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经济学——生产与实现(小结)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自我保值、增殖的副产品,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问题的根源。
资本家生产追求利润,然而在封闭的经济体内,或者说只有资本家和工人的经济体内,超过资本家自身消费能力的利润无法实现,是这一章探讨的重点。
资本家生产1200美元的产品,理论上可以获得200美元的利润,自身消费100美元,还有100美元的利润不打算用于自身消费。那么这100美元的产品就没有销路。理论上200美元的利润根本不能实现,100美元的产品根本销路。
资本家处理这样的困难的第一种方式是压缩生产规模到原先一半,既然资本家只能消费100美元的产品,那么就以100美元的利润为上限,只生产600美元的产品,裁减掉一半萠工人。这时,整个社会经济进入停滞期,所有的产品都能够卖得出去,但是必然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在资本家消费的利润固定的条件下,工人工资越低,消费越低,需要的工人越少。那些多余的工人就成为社会不需要的人。无论他们怎么要求更低的工资,也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即使他们能找到,也不过是顶替原有工人的职位。或者说,某甲抢夺了某乙的位置。而从整个工人阶级来说,就业总量则是并不增加,甚至下降。所谓工人工资越低,资本家雇佣量越高的现象,在压缩产能的停滞期并不成立。
大量的失业人口无法找到工作,他们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一些人成为社会渣滓,一些成为资本的炮灰,一些移民海外寻找新大陆。只要他们不威胁资本的统治,资本乐于看到他们自生自灭,如果他们能成为资本扩张的排头兵,则更是对资本有利的事情。
资本还可以把剩余产品用于生产积累。
积累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发展的根源。短期内压缩一部分消费品生产,把节约出来的产能用于生产劳动工具。制成劳动工具以后,可以获得更大的产能。比如原始人减少一部分打猎活动,抽出时间生产弓箭,制成弓箭以后,可以更高效地打猎。
积累意味两件事: 第一、需要一部分剩余产品。第二、积累完成后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带来更多的产品。
积累是扩大生产力的必要方式,积累的结果是提供更多的消费品,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资本的增殖,资本家显然不会再积累结束后,主动提高工人的待遇到能够完全消费所有消费品的水平。
一个国家发展迅猛,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积累率非常高。换句话说,这个国家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其他国家需要用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意味着这个国家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缺口非常大。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不能在追赶过程中不断下调积累率,就必然面临大量产品无法实现的难题。
对资本主义来说,积累可以使目前没有销路的产品获得销路,缓解目前的消费不足。但是,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将来生产能力增强以后,整个社会将面临更大的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
资本家只能消费100美元的产品,那么他可以把剩余100美元的产品用于资本积累,用于增雇工人或者用于购置新设备。不论哪种方式,都可以有效缓解眼下的产能过剩,也都将椠大产能,都不可能永远持续,都将被打断,都将面临更大的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
在贫富差距越大的社会中,资本家利润越丰厚,积累效率越高,产能扩张越迅猛,,越容易被打断,最终缺口也越大。
扩大再生产,如果在货币方面不遇到极限的话,就会在人力和自然资源方面遇到瓶颈,最终导致通货膨胀。这时,资本家不再追求货币而是追求实物和产权,至此,社会化大生产其实已经崩溃了。
一旦扩大再生产被打断,整个社会将进入大崩溃时期。这时,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将暴露出来。首先进行降价促销的资本家将优先出售自己的产品,坚持价格不变的资本家将承担所有的损失。在这样的压力下,所有资本家如同战场溃败一方,纷纷进行减价促销。整个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迅速下降,经济陷入危机之中。
在扩大再生产被打断的前夜,是扩大再生产扩张到极限的时候,此时资本家的产能和工人工资水平都扩张到极限。资本家盘算着新增产能带来的利润,工人计划购买一些平时舍不得购瀠葎产品,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几乎在一夜之间,整个经济陷入崩溃。产品没有销路,工人没有工作,资本家亏本促销,一片狼藉。
扩大再生产不可能不被打断,一旦被打断生产和消费能力的缺口就将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就要来临。扩大再生产被打断,产能和消费缺口暴露,经济危机,这三个过程,前者都是后者萠充分条件。只要前者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后者就是必然发生的。这就是资本主义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源。
