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子心得(八):如何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
本帖最后由 西溪老槐 于 2014-7-27 13:37 编辑育子心得(八):如何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
情绪是孩子心理变化的第一信号。由于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没有完成,还不会在成人面前“装”,他的心理需要会直接表达出来。在没有完全掌握言语的时候,情绪表达是最直接的手段。
情绪,最简约的心理学解释是指,一种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内心体验。具体的情绪解释有许多定义,我们需要抓住“主客体之间”“关系”“内心体验”,重点理解这个“内心体验”这个关键词。
情绪是有目标的,总是对目标认知后,才会有体验,才会有情绪。要注意的是,对目标的认知过程,有可能是自我察觉的,有时候是不能自我察觉的,是在潜意识层面完成认知过程。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会莫名其妙地不安,兴奋,焦虑等等,就是在潜意识层面完成认知(隐性认知)后的内心体验。先认知(隐性认知),后情绪。
情绪要有出口,行为和言语是情绪出口的一个渠道。也有许多修养比较好的人们,会采用升华方法解决情绪困惑。孩子们由于社会化没有完成,也缺少其他渠道渲泻。多半就直接把情绪写在脸上和行动上。得不到渲泻的情绪,会积累在人的心里,成为心结。长期不能渲泻的情绪,也没有得到化解的心结,会在人的生理上表现出来。当代医学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式下的众多的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生理伤害是所有心理成份中占第一位。
情绪作为一种心理能量波动的形式,有强度。高强度情绪是记忆的检索标志,它会很深入的进入人们的记忆中,并成为回忆过程的检索对象。消极情绪是非常容易让人回忆起相应的事件,让其进入对当下事件的认知过程中,进行负面判读。任何高强度情绪都会让当事者更多地关注自我,对外界认知的钝化。
青春期之前孩子的情绪不稳定还与身体健康状态直接有关。这里的身体状况除了包括大脑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外,还包括实时的肠胃状态。最后一个,是父母们最容易忽视的。
在真正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没有“情商”一说。情商,是管理咨询人们为了说明某个局部问题而编撰出来的“心理学用词”。当代的心理学实验已经N多次证明情商不存在。(同样,当代心理学理论和实验都已经证明的旧理论中的“智商说”的严重缺陷和误导。已经抛弃不用了)
在试图用最少的言语,表达最多的信息后,进入关于孩子情绪管理教育的正题。
青春期为界,孩子情绪发展基本分为不同的两个阶段。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激素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的速度、强度和转换度都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情绪本身运作过程则没有根本的变化,因此,对孩子情绪管理的辅导的重点是在青春期前。重点的重点是在三岁之前。常言的“三岁看大”,主要是指情绪的管理。青春期前的情绪管理培养得好,青春期出现情绪问题就会比较少。有明显的剪刀差效应。随着社会化的完成,孩子的情绪也更为自律和积极,消极成份会比较少,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人,进取多于防卫。
就操作层面来看,又分为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消极情绪的校正。本贴以培养和校正分别聊。
一、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情绪与遗传的关系非常密切。当宝宝来到世上,父母们自己小时候的情绪表现会在宝宝身上再现。父母们可以回忆一下,这样,就可以对宝宝的情绪表现形式有个大致的数。
怀上宝宝后,妈妈的情绪对宝宝情绪影响比较大。妈妈的任何情绪下体内产生的相应“情绪化学分子”都可以透过血障影响宝宝的大脑。让宝宝的大脑对这些化学分子产生敏感。等宝宝大脑能自己产生这些化学分子后,大脑皮层会相应容易激活和兴奋,让宝宝的情绪种类也就相应会出现倾向化。比如,妈妈在怀宝宝的时候消极情绪为主,出生后的宝宝,也容易激活消极情绪。反之则相反。所以,宝宝的情绪管理培养是从怀上宝宝那一刻开始的。
