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andson 发表于 2012-3-7 10:39:53

卢瑟经济学(6.9)——垄断帝国(小结)


阶级社会人类历史就是一小部分人奴役另一大部分人的历史,具体的手段可以是暴力,也可以是财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人类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社会中少数人都是以暴力奴役多数人。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使用暴力剥夺奴隶的人身自由。在封建社会中,大地主依靠暴力获得土地,垄断土地,进而垄断土地上的产品。如果我们耐心观察会发现,在农耕社会中,相对地广人稀的地区,往往是奴隶社会,而相对人口密集的地区则是封建社会。农耕社会中,封建社会给予(农民或农奴)更多的劳动积极性,单位劳动力的产出大于奴隶社会,但是对劳动力的显性控制更低,隐形控制更强。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一旦摆脱奴隶主,往往ㄠ可以找到自己的乐土。在封建社会中,则往往是富者的良田纵横百里,贫者没有立锥之地。即使不控制劳动力的人身自由,劳动力也不得不就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謠臣。只要垄断了土地这种农耕社会之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那么劳动者跑到天边也无法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或者说也必须向大地主阶级称臣,必须向统治阶级缴纳地租,即 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出现奴隶制进化到封建制的先决条件,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口大幅度增加,可耕作土地基本都被开垦出来,或者封建地主阶级有足够的暴力控制这些土地即使荒芜也不能被随意开垦。欧洲移民在美国建立殖民地之初采用奴隶种植园的方式耕作,这种生产关系返祖现象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美国西部有大量的闲置可耕作土地,如果采用封建所有制,那么大批黑奴和白人契约奴必然选择向西迁徙,而不是当佃户。无法有效剥削的社会制度,是统治阶级无法接受的。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生活越发不能离开社会存在,另一方面也使得统治阶级的控制越发隐形和有力。

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个人越社会之间的联系更紧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每个劳动者的劳动都仅仅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离开了社会,任何人都无法生存。任何劳动者在社会中生存都离不开交易,他们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购买生活用品。这时,只要控制了交易过程,在交易过程中保持优势地位,就可以奴役劳动力。这种优势的存在就是所谓的“稀缺性”。交易双方力量的对比与交易双方数量成反比——数量越少的一方,占有越强的优势。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优势会不断自我巩固加强。这种优势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垄断。这时,资本主义进入最高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竞争变成了半计划的生产,经济周期消失,资本与政府结成紧密的同盟,资本迅速扩张,然后进入长期的停滞期。这时,垄断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宰,资本对劳动力的控制达到最高限度,资本主义进入最高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自我扬弃。这次扬弃是必然发生,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消费者都倾向选择物美价廉或者名气比较响亮的商品,而不愿选择质次价高的不知名的产品。当每一个消费者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的时候,也就在推动生产的垄断,或者说资本的垄断。如果所有消费者都喜欢购买某一种类的产品,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其他同笠葼产品逐渐退出市场,或者在狭小的空间苟延残喘。拥有资本量较大的厂商,有条件生产相对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有条件支付更高的广告费用。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具有逐步集中的倾向。

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这个集中的过程进一步加剧。在“资本家—工人”二元社会中,大量商品没有买主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源是资本家利润中,自我消费以外的部分,在社会中没有对应的消费能力。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大量的商品最终滞销,被强制销毁。在这个过程中,资本量较小的资本家的产品往往卖不出去集中承担损失,而资本量较大的资本家的产品的影响则不大。资本量较大的资本家往往利用危机彻底消灭那些竞争对手。

资本量更大的资本家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少的竞争对手,这就是他们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可以使他们在交易中获得更好的交易条件或者更小的损失,这就是他们自我强化的过程。如鰠我们承认劳动价值论的话,我们就会知道多数交易并不是双方互惠的,而是某一方更占便宜的。如果交易双方的智力水平接近的话,占便宜的一方,往往是资本量更大的一方。

这种资本集中的过程,最终的极限就是某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某一种产品的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操纵在有限的几个企业的手中。这几个企业控制产品的产量、价格和规格,外来企业无法进入。这些企业平时故意闲置产能,限制生产,推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一旦外来企业进入,就全力生产,甚至不惜赔钱销售,让外来企业无利可图,彻底打消进入的念头。这些企业控制市场的方式,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往往是利用资本量的优势,操纵控制产品价格。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则可能利用政府审批、专利权等行政手段。

这些企业的影响绝不局限于自身,它们对上下游的企业有极强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显性和隐性的。