理论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由全民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的生活需要。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过程完全不同。在不扩大产能的简单再生产循环期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就业率,应该以为每一个愿意劳动的人提供工作岗位为标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就业率,则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消费需要。在扩大产能萠时期,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当扩大再生产完成以后,应该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资本主义条件下,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增殖,于是扩大再生产以后,便出现了大量产能和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的情况。
但是,什么是人民的需要,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回答。苏联国力鼎盛时期,红军的军事实力不亚于美军,但是苏联人民却要为买蔬菜、面包、肉类和罐头排长队。苏联有大量的军事基地和广袤的国土,却不能为广大劳动者提供足够的住房。毫无疑问,保卫祖国和享受幸福的生活是合而为一的事情。毫无疑问,不保卫祖国便不能享受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是保卫嘠国的目的。但是,如果全国上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服务,显然有违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初衷。
我们需要注意,评价经济现象有不同的标准,这与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有关。对工人来讲,最好的经济现象自然是工资尽量高,失业尽量低。但是对资本家来讲,则是利润总量尽量高。所以,工人要求实现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低通胀,而资本家要实现的目标则是资本获得最大利用,或者说他们掌握的稀缺资源能获得最充分利用(也就是资本能在总产品中获得最大萠份额)。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那么通胀和失业,都是可以不考虑的。(实际上,通胀对一些资本家来说,是发财的机会。)
所以,对一些苏联领导人来说,苏联社会是健康向上,不断增强的。但是,对多数苏联人民来说,苏联的发展模式是否符合他们的意愿,就是有待商榷的了。尽管在内务人民委员会的謠魓下,他们会隐瞒自己的想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希望更舒适的生活。赫鲁晓夫曾经提出让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普通民众的水平,最终不了了之。
回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家利润中不能消费的部分。定量分析就都与利润率有关。具体到经济危机,如果我们假设资本家消费能力固定的话,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利润率越高,产能与消费能力之间的缺口越大。资本家消费能力相同,他的利润越高,意味着他的收入越多,收入高,消费能力一样,自然消费不掉的东西多,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大。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家利润高,也也意味着工人收入越低,资本积累快,产能增加快。利润率越高,产能积累越快,消费能力越差。
利润率越高,谷底越深。无论崩溃还是不崩溃,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已经存在,人类社会不会因为一场经济危机退回到社会化大生产之前。大崩溃也不会一直到底,经济危机并没有使资本主义社会退回到封建社会,这是很显然的事情。那么大崩溃会崩溃到什么程度呢?社会总生产水平最终会回到为资本家消费而生产的简单再生产循环。这时,生产循环以资本家的消费总量为依据,围绕资本家消费简单循环。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最终的有效需求,只能由蟹老板和地主珊迪提供,而海绵宝宝、章鱼哥和派大星的消费,完栠是由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衍生出来的。因为工人的消费由资本家的消费衍生出来。资本家利润率越高,所以工人消费越低,衍生出来的消费总量越少,社会总生产规模越小,被淘汰的产能越多。
在切大饼一章中,我们已经分析过,在劳资博弈的过程中,关键性的决定因素有三个:劳资双方数量对比、双方选择余地和双方对成交的迫切程度。社会贫富差距越大,劳方越不利:在贫富差距大的社会中,劳方数量众多,除了出卖劳动力没有其他选择,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接受哪怕是非常苛刻的条件。
所以,利润率越高,遭受经济危机越严重的结论,可以推论到贫富差距越大,遭遇经济危机越严重。贫富差距越大,利润率越高,消费倾向越差