新生儿时期,宝宝忙于应付突然到来的环境变化,情绪分化也没有出现质变。父母是不太容易区分出宝宝情绪种类。但是,出了新生儿期,宝宝的情绪就开始急剧地分化了。这个时候,宝宝的哭声是有非常重要的指标意义。一般而言,宝宝如果没有大脑生理上的问题,吃饱了,也没有大小便、衣着等不适,是不会哭的。宝宝哭闹是有需要的表示。由于宝宝这个时候不会言语,也没有肢体表达的能力,只能用哭闹来表达他的需要。
有许多时候,宝宝的哭闹,就是宝宝想听一下这个声音与自己的关系,知道声音与自己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关系是什么,自己能不能控制。不要小看那么小不点的宝宝,“心”可大了,学习能力强大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当宝宝哭闹的时候,要观察一下,宝宝有没有眼泪。没有眼泪的,多半就是宝宝在那里学习呢。就没有必要一哭就抱。本来父母解决宝宝饿、屎尿,衣服不适等等活动已经让宝宝建立了“哭闹——需求解决”的联系。再在这种没有这类生理需要的时候,宝宝一哭闹就抱,就会让宝宝在“需要述求”上形成“哭闹表达式”与成人反应的联系。换句话说,宝宝在这种无泪哭闹中最早学会了情绪强度与成人反应的正比关系。哭闹得越凶,成人的反应越快。
有些宝宝在新生儿期就已经学会了这样的反应。没有关系。也就是在第二个月,宝宝许多新生儿特有的心理特质退化期。我们可以在这个月,对宝宝无泪哭闹不做出反应,或者拖延做出反应的时间。只需一两次,宝宝的这种“情绪强度与成人反应的正比关系”的反应就会弱化。我家小子就在这个月形成半夜不喝奶,无事不哭闹等等习惯。我减轻了许多负担。
等宝宝会爬后,又到了一个培养情绪管理的重要阶段。爬行阶段,是宝宝第一次大范围主动探索周围的阶段。宝宝对周围既充满了好奇,也存在的不安。是宝宝安全觉察的敏感期。一般父母是不会阻止宝宝的爬行,绝大多数育子书都讲到爬行对宝宝身体和大脑的益处。宝宝的探索过程往往会影响宝宝今后的情绪。探索满足了好奇心,宝宝得到欣喜的体验。探索满足不了好奇心,宝宝得的是垂丧的体验。因为是宝宝第一次主动探索带来的情绪体验,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许多大人容易忽视的。
那么,影响宝宝探索主动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是宝宝的安全感。我们都会发现,在陌生环境里,刚会爬行的宝宝是绝对不会爬出他能看到父母视线之外的。所以,在宝宝会爬行时,父母选择一个固定位置在一段时间内不移动,让宝宝能随时看到。既可以让宝宝感到安全,又不过多地干扰宝宝的探索环境。当宝宝在主动行为下得到了欣喜体验,会让宝宝更多采用积极、主动的行为来不断得到这种体验。反之,阻止宝宝这种主动性的探索行为,或者让宝宝对主动性探索行为感到不安全,都会让宝宝行为消极,情绪负面,退缩,防卫。
宝宝八个月后,进入母语敏感期。对成人的言语学习和理解飞速发展。模仿和学习成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学习能力惊人!这个时候,父母的情绪识别,情绪的表达,情绪的处理,情绪的对应,都一滴不漏地进入宝宝的脑海。别看小不点一个在边上,也没有言行反应,但是,宝宝的眼睛,宝宝的耳朵,宝宝的大脑无时不刻地学习着父母情绪管理方式。孩子情绪表达的基本形式就是这个时候从父母那里习得并基本成形。
也在这个时候,宝宝开始对他人的控制开始了比较明确的尝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宝自我意识成长的阶段。宝宝开始明白“我”“我的”,主要表现在宝宝对一些物品有了明确归属于“我,我的”概念。物品归属上的挫折与自我人格在这个阶段会建立起比较强的联系。
挫折是人们情绪重要刺激源之一,也是消极情绪的外部因素之一。宝宝在这个时候的挫折引发的情绪反应有“烙印”效应。发生连续几次挫折后,消极情绪便会比较快的进入潜意识层面。习得的消极情绪的表达会成为宝宝相当一段时间内情绪反应模式。这个时候父母对宝宝情绪反应做出的怎样的反应非常重要,或强化宝宝的这种情绪反应模式,或者弱化这种情绪反应模式。
小子在九个月左右的时候,岳母来我家住几天。她的老花镜让小子看上了,每次都要拿在手里,一刻都不能离手。夫人去拿回来,小子就马上会牙语声声。岳母是非常宠小子的,马上说夫人不是,拿了老花镜放到小子手上。几天之后,夫人再拿老花镜的时候,小子就不是牙语抗议,而是直接哭闹。最后,当岳母要回家时,老花镜根本拿不回来。虽然,小子也知道向岳母道别,但是,这老花镜可是自己的,不能给岳母的。岳母是没能带老花镜回家。我出差回来后,夫人告诉我这个情况后,我觉得小子到了这个情绪窗口期了。
解决的方法是,用玩具替代下老花镜。让小子熟悉新玩具,然后再多次把老花镜放到小子可以看到,但是,比较远一些的地方,以然后再逐步放到近处。让小子对新玩具的兴趣高于对老花镜的兴趣,最后达到替代老花镜在小子“我的”中的位置。
当然,也可以在宝宝们没有看见的时候拿走,不过,这种方法的替代效果不是最好。宝宝们以后会对某些物品产生比较强的依念感,比如,某些玩具,生活用品的依念,直到与安全感挂上联系。