显性影响主要是股权的影响。大资本可以直接控股操纵小企业。理论上,只要有51%的股权就可以完全决定一个企业的运转方式,实际上在股权极度分散的情况下,只要控制20%-30%的股权即可。祖公司可以通过控制父公司公司的股权控制父公司,父公司可以如法炮制操纵子公司,子公司操纵孙公司,依次类推。只要控制祖公司51%的股权,就可以操纵 个庞大惊人的公司网络。

与显性影响相比,隐性利润操纵则更隐蔽。垄断企业可以轻易控制上下游的生产过程。煤炭生产如果处于垄断状态的话,煤炭公司就可以通过控制煤炭的产量或者提高煤炭价格影响发电量和钢铁产量。这时,由于煤炭价格居高不下或者总量供应不足,发电厂和钢铁厂的产能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无利可图的情况。这时,发电厂和钢铁厂要么提高价格,要么压缩产能。

垄断资本通过股权和利润操纵其他资本,成为社会资本的主宰。垄断企业内部也出现等级划分。金融企业由于拥有大量流动资本,可以轻易影响股票市场,与各个生产环节都存在交易,所以在垄断资本主义中,往往占据核心领导地位。从某种角度看,工业革命是能源革命,能源企业由于与所有企业都有交易行为,往往也是霸主。所有生产生活行为都不能离开土地所存在,所以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和能源企业类似的优势。金融企业、能源企业和大土地所有者往往是垄断资本的核心领导,在它们下面是各个行业的垄断企业,比如制造业巨头、食品业巨头、零售业巨头、餐饮业巨头、服务业巨头等等。这些各行各业的巨头下面是臣服于它们的各个中小资本,中小资本的下面则是无数劳动力。在这个体系之中,每一层对下面都有交易的优势。这种优势的最终表现就是顶层具有压迫底层,向上吸引收益,向下转移损失的能力。

这个等级森严的体系必然与国家发生密切的联系。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是垄断资本家彻底控制政权。第一种主要是后发国家,以德国、日本为砠譑;第二种主要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和法国。从起源上看,一个是国家经商,一个是商人控制国家。从内部管理上看,一个是官僚管理资本家,一个是资本家管理国家。从运行机制上看,都是追求利润的模式。不过一个更多的是官场搏杀,一个是市场搏杀。

历史上看,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是后发国家。这样的国家在初期落后于老牌国家,本国资本技术落后,资本量较小。这时,如果官僚不介入,那么这样的国家的资本往往被吞瘠或者被收编,这些国家最终则很可能沦为老牌国家的经济殖民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另一回事情,资产阶级政府是资产阶级的委员会选出来的代表,当这个委员会中有自由裁量权的核心成员,由于资本之间的兼并而萎缩到一个很小的圈子的时候。这个小圈子完全有能力彻底控制政府,并邀请政府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从趋势上看,不出意外的话,两种垄断资本主义殊途同归。

垄断资本最终会创造出垄断帝国,这样的帝国就是帝国主义国家。这种帝国特点是:第一、垄断资本统治全国经济;第二、资本与政权融合,国家为垄断资本的利益疯狂扩张。在美国萠桶现是资本操纵政府的内政外交,在德国是直接二者合二为一。不论哪种原因,政府都要和资本联姻。至此,那种守夜人政府就消亡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极限就是法西斯主义,垄断资本最终彻底统治国家,对内实行残酷剥削、压迫,对外疯狂扩张。

在垄断资本控制国家之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实出周期性波动。与投资周期基本同步的“复苏、繁荣、过热、崩溃”周期性循环周而复始。在垄断资本控制国家之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期的萧条。经济一旦崩溃,就很难复苏,大批工人长期失业,找不到工作。在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自由竞争到垄断的第一次扬弃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式张发生了变化——长期萧条代替了周期性的生产过剩。

尽管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根源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危机的根源仍然是人民群众有限的需求和资本为追求利润而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彼此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家很难掌握市场规模。即使掌握规模,彼此之间也难以达成协议,控制产能。这时,对每个资本家来说,最有利的事情就是超额生产,降低成本,占领市场,然后让竞争对手产品滞销,承担损失。在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资本家不但能了解市场容积而且能有效地控制生产。这时,最理智的行为不是超量生产然后滞销,而是一面消灭竞争对手,一面压缩产能。这样既可以压低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也可以抬高自己的产品的价格。这时垄断企业往往主动压缩国内产能,由于垄断企业对全国所有企业都有显性或隐性的影响鬠,全国企业的投资扩张也必然受到影响。于是,国内经济往往长期不能复苏。