贫富差距越大,越容易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贫富差距大,未必发展速度快,因为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地主和暴力所有者之间分配。我们并不能确定剩余价值一定用踠产业资本积累,而不是买空卖空、炒地皮或者资本转移。虽然金融资本家、地主、官僚和黑社会头子不能发展生产,但是他们的贪婪能实实在在地抑制消费,制约产业资本的发展。用贫富差距大有利于发展生产为过大的贫富差距变化,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如果金融资本家、地主和暴力所有者垄断过多的财富的话,生产力不但不会发展,反而会倒退。
经济学家可以用各种方式解释世界,关键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各种经济危机的解释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反过来,各个阶级的利益决定了他们解释问题的各种方法。
现在,我们不妨重新回归《资本的危机》那一章中所提到的对经济危机种种解释和手段。
首先是萨伊,市场是有效的,资本家能做好一切,所以不会有经济危机,更不会有非自愿的失业。本文已经多次指出,萨伊的说法是睁眼说瞎话。完全不顾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事实。
萨伊直接否认经济危机,只要生产就肯定能卖得出去,工人失业是他们要求工资太高。他完全忽视资本自我增值的过程中对应积累部分的新增产能没有消费能力,也完全否认资本家雇用工人的原因是创造可以实现的剩余价值——如果产品没有销路,工人工资再低,资本家也不会雇用。萨伊彻底否认经济危机,所以也根本没有方案。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市场有效。本文反复强调,市场有效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有效。一群人同时出地铁站,他们来到地铁站出口,他们可以选择电梯,也可以选择楼梯。但是,他们的选择都是出站。或者说楼梯和电梯都是在出站大前提下的选择。相反,此时选择在出站口进站的人,不论是选择电梯还是下楼梯,都被滚滚人流挡住去楼,而寸步难行。市场的自由选择如同赛跑,可以选择徒步,可以选择自行车,可以选择飞机火箭,但是所有人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扩大生产,集体奔向冲向产能过剩的悬崖。
在大家都出站的时候,跑得最快的人,最先出站,大家争先恐后向前拥。反过来,任何试图违背人群流向的人,必然被滚滚人流阻拦,甚至被吞没,被踩在脚下。
市场中,人们能自由选择出站的方式,但是并不能自由选择进站或出站。人流滚滚,楼梯拥挤不堪,电梯闲置,是难以想象的,除非电梯只有VIP有资格乘坐。但是,所有的人,只能随大流,或者说顺应社会资本的大流向。违逆社会资本大流向(比如在复苏期不扩产,在崩溃期不降价)的资本家,他们的资本会被同行吞噬,他们本人会破产。
这就是市场有效。以人们可以选择走电梯或楼梯出站,证明火灾中不会发生踩踏事故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
马尔萨斯神父的方案是提高地主、僧侣和官僚的待遇,让他们扩大消费,然后把多余的劳动力送进集中营。应该承认,如果地主、僧侣和官僚把这些不义之财挥霍掉的话,这个方案确鸠能缩小产能与消费的缺口。不过,按照这个方案实行的话,全社会的生产者,包括资本家都将成为马神父的奴隶,全社会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而生产。此外,如果地主、僧侣和官僚没有扩大消费,而是把聚敛来的钱财存在手里、放高利贷,或者炒地皮,或者转移给自己海外的亲属的话,社会同样将面临消费不足的问题,即增长期的崩溃和停滞期的高失业。他们爠诈勒索的对象,往往是势单力薄的中、小资本家,而不是财大气粗的大资本家。因为他们的贪婪没有限度,所以往往对中小资本家提出超过其承受能力的要求。如果中小资本家即使訠桢部剩余价值都给他们,还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那么中小资本家只能破产倒闭,结果必然增加工人失业。相反,对拥有强大财力的大资本家,地主、僧里和官僚则往往采取结盟的方式和巴结的态度,实现强强联合。实际上,这些大资本家却恰恰是消费不足的主要罪魁祸首。
资本家扩大生产需要增加雇用工人,地主、僧侣和官僚除了仆役、舞妓和警卫,对其他劳动者没有任何兴趣。资本家的聚敛发展社会的生产力,而地主、僧侣和官僚的聚敛除了贪婪地满足自己的私欲和抑制社会进步,没有任何正面的意义,他们的贪婪同样能导致经济危机。这是一个非常自私而贪婪的方案,马神父这样的人,是纯粹的寄生虫。他对社会的进步正面意义,不如一头猪。
不过,随着国家介入经济导致的官僚势力的复苏,马神父的思想正在凯恩斯的外衣下,在许多国家进行着或多或少的实践。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与该国政治的混乱程度正相关。另外,在这些国家,虽然没有集中营,但是有贫民窟,比如巴西的上帝之城和印度的贫民窟。这种集中营并不必强制居民自由,只要充分利用贫民窟中居民由于的不利的经济地位,所导致的瘠在教育、社会资源等等方面的劣势,便可以达到把这些社会不需要的人局限在里面目的。贫民窟是没有墙的集中营。
西斯蒙蒂提出总量过剩,解决方式是恢复到小农经营,这样一来每个资本家的消费掉的商品占他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比重都会上升——如果我们承认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倾向下降的话。不过,我们无法想象小资本独立经营铁路公司、机场、连锁超市或者重化工厂。小资本独立经营一些小规模的零售服务业还可以,大规模经营现代工业,则完全没有可操作性。小资本可以通过结盟或者股份公司的方式结合成大资本,但是最终的效果,并不是平均社会资本的收入,而仅仅是为这些大资本中的领袖资本,提供廉价的社会资本和超量的剩余价值。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社会来说,有没有药方并不是很重要。没有药方也可以,因为经济会快就会自己复苏。每次经济危机过后不久,经济就会进入新的蓬勃发展期。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经济危机都愈加猛烈,间隔愈加短暂。这样的趋势,最终必然孕育着变化。
