已急速转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改良仍有幻想。
9月13日,谭延闿召集“自治会议”,混淆“湘人治湘”和“湘人自治”概念,目的是他们这批湖南官僚包办湖南政治。
9月25日成立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发行《俄罗斯丛刊》,推荐湖南《大公报》转载上海《共产党》月刊上的《俄罗斯共产党的历史》等文章,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16人到上海学习俄语,然后赴俄罗斯留学。 10月5日6日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民办自治文件,10月7日起草自治《请愿书》,10月8日出席筹备自治运动各界联席会议,任主席。
10月10日,2万多民众冒雨游行,向谭延闿递交请愿书,谭接下,事后断然拒绝各项要求。
11月下旬,赵恒惕取代谭延闿成为湘军总司令,打击民间自治运动,湖南自治运动不了了之。
11月下旬离开长沙,总结湖南自治运动失败的教训,认为政治改良可谓绝无希望,决心走上革命道路。 这年27岁。
借题发挥
和茶友讨论管理和看书的关系,这里多扯一点。
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只提供一个参考。
走上管理岗位的两种方式
一是坐电梯模式,被大拿看中,放到身边干几年,然后放到实权岗位锻炼几年,有实绩再升职。
另一种是爬楼梯模式,从基层一步一步升上来,逐步淘汰,阵亡率非常高,高到可能是万分之一,几万分之一。
凭什么冒头
除非有爹可拼而成为刻意培养的对象,此外,几乎所有人都以某门看家本领崭露头角。35岁前后有一门拿得出手的立身技艺,干过活、出过活;40来岁的时候独挡一面,不然机会渺茫。
必须经历的过程
第一步是管人,当个小头目,10来个人的头,这个阶段的任务一般非常清晰,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边界很清楚,主要是学会和人相处:
一是掌握2个基本的人性,自主性和趋利避害,在这个基础上抓队伍,知道怎么调动积极性和凝聚人心;二是培养洞悉人性的敏锐感,听得懂弦外之音,不被花言巧语迷糊,怎样的人可以合作依靠,怎样的人必须避而远之,在这个基础上知人善任。
没有这个经历,没有这些能力,干不好管理,因为即使做到管几万人的头,交集非常多的也就是7-8个人,而且人性普遍存在,不能改变,只能把握。
有些人天生有这个能力,有些人再怎么训练还是愚钝,搞不懂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步是管事,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把设想变成具体目标,把目标变成可以执行的计划,把计划变成流程,把流程变成具体的任务,有次序、有重点、有要点。
不管是在矩阵制组织还是直线型组织,大多通过做项目来锻炼这种能力,一般来说,从小项目到大项目。做项目有两个难点,一个是沟通,另一个是设定边界。
小项目指边界清楚,比如把所有零部件组装成一艘航母,重点在沟通,侧重指挥、控制、协调;大项目指边界不清楚,比如任务是造一艘航母,各种参数需要在项目过程中摸索、设定,侧重设想(计划)、组织。
以后结合太祖传中事例再讲。
第三步是意识和思维,决策时有方向感和平衡感,懂得审时度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长远利益,什么短期利益;什么时候应该针锋相对,什么时候应该旁敲侧击。
以后结合太祖传中事例再讲。
第一步、第二步是管理必须具备的能力,但不是说管几个人、管点事就是管理人员,能参与到核心决策才能说是在管理。
管理要不要看书
要看,但不是乱看书,要看有价值的书。
看书的作用是解答工作中的疑问,自己在哪里探路,其实人家已经走过了,看看人家是怎么说的,有什么启示。
判断一本书有没有价值,来自自己的经历,不是别人的推荐,推荐人只是按照自己走过来的经历提供参考,不一定适合自己,不一定适合现在的自己,因为处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有经验的人推荐的书是个好的参考,但不要迷信。
不要看什么管理模板,不要奢望有一天能用上这些技能和知识干管理,有这个心,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看点与工作相关的资料,站稳脚跟,把工作中的问题解决,不只是眼前的问题,还有将来的问题。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看什么高大上管理,管理不能照本宣科,只能感同身受。