在物品归属与自我关系的培养情绪管理中,会遇到已经形成的某种情绪模式的“抵抗”。抵抗的背后是孩子另外一个心理品质——意志。意志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支柱,一是认知,二是群体支持。孩子这个阶段,认知能力比较弱,大道理基本是不能理解,主要是依赖权威者意向来决定如何行动。这个年龄段的参照群体主要是父母,权威者也多产生于此。一般由亲子关系好的那位担当。下面以训练小子为例,由于我与小子的亲子非常好,由我来主导训练。
具体操作是差别性选择训练。把我的,夫人的,他的东西,随意地放在小子玩耍的地方。当小子拿起我的,或者夫人的,我就把它们从小子的手里拿回来。小子刚要吱声,看到是我拿的,就笑迷迷不要了(良好亲子关系的优势呀)。我也摸摸他的头(亲情奖励)。当他拿的是他的玩具,我就不去拿。让他尽兴地玩。几天后,再换几样分别属于不同于我、夫人、小子的东西放到小子玩耍的地方,也是当他拿起不属于他的东西,我就拿走,属于他的就让他一个劲地玩,还陪他玩。再然后,把那些亮晶晶,有悦耳声音的东西,如果钟表,收音机等等,放在他的玩耍的地方,用这些新奇感刺激强度的比较大的物品,刺激小子的好奇心。也还是同样,不是属于他的,我就从他的手中拿走。是他的,就让他尽兴地玩。大约一周,小子的校正基本完成。每当小子看到新的东西,要么拿给我,让我判断。要么就招呼我去判断。而这个过程,小子的情绪从困惑,逐步到心安理得。
这次情绪管理培养,朋友们给了比较高的评价。那些后来有宝宝的朋友们都用这个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情绪管理培养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孩子的肠胃健康,一是要让孩子体验情绪。下面分别聊一下。
孩子的肠胃健康不健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就是孩子的情绪稳定与否。我国传统中医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明确的解释。西方医学当下也有接近中医的结论。在青春期前,孩子情绪出现没有原因的大波动,一般都与孩子的肠胃不好直接有关。医好孩子的肠胃病,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下来。
如果发现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比较长的时间,情绪也不稳定,喜哭无常。可以把孩子背向自己抱在胸前,然后用手在孩子胸口肋下,“胃”的位置,用手贴着轻轻的快速按一下,迅速放开。如果能听到水声(脾下有水),那多半孩子有积疳。找一个儿科中医看一看,治好了积疳,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稳定。
喜爱中医的坛友,可以看一些心肝肺脾肾与情绪的关系的内容,这里就不展开了。
情绪管理培养中,我们大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让孩子体验情绪是怎么一回事。喜欢用告诉,来代替体验。这是一种用成人眼光看待孩子。体验与告诉根本不同。一只苹果,大人说了它如何香,如何甜,什么形状,等等。如果不让孩子吃一个,孩子是永远不知道什么是苹果。大人告诉了怎样用脚打水,蹬水,怎样用手划手,如果不让孩子跳进水里,孩子是永远学不会游泳。
感受到了情绪,有了内心体验,才能知道那些是积极的,那些是负面的,消极的。大人对负面情绪在孩子身上的出现是非常担心的。只想孩子不要出现,想了许多办法让孩子避免出现这些情绪。这是一个误区!误在教育引导的过程颠倒了个。青春期前的孩子,自我察觉的认知能力弱,只有尽可能多的体验到不同情绪,才能知道情绪是怎么一回事。同时,情绪指向的对象和环境,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孩子也还没有达到抽象思维阶段。告诉,不能让孩子举一反三。情绪管理的培养的要诀是:先体验,后告诉。
在操作上,不必刻意创造出情绪波动的场景。现在的宝宝们多为独生子女,不顺他们意的事多着呢。他们要见的世界也大着呢。等孩子们出现某类情绪后,再告诉孩子们如何处理。随着孩子长大,经历的事也多起来,体验中感性经验的积累,大人们理性引导的积累,逐渐达成量变到质变。也就会逐步掌握管理情绪的技巧,也就成熟起来了。
当然,有许多时候,孩子遇到了无法处理和理解的事件,情绪波动剧烈。象前贴中小子因为鸭爸爸叫声而哭闹的事。在处理的时候,是别于一般性的情绪事件的告诉。这就是本贴的第二部分:消极情绪的校正。
二、消极情绪的校正
三岁前,孩子主要是情绪识别学习阶段,也没有长时间保持某种情绪的能力。孩子消极情绪不容易镶嵌入人格。
三岁后,小学前,如果能及时解决消极情绪事件,也不容易镶嵌入人格。但是,消极情绪事件不及时处理,则比较危险。它们会非常容易地进入潜意识层面并在那里积累起来。当另外的实时情绪事件触发后,孩子就会出现消极情绪的大爆发。校正孩子消极情绪贵在及时。
有不少父母遇到孩子的情绪问题,喜欢用算总帐的方法来引导。这个方法有误区。一般孩子情绪表现的特点是一个字:快。来得快,去得快,进入潜意识快。注意目标变化了,情绪就变了。在算总帐的时候,孩子往往记不清自己闹情绪的是哪件事。越小,越弄不清。这个时候,父母的“算总帐”,只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孩子多半会采取退缩行为来平衡。几次之后,孩子的自卑,或者胡闹就会滋长。
