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203 发表于 2014-3-4 14:47:17

银元时代的人情世故----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笔记

本帖最后由 然后203 于 2014-3-4 15:32 编辑

    很喜欢这类以小见大包含丰富社会掌故的书。
    作者陈存仁,据说是解放前上海名医,后来避居香港,除挂牌坐诊之外还供稿报刊。现在在国内出版的系列著作,是作者数十年积累整理的结果。尽管有人指证“不实”,但读过几本书,作者交游广阔博闻强识精明勤奋的形象是十分清晰的。几本著作,使后辈对几十年前的上海有了略窥门径的通道。

    据闻周润发版《上海滩》将作者挂名为顾问。

    下面摘选的是个人注意到的细节。

    1.红白喜事有经办帐房主持,执事报丧,职位往往世袭。
    女儿出嫁陪嫁“压箱钱”。

    孩子们居住乡间,将来的教育,便不堪想象。
    中华职业教育社招收半工半读学生(实习工场)。做工的同伴不良,往往染上赌博习气,千万不可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17年5月6日,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现在还在,而且级别比较高。http://www.zhzjs.org.cn)
    因病转学中医。学成西医之后,开业各项设备,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丁甘仁先生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转托长辈写了一封介绍信,投考“中医专门学校”。当时投考学校,这封介绍信就等于保证书一样。经过考试后,即被录取。

    2.中医旧籍,都是艰深的文言文,常有费解之处,因而又百般设法拜一位国文教师,补习国文。从姚公鹤老师之后,不但国文大有进步,而对社会关系的接触收获更大。他们所谈的或是批评时事,或是臧否人物,都有很丰富的处世经验,所有谈话资料,也有极高深的学问,由此我智识顿开,见闻大增,对做人的道理懂得不少。
    旧时做门生,老师的事什么都要做,除倒痰盂、扫地、整理烟榻、迎送宾客之外,还要帮他购买一切杂物。
    当时文人雅士多数有烟霞癖。
    执贽章门,章太炎指点先读某书,后读某书,也时常提出些问题问我,略为讲一下就算了事。但是有时他会讲一个字,讲上半小时以上还讲不完,除非有客来访,才终止讲释,否则会滔滔不绝地讲下去。

    3.沐浴理发,并预备水果四式为礼,丁福保先生传授理财的秘诀。
    百无一用是书生,不善理财一世苦。理财的方法,知而不行,等于“无知”。
    一、择业要向大众方面着想,选中一个行业,要专心致力地去“做”,绝对不能改行,只要努力,行行可以出状元。
    二、一个人不可以懒,一懒百事休,“勤”要勤到与众不同的勤力,触类旁通,必然会出人头地。钱财一定要追求不息,但是不正当的钱,一文也不能妄取的。
    三、赚到了钱之后,一定要懂得“节”,赚十文,最少要节三文,等到所业有成,那么赚到十文可能只用二三文,把积下来的钱,筹备更大的计划,因为“由钱生钱”更为容易。
    四、赚钱不易,管钱更难,只会赚,不会“管”,仍旧不懂得理财的道理。能够理财之后,还要会“用”,会用比会管更难,用得不得当是浪费,用得有意义,才算得是理财家。

    理财之法,以买地产最为可靠。
    与人不睦劝人买屋,地产生意不能有一丝纠纷掺入其间,要清清楚楚。
    买地,找“地鳖虫”掮客,看白单,实地看四至。问清税单齐全后定金,保长签收,然后去会丈局清查,会丈局定下四至。让与契只以保长信用为担保,后来外国人介入,要求有“上海道台衙门”发出证明文件“道契”,再加外国律师证明。

    生财之道,凡策划一件事,先详细了解情况之后,订下一个方案,或短期见效,或许要逐步实施。准备须有百分之二百的程度,以备事情随时发生变化。有百分之五十的成绩即告成功。

    借钱,不要贪利息,不管利多厚一概谢绝。利息越大损失的可能越大。
    真正值得帮助的人,一旦出借即决心不望归还。施恩不望报,永无烦恼。
    对青年人/有恶习的人不借。

    《古钱大辞典》与冷僻古钱营销。
    先有外行人出面把本地古钱市场全部买下,托人外地收购论斤论担买。行家分类排比,复制或翻铸凑成套,每套装成24锦盒,命名为“泉品宝鉴”。隔段时间到古玩市场少量销售,向外国博物馆发资料推销。(这个推销形式现代很多见。)
    古钱镀金为礼。(可以借鉴)
    卖书极大吸引力,一折八扣,薄利多销,需要周转资金较巨。