在垄断资本社会中,一面是某种产品产能闲置,一面是该产品严重短缺价格上涨,是很常见的事情。垄断资本家关心的只是利润,至于产量不过是为了达到最大利润可以控制的一个变量。与国内紧缺相反,垄断资本家往往向国外倾销产品。国外市场是垄断资本不能控制的市场,对这样的市场与其压缩产能让给别人,不如利用物美价廉大举占领。出口一部分产品,不但能获得国外额外的利润,而且能在国内创造超额利润,是垄断企业最梦想的事情。于是,国内紧缺与国际倾销,往往是并存的事情。

垄断企业的利润,并不仅仅是自己创造的,而是通过挤占上下游企业的利润获得的。上下游企业,如果不是最小的企业的话,也会努力把损失转移给自己的下家。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利润向垄断金字塔顶层流动,损失向下流动。垄断企业不需要做出多大的贡献,只要牢牢控制住自己的产品,然后涨价,就可以把全社会的总产品中的大部分掠夺过去。比如煤炭公司可以不断提高煤炭的价格,挤压电力公司的利润。电力公司也可以搞的外损失堤内补,提高电力的价格,把损失转移给用电企业。这时,如果电力价格有上限,电力公司不能转移损失萠话,就主动停产压缩损失。这就是所谓的“人造饥荒”。

在这种压迫的过程中,劳动者是受压迫最严重的一层。一方面由于大中小资本要把垄断资本占有的超额利润层层转嫁;一方面因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就业率水平大幅度下降,大批劳动者处于半失业状态,完全没有博弈能力。消费者也是垄断资本压迫的受害者。垄断资本抬高自己产品的价格后,最终消费品的价格难免上涨。这时,消费者必然压缩消费能鬠。由于多数劳动者必然是消费者,所以他们要遭受双重挤压。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生活水平必然处于非常低劣的状态。

工人生活水平低劣,直接导致两个问题: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狭小的国内市场。

工人要工作,要面包,要改善生活,不然就会铤而走险。一个、两个不可怕,一百、两百也不可怕,一万两万就不好说了。工业化的结果使城市替代了农村成为全国人口密集中心。除蘠劳动力一无所有的无产者集中在大城市,工业化的结果也使得劳动者具有基本的文化和极强的组织性。另一方面,城市也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核心区域,一旦在城市被击败,资本主义在农村是完全没有翻身的可能的。与农耕时代旷日持久的寸土必争的农民战争不同,工业化时代每一次城市暴动都可能造成最恶劣的结果,尤其是城市暴动发生在伦敦、巴黎、簠靟格勒、东京、柏林这样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首都的时候。

由于垄断资本统治经济,没有重新扩张产能的欲望,全社会的经济必然低水平运转。一面是大量的劳动者想工作没有机会,一面是少数社会顶层穷奢极侈;一面是大量小资本被毁灭,产能闲置,一面是社会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这是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常见的经济现象。垄断资本家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工人生育能力太强,所以没有足够的工作。垄断资本家的似是而非的解释掩盖了问题的根源,垄断资本家的暴富恰恰是问题的根源。由于资本的贪婪,导致社会底层过度贫困,他们有需求但是没有支付能力。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和闲置的潜在的产能同时并存,但是资本不为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产,大批工人自然找不到工作。如果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费分配方式,增加社会底层的收入,打破垄断的特殊利益,这是垄断资本家不能接受的。所以,不能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

如果不能给工人提供工作,就要把他们远远打发了才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已经没有这样的空间安置这些失业的劳动者。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国家的地缘狭小,所以不能安置这些失业者。事实上当年英国已经拥有四分之一的地球领土,仍然不能有效解决失业问题,仍然需要开拓新殖民地去安置本国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多数劳动力很快就会被攠削得一干二净。他们每天的收入仅仅能维持糊口而已,没有多余的积蓄去购买土地。何况即使他们能省吃俭用购买一小块土地,也会很快因为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跌价而破产,他们的土地很快就会被资本兼并,成为资本的猎物。 这时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免费分给失业无产者土地,并且打击垄断资本,保护农产品价格的话,这些失业的无产者是不可能在本国国内回归到小农状态的。天下虽大,只要有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权,只要不节制资本,就没有这些卢瑟的立锥之地。实际上,如果卢瑟想回归到小农状态就能回归到小农状态的话,资本主义到哪里去寻找廉价劳动力呢?资本主义怎么可能存在呢?这就如同奴隶制进化到封建制,统治阶级即使不使用暴力,被统治阶级也难以逃脱资本的束缚。