当孩子出现了消极情绪后,要及时引导。如果场合在我们成人眼中是不适合的,要及时换个物理空间,创造出一个引导的场合。孩子的成长与我们大人的面子相比,孩子更为重要。
校正孩子消极情绪的理论和方法有许多,我和朋友们认为比较好的“操作流程”要包括这样三个环节:脱离刺激源;情绪的彻底渲泻;认知引导。下面分别聊一下。
(一)脱离刺激源
情绪是有目标指向的,也就是孩子注意了对象与自己的关系后,才产生体验,才会有情绪表现。情绪目标不在,孩子的情绪激活的刺激源也就没有了。孩子的情绪是不会空对空的(这与情绪经验的积累有关,与人的想象、联想有关),脱离了刺激源,孩子的情绪之火就没有薪柴,一会儿就会平熄下去。孩子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
大一些孩子,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都有了,还是要离开刺激源的。因为想象和联想同样是需要想象线索,联想线索。刺激源的行为和形象都是会提供这些线索的,它们成为孩子回忆的“检索表”,“定位器”。比如,孩子因为某人向我们哭诉时,等孩子情绪稍好一些,我们只要再描述一下那个人的形象,有的时候,只要说这个人的名字,都会让孩子再次哭起来,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离开刺激源是第一个环节。没有这一步,后面的工作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孩子情绪是针对父母中的某一位(这在宝宝试图控制父母阶段中比较多见)时,另一半要及时接手。这不是宠,而是一种创造引导环境的方法。大人切不可面子而硬要留下。
(二)情绪能量的彻底渲泻
情绪是有能量的,表现的情绪强度和持续性上。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很好的渲泻就会积累,就会形成心结。有的时候,明明道理都懂了,也理解了,也原谅了对方了,但是,内心总觉得不爽。其原因就是没有渲泻尽消极情绪。
孩子渲泻消极情绪的最好形式就是哭泣。我们成人都有这个体会。这是我们成人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经验。可是孩子不会,所以,要引导。比如,孩子受到委屈了,看到父母就会扑到怀里大哭。这个时候,不要制止孩子的哭泣。场合不适合,就带孩子到合适的地方。当孩子有意要压抑哭泣的时候,可以通过言语或行为来鼓励孩子通过哭泣来渲泻。比如,宝宝,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或者不说话,用手轻轻安抚孩子。这样,孩子一般又会哭泣一会儿。
像前贴小子因为鸭爸爸叫声的事,我让夫人带小子回家的时候,专门和夫人说,如果小子想起来要哭,就让他哭,好好的哭一通,不要任何的制止。让他哭个够。小子回到家后,看到我没有马上回家,又哭了起来。夫人就没有劝小子不要哭,一边给他换衣服,一边象我一样抚摸小子的头。小子一边换衣服,一边哭诉:鸭爸爸就不是嘎嘎嘎叫的嘛。换好衣服,夫人就把这个大小子抱在怀里,让他一边说,一边哭。直到小子哭睡着了。正因为夫人的做法很好的让小子渲泻了消极情绪(能量)。后面我们的引导才会真正的起作用。小子也不会留下心结。心结,往往是消极情绪不得渲泻的结果。
(情绪能量说,是一个讨论比较广,争议也比较多的理念。也有其他一些描述。因为没有最后的统一,我就以我认可的描述来聊。坛友们理解就可以了。)
(三)认知引导
情绪总是在人们认知了某个对象后才发生的。总是在对认知对象(刺激源)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有某种认识后才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或积极,或消极。要真正预防消极情绪产生,使之在认知对象(刺激源)再次出现后不再产生。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认知刺激源与自己的关系的过程中,也就是认知过程中。认知过程的变化,就会使某种认识由甲认识,转换成乙认识。进而情绪变化,由消极情绪转换成积极情绪。
如何达成这个变化呢?这里介绍一下费斯廷格认知不协调理论中的方法。费氏认为,要改变认知过程,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扩大认知范围,增加认知因素;二是降低原来认知过程那些认知因素的重要性。有点太理论化了。我下面结合最近辅导同事宝宝的事例说明。
同事宝宝十二岁,是少先队中队长了。最近和同事闹得挺不开心的。原委是她老家学校的同学为了救落水的小朋友牺牲了,当地有关部门奖励了同学家,却在学校一再说明,不鼓励同学们下水救人。同事宝宝为此非常不解,说,难道我们不能见义勇为了吗?同事引导不得法,母女俩闹得不开心。