    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之前,银元银两纸币混用。
    银行经营银元纸币;支票账户不计息,存款不足支票退票,有限公司性质组织。
    钱庄的账户则以银两计算,存款多余即付利息,无限公司性质。庄票制度以信用为本,开户必有富户作保,往来均有“跑街”伺候,在经折上记录,即有“跑街”把庄票开好了送来。庄票可透支账户,相当于银行本票。

    银行中第一个开银两存户的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陈光甫),也发行支票,支票账户也计息。一元即可开户。陈光甫出面进行中美白银协定谈判。

    币制改革,废(银)两改(银)元,废(银)元改(法)币后,钱庄衰落。
    旧时商店都接受亲友存款收息,利息比银行钱庄高。
    上海几十万人跑单帮,五洋杂货:洋火/洋烟/洋油/洋皂/洋布。

    报馆的投稿人,向来是各有地盘,外边的人是不容易投入的,能打入这个圈子,很不容易。

    地下藏银与掘藏,做下一代的证人。(现代虽然没有这个意识了,但觉得可以借鉴。)

    4.观察医生诊所.
    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初会受到同窗的歧视,将来会受到同业的嫉妒,必须要做一种联络工作,即是近世所谓打开公共关系。

    游乐场出版"大世界报'.(媒体不一定就是报纸杂志电视网络。)
    妓院是生意人最好的交际场合,有许多大生意都在妓院中三言两语讲成的,所以逛窑子、吃花酒,算不得是嫖,菜肴并非由妓院中代办,是向四家著名菜馆点的特制菜。

    5.积极筹备《康健报》,每期广告一格,计费四元,全年五十二期,共计二百元。
    内容要很丰富而很有趣味,否则,医药常识的报纸,没有多少人要看。有一句名言:‘学无术不行,术无学不久。’所以里面的文字,必须要打破旧例,另创一格。
    要有十个著名医家帮同撰写,才有号召力,好稿子不容易得到,你应先准备十期稿子。
    为扩大销量,做报纸广告。向外埠寄赠报纸(黄页),通过邮政部门推销---随信附送印刷品。(这一点可以借鉴,比如同城推销,到本地快递公司网点,每份快递粘贴一张宣传彩页。快递公司也多一份业务收入。)

    旧时医生的例规,每年腊月初八九后生意便进入淡季,要到次年正月半之后,方能恢复旧状。
    早起一定写一篇日记,记述上一日的事情。

    颐和园历代度量衡陈列室,历代尺秤锤。
    琉璃厂搜购古籍,收集历代名医图画文物(办报),草药彩图。(作者是有心人。)
    手抄书行业,字体工整数万字一笔不苟。

    6.北京药王庙施诊给药,药材由药业公会会员供给,药费便宜,常驻医生+轮值医生。(行业协会性质的活动,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惜乎现在没有这类活动了。)
    损坏药王庙内藏医书一本,先购手抄本一册,席间未饮先致歉,恭敬赔偿。并给予药王庙冬季祭祀献金。(这个人情世故很值得学习。)

    7.反对废止中医。(这部分内容有集会结社的指导意义哈。){:soso_e129:}
    中国人往往有一种积习,认为勾结上一两个要人之后,便气焰大盛,不可一世。
    抗争通电,根据所有报刊订户地址,在各省各市各县挑出二人,将发给他们,转呈当地中医公会。
    名人具名召集会议,接受捐助,组织全国代表会议。筹备会,秘书组/总务组/财务组/宣传组/接待组/干事组。
    新闻稿供各大媒体,争取各社会团体支持。对反方言论争锋相对,同期刊出。
    大会期间,同行相应,张贴标语横幅。
    大会喊口号鼓动情绪统一意旨。请代表提案逐件讨论,讲者谆谆,听者藐藐,有人看这个情形不对,说主张提出一个紧急的办法,要派代表到南京去请愿,看看政府当局究竟采取什么态度?到上午便把这个提议通过了。代表不应该以省为单位,要注重人才,而代表的人数须贵精不贵多。

花大熊 发表于 2014-3-4 14:58:29

这厮去香港后开诊所,找了两个美女护士在门口吆喝,开制服诱惑之先河!

然后203 发表于 2014-3-4 15:00:35

花大熊 发表于 2014-3-4 14: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厮去香港后开诊所,找了两个美女护士在门口吆喝,开制服诱惑之先河!

