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散文
今天上茶馆忽觉文艺之风大作,当此之际很想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散文。一,庄子《逍遥游》。正如文章名一样,文章从头到尾潇洒飘逸,甚至到了缺乏逻辑性的地步。每次看到“肌肤似冰雪,婉约若处子”就想到小龙女;看到有人评论阿凡达就想到“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二,庄子《养生主》。其中“庖丁解牛”一段写得“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堪称神迹一样的描述,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甚至后来无人能出其左右。“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做事的最高境界只能如此吧。
三,晁错《论贵栗疏》。许多硬用西方经济哲学来套中国现实、历史的“经济学家”肯定没看过此文,否则那还不吐血完蛋呐。
四,李陵《回苏武书》。虽然有后人伪作之嫌,但文辞颇得我意。看多了不讲人话的古文,看到此文顿觉清新扑鼻。
五,诸葛亮《后出师表》。好像也是伪作。《前出师表》写得涕泪横流,惊天动地,不过怎么看都觉得有些煽情过度。《后出师表》虽然文字粗鄙,但很有道理。每次看这篇文章都想:“不知道山本五十六是不是受了这篇文章的启发才有了珍珠港事件?”
六,柳宗元《种树郭驼橐传》。做事就像种树,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就会取得反效果。香港知名电视剧《创世纪》中的许文彪就是此类硬用“显规则”对抗“潜规则”的合格反面教材。
七,韩愈《杂说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相信是许多人的座右铭,至于理由嘛“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例如我明明很能吃,咋就不是啥人才呢,哎哟诶……古人推崇韩愈者多,但我看他没多少才能。
八,欧阳修《醉翁亭记》。文正公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真是道出了我的心声。喝酒也要喝得有情调,有档次,有升华,不然就成酒鬼了。
九,范仲淹《岳阳楼记》。同是抒情写景,《岳阳楼记》比之《滕王阁序》更为精准、自然,所以我不喜欢王勃。在我的眼里王勃就是个屌丝,整天“我不得志啊,我不得志啊……”如此地反复,不烦吗?文章由前半部分的写实忽然转到后半部分的主题升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管他是真感慨还是假感慨,这一句写得真是好。一直奇怪,为什么唐宋八大家没有范仲淹,倒有苏轼他爹苏洵(戾气太重,文章也写得太重,很糟糕的文字)这样的货色。
十,苏轼《前赤壁赋》。苏轼的仕途不算顺利,但他从来没有颓废过(虽然有人认为他还是很消沉的)。苏轼的词、诗、画、书都是当时第一流的水准,能有如此造诣与他自然如水的心态密不可分吧。此文可以算是苏轼的内心独白,世外高人呐。话说我有一个疑问:陶潜晚年“桃花源”式的生活是靠什么维持呢,他还说“不为五斗米折腰”,金庸貌似还考证过(五斗米就是一个搞笑的数字。详情请阅金庸散文集)。得了,扯远了,说的是苏轼……
十一,苏轼《留侯论》等一系列论。苏轼为后来的红学家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就算观点站不住脚也要雷死你。现代的说法就是“吸引眼球”“点击率”“曝光度”,没有这些伎俩各路“专家”还混个屁啊。
十二,苏轼《答谢民师书》。文章该怎么写,苏轼的回答很简单。写别人看得懂滴。“杨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每次想到此段就感慨良多啊。
十三,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文章中的孟尝君有点像《雍正王朝》里的八贤王胤禩。虽然门人众多但都是些鸡鸣狗盗之辈,没有一个年羹尧式的人物,难怪最后会抑郁地挂掉(电视剧的情节)。
十四,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次文对我震撼极大。文章只讲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节奏。随波逐流的小白们可以好好品味品味。
十五,曾国藩《家书》。有人说曾国藩的《家书》是写给军机处看的,不搞得低调点容易被上层领导猜忌。不过我还是认为他的家书写得很有价值,其中对于治家、修身的段落非常多,把他的《家书》当成处世“样板戏”还是蛮不错滴。
十六,朱自清《背影》。至善至真的文字,全篇没有一点多余的修饰。这样的文字很多人一辈子也写不出来也体会不到,或许这年代复杂的人实在太多了。
十七,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算散文吗?算吗?算吗?呵呵,就当是吧。唯一一篇我看了热血沸腾的毛泽东文章。用歌词来表达我的感受就是“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啊!我们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这种心情只有大陆中国人能理解,就算同为国人的香港、台湾人民也是理解不了的。
十八,文小芒《食客的意境》。很有苏轼的风采,这个就不细说了。
老兄是个有心人。
宋代的诗词文擅长在写景叙事时捕捉景致中的哲理,唐代诗词多潇洒抒情。 思路真心广!
