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水的欧元
(2010-05-15 23:57:45)我曾经说过,欧元对美元低于1.3就换仓,减少美元增加欧元。上周已经跌破1.3,是否换仓呢?
换仓以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欧元的暴跌究竟为什么?
从整体看,欧洲的债务情况并不比美、日更糟,甚至可以说,是在三个经济体内最好的。欧洲的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欧盟在世界的影响力仅次于美国。
为什么欧元会暴跌呢?
首先从美国的角度看,美国有大量的国债要推销,美国的债务情况众所周知。如果美元疲软,这些国债还有谁要?美国财政紧张,注定美国必须推高美元打击欧元。国际金融市场,美国拥有绝对优势,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美元强硬,有利于吸引国际游资,解决财政问题,不利于本国制造业就业。不过,政府的钱包比老百姓的钱包更重要。
从欧洲看,首先是欧洲央行拒绝购买希腊国债。欧洲没有整体预算体系。如果欧洲央行同意购买希腊国债,那么会如何呢?希腊花钱,其他15国家买单。此例一开,欧元区16国,每一个都会拼命花钱。那就是欧元的末日。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欧洲央行在最后时刻购买国债,但是这样的后果,欧洲央行心知肚明。
从德国看,德国是欧元区最大、最强的经济体,如果欧洲央行不帮助希腊,那么德国很难推卸援助的重担。对德国来讲,如何在这次援助中获得最好的收益,就是要考虑的事情了。不是我不帮你,你也知道我也难啊,大有大的难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要不,你家大闺女到我家来当丫环?希腊不答应点什么,德国善财难舍。再说,现在欧元贬值,德国出口上升,日子好过得很。
从希腊来讲,你们这人不帮助我,我就去投美国。谁能帮助我,我就跟谁走。反正都抱粗腿,德国的也是抱,美国的也是抱。
德国、法国、欧洲央行,几十年来处心积虑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不会为这点事情前功尽弃。
欧元区破裂是底线,希腊妥协到什么程度,德国付出什么代价,是彼此拉锯的焦点。美国趁机多推销国债,德国多出口产品。
这种状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欧元不会长期软下去:德国和欧洲央行都不会答应欧元区破裂,希腊危机必然会过去。美国销售国债会暂时告以段落,美国的就业是需要考虑的事情。美国今年有件大事,就是中期选举。美元这么强劲,欧洲商品替代美国商品,美国的就业怎么解决?美元一直是忽软忽硬,软硬完全取决于美国经济的需要。
可以预计,欧元的反弹。
不可预期的因素,是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如果,短期内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那么大量从中国流出的热钱会去哪里?很显然,美国会乐于接受这些热钱,美国的经济也需要这些钱。那么,美国会继续推行强势美元。
如果,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能支持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那么,美国就需要考虑改深本国就业。一方面美元贬值,一方面挤压人民币升值。毕竟,失业率继续攀升,奥巴马很难向美国国民交待。
想换仓的同学不妨再等等。
欧洲的事情,迟早要来。欧元区成立的那一天,就会出现今天的事情。美国恨不得扼杀欧元,德国希望趁机成为董事长。这样的一天,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对欧元区来说,这次幸运的是,这次危机是由美国引发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承担不起长期强势美元的成本,现在很难对欧洲下重手。
欧洲的事情,对中国是个警钟。欧洲和中国与美国不同。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有密切的联系,欧洲的财政是地方财政的汇总,而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所以,加州破产,布什无所谓,而中、欧地方财政破产,必然威胁整体经济安全。中国没有资格笑话欧洲。
如果中国地方财政破产,中国会怎么解决呢?
首先是地方一级自救。加税、发债、变现资产,基本是这个路数。加税,如果不是针对社会顶层的税收的话,很可能会激化矛盾。现在不是在陆续酝酿新的税种吗?发地方债,去年搞了一把,效果很糟糕。变现资产,这个是最现实的。问题是,地方政府还有多少资产可以变现?土地是地方政府最大的资产,这个不好使。其他的呢?山西的矿产?生二胎的名额?帝都、魔都的户口?地方政府很可能会拿出一些好东西,让老百姓掏腰包。
然后就要看中央了。中央也是这三招,外加一个印钞票。钞票肯定会印,但是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激化通货膨胀。那个时候连解放军的战斗力都不好说。现在的解放军,逐渐职业化,军饷缩水,军心不稳。可能出现高息国债,这个就是赌一把了。88年出现过利息13%的储蓄,这次可能吗?
还有可能就是变现国有资产,比如中石油减持10%的国有股份。国有大企业,是否会购买彼此的股份,然后交叉控股呢?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好事不会轮到普通百姓。不过,如果给百姓这样的甜头,那就是要让百姓在政治上支持自己。
如果,中央和地方变现国有资产,而且不同百姓也有资格问津。那就说明,真到了危急时刻了。那么,我们应该,第一把海外的资产转移回国内,购买国有资产;第二买了以后,坚定地和党保持一致。
不过,也不要渴望那一天的到来。增收的另一方面,必定对应节支。换句话说,就是甩包袱。甩包袱可是常见的事情。你们要奋发努力,自立自强,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得多。谁成为包袱,并不取决于其过去的贡献,或者对现实财政的压力,而是看谁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谁成为包袱,谁倒霉。这个是历史反复证明了的。
怎么有效约束地方财政,是肉食者要考虑的事情,不是我们能谋之的了。
个人观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