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3-12-25 09:32:07

佛法西来与《神农本草经》

本帖最后由 弦音醉舸 于 2013-12-25 10:31 编辑

    上篇季子说到受东汉初佛学西来带来大量印度文化及医药文化所造成流行文化的影响(印度草药学6000年历史,我国可明确的系统医药历史从公元100年的《神农本草经》计算,至今不足2000年),许多中国本土文明中的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官方认可的佛法西来来自于官府派员专程请佛东来,发生于公元67年。
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藉由吴承恩的妙笔生花,为世人津津乐道。但唐三藏并非西天取经第一人。在汉哀帝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宪便已得到大月氏(今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王使(相当于现在的大使)伊存口授的佛经,但仅限于个人爱好。到汉孝明帝时,一天孝明帝说他“夜梦金人,项有白光,飞行殿庭。”向大臣们寻问所梦是怎么回事?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于是汉孝明帝派遣朗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往西方求佛(而不是西南方,毕竟这要翻阅喜马拉雅山脉),于是十多人沿着丝绸之路,晓行夜宿,越过流沙和葱岭(现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国(今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正如前述大月氏国王使已然通晓佛经,可知在其国度之中,佛教已普及,于是朗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在大月氏国请到了天竺(身毒,即印度)高僧摄叶摩腾和竺法兰,于是护送两位高僧带着佛经和佛像在永平十年(67)东还洛阳弘法布教。这便是最早的西天取经,且不仅仅带回了佛经,还带回了摄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个大活人。东汉末年的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中有《胎胪药录》一书。“胪”者,传语,陈述也,有向下传告的意思,符合高僧的身份。胎者,其本意应当是指某种事物的根基,底座,基础。此书即是后世传世的《神农本草经》,考证成书于公元100年左右。《神农本草经》在张仲景时代,仍是《胎胪药录》之名,魏晋之后,《本草经》的名称方才显于世,而显然,“本草经”的“本”字,来源于“胎”,即某种事物的根基的意思。那《胎胪药录》在中医中药学史上是一个突然冒出的完整药物理论体系,并且发生在佛法西来之后,其成书有没有可能受到印度草药学的影响?现存《神农本草经》中保留有很多蛛丝马迹,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是2011年旧文的修改)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帐号:ouoviv,季子说,并恳请广为传播!

赤脚医生 发表于 2013-12-25 11:07:08

经,到底是经典的经,还是佛法的经?

将进酒 发表于 2013-12-25 15:09:26

本帖最后由 将进酒 于 2013-12-25 15:28 编辑

有点困惑。汉书艺文志记载: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径》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疭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兒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右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
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
所独失也。故谚曰 :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

这里的经方估计大部分失传了吧,没有失传的估计也在本草经和后来的伤寒论里???弦音大夫说的神农本草经出现的突然,好像这里看,是有传承的吧?毕竟班固死时还不到公元100年。

小咕咚 发表于 2013-12-25 16:09:50

纯属好奇,楼主和季子是同一人吗?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3-12-25 16:59:37

本帖最后由 弦音醉舸 于 2013-12-25 17:00 编辑

将进酒 发表于 2013-12-25 15: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点困惑。汉书艺文志记载: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径》九卷。《外经》十二卷。 ...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 年,东汉时人,其而立之年左右,佛法西来,《汉书》成书在其晚年,此其一,另外,我说本草经理论成型有外来医学的影响,并没说没有本来的传承。譬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五十二病方》,大约成编于秦汉之际或汉代初年,很多药物已经在运用,只是仔细考辩其间药物运用的指导理论,大都源于巫术思维,并没有《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而清晰的药物系统理论。《神农本草经》的特立独行之处,就在于在我国医药历史上突然出现了完备的系统理论。

将进酒 发表于 2013-12-25 20:38:06

1、史记中淳于意医术的记载,一再提及药论,和黄帝﹑扁鹊之脉书相提并论,应该不是随笔一书,可见至少司马迁时代用药理论和中医其他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史记木有艺文志,不过在汉书把这个缺陷补上了。

2、汉书艺文志中,医经216卷,论人,经方274卷,论药。分得还是很清楚的,而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的只有三卷,差距太大了。班固本身写的是汉书,前朝的史书,并非是后汉书,如果当时有传入理论,也肯定不是这经方274卷。

