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andson 发表于 2012-3-7 10:26:08

卢瑟经济学——生产与实现(积累与扩张)

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了资本而生产,而不是相反:生产资料只是不断椠大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的手段。以广大的生产者群众的被剥夺和贫困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内运动,这些限制不断与资本为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须缠用的并旨在无限制地增加生产,为生产而生产,无条件地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相矛盾。——马克思

如果没有积累,人类社会今天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把一部分劳动时间产品用于生产劳动工具,这就是最简单的积累。三五个原始人赤手空拳,用一天的时间捕捉一只野猪,也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事情。相反,每个原始人用一个月的时间制造弓箭,第二个月这三五个原始人就可能用弓箭猎杀三五只野猪。有了弓箭,不用近身肉搏,只要远远放箭就可以了。

弓箭必然有寿命,弓箭的劳动融入到猎杀野猪的劳动中,每只野猪包含的价值,不仅仅包括拉弓,瞄准和射击,也包括制造弓箭的劳动。如果原先五个原始人,每天猎杀一只野猪,现在有弓箭以后,每天猎杀五只野猪,每张耗时一个个月制造的弓箭能使用一个月的话。那么原先每个原始人的每天劳动量相当于五分之一只野猪,现在则相当于二分之一只野猪或者三十分之一套弓箭。劳动生产率到原先的250%,或者说猎杀野猪的时间下降到原先的40%。在市场中,无论野猪是怎么被猎杀的,十五只野猪就等于一套弓箭。一名猎手,一天可以获得一只猪,但是他要把其中其中的半只野猪用于交换弓箭。除非他能自制弓箭,或者准备去和野猪肉搏。

减少一部分消费品,生产一部分劳动工具,反过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如果制造弓箭的材料并不难寻找,制作的技术也不难掌握,那么此时,大家都会选择使用使用“先制造弓箭——后射杀杀野猪”的方式去获得野猪肉。如果谁还喜欢赤手空拳斗野猪的话,只能说此人喜欢暴虎冯河,精力过剩希望寻找刺激,或者此人智商有问题。

如果一个猎手自己制造弓箭,那么就需要先积攒一个月的口粮,然后才能制造弓箭,提高猎杀效率。换句话说,他首先要有多余的消费品,供自己生产工具的时候消费,然后才能生产劳动工具。如果制造简单工具只需要一两天,饿一饿也就忍过去了。如果制造的是复杂工具(比如弓箭),需要一个月,那么靠辟谷是万万不能的。

猎手每天少消耗一部分野猪肉,日积月累,作为他生产弓箭期间的口粮,这就是积累。

简单地说,在纯收入中减少一部分消费品,生产一部分劳动工具,用来扩大再生产,反过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扩张生产规模,或者既提高效率也扩大规模,总之增加产量。这就是积累。这里说到的纯收入是指补偿原有生产工具磨损以后的收入。一套弓箭能用一个月,制造新弓箭需要一个月,如果准备以后继续采用弓箭猎杀野猪的话,每天就要少消费半只野猪,作为补偿弓箭的损耗。如果不少消费这半只野猪,就要准备回到赤手空拳斗野猪的状态。

每天赤手空拳打野猪,获得的野猪肉是基本不变的。那么,猎手每天吃得越少,积累就越多,他就能越早攒够口粮,完成制作弓箭的过程。

积累具有加速性。五个猎手每天猎杀五只野猪和五个猎手每天猎杀一只野猪相比,必然有更充分的食品。同样的时间,猎手可以积累更多的口粮,有条件生产更复杂的工具,比如弩。这时,猎杀野猪的效率,比弓箭就更高了。

现在我们回到蟹堡王模型。

蟹堡王遇到的生产与消费矛盾的第二种解决方式,就是把剩余价值用于积累。换句话说,把多余的汉堡用于扩大再生产。蟹老板把消费不掉的汉堡用于扩张生产规模,然后生产更多的汉堡。

蟹老板用800美元购买原料,200美元雇佣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生产1200个汉堡,每个售价1美元,蟹老板自己消费100个汉堡,还有100个汉堡没有对应的买主。

多余消费品对蟹老板来说不是问题。蟹老板可以用100美元雇佣派大星,这100美元被派大星用来购买蟹老板自己消费不掉的那100个汉堡。整个过程所有的汉堡都有了销路,所有人都吃饱了。表面上看,非常完美。但是,事情并没有到此打住。

派大星得到工资以后,必然要生产出200个汉堡。新增的200个汉堡,卖给谁呢?如果按照前面的方式继续照葫芦画瓢的话,可以新增两个人手,于是新增的这200个汉堡也有蘒路了。但是,这两个新手,要新增400个汉堡的产能。新增人手与新增产能成正比,这是无需置疑的。如此一来,雇佣了一个派大星,就要新增两个人才能消费掉派大星的产能,新增的两个人的产能,又需要新增四个人去消耗。1、2、4、8……,这是一种几何级数的增长。

