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改革之三】双星闪耀的中唐财政改革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1-29 04:34 编辑双星闪耀的中唐财政改革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14年到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公元755-763年)间,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拦腰斩断了大唐的黄金盛世,北方和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人口锐减。据《中国经济通史》估算,天宝14年人口为5292万,到了大乱末期的唐肃宗李亨乾元3年(公元760年),人口只剩下1700万,整整减少了3600万。杜甫《无家别》诗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当时洛阳地区“百户无一存”,宜阳地区五百里之内居民不足千户,与此对应的是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政府财政破产,物价腾贵。大乱之前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元13年(公元725年),首都长安每斗米13文,而大乱之后的唐代宗李豫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每斗米飙升到1000文,物资紧张到连皇宫都吃上顿没下顿的地步,皇宫卫队曾因一度断粮而计划造反。
参考TG解放上海时的政策,当时的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解决吃饭问题,二是平抑物价,三是恢复和促进生产。乱世出英雄,刘晏和杨炎这一对理财能手登上历史舞台,破解了这些时代难题。他们各自的作为,颇像TG的两任总经理月月鸟和老朱。
公元764年,刘晏出任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既是监察部部长,又兼任安徽、河南以东财税、运输和粮食储备的经济负责人,同时管理盐、铁的专卖。
解决粮食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把未经战火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运到首都关中地区。漕运成为工作重心,先把江南的粮食运到扬州集中,再从扬州经古运河邗沟北上进入淮河,由淮河再转入汴河,然后进入黄河,之后西上经三门峡转入渭河,最后到达长安,整个水路超过3000公理。
组织运输中的要点是成本高昂,当时有一种说法,一斗钱运一斗米,原因有4个:*河道失修,泥沙淤积,河床堵塞;*人工奇缺,沿途人口凋零;*治安不佳,土匪蜂起;*一路上驻军骄悍,勒索买路钱。
得到宰相元载的全力支持后,刘晏动手解决漕运问题:
*组织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废除无偿徭役制,改用雇佣制,发给相应的工资。用准军事化方式组织漕运工人,纪律严明,责任到位,既保证了所需的人工,又有能力对抗土匪。
*给足资金造船:在扬子(今江苏仪征)开设10家造船厂,建造2000艘大型运输船。不顾反对意见,每条船给足预算,10万文,为平时的2倍,所以选料上乘,工匠们卖力,船坚固耐用。后来唐宪宗、唐懿宗不断压低经费,船的质量不好,漕运渐渐荒废。
*减少漕运过程中的损耗:一是改全程运输为分段运输,过去忽视沿途地貌、水道、安全等因素的不同,一条船从头运到尾,到达目的地时所剩粮食最多为起运时的80%,将整个漕运路程仿造驿站分段,一站接一站分段驳接,本土化和专业化;二是将散装粮食改为袋装。这两个措施成效显著,100万斗米到达目的地时的损耗不超过1斗。
漕运的成功彻底解决了关中的粮荒,刘晏被唐代宗赞为萧何。
当时国库空虚,只有新开财政来源,漕运等费用出自刘晏对食盐专卖制度的改革。
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一个名为第五琦的官员推行统购统销的食盐政府专卖制度:政府确定生产计划,盐户申领牌照之后生产食盐,所生产的盐全部由政府收购,政府运到各地后,通过国有专卖盐店卖给百姓。这种官产、官运、官销制度产生两个弊端,一是各级盐官上下勾结,贪污成风;二是效率极低,盐多了就搞摊派,盐少了百姓买不到盐,造成收税不能持续增加。
刘晏抓住食盐的收购,开放产业中的其他环节,把官产、官运、官销改成民产、官收、民运、民销,实行间接专卖制度。放开食盐生产,政府负责统一收购,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自行运输和零售,政府只从收购和批发差价中提取剪刀差这种变相盐税。这个办法调动了民间积极性,盐税从第五琦时期的60万贯迅速上升到600多万贯,超过所有税收的一半,大大充实了财政。
直至明清时期,以后的各朝各代一直沿用这种食盐间接专卖制度,改动很小。
解决吃饭问题后,刘晏平抑物价的方法更令人叹为观止——建立“国家统计局”收集经济信息和创立“统筹法”收购粮食。
