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ersky 发表于 2014-3-1 01:17:07

海外教育见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上)


我第一次在海外接触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是在我的孩子考上这里的天才班,在学校发给家长的天才班教育大纲上看到的。我当时并不清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含义。多年之后,看到一本书中是这样解释批判性思维:会批判性思维的人善于对所听所读提出质疑,能够把事实与观点加以区别,从而能够运用逻辑分析与推理的方法判断观点的质量、对与错,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经常遇见两种学习与思维方法:一种是海绵式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淘金式的思维方式。海绵式的思维方式就像海绵遇到水的情景相似,一古脑将知识吸收进去,这种被动式的思维方式的优点是学习来得轻松简便,快速占有知识,这样吸收的信息越多,越有能力理解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海绵式思维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在海量无序信息面前,不确定哪些信息值得接受,哪些观点应该拒绝。

而淘金式的思维方式就像淘金者在河砂之间搜寻,找到可能含有砂金的河砂放在特制的筛子反复掏筛,去粗取精的过程。要求思维者通过自我提问,弄清楚材料的构架逻辑步骤,判断是否纯在重大的疏漏。在此过程中,批判性地评价材料,并基于这一评价,形成自己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的缺点是,获取知识的速度很慢,不能快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海外的教育课堂非常强调后者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具体是如何培养的,笼统地讲就是,很多作业没有标准答案,老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一步步推理,形成自己的结论。具体地说,感受比较深的是孩子在六、七、八年级时的教育经历。

第一次是六年级时,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模拟法庭。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当过律师,非常喜欢搞这样的活动。一般律师协会也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普法教育,有专门的网站,针对青少年简单介绍本国的法律体系,了解法律程序、模式和案例法的特点,同时提供简单的案例和模仿资料给教育工作者,并协助想搞模拟法庭教育的老师派来法律工作志愿者做模拟法庭的法官。我记得,搞这样的模拟法庭,除法官外,原告、被告、双方的辩护律师、证人、陪审团、书记员等角色都是由抽签决定。我孩子很幸运地抽到了辩护律师,引来很多男生许以各种好处要求换角色,都被我孩子拒绝,这么好的角色谁愿意让给别人。

孩子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阅读资料研究案例。在诸多事实中寻找对被告有利的证据,确定法庭盘问(cross-exam)的证人名单,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问,最后准备一个法庭结束陈词(closing statement),这个陈词非常重要,如何有理有据,对说服陪审团非常重要。整个过程,我没有帮得上孩子忙,都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忙点乐此不疲。最后的结果我记得是给被告人争取到了一个公平的判决(辩无罪是非常难的)。模拟法庭的过程帮助孩子在复杂的事实面前去伪存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是非常好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第二次是在七年级,孩子受到一份报名表,是本地大学面向初中生组织为期一周的讲座。主题涉及科学、宗教、文化、哲学等,有将近一百个主题,主讲人都是在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地点在大学校园,象征性收取一定的费用。受孩子们欢迎的主题通常是能做实验的化学、遗传和生物工程类的主题,每个主题只有二十多个名额,每个孩子可以同时报三到四个志愿,放到一个池子里随机抽取组合,决定每个孩子可以分配去听的主题。我的孩子既报了热门主题,也报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主题,结果是最终分配到批判性思维的主题,孩子有点不满意,只好去了。我也怕孩子嫌主题枯燥,会失望,结果却大大超出我的意料,孩子每天回来都高高兴兴地,今天跟我讲小老师讲如何分辨真假广告,明天回来讲老师讲了人的思维方式区别。一周下来,感觉孩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确实与以前有所不同,更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取精华了。

上八年级时班主任老师经常从当地报纸找一些时下的热门话题供孩子们讨论,讨论的方式也非常独特,就是讲话不直接面对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而是面向老师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观点的论据,我想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通过老师这个中间媒介,避免直接辩论而引起冲突。其实,老师的做法可能多余,因为对有些话题孩子们对在课堂上的讨论方式不过瘾,又搬到了课堂之外,在脸书上摆起了战场,进行大论战。当然这种论辩是没有结果的,但可以上论辩的双方都看到了彼此的观点,和支持的论据,对孩子们的批评性思维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下篇我再细聊辩论)