资本主义每次危机都是一次大资本对小资本屠杀的过程,每次幸存下来的资本,在复苏期都能蓬勃发展。这个过程如同自然界的进化,每次幸存下来的动物,都是最强健的,起码是运气超好的。每次危机都是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过程,生产效率高,规模大的企业获得他们同行的市场和资源。
“我会回来的!”这是终结者说的。“我还会回来的!”这是灰太狼说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可以这么说,它一定会回来的。它每次来回,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循环周期。
进化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就没有周期了,不是经济危机不回来了,而是它根本不走了。
如果我们承认资本之间的丛林法则的话,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发展看作生产力的自我进化过程。进化包括两部分,超量繁殖和自然选择。复苏期超量繁殖的时期,经济危机则是物竞天择的时期。这样的过程,在自然界最终必然进化出霸王龙。一旦出现霸王龙,整个进化过程就停滞了。这时,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很难有大变化。如果没有七千万年前白垩纪那颗小行星,今天的地球仍然是霸王龙垄断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讲,那颗小行星,以及其他天外灾难(冰河期,剧烈火山活动,太阳活动异常等等),是生物进化必不可少的补丁。
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显然没有这样的补丁。在大崩溃之中,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被淘汰掉,生产参与者数量下降,生产组织进一步集中化。这意味着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自然界迟早出现霸王龙,资本主义世界出现超级垄断企业是迟早的事情。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异常稳定。这时,如何解决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的问题,再次被提出来。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遭遇最大的经济危机,而且迟迟不能复苏。在庞大的失业大军和苏联模式的压力下,个体资本家也许可以视而不见,但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群体意识,出现了危机感。
凯恩斯主义,通俗地说,就是由政府创造需求,用政府的财政赤字,把多余的产能消费掉或者浪费掉,填补产能与需求之间的缺口。既然总产能大于消费能力导致有人失业,不妨由政鰠衞费这些产品。反正政府有印钞机,需要多少钱都可以印出来。资本家不是没利润不生产,不雇佣工人吗?用印钞机给他们钱就是了。政府有印钞机还愁没钱支付。
凯恩斯主义至少有以下几个弊端:
如果政府用赤字刺激经济以后,生产规模不扩大,保持在全国充分就业的状态。如果赤字放任不管,那么迟早造成财政危机。如果政府靠税收平赤字,那么,谁提供税收?资本家还是工人?如果是工人的话,那不是孕育新的消费不足吗?如果是资本家的话,资本家能答应吗?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资本的委员会。资本家们能对自己的财产下狠手吗?如果开动印鸠机,用通胀弥补赤字的话,制造必然出现通胀。那么,谁承担成本?工人还是资本家?通胀是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会不会造成新的贫富差距?
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把钱直接发到穷人手中的话,这些财政开支必然经过雁过拔毛的过程。由于官僚谋取私利,投入的往往是逐利性行业,这些行业资本本身也会做的,如果资本不做那么只能说明这些行业没有盈利的前景。国家投资进入某些盈利性行业以后,直接排挤民间资本。这时,利润率有时甚至高于纯市场竞争的状态。这样,必然制造新的需求不足。
国家投资也可以进入非盈利性行业。比如,凯恩斯所说的挖垃圾坑,修建金字塔等等。以刺激经济的名义,人为制造一些挥霍浪费的工程。这时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方面挥霍浪费,一方面对老百姓基本、必要的福利却视而不见。因为这些基本福利,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很难谋取过分的利益。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实践中则由于官僚和资本家私利的存在,往往成为经济毒药。
这时,可能有人会提出,不采用财政政策,而是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让民间资本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增加投资,盈亏由民间资本自行承担。