稍后搜集拜读 写的真好,不少好文值得反复回味咀嚼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了许多遍,仍然忍不住再读。
之前就看过兄台的文章,知道你肚里有货
就是心态感觉有点像笑傲江湖,不愿意正经八百的吭声 fightp 发表于 2013-11-5 22: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之前就看过兄台的文章,知道你肚里有货
就是心态感觉有点像笑傲江湖,不愿意正经八百的吭声
过奖,过奖。用“笑傲江湖”来评价我有点过了。
你的文章我也看过,知道你是一个很谦虚很扎实的人,在这点上你比我强。而且这次茶友聚会思炎对你的评价也很高。这点我要向你学习,真心的。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3-11-6 1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过奖,过奖。用“笑傲江湖”来评价我有点过了。
你的文章我也看过,知道你是一个很谦虚很扎实的人,在 ...
你也过奖啦,相互学习。
你是有能力引路那拨的,我是修路那拨的。
把你们走过的路踩瓷实;P 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候尚且年轻,可以理解。{:1_1:} 话说姐姐我很是喜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还有千古第一美文。。。。。。《红楼梦》是也。{:4_238:}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7-17 22: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话说姐姐我很是喜欢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还有千古第一美文。。。。。。《红楼梦》是也。
《红楼梦》我也喜欢,你最喜欢红楼梦什么呢?我最喜欢里面的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17 23: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红楼梦》我也喜欢,你最喜欢红楼梦什么呢?我最喜欢里面的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什么都喜欢,小说的布局,曹雪芹对文字的玩赏,人情世故。。。。。。
最喜欢里面对人性的洞悉,真是惊人,偏偏他能不偏不倚没有批判事无巨细的呈现出来,单单是一个王熙凤就不知道秒杀多少小说人物,更不用再加上其他人了。
小说界的珠峰,不可超越。
怎么写的那么好呢。居然没有结局。{:4_235:}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7-18 0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什么都喜欢,小说的布局,曹雪芹对文字的玩赏,人情世故。。。。。。
最喜欢里面对人性的洞悉,真是惊人 ...
后四十回应该已经完成了,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流传开来。
曹雪芹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刻画生动。他描写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一些不经意的小举动说明。如描写贾雨村见利忘义,先是描写他自哀自怜的作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以此说明进京赶考对于他有多么重要,后甄士隐赠与盘缠,他“也不作谢,就此收下了”寥寥数语就说明了他是什么人。还有描写薛宝钗的心机有一段很有意思,她偷听两个丫头说话,不料被发现了,当丫头打开窗户看见她时,她很机智地说:“刚才见林妹妹在这儿的,我还说要吓她一吓,这一会儿的工夫就不见了踪影。(原话大致这个意思)”很不幸的是林黛玉就在不远处,这么顺水推舟就把偷窥的罪责全推到了林黛玉身上。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18 02: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后四十回应该已经完成了,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流传开来。
曹雪芹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刻画生动。他描 ...
王熙凤跟贾琏商讨把工作给谁时,凤姐听说,把头一梗,把筷子一放,腮上带笑不笑的瞅着贾琏道:“你是真话,还是玩话儿?”
威严出来了吧。
这个还好,好玩的是金川死的时候,她明明知道原因还不咸不淡的安慰王夫人:“不为可惜”。尤三姐死时,“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贾宝玉因为林黛玉摔玉那回,她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接着就是她唯一的一次生气。
还有她撒谎说不知道天王补心丹那回,曹雪芹写的很隐秘。
王熙凤说她“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此书胜在细节,很细很细非常细。 油菜,油菜。。。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7-18 08: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王熙凤跟贾琏商讨把工作给谁时,凤姐听说,把头一梗,把筷子一放,腮上带笑不笑的瞅着贾琏道:“你是真话 ...