在各地设立巡院,以高薪招募大批善于奔走的经济信息“快递员”,当时称为“疾足”或者“驶足”。这些“快递员”通过专用驿站,把各地的生产形势、物资余缺、物价起伏、天气变化等农业经济信息传递到首都,刘晏汇总这些统计信息后制定粮食购销指令,再由“快递员”传达到各地执行。
在收获季节和突然发生天气异常时,收购时机稍纵即逝,刘晏自有妙招。统计出交通方便的粮食产区近几十年的收购历史数据,把粮食价格从高到低分成ABCDE五等,把收购数量从多到少也分成12345五等,核定后作为各地收购粮食的依据。具体的做法是高价少收,低价多收:最贵的第一等价格A的粮食,按最少的第五等收购量5来收购;最便宜的第五等价格E的粮食,按最多的第一等收购量1来收购;价格B收购粮食数量为4,以此类推。这样一来,在那些粮价低廉的地区,就能够收购到尽量多的粮食。不但简单明了,而且符合地方实际,有利于政府以最少的成本平抑物价。
每天的粮食收购数量逐日上报,汇总之后按“避贵就贱,取近舍远”的原则调节,如果收购量不足,就让价低路近的地区增加收购量,如果收购量足够,就让价高路远的地区停止收购。
刘晏常常走在价格波动和大灾害之前,实现了“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被当时的人们尊为“神”。
在恢复和促进生产方面,刘晏主要做了2件事。
安史之乱时货币紧缺,首都长安几乎人人铸钱,国家信用破产。刘晏掌管货币发行权后,把长江中下游地区所需的物资运到当地,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在当地置换了大量的铜,就地铸造成钱。由于成色非常好,运抵长安和北方重要城市后大受欢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稳定了币值,物价因此下降,刹住了民间私铸之风。
减税是休养生息的好办法。刘晏取消了过去对工商业户税加重征收的一贯做法,规定工商业的户税与其他人户税税率相同,扶植了工商业发展。同时陆续免除了农村的不合理赋税,对当时逐渐兴盛的茶业没有征税,促进了种茶业的发展,同时代的陆羽才会写出《茶经》。
刘晏成就巨大,但并没有改革当时混乱的赋税制度提出,这项工作由杨炎完成。
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太子李适继位,成为唐德宗。杨炎火箭式升官,从道州司马直接被提拔为宰相,一上任就把火烧向了皇宫内库。
原先,国家经费和皇帝私人用度分开,但安史之乱中一片混乱,有实力的军队将领毫无节制地向国库索要经费,掌管经济的第五琦没有办法,就把国库左藏库装进皇帝的大盈内库。从此国家财政变成了皇帝的私库,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政府主管部门无法核对。杨炎奏请唐德宗把国库交出来,国库和皇帝私库分开,在保证皇宫开支的前提下,想有点作为的唐德宗批准了这一奏请。
杨炎趁热打铁,提出改革国家财政,用两税法代替已经实行150多年的租庸调法。
均田制,16岁以上的男丁分田100亩,宅基地按人口另外批给。
租庸调中“租”,男丁每年交粟米20斗或者稻米30斗;“庸”是劳役,男丁无偿劳动20天,如果不去,每天折成交绢3尺或布3.6尺;“调”是手工业品,养蚕的地区,男丁缴纳绢、绫、绸各2丈,加绵3两,不养蚕的地区,缴纳布2丈4尺,加麻3斤。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税费:*户税:按资产把户分为9等,按等征收。唐代宗大历4年(公元769年)上上户每年4000文,下下户500文。*地税:每亩粟米2升。*杂徭,各地方政府临时性的劳役,如修筑城池、维修河道,没有固定的期限,但一般不超过39天*地方巧立名目收取的各种税费。
租庸调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由于人口锐减,均田制破产,租庸调名存实亡。杨炎提出的两税法“以资产为本”,主要内容如下:*量出为入,根据支出额度确定征收多少,一改过去量入为出的财政制度;*按现在居住地建立户籍,根据资产多少分出不同的户等,确定应该缴纳的户税;然后再根据拥有的土地数量征收地税,各地的田亩数以唐代宗大历14年(公元779年)为标准;*废除租庸调和其他税费,流动商人按营业额征收1/30;*每年分两次纳税,夏税在6月之前征收,秋税在11月之前征收,所以得名“两税法”;*两税一律用钱缴纳,个别情况可以折成实物;*除两税外,严禁另立名目征收其他税费。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两税法正式以敕诏公布。两税法以资产作为收税标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的负担;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简化了税制,集中了纳税时间,省去了一年四季不断催讨,这些积极意义一度使唐德宗初期有了一番中兴气象。此后八百年,直到明代末年实施一条鞭法以前,两税法都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税制。
最为可惜的是,刘晏和杨炎却是政治死敌。先是杨炎构陷刘晏,导致刘晏被唐德宗下诏杀死,后来唐德宗又猜忌杨炎,杨炎在谪贬去地方上任的路上被赐死。 感谢大师兄!
