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见闻---母语的学习之二
本帖最后由 silversky 于 2014-2-17 04:35 编辑这篇我重点聊一下英语学习环境下的口头表达能力。
先讲一个小故事,前段时间孩子的哲学课老师布置了一个GROUP WORK(几个同学合作作业),三个同学一组,设计一个政治体制的宣传资料,要有本党的政治纲领和主张,最后要做口头展示(PRESENTATION)。由于其他孩子功课忙,几乎所有的书面资料都是孩子一个人完成的。孩子选择的是保守党,基本内容是强调个人自由和小政府的政治主张,反驳对自由主义的质疑。做好后,轮到要在课堂上做展示,孩子对我说,同组的白人小孩虽然什么工作也没有做,在口头展示部分侃侃而谈,仿佛整个资料都是她搞成的。我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差,给老师的印象还不错,另一个华人孩子就显得差些。我抓住时机对孩子说,幸亏我们平时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否则就吃亏了。
讲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口头表达能力传统上受到本地白人家庭的重视,平均水平要超过华人家庭的孩子。在英语学习环境下,孩子从很小在学校就有口头表达的训练机会,比如,每天有小孩值班向全班做天气预报,定期轮流做SHOW AND TELL,就是把自己的毛绒玩具或好玩的东西拿到学校演示讲个大家听。大一点很多作业都有书面部分和口头演示部分。
学区(SCHOOL BOARD)围绕教学活动组织各种比赛,像SCIENCE FAIR,HISTORY FAIR,都是由初中的孩子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科学项目体现了西方实证科学的特点,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假设,设计实验,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看假设是否成立。学生要把实验过程做成展示板,先在学校内部进行展示,评比老师到每个展示板观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口头介绍和回答问题占评比分数一定的比例。学校选出的优秀课题再拿到学区去参赛,学区获奖课题再拿到更高一个级别去参赛,直到最高级别的比赛即INTEL SCIENSE FAIR,几乎同样的比赛要求,只是水平一个比一个高。
历史科目的研究项目,也是学生自己需找有意思的课题,比如一次战役,历史上有名的自然灾害,现存历史古迹,历史人物,历史悠久的商业品牌,学生做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从图书馆借资料、到国家档案馆查档案、自己采访经历过历史的当事人(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友),搞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写出书面报告同时要注明参考的书目和资料,最后做到展示板上,图文并茂,老师的作用是辅导学生选题,查找资料和对海量资料进行筛选鉴别。和SCIENCE FAIR 一样,也是在学校内部展示,口头表达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一层一层选拔,最后被选上参加国家级别的展示比赛,一般每年由不同的城市主办,参加的学生可以去那个城市访问交流。公众也可以参观这样的比赛,因为每个人参赛的课题是不一样的,每个参观者也有很多收获。这些比赛都是从学校开始选拔,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成绩记入课程成绩考核之中,权重比较高,每个孩子都非常重视。我很喜欢HISTORY FAIR这种活动,觉得很值得借鉴,中国历史悠久,可以选取一个历史阶段,调动学生积极性从历史人物、历史典籍、文化宗教经济民俗,各个方面自己动手研究历史,收效要比被从课堂上灌输的历史知识更大。
学校里还设有戏剧课(DRAMA),有老师教孩子进行个性表演,通常由老师设计场景,学生自由做即兴表演,包括肢体表演。一般华人家庭的孩子这门课得分不高,大家也不重视,没有家长因为戏剧课成绩不好而过问干预孩子。而白人家庭就不一样,很多家庭把孩子从小就送进私人办的周末戏剧学校,在玩中学习戏剧表演,音乐剧这种形式更受欢迎,圣诞节前给家长的汇报演出就是传统的曲目。我认为表演也是很好的文化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孩子从容不迫地在公众面前表演能力。中国有很多地方戏剧,从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节目看到有很多地方戏剧都把传承问题搬到了本地中小学课堂。我还记得北师大有北国剧社,高中时曾跟着实习老师去看他们的表演印象很深。
