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一:”顺养“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心藏”,倒置语法,即“藏于心”(藏字本义是:把谷物保藏起来,引申为将东西保藏);“方”,《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策,竹简。方,板。藏于心的知识必然是精简而核心的,“弗著于方”是指不轻易外泄。“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这段话语纯属政治,虽然其中提到“治身”及“病”字!“上以治民“,并非民为“上”,而是“治民”为上,目标是“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至于“传于后世,无有终时”的指向,则既可以指政治(政权),也可以指求教的“心藏”,一语双关,正是汉语言文字特殊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是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的一体化,甚至与自然规律的一体化,“事无巨细,皆关大体”,谶纬学说在汉时的流行,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的必然归宿,这种民族特性的思维模式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习惯之中!在这个语境中由论政转向论医是很自然不过的事。
岐伯曰:远乎哉问!夫治民与治自,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者也,夫唯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岐伯指出“心藏”的核心理念就是一个“顺”字(中国文化流传中一字师的故事很多), “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这句话,也正是上段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特有的现象:论医即是论政,治身便是治民。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人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少腹痛。
黄帝“便病人奈何”的置问及岐伯的回答,依然是在延续讨论政治的话题,相比较“入国问俗”“入家问讳”甚至“上堂问礼”这些行为而言,“俗”“讳”“礼”都极其抽象,而“临病人问所便”显然很贴近生活,习主席一再强调语言要接地气,就是要说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用百姓的语言架起联通上下的心桥(“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显然已然挖掘出了传统文化的要领!即要从民众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事件说起,由近极远,由具体到抽象。明白这个文化“原理”,便能理解岐伯作答的“夫人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少腹痛。”医学理论价值几近于无,只是在举例说些民众喜闻乐见的头痛脑热的家常而已:胃中寒,未必胀,肠中热,也未必会泄......,这些日常经验只是经验,不形成深刻的理论。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驭,语之以其道,示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令者乎?
依然在讨论政治,“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驭,语之以其道,示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令者乎?”这段话看似温柔,却暗含杀机!“告之以其驭,语之以其道,示以其所便”即告知“血食之君”他们的权限(驭,驾驭,统率,控制)、行为准则(道)以及职责(示以其所便),更重要的是“开之以其所苦”,什么是人之所苦?即“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凄,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毋灼灼,寒毋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久所病也。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这两段文字次序先后做了调整(原文“治之奈何”在前,“便其相逆者奈何”在后),更符合文气连贯。“标本”之说,需识其本义!“本”,草木的根;“标”,树木的末端。“标本”之说,其实就是缓急,也就是后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春夏树木有枝叶,春夏的病变显见于枝叶,治疗当然从枝叶入手,秋冬树木枝叶凋零,处理问题时当然没有理由还抓着枝叶不放。明白了这个“原理”,也就不会牵强的把这当作神秘的医理来膜拜,生活常识耳!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蚤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则伤于肝,夏为寒为变,奉生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英实,晚卧蚤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英成秀,使气得洩,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蚤卧蚤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精,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则奉养者少。冬三月,此谓气闭藏,水冰地坼,毋扰于阳,蚤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德,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不极,此冬气之应也,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少也。
春夏秋冬这段文字,描述四季的特征: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人在这个四季变化之中,应当尽可能的跟随季节的特征生活,也就是后文:“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具体实践指导。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上故不下。上下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闭塞,地气冒明,云露不精,则上应甘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发,风雨不节,甘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乃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顺之,故身无奇疾,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这段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思想:天气清静光明的原因是“藏德”(关于“德”的概念,可以写多篇论文才能说清楚了。“藏德”就是将“德”藏起来,也就是“无为”),若有为则反而影响事物的本真发生。这段文字与医学理论无关,只是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会影响医学实践,譬如笛卡尔机械论哲学流行,医学便走向了解剖及对抗医学)!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漏。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浊沉。失四时阴阳者,失万物之根也。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在《内经》成书年代,五行历法(见季子说“五行是历法而非哲学”)早已废弃,一年分为四季代替了十月历的五季(五行),故而《太素》文本中只提到春对应的肝(木)、夏对应的心(火)、秋对应的肺(金)、冬对应的肾(水),脾土没有季节对应,为了解决问题,《内经》文本中出现了“脾王四季”的理论以及“长夏”理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内经》采用的文献有着更古老的历史!《内经》编著的时代,已经不能完整理解故去的文化!“阴阳”在这里也是很明确的历法概念,上半年为阳:春气生发,为阳之初生,故称“少阳”,夏气蕃秀,为阳之长成,故称“太阳”;下半年为阴:秋气容平,收成之时,故称“太阴”,冬气闭藏而蓄积,为来年储备能量,故称“少阴”。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奇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顺阴阳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形而后药之,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亦不晚乎!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即“阴阳五行者,万物之终始也”历法背后的时空变化,是万物形成的原因,也是轮回的终始。
纵观此篇全文,一个“顺”字诀的敷衍,我们称之为传统哲学也好,传统智慧也好,一个“顺”字,不仅适用于政治,更适合于人对自然的适应、调谐! 本篇中“顺”字衍化出的经典智慧较多,季子最爱的几个列于下: 1、夫病已成形而后药之,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亦不晚乎! 2、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3、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奇疾不起,是谓得道。 4、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帐号:ouoviv,季子说,并恳请广为传播!
弦音大夫,我不懂中医,但我把这篇当讲沟通技巧的文章读了,对“顺”字诀很有感觉,慢慢琢磨中,多谢!,请继续把黄帝内经讲完啊,有空再举点例子方便理解就更好了{:1_1:} 多谢弦音老师对太素的诠释,非常赞同“不治已病治未病”,顺应四时而生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请教一下,不太明白“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什么意思,能给解释一下吗?谢谢! 依主贴所说,这一篇没有什么临床价值,是么?
继忙总的易经贴后,弦医生又出内经贴,欢迎欢迎 silversky 发表于 2014-1-4 00: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谢弦音老师对太素的诠释,非常赞同“不治已病治未病”,顺应四时而生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请教一下,不 ...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本应顺势而行,譬如夏当蕃秀,冬当收藏,反季而行(冬季耗散,下季收藏),这种逆势而行的行为对于环境变动而言是抗拒,以内在气血对抗环境变动,是为内格,或者说因此造成的结果,称之为“内格”。 秋天蚂蚁 发表于 2014-1-4 20: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依主贴所说,这一篇没有什么临床价值,是么?
继忙总的易经贴后,弦医生又出内经贴,欢迎欢迎
没有直接的临床价值,但指导思想同源,所以是有价值的。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4-1-4 21: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本应顺势而行,譬如夏当蕃秀,冬当收藏,反季而行(冬季耗散,下季收藏),这种逆 ...
多谢回答,讲得非常透彻清晰,受教了! 非常喜欢这个文章,拜读中 这个 主题 太好。 要 坚决 支持 禅门弟子 发表于 2014-3-27 20: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 主题 太好。 要 坚决 支持
尤其 作者 对 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是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的一体化,甚至与自然规律的一体化,“事无巨细,皆关大体”,非常正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