沙发是我的啦!
{:4_238:} 板凳。
中华儿女,真是人才辈出,可惜内斗也是一样。 地板,这次又提高了一层,大师兄新年快乐 本帖最后由 wuhan15zhong 于 2014-1-29 10:45 编辑
狮座抢俺的地板,太不后到了。
大师兄提税应景。 好 刘晏管漕运的故事很有名 小时候经常看 哈哈 谢谢大师兄帮俺怀念了童年啊 还是希望大师兄能在稍微扒拉一下 唐朝的灭亡跟税制之间的关系 嘿嘿 农民家的狗 发表于 2014-1-29 09:15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板凳。
中华儿女,真是人才辈出,可惜内斗也是一样。
经过安史之乱,上下失信,唐代宗晚年为太子继位扫清障碍,把宰相元载拉下马。刘晏做了这个专案组的组长,当时已经很小心,拉了5个皇族王爷进专案组,杨炎原本是元载一党中第一号人物,刘晏建议唐代宗从轻处罚从犯,杨炎才得以活命。
唐德宗李适继位后,因为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猜忌心非常重,一度差点被废,幸亏元载极力反对才保住太子之位,继位后刻意提拔杨炎,火箭式成为宰相,并且为元载平反。
刘晏立刻辞职,唐德宗鉴于刘晏的威望和能力,竭力挽留。杨炎造谣刘晏当年参与废太子一事,触发唐德宗的命穴。6个月之后,刘晏被扣上一大堆罪名被杀,抄家时,刘晏家里只有两车书、几斗粮食。
诸多官员纷纷为刘晏鸣不平,地方节度使李正己带头上书问责朝廷,杨炎把杀刘晏的责任推到唐德宗一人身上,唐德宗就有了杀心。
经过这一番折腾,唐德宗不再信任大臣,开始强化太监参与政事,为日后太监杀死皇帝埋下祸根。
生在乱世,无人幸免,刘晏、杨炎、唐德宗,还有天下百姓。
体制不是一般人玩的,平安落地只能说是幸运。
不能得罪老板。
······
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本帖最后由 玩钉耙的悟空 于 2014-1-29 15:33 编辑
千羽wishfly 发表于 2014-1-29 14:04 http://www.sychaguan.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 刘晏管漕运的故事很有名 小时候经常看 哈哈 谢谢大师兄帮俺怀念了童年啊 还是希望大师兄能在稍微扒拉一 ...
唐朝灭亡,本质是中央控制力弱,地方节度使把朝廷肢解了
千羽小时候就知道刘晏啊,太好了,能不能讲讲漕运船只闯三门峡的技术难题,史书交待刘晏参与设计了一种超大型的“上门填缺船”,不知所以{:soso_e134:} wuhan15zhong 发表于 2014-1-29 12: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狮座抢俺的地板,太不后到了。
大师兄提税应景。
稳定第一,改革第二。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1-29 15: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唐朝灭亡,本质是中央控制力弱,地方节度使把朝廷肢解了
千羽小时候就知道刘晏啊,太好了,能不能讲 ...
小时候看的只是节选 主要讲漕运造船双倍工钱的事 哈哈 按仙人对天朝税制的扒拉 朱王的大功绩就是用税削藩加强中央 千羽wishfly 发表于 2014-1-30 01: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时候看的只是节选 主要讲漕运造船双倍工钱的事 哈哈 按仙人对天朝税制的扒拉 朱王的大功绩就是用税削藩 ...
财政改革是老朱最主要的功绩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1-30 01: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财政改革是老朱最主要的功绩
不过代价也太大了 希望大师兄以后多扒拉扒拉 先拜个早年哈{:4_268:} 千羽wishfly 发表于 2014-1-30 08: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过代价也太大了 希望大师兄以后多扒拉扒拉 先拜个早年哈
谢谢,谢谢,给千羽拜年!
又给我挖坑{:4_267:},以后在相关帖子回复中慢慢扒 玩钉耙的悟空 发表于 2014-1-30 01: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财政改革是老朱最主要的功绩
大师兄后面会讲朱相的改革吗? pilgrim 发表于 2014-2-2 04: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大师兄后面会讲朱相的改革吗?
老朱的财政改革,已经在三中帖子中介绍过了,在这里
http://www.sychagu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67 杨炎的品行可够呛!大师兄不会是影射吧?:) 不能忽左忽右了 发表于 2014-2-7 1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杨炎的品行可够呛!大师兄不会是影射吧?:)
只扒历史人物的作为,不评论私德。
俾斯麦一代雄杰,临终只许狗相伴。 财政学和财政史学,很有意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