说到王熙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第一次见林黛玉,在很严肃的氛围下还没见面先闻其声,只此一个描写就充分说明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顺带交待了她的性格。王熙凤这个人物刻画得很复杂:一方面有市井商人的精明;一方面却又在大原则的地方犯糊涂。以她帮秦可卿料理后事的描述来看,无比精明,可是遇到贾瑞这样的人却又干下了杀人害命的事情,以此为铺垫才有了后来逼死尤二姐,导致贾琏对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是贾琏的底线)。王熙凤在太虚幻境的描写中是一只凤凰靠在冰山上,狭义来看冰山是史老太君和王家,广义来看应该是整个“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冰山一倒凤凰也就跟着倒。加之王熙凤糊涂事干得太多,得罪的人也太多,最后成了四大家族的挡箭牌,结局是十分悲惨的。
而王熙凤的反面是一个叫小红的丫头。起初小红试图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以贾宝玉为核心的怡红院核心,经过几次打击之后果断改变战略方向,成功跳槽到王熙凤处。后来“丢帕惹相思”成功钓上贾芸这条线,小鸟变凤凰。更为难得的是她是唯一一个看清楚贾府未来形势的小丫头,在贾府还没有倒掉之前就与贾芸成功地脱离贾府。小红不但在小事情上精明,善于把握机会,对于大方向的把控也是出类拔萃的。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18 17: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到王熙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第一次见林黛玉,在很严肃的氛围下还没见面先闻其声,只此一个描写就充分说 ...
其实贾家在王熙凤的管理下败落很有道理。因为她不是对事,而是对人。贾芸种树本钱50两就行,她却给了200两;贾芹的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可以打发和尚离开的,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她的权威,愣是给贾府增加了一项支出。如果是探春这样没有私心就事论事还不至于入不敷出。
王熙凤写的很复杂,不单单是漂亮,泼辣,能干,精明,会奉承贾母。还有她在那个年纪的活泼还有对礼教的不屑一顾。28回‘凤姐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这种动作放眼红楼梦只有她会干。最难得的是她对人心的揣摩。协理宁国府那次,贾琏回来后她说的那番话,还有搜查贾琏的铺盖之后问贾琏宝钗及笄的生日怎么办的时,明显是在贾琏面前的示弱,抚慰那颗夫人太能干对比自己无能的受伤的心,还有男权社会里对男性地位的肯定和谄媚。
最精彩的是杀尤二姐,毛主席说她“有理,有节,有据”。理,国孝家孝停妻娶;节,什么时候接尤二姐进门,怎样介绍给贾母,丫鬟的说辞和举动。。。。据,知道操纵秋桐打前锋,玩三国游戏;让张华当两面派,背后还用贾府的势力影响判案。更不用说贾珍,贾蓉,尤氏被骂的狗血临头无招架之力最后还得垫钱。最后还把二姐的钱并着贾琏的私房钱搜刮一空,贾琏办丧事都是平儿偷钱来的,还骗贾母说她是痨病死的,连家庙都不让入。杀张华绝后患。得罪王熙凤的下场,机关算尽,杀人不露痕迹,赶尽杀绝。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治理尤二姐的庸医,他不是治病的,是来看美女的。
小红应该在贾府没落之后作用更大,可惜看不到。贾宝玉身边丫鬟也是伶牙利爪。好看,不甘人后,有能力,野心勃勃,上升是难免的。
红楼梦处处是对比,章章有对比。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7-18 21: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贾家在王熙凤的管理下败落很有道理。因为她不是对事,而是对人。贾芸种树本钱50两就行,她却给了200两 ...
贾府的败落王熙凤的管理只是次要因素,主要还是荣宁二府缺乏顶梁柱。王熙凤所能做的无非是节流,但是没有开源,做得再好也没用,后期探春管理荣国府可以看出,虽然竭尽全力但是杯水车薪。《红楼梦》的故事发展可以归纳为三段:1)败絮其中;2)败絮外露;3)墙倒屋塌。
败絮其中。焦大闹事的那回,焦大说过:“爬灰的爬灰……”指的就是秦可卿和贾珍之间乱七八糟,搞起了乱伦。原作最初的版本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改成了病逝。还有就是贾赦续小老婆居然要邢夫人出手,搞一般的丫头就算了,连老祖宗身边的侍女鸳鸯都动起了心眼。除了异性那些事儿,还有断袖之癖的,炼丹的,吃喝嫖赌的,总之四大家族从根子上就烂了。贾珠早逝,贾环、贾蓉、贾珍、贾琏没一个立得住,贾宝玉又是个“古今不肖无双”,唯一看得过去就是贾政,所以贾府的败落是迟早的事情。曹雪芹的家庭与贾府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是祖上有皇恩,世袭罔替,可是最后还是被皇帝收拾了。当年曹家任江宁织造,可谓是富甲一方,可这样还欠国库数十万两银子,最后被雍正以收缴国库欠银为名抄家,真是不作就不会死。贾府与曹家差不多,根子上就烂了。元妃省亲是贾府最后的荣光,类似于中医里的“回光返照”。