花大夫好。
书中记载,美女护士这招,他是跟一个牙医学的。

书中真真假假的故事太多。

花大熊 发表于 2014-3-4 15:21:21

哦,就是说上海滩早就这么干了?
黑帮盛行,创意频出,哈哈

然后203 发表于 2014-3-4 15:28:53

花大熊 发表于 2014-3-4 15: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哦,就是说上海滩早就这么干了?
黑帮盛行,创意频出,哈哈

是啊,冒险家的乐园。很多稀奇古怪的点子发家致富,也没有正常的政府管理。

heiwushi 发表于 2014-3-4 16:17:09

没想都是大烟鬼,果然文艺界有传统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3-4 21:28:33

怎么觉得这家伙不是医生,倒像个钻营混混

然后203 发表于 2014-3-4 21:47:21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3-4 21: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怎么觉得这家伙不是医生,倒像个钻营混混

非常精明的一个人。我看他的书,真真假假的故事太多,恐怕难免有一些杜撰编排甚至攀附。可以说是医界的社会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里面的医生。

这本书本身是他给香港报纸写的稿件,总觉得不大可能全是亲身经历。

由他儿子主持编辑出版,他儿子是三勒浆公司的投资人。

pilgrim 发表于 2014-3-5 00:02:46

章太炎的孙辈用史实质疑此书的真实性(转)
史当求实

  我从事史学工作将近二十年,得益于文史资料(回忆録之类)甚多,它往往提供了研究线索和补充了许多鲜活史料,常常令我兴奋不已,但也常常被这些回忆録弄得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困惑不已。我是研究近代史料,实在不敢说有所专长,唯对先祖父太炎先生史稍为熟悉,一因是他嫡后,自小耳听目染,知之甚多,但不可充作史;二因专事太炎著作搜集、整理、出版,专业在此;三因兼涉对他的专题研究,自应熟知。但我也常常碰到许多关于他的回忆録,而造成我研究上的困惑。这里我想举一实例,作为文史资料“存真求实”的探讨,顺便对章太炎研究中史实加以厘正。 关于研究章太炎的论述,我见读至少在二千篇左右,其中不乏回忆録之流,写得翔实精彩有据的回忆録实在不少,而荒诞离奇的也不少,而离奇之说往往又极易传播,以讹传讹,以俗成说,令人瞠目不知所对。写得最为离奇要算陈存仁先生写的回忆録。陈存仁是一位著名医生,他自称太炎弟子,他早年编《中国药学大辞典》(1934年编成,1935年出版),的确由太炎为之序,1949年后他移居香港,悬壶行医,创办《存仁医学丛刊》,对太炎行迹时有追述文字,如《章太炎先生医事言行》(1953年)等,自1972年“陆续写成超过了二十万字的文稿”(《章太炎师结婚考》,载台湾《大成》第二十五期。),他自称“我拜识章太炎先生是在民国十七年(即1928年),那时我二十岁”(《记章太炎老师》,载台湾《艺海杂志》第四期。),从此以弟子自称。太炎学生众多,而够称弟子的不多,因为弟子必要老师亲授,资格也远比学生要高。他撰写了二十多万字回忆録,自然具备“三亲”资格,其权威性是毋用怀疑,而且陈氏文笔生动流畅,内容又写得栩栩如生,如关于太炎的医学言行和太炎与刘半农论白话文的一次见面,确实生动有趣且不失原意,但更多内容却似是而非,张冠李戴,甚至子虚乌有,与史实大相径庭。然而,因为他自称是太炎“晚年弟子”,他的回忆録被媒介广为传播,从香港传台湾,从台湾传大陆,甚至被学者竞相引用,给章太炎研究罩上了巨大迷障。如果要一一厘正陈存仁回忆録之误,至少也要写二十多万字,这里我想把它概括成四个问题,用事实来加以简述。

