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本帖最后由 derek 于 2014-3-11 14:25 编辑【注:草稿,离像模像样还差得远】
人类货币编年史,波澜壮阔。比大片里彗星撞地球引起几公里高的海啸、比电影2012里连珠峰也被淹没的海啸,都要壮阔千百万倍。
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中西方白银流向的大逆转,导致的物价剧烈波动:中国剧烈通缩,残酷内战消灭人口;西方强烈通胀,这些通胀既拉动了西方经济的发展,正好和工业革命对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的要求相吻合,推动了他们的爆发式增长和科技革命,也同时导致了反复经济大泡沫大震荡(即使相对于工业革命时的经济爆发式增长,那时的货币流入也太快太猛了,于是大泡沫大震荡不可避免)。然后西方纷纷改为金本位,也与这些大事件脱不开关系。【当时的西方人,包括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对这些货币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还处在懵懂的状态下;亦因此,他们当时慌慌张张中选择的应对措施(这些可都是当时的世界最强的几个国家的国策啊),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许多地方是有些可笑的】两次大战后,西方又不得不抛弃金本位,历史又是就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
约自1809年起,中国的白银就开始净外流。19世纪后期,由于中国银价高于世界市场(一方面是前边白银外流的结果,一是世界各国纷纷采用金本位制的结果),所以总体上白银又流向中国。但是即使如此,在1890年到1930年的41年中,仍然有15年是白银净出口的。【好像有看到,有些学者认为,民国时我国的白银保有量是不是已经不足一亿两,西方把几十亿两白银都被搞走了,当然这里要打个问号?回头有空了查查资料】【由于白银涌入太快,由于抢劫太容易,导致他们受不了啦,于是干脆把白银踢出其法定货币行列;于是可怜的中国的货币短缺现象得以略微缓解,不然当年中国的人口消灭工作,还不知道要进行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步】
1900~1910年英国海军军费从2920万英镑增至4040万英镑,【看看太平天国等运动基本被镇压,中国国内调整完成后,中英军费、海军军费等数据的对比,逐步拉开差距,应该很有意思……当然,也很让炎黄子孙伤心】【英镑与白银的比价,鸦片战争前,一英镑合二三两银子;随着时间推移,随着19世纪前流入中国的大量白银,又通过鸦片贸易和战争赔款等渠道流回西方,导致英镑越来越硬挺,白银越来越贬值,后来逐步达到一英镑合七八两银子(辛亥革命前)。但是这个数据也是要打个问号的,要查证后才能放心使用】
鸦片战争后,由于鸦片贸易和战争赔款,大量货币流出中国,整个中国应该是陷入严重的通缩之中了——也就是超大规模的经济萧条,恐怕规模实际上甚至在老美1929大萧条之上(应当是事实上的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的经济萧条,中国因此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这是近代史上任何其他国家的任何其他经济萧条没有达到的;而中国当时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在世界人口中的占比——可以认为,这个事件导致的当时世界经济规模萎缩的幅度,一定世界近代史以来最大的),只是当时的兔子一点地位也没有——弱者的经济现象,即使它再壮观,也没人鸟你个球的。
按照现代货币理论来说,面对当时流通中货币骤然大量减少的情况,当局应当立刻设法“量化宽松”,维持流通中货币量的稳定。但当时的中央政府(也就是满清朝廷)哪有这个脑子。于是这个过程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也就是:经济危机变政治危机——》政治危机变天下大乱——》内乱内战,人口消灭,经济规模消灭。也就是通过直接消灭大量人口及其经济活动的方法,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也就是整个经济活动)下降到和货币量相匹配的程度,来解决的。
也就是:我们的祖辈,在若干地区十室九空,在若干地区不得不人相食、易子而食,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的。大家不要哭,我们比北美印第安人已经幸运多了,至少我们的头被割也罢,头皮被割也罢,也还是自己人割得……
永远不要富有而无国防、弱国防,当你把自己养成一头猪,就不要怨言别人把杀猪刀切入你的身体;当你听从别人(例如美国)连哄带骗带吓的弱国防无国防建议,自觉自愿的变成一头猪……
应当说,我们市面上现存的穿越类小说,都是非常没有文化的。对于经济学家,或者其他的一些人而言,如果穿越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首要的就是量化宽松,维持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不要土崩瓦解;然后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动资源,大兴我们已知的整个近代产业,持续数十年用温和通胀拉动产业升级;然后利用强大国力,迫使西方诸蛮和小日本,学文明、懂文明,然后北美印第安人、澳洲土著、非洲、印度、中东北非奥斯曼……一次二次大战……诸多惨剧,也许均可避免。