败絮外露。导火索是傻大姐捡到的一本春宫图,随后王夫人查点大观园。在这个节点之前风花雪月的东西还是蛮多的,在此之后整部书就陷入了阴郁中。在这次运动中,以晴雯的死宣告浪漫少年时代的结束,随后就是残酷的现实。
墙倒屋塌。导火索是元妃的死。在元妃在世时贾府由于有她的庇护,许多顽疾虽然已经显露,但像快死的人吃了人参汤一样暂时还能在这个巨大的保护伞下苟延残喘。随着元妃的死,对贾府以及四大家族的清洗随即展开。一些专家考证最后四十回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流传就是因为这四十回写尽了中国社会的阴暗,如果出版会影响到书的销量。众顽童大闹学堂的始作俑者贾蔷后来大闹荣宁二府,能卖的卖,能骗的骗,能抢的抢,我看的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有一段注解说他后来还曾拐卖过凤姐的独生女巧姐,幸亏刘姥姥救济才平安地度过一生。结局最为悲惨的是王熙凤,贾府的人为了求自保把所有缺德的事情全往她身上推,最后落得个贫病交加抑郁而亡的下场。
王熙凤管理的态度就像你说的,对人不对事。刘姥姥进大观园,只因刘姥姥“活宝”耍得好,银子大大的有。可是事情就是这么讽刺,当初本是当做看戏给赏钱一样打赏刘姥姥,最后刘姥姥却报了她一个很大的恩,收留巧姐,让女儿可以平安终老。
《红楼梦》从第一次看到最后一次看历时十五年。第一次看就看个新鲜,不觉得怎么样(中学时代)。第二次看就看到人情世故了(二十多岁)。第三次看心有些痛(几年前)。最后一次看,才看了十回就看不下去,实在没勇气看完。还有就是我只看过一次后四十回(第一次看)。张爱玲写过一个《红楼梦魇》,收录了七篇她对《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几乎贯穿她的一生。照她书中的话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求一奉十的书。”
我的一些朋友经常在男女问题上与对方闹矛盾,我经常跟他们说,你们找《红楼梦》来看一看就不会这么苦恼了。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18 22: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贾府的败落王熙凤的管理只是次要因素,主要还是荣宁二府缺乏顶梁柱。王熙凤所能做的无非是节流,但是没有 ...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贾府到贾宝玉已经有四、五代,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必然,没有建业时的环境和心气,缺少、屏蔽残酷环境的淘汰自然沙泥俱下。
后四十回不看,因为没有味道了。所以讲前80回。
“荣宁二府缺乏顶梁柱”,还是有顶梁柱的,就是贾母,“树倒猢狲散”,贾母就是那棵树,贾母比王熙凤过之而无不及,最难得的是她心地宽厚,你看她调理的丫鬟,袭人,鸳鸯,对林黛玉忠心耿耿的紫鹃,晴雯,还有史湘云的翠缕,哪一个不是佼佼者。她才是两府的精神支撑。她也知道贾府的衰败,贾赦要鸳鸯那回,她说“外头孝顺,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要,有好人也要”,76回过中秋,都散了,只有年迈的贾母和探春撑在那里,看着它楼建了,楼塌了,想挽大厦于狂倾,却有心无力,谁能想象一个老母亲看着一个家族从有到无的辛酸和无奈,除了贾宝玉像样,真是贾家的男人没有一个成器的(不说贾兰)。
“淫丧天香楼”,因为刚刚写出来的时候,贾家的人就跟曹雪芹说家丑何必外扬,后来就改了。“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说的就是王熙凤和贾蓉之间的暧昧,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插曲贾蓉来借东西,王熙凤的说话就很有意味。
曹家在康熙时候就是皇帝放在江南相当于眼睛的一个官职,掌管朝廷的肥缺还帮助皇帝监视江南百官。康熙去江南都是在曹家落榻,迎接的费用就是用皇帝的钱花在皇帝身上。曹寅是皇帝奶妈的儿子,跟皇帝是发小,是康熙的心腹,到雍正要大换血,他们成为别人眼中钉很久了,又执掌肥缺,被拿下是必然的。
里面也有政治的斗争,北静王在秦可卿送灵时还让路让它先过去,而另一个王爷为了找蒋玉菡公然直接“擅造潭府”,连帖子都没发,这可是无礼得很,也隐喻派系斗争。
不知道细节怎样,只能从大家的判词里面猜测。除了探春和巧姐,贾兰,似乎都不得善终。元春用一辈子撑起家族的幸福,这幸福还真是残酷。
拐卖巧姐的是她舅舅,王家那边的。王熙凤是“凡鸟偏从末世来”,一生要强,呼风唤雨,却不知进退,得饶人处且饶人,得到也是失去。不知道“一从二令三人木”是不是休妻,不过胡适考证出来的“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前一句是“桂”字,是说金桂害死了香菱。接的不好,薛宝钗才不会管香菱的死活。
不会看不下去。你只看到生离死别,虚无幻灭。可红楼梦要说的比这个多得多,曹雪芹14、15岁抄家,大观园就是他们的青春,后来写了红楼梦,字字推敲,增删数次,批阅数十载,事无巨细,没出版前就是手抄,难道他的目的是让人看不下去么。
里面还有对生活的很多很多爱,可以很用心的描写一件摆设,一道菜,一个盘子、一株梅花......对人的悲悯,林黛玉不可超越的孤独,薛宝钗执迷不悟追求的现世的成功,探春努力挣脱生命限制的开展,迎春的逆来顺受,相比较贾宝玉的众星拱月的爱,贾环被忽视和糟蹋的无奈(王熙凤当面骂赵姨娘)以及向下发展的必然,贾芸找工作的到处求人,刘姥姥的朴实世故,每一个小人物想往上的艰辛,史湘云的宽宏大量豪气。。。。。
