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4-1-10 09:08:42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五:阴阳大论

(黄帝自陈述部分省略)
黄帝问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答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而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干齿以烦悗,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凊,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也,病之形能也。
黄帝问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答曰:能去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不知用此,则蚤衰。衰之节,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大气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名异邪。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
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满东南,故东方阳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黄帝问曰:何以然?
岐伯答曰:东方阳也,其精并上,故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也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故能以生长化成收藏,终而复始。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象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榖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雨名之,气以天地之风。暴气象雷,气逆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
故风之至,傍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五脏半死半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脏;水谷之寒温,感则害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候;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在;按尺寸而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而衰也。故曰: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凊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投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
本篇重点讲了三大问题:一、七损八益的功用; 二、天人相应的世界观; 三、天人相应世界观指导下的针灸技法。

一、七损八益的功用
理解这段的要害在于“能去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当修改为“能法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也就是说七损八益能调阴阳偏胜。所谓“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是列举列举阴阳偏胜的两个极端:阳胜(体表气血郁积)、阴胜(体内气血郁积),也就是另一个术语“关格”所表述的类似状态。当身体出现这两种极端状态的时候,掌握“七损八益”技术,就可以实现身体的调整。假如不能掌握这个技术,便会早衰:衰之节,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大气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
那“七损八益”到底是一种什么技术呢?房中术!古人议论纷纷,不知所云,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对此做了了断!《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七损,一曰闭,谓精道闭塞;二曰泄,谓精华漏泄;三曰竭,谓精力枯竭;四曰勿,谓所用不能;五曰烦,谓精神烦乱;六曰绝,谓截断失谐;七曰費,谓疾速损耗。八益,一曰治气,谓调整呼吸;二曰致沫,谓聚集唾液;三曰知时,谓掌握时机;四曰畜气,谓保养元气;五曰和沫,谓混合唾液;六曰积气,谓累积精气;七曰待盈,谓保持满盈;八曰定倾,谓镇静自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及之后的议论,都是在陈述掌握七损八益的重要性。

二、天人相应的世界观
古人明堂面西南而立,于是身体右侧在西北,身体左侧在东南。理解这个体位则“天不足西北,故西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满东南,故东方阳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的对应关系自然明晓。由于东南方位是阳位,其气清而聚于上,西北阴位,其气浊而凝于下,于是由于左侧(对应东南)气血在头多,而左侧肢体少,反之,右侧(对应西北)气血在右侧肢体多,而头面部少,所以当遇到邪风干扰的时候,气血少的部位就更容易受干扰,按照这个逻辑,那么左侧的肢体、右侧的头面就相对更容易出现病痛。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就是前文(季子说)专门介绍过八节历和五行历。由于这两种历法的并存(八节主天气,也就是现在的二十四节气的早期版本;五行主地气,也就是一年五季,每季72天),万物轮回,是以称历法为“万物父母”。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榖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一段,“榖气通于脾”季子认为有些问题,这里讲天气、地气,风、雨、雷、电当成对出现,“榖气”不当在此,查六书谷 电 相近,存在误识可能!惟有如此,“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榖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才能真正被理解:天气通于肺,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电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地气通于咽,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才能有的放矢!下文“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脏;水谷之寒温,感则害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才能顺畅解读:天之邪气(包含风雨雷电)以可以直接干扰五脏的气血运行,饮食水谷,则干扰六腑的气血,至于地之湿气,则干扰皮肉筋脉这些外层组织的气血。至于现代科学中风雨雷电能否以某种方式干扰五脏的气血运行,季子没有找到明确的资料,只能说说个人的体验,譬如闪电出现和雷声骤现时,确然能体会到内脏的不同感受。是频率的共振?还是其它,待解。季子还是倾向于古人的天人相应的世界观有价值(环境与个体的互动)! 说及对五脏气血的直接影响,除却外界环境某种方式的存在,情绪变动对五脏的影响是可理解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焦虑抑郁等等,直接影响着身体的气血分部或郁积。
三、天人相应世界观指导下的针灸技法
这段涉及专业技术操作奥秘,便不多讲,针灸有其优势,但也有不足之处,“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而衰也。”这个话语指明针灸在疾病初起阶段会有神奇的疗效,待而衰的过程中,针灸依然有效,只是疗效难以以针到病除的方式显现,在“待而衰”的过程中,辅助针对性的运动及药物,会带来更多裨益。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五脏半死半生”,无论是外感还是脏腑气血的变动,其最初的表现,都会用症状来实现,表现于体表,故而当疾病刚刚开始,并未成形之时干预,是最优选择,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是这种医学思想的最佳例证。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ouoviv,季子说

tnq 发表于 2014-1-10 10:05:43

电视里面有一种针灸带可吸收的羊肠线,治疗便秘有奇效,不知道是真是假,我觉得这种穴位的长期刺激效果能长期保持吗?

wq1k 发表于 2014-1-10 12:46:59

阴阳大论还有下文吧?

niuph 发表于 2014-1-11 07:56:47

受益了,期待下文

明朝梦旧好 发表于 2014-2-6 15:37:10

你觉得我们如何用阴阳定义“寒”和“热”?
《中藏经》上说:“蒸则热生,否则寒成”。“天地得其阳者为热,得其阴者为寒”。
三申道人版《黄帝内经》说:阳闭生热,阴闭生寒。
自然界中越高越阳,但也越寒。
综上所述,热并不单纯意味着阳多了,寒也并不意味着阴多了。
那什么是热?什么是寒?

明朝梦旧好 发表于 2014-2-10 03:44:23

寒就是寒,热就是热,能量足与不足耳。阴阳无法替代寒热,后世出于阴阳匹配的考量,出现阴火概念,就是热属阴。
阴阳是一切的根本,寒热肯定来源于阴阳。脱离阴阳谈任何概念都是不深刻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五:阴阳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