还有一点,泛读很多本书,不如精读几本书。
管理是种生活方式
管理不只是一种技能和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要忍受得了没有尽头的辛苦:三更半夜被工作电话从床上拎起来,自我加班是家常便饭;累得像狗一样,回家一句话都不想说;相关新闻、政策、法规出来,对自己的组织有什么影响。
你不要问,我这么辛苦,得到什么了?如果问了,你离开管理岗位的日子差不多就到了。没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千万不要干管理。
支持借题发挥。 特别赞成结尾的感受。
管理人实际也是个被管理者,他必须充分利用那些有限的资源(外部和内部条件,时空的千变万化等),来完成一个无限的任务(目标既实在-有质有量;又虚幻-好上了必须加好,越是好马快马,越会增加负荷和承担风险)。
那些旁观“高位风光者”的普通人,往往忽视他们“爬”上来的过程,和将来被“拉清单”的前途。
当然,小人得志得势,也属常态。但你是否会那样幸运(或者换句话说,那样卑劣)呢? 前不久NHK出了一部吉卜力的纪录片,宫崎骏说:“我不明白有人会为了幸福而活着……做动画幸福吗?一点也不幸福,相反十分痛苦。我不信铃木会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工作,如果是那样他就该干其他的行当……”
牺牲与奉献倒不一定,对于某些人来说工作就是最好的回报,经济利益只是副产品。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10-28 10:19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不久NHK出了一部吉卜力的纪录片,宫崎骏说:“我不明白有人会为了幸福而活着……做动画幸福吗?一点也不幸 ...
老人没看过宫崎骏 ,这话说得很浪漫主义,可别当真呢 {:4_280:}
那是因为他已经不用担心经济利益了,对更多人来说,木有牺牲与贡献崇高精神,那应该是先把温饱搞好。 就看看近期茶友的发言,我估估“好学生”中至少70%,白学,还不如不学。 伊莎贝 发表于 2014-10-28 12: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人没看过宫崎骏 ,这话说得很浪漫主义,可别当真呢
那是因为他已经不用担心经济利益了, ...
宫崎骏能说出那样的话肯定是不愁吃喝的,而且他的童年比年纪相仿的小伙伴要幸福很多,所以他可以很淡定。他的职业经历就没有为生计发愁过,就算为钱愁也不会是因为吃喝问题。他的合作伙伴高田就没他这么幸运了,地震后流浪街头无人过问,八九岁的时候正是美军不断空袭的时期,所以内心比较阴郁,这才有了《萤火虫之墓》。
借题发挥部分很有感触,刚有过失败的经历,读到懒虫出版的忙总两本书的时候,结合失败的经历,感触良多,虽然失败了,但是带出来的几个弟兄技术水平都还不错,算有点欣慰。
唉,又要从零组建团队,一天见3、4个应聘者,交谈6、7个小时,说得嗓子冒烟。 gwa 发表于 2014-10-28 05: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特别赞成结尾的感受。
管理人实际也是个被管理者,他必须充分利用那些有限的资源(外部和内部条件,时空 ...
前辈的话,令后生心有戚戚。
干管理是在打一场没有尽头的战,干掉这个竞争对手,又一个新的对手冒出来,守是守不住的,只能往前走。
正是没完没了的竞争和淘汰,才杜绝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永远的压制和奴役,把自己的企业管好,几千个员工背后的几千个家庭才能过上相对有尊严的生活。
因为这个想法,才干管理,只为挣这几个钱,绝对不干管理,付出的心血和收益不成比例。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10-28 1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不久NHK出了一部吉卜力的纪录片,宫崎骏说:“我不明白有人会为了幸福而活着……做动画幸福吗?一点也不幸 ...
曾和一土豪(钱多,跻身新出炉的500强民企前100)聊过这个话题。
问:钱已经用不完,死了带不走,还这么拼命,为了更多钱,值得吗?
答:不为钱。
问:死后留名?