这些失业的劳动者成为帝国主义扩张的尖兵,他们去垄断资本的触角还没有或者刚刚触及的地区冒险。他们在那里开垦土地、开采黄金,实现自我就业。

只要殖民地与母国之间存在交易,这些殖民地迟早会被垄断资本融合到帝国的经济循环中来。殖民者如果不能成为社会顶层,迟早面临破产的局面。这时他们要么继续向边疆迁徙,要么成为新的失业者。

垄断资本家也觊觎国外的市场,他们向外倾销产品,输出债务,获得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不断把落后国家或地区整合到自己的垄断帝国中来。他们摧毁当地成熟的封建经济或者工业化萌芽,使当地成为自己的半殖民地。以纺织业为例,欧洲国家向东方国家输出纺织制成品,摧毁当地的纺织业,然后廉价收购当地的蚕丝和棉花,把当地建设为自己的原料基地。当地的纺织厂生产规模小,得不到足够的原料,永远发展不起来。资产的征服,许多时候只要费厄泼赖就可以,压低对方的价格,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完全不用使用武力。

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就存在财产的压迫。扩张能缓解内部矛盾,但是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矛盾,扩张必然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制度,也必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幅度上酝酿新 湎蒏更广泛、更猛烈的矛盾。一旦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整合过程完成,失业率高和市场狭小的问题又会重新出现。这时垄断帝国又需要新的边疆。相比早期的有内耗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向外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这种边疆的扩展最终将受到地理范围的限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覆盖范围很快扩展到全球,或者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发生碰撞。第 次世界大战就是这种碰撞的产物。这时,由于不能继续扩张,社会进入长期停滞阶段。

这时,按照列宁的说法,资本主义进入最高阶段,也是最腐朽的阶段。由于不存在竞争的压力,也不存在竞争导致的多样性,垄断资本既没有创新的动力,也没有创新的才干。社会生产力发展陷入长期停滞。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由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力量,堕落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社会生产的决定权,不再由生产效率决定,而是由血缘决定。由于资本主义私有产权,财产能够稳定传承。垄断资本家的后人也许天生智障,或者缺乏历练能力低下,但是他们仍然是社会的主宰——比如最后一任沙皇和他的皇后。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急剧增加,内压迅速增大。在封建社会,尚存在一些犄角旮旯的世外桃源,可以过相对封闭的田园生活。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这样的世外桃源很快全部消失。奴隶或是奴隶主,只有两个选择。由于交易的优势取决于数量多寡,绝大多数人必然是交易中处于劣势的一方,换句话说,必然成为奴隶。小资产阶级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永远是不稳定,个别可以晋升为稳拿,多数必然降级为卢瑟。

随着社会顶层财产的积聚,底层必然越来越贫穷。于是出现财产向顶端流动,人员向社会底层流动的现象。顶层与底层的力量对比必然发生变化。社会顶层为了维护统治,必然不断加强武力建设,强化国家功能。由于社会顶层数量有限,国家机器中的大部分基层人员必然来自底层,与底层劳动者存在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国家机器内部也会发生分化作用,来自社会锠层的基层人员和来自顶层的管理人员之间会逐步出现不断扩大的隔阂。一旦这种隔阂扩展到一定幅度,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基层人员的态度发生改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那么国家机器就难以继续有效运转。这时,资本主义私有产权的就要被推翻。这就是十月革命发生的机理。十月革命并不是反动派污蔑的布尔什维克的阴谋,而是社会矛盾积累的结果。沙俄灭亡并不是因为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瓦解了沙俄的战争机器,而是血腥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加剧了来自农村的基层士兵态度的转变过程。

这样一个内部压力持续增大,顶端保守、停滞、控制能力下降的体系,必然难以持久。如果不能主动改良,必然面临崩溃,如同几千年来人类历史上无数帝国一样。

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自我扬弃,垄断替代竞争,使资本主义产权对劳动力的压制作用发挥到极限,使资本主义达到最高阶段,也使资本主义走向崩溃的边缘。

这时,资本主义如果不想灭亡,就面临第二次自我扬弃,一次主动的自我扬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卢瑟经济学(6.9)——垄断帝国(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