回到篇首对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的讨论,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海绵式的思维重在对知识的获取,而淘金式的思维,重在对所获得知识的积极互动。这两种方法,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关于批判性思维,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本篇的写作也参考了此书。

《走出思维的误区》作者尼尔布朗


dada2020 发表于 2014-3-1 09:36:02

先抢沙发!天空mm好贴!:victory:明天送分,今日额度用完了:shutup:

keepwalk 发表于 2014-3-1 10:13:14

约翰 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也值得推荐。

flysands 发表于 2014-3-1 14:56:20

真是好帖,
楼主有心人,谢谢介绍这样的第一手资料

yinhaitao 发表于 2014-3-3 11:09:33

谢谢分享这样的的好帖子。推荐的书目,我也会考虑给我家孩子看。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3-4 02:36:11

谢谢silverskyMM的分享,连续发帖,扛自行车杠杠的

海绵式思维只是复读机,学到的可能不是“知识”,而是“信息”,,只有与自己的经历、认识融为一体的并且经过体悟的“信息”才是“知识”,批判正是体悟的一种方式。

没有海绵式思维掌握的“信息”,就不可能展开批判而淘到金子,所以我觉得海绵式和淘金式都是必要的,特别是人文学科,很多理论看似逻辑圆满,但只要举出一个符合逻辑却有不同结果的事例,就可以否定淘金式思维的结论。

曾经看过一本书,《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作者通过考察英国农村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和事例,得出资本主义起源于保护个人的财产权,但只要举出中国农民的相似事例,就可以否定掉这个论断。

纯粹歪个想法,对孩子来说,把海绵式思维和批判式思维中的“思维”一词换成“学习”可能更合适。

花落花开又一春 发表于 2014-3-4 13:26:38

感谢分享,找来看看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3-4 22:49:47

花落花开又一春 发表于 2014-3-4 13: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感谢分享,找来看看

没有海绵式思维掌握的“信息”,就不可能展开批判而淘到金子,所以我觉得海绵式和淘金式都是必要的,特别是人文学科,很多理论看似逻辑圆满,但只要举出一个符合逻辑却有不同结果的事例,就可以否定淘金式思维的结论。


大师兄说得很是,这也是我跟孩子强调读史的原因,我相信历史实践和事实求是。

珙桐花 发表于 2014-3-5 11:01:01

谢谢荐书!
我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国外的儿童心理学公开课,发现他们非常注重对数据的分析和辨识,课堂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讲解如何分析数据是否客观,从数据收集至推论的每个步骤都有,讲得非常详细,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国内华东师大的公开课我也听过,讲得非常好,但是缺了这种批判性思维,主要还是介绍已有的学术结论.
对于我这个学生来说,两种类型的课如果能结合起来听就非常好了,既有海绵式,也有淘金式,肯定比单一的模式收获更大.

思炎 发表于 2014-3-8 14:50:35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3-4 22: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师兄说得很是,这也是我跟孩子强调读史的原因,我相信历史实践和事实求是。
我的愚见:海绵式不能用“思维”来定义,特别在基础教育中,这不仅国内包括国外都是的,而各个国家的教学大纲都有精心筛选,也就是必须学习吸收得东西(包括各种不同方式的洗脑{:4_263:})。

个人体验,别说高中即便大学,在教学大纲中已经有了“标准的”价值观,对错(除非是理科方面的论证推翻前人的探索),一般来说在国外做assignment的时候主要还是检验是否领会教的东西,再加以拓展,但为别出心裁而别出心裁,基本是low mark  (及格很多是一部分是给与鼓励)。


我认为与 critical thinking对应的是 creative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在中文中被普遍翻译成“批判性思维”,不恰当,造成解读误解。


critical thinking原意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与中文译名“批判性思维”的字面意义相去甚远,为此,香港教育评议会曾建议释为明辨性思维,而香港立法局议员,前保安局长叶刘淑仪则认为应该译作严谨的思考。