答:小老百姓,留什么名。
问:那为什么?
答:不为什么,往前走。
最后找到这个共识:解决生存问题后,正当地有更多钱、更多权,干更多更大的事。
夫妻俩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整天忙得四脚朝天。 伊莎贝 发表于 2014-10-28 12: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看看近期茶友的发言,我估估“好学生”中至少70%,白学,还不如不学。
伊博有保留,让我说,几乎没人在学,胡扯口水一大堆。
处在泥沙俱下的环境,要么加入,要么滚蛋,没有第三条路。不管什么环境,不投身干活,永远没有机会。
抱怨负面现象、热衷小道消息,不是世界观有问题,就是坐井观天无知,等于自杀,自己作死,他人管不了。
讨厌八卦,特别是瞎猜政治。 健恒 发表于 2014-10-28 21: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借题发挥部分很有感触,刚有过失败的经历,读到懒虫出版的忙总两本书的时候,结合失败的经历,感触良多,虽 ...
其他楼里的一个讨论回复:
我前后一共读了6年各种管理书,包括案例,做了有10多本笔记,现在回头看,基本都是无用功,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能写出来的都不是精华,书本再精妙、文字再达意,都无法全面貌反应管理过程中真实的环境、条件、人心等微妙之处。
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还是每天的工作日志,记录那些一时不能系统整理,但感觉上非常必要记的东西(或许是某个插曲,或许是某个被否定的提议,或许是某些私下的交流),对照显示整个过程的正规流转文件,分析当时的决策,复盘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
管理工具当然重要,但并不一定用得上,平时花时间精力去学这些武功秘籍,不值得,的确需要用的时候再学也不迟。
链接在这里:http://www.sychaguan.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1742&pid=214136
每个人处在自己的环境下,任务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忙总的是忙总的,我们的是我们的,不一样,不用事事套忙总,也套不上,因为管理一定要讲感同身受,写出来的不是精华,也写不出来。
健恒兄最应该做的:
1,自己重新复盘,找出失败最根本的原因;
2,再和自己的上司、同事沟通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只有他们真切知道当时的具体情况。
10楼回复中的那个土豪,没看高大上的管理书,也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却能把企业带到民企100强,就是因为时刻总结,不在同一条沟里栽倒第二次。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10-28 13: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宫崎骏能说出那样的话肯定是不愁吃喝的,而且他的童年比年纪相仿的小伙伴要幸福很多,所以他可以很淡定。 ...
近代科学家大多出身贵族、富有家庭,原因大抵如此? 那真是个混乱的时代,好像动辄就可以宣布“自治”,还弄个“共和国”什么的。太祖参合了一次就知道了,涉及到如此大的利益的时候,坐下来谈是绝对谈不拢的。非得经过激烈的斗争才能达到新的平衡。
忽然觉得有点像化学反应里的平衡的打破与再建立。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10-29 01: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他楼里的一个讨论回复:
谢大师兄的建议。复盘过原因,但主要是因为老板是新进入这个行业,而个性又比较执着,下属、同事提的建议很少实际采用,导致犯了不少严重错误,最终失败。 健恒 发表于 2014-10-29 12: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大师兄的建议。复盘过原因,但主要是因为老板是新进入这个行业,而个性又比较执着,下属、同事提的建议 ...
碰到这样的情况,我的方法是搬救兵,吸收更多项目执行人员参与讨论可行性。
搬个小板凳,听讲座! 小飕风风 发表于 2014-10-29 11: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真是个混乱的时代,好像动辄就可以宣布“自治”,还弄个“共和国”什么的。太祖参合了一次就知道了,涉及 ...