蟹老板可以不断增加人手,但是很快所有的海底居民就都会成为他的员工。很显然,这种增长方式不能无限循环下去。

蟹老板还可以以每个月100美元的工资雇佣派大星,给他改建蟹堡王餐厅的厨房,安装新烤面包机,新烤肉机,新炸薯条机,新上下水管,等等。整个工程耗时半年。工程完工以后,餐厅后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工程进行之中,蟹老宝的多余的汉堡都有出路了,派大星有工作,再次皆大欢喜。

但是,工程迟早有完成的时候。工程完工的时候,新的问题就来了:首先是派大星又失业了,其次是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新增的汉堡产能没有人消费。原先两个人生产1200个汉堡,现在两个人能生产1800个汉堡了。扣除原料1200美元的原料,和两个人各100美元的工资,蟹老板自己消费的100个汉堡,现在有300个汉堡没有买主。

小杯具,变成了大杯具。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蟹老板不断雇佣派大星没完没了地干这干那,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事实上,生产技术的改进与科技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生产技术的发展,不是稳定、线性的。在某一个时间段上,需要积累,在另一个时间段上,则可能突飞猛进。所以,派大星的工作必然断断续续,迟早会中断。中断的时候,派大星失业,产能被释放出来。

每次生产力大规模发展以后,都必然需要消费的大幅度增长。这个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要表现为工人工资的大幅度上涨,显然资本家是不愿意主动这么做的。于是,每次大规模的繁荣,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每次工业革命之后,必然伴随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对资本主义来说,科学家是救世主,他们一旦停下来,资本主义就要遭殃。他们不断有新发明新技术,资本主义就能不断改进生产,派大星也有工作,皆大欢喜。

还有人说,蟹老板可以雇佣派大星,不断做无用功,蟹堡王既不扩大产能,派大星也有工作。比如:今天挖坑,明天埋上,今天盖房子,明天拆除重盖。这样的想法,就是我们在前一部分谈到的简单循环,或者说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这时社会的就业总量和生产规模,与资本家总消费能力以及他们的从每个劳动者身上剥削的剩余价值有关。如果蟹老缠鱧欢养闲人,自然可以这样做。不过,资本家是不喜欢养闲人的。如果蟹老板养了闲人派大星,而他的竞争对手痞老板没有养,很显然对蟹老板是不利的。

既然资本家不愿意,那么就由政府出面好了,这就是凯恩斯的思路。这种方式的利弊,我们在后面还会分析。

积累在资本主义社会遇到的困难,是扩大再生产以后,新增产品没有对应消费能力。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在勒紧裤腰带方面是很有效的,每个工人的工资都被压到最低。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意味着没有对应的消费能力。工人工资越低,越有利于积累,积累越多,将来的产品越多,工人是多数产品的消费者,于是矛盾就来了。

现实生活中的扩大再生产,往往具有两种扩大再生产的共同属性,既增加人手也改进技术。但是,不论哪种扩大再生产,受人力、自然资源或科技水平的限制,都不可能长期无限稳定地发展下去。

资本主义制度下,每次扩大再生产停止下来,产能与消费能力之间的缺口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这时,原有的产能与消费的缺口不但没有消除而且扩大了,消费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新增的生产资料,可以知道更多的消费品,本来是件大好事,现在却成了大难题。

工人的消费水平越低,积累速度越快,扩大再生产一旦停顿下来,产能与消费的缺口越大。同样的技术条件下,单位工人生产产品的总量是基本不变的。纯收入中扣除消费以后的部分ㄠ是用于积累的部分。

积累总量=单位工人剩余价值×工人数量-资本家消费
=(单位工人创造价值-单位工人工资)×工人数量-资本家消费

每个工人能生产600个汉堡,200个是纯收入,每个人的工资是100美元(相当于100个汉堡),蟹老板自己消费100个汉堡,那么蟹老板用于积累的部分,就是:

蟹老板积累总量=(200-100)×工人数量-100

毫无疑问,蟹老板积累越快,生产规模扩张越快,总产量上升越快,达到扩大再生产人力资源极限的时间越短,达到极限后,需要弥补的消费缺口越大。

在我们前面的例子中,蟹老板占有每个工人一半的消费品。如果蟹老板占有工人的剩余产品的四分之一,那么生产规模扩张就会下降一半。反过来,一旦生产停滞以后,需要弥补的缺口大致也只有原先的一半。

但是,这样一来,蟹老板的资本积累的效率无疑会比他的竞争对手痞老板慢得多。如果考虑到积累的加速性,这种差距必然不断扩大。这就如同两个敌对国家,甲国还停留在使用弓箭萠状态,乙国已经制造出弩;当甲国终于制造出弩的时候,乙国已经制造出火枪了。如果甲国不愿主动臣服与乙国的话,只有提升自己的积累率或者被消灭两条路。没有人愿意主动投降,资本家也一样。