“critical thinking”或称“批判性思维”,很容易倾向否定性、质疑地思考,以致对立、对抗,造成不必要的矛盾。这并不是提倡“critical thinking”的初衷。若根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共五个环节,说的不只是思辨。其中“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所谓“critical thinking”,要求敢于独立思考,提出疑问,但“思”而要“慎”,“辨”而要“明”,不是乱加质疑一番。这要有基础,就是“博学”,要有广阔的知识,广博的眼界。在思辨之后,还得有实践的延续,就是“笃行”
引用来源:wiki

critical thinking其实不是新的东西,俺们老祖宗的解释或更容易理解。

外行胡乱评论,楼主MM见谅,希望能引起更多茶友的参与讨论 。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3-8 19:30:13

人们掌握的知识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观察对象“是什么”;一类是“如何知道是什么”。

从人的思维发展来说,人们首先得解决“是什么”,在“是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发展“如何知道是什么”。

所以,在孩子“是什么”没有积累到足以“质变”的程度,就采取“批判性思维”优先的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孩子思维发展的。破,不等于立。立,需要积累。只破不立,自然会在人格形成中出现短板。

西方许多学校采取“批判性思维”教育,源于西蒙的一个研究成果:一位大本毕业生五年后,其获利的知识中95%,都在知识爆炸中淘汰了,剩下的5%是“如何知道是什么”。

问题在于,西蒙研究对象是大脑基本成熟的大学生,不是还在发育中的幼小中学生。人的思维发育有阶段性的,超越尚没有发育到的思维阶段,就强化高层次思维,无疑是“拔苗助长”。朱智贤先生说过:当孩子某些心理品质没有出现时就强化,会出现“拔苗助长”,那些心理品质就会退化,不再出现。

在西方教育界对幼小中学生进行超前的批判性教育就不完全不同的声音。

钱钱 发表于 2014-3-10 13:24:36

我的一点看法:

楼主所说的“一种是海绵式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淘金式的思维方式”,其实可以变换成“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区别。
海绵式吸收,就是大量记忆,从“数量”的角度去获取知识,靠的是“全盘接收,死记硬背”的记忆能力。
淘金式吸收,就是少量记忆,即从未知的大量数据中套用已掌握记忆模式、模型,去记忆,而不是不加选择记忆,也就是从“质量”的角度去获取知识。靠的是自己的理解能力。

一个是“从量到质的突破”,一个是“从质到量的积累”,各有各的优点,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的吸取知识、经验。

其实就正如网友“布朗的花粉”说的那样,中国教育采取的是“追赶式教育”,从数量上面去突破。因为知识点可以量化,更有利于资质普通的学生去掌握。最起码,乘法口诀表背熟了,也能应用。后果是,不求甚解,死记公式。大量的填鸭式记忆,导致部分学生反感,以至厌学。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式教育,大量的辩论、阅读,反正“正、反”方向都可以,最终变成了“没有方向”。比如“火车冲轨,是保护车上多数,还是保护轨上少数几个孩子”这种诡辩。思想左右摇摆不定,就变成了做事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就是吸收越多知识,越没法实际应用,全用在思想斗争上去了。违背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好处是资质超群的学生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更坚定去做某事,更容易出成果。学的时候,也不用经历“填鸭式记忆”的辛苦,较为轻松。

所以,结论是:还是要结合自家孩子的思维方式,联合实际,采取“全盘吸收的记忆”和“理解性记忆”相结合手段,比如语文的诗词是得靠“死记硬背”,数学还是要靠“理解,动手实践,要灵活,不能死记”。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3-10 23:54:02

钱钱 发表于 2014-3-10 13: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的一点看法:

楼主所说的“一种是海绵式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淘金式的思维方式”,其实可以变换成“记忆 ...

我觉得海绵式思维换成海绵式记忆还可以,但把“CRITICAL THINKING" 中的思维换成记忆还是有些不妥,因为思维与记忆还是有本质不同的,尤其是这种“CRITICAL THINKING" 本身包括了思辨在里面,包含了逻辑思维的过程在里面。

钱钱 发表于 2014-3-11 05:40:47

本帖最后由 钱钱 于 2014-3-11 11:57 编辑

{:soso_e113:}我想通了。

yiran006 发表于 2014-3-13 15:04:13

珙桐花 发表于 2014-3-31 15:06:41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3-8 19: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人们掌握的知识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观察对象“是什么”;一类是“如何知道是什么”。

从人的思维 ...