3、现在这274卷经方,应该是失传了,或者是散落在后世医书中。不过古代木有失传,南朝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做注,从未提到过药的理论有大的变化,他至少有记载的是看过汤液经法32卷。

4、马王堆的病方,好像就是药方吧,不是理论,而且就当时的历史条件,巫术色彩浓厚应该可以理解,而且这个52病方,好像不在274卷经方内。

5、真要是西传的理论,在那时应该是大事了,在唐以前汉人木有那么脆弱,至少张仲景这些晚于本草经的人,不会忌讳不提。

是不是印度有资料???不然大夫你这个假设实在是牵强了点啊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3-12-25 22:45:51

将进酒 发表于 2013-12-25 20: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史记中淳于意医术的记载,一再提及药论,和黄帝﹑扁鹊之脉书相提并论,应该不是随笔一书,可见至少司马迁 ...

{:1_1:}1、汉时书籍为竹简,216卷听起来多,实际记载文字并不多。以这次程度出土的老官山医簡为例,920余支医学竹简,才2万余字。一张A4纸,按着默认方式整版打印中文的话,一般是2000字,2万字也就A4正反面打印的话5张A4纸,而竹简就至少要十多卷了。你说的《神农本草经》三卷的说法显然是不同时代的表述法,因为从神农本草经的字数而论,至少超过5万以上(没数过,也没搜到确切数字)。
关于《神农本草经》梁代陶弘景根据书中所载药物产地,首先提出了此书为汉人所撰的观点。他在《本草经集注序》中说:“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即华佗)等所记。”又说:“本草时月,皆在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陶氏认为书中所记药物产地,多为东汉时所设,据此推断此书成于东汉。他还依据采药时月以建寅为岁首的特点,认为此书不早于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年)。近人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盖已有之;至宋齐间则已成立规模矣……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
2、班固《汉书》之作,并未有《神农本草经》一名出现,有记载274卷经方固然不错,经方的成熟与否药学理论成熟并不能等量齐观。
3、《五十二病方》全书约15000余字,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即便《五十二病方》原书不在这274卷经方之中(成书在汉初),也当在其中占有一定比重。《汉书》“经方”绝不是后世经方概念,只是崇古思维模式下对较古事物的尊称,不然无法想象274卷(就照10卷2万字来估算好了)是什么概念。
4、《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1)。
     《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2)。
     《五脏六腑疽十二病方》四十卷(3)。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4)。   
     《太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5)。
     《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6)。
     《客疾五脏狂颠病方》十七卷(7)。
     《金创疭瘛方》三十卷(8)。
     《妇人婴儿方》十九卷(9)。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10)。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11)。
  右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12)。
    从此可知这274卷中,有30卷讲痹证,40卷讲疝,40卷讲痈疽,26卷专论风寒热,30卷讲金疮破伤风,妇人婴儿32卷,黄帝食禁(这个在后世有部分保存,与医方没有关联,与神农本草经系统药理差距非常大)7卷,17卷狂癫,31卷五脏伤中.....除却《太始黄帝扁鹊俞拊方》、《汤液经法》两书不明之外,基本上都是专科著作。而《五十二病方》的五十二种疾病均有涉及,譬如外伤、动物咬伤、伤痉(破伤风)、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和肛肠病。内科疾病有癫痫、疟疾、食病、癃病、痉病、淋病及寄生虫病等;儿科、产科病、眼科病等。所以所谓的“经方”并没有什么特别神秘之处,这些书籍,即便遗失,其内容一定会在后世的其它书籍里存留。一句话,经验药方存世再多,也与药物理论成系统没有必然关联。反观现在著录民间验方的书籍之多,并不需要涉及药理。

5、陶弘景看过看过汤液经法32卷的说法好像是来自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式》?要到办公室才能检索到陶的所有文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式》本身就是个伪书,其中说法悖谬之处很多。

将进酒 发表于 2013-12-26 13:16:35

1、本草和汉书所记年代相差并非太远,所以用卷来衡量不是非常悬殊的事,经方274卷已遗失,但医经216卷大多尚在,可以比较一下。本草经不论是3卷还是后来最多貌似有8卷的,和医经中18卷黄帝内经篇幅相比差的太多了,何况和274卷比。

2、汉书艺文志中,医经和经方分开记载,至少从理论上这两者的成熟水平是相当的。其中并且对经方有个简要的概括: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此处已经有简要的药物理论存在了吧?如果其中只是想你所说仅仅是方子,这种概括又是从何而来?