人都是螺旋成长的,思想剧变需要经历复杂的蜕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扬弃,和小飕兄说的化学反应有点像。
原本希望从教育入手,通过大哲学家、大伦理家改造民众的思想,理想主义的新村和工读试验失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发现民众的力量,空想主义的民众大联合驱张运动、湖南自治运动又失败;只能走现实主义的革命道路,革命就是利益再分配,有力量才能做到再分配。
通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得当的团结方法其实是组织:
1,极少数人因为同一个信念走到一起,有了一点反抗力量,但草创力量不大,被赶上井冈山;
2,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分田到户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组织起来,力量就大多了,才可以3次反围剿成功。
3,井冈山成功建立革命模式,有了模式,不断复制完善,最后星星之火燎原。
搞政治,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管理同样如此:统一中层人员思想,讲讲大道理,我们不是混蛋,不是败家子,一定把对手干趴下···,对基层不能也不用经常讲什么大义,经常讲,不被当成骗子才怪,多发点工资比什么都管用。 特别赞同“管理要不要看书”这段。
没有实践而看书学管理,好比读书时应付考试,考后没多久就忘了。 天山来客 发表于 2014-10-29 22: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特别赞同“管理要不要看书”这段。
没有实践而看书学管理,好比读书时应付考试,考后没多久就忘了。
有过惨痛的教训,所以现实,不做无用功,现在看到过去的10多本管理书籍笔记,哭笑不得。
学管理最好的途径是在工作中跟着大拿学习,一点一滴积累。
我比较幸运,几个顶头上司和朋友风格、类型不一,有科班出身大开大合的(硕士生),有半路出家刻苦勤勉的(高中生)、有大字不识胆大包天的(初中生),还有一些老法师讲亲历大故事···
最深刻的是碰得满头包,最困难的是淘汰过去有用的方法
RE: 【太祖传笔记•第三章】心定社会主义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10-29 0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曾和一土豪(钱多,跻身新出炉的500强民企前100)聊过这个话题。
问:钱已经用不完,死了带不走,还这 ...
现在四海清平,解决了温饱无后顾之忧,不为钱,不为名,还能做的啥事有意义值得奋斗呢?望老师兄指点一二?
RE: 【太祖传笔记•第三章】心定社会主义
啥样事是更大事? 充电器 发表于 2014-10-30 0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现在四海清平,解决了温饱无后顾之忧,不为钱,不为名,还能做的啥事有意义值得奋斗呢?望老师兄指点一二 ...
成就感 充电器 发表于 2014-10-30 09: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啥样事是更大事?
见谅,中午没时间多回复。
对我这个小老百姓来说,更大事是干掉外国竞争对手,把公司做得更好、更大,产品卖到国外,价格高高的,更多员工能分到更多的票子、住更好的房子、开更好的车子。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10-28 1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不久NHK出了一部吉卜力的纪录片,宫崎骏说:“我不明白有人会为了幸福而活着……做动画幸福吗?一点也不幸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他们的生计来源。不工作就意味着节衣缩食、上无片瓦。这些人没有资格考虑工作幸福不幸福,经济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10-29 22: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过惨痛的教训,所以现实,不做无用功,现在看到过去的10多本管理书籍笔记,哭笑不得。
学管理最好的 ...
大师兄,我觉得看书还是有用的。
最近在看杨纪琬和夏冬林师徒俩编著又改编的一本书《怎样阅读会计报表》,觉得站在学科高点的人,他们写的入门书籍,其立意和论述的角度,乃至词句,都有一种凝炼的感觉,隐隐和“道”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让人生发出其他的联想和感受。
之前看忙总推荐的娄尔行《基础会计》和上海财经新版的《基础会计》,真没这种感觉。
我觉得管理能力是历练出来的,比较看书学习和跟人学习,当然一个有心的人跟人学习会觉得进步神速,但管理学科的结构、概念、体系也不是没用。知识和实践,应该是有对应的。
即便是现在被视为骗子的余世维,他讲述的理念也无外乎脱胎于管理科学,加以自身的改造和口语化,可以称之为“管理科学推广师":lol
问题是国内管理学科和实践脱节太严重,实践的机会不多。真的教人怎么管理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作为入门知识,看书还是有一定用处。
工作中涉及到一些管理工具、制度建设,这类也是要看书的。 然后203 发表于 2014-10-31 14: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师兄,我觉得看书还是有用的。
最近在看杨纪琬和夏冬林师徒俩编著又改编的一本书《怎样阅读会计报表 ...