小朋友和成人的思考方式确实很不相同,女儿小的时候,我试过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去说,结果把小孩子搞糊涂了{:4_263:},现在年龄大些,能理解思考的内容也多些了,但复杂度还是不能跟成人相提并论,希望你有空能开贴说说.

西溪老槐 发表于 2014-4-9 16:48:21

本帖最后由 西溪老槐 于 2014-4-10 10:22 编辑

珙桐花 发表于 2014-3-31 15: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朋友和成人的思考方式确实很不相同,女儿小的时候,我试过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去说,结果把小孩子搞糊涂了{:4 ...
谢谢珙桐花。

你说的现象,在父母中比较多的。我也曾经遇到过。问题多半还是出在父母用成人的目光去看孩子的思维。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放在成人的位置去引导,虽然所用的词语和例举的事例与孩子的言语中运用的差不多,但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经验积累不如成人,想象联想的空间和能力远不如成人,思维过程与成人不一样。

说一个儿子成长,我也成长的例子,印象比较深。有一次,老师要求学生写一句描述物景的句子。儿子选择的物景是窗台上的君子兰。君子兰展开两片叶子,成V形,花柄从中长长地伸出,在顶端花苞还没有开放。

儿子写道:君子兰宝宝对太阳公公说,早上好!显然,这句问题多多。我说了一大通什么是物景描述的方法,最后说,可以通过像什么来描述。儿子仍是一头雾水,眨巴着小眼睛看着我。我便开始举例了,我说,可以这样描述:君子兰就像展翅欲飞的天鹅沐浴在阳光下。

通过一翻分解式讲述,儿子理解了沐浴,理解展翅,就是不能理解“欲飞”,“什么是要飞还没有飞呀”。我打开电脑,找到关于天鹅的片子,放给儿子看,把与君子兰形态相似的天鹅形态定格,让儿子比较。还得意地说:你看,像不像?儿子笑迷迷地说:像。我就让儿子自己去再组织句子去,完成作业。

第二天晚上,儿子一脸困惑地拿着作业本找我。我看到在这个句子下面,老师划了一条线,还在边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再仔细一看,原来儿子写道:太阳公公叫醒了君子兰宝宝,君子兰宝宝像展翅欲落的天鹅对太阳公公说:早上好!

我的目光很快就落到了“展翅欲落”上。看到儿子把“飞”写成了“落”不免有点气恼。还好,我还是比较了解儿子的,不会无缘无故地改的。我问儿子:不是展翅欲飞吗,怎么是展翅欲落了呢?为什么“飞”变了“落”了呢?儿子一听,一边比划着一边说:天鹅宝宝要飞的时候,是把脖子向前面伸得长长的,小脚脚在后面拼命地打水,翅膀上下打来打来去的,整个宝宝是睡着的样子……天鹅宝宝要落到水面的时候,才是头向天上伸的,翅膀张开不动的,身体是直的,和窗台上的君子兰宝宝的样子一样的……

儿子这样一说,我觉得我可能忽略了什么。就问儿子:你是怎么知道天鹅宝宝是这样的呢?儿子说:你走后,我在你的电脑上看了好几遍那个小电影,天鹅宝宝就是这样的。我和儿子一起看了一遍。事实与儿子说的一样。天鹅拍翅为飞,展翅为落。我没有让儿子订正句子。在家长与老师交流本上写下了事情的经过和建议。

事后,我想了想,体会如下:成人的思维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了,可以为了一定的认知任务而抽象出事物中的所需要的内容,比如这事件中,对君子兰美的感受和提取,而不在意天鹅的起飞和降落。儿子呢,他的思维才发育到操作性思维后期(皮亚杰),远远没有发育到美感的感受和美的概念形成及应用的认知抽象操作阶段。在意的是天鹅具体的飞行姿态和描述用词的关系。

这样,我就对儿子作文的要求为三个词:准确,生动,华丽。先达到准确,能准确描述后,再要求生动,能生动描述后,才要求华丽。与儿子学习心理发展同步。效果是刚刚的,虽然儿子的数学自然被老师称之为“风清扬”,却是文理双修的学生,作文竞赛给学校争得了荣誉。现在是直博生了,作文还在被老师当范文讲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外教育见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