那天,同事宝宝放学后到同事这里做作业,坐在我办公桌对面。又为这事争起来了。同事一急,就说: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你不心疼,我还疼呢。宝宝觉得不爽,回了一句:人,不能太自私,不能太冷漠。(我的天哪,哪是小朋友的话,呵呵)。……最后母女俩都眼红了,泪水汪汪……
我见这事这样了,就暗示同事离开一下。同事走了后,我向同事宝宝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同事宝宝到会客室找来报纸,还在电脑上调b出相关的新闻报道。我了解了同学救人的经过,也在询问中了解了她和同事在认识上的差异。便开始引导同事宝宝。
我对同事宝宝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妈妈当时在场的时候,会不会下去救人?同事宝宝想了一会儿,说:妈妈会下水的。她游泳可好了。我说,对呀,那么,妈妈为什么不赞同你们小朋友们下水呢?同事宝宝说:是呀,为什么呢?我说:你看,你们小朋友,虽然有的也会游泳,但是,力气不哆大。不会游泳的人落水后,为了活命。见什么抱什么,抱住了,就死命不放。去救人的人如果没有训练过,被抱住了就根本脱不开,最后就会力气用光,一起沉下去。你看报道,他们被打捞上来的时候,是不是抱在一起的。同事宝宝说:是的,三个人都抱在一起了。我说:你看,如果救不上来的话,是死一个好,还是再加上救人那两个人一起死了好呢?同事宝宝顿了一下,说:当然是死的人越少越好。但是,她马上就说了:难道我们就不要见义勇为了,见死不救了吗?
我说:不是的。见义勇为有许多方法。下水救人是一种方法。找竹竿或者绳子扔给落水的人,把他们拉上来是一种方法。呼喊,向过路成人求救也是一种方法。打110电话也是……有许多方法。在这么多的方法中,我们如何选择最好的方法呢?就是你刚才说的,死的人越少越好。这里方法和结果的关系是,结果优先。也就是先尽可能地少死人不死人,然后才考虑到便捷。比如说,像你妈妈游泳那么好,你妈妈就应该下水,这样,救上来的可能性比较大。像你们小朋友,就不要下水。不但救不上来,还会像你同学那样再搭上两条生命。
我接着说:你老家有关单位奖励了同学家,是对这种精神的奖励,对见义勇为的精神,而不是对你同学下水丢掉性命的奖励。如果你的同学通过呼喊,叫来大人救起了落水小朋友,你的同学难道就不会受到表扬和奖励了吗?也会的,是不是?同事宝宝点点头。我接着说:所以,你老家有关单位在学校里说不鼓励,是说不鼓励小朋友下水救人,对小朋友用其他方法救人还是鼓励的。同事宝宝又点点了头。
我说,你妈妈非常爱你。经常在我面前夸你懂事,上进。你看,你妈妈桌上玻璃板下,压着的是谁的照片呀?是你吧?妈妈说,你不心疼,是说你不动脑筋,觉得就应该傻乎乎地下水,把自己的命当儿戏。并不是说你救人的愿望不对,而是方法不对。明白了没有?同事宝宝点点头。
我最后说:去西边阳台上,你妈妈可能会去那边。你向妈妈道个歉。把你的新认识和妈妈说一下,看看,妈妈其实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的。同事宝宝做了一个怪脸就去了。……一会儿,同事娘俩又说又笑地回来。
几天后,同事宝宝在办公室做作业的时候,对我说:大伯伯,老家学校说的和你一样的,叫小朋友不要下水,要用其他方法救人。
这个例子,我是不断用扩大同事宝宝的认知小朋友下水救人这事的范围,最后让同事宝宝形成小朋友下水救人不是最好的方法(重要性下降)的认识。
* *
孩子情绪管理培养和校正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也是许多父母比较困惑的问题。提前和及时处理孩子们情绪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的一步。往往等我们感觉到孩子有情绪问题的时候,问题已经比较大了。解决难度增加。所以,为父母的,和即将做父母的,都要重视情绪早期培养。以求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收益。
由于受专业和朋友的影响,我对小子的情绪管理的培养和校正主要放在青春期前。也比较成功。小子是比较好的渡过青春期的情绪波动。所以,心得多是青春期前的。当然,青春期及以后的情绪管理培养和消极情绪校正也做了一些。因为涉及到他人,不便展开。有一点可以明确的,原理和方法与青春期前的都基本一样,只是培养和校正的难度要大一些,主要是时间上。没有青春期前那种见效快,效果巩固的机会。是需要父母们有比较好的耐心,持之以恒。可以这样说,只要时间到了,孩子的情绪问题一定会得以解决。这点请坛友们注意。 多谢老槐哥的回复,系统地回答了我之前提出的问题。也看出,我们对孩子的情绪管理上,从大的方向上是正确的,有了老槐哥的系统介绍,就更有底了。
老槐哥说的脾胃和孩子情绪的影响,确实是我们做家长容易忽略的,在这方面中医确实有更好的理论和实践操作。 得前辈指点,幸运 受教了。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7-27 22: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老槐哥的回复,系统地回答了我之前提出的问题。也看出,我们对孩子的情绪管理上,从大的方向上是正确的 ...