他把自己隐入黑暗,分解成为红楼梦里面所有的人,他是全部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他。让每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去看这个世界,去行事,以性格为支点去展开,最后却在人人组成的社会大系统里面或浮或沉地去到每个人必然的结局。
不说道理,没有喜恶,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自己去判断,有贾琏这样一辈子不能挣脱欲望的,也有林黛玉这种死也不妥协的。
去苏州园林的时候,拿着那两回描写园林的章节,就知道曹雪芹的下笔千言。
好的文学家就是呈现。好的读者是感受。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7-19 0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贾府到贾宝玉已经有四、五代,一代不如一代也是必然,没有建业时的环境和心气,缺少 ...
有“奸兄狼舅”一说,“狼舅”好像叫王仁,拐卖巧姐的“奸兄”历来有争议,我比较认可是贾蔷。有说是贾芸的,前后反差较大,不太靠谱。
康熙年间,康熙南巡有四次是住在曹家,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曹家落下了亏空,这是没错的。但是曹家的陨落有两个原因:1)正如你说的,由于执掌肥缺,而且是前朝旧人,在政治斗争中被拿下是必然的;2)曹家任江宁织造和两淮盐务的后期没有完成朝廷下达的任务指标,在康熙年间就有人弹劾曹寅,后又借了大笔的国库银子没有按期归还,至雍正年间雍正念及曹家与康熙的关系限期曹家三年内归还欠银,结果曹家在送纺织物上京的途中因为勒索财物而遭参,同时雍正由于要整肃财政,所以杀了曹家这只鸡给其他猴子看。
你说老太君是顶梁柱,她确实是,但是她不是我指的那种。我说的顶梁柱是在官场上立得住的,例如贾政这样的人。封建社会的大家族要想兴旺关键还是子孙要成器,老太君虽然起到了聚拢荣宁二府的作用,毕竟旧社会她无法把根扎入政治权利的核心。老太君最大的败笔就是过于溺爱贾宝玉,甚至可以说贾宝玉就是被她给害了,这就是“慈母出败儿”啊。由于老太君的庇护,贾宝玉可以在女儿堆里厮混,不求上进,学些经世致用的学问,每当贾政要教训贾宝玉都有老太君在那里护着。贾宝玉因为家族的地位才有安逸舒适的生活,可是他却看不起官场上的人,实在讽刺。
《红楼梦》里的生活无疑是细致的,有爱的,可是却透着悲剧的色彩。
正所谓爬得越高跌得越狠。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有一个观点,她认为曹雪芹开篇说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能不确切,曹雪芹创作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有近三十年。在她之前的观点认为《红楼梦》的各个较粗陋版本是由于传抄的过程中错误导致,而她提出粗陋的版本写于前,精致的版本写于后,所以才会有众多版本之间的诸多差异。也就是说《红楼梦》各个版本的差异是曹雪芹几十年不断修改的结果,其中较直接的证据是脂砚斋的评注与作品某些部分不相符,这是由于脂砚斋的评注写于前,曹雪芹的修改作于后(据说周汝昌肯定这种观点,不知真伪)。如果她的观点没错的话,曹雪芹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红楼梦》,而曹家被抄家的时候他才十多岁。不管《红楼梦》是传记还是小说,用如此大的精力完成一部小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挺悲壮的事情。
以作品本身的格调来看,绛珠仙草为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愿以一生的眼泪来还,角色设定就是冤孽的。所以前面的精致只是后面悲剧的铺垫。
以乐观的角度看,曹雪芹在逆境中依然追求美好的生活,是值得肯定的;以悲观的角度看,曹雪芹这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而已。你的角度就是比较乐观的,而我属于悲观的那波,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没有对错之分。
以判词来看,贾府的儿子最后只有贾兰一人结局圆满(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巧姐被刘姥姥救出,嫁给了自己的孙子板儿(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其他人要么狼心狗肺不是人,要么被卷入漩涡里不得其死。所以我这种性格的人没法乐观地看《红楼梦》。
男人看《红楼梦》和女人看《红楼梦》不太一样:女人看得更加细致,也更有能力品味;男人看《红楼梦》有些类似于看《史记》和《资治通鉴》。我认识一女性朋友乐于研究其中的诗词,而且她几乎能够全文背诵,在她面前我都不好意思说我看过这部书。主席在他的文章里讲:“古时候有一个叫林黛玉的人说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古时候有个叫王熙凤的人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看的《红楼梦》是这个调调。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19 04: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有“奸兄狼舅”一说,“狼舅”好像叫王仁,拐卖巧姐的“奸兄”历来有争议,我比较认可是贾蔷。有说是贾芸 ...