我的孩子出国之前在江苏苏北的二线城市上完小学二年级,小学是江苏省优质小学之一,校长教育理念好,有一批中青年教师肯钻研。一上学首先是对每个孩子进行识字测试,我孩子认字早,已经有三千汉子的识字量(只会认不会写)。我记得刚上学,老师就让家长帮助孩子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粘贴从报纸和广告传单剪下来的大标题字,一边剪一边认,老师的意图是让孩子不按教学大纲,尽量多识字。早读排队下学时背《三字经》《弟子规》。很小就开始说话联系,开始时一句话,几句话,再后来是一段话,由孩子讲,家长写下来。作文就是从这样的笔头作文开始的,等到二年级后半学期开始写笔头作文时,感觉比较容易。老师还经常推荐给学生好的读物,我家有本书叫《哈佛家训》就是老师给推荐的,里面都是一个个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孩子非常喜欢,反复看,几乎每个故事都能完整地复述下来,在孩子小时候我们俩个经常做的游戏就是我拿那本书,随便翻到某个故事,念出题目,孩子就给我流利地复述下来。现在孩子虽然不怎么用中文写作了,阅读中文的能力还是非常强,四大名著看了两个,看过鲁迅的杂文,巴金的三部曲,我还给买了一些俄罗斯文学的中译本。我觉得孩子小学时的老师给孩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辩论来得到训练,这里又涉及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问题,我将单独展开一篇讲。 我认为这可能跟中美文化不同有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讲究内敛,说话谨慎。
跟老美的“表现自己”“”夸夸其谈”(中性词)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各有各的好,可以相互借鉴。
不过要注意的是入乡随俗,在什么山唱什么歌。
在中国还是奉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主流。真正有识人士,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是基本功。
但像楼主文中描述的“同组的白人小孩虽然什么工作也没有做,在口头展示部分侃侃而谈,仿佛整个资料都是她搞成的。”这种所谓的口头能力,我个人是不羡慕的。
说话可以适度夸张,基础还是要以“实事求是”为底子。
另外,辩论在我眼中,也是玩文字游戏,耍嘴头,过干瘾,于事无补。有那个“说”的时间,能“做”很多事情了。
——这绝对是我的偏见:lol 钱钱 发表于 2014-2-17 08: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这可能跟中美文化不同有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讲究 ...
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是一种能力,不可偏废!
辩论只是一种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锻炼,用在平时为了辩论而辩论就走火入魔了! tnq 发表于 2014-2-17 09: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是一种能力,不可偏废!
辩论只是一种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锻炼,用在平时为了辩论而 ...
我说了,这是我的偏见嘛。
真正有思考过某样东西,有作过功课,要表达出来,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只有对某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泛泛而论”的言谈,我不感冒。
比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种辩论赛,真有意义吗?
像楼主自己孩子,通过自己努力“提问题,证明问题,得出结论”这种“能说会做”的学习态度与方式,值得学习。
尽管按楼主的说法,自己孩子因为口头略逊于他人,老师评价略低。但我个人是极为欣赏。
钱钱 发表于 2014-2-17 1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说了,这是我的偏见嘛。
真正有思考过某样东西,有作过功课,要表达出来,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同感。。。其实能言善辩不一定是好事,在国外看到最会辩论的是印度人,难怪印度出律师 {:4_280:}
不过楼主主题里讲的:孩子和那白人等做得是演示presentation,不是辩论。
我自己当年也差不多,做group work时也是几乎包揽了资料整理工作,累死。。。不过最终还是自己得到锻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据我所知,现在国内高中也做的,也要用PPT等道具 。 欢迎了解中国高中教育情况的茶友发言,最好也开主题 {:4_255:}
我小时候父母训练我的方法是:讲述学校或一天发生的较为重要的事情,或交给我一项任务比方取邮包,回来要口头汇报。
汇报方式,不是父母问一句,我答一句的方式,而是要有条理,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通畅的讲述。
思炎 发表于 2014-2-17 11: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感。。。其实能言善辩不一定是好事,在国外看到最会辩论的是印度人,难怪印度出律师
不过 ...
我们在三线小城市,家族有读高中的,而且是本地最好的高中。据我所知,目前还停留在“题海战术”阶段。每天除了做卷子还是做卷子……两个星期回家半天一次。别说PPT了,连电脑都没法碰……:lol 钱钱 发表于 2014-2-17 12: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们在三线小城市,家族有读高中的,而且是本地最好的高中。据我所知,目前还停留在“题海战术”阶段。每 ...
有利有弊,你家族里的那孩子家长倒不用为孩子上网,上瘾的问题而纠结了 {:4_241:}
思炎 发表于 2014-2-17 11: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小时候父母训练我的方法是:讲述学校或一天发生的较为重要的事情,或交给我一项任务比方取邮包,回来要口 ...