  一、似是而非之说。这是读回忆録时常碰到的,即有其事但又不是这样回事。如陈存仁在回忆録中说:他二十岁前随姚公鹤补国文,姚与太炎稔熟,三天五天总有书信往来(我从来没有搜寻到俩人通信),总叫他递送,因而结识太炎,太炎得知他白天又在丁甘仁医师处助抄药方,稍知医学,便很喜欢他。有一日问他何不拜太炎为师,陈存仁马上叩了三个头认了师,便成了弟子,日后在太炎家帮做杂事并一面受教。这样述叙粗读不误,太炎与姚公鹤相识,且酷爱医学,因此有喜欢陈存仁可能性,但一代国学大师如此草率收下一个没有国学根底的人作弟子,匪夷所思,似不近理,但与史还不太悖。陈存仁又说:太炎当时“住南阳桥康悌路底一小巷内”,“太炎的卧室就在楼梯中间的阁楼上”,他每次去总是直达阁楼,说得介有其事。太炎确住过南阳桥敏体尼荫路裕福里二号,巷确小,但房却不小,迄今犹存,在这里太炎接待过许多来客,国民党西山会议派还在他宅召开过“护党救国”会议,反对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并成立了“辛亥同志俱乐部”。但是,1927年仲夏太炎即迁出南阳桥,搬到同孚路同福里八号,不是陈存仁说的“同福里二十五号”,而1928年才认识太炎的陈存仁怎么1927年常去南阳桥阁楼上见太炎呢?事实上陈存仁根本不可能1928年在南阳桥太炎住宅拜太炎为师。因为1927年6月16日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因太炎反对当局而对他明令“通缉”,遭通缉共六十六人,太炎名列其首,罪名“反动学阀”,还有张君励、黄炎培、沈信卿、蒋维乔……连刘海粟都在通缉名列之中,他薄薄一份家产当即予以“查封”,太炎被迫匿藏在虹口日租界一家日本人办的吉住医院避难,不知陈存仁怎么三天五日去太炎家。而且“在章老师处,临走他必留膳,但菜肴之劣,出乎想像之外,每天吃的无非是腐乳、花生酱、盐鱼、盐蛋、豆腐等物”,他说太炎“最喜欢吃的东西,是带有臭气的卤制品,特别爱好臭乳腐,臭到全屋掩鼻,但是他的鼻子永远闻不到臭”。因为他有这样嗜好,钱化佛用臭苋菜梗和臭冬瓜让太炎乐不可支,为钱化佛写了一百多张“五族共和”,让钱化佛发了笔财。在陈存仁绘声绘色描写下,太炎的迂腐炵烘形象跃然于纸。我不想解释太炎是否是这样的人,也许他说的是事实,太炎的确患有鼻疾,嗅觉欠灵,但我与先祖母共同生活了四十多年,更不要说与父母的长期接触,却从来没有听说太炎有此嗜好。太炎因鼻疾影响嗅觉而使味觉失聪,食无味而从不挑食,这习惯是有的,但不管太炎有没有这习惯,陈存仁1927年至1928年“三天五日”与太炎共进晚餐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陈存仁有一件是说对的,他说:“太炎老师实际上经济情况非常穷困”。太炎虽系开国之勋,却一不为官二不从商三不置地,始终是一个文人书生,靠写作卖字为生,但生活要比一般文人好些,他毕竟是第一流学者。但是陈存仁说:他“到师门第二年,才知道老师欠租二十个月,房东迫着要他迁出,章师母写了一封信,叫他拿去见董康。董氏很有钱,立即写了两张庄票,交我带回”,太炎才得以解困,并用这笔钱搬到同孚路去。太炎是否穷到这程度,完全令我置疑。董康于1926年与太炎共创上海法科大学,同任校长,1927年后,他投到了国民党旗帜下,成为新贵,而太炎是国民党声讨与通缉者,道不同,不相谋,何故要如此大方资助太炎,完全不能让人信服。以上事例,真真假假,似是而非。陈存仁为什么要如此编造,理由只有一个,大概他想把从师太炎履历提早数年,而把数年前事都编到了他履历之中了。

