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andson 发表于 2012-3-9 10:38:46

M2与通胀


前几天,我在回复一位河友的问题中,引用了超发货币43万亿的说法。于是,有人指出这个说法的来历问题,来源是用广义货币减去前三季度的GDP。

首先,我要说明,那条新闻我只读了第一段,没有看全。这个数据的具体来历,我没有仔细读。用广义货币M2直接减去前三季度的GDP然后得出超发货币数是有问题的。这样推导出来确实有问题。(其实我在同一个帖子的后面也说了我的分析其实来自直觉。http://www.talkcc.com/article/3175622 )

其次,我要说明,如果按照改革开放前的物价计算,说我们今天超发货币40万亿,甚至更多,不是无稽之谈。

历史经验表明,费雪方程MV=PT(其中M 一一货币的数量 ; V 一一货币流通速度 ; P 一一物价水平 ;T 一一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基本是成立的。

P=MV/T,这里的M在现实经济中,比较接近的数据应该是M2,T则接近GDP。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简单地讲,M2就是现金加存款。因为在现实操作之中,贷款都会变成存款。所以,M2最接近原有货币加贷款(也就是被银行放大的部分),也就最接近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所以,如果物价不变,交易手段没有太大的变化,M2与GDP之间的比率应该有比较稳定的关系。

我国的M2/GDP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迅猛增长。没记错的话,现在应该是在全球正常经济体中处于领先水平。(搜了一下,真是如此,这个数据可靠不可靠,我不知道。有兴趣的,不妨继续考证求实,证明这些数据扯淡)当然,这个有统计口径问题。各国统计口径不一样,再说各国交易方式和流通速度也不一样。我们不能说出与领先水平就一定如何,如何。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比例的增长,就意味着物价的上涨的可能。或者说,超发了货币。

1978年,我国的M2/GDP为24.1%,2009年底,我国的M2大约是61万亿,年初50万亿,两者平均,大约55万亿。2009年,我国的GDP大约34万亿。2009年,我国的M2/GDP大约为162%。如果按照1978年比率,我们需要的货币量大约是8.2万亿。两者相减大约超发了47万亿。

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的GDP并没有说明是否扣除通胀因素。如果没有扣除通胀因素,按照1978年的物价计算,2009年的GDP还能达到34万亿吗?换句话说,超发的量有可能还要更多。

所以,超发40多万亿不是什么无稽之谈。

如果按照在30年之中超发47万亿计算,那么相对55万亿的广义货币,就可以得出物价上涨了5.7倍以上的结论。事实上,这也符合我们的观察。

这个推导并不严谨,数据来源基本是公开数据。不过,我个人认为基本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

如果哪位不满意这个结果,不妨考证一下,我国这些年货币究竟没有超发,超发了多少,对物价的影响有多大。给围观群众一个清晰的真相。

至于我的推导过程,我自己已经承认不严谨了,就不必劳烦考证了。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3-26 16:10:53

老文了吧。某些结果与生活经验基本相同。至于说推导的方式的确有待商榷,但是货币增发过多以常识来讲是一定的,关键是究竟增发了多少而已。

tianzhuanghe 发表于 2012-3-27 02:33:57

嗯,思路不错,赞!

自以为是 发表于 2012-3-27 10:22:36

不切实际的假设与不靠谱的结论

本帖最后由 自以为是 于 2012-3-27 10:29 编辑

此贴的讨论依赖于费雪方程MV=PT,然后假设交易手段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在短期内这种假设可以勉强接受;可在讨论跨度达31年,特别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的31年,的时候,这种假设是极其不严肃的,而由此得出的结论,有很大可能性是极其不靠谱的。
首先从一般观察的角度看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在1978年的时候,个人手中的现金和存款都是很少的,当月挣的工资,当月基本就花光了,(所以所谓月光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三十多年前的正常情况)。而到了2009年,现金没有查到数据,但存款可是猛增。从1978年到2009年,名义GDP增长92倍,M2增长690倍(按MRandson提供的数据推算),而居民存款增长了1240倍。另一方面,1978年时还没有的资本市场(股票、债券、期货)经过30年的发展,规模巨大,也必然占用大量资金。仅这两项,就会使得费雪方程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引发/要求货币发行量的相应增长。

其次做一点定量分析。1978/2009(下同)的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分别为3645亿和340507亿元,指数(以1978为1)为93。不变价格GDP指数为18.79,相应不变价格计算的GDP为3645亿元和68482亿元。按GDP计算的物价指数为4.97。按GDP计算的物价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不同,但趋势一致。1978年的M2没有直接查到,按MRandson提供的数据推算,为878亿元(3645*24.1%)。2009年底M2为606225亿元,指数为690。根据费雪方程,V=PT/M,可以计算出1978年的货币流通速度是1*3645/87=4.15,而2009年的货币流通速度是5*68482/606225=0.56,指数为0.14,远远小于1。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可以推翻。

第三,看看货币发行量变化的原因。根据费雪方程,M=TP/V。货币发行量指数为690,实际GDP指数为18.79,物价指数为4.97,货币流通速度指数为0.14,取倒数变成7.39,于是我们得到690=18.79*4.97*7.39。所以对货币发行量增加的贡献,经济增长最大,19倍;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其次,7.4倍;而通货膨胀最小,5倍。

第四,看看所谓超发40多万亿是怎么来算出来的。按单因素变化分析,以1978年M2 878亿元为基础,因为经济增长需增发货币15625亿元(=878*(18.79-1)),因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需要增发5611亿元(=878*(7.39-1)),因为通货膨胀需增发3490亿元(=878*(4.97-1)),合计需增发24727亿元。剩余的58万亿元货币增加量,是多因素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主贴先计算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然后把其它部分全部归于所谓超发,得出了40多万亿这个数字。这种方法,在自变量变化较小,比如5%或10%以内,的时候是可以用的,但是在变化达到几倍、十几倍的时候,误差太大,用起来毫无实际意义。如果一定要把31年货币发行量的变化分给各个因素,就只能一年一年地取分析。一没数据,二没时间,这里就不继续深入了。但是至少可以明确地说,所谓超发40多万亿缺乏数据支持。




morningtiger 发表于 2012-3-27 10:44:08

自以为是 发表于 2012-3-27 1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此贴的讨论依赖于费雪方程MV=PT,然后假设
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在短期内这种假设可以勉强接受;可在讨论 ...

画一个M2/GDP(四季度滚动)的图应该可以看出来M2这几年的异动。这个堰塞湖就靠存准金的那个蓄水池子给装起来了。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3-27 19:15:50

自以为是 发表于 2012-3-27 1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此贴的讨论依赖于费雪方程MV=PT,然后假设
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在短期内这种假设可以勉强接受;可在讨论 ...

“至于我的推导过程,我自己已经承认不严谨了,就不必劳烦考证了。”他已经说过了,这么认真实际没必要。

自以为是 发表于 2012-3-28 07:17:06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2-3-27 19: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至于我的推导过程,我自己已经承认不严谨了,就不必劳烦考证了。”他已经说过了,这么认真实际没必要。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主贴的问题已经不是不严谨,而是不负责任,是误导。我的帖子主要不是给楼主看的。

cheer 发表于 2012-4-13 16:21:27

欢迎讨论。
长知识,扩眼界总是好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M2与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