要说穿越类作品,我很喜欢美国的一部电影“十二猴子”,制作团队——当然不能不提主演童鞋——把后人对前人的悲剧无法挽回时的那种彻痛心扉的痛,演出来了。许多国人,读近现代史,常常流泪。今天,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日本人,美国人,不能明白这些泪水的话,就一定会犯下重大的错误。
高天上流云,有晴也有阴
地面上人群,有合也有分
南来北往,论什么远和近
一条道儿你和我,都是同路人
莫道风尘苦,独木难成林
一人栽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绿荫
莫怨人情冷,将心来比心
一人添上一根柴,顽石也能炼成金
高天上流云,落地化甘霖
催开花儿千万朵,人间处处春
千家万户敬老又扶幼,
讲的是一片爱,家家享天伦
莫道风尘苦,独木难成林
一人栽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绿荫
莫怨人情冷,将心来比心
一人添上一根柴,顽石也能炼成金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银贵钱贱”条目
清前期,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幅度不大。但到了嘉庆年间,白银外流日甚一日,银与钱的比价开始发生巨大变动,银贵钱贱以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银一两所换制钱达二千余文。
据统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直接掠夺商民和官府库银及现金,计7302894元银元,加上《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两项合计,至少在2830万元以上;又据彭泽益综合考订各种不同的估计所得出的统计数字表明,自1843—1846年间中国对外贸易逆差输出白银约有 3900—4700多万银元。而1847—1848年间,据估计中国每年须以白银支付的贸易逆差约为1000万银元。由此可知,从1843—1848年,中国白银净出数为六七千万元之多(不包括战争赔款)。合计19世纪三四十年代(1830—1848年)白银外流的总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竟达1.2亿两以上。这巨大漏卮,相当于道光年间每岁财政收入四千多万两的三倍还多,怎么不使中国市场银两稀少,银贵钱贱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天朝的白银几近涸竭”了。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情况日趋严重,到1844年,据王庆云《纪银钱价值》中载:“今银价每两二千,较昔平时钱价益倍之,较贵时几及三倍。”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1846年包世臣在《致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南方银一两皆以二千为准,北方闻更甚于此。”至于1847至1850年间的情况,彭泽益根据直隶宁津县大柳镇一家商店帐册的记录,以战前的1821—1836年银钱比价为指数(100)进行推算,此数年银与制钱的兑换额分别为:1847年2167.44文,1848年2299.34文,1849年2354.98文,1850年2230.32文。这份有代表性的材料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银钱比价波动的情况。道光末年,银钱比价已是嘉庆初年与鸦片战争前的一倍,甚至更多。
弱是问题多多。好好反思,相信睁开眼看世界的国人必然会更理智,更自信的面对这个世界。
另外一个北美印第安人灭绝原因其实不是被简单割了脑袋。。。天花帮了殖民者大忙。
这个帖子列举的一些情况或许是事实,但是运用这些事实的逻辑有点问题吧?
比如说经济危机的问题,在19世纪中叶中国这样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因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短缺导致的吗?中国封建社会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上实行了金银铜三种不同金属同时流通的货币体制,即使整个大清朝白银外流是残酷现实,但是流通应该没有大问题吧? 白沙 发表于 2014-3-12 10:43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帖子列举的一些情况或许是事实,但是运用这些事实的逻辑有点问题吧?
比如说经济危机的问题,在19世纪 ...
问题是白银外流后,清政府征的是白银,百姓平时交换是铜,必须用高价买入白银交税。 本帖最后由 derek 于 2014-3-12 15:13 编辑
白沙 发表于 2014-3-12 10: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帖子列举的一些情况或许是事实,但是运用这些事实的逻辑有点问题吧?