  二、子虚乌有之说。回忆録中也会碰到完全编造的史实,陈存仁回忆録中也不乏此说。如他写到“某年春间”,他随太炎夫妇去杭州,宿昭庆寺,盘桓数月而归。在杭州如何陪太炎访先师俞曲园故居,如何陪太炎去祭扫祖坟却又寻不到墓地只好对山遥祭,如何广招学生为他们讲学等等,最有意思的是,一日他陪太炎去楼外楼饭店吃饭,正好蒋介石夫妇由周象贤陪同简装轻行也去楼外楼吃饭,双方不期而遇,蒋主动向章问好,并询太炎近况如何,“太炎说‘靠一支笔骗饭吃’”,蒋表示要让周象贤派车送太炎回去,“太炎频说‘用不到,用不到’”,“蒋主席没有办法,就把自用的手杖送给他,作为纪念,章师对这根手杖倒很钟心,称谢握手而别。次日,杭州各大报大登这件新闻,说章师‘杖国杖朝’,蒋主席对故旧极为关怀”。这件事述叙得有根有据,介有其事,而这是完全无中生有的事。众所周知,太炎终身与蒋介石交恶,对蒋从无善言,渊系辛亥革命胜利后,蒋受命暗杀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使光复会从此一蹶不振,大大削弱了革命力量,太炎对此始终耿耿于怀,不予宽释。以后对蒋忽左忽右,投机革命,而一旦大权在手,又翻脸不认人,以及攘内安外,至失土千里,一直批评不断,导致1927年国民党对他的通缉,他被迫匿迹,与社会隔絶。直至1928年底,在老友们疏通下,始不缉拿,限闭门思过。而太炎不思改悔,稍有自由又发表反蒋言行,导致1928年底国民党再次通缉,他不得不再次匿迹,过着东藏西躲半囚的生活。如果没有抗日战争,没有全民抗战事兴,他也许不会重登历史舞台,怎么会有蒋介石的“赠杖”之雅举,怎么谈得上“杖国杖朝”,更不知太炎何日当过蒋介石“故旧”,这完全是子虚乌有之说,蒋介石这样关怀太炎生动例子,我在众多蒋介石传中也没有找到。至于太炎返乡扫墓,1921年至1926年,几乎年年春天要返乡祭祖,但1927年后,身处逆境始终未去杭州,即使以前去杭州,不过三天一周,从无数月之长,直至1932年春,在“一·二八”淞沪战役时,他北上见张学良,代表民众呼吁抗日,南返时去过杭州一次,这也是他一生最后一次去杭州。不知陈存仁究竟是哪一年春天陪太炎去杭州的,1926年前他们尚不相识,1928年后他也没有机会,他这精彩的回忆録我不知他怎么写出来的。顺便指正一下,陈存仁说太炎在杭州为学生讲了《经学源流》、《清代国学》、《小学大义》等,也不知悖到哪里,完全张冠李戴,《经学源流》是《文学源流》之误,是太炎1932年10月在苏州的演讲,《清代国学》是《清代学术之系统》之误,是太炎1932年3月在北京的演讲,《小学大义》是《大学大义》之误,是太炎1932年10月讲于苏州的,不知怎么都被陈存仁搬到了杭州去了。

  三、道听途说之说。回忆録虽允许亲闻,即听来的东西,但这听来之说必须加以考证,去伪存真,如不加区别,则非信史。陈存仁在《章太炎师结婚考》一文中,洋洋万言,记述了太炎婚姻情况,他说:太炎是先纳妾后结婚,1892年“纳妾王氏”,1903年“妾王氏殁”,“章师孤寂,登报征婚”,征婚广告刊于当时《顺天时报》,征婚条件为五项,要以湖北籍女子为限,要文理通顺,要大家闺秀,要出身于学校,不要缠足,丈夫死后要再婚等等,因没有合适女子,太炎直至1913年才与汤国黎女士结婚云云。陈存仁在证明他文章根据时说,过去人有先纳妾后结婚风俗,孙中山当年也是十九岁先与卢氏夫人结婚,后又娶宋庆龄为妻,当时有“先纳妾以待将来自由结婚”习惯。至于太炎征婚启事,陈存仁也说他曾查当时《顺天时报》并没有见到这则征婚启示,而是根据日本人武田熙与高田淳文章所载,并非第一手资料,他也没有对传说资料加以考证,便添油加酱再加渲染。于是,臆想与传说成为“史实”,人们也深信不疑了,太炎先纳妾后结婚,太炎婚姻观,被人作为评论他思想的标准,甚至有人将他与蔡元培“征婚启事”比较,比作了“开明与落后”,“先进与保守”等等差别……。其实这也是无中生有的事,只是这无中生有的事不是陈存仁编造的,而是道听途说,未加区别,以讹传讹,造成了史实的混乱。太炎婚姻真实情况是,他早年有癫痫病,加上倡言革命,常说大逆不道的话,被人称作疯人疯言,故到结婚年龄没人愿嫁给他。于是太炎母亲作主将陪嫁丫环王氏许与太炎结成夫妇,来照顾太炎生活。王氏是很檏实的妇女,为太炎生了三个女儿,不幸于1903年早逝。太炎与王氏的结合由于没有当时社会明媒正娶一套手续,所以不能叫结婚,只能叫纳妾,太炎也从来没有瞧不起王氏。至于太炎丧妾后迫不及待登广告征妻,更是无中生有。当时太炎办完王氏丧事,应蔡元培之邀,匆匆赶到上海,去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教书,一边培养革命种子,一边去张园鼓动革命,一边与保皇党论战,邹容的《序革命军》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事件均发生于此,即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当年五月,太炎即被捕入狱,哪里会因不胜孤寂而登报征婚等等。至于太炎与汤国黎婚姻,也是孙中山见辛亥革命成功后,太炎仍孤寂一人,于是为之作媒,由孙中山当时秘书张通典介绍,张通典女儿张默君与汤国黎系上海务本女校同学,故介绍成功,而陈存仁回忆録中种种记载,不过小道新闻,完全没有以史实为基础,考证为前提,失去了“存真求实”宗旨,不管他目的何在,只会造成史实的混乱,为后人添乱,这是很不严肃的。