:victory:我也是从小这么训练我娃,当他因为年纪太小表述不清时,我通过他的描述,自己组织一下词句,让他:跟读一遍,复述一遍。当然,每天陪着娃读经典也是必须的。因为很多事情平常遇不上没法讨论,全可以借由读书人物情节来抒发议论,表达立场、观点。
这样做的初衷其实是想了解娃在校状况,增进亲子感情,跟他表示:咱哥儿们,有话聊。进而随时把握娃的兴趣喜好,思想状态。
思想的事情搞通了,有了大方向,行为不会有太多的偏差,口头或书面表达自然因为三观正,而言之有物。不是自己做过的事情,不会乱发表见解。
套句名言:孩子的思想,父母不占领,就是外人思想跑马地。尤其是读大学远离父母,被煽动去当炮灰,白浪费老子的米饭,这是万万不能做滴。:lol 对于教育没啥发言权,就说一说俺的土鳖认识吧。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锻炼记忆力;一方面可以训练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过辩论那样的训练方式真是最好不要碰,至少以我的所见所闻来看辩论会培养孩子“只说不做,争强好胜(口头上)”的行为模式,而且长大以后很难纠正。与人沟通,不管面对的是谁关键在于一个“理”字,理站不住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道理站不住还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到头来也不过是强词夺理罢了。在我看语言是用来彼此沟通协调的,不是拿来显摆的。举个或许不太恰当的例子。我看过许多演讲资料,如斯大林、毛泽东、罗斯福讲话都是十分平和的,给人感觉缺乏感染力;而希特勒、丘吉尔则极具煽动性。我的偏见认为一个人说话时使用太多技巧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某些不足,如李阳。(借题发挥,讲得似乎有些歪楼了)
钱钱 发表于 2014-2-17 08: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这可能跟中美文化不同有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讲究 ...
这真是文化的不同。在这样的文化中生存,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就有意加强这样的训练。我自己本人是非常反感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老外。不过,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技能,在很多职业中非常重要,如老师、产品推荐员、培训员等等,这样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性产业需求更多一些。语言表达还可以帮助思考,但不能取代思考。
对辩论,我原来的看法也同钱钱一样,在孩子参加了辩论俱乐部,我了解一些北美的辩论模式看法有所改变,我以后还聊一聊美国、英国、加拿大的辩论模式和我的粗浅看法。
本帖最后由 大懒虫 于 2014-2-18 01:21 编辑
不防把口语能力的培养目的界定一下,比如为提升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神马的,这个基础上,再去联系到人品,人格,甚至文化差异,三观什么的。就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啦~后面同学的争议其实都在问教育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要口语教育?口语教育的目的什么?目的不同,方向路径就分歧大了。本质上中美的教育目的是必须不同的,都要承载各自的文化和三观。
也正是因为目的不同,所以貌似同样的方法,实现的却是很不同的教育效果。 钱钱 发表于 2014-2-17 08: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为这可能跟中美文化不同有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讲究 ...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公开演说能力,通过当众的演说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由于奴隶,根本没有公民权,再加上城邦较小,因此,公开演讲这样的制度才有实现的可能。而在古罗马的共和制时期,执政官便是由公民公开演说产生。这种由古希腊人创立的制度,开启了思辨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哲学的大发展,尤其是经过文艺复兴,西方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
而这种对演说技能的重视,有时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为了达到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的目的,西方学说往往追求独创性、颠覆性和革命性。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的真理,以至于在中世纪出现了对持不同证见者实行肉体消灭的现象。
由于我国自夏代以来就是大一统格局,因此,人才的选拔是在最高领导人监督下的人才选拔,而不是选拔最高领导者。这样的选拔策略肯定注重的是基本技能和做事能力,口头表达和演说能力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其他下一级人才选拔便会设计自己的上限。事实上,我们一直以来崇尚的做人和做事,都是有各种边界的,不能突破边界。我个人认为,但不一定对,我们现在的民族性是由我们的封闭地理环境造成的,干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边界,除非万不得已不会突破边界。
布朗的花粉 发表于 2014-2-18 11: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公开演说能力,通过当众的演说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由于奴隶,根本没有公民权,再 ...
概括成一句:老板请你,不是让你来说的,而是让你来做事的 虽然细节上各抒己见,但这系列文字引起的思考探讨很棒,等着MM系列更新呢 :hug: {:4_266:} 思炎 发表于 2014-2-24 12: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虽然细节上各抒己见,但这系列文字引起的思考探讨很棒,等着MM系列更新呢
谢谢思炎的鼓励,看到大家各抒己见,觉得更有责任把东西写得更客观更全面,所以要查一些资料。最近又有其他的事情堆在一起,没法挤出一大块时间集中些,辜负大家了。等忙完这一段,一定续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