看书是有用的,请看主贴。
只是坚决反对不从事管理,没有实践,想通过看书学管理,“学会管理”以后有一番作为。这种方式,最多只能记住零星的原则,而且是干瘪的、常识性的原则,就像学一门外语,不用,过一段时间只记得几个简单的单词,纯粹浪费时间。我就白费了很多精力。
有组织(企业、机关、团体,包括茶馆这个论坛)就有管理,敏感的人体会得深一些,迟钝的人体会少一些,只是平时不刻意拿出来讨论、研究。
敏感有体会的人看管理书(一般是粗浅的书),可能会看到对应;从事管理有疑问的人(一般是有深度的书),会看得恍然大悟。好几次翻过去的笔记,白纸黑字完全可以回答已经困扰很长时间的疑问,之前却没有丝毫印象。{:4_269:}
所以反对盲目看管理书,提倡现实地看书、有甄别地看书,不看名头和热度,只看内容是否对自己有价值。
我是这样买书的:记录一些问题,网上收集一些书目,去实体书店翻书,没价值,删除,有价值,回家网上订购。举个例子,钱学森主编的《论系统工程》肯定牛的,但对我帮助不大,不看,Gavriel Salvendy的《工业工程手册》(清华大学2005年版)帮助大,啃下来。
大概10年前逛上海书城,4楼专门有个区域,播放余世维的演讲,旁边是他的培训教材,翻了一下,忽略——他在用常识赚稿费和出场费。
本帖最后由 derek 于 2014-11-1 06:34 编辑
【脑洞大开胡说八道】管理实习生是个好东东,到各部门轮岗,体会,然后到某个岗位干若干年,然后再下去轮一遍,反刍一遍,体味的深度自然就不一样了。如果是个勤奋的人,一个以融会贯通、青出于蓝为目标的管理者,管理学子,这条路径是最理想的路径了。
问题是现在的环境下,走这种路径的有多少。
要做出真正能上教科书的改进,就要这样准备着用一辈子去体味(这门学科),你要聪明、强壮、勤奋、偏执、永远信心爆棚、每次思有所成都会手舞足蹈傻乐傻乐的、认得清每一个人又(深)爱每一个人。【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的】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11-1 02: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书是有用的,请看主贴。
只是坚决反对不从事管理,没有实践,想通过看书学管理,“学会管理”以后有 ...
呵呵,余世维对我的影响还很大。虽然现在看来,也说不上高大上,但很对没社会经验学生的味口,传授了一些基本的工作技巧,端正了一些受误导的思想观念。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11-1 02: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书是有用的,请看主贴。
只是坚决反对不从事管理,没有实践,想通过看书学管理,“学会管理”以后有 ...
好书犹如救命金丹,不好的犹如谋财害命。
可惜现在的学校教材很多都是在谋财害命。
当年在学校的时候,要拷老师的教案,还被告知这是有知识产权的,不准流传。:lol
但其时网络开放性已经很明显了,美国很多大学已经把教程放在了网上。
因此还迷过一段时间的美国教材。毕业后的第一家公司,股东是三个海归,一次性接触俩MBA。:lol
现在国内的网络课堂也在慢慢成形。比如mooc学院
说到常识,我觉得常识教育在国内是比较欠缺的,因为学校是不教的,只能通过人际交往学习。
我18岁以后进城,成长过程中吃了很多亏,才意识到自己思维意识方面的欠缺,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弥补,一个欠缺可能意味着要头破血流一次,到现在也不敢说能跟上时代要求了。
有些东西就像玻璃天花板一样,打开了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在有些学校开“社交礼仪”这些选修课程,我觉得是一种进步。
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平台,看问题确实不一样。有时候想,要是读书那会能接触到现在的一些书籍,能得到一些指点,能弄懂一些问题,该有多好。
假如以后有机会的话,我想我会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比如教中学生学习财务会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