看完了,想笑,先让我笑一下,没有恶意,不为什么,就是想笑。{:1_1:}{:1_1:}{:1_1:}
贾母是创业者,还有创业的精神在那里。差的是没把这种精神根植到子孙身上,如果容易,也不会“富不过三代”了。可是王子腾是大官吧,九省统制,照样被拿下。他家的子孙也好不到哪里去。
主席向别人推荐红楼梦时说至少要看5遍,他曾说:“贾宝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革命家。”怎么在你这里就是“厮混,不求上进,学些经世致用的学问”。贾宝玉的学问可比他父亲好多了,题词大观园就知道。不过比不上薛,林,史湘云等而已。而且贾政真是假正经,贾宝玉在那个父权面前永远战战兢兢。王熙凤、宝玉被扎小人的时候,连贾赦这种人都没放弃救治,偏偏是这个亲生爸爸先放弃。打贾宝玉那回,说的全是冠冕堂皇的话,他怕的不是贾宝玉不成才,而是连累了他。“礼教是会杀人的”,儒家那一套修治齐平执行过了头,连父子情都没有了,剩下就是男男女女剥离人的属性成为经世济学的陪葬品,不管他喜不喜欢。薛宝钗不就是这样的?抄检大观园她最先离开,向别人说原因的时候,头头是道,为了不麻烦贾府派人收拾蘅芜苑还推荐史湘云进去住,她是外人,史湘云就不是外人,她怕嫌疑,难道史湘云就不怕?看看这一套把人摧残到什么地步?真性情被掩盖起来以契合儒家条条框框的人,每个人都是千篇一律,成为维护儒家的一个个机器人。这样的礼教杀的人还少吗?
贾宝玉本来就不是做官的料,如果委屈自己去当大官,会不会抑郁早死?富贵要牺牲人来维持,这样富贵要来何用?继续像贾政一样看着贾珍们逼死儿媳妇?富贵的奴隶够多了,不差贾宝玉。这样的家族不堪到如此地步,败落又何妨?如果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原型,真是高兴死了。至少还有人敢挑战父权社会,还不是封神榜里面虚构的娜扎,而是活生生的人。清朝少了一个豪门,却给中国,中华文明,世界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可笑的是三百年后这样想经世济民的“贾宝玉”们还是主流。不是说经世济民有什么不好,太好了,高大上,伟光正。可世界在发展,是不是也把它的定义扩张一下?喜欢经世济民的往经世济民的道上站,贾宝玉们自成一排,兴许我们还多几个曹雪芹拿诺贝尔文学奖,传播中华文明呢。
忙总说的对,中国人就是为家族而活,为了共性泯灭个性。
在我看来,他对精致生活的描写,既不是自我安慰也非留恋过往,更多的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再多的富贵又怎样,还不是一样是权利的玩物,一样“百年终须一个土馒头”,一样烟消云散?
非悲剧喜剧,曹雪芹已经跳出剧本,欲说还休了。
主席有政治的立场,可肯定远远不止政治。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7-19 08: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完了,想笑,先让我笑一下,没有恶意,不为什么,就是想笑。
贾母是创业者,还 ...