比如说经济危机的问题,在19世纪 ...
逻辑没有问题,白沙兄可能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及其表现方式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才有此问。
当时的大宗交易主要依靠白银,所谓大宗交易,现在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不太有感觉,其实就是批发零售中的批发。白银外流,首先打击了国民经济总中枢——金融系统,各地大批钱庄银号纷纷倒闭;几乎与此同时,全国的大宗物流系统,也遭受沉重打击;批发之不存,零售之焉附。
就好像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是不使用支票汇票这些大东西,甚至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没见过这些东西。但是突然全国宣布取消一半支票汇票,那么全国金融系统和大宗物流交易必然陷入极度混乱,能完成的有效物资流通必然极度萎缩,那么接下来紧接着就是各位童鞋们家门口的小卖部的商品告罄,物价暴涨(但却有价无市),百姓生活困难。与此同时,则是上游的生产厂纷纷停工,劳动者失业,断绝收入。然后就是乱世枭雄揭竿而起,消灭人口,争霸天下,最后逐鹿中原。
当时的白银和铜钱的使用,相当于童鞋们到门口小卖部买包烟,用铜钱若干;小卖部老板到批发商那里进货,铜钱银两混用;直接向小卖部供货的批发商,我们都知道,已经是大宗物流系统的最末端,也就是最低一级批发商。从这一级往上,现在的大家都熟悉,还有地市级代理商、省级代理商(省代),然后是全国级的物流骨干企业,构成了全国流通的骨架。我们忽略现实中的那些复杂情况,就认为所有的大宗物流都是这么四级结构的形式走的。那么从大宗物流系统的末端,最低一级批发商开始,基本上都是在用白银作为交易媒介。白银大量外流,其实主要是造成他们(当然,还有他们和商品生产者之间)巨额亏损,倒闭,然后影响全国的生产组织。 本帖最后由 derek 于 2014-3-14 21:59 编辑
关于古代的货币管理,其实古代中国的精英集团或曰统治集团,很早就发现了这是一个重大公共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也很早就在摸索和学习这方面的规律,改善自己的管理能力。只是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不注重这方面知识的阐述(亦因此,我国中小学的历史学教育,可谓毫无逻辑性可言,我对此认为不妨偏激一点,大言不惭编著团队的工作,只配打30分)。
就我自己的体味,有逻辑的东西,体现自然规律的东西,不用记,过目自然不忘;反过来,劣质的作品,因为残缺不全而丧失逻辑性的东西,不能体现任何客观规律的东西,不仅面目可憎,让人看到就想敬而远之,乃至于经常忍不住要恶心呕吐。
就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而言,就中国成为近代化和现代化基础扎实巩固、底蕴深厚、让他国人民一看到中国就忍不住“上邦大国”仰慕之感而言,我们还要做的工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历史教科书的改进,不过是其中十分渺小的一项工作而已。
回到本楼,在前述楼主贴中提到的:清前期,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幅度不大。但到了嘉庆年间,白银外流日甚一日,银与钱的比价开始发生巨大变动,银贵钱贱以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以致道光末年每银一两所换制钱达二千余文。实际上,这段时期里,通过国际贸易,从海外一直在向满清中国巨量流入白银。那么,既然市场上白银的量在放大,为何白银和铜钱两种货币的比价还一直维持稳定呢?
其实是因为,货币管理当局,一直在追踪市场价格,维持两种货币供应量的比例稳定,从而保证民间两种货币比价的稳定。也就是说,当白银从海外源源不断的流入的时候,当时的货币当局,(事实上)也在源源不断的以同样的速度,增加铜钱这类货币的供应量。
太平天国时期,随着白银大量外流,国外战争赔款和国内战争军费消耗大笔国库白银货币,同时太平天国还夺取了南方的重要铜矿,导致清政府发行铜钱类货币,失去了原材料供应。两面夹击之下,清政府曾经短暂发行纸币。但是由于战争期间的社会混乱(相当的地区已经失去了有效的公共治理),和清政府缺乏管理纸币的经验,这个货币很快失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