提出这样的方案的人,显然低估了资本家的智商。在已经消费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家会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扩产吗?生产一个,滞销一个。垄断条件下,没有竞争的压力,这时生产成本贠乑,资本家也不会扩张。这是很显然的事情。但是,资本家显然会考虑利用廉价的资金,使自己的资本增殖。生产不能扩张,并不意味着不能囤积。这样的货币政策最终同样会导致通货膨胀。
如果贷款给工人,同样面临类似的困难。鼓励工人借贷消费,如果币值稳定的话,无疑会削弱他们未来的消费能力。短期看,消费能力增长了,长期看必然面临更大的产能与消费的缺口。
但是,这并不是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没有任何影响。事实上,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投机行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极力鼓吹宽松货币政策的人,比如银行资本家,往往也是投机行为最大的获益人。
从缓解经济危机的角度看,一切方案的最终考量标准,就是这个方案是扩大还是减少了贫富差距。如果我们用雪崩做比喻的话,降低社会的利润率如同减少雪量,提高工人的待遇如同减少坡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果不改变分配结构,都是无效的政策,如果不触动分配模式,不改变贫富差距的话,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困境。问题可能被暂时掩盖,但是必然面临更大的爆发。
弗里德曼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代表,提出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是副作用大于疗效的。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他隐瞒了一个前提,就是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阶级利益使然,往往不触动社会分配结构和贫富差距。不触动社会分配结构和贫富差距的经济政策,必然是安慰剂,甚至是毒药。
我们再看历史上的国家怎么处理那次大危机。这里分析两个典型的例子:希特勒统治的纳粹德国和罗斯福时期的美国。
希特勒使用了三种解决方式:政府赤字扩张军备修建基础设施,对外扩张,剥夺犹太人的财产。
希特勒上台就开始大规模修高速公路,作为战备重要组成部分,德国需要有从东西两线高度机动调动战争资源的能力。这个过程中,52000人从事施工,10万人从事辅助工作。另一方面,纳粹德国迅速扩张军备,大批工人进入兵工厂或者为国防工业服务的上下游的二级甚至三级企业。
这样的政府行为,如果我们前面分析的,必然带来大量赤字,有严重的通胀或者财政破产的压力。考虑到魏玛共和国的灭亡,严重的通胀决不能发生。
希特勒的第一个解决方式,一个是采取定量工业,有钱买不到商品,避免了钱多多买,货币追捧商品的现象。《柏林日记》里面多次提高当时德国人生活物资凭票工业,非常紧缺。这 方面是政府把大量产能用于军事工业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避免通胀的手段。
他的第二个解决方式是对外寻求生存空间。从经济殖民地获得廉价的原材料,过剩的产品向经济殖民地倾销。他在《我的奋斗》中提出,苏联的人均土地是纳粹德国的18倍,这合理吗?伟大的日耳曼民族要消灭落后的斯拉夫人,如同美国人消灭苏族人。类似的还有日本军国主义者,先进的日本民族,却只有匮乏的资源,这种解决方式必然伴随民族主义思想——我们是先进的人种,却只有有限的空间,落后、低能的人种却拥有丰富的资源,这合理吗?自然界优胜劣汰,人类也应该如此。优秀的民族应该为了人类文明淘汰落后的人种,净化人笠葼血统(纳粹的人种灭绝理论),或者成为未启蒙民族的领导(日本人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对亚洲经济提携理论)。这就是他们的理论,潜台词就是侵略、人种灭绝和殖民统治。
希特勒的种族灭绝首先开始于对犹太人财产的剥夺和屠杀。消灭有钱的犹太人。这样的做法,如果抛开正义与良知的话,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贫富差距。不过,在很大程度上,多数德国人并没有获得太多的财富,大量暴富的是纳粹官僚,比如戈林,或者是瑞士银行。在缓解社会贫富差距方面意义不大,主要表现是纳粹官僚取代犹太人成为社会财富的占有者。电影《阴谋》和《黑皮书》,都或多或少的表现了这一点。如果纳粹运动成功的话,在纳粹运动中,获得最大好处的,绝不是冲锋在前的纳粹士兵,而是纳粹的高级官僚。
相比纳粹德国,罗斯福的解决方案,是给工人更大的权利,支持他们与资本家斗争。增加财产税让稳拿出血,通过转移支付给卢瑟更多的福利。罗斯福的解决方案是相对平和的方案,张是扩张卢瑟经济权利,提高卢瑟经济地位的方案。反过来,也是让稳拿出血的方案,是“红烧百万富翁”的方案。从短期看,效果显然不如纳粹的方案简单直接,对统治阶级的利益触动很大,不但没有跟他们带来类似纳粹剥夺犹太人或者武装扩张的好处,而且要他们出血。所以,推行这样的方案,社会阻力必然很大,但是最终奠定了美国社会改良的基础。抛开匠义不说,仅仅看经济循环,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方案。如果考虑到道义等社会作用,则意义更加重大。
从这一章的模型看,资本主义进入扩大再生产就意味着生产过剩的开始,也意味着崩溃的开始。那么资本主义如何能维持二、三百年呢?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这一章的内容就不能让人信服。
资本将在三个方向扩张,空间时间和自我吞噬,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这是后面几章的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