其实你我的分歧在于价值观的分歧,你无法说服我,我也无法说服你。你追求的是人性的自由,我看中的是现实的利益。“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大部分时代至少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谈论“精神,思想”,柴可夫斯基一生徜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基础是梅克夫人长达十七年的物质援助。同样的,贾宝玉我之所以看不上他,前面已经说明了,他的“自由、灵性”是靠真金白银堆砌出来的,而他却偏偏反抗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
主席推崇《红楼梦》,在我看来不过是借《红楼梦》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红楼梦》里金钏受到委屈就自杀,柳湘莲情场失意就出家,确实是性情,可是实在无法看出其中的革命倾向,至于说贾宝玉是革命家,更是胡扯。如果说不满体制对人性的压迫就是革命,那么网络上的“键盘政治局”个个都是革命家。忙总同样说过:“世间就没有圣人,圣人都是包装出来的。”主席在政治上是圣人,可是罗氏、杨开慧、贺子珍呢?这难道就不是变相的迫害?
秦可卿刚死的时候托梦给王熙凤,让他干两件事情:一是修祠堂;二是修学堂。而二者的基础都是实实在在的田地,也就是未来翻盘的资本。在经济基础之上即可延续祖宗香火,又可来日重振贾家。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无法抹灭的。前有五四时期的儒学批判热,后有“批林批孔”,现在还不是海外到处开孔子学堂。孔子那套能够流传数千年,必有其合理之处。孔子的体系给人造成摧残的时候也必定带来可观的利益,薛蟠打死人如果不是家族罩着,只怕已经处以极刑了。除了这种极端实例,最现实的就是日常的流水账,没有家族势力与自上而下剥削的支撑,贾府如何能够维持巨大机器的运转。况且最现实的一点,你不看中家族的影响力,不代表他人不看重。在那个社会所有人都是家族运作,一个人的力量如何与家族进行对抗?很多时候不是普通人要去招惹权贵,而是权贵要来招惹你。还是拿薛蟠来讲,柳湘莲并没想要与他有过多交往,可是薛蟠女人玩腻了想玩男人,书中的结果是柳湘莲收拾了薛蟠,后来柳湘莲还救过薛蟠,成了对不打不相识的朋友。可是在柳湘莲救薛蟠之前如果被薛蟠逮了呢,捏死你就跟捏死只蚂蚁一样。不管明还是清,土地兼并严重,没有家族势力撑腰,普通的农民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李自成、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不都是被权贵逼得没活路才造反吗。
你说经世济民的站成一排,贾宝玉们自成一排,未来能多有几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可行的,但是在曹雪芹的那个时代则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贾宝玉“古今不肖无双”。郑板桥一生坦荡,但是他的人生是建立在“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基础之上,其中的辛酸与痛楚就不是太浪漫了。
你我谈论的范畴已经超越《红楼梦》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你喜欢的部分与我关注的焦点不太一样,就讨论到这里吧。 《红楼梦》小时候翻看过几页,看不懂,几年前完整看了一遍,包括高鄂续写的后40回。觉得里面那首《陋室空堂》可以算是整部书的浓缩: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词囊括了贾家从 兴->衰->贾兰再兴 的过程。参照当前开展的反腐,不知道那些下马的贪官们咋想,不排除有的贪官可能觉得被查也值了,荣华富贵曾经享受过。 健恒 发表于 2014-7-19 19: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红楼梦》小时候翻看过几页,看不懂,几年前完整看了一遍,包括高鄂续写的后40回。觉得里面那首《陋室空堂 ...
呵呵,不知道那些贪官和曾经的权贵咋想的,我是地道的工人阶级子弟,以我的角度没法揣测他们的想法。除了这个还有《好了歌》,都是宣扬佛教“无常论”,所以我一直认为《红楼梦》的思想境界比不上《儒林外史》,总体来看太悲观了。《红楼梦》被称为中国第一奇书不在其思想境界,而是其中对人情世故的描写,以及建筑家具、服饰、生活习惯、风俗、中国传统诗词、中医药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的细致刻画,所以看《红楼梦》如果有考据派的素质那真是可以看一辈子,像我辈也就能看个热闹,深入细致的东西无法体会,不是心境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19 21: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不知道那些贪官和曾经的权贵咋想的,我是地道的工人阶级子弟,以我的角度没法揣测他们的想法。除了 ...