silversky:你好!
谢谢你的鼓励!谢谢!
aoxiao 发表于 2014-7-28 1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得前辈指点,幸运
aoxiao,谢谢你的支持,谢谢你! stam69 发表于 2014-7-29 15: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受教了。
stam69,谢谢你的支持! 一口气看到了第八篇,收获很大,收藏下来慢慢学习理解,感谢老槐 我想把楼主大作转到空间中,让亲朋好友都能看看,不知可否? niuph 发表于 2014-8-3 14: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口气看到了第八篇,收获很大,收藏下来慢慢学习理解,感谢老槐
niuph,谢谢你的支持,谢谢! 大肉和尚 发表于 2014-8-5 22: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想把楼主大作转到空间中,让亲朋好友都能看看,不知可否?
大肉和尚:你好!
心得是个体经验。一个宝宝一个样,不可照搬。
至于帖子用于它处,我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不知道茶馆有没有什么规定。得询问一下管理人员。
谢谢你的支持,谢谢! 感谢楼主的慷慨。
楼主在这几篇大作中,列举了一些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碰到的一些问题,楼主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后来的解决办法,让我感受颇多。
每一个宝宝都是一个个体,都有不一样的性格和成长过程,孩子碰到的问题也都是不同的,生搬硬套楼主的解决方法那绝对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楼主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这个没有一定的人生历练和社会经验是无法达到的。
现在很多70后80后都结婚生子了(我自己就是一个80后),但很多人对于如何教育好孩子都没有好的办法。很多父母一谈起孩子来就是“你家宝宝真可爱啊”、”我最近给宝宝报了个什么学习班,效果很好"之类的,对于孩子成长时出现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是避而不谈,太缺乏一个交流这些问题的机会和平台了,感谢楼主能在网络上分享育儿的一些心得,也感谢茶馆能提供这么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再次感谢楼主,谢谢 谢谢。
我常对儿子说,男孩子不能总哭,要勇敢,忍着。他真记住了,磕磕碰碰轻易不哭。
这个是不是做错了?
“喜爱中医的坛友,可以看一些心肝肺脾肾与情绪的关系的内容,这里就不展开了。”哈哈,全篇文章都喜欢,最喜欢这句。老实说,我的一切育儿理论都是来自于《黄帝内经》一书的指导。遇上同好,不得不冒个头哇。
最近很忙,这不,一有空上网了就看到楼主的心得体会,大妙。 看了收获很大啊,准备实践一下。 大神盘古 发表于 2014-8-7 15: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
我常对儿子说,男孩子不能总哭,要勇敢,忍着。他真记住了,磕磕碰碰轻易不哭。
大神盘古:你好!
不能总哭,与不能哭是有区别的。我觉得你做得是比较好的。男孩子摔倒,碰撞后是应该不要哭。这与社会对男性角色的要求是相符的。
男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情绪上的委屈,是可以通过哭泣来渲泻的。两者不一样。比如,跑动中摔了一跤,与父母批评错了,在宝宝心理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提出不哭的要求,后者,在宝宝没有掌握其他解决情绪问题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哭泣来渲泻。 钱钱 发表于 2014-8-8 2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喜爱中医的坛友,可以看一些心肝肺脾肾与情绪的关系的内容,这里就不展开了。”哈哈,全篇文章都喜欢,最 ...
钱钱,你好!来,握个手。:handshake 海因杰 发表于 2014-8-10 21: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了收获很大啊,准备实践一下。
海因杰,谢谢关注,谢谢!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8-11 17: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海因杰,谢谢关注,谢谢!
