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凭栏2 发表于 2013-11-2 14:54:12

楚粳二十八号

本帖最后由 独自凭栏2 于 2013-11-2 15:25 编辑

----天朝的农业技术新成果

云南楚雄的许多地方,农田海拔高度在1500米到1900米,传统上,这里的稻米产量只有每亩300公斤左右。这也是当地农民普遍贫穷挨饿的基本因素。

李开斌教授和他过世的岳父邓教授,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开发出了亩产1000公斤左右的稻米新品种,楚粳二十八号。

稻米,一般分为籼稻和粳稻。传统上,籼稻产量高,品质差;而粳稻产量相对较低,品质高。籼稻产量高,也不容易达到每季亩产1000公斤的高度。李教授开发出的粳稻品种,为高原水稻种植高产,做出了根本性的巨大贡献。这个品种,还引种到西藏某些高原种植,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水稻抽穗到灌浆阶段,植株最顶端三片叶子的状况。这三片叶子经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和营养,直接会输送到稻穗里。如果这三片叶子不合适,或者受损,水稻灌浆不充分,就长不出颗粒饱满的稻粒,产量和品质就得不到保证。灌浆,我理解就是水稻、玉米和小麦这种农作物形成淀粉和营养物质的过程。(我不是学农的,也不是农民,欢迎专家批评指正)。

李教授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科研过程中,他注意到这三片叶子的形状这一细节。他说,在上海、江苏、浙江这些地区,水稻的这三片叶子,是平板型的。他培育的楚粳系列品种的前期优质品种,亩产已达到600公斤,这在高原地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日本水稻专家在楚雄考察过以后,对李教授断言,楚雄这个地方,种不出高产水稻。因为在水稻抽穗灌浆这个阶段,楚雄地区的平均气温达不到平均23℃,水稻无法得到足够的热量和营养。虽然受到打击,李教授当时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偶然有一次,李教授发现当地有一个土品种水稻,三片叶子是瓦棱状的。经过反复观察,他发现,这种形状的叶子,在高原地区,最有利于水稻持续采光进行光合作用,为稻穗提供充分热量和营养。经过进一步杂交,李开斌教授成功开发出亩产1000公斤左右的高产品种,楚粳二十八号。

楚雄地方,耕地少。采访报道,过去,有些农民种一季水稻,只够吃半年,种植面积小是一方面,产量低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种植了楚粳二十八号水稻品种以后,同样面积的土地,种出来的水稻,不但够一家人吃一年,还可以出卖一部分,获得额外的收入。

这项技术,获得了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高度评价,也得到楚雄当地政府的大力赞扬。

全部信息,来自CCTV7,2013年11月1日下午2点左右播出的《科技苑》节目。


刹那芳华 发表于 2013-11-2 16:26:27

得知此事很开心。。。

jjjggg7777 发表于 2013-11-2 19:23:13

一派胡言,亩产也就1000斤还是在湖南最好地方去年试验的,中央新闻台放的,哪来亩产2000斤的水稻又在放卫星

lyhl2011 发表于 2013-11-2 23:16:21

jjjggg7777 发表于 2013-11-2 19: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派胡言,亩产也就1000斤还是在湖南最好地方去年试验的,中央新闻台放的,哪来亩产2000斤的水稻又在放卫星

在下结论前能不能先搜索一下

http://news.163.com/11/0922/06/7EHMO8DT00014AEE.html

lyhl2011 发表于 2013-11-2 23:20:44

而且超级水稻也接近1000公斤了

silversky 发表于 2013-11-2 23:47:46

农业专家帮助时代勤劳苦耕的农民解决大问题了,赞一个!

龙战 发表于 2013-11-3 10:10:42

1)这个真是好消息!对于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老百姓尤其利好。
2)吕宋国{:soso_e119:}的那个XXXX研究所有啥资格对天朝的研究成果品头论足的,那不是恶心中国人吗?
3)看楼主的签名大概还不知道,忙总已经起复了{:soso_e179:},又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已经不能再上茶馆了。当时委托思炎贴出的告别帖中说的分明。

独自凭栏2 发表于 2013-11-4 09:37:19

龙战 发表于 2013-11-3 1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这个真是好消息!对于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老百姓尤其利好。
2)吕宋国的那个XXXX研究所有啥 ...

国际水稻研究所,我估计不是那个撮尔小国可以弄得起来的,应该是国际农业组织主办的。

独自凭栏2 发表于 2013-11-4 09:38:47

忙总又启用了?都没注意,祝愿他再一次高歌猛进!

我去改一下

amyxiao 发表于 2013-11-4 10:43:55

国家民族之幸,向李教授及其团队致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楚粳二十八号