3、52病方仅仅是病方而已,不包含理论。而274卷经方,并非是成书汉初,艺文志记载的是汉时流传并为朝廷收藏的,并不一定是汉成书。经方不是后世概念俺完全赞同,针对医经216卷,274卷的经方应该是有理论有实践,不然确实如大夫所讲,无法想象。

4、这里大夫咋又把经方274卷视作民间验方了?还是那一条: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个汉书对经方内容的概括,应该是274卷经方中,药物理论的精简提炼,相当于目录学中的“录”。很难想象这是班固阅尽单方之后自己总结出的药学总论,按照其他目录的情况,合理的推论这个简单叙录,是274卷经方理论的精简。
而52方,就需要确切的确定,他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并非是马王堆出土,就是汉初,貌似这个有考证。

5、纠正一下,陶弘景不是认定神农本草经是汉人所著,而是认定确实是源自神农,汉时"制"而已。不能把前头他认同神农所传部分认为是荒诞就舍弃不取: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着在篇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
也就是说,在神农本草经成书两三百年后,陶弘景看到此书,并未觉得这书和他所看到的其他医药典籍,有理论上很突兀的感觉,如果要有,针对当时士大夫对外传佛教不吝文字的追捧记载来看,不会没有丝毫的表示,佛教那时可是很时髦的,如果能挂上钩,也是一种攀附。

6、神农本草经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理论,但如果就此断言这就是最早的中药学理论,太突兀了就。

弦音醉舸 发表于 2013-12-26 14:46:35

本帖最后由 弦音醉舸 于 2013-12-26 15:01 编辑

将进酒 发表于 2013-12-26 13: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本草和汉书所记年代相差并非太远,所以用卷来衡量不是非常悬殊的事,经方274卷已遗失,但医经216卷大多尚 ...
简单说一下吧,以后会慢慢展开,别忘了《内经》中很明确的记载着“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也即使从丝绸之路通道进来,世界各地都有本土自然生发的植物药运用,古时如此,现今也依然如此,其存在并被接受并没有一个系统理论支撑,零散的经验及传说即可。《本草经》中有许多内容,有药物西来的影子,这些慢慢都会说到。《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受到西来思想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并非说全盘copy自外来!考据不是全凭义理,有实证才能确信。

其它几个细节做些标识
1、《汉书艺文志》的《黄帝内经》不是现存流行的《黄帝内经》,现存的《黄帝内经》是诸经混编而成。
2、“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是班固的认知,当然有前人著述的影响在内,医经及那个时代的天人观决定了这种文字的表述方式,并不一定由于药物理论,至少艺文志里的“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还是方的理论而非药(来自于仓公),与药有关的只是“辩五苦六辛”。
3、“52病方仅仅是病方”,52病方表象上是病方,行业人士能看到更深层的内涵,其中包含一定的用方思维及经验甚至源由,并非那么简单。《艺文志》所谓的经方,就是这些近似的内容组成的(这可以从魏晋时代依然流行的专科疾病用药方式推测而知)。
4、医经发达,但其指导的实践以针砭灸为主,是经脉理论系统的指导(这个看现存《内经》可以明确),方的概念出现,但仅13个简单组合的方--这并不是说内经时代方药只有这么些,而是理论能融合的方只有这么些。从后世《伤寒论》等书籍记载推测,水火之齐的用药方式还是很粗放的。
5、“陶弘景不是认定神农本草经是汉人所著,而是认定确实是源自神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不能因人论事,因为陶弘景的贡献就认定他的认知都准确。
6、《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系统中药学理论著作,之前药物有理论,譬如五苦六辛、譬如巫术理论,譬如周时就有的五毒等等,但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形态,只有《神农本草经》,或者说《胎胪药录》,之后紧跟《桐君药录》,这个时代开始,中药学才真正开始迅速发展。
5、

白色 发表于 2013-12-28 18:40:57

有的时候也想,少林寺这地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法西来与《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