  四、抬高自己之说。有些文史资料回忆録之类,貌似记史记别人,实借此抬高自己。陈存仁在记太炎时,说杜月笙发迹后,重修上海高桥杜家祠堂,欲请太炎作记,但没有人请得动太炎写,无论太炎盟兄章士钊还是太炎“苏报案”狱友徐福生,都请不动太炎为上海滩闻人杜月笙写文章,最后杜托陈存仁帮忙,陈到太炎家后向老师进言,“我说太史公在《史记》上做过一篇游侠列传,老师应该对杜先生的祠堂落成做一篇文章”,于是把“杜先生生平情况,我就一件一件讲出来,他老人家越听越高兴”,“我乘机立刻拿一张幅度很大的宣纸”,让太炎作文,太炎不起稿,一口气写成了《高桥杜氏祠堂记》。这真是近乎天方夜谭,贪天之功,因篇幅关系不予澄清了。更荒唐的是,陈存仁说,他从师太炎,每晨七时就要去报到,“从扫地、倒痰盂、擦水烟筒之外,还要洗夜壶”,而太炎用的夜壶是锡做的,“又重又瘪”,而且很臭,当时适“有一个人来求写《两广巡阅使陆公墓表》,太炎置之不理,而章师母早已收了笔润,真有点不好意思,“我就对陆公的后人说:‘你家有什么上品的文房四宝,拣几件送给他,我可以帮你说话’,那陆公后人说:‘好的文物都被族人分去了,只有一只明代清花瓷质的夜壶’”,陈听了大喜,嘱他马上拿来,太炎见到后“反复抚摸,似乎爱不释手,我就乘机进言,幷且寻出陆公后人送来的事状和纸卷,铺在桌上,同时磨起墨来,章师不出一言,先看事状,也不打草稿,举笔写了长长一大篇,堂堂交稿”,陈存仁还说:大陆“文革”后,许多文物流入香港,一日他去古玩铺,发见一只青花瓷夜壶,“似曾相识,喜出望外,审视之下,发现夜壶的口上边,有一些损裂,便肯定这就是从前章老师用的那个夜壶”(陈存仁:《章太炎师门的晨课》,《艺海杂志》,台北,V12N6。),索价八千元等等,他还特照了照片登在刊物上。所谓《两广巡阅使陆公墓表》,实是《勋一位耀武上将军两广巡阅使陆君墓表》,陆君即是军阀陆荣廷,陆1928年去世,“殁六年,未有表墓之石,二十三年春(即1934年),旧部以为请”,太炎为之书,絶无因陈存仁进言和以夜壶为条件,陈氏之述,实属无聊之举,何必如此,令我费解。

  陈存仁先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作为一个医生,应当最最尊重科学和实是求是。历史学和医学,同为科学,不应有半点虚假,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和对病人负责是同一个道理。也许陈存仁将有关太炎历史当作文学在创作,有许多艺术加工和情节编造,否则作为历史的记载,应絶对忠于史实,应存真求实,应无一字无来历,否则混淆视听,岂非贻误子孙,颠倒是非,其危害难以追挽。我举这样一个实例,絶非对陈存仁先生有不恭之意,则是以此为例,澄清史实,并对文史资料工作提供借鉴,这也许对建国后文史资料整理出版工作,有所裨益。


  (发表于《建国后文史资料征集出版工作研讨论会论文集》1996年5月,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

花大熊 发表于 2014-3-7 13:52:51

然后203 发表于 2014-3-4 15: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啊,冒险家的乐园。很多稀奇古怪的点子发家致富,也没有正常的政府管理。

难怪《上海滩》里,赠香吻的桥段这么贴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银元时代的人情世故----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