请教老槐:朋友家一个小朋友(6岁左右),比较害怕提到死亡,比如人老了就会老死掉,总是很担心自己和爸妈会老了要死掉(去年他外公因病有去世),需要如何引导呢? 前辈真厉害,向您咨询下问题啊。我女儿现在两岁半了,有时候我说她,她不开心了,就一个人跑开,在卧室说她得,她就自己跑客厅沙发上坐着,卧室外说她了,她就自己跑卧室去,总之就是不理人,自己一个人跑一边去,实在对她无语了,这么小,脾气很大了。大部分时候我都不理她,过阵子她就自己来找我了,有时候她就在那邓我们过去。您说这种情况我是理她呢,还是不去理她好呢?她这个习惯有可能是小时候她犯错我就单独把她带到其他房间和她一起关禁闭养成的。 wind12 发表于 2014-8-24 22: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教老槐:朋友家一个小朋友(6岁左右),比较害怕提到死亡,比如人老了就会老死掉,总是很担心自己和爸妈 ...
wind12:你好!
宝宝对死亡的反应,是向大人学习来的。家人的去世,大人们一般都会表现出悲痛的情绪,宝宝就是在这种人际情绪中习得对死亡的认识。像外公应该非常喜欢宝宝的吧,这种人际联系的失去,对宝宝都是不可以控制的事。宝宝们对死亡的恐惧,还包含着安全感的成分。
这些事重在预防,把亲人去世通过宝宝眼中的合理化解释给宝宝。比如,在老人病重时,可以对宝宝说,老人要去很远的地方。
学前宝宝还是直观性的操作性思维占主导,年龄越小权重越大。这种思维的特点是“见到才想到,不见到想不到”,可以在宝宝面前尽量少地提起去世亲人。
六岁的宝宝想象力已经很丰富了,从宝宝的担心中可以看出宝宝的安全成分是直接了当的。可以告诉宝宝,人的生命力是顽强的,爸爸妈妈非常爱他的。只要我们在一起,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重点是“我们在一起”,这是心理辅导的重点。 昨天晚上我死了 发表于 2014-8-25 2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辈真厉害,向您咨询下问题啊。我女儿现在两岁半了,有时候我说她,她不开心了,就一个人跑开,在卧室说她 ...
昨天晚上我死了:你好!
呵呵,你说的“有可能是小时候她犯错我就单独把她带到其他房间和她一起关禁闭养成的”是有这个可能的。因为宝宝在这个年龄段还不知道成人的道理。是以成人的情绪表情来判断对错。当这种行为成为宝宝控制大人的工具后,就会出现你说的现象。反客为主了。呵呵,好可爱的宝宝。
宝宝的脾气不大,脾气一词,应该是我们成人的眼光。其实,这个时候的宝宝自我意识在成长,在学着了解自己,控制别人。由于他们的人际经验不足,控制技能低下 ,只能用这种成人看似很笨拙的行为来试图了解自己和别人。
如果宝宝确实是在那里等着父母过去的话,那就不能过去了。可以主动叫过来。借个名义叫宝宝过来。这样的现象在我家小子身上出现过,主要在我夫人与他之间。夫人太宠小子,多是她过去,结果,有次在议论动物谁利害的时候,小子说,爸爸是大老虎,我是金钱豹,妈妈大黄猫。这个无意的排序让我有所警觉。就让夫人换一种方式。
社会是靠一定的权威来运行的。让宝宝们在小时候有权威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改造社会。这个认识权威就是从小时候开始,这样,在宝宝们大了后,才有可能真正的分析权威,有甄别权威性质的能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服从在前,甄别在后。适应在前,改造在后。
等过了三岁左右的年龄段,宝宝自我能力能力发展了,这种现象会退化的。
下面是想说的重点,就是大人们的说。如何说。宝宝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他们的经验不足,不可能事事都符合成人的对。在宝宝们的思维中,成人的行为也许就是错误的。所以,当宝宝们的行为不符合成人的对错观的时候不能直接否定宝宝。最好用“还有一种方法”“还有更好的途径”的角度去引导宝宝。这能很好的保护宝宝的好奇心,这是宝宝心理成长的两大动力源之一。
这种方法,其实是开智,让宝宝知道还有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思路。另外,方法来自爸爸妈妈。父母权威自然形成,不用批评,崇拜就来。亲子关系加强。
最后,关禁闭是特别针对宝宝情绪失控的。只要宝宝没有哭闹不停,无理取闹。是不能关禁闭的。上幼儿园之前的宝宝,一般是不采用这种方法。
回复迟了,请多多包涵。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8-30 17: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昨天晚上我死了:你好!