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资本家对资本积累,有极高的热情。在资本量决定个人经济地位的社会中,资本量越大,资本家个人的博弈地位越有利;资本量越小,资本家个人博弈地位越不利。这样的社会中,如果想改善经济地位,必须不断积累,如果不能跟上普遍积累的速度,经济地位必然不断下降。正如利维坦中所论述的那样: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提出来的便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并不永远是人们得陇望蜀,希望获得比现已取得的快乐还要更大的快乐,也不是他不满足于一般的权势,而是因为他不事多求就会连现有的权势以及取得美好生活的手段也保不住。因此,权势至尊的君王便要在国内致力于通过法律、在国外致力于通过战争来保持其权势。办到这一点之后,新的欲望又随之而起。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你追我赶之中,资本家既有征服欲,也有危机感。工人被资本家控制,资本家是被资本绑架的人,大家都是资本的奴隶。于是,全社会把积累率提高到极限,也訠产能和消费的缺口推高到极限。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所有人都被绑在战车上,整个社会向生产相对过剩的悬崖飞奔。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知道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产能过剩,为什么还要不断提高积累速度,扩张产能。这时因为自由竞争条件下,所有资本家都处于竞争的囚徒困境中,大家都是小土豆,个人行为不会影响整体市场供应。张三不扩张产能,李四扩张产能生产,总有人超量生产。所以在利润率明显下降以前,大家都不会停下来。蟹老板不占据市场,痞老板就会去占据,自己不扩张就等于把市场拱手让人。换句话说,自己的经济地位就难保。反过来所有人的生产过程必然最终影响市场供应。大家都压低工资,提高积累,不断扩张,那么最终必然导致产能与消费能力的缺口扩张到极限。

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最终满足社会成员的消费(或者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生产资料只是不断扩大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的手段),那么消费不足的问题就不会存在。猎人制造弓箭的目的,是为了吃到更多的野猪肉。如果不能,或者新增的猪肉吃不了,那么猎人是不会无休止地制造弓箭和猎杀野猪的。

但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家提高积累和扩大生产的过程却与最终消费能力无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增殖,而不是消费。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尽鬠譒乓工人的工资。工人的消费,平均起来只等于他的生产费用,而不等于他的产品。工人工资以外的部分是为别人生产,资本家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自身消费以外的部分也是为别人生产。生产过程资本家决定,工人无钱消费全部产品,资本家不消费,最终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都不消费掉所有消费品。

对资本家来讲,一旦工人工资高了,能获得的利润就少了,他就不再适宜作为雇佣劳动力了。(干同样的活,工资高的首先被裁员。一旦某地的工资水平上升,资本家就要考虑产业转移了。这种趋势不仅是劳动力密集型才有的趋势,知识密集型也同样如此,比如美国把一部分软件开发业务转移给印度。)创造同样的利润,谁要求的工资最低,资本家就雇佣谁。工人为了争取就业的机会,同行之间不断竞争,最终压低全行业的工资。同样的质量的产品,谁的价格低,谁的产品销路好。同样的生产技术,如果工人工资高,那么同样价格下,资本家的利润率就低;同样的利润率下,产品的售价就高。

自由竞争条件下,工人生产是为了给资本家创造利润,资本家获得利润也不是为了消费。资本家一旦成为享用财富的代表,一旦开始追求物质消费的享受,而不是追求积累财富带来的快感,他就或多或少不能执行资本代理人的职能了。他的产品成本比同行高,利润比同行低。资本离他而去的时候就不远了,他的资本很快就会部分或全部成为其他人的资本。所以,资本家也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

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的生产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尽量高的利润。一方面是尽量高的产量,一方面是尽量低的消费,所以只要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相对消费不足就永远存在。自从资本主义诞生起的几百年间,尽管社会的绝对消费水平比资本主义初期高了很多,但是相对消费不足一直没有克服。

生产的积累过程已经完成了,但是资本的积累过程并没有完成。资本积累与生产积累不完全相同,资本家投入货币,最终必然获得更多的产品,这些产品要变为更多的货币,至此,资本积累才算完成。这些产品要有足够的销路,能卖出去,资本的积累才算完成。

资本的积累,必须经过价值实现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产品必须能卖出去。产品能顺利地卖出去,前提就是扩大再生产必须不断进行。但是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没有任何一种扩大再生产能无限稳定线性地增长下去。

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一旦扩大再生产停下来会出现什么事情?答案很简单,这就是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

一个社会,在经历了大幅度的积累和生产能力的跃升以后,如果不能改善社会分配,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使工人能够消费掉新增的产品,那么就难逃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显然,资本家不会把工人工资提高到能消费所有产品的地步,那样他们便没有利润了。

所以,在马克思的时代,每次经济繁荣都是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起点,每次设备更新的结束就意味着经济危机即将到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卢瑟经济学——生产与实现(积累与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