一个细节,15回宝玉送葬秦可卿的时候来到一个农家。庄家对他非常陌生,是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好奇的看来看去,还去碰纺车,猛然被一个女孩喝断了。女孩很好看,连秦钟都起占有之心,可宝玉说“再胡说,我就打了”。“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果然好看”,离开的时候,“宝玉情不自禁,然身在车上,只得以目相送”。
说的是什么?何必要花大段文字区介绍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凑字数?作者只是觉得,对贾宝玉而言,那是完全不一样的生命形式,每个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两个人,不早不晚,刚刚好,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到了,什么情都不是,所有周围的一切都是帮手,帮忙组成这样一个场景,此人此情此景,不会重复,不可再来,连名字都不知道,一瞬接触,却耐人寻味,让你在日后像嚼橄榄一样慢慢地回味。。。。
这才是红楼梦。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7-20 0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细节,15回宝玉送葬秦可卿的时候来到一个农家。庄家对他非常陌生,是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好 ...
这个场景印象深刻,用张爱玲(我很喜欢她的作品)的话概括就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红楼梦》最让我感动的场景:贾宝玉被他爹打得半死,王熙凤、薛宝钗等一应众人走马观花地来看他,唯有林黛玉在不远处默默流着泪水,心中默问,你还好吗?
黛玉葬花也颇有感触;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每每想起这首词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当年能找到这么好的演员,颇为神奇。陈晓旭最后削发为尼,和小说的结局有几分暗合。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20 00: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场景印象深刻,用张爱玲(我很喜欢她的作品)的话概括就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
张爱玲,张爱玲,一年四季都见张爱玲。
你们都看错了红楼梦,红楼梦一场大梦,可谁最后在惜春的画上?
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
香菱够惨吧,碰到薛蟠这个走鸡斗狗寻花问柳欺男霸女目不识丁俗不可耐的死猪头。可却为了学诗废寝忘食,挖心搜胆。最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天生人,再不虚付性情的”。不会因为别人作践而变成灰色。“精华欲掩料应难”。
探春就更不用说了,那一巴掌让红楼梦天动地摇。
只看到废墟,怎么就没看到废墟里长出来的花?
红楼梦才是最大的励志书,哀而不伤。
张爱玲师承曹雪芹,可她都学了什么?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7-20 09: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张爱玲,张爱玲,一年四季都见张爱玲。
你们都看错了红楼梦,红楼梦一场大梦,可谁最后在惜春的画上?
...
{:1_1:}{:1_1:} 陌上草薰 发表于 2014-7-20 09: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张爱玲,张爱玲,一年四季都见张爱玲。
你们都看错了红楼梦,红楼梦一场大梦,可谁最后在惜春的画上?
...
所以说角度不一样,看见的东西就不一样。一直提她,那是因为我认为只有她读懂了《红楼梦》,胡适、周汝昌在学术上有建树,不过依然游离于表面,没有深入进去,仅停留在考据的层面。张爱玲家世显赫,是李鸿章的后人,做人离经叛道,与文化汉奸胡兰成先合后分,后半生在美国归于沉寂,潜心研究文学,他不但看《红楼梦》,更是践行。张爱玲的成名源于她对人性阴暗面的描写,她与曹雪芹间只需有共鸣,至于学习那还真就谈不上,也没那个必要。
看对也罢,看错也罢,我从来就不曾认为自己能看得懂这部巨制,同样的我也不认为主席能够看懂。这不是心境与态度的问题,而是能力问题,而能力问题又可以归结为阶层问题。四大家族是封建社会的顶峰,照主席的经济划分法就是大资产阶级,而我祖上是贫农,父母是工人,自己努力一生撑死了也就是中产阶级的下游,以我的视野是没法理解曹雪芹的。
《红楼梦》里的建筑格局、衣服、饮食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就距离我是天上地下。我曾经请教过比我懂的人,也看过一些画册与建筑图纸,但是这种理解是片面和肤浅的,生活中体会过和理论上接触过是有区别的。用忙总的话来说就是:“吃过糖的人,你对他讲‘甜’,他就知道是什么味道,没吃过的人不管你怎么形容,他就是不知道。”我就是没吃过糖的人。基本的元素尚且搞不懂,更何况更加深入的文化层面的东西,例如海棠社里的诗。诗里的寓意是可以搞明白的,但是产生共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没到过她们的社会高度。
loy_20002000 发表于 2014-7-20 16: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所以说角度不一样,看见的东西就不一样。一直提她,那是因为我认为只有她读懂了《红楼梦》,胡适、周汝昌 ...
张爱玲在践行红楼梦?
她弟弟来找她的时候,怎么不践行红楼梦?
“套过滚圆胳膊的翠玉镯子,现在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金锁记》,晴雯死的那回,“宝玉拉着他的手,只觉得瘦如枯柴,腕上犹带着四个银镯”《红楼梦》。
只揭恶不扬善,在世界的一角不停的挖洞,金锁记到底锁住了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