呵呵,你说的“有可能是小时候她犯错我就单独把她带到其他房间和她一起关禁闭 ...
谢谢前辈,我女儿一个人跑开的时候,我有时候理她,有时候不理她的,有时候她自己过一会就自己回来了。我也知道关小孩子禁闭不好,所以每次都是我和她在一个房间,就只准她和我在一起发呆,玩啊,看书啊之类的都不允许,而且每次时间不长,最多一刻钟。不过您说的对,不能直接粗暴的方式,要换个方式教育她一下。谢谢您了!
还有就是这半年我在外地,离女儿很远了,都只有周末回去才能看到她。觉得她长时间见不到我,感觉感情淡了很多啊,不像以前那样黏我了,哎,这可怎么办啊。有培养和女儿感情的方法吗,我是每天都微信上和她讲几句的。不过感觉效果不佳,最近实在忙,连续2个礼拜没回去了,她都不愿意在微信上和我说话了,我老婆让她喊爸爸她居然说不喜欢叫爸爸,喜欢叫妈妈,伤心啊。 昨天晚上我死了 发表于 2014-9-4 00: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前辈,我女儿一个人跑开的时候,我有时候理她,有时候不理她的,有时候她自己过一会就自己回来了。我 ...
昨天晚上我死了:你好!
宝宝现在是直观性的操作性思维,不看到,不听到,不直接感觉到的,思维活动就不围着转。不用担心的。等宝宝的思维能力逐步完善,会好起来的。
你放心,“女儿是老爸的半个情人(或者前世情人)”。这是虽然是世俗语,但是,也是道出父女之间的感情的牢固和融洽。
这个时候,宝宝的心理品质还没有心理学意义上的严格分化和划分。基本上表现为好奇心和好胜心。可以利用好奇心,在你回家的时候,总是让宝宝感到好奇心的满足。是宝宝的好奇内容,不是成人的。这样,试试看,一般宝宝得到满足后,在情感上会的表现的。
前辈提到的“脱离刺激源”-”彻底的消极情绪宣泄“-”认知引导“,令我茅塞大开,谢谢!
但操作起来有个难处:有的时候没办法脱离刺激源,怎么办?
比如一次全家开车回家,我开累了,出于安全考虑,让娃他爸爸开,本来很正常的事情,小人儿在后排大哭大闹,很晚了,不能在外面花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哄他,于是一直哭到回家,就是非要妈妈开车。说给朋友听,她们都很不解,她们的孩子从来不干涉爸爸还是妈妈开车。
还有一次,像平时一样,午觉他比弟弟早醒,照例在客厅玩,卧室门关着(每次弟弟睡醒了会自己爬到卧室门边玩)。我在厨房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就知道弟弟醒了,轻轻开门准备抱起来喂奶。他看到我给弟弟开门,不干了,大哭大闹,这时我才想起来,前几天都是我和他一起给弟弟开门,他大概很喜欢那个开门瞬间看到弟弟笑的样子。所以,这次我在他专心玩玩具的时候,无意中让他落单,先去开了门,惹恼他了。他的要求也听着简单,把弟弟放回卧室,关上门,让我和他重新开门。但弟弟已经粘在我身上要吃奶了,哪里肯下来,何况我担心当着弟弟的面把弟弟一个人关里面,对弟弟心理影响不好,尽管只是一瞬间。没有其他好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那一次,他哭了一个钟头:'(
类似的例子还不少,我该怎么办呢?
另外,如果在幼儿园产生这样的消极情绪,老师肯定没那个条件让孩子“脱离刺激源”-”彻底的消极情绪宣泄“-”认知引导“这三步走的,怎么办?
前辈还提到“关禁闭是特别针对宝宝情绪失控的。只要宝宝没有哭闹不停,无理取闹。是不能关禁闭的。上幼儿园之前的宝宝,一般是不采用这种方法。”
关禁闭是类似英语中的time out吗?我们家的只要消极情绪一激动起来,time out只会让他越哭越凶,为什么会这样?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8-11 17: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神盘古:你好!
不能总哭,与不能哭是有区别的。我觉得你做得是比较好的。男孩子摔倒,碰撞后是应该 ...
那是不是得在过程中引导孩子明白这两者的区别? 您有没有什么大作?或推荐的书籍?
看您的帖子有了基本认识。希望能进一步系统和整体性的认识。 好心疼,孩子是很好的孩子,慢慢引导就好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8-30 16: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wind12:你好!
宝宝对死亡的反应,是向大人学习来的。家人的去世,大人们一般都会表现出悲痛的情绪, ...
谢谢老槐前辈,真是茅塞顿开! 最后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在个人认识看来,是典型的“授人以渔”,很赞的说!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